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五一观牡丹,游菏泽——蚩尤广场和蚩尤肩髀冢
蚩尤大败炎帝后,炎帝与黄帝一起联合来战蚩尤。蚩尤率八十一个兄弟举兵与黄帝争天下,在涿鹿展开激战。传说蚩尤有八只脚,三头六臂,铜头铁额,刀枪不入。善于使用刀、斧、戈作战,不死不休,勇猛无比。黄帝不能力敌,请天神助其破之。杀得天昏地暗,血流成河。蚩尤被黄帝所杀,帝斩其首葬之,首级化为血枫林。后黄帝尊蚩尤为“兵主”,即战争之神。他勇猛的形象仍然让人畏惧,黄帝把他的形象画在军旗上,用来鼓励自己的军队勇敢作战,诸侯见蚩尤像不战而降。
2004年,
巨野县又在蚩尤墓附近投资近五十万元建起了现代化的蚩尤广场,竖起了蚩尤的巨型石质雕塑。蚩尤雕像耸立于中央,登九级石阶而上的一磨光大理石辅就的正方形平台,平台之上便是雕像的底座了,也是正方形,由蘑菇状花岗岩堆垒而成。正面刻有篆书体“蚩尤”二字,东面嵌有《九黎百姓乐业图》,相传蚩尤为东夷部落的九黎族人。图中较全面地反映了先民们渔猎、稼穑、冶炼、取火的原始生活场景。背面是以文言撰就的蚩尤生平。底座之上端立着蚩尤的大型雕像,高约三米,面部棱角分明,目光如炬,直视远方,深邃刚毅中透出温敦淳厚,成竹在胸,似有千言。
蚩尤:中国神话传说上古时代九黎族首领,据说是苗族的祖先。他骁勇善战,被奉为兵主战神。相传蚩尤,是牛图腾和鸟图腾氏族的首领,他有兄弟八十一人,都有铜头铁额,十指脚趾,个个本领非凡。约在5000多年以前,九黎部落与炎黄部落(现代分类)发生了涿鹿之战,蚩尤战死,其部众大多融入了炎黄部族,形成了华夏族。
上古时期,蚩尤带领九黎氏族部落在这中原一带兴农耕、冶铜铁、制五兵、创百艺、明天道、理教化,为中华早期文明的形成做出了杰出贡献。河南、山东、河北交界处地区被称为“九黎之都”。在蚩尤部落活动过的地方留下了聚居点(后世所谓“城”)、坟冢、祀祠等遗迹的记载,追溯这些遗迹,可以看出蚩尤部落的活动地区,以现其遗裔的线索。关于蚩尤城的记载,见于《水经注·卷十三》涿水条记:“涿水出涿鹿山,世谓之张公泉,东北流经涿鹿县故城南……《魏土地记》称,涿鹿城东南六里有蚩尤城。泉水渊而不流,霖雨并侧流注阪泉”。又引〈晋太康地理记〉曰:“阪泉亦地名也。泉水东北流,与蚩尤泉会,水出蚩尤城,城无东面”。
中国历史上,春秋时期以来的古籍对蚩尤传说的记录相当丰富,但常有矛盾之处。根据这些记录,蚩尤是上古时代九黎部落的领袖。学者依照《逸周书》、《盐铁论》推测蚩尤属于太昊、少昊氏族集团。蚩尤有兄弟八十一人(可能是八十一个部落之意,一说七十二个),骁勇善战,势力强大。
相传蚩尤面如牛首,背生双翅,是牛图腾和鸟图腾氏族的首领。他有兄弟八十一人,都有铜头铁额,八条胳膊,九只脚趾,个个本领非凡。
古籍中提及蚩尤最多的,是其与以黄帝为首的部落联盟展开的激战,具体情况有三说。第一说见于《史记·五帝本纪》,即黄帝在阪泉之战中战胜炎帝后,蚩尤作乱,黄帝又在涿鹿之战中击败蚩尤,从而巩固天子之位。
第二说见于《逸周书·尝麦篇》,即蚩尤驱逐赤帝(炎帝),赤帝求诉于黄帝,二帝联手杀蚩尤于中冀;
第三说见于《山海经·大荒北经》,即蚩尤作兵攻伐黄帝,黄帝令应龙迎战,双方在冀州之野大战,蚩尤兵败被杀。
尽管各说略有差异,但蚩尤与黄帝曾经交战是无疑的。战争过程则更为曲折,且极具神话色彩。蚩尤善战,“制五兵之器,变化云雾”,“作大雾,弥三日”,黄帝“九战九不胜”、“三年城不下”。《鱼龙河图》载黄帝“不敌”蚩尤,“乃仰天而叹,天遣玄女下授黄帝兵信神符”,即依靠女神“玄女”的力量方才取胜。一说黄帝借助风后所作之指南车方在大雾中辨明方向,获得胜利。
蚩尤的结局,传说多称兵败被杀,或者臣服于黄帝,并主军事!后来天下又乱,黄帝画蚩尤的形像,威慑天下,天下都以为蚩尤不死,并且居黄帝之幕府,于是“八方万邦皆为弭服”。
轩辕黄帝战蚩尤,是中国传说时代极其重要的事件。黄帝胜利之后,一统中原地区,成为华夏正统。因此汉文史籍特别是长居主流的儒家典籍对蚩尤多有恶评,尽管未必公允。后来,蚩尤逐渐恶俗化,成为具有“铜头铁额”、“八肱八趾”、“人身牛蹄,四目六手”并“食沙石子”的形象。
记载:《初学记》卷九引《归藏·启筮》云:蚩尤出自羊水,八肱八趾疏首,登九淖以伐空桑,黄帝杀之于青丘。其后《龙鱼河图》(《太平御览》卷七八引)云:“蚩尤兄弟八十一人,并兽身人语,铜头铁额,食沙石子”,《述异记》云:蚩尤“食铁石”,“人身牛蹄,四目六手,耳鬓如剑戟,头有角”。双角牛头又是传统的龙文化里的龙,传说里龙是马脸牛头。类似的是,共工传说是北方水神是一种水龙。
而云:“蚩尤兄弟八十人”(《龙鱼河图》)或七十二人(《述异记》)者,则神之蚩尤又类人间一巨人部族。
而《皇览·冢墓记》复云:“蚩尤冢,在东平郡寿张县阚乡城中(现今山东阳谷县十五里园镇),高七丈,民常十月祀之。有赤气出如匹绛帛,民名为蚩尤旗。肩脾冢,在山阳巨野县重聚,大小与阚冢等。传言黄帝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黄帝杀之,身体异处,故别葬之;又传言:黄帝杀之实一蚩尤部将(山东人),在蚩尤重伤陷绝境处(柳树庄附近立马关)舍身换穿蚩尤衣,为主撞山崖自杀。追兵至,辨衣着为蚩尤。真蚩尤葬于涿鹿矾山镇。”
《封禅书》记齐祀八神,“三曰兵主,祀蚩尤”。蚩尤遂终以战神形象,载入史册。
考证:
1.蚩尤与炎帝:蚩尤与炎帝的关系相当复杂,说法各异。一种观点认为,蚩尤可能一度臣属于炎帝或曾经加入以炎帝为首的部落联盟。但后来蚩尤与炎帝发生激烈冲突,并大败炎帝。以夏曾祐、丁山、吕思勉为代表的一些史学家,认为蚩尤即炎帝。他们以《水经注》对涿水的记载为主要根据,考证出蚩尤、黄帝对战的“涿鹿”和炎黄对战的“阪泉”实为一地。两次大战实为同一次,而蚩尤与炎帝之所指也便相同了。另外,蚩尤和炎帝都以牛为图腾,这与蚩尤在后世的图腾形象一致。而另一种观点提出,蚩尤为炎帝之后。二者属于同一部族,均为部族或其首领的称号。则黄帝先在阪泉之野击败炎帝部族,蚩尤部族看不惯而与黄帝大战于涿鹿,战败之后,首领擒杀,大部分族人则归顺黄帝,部分被迫南迁,成为后来南方各地的苗族。
2.蚩尤与黄帝:在长期以儒家思想为主流的中国社会中,一向强调“正统”观念,史家又多有“成王败寇”的传统。黄帝战蚩尤逐渐被描述为正义与邪恶的战争,以《史记·五帝本纪》为代表,流传甚广。蚩尤被妖魔化始于孔子的儒家思想。在非儒家文献如《逸周书》、《山海经》中对蚩尤与黄帝交战的描述则相对客观。在道家经典《庄子》中,更借盗跖之口,对蚩尤多有同情,而谴责黄帝。另外,蚩尤与黄帝的除敌对关系外,还可能有过臣属关系。黄帝曾使蚩尤主管金属冶炼,辅佐少昊。春秋时期齐国名相管仲则把蚩尤说成黄帝“六相”之首,地位甚高。战国时代的韩非也有类似的记载,但更具神话色彩。
