Quantcast
Channel: 慵懒猫咪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1956

2016端午徐州行——故黄河风光带·黄楼公园

$
0
0
2016端午徐州行——故黄河风光带·黄楼公园
      故黄河公园贯穿古城,全长7公里,绿化面积157.6亩,为开放式的大型公共绿地。北起合群桥,南至鸡嘴坝,横贯市区庆云、济众、和平等9座大桥和中山、淮海、建国等市区7条主干道,全长6313米,宽20米,花坛166个,乔灌木90225株,树种50多个,游园道路8000余米,绿化面积157.6亩。林带面积43亩,每年播种花草30多亩。昔日的黄河故道,而今如绿色玉带,沿碧水清波绕系城区腰间,成为徐州市重要的风景旅游带。

      看到黄楼了......
 

      徐州,地处沂、沭、泗诸水下游,历史上汹涌的黄河给沿岸人民带来无数沉重的灾难,徐州人民饱受水害之苦。公元1875年,黄河在徐州留下了一条故道,由于黄河故道河床高出地面,堤岸残破,河道淤塞,每逢汛期,故黄河水位高出地面3至7米,严重威胁着市区人民的财产安全。为此,徐州人民曾经进行过无数次艰苦卓绝的斗争。留下了宋知州苏轼、明总理河道潘季训治水保城的业绩和佳话。 但在生产力低下的旧社会,根治黄患,人们只能寄"苏姑显灵"、"铁牛镇水",而故黄河,犹如一条巨大的水袋,千百年来悬吊在徐州人民头顶,随时都有浇顶之灾。
      水患不除,寝食难安。解放以来,徐州市委、市政府本着"人民城市人民建,建好城市为人民"的方针,先后对河床进行了大规模整治,五十年代末基本控制了水患。对河床进行疏浚、加宽、复堤、砌石挡水,一方面铺路架桥,河岸广植花草树木,大搞绿化,开始了新的黄河综合治理工程。经过十余年建设,一个绿树成荫,四季常青、景点相连、景色宜人的开放式带状公园呈现在人们面前。





      治水纪念物之黄楼:故黄河公园至庆云桥有三处徐州人民治水纪念物,即牌楼、黄楼和镇水铁牛。黄楼为彭城五大名楼之一,始建于宋神宗元丰元年(1078年),建筑规模宏大,面临大河,气势雄伟,外涂黄土,名曰"黄楼",取"以土胜水"之意。黄楼因有苏轼率全市军民抗洪、建楼镇水之说,历代文人登临怀古,题咏歌颂者颇多。镇水铁牛。在牌楼附近的墙基上,原铸于清嘉庆四年(1799年),亦是徐州人民希冀根治水患和饱受水患的见证。
      黄楼屋檐下匾牌上“黄楼”二字为苏轼亲手所书,正门两边书写着两副对联——“湖山共唱黄楼赋,天地同怀苏子功”和“江山信美黄楼千载雄三楚 人物风流赤县万民忆二苏”,表达了数代彭城人对苏子的怀念。

      黄楼故址在今江苏省徐州市,现重修位于今黄河南路,庆云桥东,故黄河公园内,坐落于故黄河南岸大堤上。为北宋苏轼所建,是徐州五大名楼(即彭祖楼、霸王楼、燕子楼、奎楼、黄楼)之一。
      黄楼曾是西楚故宫。公元前206年4月,项羽在秦末战争中获胜,大会诸侯,分封了18个王,他自称西楚霸王,故称其居住的地方为西楚故宫。唐、宋两代,西楚故宫成为当时的刺史衙门,北宋时苏轼来徐州任知州,因建
造黄楼缺少材料,将故宫拆除。他在答范纯甫诗中有:“重瞳遗址已尘埃,唯有黄楼临泗水”之句,即指此事。
      据宋苏辙《黄楼赋》载:熙宁十年秋七月乙丑,黄河决口,水及彭城下。苏轼适为彭城守。水未至,苏轼使民具畚锸,畜土石,积刍茭,完窒隙穴,以为水备,故水至而民不恐。及水至城下,苏又以身帅之,与城存亡,故水至而民不溃。水退又请增筑徐城,故水既去,而民益亲,于是在城的东门筑大楼,垩以黄土,曰:“土实胜水。”徐人相劝成之。后苏辙﹑秦观等都曾登黄楼,览观山川,吊水之遗迹,作黄楼之赋。后以“黄楼”为登览山水,赋诗作文,以颂功德的典实。
      2007年,对黄楼进行了改造,黄楼公园往东和往北扩大面积,公园面积在原来的5031.34平方米的基础上,增加了995.2平方米。

