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慵懒猫咪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1956

青岛的街头公园——贮水山公园

$
0
0
青岛的街头公园——贮水山公园
       有二十几年没有来过贮水山公园了,这里承载着我高中时期的很多难忘的记忆。贮水山屹立于市中心的繁华地段,实在难于停车,想了很多次,都没有敢来。儿子长到二十岁,也是第一次来到贮水山公园呢......

       青岛贮水山为位于青岛市市北区西部,海拔80.6米,占地23公顷,植被条件较好,有大片刺槐和黑松林。贮水山儿童公园地址为市北区辽宁路280号。周围与泰山路、登州路,贮水山路和吉林支路相连。与辽宁路电子一条街相邻。住宅稠密,人流密集。2005年公园面积18.23万平方米(原为22.29万平方米),年游人量60万人次。
       贮水山因两峰对峙形成马鞍,旧称“马鞍山”。明朝初期,山顶建烽火台,又称“烽台岭”。1897年,德国侵占青岛后,以德军参谋长毛奇之姓建“毛奇炮台”,称“毛尔托克山”。1901年,山上建贮水量6000吨贮水池两个,供市民用水,俗称“贮水山”。
       日本第一次侵占青岛时,把贮水山改成了“若鹤山”,又称“青岛株式观物园”。1915年在山北坡修建日本青岛神社,因其建筑类似中国庙宇,俗称日本大庙,来纪念在二战中战死的士兵,所以日本又把这座山改名“大庙山”。同期,建有“若鹤公园”。20世纪10年代中期至40年代中期,青岛神社曾一度成为游人较多的旅游景区。 日本人除了在山顶建立神社之外,还将山体做了统一规划。在山上遍植樱花树,修上宽大的神道和石阶,又在面对辽宁路的正门建造石牌坊。 1922年北洋政府接管青岛,正式定名为“贮水山”,若鹤公园改为“第二公园”。第二公园林木毁于日本第二次侵占青岛时期。 日本“中国神社”庙貌壮观,樱花繁茂,景色绝幽,称作“鹤山灵境”,是1939年评定的“青岛市乡二十四景”之一。
        抗战胜利后,当局曾将青岛神社改为“忠烈祠”,并规定每年7月7日为纪念日,在此举行公祭,祭典“七·七”事变及抗战期间为国阵亡的中国将士,但深受日本人欺辱的青岛人民难以接受,不久便将青岛神社砸毁,后改为“烟台流亡中学”。
       建国前,山上树木多遭破坏,绿地荒芜。20世纪50年代曾为市北中学校舍。解放后,贮水山经过多次绿化和修建后,1956年命名为“贮水山公园”。建国后,经几次有组织的大规模植树造林,植被逐步恢复。
       1956年,市政府投资修建园内道路,淘汰枯萎死树,补植黑松、雪松,修建荷花池,恢复绿地建成公园。同年,定名为“贮水山公园”。1957年,在辽宁路入口建石质门垛,并陆续建成培养温室等。
       “文化大革命”期间,园内秩序混乱,管理困难,植物多有破坏。
       70年代在西南角建下沉式盆状露天旱冰场,梯形看台,可同时容纳上千人,并经常举办文艺演出活动。商业部门在西部游览区内搭棚盖屋,开办物资交流会(1980年在市政府干预下撤出)。
       1984年,市政府决定封山3年,以儿童少年活动为主题,重新规划建设,列入10个山头公园建设之一,1986年7月6日经市政府命名为“贮水山儿童公园”,同年11月建成开放。园内设有小火车、双人飞天、登月火箭等儿童游乐设施,建有12生肖雕塑、露天旱冰场、观景亭、回形廊、彩色乐控喷泉等。青岛市少年宫暨红领巾剧场设在园内。山顶矗立着青岛电视台电视发射塔,后拆除。每年春节过后在此举办一年一度的元宵山会。 
       文化活动广场:位于西山腰开阔地。占地1万平方米。是公园主要活动区。场地由花岗石板和彩色地砖铺设。场地中央圆形喷水池直径15米,池中央建海螺和6个儿童戏水的石雕;沿少年宫建有长廊,总长60米,钢筋混凝土结构,深红色地砖地坪。两侧敞空,柱间设坐凳护栏。廊前建女教师全身“园丁”花岗石雕塑。均为1986年前后所建。1993年12月,中共市北区委,区政府在登山台阶路北侧建“捐资助学”纪念雕塑。广场以西,顺缓坡而下甬道两侧栽有高大雪松,绿树成荫,形成一条自然的散步、健身甬道。广场西北高大银杏树下设围树凳供游人休息。1996年7月,市北区政府命名为“文化活动广场”。是一年一度“元宵会”、“萝卜会”主会场。
 
 



       长廊圆亭:位于吉林路门南侧。南北长62米,廊中段转角处有圆亭相连,直径8米,顶部半遮,浅红色马赛克贴面,均为钢筋混凝土结构,花岗石地坪,半掩于西侧黑松林中。廊南东端有石墙景窗,植有花灌木。廊外东侧建有小型活动场地,彩砖地坪,供活动健身。
 