3.蚩尤与九黎、三苗:蚩尤乃九黎首领,记载颇多,偶有争议。蚩尤代表的九黎与另一部落集团三苗的关系,根据《尚书》与《国语》等多种古籍及其传、注记载,三苗出自九黎,而为九黎之后。九黎战败,族人流散,演变为三苗。《六韬》说:“尧伐有苗于丹水之浦”,《吕氏春秋·召类》则说为“尧战丹水以服南蛮”。有学者认为古书中的三苗本在北方,与后世的南方少数民族无关。近代有大量学者如王桐龄、梁启超、闻一多、胡适等认为,现代的苗族就是三苗的后裔,但章太炎、吕思勉等少量学者与此看法不同,认为现代的苗族与三苗无关。
4.蚩尤与东夷:今人常称蚩尤是东夷的首领。其实“东夷”是商、周时代“华夷五方”格局形成后的称呼,时代较蚩尤晚得多,或曰东夷乃蚩尤之后,更为恰当。
5.后世子孙:蚩尤败于黄帝,族人四散。后世可能与之相关的民族有汉族、苗族、瑶族、羌族等。
①汉族:蚩尤败后,大部分人融于炎、黄集团,从而成为部分华夏族的祖先来源,以至当今汉族的先民。一些汉族姓氏可能和蚩尤有关,如邹、屠、黎、蚩等。
②苗族:根据大量的苗族史诗、歌谣、传说,蚩尤是苗族的祖先,具有非常崇高的地位。民国以来学者提出,苗族先民在上古时代本来居住在黄河流域,由于被黄帝部落(华夏族)所败,被迫迁徙至今天的贵州和湘西、鄂西南等地区。
③羌族:根据《后汉书·西羌传》,蚩尤部分族人向西迁徙,若承认蚩尤与三苗的关系,蚩尤也可能是羌族的先祖。
崇拜:
1.汉族地区:蚩尤虽然在儒家典籍中形象负面,但神话传说一直有崇拜蚩尤的传统,华北地区的河北、山西一带有相关的崇拜活动。如南朝任昉的《述异志》记载冀州(今河北)有乐名《蚩尤戏》,民人头戴牛角而相抵;在太原的村落中人们祭蚩尤神。秦始皇亲祭蚩尤,为八神之一的战神,后世帝王、武将出征之前常祭拜蚩尤以求庇佑。传说蚩尤战败,身首异处,其墓即“蚩尤冢”也有多处,亦有民祭祀。山东省巨野县还在2001年斥资重建蚩尤墓并修建了“蚩尤广场”。根据蚩尤为黄帝六相,首管天时,故成为某种星相名称,称为“蚩尤旗”。根据《吕氏春秋》《史记》《隋书》等文献的描述,蚩尤旗应指某种彗星,是战伐的征兆。
2.苗族地区:苗族长期以来以蚩尤为祖。苗族川黔滇方言区,流传有“格蚩爷老”的传说。“格蚩爷老”又译“格蚩尤老”(苗语滇东北次方言:Gid
Chib Yeul
Laol),“格蚩”,意为爷爷、老人,“爷老”是英雄之意,是否就是蚩尤,尚有争论。黔东南、广西融水等地苗族,每六年或十三年举行一次大型祭祖仪式“吃鼓藏”时,也要首先祭始祖“姜尤”。黔南还有苗族史诗《榜蚩尤》在民间传唱,歌唱“第一位祖先”香尤公的故事。
云南马关、武定苗族有“跳月”或“踩花山”的风俗,传说此风俗与蚩尤关系密切。当时蚩尤率领苗民抵抗黄帝东进,失败之后退入深山。为召集四方苗人,蚩尤在山上树起树杆,系上腰带,令男女年围绕花杆歌舞,吹奏芦笙。热闹的聚会吸引了众多苗人,并重振旗鼓,重新投入战斗。此俗后成为定期的歌舞盛会,成为苗族传统节日。苗族还有崇拜枫木的民俗,甚至以枫木为图腾。此俗也可能与蚩尤有关。苗族史诗中的《枫木歌》更把苗族乃至人类都说成是从枫木中产生的。
2004年,巨野县委、县政府又在蚩尤墓前修建了蚩尤广场,并撰文刻石,名曰《蚩尤广场记》,全文如下:
悠悠远古,漭漭洪荒。大野傍天下之中,挟泰山之阻,当大河之冲,遂为先民竞趋之地。事有必至,蚩尤捷足先登;理有固然,炎黄二帝接踵。华夏先驱,三祖并驾,史也。融合激荡,生存竞争,势也。逐炎帝、击共工、伐空桑、兼诸侯,武功威震万邦,舍天之骄子谁与?明天道、理教化、冶铜铁、重农耕,文治弭服八方,非九黎之君莫属!惜乎涿鹿鏖战,蚩祖殁崩;归葬大野,七丈高冢。由是俯仰:胜者何荣,轩辕咨嗟,图以形象威天下;败者何恨,蚩尤唏嘘,谬以成败论英雄。斗转星移,赤城寻祖,谁非华夏之子;沧海桑田,巨野追根,尽是三祖后裔。所幸河清海晏,谷穰岁丰;政通人和,黎庶安康。伟业初创,赖以众志成城;新曲乍谱,铭以自强不息。临风遥吟,呼号奋发,芳草绿褥而争荣;凭栏追念,指点江山,嘉木葱茏而悦心。猗欤休哉!溯古怀今,壮志激昂;广场开辟,万民景仰;继往开来,浩浩荡荡;共襄盛举,百世流芳。书于石,贺兹竣也。
中共巨野县委 巨野县人民政府
蚩尤墓:巨野蚩尤墓又称蚩尤肩髀冢,位于巨野县城东北郊,堌堆庙村前。《皇览·冢墓记》曰:“蚩尤冢在东平郡寿张县阚乡城中,高七丈……肩髀冢在山阳郡巨野县,大小与阚冢同。”《巨野县志》亦载:“蚩尤墓,在巨野县城东北八里”。
根据有关记载:此墓历经夏商周汉,岁月荒远,地貌变迁,墓冢面积不断缩小。元明时期丘上曾建有庙宇,清代以后冢丘屡遭破坏。至1982年全县文物普查时测量,堌堆东西38米,南北31米,总面积1200平方米。
蚩尤与黄帝、炎帝同是中华民族的始祖。在当时,其部族就已率先进入了以农耕为主的定居生活,并且掌握了冶铜技术。《世本·作篇》中有“蚩尤以金作兵器”之说。《管子》中亦有“葛卢之山,发而出水,金从之,蚩尤受而制之以为剑、销、矛……”红铜的出现也为后来青铜文化的蓬勃发展奠定了基础。早在秦汉之前,蚩尤一直被尊奉为“兵主”、“战神”,受到人们的大礼祭祀。《史记》中就有刘邦“祠黄帝、祭蚩尤于沛庭”的记载。由于受“胜者王侯败者寇”的观念影响,蚩尤在一些史书中被描绘成“不用帝命”、“类鬼似妖”的暴虐之徒。这是一种极其狭隘的所谓传统观念,统治了中国数千年。可是,历史的本来面貌并非如此。
自从二十世纪末的河北三祖文化研讨会以后,历史从新归还了它的本来面目。从此,蚩尤得到了从新归位,归还了他应有的历史地位,才与炎帝、黄帝并列成为我们伟大的先祖之一。
为了弘扬优秀历史文化,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巨野县在保存好遗址的基础上,于2001年在蚩尤墓原址毅然斥资二十余万元将其修葺一新。墓四周以净边蘑菇石围砌,高1.9米,周长81米,上设护栏,周匝环绕石板路,并在冢上栽植苍松翠柏,以象征中华民族源远流长。
蚩尤死后被葬于何处?据《史记·裴骃集解》记载:“《皇览》曰:‘蚩尤冢在东平郡寿张县阚乡城中,高七丈,民常十月祀之。有赤气出,如匹绛帛,民名为蚩尤旗。肩脾冢在山阳郡巨野县重聚,大小与阚冢等。传言黄帝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黄帝杀之,身体异处,故别葬之。’”《皇览》是记载先代冢墓的书,由魏人王象、缪袭等撰写,为便于皇王浏览,所以名《皇览》。根据以上记载可知,蚩尤墓有两处:一在东平郡寿张县阚乡城中,一在山阳郡巨野县重聚。重聚,在今巨野县城东北郊的堌堆庙,即蚩尤的肩髀冢。