      《黄楼赋》秦观:惟黄楼之瑰玮兮,冠雉堞之左方。挟光晷以横出兮,千云气而上征。既要眇以有度兮,又洞达而无旁。斥丹艧而不御兮,爰取法乎中央。列千山而环峙兮,交二水而旁奔。冈陵奋其攫拿兮,溪谷效其吐吞。览形势之四塞兮,识诸雄之所存。意天作以遗公兮,慰平日之忧勤。繄大河之初决兮,狂流漫而稽天。御扶摇以东下兮,纷万马而争前。象罔出而侮人兮,螭蜃过而垂延。微精诚之所贯兮,几孤墉之不全。偷朝夕以昧远兮,固前识之所羞。虑异日之或然兮,复压之以兹楼。时不可以骤得兮,姑从容而浮游。傥登临之信美兮,又何必乎故丘。觞酒醪以为寿兮,旅肴核以为仪。俨云髾以侍侧兮,笑言乐而忘时。发哀弹与豪吹兮,飞鸟起而参差。怅所思之迟暮兮,缀明月而成词。噫!变故之相诡兮,遒传马之更驰。昔何负而遑遽兮,今何暇而遨嬉。岂造物之莫诏兮,惟元元之自贻。将苦逸之有数兮,畴工拙之能为。韪哲人之知其故兮,蹈夷险而皆宜。视蚊虻之过前兮,曾不介乎心思。正余冠之崔嵬兮,服余佩之焜煌。从公游于斯楼兮,聊裴回以徜徉。
      秦观:北宋中后期著名词人,与黄庭坚、张耒、晁补之合称“苏门四学士”,颇得苏轼赏识。熙宁十一年(1078年)作《黄楼赋》,苏轼赞他“有屈宋之才”。元丰七年(1084年)秦观自编诗文集十卷后,苏轼为之作书向王安石推荐,王安石称他“有鲍、谢清新之致”。 因秦观屡得名师指点,又常与同道切磋,兼之天赋才情,所以他的文学成就灿然可观。后于元丰八年(1085年)考中进士,初为定海主簿、蔡州教授,元祐二年(1087年)苏轼引荐为太学博士,后迁秘书省正字,兼国史院编修官。哲宗于绍圣元年亲政后(1094年)“新党”执政,“旧党”多人遭罢黜。秦观出杭州通判,道贬处州,任监酒税之职,后徙郴州,编管横州,又徙雷州。徽宗即位后秦观被任命为复宣德郎,之后在放还北归途中卒于藤州。
      《黄楼赋 并序》苏辙:熙宁十年秋七月乙丑,河决于澶渊,东流入钜野,北溢于济,南溢于泗。八月戊戌,水及彭城下,余兄子瞻适为彭城守。水未至,使民具畚锸,畜土石,积刍茭,完窒隙穴,以为水备。故水至而民不恐。自戊戌至九月戊申,水及城下者二丈八尺,塞东西北门,水皆自城际山,雨昼夜不止。子瞻衣制履屦,庐于城上,调急夫,发禁卒以従事,令民无得窃出避水。以身帅之,与城存亡,故水大至而民不溃。方水之淫也,汗漫千余里,漂庐舍,败冢墓,老弱蔽川而下,壮者狂走,无所得食,槁死于丘陵林木之上。子瞻使习水者浮舟楫,载糗饵以济之,得脱者无数。水既涸,朝廷方塞澶渊,未暇及徐。子瞻曰:“澶渊诚塞,徐则无害,塞不塞,天也,不可使徐人重被其患。”乃请增筑徐城,相水之冲,以木堤捍之,水虽复至,不能以病徐也。故水既去,而民益亲。于是即城之东门为大楼焉,垩以黄土,曰:“土实胜水。”徐人相劝成之。辙方従事于宋⒃,将登黄楼,览观山川,吊水之遗迹,乃作黄楼之赋。其辞曰:子瞻与客游于黄楼之上,客仰而望俯而叹曰:“噫嘻殆哉!在汉元光,河决瓠子,腾蹙钜野,衍溢淮泗,梁楚受害二十余岁。下者为污泽,上者为沮洳。民为鱼鳖,郡县无所。天子封祀太山,徜徉东方,哀民之无辜,流死不藏,使公卿负薪以塞。宣房瓠子之歌,至今伤之。
  嗟惟此邦,俯仰千载,河东倾而南泄,蹈汉世之遗害。包原隰而为一,窥吾墉之摧败。吕梁龃龉横绝乎其前;四山连属,合围乎其外。水洄洑而不进,环孤城以为海。舞鱼龙于隍壑,阅帆樯于睥睨。方飘风之迅发,震鞞鼓之惊骇。诚蚁穴之不救,分闾阎之横溃。幸冬日之既迫,水泉缩以自退。栖流枿于乔木,遗枯蚌于水裔。听澶渊之奏功,非天意吾谁赖?今我与公,冠冕裳衣,设几布筵,斗酒相属,饮酣乐作,开口而笑,夫岂偶然也哉?”
      子瞻曰:“今夫安于乐者,不知乐之为乐也,必涉于害者而后知之。吾尝与子冯兹楼而四顾,览天宇之宏大,缭青山以为城,引长河而为带。平皋衍其如席,桑麻蔚乎斾斾。画阡陌之従横,分园庐之向背。放田渔于江浦,散牛羊于烟际。清风时起,微云霮(上雨下对)。山川开阖,苍莽千里。东望则连山参差,与水背驰。群石倾奔,绝流而西。百步涌波,舟楫纷披。鱼鳖颠沛,没人所嬉。声崩振雷,城堞为危。南望则戏马之台,巨佛之峰,岿乎特起,下窥城中,楼观翱翔,嵬峨相重。
  激水既平,渺莽浮空。骈洲接浦,下与淮通。西望则山断为玦,伤心极目,麦熟乔秀,离离满隰。飞鸿群往,白鸟孤没。横烟澹澹,俯见落日。北望则泗水湠漫,古汴入焉,汇为涛渊,蛟龙所蟠。古木蔽空,乌鸟号呼。贾客连樯,联络城隅。送夕阳之西尽,导明月之东出。金钲涌于青嶂,阴氛为之辟易。窥人寰而直上,委余彩于沙碛。激飞楹而入户,使人体寒而战栗。息汹汹于群动,听川流之荡潏。可以起舞相命,一饮千石,遗弃忧患,超然自得。且子独不见夫昔之居此者乎?前则项籍、刘戊,后则光弼、建封。战马成群,猛士成林。振臂长啸,风动云兴。朱阁青楼,舞女歌童。势穷力竭,化为虚空。山高水深,草生郊墟。盖将问其遗老,既已灰灭而无余矣。故吾将与子,吊古人之既逝,闵河决于畴昔。知变化之无在,付杯酒以终日。”
  于是众客释然而笑,颓然而就醉,河倾月堕,携扶而出。
      治水纪念物之铁牛:"文革"中被毁。1985年重铸,仍置旧址。1987年园林部门又在黄河迎春桥头竖起一尊8吨重的铜牛,其形象雄姿勃勃,昂首高吼,象征着历代徐州人民战胜故黄河,拓荒进去时代精神。