       广场正西至辽宁路修长约200米的宽大“参道”,正东有白色花岗石筑就的宽14米,4节,109级台阶至山顶。1972年,青岛电视台在西峰山顶建电视发射塔和附属建筑。











       早在1897年德国侵占青岛后,曾被称为毛尔托克山,并在山上建毛奇炮台一座......
       一战日德战争中,德军在贮水山配置了88毫米加农炮3门、85毫米加农炮3门,105毫米大炮两门。还有6门12厘米、22门9厘米和22门3.7厘米的火炮部署在该地区的12个露天阵地上。这些火炮大部分是1870—1871年同法国作战的战利品,这种防御阵地只能抵御当时中国人的进攻,而对日英联军的强大攻势却是杯水车薪。
  日军攻占德军前进阵地后,迅速转入对青岛要塞的进攻。右翼队由第二十九旅团第六十七联队及部分炮兵、工兵组成,向海岸堡、贮水山炮台进攻;1914年11月6日,日军攻占了德军中央堡垒,德军小湛山至海泊河防线崩溃。7日,日军又向德军最后一道防线发起进攻。在炮火掩护下,日军先后占领太平山、青岛山和贮水山,德军全线崩溃。德总督迈尔瓦迪克见大势已去,命余部炸毁防御设施,在观象山上挂起白旗投降。11月10日,日德双方开始谈判。16日,日军进占市区。从此,青岛又沦为日本帝国主义的殖民地。





       观港亭:位于东峰顶部。亭廊结合,均为圆形双层,层间高3米,钢筋混凝土结构。廊子上、下周长各40米,廊外扶梯上下;亭位于圆廊东南外侧,上、下两层直径均为6米。圆廊东端入口悬崖处,石砌高3米的半圆形树池,栽有雪松1株。其周围遍植黑松。底层圆廊石条长凳相围,上层凭栏饱览市北区风貌,原可北眺港口繁忙景色,如今高楼林立,视线受阻。

       观景亭:位于东峰西侧山腰。方型长廊与阁式双层亭联接,钢筋混凝土结构。长廊顺山势而建,廊长33米,花岗岩地坪。廊西端北部建石质门垛,上方刻有“观景亭”字样。方型阁式亭位北廊中央,阁西底层连接平台,上层与南廊飘台平行相接,两层平台均为50平方米。廊外栽植藤萝与攀缘植物,周围种植大片黑松林,是游人休息和观近景之地。





















 

       沿着山路走了一圈,终于找到了儿时记忆最深刻的12生肖雕塑群,可惜的是怎么也找不到十二个动物了,尤其我喜欢的可爱大老鼠。
       1982~1983年,在市妇联、市儿童基金筹委会的支持下,组建儿童公园筹建办公室,发动社会各界集资,增设了部分儿童活动设施和建成12生肖雕塑群。




 
       找到一张老照片......





 

 






































       绿化种植:园内绿化以黑松为主调,雪松次之,花木树为骨干。园内山体坡缓,黑松成林,林间沿游览路旁多栽植紫叶李、枫树、合欢等观赏树种。主干道两侧以樱花、碧桃具多,间植花灌木、大叶黄杨篱。月季、牡丹、玉兰等多植于休闲区。路边建有花坛,栽植时令花卉。辽宁路门以东甬道两侧40株雪松排列有序,已有近50年树龄,绿树成荫。甬道南侧高大杨树、悬铃木成林,林下和山坡黑松林地间铺栽常绿草坪保持水土。文化活动广场西北有2株银杏,已有百年历史,为三级的古树名木。2005年,公园拥有各种乔、灌木102种4万余株。乔木与灌木之比1:0.67,常绿乔木与落叶乔木之比1:1.8。



       娱乐城:由原旱冰场改造,内设餐厅、茶座,可满足不同层次游人需要。现有市北区政府投资建设大型儿童游乐场,吸引各地游客前来游玩。
       儿童宠物园:即贮水山动物园,位于游乐场以东,占地3000平方米,建于2001年,展出猕猴、骆驼、狗、兔、猫、松鼠、鸵鸟、孔雀等40余种。




       儿童游乐场:建于1985年,位于园西北部。建有单轨架空游览车。其后陆续增加航天飞机、宇宙飞船和小型单体活动设施。2001年,更新游艺设施,增加卡通城、豪华转马、晃桥及森林小火车。荷花池内增加碰碰船,后改为鸭形双人游船。
 















       公园活动:自1992年开始,每年农历正月初九至十六在贮水山儿童公园举办全市性萝卜会、元宵山会。以展示、销售优质元宵为主,并设有小商品、农副产品、小食品和土特产杂品等小市场。同时举办龙灯舞、彩绸舞、狮舞、扇舞、花灯舞及跑旱船等民间艺术表演和专场文艺表演、卡拉OK演唱比赛、大型擂台谜会等艺术活动。至2005年,已连续举办14届,每届参加人数均在20万人次以上。这两年已与糖球会合并了......









部分文字来源于互联网
——2016.4.17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1956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