另据唐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记载:“蚩尤墓,在县东北九里。今山阳巨野县,有蚩尤肩髀冢。按黄帝杀蚩尤于涿鹿之野,身体异处,故别葬焉。”《巨野县志》亦载:“蚩尤墓,在巨野县城东北八里。”此墓历经夏商周汉,岁月荒远,地貌变迁,墓冢面积不断缩小,元明时期丘上曾建有庙宇,清代以后冢丘屡遭破坏。至1982年全县文物普查时测量,堌堆东西38米,南北31米,总面积1200平方米。2002年,中共巨野县委、县人民政府对蚩尤墓进行了抢救性修筑,墓四周以净边蘑菇石围砌,高1.9米,周长81
米,上设护栏,周匝环绕石板路,并在冢上栽植苍松翠柏,以象征中华民族源远流长。蚩尤墓与大野泽、西狩获麟、麒麟台、齐鲁会盟台、金山秦王避暑洞、昌邑古城、屏盗碑、永丰塔、巨野教案、彭越、王禹偁等,共同构筑起巨野县悠久厚重、辉煌灿烂的历史文化。
蚩尤塑像四周遍植草坪,草坪内有刻石数座,各以蚩尤的生平传说为据加以命名,石上刻字意蕴隽永,耐人寻味。“战神石”刻字:“司兵之星蚩尤,秦始皇、汉高祖凡出兵必祭之。”“天通石”刻字:“行为适应自然,德行符合于民,谓之‘天道’。”“雨石”刻字:“夏求雨,其神蚩尤,司农耕,治疾疫,扶此石蚩尤赐福。”
巨野蚩尤墓
蚩尤墓,又称蚩尤肩髀冢此墓历经多个朝代,风月荒远,地貌变迁,墓冢面积不断缩小,元明时期丘上曾建有庙宇,清代以后冢丘屡遭破坏。至1982年全县文物普查时测量,固堆东西38米,南北31米,,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2002年,中共巨野县委、县人民政府对蚩尤墓进行了抢救性修筑,墓四周以净边蘑菇石围砌。高1.9米,周长81米,上设护栏,周匝环绕石板路,并在冢上栽植苍松翠柏,以象征中华民族源远流长。
史学界考证发现,蚩尤作为中华三始祖之一,重农耕、冶铜铁、制五兵、创百艺,在中华文明史上有着重大贡献。
在氏族社会晚期,由于私有制的出现和阶级的分化,氏族部落之间常常为了掠夺财富和出于自卫的目的,而不断发生战争。大约在四千五百年前,生活在黄河上游的黄帝部落与生活于中原地区的蚩尤部落发生了激烈的战争。通典云:“三年九战而城不下。”史记中也载“黄帝征师诸侯,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遂禽杀蚩尤。”
尤死后。被分尸葬埋。皇览。冢墓记称:“尤冢在东平郡寿张县阚乡(今河南省台前县)城中,高七丈……肩髀冢在山阳郡巨野县,大小与阚冢同。”巨野县志亦载:“蚩尤墓,在巨野县城东北八里。”
蚩尤与黄帝,炎帝同是华夏民族的始祖,在当时,其部族就已率先进入了以家耕为主的定居生活,并且掌握了冶铜技术。世本。作篇中有:“蚩尤以金作兵器”之说。管子中亦有“葛卢之山,发而出水,金从之,蚩尤受而制之以剑,销,矛……”红铜的出现也为后来青铜文化的蓬勃发展奠定基础。早在秦汉之前,蚩尤一直被尊奉为“兵主”,“战神“,受到人们的大礼祭祀。史记中就有刘邦“祠黄帝,祭蚩尤于沛庭”的记载。由于受“胜者王侯败者寇“的观念的影响。蚩尤在一些史书中被描绘成“不用帝命“,“类鬼似妖”的暴虐之徒。
巨野传说——蚩尤墓传说
蚩尤是远古时期一位英雄,是中华民族三大祖先之一。
蚩尤被黄帝战败擒杀,尸体被分解。巨野县的蚩尤墓,又称蚩尤肩髀冢,位于巨野县城东北郊,堌堆庙村前。
《皇览·冢墓记》曰:“蚩尤冢在东平郡寿张县阚乡城中,高七丈……肩髀冢在山阳郡巨野县,大小与阚冢同。”《巨野县志》亦载:“蚩尤墓,在巨野县城东北八里。”
根据有关记载:此墓历经夏商周汉,岁月荒远,地貌变迁,墓冢面积不断缩小。元明时期丘上曾建有庙宇,清代以后冢丘屡遭破坏。至1982年全县文物普查时测量,堌堆东西38米,南北31米,总面积1200平方米。
蚩尤,传说中是上古时期“东方九黎”的大首领,与黄帝、炎帝同是中华民族的始祖。所谓“东方九黎”,应该是黄河下游、胶东半岛地区的九大氏族部落,曾与活动在华北地区的炎帝部落争夺地盘,并将炎帝打败。炎、黄两大部落联盟联合攻打蚩尤的“东方九黎”,战于“涿鹿之野”,将蚩尤彻底打败,并把蚩尤擒住、杀死。蚩尤部落的“东方九黎”被赶出黄河下游的肥沃土地,被迫向南方蛮荒之地迁徙,成为“三苗”——即南方少数民族的祖先。
其部族就已率先进入了以农耕为主的定居生活,并且掌握了冶铜技术。《世本·作篇》中有“蚩尤以金作兵器”之说。《管子》中亦有“葛卢之山,发而出水,金从之,蚩尤受而制之以为剑、销、矛……”红铜的出现也为后来青铜文化的蓬勃发展奠定了基础。
秦汉之前,蚩尤一直被尊奉为“兵主”、“战神”,受到人们的大礼祭祀。《史记》中就有刘邦“祠黄帝、祭蚩尤于沛庭”的记载。由于受“胜者王侯败者寇”的观念影响,蚩尤在一些史书中被描绘成“不用帝命”、“类鬼似妖”的暴虐之徒。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蚩尤,是我国古代冶金业的第一人,是兵器制造业的第一人,是天文气象事业的第一人。20世纪末的河北三祖文化研讨会以后,历史重新归还了蚩尤的本来面目。从此,蚩尤才与炎帝、黄帝并列成为中华民族先祖之一。
蚩尤死后,其躯体被分别在涿鹿、台前、汶上、巨野安葬,头颅安葬在湖南武陵。武陵一带,过去有请儺神、演儺戏的习俗,其所用的儺神面具,据研究认为与蚩尤头颅安葬的纪念活动有密切关系。
蚩尤墓又称蚩尤肩髀冢,位于山东省巨野县城东北郊,固堆庙村前。此墓历经多个朝代,风月荒远,地貌变迁,墓冢面积不断缩小,元明时期丘上曾建有庙宇,清代以后冢丘屡遭破坏。至1982年全县文物普查时测量,固堆东西38米,南北31米。蚩尤墓准确位置应在寿张镇西南3华里的后三里河村。三大集团间曾先后爆发战争,黄帝相继打败了炎帝和蚩尤,统一了各部落,为中华民族的融合和形成奠定了基础。商代末年,姜子牙辅佐周武王打败殷纣王后,封到齐地,封蚩尤为兵主神,在鲁西寿张蚩尤墓建祠堂,供人祭祀。
,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2002年,中共巨野县委、县人民政府对蚩尤墓进行了抢救性修筑,墓四周以净边蘑菇石围砌。高1.9米,周长81米,上设护栏,周匝环绕石板路,并在冢上栽植苍松翠柏,以象征中华民族源远流长。
史学界考证发现,蚩尤作为中华三始祖之一,重农耕、冶铜铁、制五兵、创百艺,在中华文明史上有着重大贡献。在氏族社会晚期,由于私有制的出现和阶级的分化,氏族部落之间常常为了掠夺财富和出于自卫的目的,而不断发生战争。大约在四千五百年前,生活在黄河上游的黄帝部落与生活于中原地区的蚩尤部落发生了激烈的战争。通典云:“三年九战而城不下。”史记中也载“黄帝征师诸侯,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遂禽杀蚩尤。”