       鸡嘴坝水面宽阔,风景迷人,西岸广植花草,雪松滴翠,杨柳依依。东岸幢幢高楼错落有致,色彩明快。阳春三月,紫荆绯红,迎春绽金,草坪如茵,河水凝碧,一派盎然生机。
      河心显红岛,为纪念苏姑"舍身退水"而建。苏姑,宋苏轼幼女。相传苏轼值徐州时,值大水围城。苏轼祈祷河神,河神托梦要送一位年轻美貌女子方可退水。苏轼幼女苏姑依然月上城堞,跳向洪水之中,大水遂退。苏姑红鞋在此现出水面。后人为了纪念她,在河中建一鞋状小岛,故名"显红岛"显红岛周围遍植垂柳、黄杨及其他花草灌木,给波光粼粼的水面平添了几分情趣,也给故黄河两岸的人民留下了一个美丽动人的传说。
      显红岛以北和平桥至合群桥河道西侧,各式花架相连,长廊花坛错落有致。沿河玉兰园、老年园、青年园、儿童园、迎春园、畔园依次展开,园园有别,处处相异。花草树木异彩分呈:玉兰,亭亭玉立;木槿,婀娜多姿;丝兰,晶莹碧透......到处花坛锦簇,犹如一幅充满诗情画意的山水长卷。