尤死后。被分尸葬埋。皇览。冢墓记称:“尤冢在东平郡寿张县阚乡(今河南省台前县)城中,高七丈……肩髀冢在山阳郡巨野县,大小与阚冢同。”巨野县志亦载:“蚩尤墓,在巨野县城东北八里。”
蚩尤与黄帝,炎帝同是华夏民族的始祖,在当时,其部族就已率先进入了以家耕为主的定居生活,并且掌握了冶铜技术。世本。作篇中有:“蚩尤以金作兵器”之说。管子中亦有“葛卢之山,发而出水,金从之,蚩尤受而制之以剑,销,矛……”红铜的出现也为后来青铜文化的蓬勃发展奠定基础。早在秦汉之前,蚩尤一直被尊奉为“兵主”,“战神“,受到人们的大礼祭祀。史记中就有刘邦“祠黄帝,祭蚩尤于沛庭”的记载。由于受“胜者王侯败者寇“的观念的影响。蚩尤在一些史书中被描绘成“不用帝命“,“类鬼似妖”的暴虐之徒。
蚩尤肩髀冢在山东省巨野县,蚩尤的主体墓位于何处是学术界苦苦求证的一个难题。经过专家们的论证和考古发现,蚩尤的主体墓就是位于阳谷县境内的“皇姑冢”。
二十多年前就着手论证皇姑冢是蚩尤冢的王立泉介绍,皇姑冢地域与《皇览》、《水经注》中蚩尤冢地域一致;蚩尤生活在龙山文化时期,而皇姑冢也属于龙山文化遗址;皇姑冢面积4000平方米,巨野蚩尤冢面积也是4000平方米,与《皇览》所记巨野肩髀冢“大小与阚冢等”吻合。
2006年7月,聊城市文物考古队在国家、省级考古队之后,对皇姑冢进行了第三次考古,考证出皇姑冢总高度为7.6米,周围还有一个面积为6万平方米的椭圆形城池。皇姑冢具备了《皇览》中描述蚩尤冢的内在条件和外部特征。
皇姑冢就是蚩尤冢得到了专家的认可。2006年10月12日,在阳谷县文化馆段宝林教授写下了“蚩尤故乡”的题词,山东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张金光题写了“错将蚩尤认皇姑”的诗句,贵州省社科院副院长石朝江题写了“根据史籍记载和考古发现,皇姑冢即蚩尤冢”的留言。
旅游资源的争夺
在宝鸡市、黄陵县举行的声势浩大的炎帝、黄帝祭祀活动,潜藏着巨大商机。既然阳谷境内埋葬着和炎、黄二帝齐名的人文始祖蚩尤,为什么不筹建“蚩尤陵”,供海内外人士祭拜呢?
石朝江在研讨会上说,全国有六个地方争相说自己的辖区内有蚩尤冢,但有史料记载的只有山东的两处,其中就有阳谷境内的皇姑冢。作为宝贵的旅游资源,既然得到了学术界的认可,就应该积极行动起来,一边争取国家的认可和支持,一边着手筹建“蚩尤陵”。
广西社会科学院文史研究所研究员过竹说,阳谷县应该确立蚩尤文化品牌的专属权,建立“蚩尤人文生态保护区”,通过海内外人士祭祀、旅游等实现带动“蚩尤故乡”经济发展的目的。
中华民族形成,始于上古时代。那时有三大部族和三位始祖领袖:炎帝、黄帝和蚩尤。三大集团间曾先后爆发战争,黄帝相继打败了炎帝和蚩尤,统一了各部落,为中华民族的融合和形成奠定了基础。
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三始祖之一的蚩尤一直被视为反面历史人物。然而,蚩尤后裔和他活动地区的人们,则一直将他作为先祖祭祀,当成英雄崇拜。
黄帝打败蚩尤后,蚩尤被擒杀,其所属一部分南迁江南,一部分留在山西,一部分被俘为奴,即所谓“黎民”,也就是社会最下层人群。今天北方的阚姓、邹姓、屠姓等居民都是其后裔。
商代末年,姜子牙辅佐周武王打败殷纣王后,封到齐地,封蚩尤为兵主神,在鲁西寿张蚩尤墓建祠堂,供人祭祀。当地民众每年10月都要举行大型祭祀活动。
近几年,河北省涿鹿县在新建的黄帝城中,除恢复黄帝遗迹外,还建有蚩尤寨,在“三祖堂”中同时供奉黄帝、炎帝和蚩尤。
当前,如果开发好蚩尤历史遗迹,对旅游业的发展也很有益。为此,近几年我查阅了有关资料,考察了山东、河北、河南等地,逐渐弄清了蚩尤墓的确切位置和现状。
依据历史记载分析,蚩尤被杀后,他的部下偷偷地将尸体运回故地鲁西地区,头葬在寿张,身葬在巨野。据考证,寿张,战国时为齐地寿邑,西汉置寿良县,东汉改名为寿张。唐曾置州,后一直为县,1946年撤县为乡,曾先后划归梁山县和东平县,现归阳谷县管辖。蚩尤墓准确位置应在寿张镇西南3华里的后三里河村。近几年,村中建设将坟岗夷为平地。当我们将这一遗址的来龙去脉及开发价值介绍后,当地政府和村民一致表示:保护好遗址,积极筹集资金,尽快恢复蚩尤墓和祠,对外开放。
鲁西地区是兵主神蚩尤的故乡,是他长眠之地,也是古代兵家必争之地。我国著名军事家孙膑生于阿(东阿)鄄(鄄城)之间,吴起生于曹州,徐绩生于东明,王仙芝生于鄄城,黄巢生于菏泽,宋江和晁盖生于郓城。战国时的齐魏桂陵战役、马陵战役和宋代水泊梁山农民起义都发生在这一地区。受历史的影响,现在梁山、郓城、阳谷、东平、鄄城等群众习武成风,几乎家家习武,人人练拳。这些都是可以一并开发的重要旅游资源。
会上,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段宝林说,“涿鹿大战”是中国远古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在这次大战中,黄帝战胜了蚩尤,奠定华夏国家的根基,使他成为五帝之首。
段宝林在发言中说,“胜者为王败者寇”是中国历史上沿袭了几千年的思想,以司马迁为代表的一些史学家所着的正统史书中,说蚩尤作乱,以酷刑、杀戮统治苗民等内容,丑化、讹传了蚩尤的形象;一些野史、文学专着中,还把蚩尤描绘成“人身牛头、四目六手”等形象。
专家们在会议中多次提到,远古时代的蚩尤率领的“东夷集团”生活在阳谷周围广袤的平原大地上,过着农耕的定居生活,代表着先进的生产力。而西北部的炎帝和黄帝率领的游牧部落征战蚩尤部落,当时并没有正义和非正义的区别,一切都是为了生存。既然炎、黄二帝能够得到后世的认可,奉为中华人文始祖,那么和他们生活在同一时代的“杰出部落首领”蚩尤,不应是被丑化了的神话人物,也应该是中华人文始祖之一。
聊城市文物研究室陈昆麟主任介绍,蚩尤不仅为保卫东夷族人的利益,坚决反抗炎帝、黄帝的蚕食进攻,还为此献出了自己的生命,而且,他还有众多的发明创造,为东夷人的生活带来了实惠,因此应该被尊奉为英雄。
陈昆麟介绍,根据史料记载,蚩尤是金属兵器的发明者,发明了征战中穿戴的盔甲,还发明了原始历法。
贵州大学教授、知名蚩尤研究专家田玉隆介绍,因蚩尤骁勇善战,自夏、商、周以来一直被历代帝王尊为兵主。
蚩尤文化研究会顾问王大民说,蚩尤是百戏之祖,“蚩尤戏”在史料上有明确记载,沿袭至今;史书上描述蚩尤会“吹烟吐雾”、“吞金吐火”,说蚩尤是杂技之祖也有充足的史料依据。
离巨野县城东郊不足千米处,有一处风景十分秀丽,建筑非常壮观典雅的蚩尤广场。在广场正中心,蚩尤半身的石像巍然挺立。
大约五千年前,中国黄河流域一带,住着许多氏族和部落。其中黄帝是黄河流域最有名的一个部落首领。另一个有名的部落首领叫炎帝。在长江流域,同时还活跃着一个非常有名的部落,这就是九黎族,其首领就是十分强悍的蚩尤。
据史料记载,蚩尤有八十一个兄弟,他们个个威武彪悍,铜头铁臂,刀枪不入,作战勇猛无比。他们擅长发明制造刀、弓、弩等各种各样的兵器和各类农田工具等。蚩尤带领他强大的部落,不断发展壮大。有一次,蚩尤侵占了炎帝的地盘,炎帝起兵抵抗,但他不是蚩尤的对手,被杀得一败涂地。炎帝没办法,逃到黄帝部落所在的涿鹿(今河北省)请求帮助。黄帝早想除掉这个部落。于是联合其他部落首领,在涿鹿和蚩尤展开了一场大决战,这就是史书上非常著名的“涿鹿大战”。
战争之初,蚩尤凭借着良好的武器和勇猛的士兵,连连取胜。后来,据传黄帝请来龙和其它奇怪的猛兽助战。蚩尤的士兵虽然凶猛,但是遇到黄帝的军队,加上一群猛兽,无法抵挡,纷纷败逃。黄帝领兵乘胜追杀。忽然天昏地黑,浓雾迷漫,狂风大作,雷电交加,天上下起暴雨,黄帝的士兵无法继续追赶。原来蚩尤请来了“风神”和“雨神”前来助战。黄帝也不甘示弱,请来天上的“旱神”帮忙,驱散了风雨。一刹那风止雨停,晴空万里。蚩尤又用妖术制造了一场大雾,使黄帝的士兵迷失了方向。黄帝利用天上北斗星永远指向北方的现象,造了一辆“指南车”,指引士兵冲出迷雾。
经过多次激战,黄帝先后杀死了蚩尤的八十一个兄弟,蚩尤最终被活捉。黄帝命令给蚩尤带上枷锁,然后处死。因为害怕蚩尤死后作怪,皇帝就将他的头和身子分别葬在相距遥远的河南省台前县和山东省的巨野县两个地方。戴过的枷锁被扔在荒山上,荒山化成了一片枫林。蚩尤的斑斑血迹,化作了一片片枫叶。
蚩尤死后,他勇猛无比的形象仍然让人敬惧。黄帝就把他封为“兵主”、“战神”。把他的形象画在军旗上,用来鼓励自己的军队勇敢作战。也用来恐吓敢于和他作对的部落。后来,黄帝受到了许多部落的支持,渐渐成为所有部落的首领。
据《巨野县志》记载,蚩尤墓历经夏、商、周、汉,岁月荒远,地貌变迁,墓冢面积不断缩小。元明时期墓丘上曾建有庙宇(附近的堌堆庙村可能由此而得名)。清代以后冢丘屡遭破坏。1982年,巨野县文物普查测量时,堌堆东西38米,南北31米,总面积为1178平方米。
为了保护好历史文化遗产,弘扬优秀民族文化,增强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凝聚力。2002年,中共巨野县委、巨野县人民政府,投巨资对蚩尤墓抢救修筑并建起了大型蚩尤广场。在墓的周围全用1.9米高的冷边蘑菇石围砌,并上设了81米长的护栏。墓上栽植了苍松翠柏,以此象征中华民族源远流长。墓的正前方,挺立着蚩尤的大型石像,幽幽典雅的配套建筑错落有致,各类花木郁郁葱葱,四季如春。成为巨野县一大人文景观。
巨野蚩尤墓,又称蚩尤肩髀冢,位于巨野县城东北郊,固堆庙村前。此墓历经多个朝代,风月荒远,地貌变迁,墓冢面积不断缩小,元明时期丘上曾建有庙宇,清代以后冢丘屡遭破坏。
文献记载:传说黄帝怕蚩尤转世反他,扰乱天下,叫人将蚩尤尸体大解数块,各埋一方。人们觉得蚩尤死得惨,世世代代很少有人去动那个土疙瘩,至今还在。引自——《涿鹿县志》
蚩尤墓,又称蚩尤肩髀冢,位于巨野县城东北郊,堌堆庙村前。
在氏族社会晚期,由于私有制的出现和阶级分化,氏族部落之间常常为了掠夺财富和出于自卫的目的,而不断发生战争。大约在四千五百年前,生活在黄河上游的黄帝部落与生活于中原地区的蚩尤部落发生了激烈的战斗。《通典》云:“三年九战而城不下。”《史记》中也有“于是黄帝征师诸侯,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遂禽杀蚩尤。”蚩尤死后,被分尸葬埋。《皇览·冢记》称:“蚩尤冢在东平郡寿张县阚乡(今河南省台前县)城中,高七丈……肩髀冢在山阳郡巨野县,大小与阚冢同。”《巨野县志》亦载:“蚩尤墓,在巨野县城东北八里。”此墓历经夏商周汉,岁月荒远,地貌变迁,墓冢面积不断缩小,元明时期丘上曾建有庙宇,清代以后冢丘屡遭破坏。至1982年全县文物普查时测量,固堆东西约38米,南北约31米,总面积约1200平方米。
蚩尤与黄帝、炎帝同是华夏民族的始祖,在当时,其部族就已率先进入了以农耕为主的定居生活,并且掌握了冶铜技术。《世本·作篇》中有:“蚩尤以金作兵器”之说。《管子》中亦有“葛卢之山,发而出水,金从之,蚩尤受而制之以为剑、销、矛……”红铜的出现也为后来青铜文化的蓬勃发展奠定了基础。早在秦汉之前,蚩尤一直被尊奉为“兵主”、“战神”,受到人们的大礼祭祀。《史记》中就有刘邦“祠黄帝、祭蚩尤于沛庭”的记载。由于受“胜者王侯败者寇”的观念影响,蚩尤在一些史书中被描绘成“不用帝命”、“类鬼似妖”的暴虐之徒。
为了弘扬优秀历史文化,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2002年,中共巨野县委、县人民政府对蚩尤墓进行了抢救性修筑,墓四周以净边蘑菇石围砌,高1.9米,周长81米,上设护栏,周匝环绕石板路,并在冢上栽植苍松翠柏,以象征中华民族渊源流长。
寻访蚩尤墓
中华民族形成,始于上古时代。那时有三大部族和三位始祖领袖:炎帝、黄帝和蚩尤。三大集团间曾先后爆发战争,黄帝相继打败了炎帝和蚩尤,统一了各部落,为中华民族的融合和形成奠定了基础。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三始祖之一的蚩尤一直被视为反面历史人物。然而,蚩尤后裔和他活动地区的人们,则一直将他作为先祖祭祀,当成英雄崇拜。黄帝打败蚩尤后,蚩尤被擒杀,其所属一部分南迁江南,一部分留在山西,一部分被俘为奴,即所谓“黎民”,也就是社会最下层人群。今天北方的阚姓、邹姓、屠姓等居民都是其后裔。商代末年,姜子牙辅佐周武王打败殷纣王后,封到齐地,封蚩尤为兵主神,在鲁西寿张蚩尤墓建祠堂,供人祭祀。当地民众每年10月都要举行大型祭祀活动。近几年,河北省涿鹿县在新建的黄帝城中,除恢复黄帝遗迹外,还建有蚩尤寨,在“三祖堂”中同时供奉黄帝、炎帝和蚩尤。当前,如果开发好蚩尤历史遗迹,对旅游业的发展也很有益。为此,近几年我查阅了有关资料,考察了山东、河北、河南等地,逐渐弄清了蚩尤墓的确切位置和现状。依据历史记载分析,蚩尤被杀后,他的部下偷偷地将尸体运回故地鲁西地区,头葬在寿张,身葬在巨野。据考证,寿张,战国时为齐地寿邑,西汉置寿良县,东汉改名为寿张。唐曾置州,后一直为县,1946年撤县为乡,曾先后划归梁山县和东平县,现归阳谷县管辖。蚩尤墓准确位置应在寿张镇西南3华里的后三里河村。近几年,村中建设将坟岗夷为平地。当我们将这一遗址的来龙去脉及开发价值介绍后,当地政府和村民一致表示:保护好遗址,积极筹集资金,尽快恢复蚩尤墓和祠,对外开放。鲁西地区是兵主神蚩尤的故乡,是他长眠之地,也是古代兵家必争之地。我国著名军事家孙膑生于阿(东阿)鄄(鄄城)之间,吴起生于曹州,徐勣生于东明,王仙芝生于鄄城,黄巢生于菏泽,宋江和晁盖生于郓城。战国时的齐魏桂陵战役、马陵战役和宋代水泊梁山农民起义都发生在这一地区。受历史的影响,现在梁山、郓城、阳谷、东平、鄄城等群众习武成风,几乎家家习武,人人练拳。这些都是可以一并开发的重要旅游资源。