      问月舫:为两层的水泥和木质建筑,形似一艘美丽的画舫,建于故黄河之中,可以顺着亲水平台拾级而上,上面的对联“移舟邀月近 把盏映星多”让人对夜晚的景色多了几分想象。站在问月舫上,可以清楚地欣赏到岸边的三幅巨型壁画,反映的是苏轼带领老百姓治水和兴建黄楼的情景,并刻有《黄楼赋》的段落。







 

      治水纪念物之牌楼:始建于清嘉庆二十三(1818年),1987年11月重建,为三开间牌坊式结构,耸立于庆云桥东侧,牌楼雕梁画栋,四角飞檐,上覆绿釉筒瓦,横额两面题书,一为"大河前横",一为"五省通衢"。

 部分文字来源于互联网
——2016.6.11

附:苏东坡与徐州的故事
  苏东坡是徐州人民心中的丰碑,徐州也是东坡功绩辉煌之地,至今在徐州都流传着这一样一句话:“古彭州官何其多,千古怀念唯苏公!”苏东坡在徐州当任知州仅仅两年,却多次挽救彭城于危难之中,通过苏东坡广施仁政,给徐州带来了五谷丰登,百姓安居乐业的祥和局面。
  徐州的许多历史文化遗迹与苏轼有关:云龙山上的放鹤亭、故黄河沿岸的黄楼、快哉亭以及苏堤、燕子楼等等,而且还对徐州风土民情有着美好的记述,传承着徐州悠久的历史和文化。苏东坡在徐州为官期间,抗洪水,建黄楼;祈雨劝农,抗春旱;找煤田,利国铁;医病囚,改弊政;兴旅游,弘文化等,展示了他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为官之道。
  历史上做过徐州“父母官”的人不计其数,惟有徐州使君、北宋著名文学家苏轼,虽然只做了短短的两年知州,却赢得了徐州人民的尊敬和怀念。
  抗洪水 建黄楼
  苏东坡初至徐州,就面临突发洪水的严峻考验,危急关头苏轼置个人安危于度外,亲赴抗洪一线,与彭城父老筑堤抗洪,经过东坡的精心布置与多方协调,徐州终得保全,为此苏东坡与徐州百姓还建筑黄楼以表纪念。体现了作为地方官的苏东坡忠心事民、一心向民的为官原则。
  入秋之后,徐州遭遇了一场特大洪水。上游的澶州黄河决口,洪水咆哮而下,徐州城南的清河一夜暴涨。其时又逢暴雨,洪水抵徐州,即“彭门城下,水二丈八尺”,并且水势凶猛,飞溅的浪子或要把城墙冲垮。若城墙一倒,徐州城几万百姓难免灭顶之灾。城内早已人心惶惶,不少富裕百姓争着出城避水。东坡当机立断,下令劝阻逃离的富人,同时向百姓们保证:“我在城在,决不让徐州毁于洪水!”百姓们听了稍稍宽了心,紧张的气氛也有几分好转。
  苏东坡又亲赴军营,动员禁军参加抗洪。按宋代制度,知州无权调动禁军,禁军由皇上直接指挥。东坡对卒长说:“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禁军为太守的精神所感动,“太守犹不避涂潦”,愿意与之并肩作战。东坡率领兵卒拿着畚锸出去,筑起了东南长堤,首起戏马台,尾属于城,长达九百八十四丈,高一丈。抗洪期间,东坡布衣草履,结庐城上,三过家门不入。终于,十月初五,黄河回到旧水道,被洪水包围了45天的徐州终得解脱,百姓欢声雷动,朝廷颁赐重奖。
  此外,洪水退后苏轼上书朝廷,请求免除徐州赋税,増筑“外小城”,以加固内城。次年二月,朝廷拨与苏轼三万贯,一千八百米粮,七千二百个员工用于城防建设。为纪念此次抗水经历,又于城东门建筑高楼,涂上黄土,名之曰“黄楼”,意以黄色代表五行中的土,土能吸水,水来无患,并题名“黄楼”以志纪念。
  如今的徐州,街道敞亮,高楼林立,车行人往,繁花似锦,一座现代化的大都市依山傍水,隐于连绵起伏、松柏叠翠的山峦之中,势若龙盘。而苏东坡当年所建的黄楼,已成为这座城市悠久历史、灿烂文化的见证。仰望着它,仿佛耳边回荡着一种强烈洪水冲撞徐州古城墙的怒号,眼前浮现出东坡振臂高呼的雄姿。可以说,黄楼,不仅是苏东坡守徐州的政绩象征,也是一座历史的丰碑,给后世留下了历史的见证。
  祈雨劝农 抗春旱
  北宋神宗时期,徐州灾害不断,刚发过大水,次年即元丰元年又遇旱灾,徐州百姓再次经受严峻考验。苏东坡悯民悲苦,不仅祈雨于民,为民请命于天,还兴修水库、劝课农桑,通过实际行动来切实缓解旱情。两次大灾,苏东坡皆与徐州百姓同心协力共同应对,东坡在徐州百姓心中的位置更加重要了。
  元丰元年春天,洪水退去不久,徐州又逢大旱,对于此次旱情,苏东坡在《徐州祈雨青词》中有所描述,“水未落而旱已成,冬无雪而春不雨,烟尘蓬勃,草木焦枯。今者麦已过期,获不偿种;禾未入土,忧及明年。”并写道:“臣等恭循旧章,并走群望。意水旱之有数,非鬼神之得专。是用稽首告哀,吁天请命。若其赋政多辟,以谪见于阴阳;事神不恭,以获戾于上下,臣实有罪,罚其敢辞。小民无知,大命近止。愿下雷霆之诏,分敕山川之神。朝阶齐寸云,暮洽千里。使岁得中熟,则民犹小康。”春耕时节,为了让老百姓早日栽种,苏东坡又去祈雨,幸运的是,果然下雨了,解了老百姓的燃眉之急。
  为了让徐州老百姓长久地免除旱灾,苏东坡在祈雨同时,亦因地制宜,踏看水源,征集民夫,修筑池塘、水库,在东坡与徐州百姓的共同努力下,再加上此后不久又下了一场雨,徐州旱情有了很大缓解。夏初,麦浪喜人,苏东坡往徐州城外二十里的石潭谢雨,沿途尽是一片丰收的景象。“惭愧今年二麦丰,千岐麦浪舞晴空。”苏东坡喜不自胜,满怀深情地写下五篇《浣溪沙》,来描绘这幅仲夏丰收的场景。这种感情的自然流露,恰恰反映了东坡爱民如子以及与民众同甘共苦的真实心境。
  查石炭 利国铁
  徐州的冬季大雪过后,往往柴薪奇缺,出现“君不见前年雨雪行人断,城中居民风裂骭。湿薪半束抱衾裯,日暮敲门无处换”的局面。如何解决徐州居民冬季的烧柴困难,一直是萦绕苏东坡心头的一件大事。
  经过反复考察、细致勘探后,苏东坡根据徐州地理环境和掌握的线索,派人四处找石炭,终于在白土镇孤山勘探到了石炭,为此徐州百姓欣喜不已,“岂料山中有遗宝,磊落如磬万车炭。流膏迸液无人知,阵阵腥风自吹散。”解决了民众的冬季燃料问题,民众无忧,苏东坡亦高兴的写下《石炭并引》,以记录这一史实。
  苏东坡知徐州期间,不仅在徐州发现煤田,帮助百姓解决冬季的燃料之需,同时还致力于徐州冶铁业的发展,通过利用煤炭为燃料以提高炉温,进而生产出优良的武器和工具。
  徐州四周诸山盘踞,自古为产铁之区,地处徐州东北的利国驿当时就有三十六冶之称,但燃料问题很困难。诗中“北山顽矿”即指利国铁矿,苏东坡发现石炭之后,北山的铁矿也可以用本地的煤炭作为燃料冶炼,这对于提高冶铁质量,进而制造优质武器,以战胜北方边境来犯敌人具有重要意义。苏东坡在《徐州上皇帝书》中专门谈到利国的铁矿业,“州之东北七十余里,即利国监,自古为铁官,商贾所聚,其民富乐,凡三十六冶,冶户皆大家,藏镪巨万,常为盗贼所窥,而兵卫寡弱,有同儿戏。臣中夜以思,即为寒心。使剧贼致死者十余人,白昼入市,则守者皆弃而走耳。地既产精铁,而民皆善锻,散冶户之财,以啸召无赖,则乌合之众,数千人之仗,可以一夕具也。”可见利国监兵器生产能力之强,利用煤炭为燃料进行冶铁,可以有效增高炉温,进而锻造锋利兵器,来保家卫国,深刻体现了苏东坡的爱国情怀。
  医病囚 治军政