蚩尤墓不止一个,在河北省涿县一中的操场里就有一个蚩尤墓,三十年前我是小孩的时候到学校里玩看到过,那时候没有人把这些当古迹,很破旧,只是因为年代久远无人把其湮灭而已。而且从地理上看,黄帝与蚩尤大战于涿鹿之野的历史中有车辆的传说,相信就是在平原地区的战争,再从其他传说细节中推断,这场大战很可能发生于现在北京大兴到涿县、雄县一带,其他地区的可能性要小。从历史演进中也可以看到,说涿县是河北中部第一文化大县也不是虚言,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士,燕赵的中心地区就是涿县。蚩尤是炎黄之前中原地区的实际统治者,其各地余众在其死后为其祭祀也是非常正常的一件事,我认为楼让所说的蚩尤墓大概就属于这种情况。
抢救修筑:为了弘扬优秀历史文化,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2002年,中共巨野县委、县人民政府对蚩尤墓进行了抢救性修筑,墓四周以净边蘑菇石围砌。高1.9米,周长81米,上设护栏,周匝环绕石板路,并在冢上栽植苍松翠柏,以象征中华民族源远流长。
历史记载
在氏族社会晚期,由于私有制的出现和阶级的分化,氏族部落之间常常为了掠夺财富和出于自卫的目的,而不断发生战争。大约在四千五百年前,生活在黄河上游的黄帝部落与生活于中原地区的蚩尤部落发生了激烈的战争。通典云:“三年九战而城不下。”史记中也载“黄帝征师诸侯,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遂禽杀蚩尤。”
尤死后。被分尸葬埋。皇览。冢墓记称:“尤冢在东平郡寿张县阚乡(今河南省台前县)城中,高七丈……肩髀冢在山阳郡巨野县,大小与阚冢同。”巨野县志亦载:“蚩尤墓,在巨野县城东北八里。”
蚩尤与黄帝,炎帝同是华夏民族的始祖,在当时,其部族就已率先进入了以家耕为主的定居生活,并且掌握了冶铜技术。世本。作篇中有:“蚩尤以金作兵器”之说。管子中亦有“葛卢之山,发而出水,金从之,蚩尤受而制之以剑,销,矛……”红铜的出现也为后来青铜文化的蓬勃发展奠定基础。早在秦汉之前,蚩尤一直被尊奉为“兵主”,“战神“,受到人们的大礼祭祀。史记中就有刘邦“祠黄帝,祭蚩尤于沛庭”的记载。由于受“胜者王侯败者寇“的观念的影响。蚩尤在一些史书中被描绘成“不用帝命“,“类鬼似妖”的暴虐之徒。
学术讨论
综述
近些年来,史学界考证发现,蚩尤作为中华三始祖之一,重农耕、冶铜专家学者们在山东阳谷蚩尤冢现场进行考察
专家学者们在山东阳谷蚩尤冢现场进行考察
铁、制五兵、创百艺,在中华文明史上有着重大贡献。
蚩尤肩髀冢在山东省巨野县,那么蚩尤的主体墓在哪里?是学术界苦苦求证的一个难题。最近,经过专家们的论证和考古发现,蚩尤的主体墓就是位于阳谷县境内的“皇姑冢”。在阳谷举行的研讨会上,就蚩尤冢的巨大资源效应,与会专家从人文资源和旅游资源等多个角度纷纷发言指出——
为还原历史本来面目,对中华民族起源有更进一步的研究,并对中华三始祖重新客观定位,2006年10月11日至14日,阳谷县委、县政府邀请全国多年从事蚩尤研究的专家和学者,在阳谷宾馆举办了“2006山东·阳谷蚩尤文化研讨会”。
与会专家学者论述了蚩尤不可磨灭的历史功绩,并就阳谷十五里园镇叶街村村旁的皇姑冢是蚩尤首级主体冢,展开了激烈的学术讨论。
神话了的历史人物
会上,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段宝林说,“涿鹿大战”是中国远古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在这次大战中,黄帝战胜了蚩尤,奠定华夏国家的根基,使他成为五帝之首。
段宝林在发言中说,“胜者为王败者寇”是中国历史上沿袭了几千年的思想,以司马迁为代表的一些史学家所著的正统史书中,说蚩尤作乱,以酷刑、杀戮统治苗民等内容,丑化、讹传了蚩尤的形象;一些野史、文学专著中,还把蚩尤描绘成“人身牛头、四目六手”等形象。
专家们在会议中多次提到,远古时代的蚩尤率领的“东夷集团”生活在阳谷周围广袤的平原大地上,过着农耕的定居生活,代表着先进的生产力。而西北部的炎帝和黄帝率领的游牧部落征战蚩尤部落,当时并没有正义和非正义的区别,一切都是为了生存。既然炎、黄二帝能够得到后世的认可,奉为中华人文始祖,那么和他们生活在同一时代的“杰出部落首领”蚩尤,不应是被丑化了的神话人物,也应该是中华人文始祖之一。
蚩尤是东方英雄
聊城市文物研究室陈昆麟主任介绍,蚩尤不仅为保卫东夷族人的利益,坚决反抗炎帝、黄帝的蚕食进攻,还为此献出了自己的生命,而且,他还有众多的发明创造,为东夷人的生活带来了实惠,因此应该被尊奉为英雄。
陈昆麟介绍,根据史料记载,蚩尤是金属兵器的发明者,发明了征战中穿戴的盔甲,还发明了原始历法。
贵州大学教授、知名蚩尤研究专家田玉隆介绍,因蚩尤骁勇善战,自夏、商、周以来一直被历代帝王尊为兵主。
蚩尤文化研究会顾问王大民说,蚩尤是百戏之祖,“蚩尤戏”在史料上有明确记载,沿袭至今;史书上描述蚩尤会“吹烟吐雾”、“吞金吐火”,说蚩尤是杂技之祖也有充足的史料依据。
蚩尤冢就在阳谷
蚩尤主体冢位置在哪里,经专家认定,阳谷境内的“皇姑冢”就是人们寻求已久的蚩尤冢。
二十多年前就着手论证皇姑冢是蚩尤冢的王立泉介绍,皇姑冢地域与《皇览》、《水经注》中蚩尤冢地域一致;蚩尤生活在龙山文化时期,而皇姑冢也属于龙山文化遗址;皇姑冢面积4000平方米,巨野蚩尤冢面积也是4000平方米,与《皇览》所记巨野肩髀冢“大小与阚冢等”吻合。
2006年7月,聊城市文物考古队在国家、省级考古队之后,对皇姑冢进行了第三次考古,考证出皇姑冢总高度为7.6米,周围还有一个面积为6万平方米的椭圆形城池。皇姑冢具备了《皇览》中描述蚩尤冢的内在条件和外部特征。
皇姑冢就是蚩尤冢得到了专家的认可。2006年10月12日,在阳谷县文化馆段宝林教授写下了“蚩尤故乡”的题词,山东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张金光题写了“错将蚩尤认皇姑”的诗句,贵州省社科院副院长石朝江题写了“根据史籍记载和考古发现,皇姑冢即蚩尤冢”的留言。
潜力巨大的旅游资源
在宝鸡市、黄陵县举行的声势浩大的炎帝、黄帝祭祀活动,潜藏着巨大商机。既然阳谷境内埋葬着和炎、黄二帝齐名的人文始祖蚩尤,为什么不筹建“蚩尤陵”,供海内外人士祭拜呢?