  苏东坡任徐州知府其间,由于连年灾荒,官府横征暴敛,百姓生活苦不堪言,很多生活不下去的百姓转而成为了盗贼,致使盗贼猖炽,监狱里人满为患。当时的法律规定,囚犯因掠笞致死的,官府要受到重责,然而因为病死在监狱的,官府不负责任。虐待囚犯,不给医药致死的情况很常见,导致很多病囚死于狱中。可以说,当时的人民生活在水生火热之中,苦不堪言。
  苏东坡看在眼里,痛在心里,他果断上书皇帝,“狱者,民命之所系也。比闻有司岁考天下之奏,而瘐死者甚多。窃惧乎狱吏与犯法者旁缘为奸,检视或有不明,使吾元元横罹其害,良可悯焉。”要求追究迫害囚犯的狱吏及县令的责任。并提出了一套系统的用以加强对狱吏的管束和惩办的办法,间接减轻对囚犯的压迫,保护囚犯的生命和健康。
  不仅如此,苏东坡还亲力亲为,关心病囚,提出了一个医疗病囚的具体方法,即对医师进行绩效考核,根据医者诊断的准确率来决定医者所领取的年终粮食,凡病都能准确诊断的为上等,有十分之一不能诊断准确的为次等,有十分之二不能诊断准确的又次一等,有十分之三不能诊断准确的又次一等,有十分之四不能诊断准确的为下等。为此,苏东坡要求每县都要选出曹司一名,医人一名,专门掌管医疗病囚一事,不得差去做其他事情。在苏东坡的上书和坚强努力下,病囚存活率大大提高,犯人的家属万分感激。
  苏东坡同情啼饥号寒的黎民,哀怜走投无路而触犯刑律的囚徒,表现出他爱民如子的可贵精神。不仅如此,苏东坡还改革陋规,整治地方军政。当时朝廷有一条法令,低级军士因公出差,官家不发差旅费,为筹备盘缠只能借高利贷,回来后还得连本加息偿还,以致上下效仿,克扣军饷,造成军政不修,有的成为逃兵,甚至沦为盗匪,逃兵结伙为盗。苏东坡为肃清盗匪,便从官费中省下几百串钱,专做公差补助金,同时严禁军营赌博酗酒,整治军纪,加强训练。
  兴旅游 弘文化
  苏东坡知州徐州期间,不仅留下许多诗词丰富了徐州文化,更留下不少文物古迹,为今天徐州旅游业带来了丰厚的效益,影响延续至今。
  苏东坡闲暇之余,喜欢饱览徐州的山水风物,如云龙山、桓山、百步洪、戏马台、台头寺、燕子楼……处处留有苏东坡登临凭吊的足迹。在游览的过程中,苏东坡不仅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还提出了要保护徐州名胜古迹的计划,以发展人文旅游资源。
  云龙山是徐州的风景名胜之处,更是苏北名山。山海拔142米,山上树木繁茂,翠叶成阴,挺拔天地,粲然四季。远山常常笼罩着一层淡淡的薄雾,犹如仙境,在云龙山顶端有一座放鹤亭,苏东坡喜欢带着宾客、僚吏甚至歌姬到放鹤亭饮酒。元丰元年十一月,苏东坡在饮酒之后,诗兴大发,提笔写下《放鹤亭记》使得放鹤亭与云龙山从此闻名于世。
  苏东坡在任时曾有修葺保护徐州古迹的打算,他在《答李昭玘书》中说:“徐州城外有王陵母、刘子政二坟,向欲为作祠堂,竟不暇,此为遗恨。近以告莘老,不知有意作否?若果作,当有记文。莘老若不自作者,足下当为作也。”当时苏东坡已奉命调离徐州,还托人对徐州古迹加以保护,精神十分珍贵。

  苏东坡为徐州人民所付出的心血是天地可鉴的,他为官徐州,给徐州的老百姓带来了安定的生活环境和日渐丰裕的生活条件,为此,徐州老百姓铭记于心,世代流传。徐州人民恢复建设了三十余处苏公遗迹,云龙山,百步洪,苏步桥,燕子楼……足以见证,苏东坡在徐州的地位仍然是不可替代的。正所谓“古彭州官何其多,千古怀念唯苏公!”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1956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