石朝江在研讨会上说,全国有六个地方争相说自己的辖区内有蚩尤冢,但有史料记载的只有山东的两处,其中就有阳谷境内的皇姑冢。作为宝贵的旅游资源,既然得到了学术界的认可,就应该积极行动起来,一边争取国家的认可和支持,一边着手筹建“蚩尤陵”。
广西社会科学院文史研究所研究员过竹说,阳谷县应该确立蚩尤文化品牌的专属权,建立“蚩尤人文生态保护区”,通过海内外人士祭祀、旅游等实现带动“蚩尤故乡”经济发展的目的。
蚩尤墓谒
几年前才听说出巨野城向东北行三里有蚩尤墓,很是吃惊。
蚩尤,何许人也?战共工,怒而触不周之山,山倾,天崩地裂,苍穹让他戳了一个大窟窿,女娲只好为他炼石补天。蚩尤是汉民族三大种族群华夏、东夷、苗蛮之东夷部落的首领,率部族长期生活在淮河流域而主要在今山东一带,他禀性刚烈,骁勇善战,且知天时,得民心,通天道,文治武功兼备,未被尊为“三皇五帝”恐是胜者王侯败者囚之故,但其时他的声望、地位和影响力是和炎黄二帝并驾齐驱的,虽然他在为维护部族利益的涿鹿之战中为黄帝所败。中国不是有句“不以成败论英雄”的古话吗,用在对蚩尤的评价上,实在恰当!
蚩尤殁后,葬于山东,似有道理,但确切考证,已无可能。据我所知,在全国范围内仅西安有蚩尤祠,从未听说哪里还有蚩尤墓,当然如果这是孤陋寡闻之说也就另当别论了。祠和墓又是不同的,足见蚩尤墓之在巨野的意义了。这样大的人文遗迹要是被哪位考古学家发现还不知道会折腾成个什么样。而我不过屈屈庶民,纵然谨遵“先天下之忧而忧”的古训,又何来为古人操心办事的本事,拜谒先祖终于本分,况且蚩尤墓距我的住所也不过咫只之遥。
几乎没费什么周折就寻到了蚩尤墓的所在,面前的场景竞让我惊呆了,万世人祖的栖息地变成了人声鼎沸,机声轰轰的工地!现在回忆起来我实在无法说清当时所给予我的巨大震撼与强烈冲击,是愤怒、是悲哀、是遗憾、是无可奈何都说不清,抑或兼而有之。情定之后几经打听才明白我不过杞人忧天,自作多情而已。这个工地原来就是有关部门斥巨资正在重建中的蚩尤墓园。
据说,原来的蚩尤墓,实际上已经了然无存,在萋萋荒草中只有一个略高出地面的土固堆,上面满是破败的瓦砾,瓦砾都是白色,逢年过节,初一、十五时有缕缕白烟,氤氲出一片惨淡和凄凉。当地的百姓们叫它作仙固堆,旁边的村子叫固堆庙。固堆庙这个村子并不算很小,总有千把人的样子。一个村庄能繁衍万千把人的规模需要一个较长的历史过程是不会有疑问的。这样说来,蚩尤墓作为荒冢已是很久的事情了。
重修后的蚩尤墓称蚩尤广场,所在区域已是初具规模的经济开发区。墓地即坐落于开发区巨富路东段北侧,附近有聚祥机械、仲元纺织、泰山水泥、阳光搪瓷诸厂家环绕相拥,占地面积约有两千平方米。墓园内由南而北依次是墓地、刻石、草坪、假山,整体给人以庄严、肃穆、古雅、清静之感。
蚩尤雕像耸立于中央,登九级石阶而上的一磨光大理石辅就的正方形平台,平台之上便是雕像的底座了,也是正方形,由蘑菇状花岗岩堆垒而成。正面刻有篆书体“蚩尤”二字,东面嵌有《九黎百姓乐业图》,相传蚩尤为东夷部落的九黎族人。图中较全面地反映了先民们渔猎、稼穑、冶炼、取火的原始生活场景。背面是以文言撰就的蚩尤生平。底座之上端立着蚩尤的大型雕像,高约三米,面部棱角分明,目光如炬,直视远方,深邃刚毅中透出温敦淳厚,成竹在胸,似有千言。难道我们的先祖穿越了时光的隧道在这一刻醒来了?是啊,醒来了,真的醒来了,在今天,在今天的经济发展中,他在说,我从遥远的历史中走来,更愿融入未来的岁月;我曾经牵手蒙昧和野蛮,却也正是从那里引燃了文明的火种;但愿我这把朽骨能亮起荧荧磷火为我曾献身过的这片热土增添一丝温度也可。
塑像四周植有草坪,草坪内有刻石数座,各以蚩尤的生平传说为据加以命名,石上刻字意蕴隽永,耐人寻味,足见墓园设计,建设者用心之良苦。
“战神石”刻字:“司兵之星蚩尤,秦始皇、汉高祖凡出兵必祭之。”
“天通石”刻字:“行为适应自然,德行符合于民,谓之‘天道’。”
“雨石”刻字:“夏求雨,其神蚩尤,司农耕,治疾疫,扶此石蚩尤赐福。”
上述诸石刻字有的据传说,有的依史料,如不可尽信,但也绝不能认为是无稽之谈,由是视之,我们对蚩尤其人可聊作如下妄论,蚩尤是一位卓越的军事家;又是一位顺民心、得民意、深谙治乱之道的政治家;他知天文、通医道、懂农耕,博学多才。
走出墓园已日近正午,回首望去,蚩尤雕像银光熠熠。
旅游资源
返回顶部
中华民族形成,始于上古时代。那时有三大部族和三位始祖领袖:炎帝、黄帝和蚩尤。三大集团间曾先后爆发战争,黄帝相继打败了炎帝和蚩尤,统一了各部落,为中华民族的融合和形成奠定了基础。
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三始祖之一的蚩尤一直被视为反面历史人物。然而,蚩尤后裔和他活动地区的人们,则一直将他作为先祖祭祀,当成英雄崇拜。
黄帝打败蚩尤后,蚩尤被擒杀,其所属一部分南迁江南,一部分留在山西,一部分被俘为奴,即所谓“黎民”,也就是社会最下层人群。今天北方的阚姓、邹姓、屠姓等居民都是其后裔。
商代末年,姜子牙辅佐周武王打败殷纣王后,封到齐地,封蚩尤为兵主神,在鲁西寿张蚩尤墓建祠堂,供人祭祀。当地民众每年10月都要举行大型祭祀活动。
近几年,河北省涿鹿县在新建的黄帝城中,除恢复黄帝遗迹外,还建有蚩尤寨,在“三祖堂”中同时供奉黄帝、炎帝和蚩尤。
当前,如果开发好蚩尤历史遗迹,对旅游业的发展也很有益。为此,近几年我查阅了有关资料,考察了山东、河北、河南等地,逐渐弄清了蚩尤墓的确切位置和现状。
依据历史记载分析,蚩尤被杀后,他的部下偷偷地将尸体运回故地鲁西地区,头葬在寿张,身葬在巨野。据考证,寿张,战国时为齐地寿邑,西汉置寿良县,东汉改名为寿张。唐曾置州,后一直为县,1946年撤县为乡,曾先后划归梁山县和东平县,现归阳谷县管辖。蚩尤墓准确位置应在寿张镇西南3华里的后三里河村。近几年,村中建设将坟岗夷为平地。当我们将这一遗址的来龙去脉及开发价值介绍后,当地政府和村民一致表示:保护好遗址,积极筹集资金,尽快恢复蚩尤墓和祠,对外开放。
鲁西地区是兵主神蚩尤的故乡,是他长眠之地,也是古代兵家必争之地。我国著名军事家孙膑生于阿(东阿)鄄(鄄城)之间,吴起生于曹州,徐绩生于东明,王仙芝生于鄄城,黄巢生于菏泽,宋江和晁盖生于郓城。战国时的齐魏桂陵战役、马陵战役和宋代水泊梁山农民起义都发生在这一地区。受历史的影响,现在梁山、郓城、阳谷、东平、鄄城等群众习武成风,几乎家家习武,人人练拳。这些都是可以一并开发的重要旅游资源。
蚩尤出身
蚩尤(音chī yōu)乃是斯基太(塞种)人?
《龙鱼图》云:“黄帝摄政,有蚩尤兄弟八十一人,并兽身人语,铜头铁额,食沙石子,造立兵仗刀戟大弩,威振天下.
兽身即"穿皮革服装",铜头铁额指"金属头盔",食沙石子为"沙尘暴"多的地方自然要被动吸食沙石. 兵杖刀戟可以理解吧? 夸父族与蛇文化有关,蛇文化又从哪里来?请查阅一些现成的文献.
世界文明基本上与"阿瑙或安努"文化有关.
易华在《中国青铜文明源于西亚?由古印欧人传播》及《青铜之路:上古西东文化交流概说》等文中指出:从考古学、语言学、体质人类学和历史记述与传说均表明上古存在大规模的人口迁徙和文化交流,要否认青铜之路的存在已十分困难。指出吐火罗(古梯)人被认为是中国境内最早的游牧民,即后来中国史书中常见的月支[1]。如此看来上古塞人(印欧人)即活跃于中国,且不局限于西域。公元前2000年左右,西亚、中亚、东亚之间存在一条西东文化交流的青铜之路。安志敏先生则认为:“我们可以设想,最初导源于西亚的青铜器和铁器,首先影响到新疆地区,然后到达黄河流域,这标志着新疆处于金属文化东传的中心环节”。这种东西交流的居间者,最可能就是说印欧语的吐火罗人(Indo-European Tocharians)。
认为,青铜冶炼和铸造是高度复杂的技术活动,不可能一人一时一地完成,其中必然有一个不断完善和改进的过程。在旧大陆不大可能存在两个独立的起源。也就是说,中原地区的青铜器是从西向东传入东亚的。易华指出,在西北,特别是新疆地区青铜时代遗址的发掘和研究,填补了青铜冶铸技术由西(小亚西亚)向东传播的空白。古墓沟文化遗址的发掘和研究表明大约4000年前新疆部分地区已进入青铜时代,且与中亚、西亚、中原均有联系。
在远古,能够铜头铁额即头戴"金属头盔",身穿盔甲的部民只能是谁呢? 而且他们又有着较高的医药文化素养,朴素的唯物主义(阴阳)医学史观.
其实,请您站在天山之巅,用跨文化的视野审视世界历史,你会发现,蚩尤很可能就是斯基太(塞种)人. 黄帝为来自西北的游牧民族(见<<史记>>),目前很多学者认为其就是匈奴.中国第一龙出自红山文化,月氏起于玉,史被称为龙部落,《淮南子·要略》载:操舍开塞,各有龙忌。高诱注:中国以鬼神之事曰忌,北胡、南越皆谓“请龙”。“ 请龙”是各少数民族神圣的宗教活动。《史记索隐》引崔浩注:西方胡皆事龙神,故名大会处为龙城。月氏、匈奴皆以此俗为重。吐火罗人的一支月氏人被称“龙部落”的传说屡见于文献,其王族应是龙族,可能就是殷墟卜辞多次提到的龙方。月氏又为塞人四部之一(见余太山相关考证),
因此塞人很早便出现在中国历史舞台又是不可否认的,虽然在2800年前逐渐开始西迁了.但她们留下的文化是可以考证的.
炎黄汇合后,一次著名的大战发生在黄帝和蚩尤之间:蚩尤作兵伐黄帝,黄帝乃令应龙攻之冀州之野。黄帝与蚩尤
黄帝与蚩尤
应龙蓄水。蚩尤请风伯、雨师纵大风雨。黄帝乃下天女日魃,雨止,遂杀蚩尤。(《山海经·大荒北经》)
黄帝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蚩尤作大雾弥三日,军人皆惑,黄帝乃令风后法斗机作指南车,以别四方,遂擒蚩尤。(《太平御览》卷十五引《志林》)
蚩尤属于南方的苗蛮部族,他有81个铜头铁额的兄弟,这可能是暗示他们的军队已经装备了金属盔甲,一些文献上提及蚩尤冶炼金属作兵器,这与当时冶金术的发展程度是相适应的。这场战斗十分激烈,涉及风伯、雨师等天神,而风、雨、旱、雾等气象也成了相互进攻的利器。这两则神话不仅涉及古代的祈雨、止雨巫术,还涉及一些具有重要文化意义的发明,内涵较为丰富。
黄帝正是在对内兼并和对外抗御的两场战争之中,大显神威,确立了他作为中华民族始祖的形象。出于对中华民族始祖的爱戴,后世又把许多文化史上的发明创造,如车、陶器、井、鼎、音乐、铜镜、鼓等,归功于黄帝,或是黄帝的臣子。黄帝在神话中又成了一个善于发明创造的文化英雄。
黄帝其人返回顶部
黄帝葬于桥山
陕西省中部,有个黄陵县,黄陵县城北有座桥山,桥山顶上有一座高大的陵墓。这就是传说中的中华民黄帝陵
黄帝陵
族祖先黄帝的墓。人们称它为黄陵,因此把这个原称为“中部”的县,改名为黄陵县。黄帝陵壮丽威武,古书记载说,它座山环水:“其山势如桥,沮水环绕之”。黄陵的周围是峰峦起伏的陕北高原,山上古柏成林,郁郁葱葱,参天耸立,象征着中华民族的古老、挺拨、苍劲。这座黄帝陵汉朝时就已存在了。司马迁的《史记》记载说:“黄帝葬于桥山”。
中华民族的象征
《史记·五帝本记》记载:“黄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孙,名轩辕,黄帝居于轩辕之丘”。凡是中华儿女,都把黄帝和炎帝并称为自中华民族的始祖,即华夏儿女,炎黄子孙。鲁迅先生也把黄帝作为伟大的民族象征。他在一首诗中说:“我以我血荐轩辕”,就是说要用自己的鲜血来保卫中华民族。近年来,每逢清明节,中国人民纷纷来到黄帝陵,以崇敬的心情,拜谒这位民族之祖。台湾同胞和海外侨胞来到大陆,差不多也都要到这里来寻根,表示后代对祖先的敬意。人们都把黄帝作为中华民族的象征。悠悠五千年过去了,黄帝的形象一直激励着中华民族奋发图强,为人类作出更多的贡献。
部落联盟首领
用科学的观点来解释,大概黄帝是属于中国原始社会末期父系氏族公社时代的一位部落联盟的首领。当时还是部落、氏族聚居的状况,阶级和国家还没有产生。黄帝的部落聚居的地方,历史记载各有不同。有的说,黄帝曾居住在河北涿漉县的山弯弯里,史书上叫做“涿漉之野”。也有的说,他的部落居住在今河南新郑一带,名曰“轩辕之丘”。这说明当时大约还没有完全定居,部落经常迁徙,黄帝部落大体活动在今天陕西、河南、河北沿黄河一线。
人文之祖
在传说中,黄帝是个非常聪明能干的人物。他既会推算天文,制定出中国最早的历法,又会制造车、船黄帝画像
黄帝画像
和指南车。他还精通医术,和神医岐伯一起研究出一套诊治方法。他和岐伯关于医学的对话,被后人编成中国最早的一部医书《黄帝内经》。黄帝的妻子嫘祖也很能干,她教人民养蚕,总结出一套喂蚕、缫丝、织帛的经验。从此,人们既会制衣,又会作冕,还能制鞋,从上到下都装束起来,彻底改变了上古时代穿树叶兽皮的原始习惯。古代的人受饮水限制,居者靠河流,牧者逐水草,很不方便。黄帝发明了井,人们才有可能到远离河流的地方去开发。当时的人还不会盖房子,穴居野处,构木为巢;又是黄帝教给人们“伐木构材,筑作宫室,上栋下宇,以避风雨”。黄帝手下集中了一大批有才能的人,他们都能发挥自己的特长。比如,文字学家仓颉,造出了象形文字,音乐家伶伦分出十二音阶,配成乐曲;精通数学的隶首,制定了各种度量衡等等。当然,这些发明,掺杂着许多神话传说的成份,实际上任何一项发明,都绝不会是一两个人的功劳。历史上的这些记载,只不过反映了黄帝那个时代祖先的聪明才智。黄帝,因为是古代学者一致承认的华夏始祖,所以人们就把一切文明制度都推源于他,被誉为华夏的“人文之祖”。
蚩尤其人返回顶部
战神
上古时代九黎族部落酋长,中国神话中的战神。原为炎帝臣属,炎帝被黄帝击败后,蚩尤率八十一个兄蚩尤
蚩尤
弟举兵与黄帝争天,在涿鹿展开激战。传说蚩尤三头六臂,铜头铁额,刀枪不入。善于使用刀、斧、戈作战,不吃不休,勇猛无比。黄帝不能力敌,请天神助其破之。杀得天昏地暗,血流成河。蚩尤被黄帝所杀,帝斩其首葬之,首级化为血枫林。后黄帝尊蚩尤为“兵主”,即战争之神。他勇猛的形象仍然让人畏惧,黄帝把他的形象画在军旗上,用来鼓励自己的军队勇敢作战,诸侯见蚩尤像不战而降。后来人们为了歌颂黄帝,便丑化蚩尤,把他论为妖魔、邪神形象。
神农氏世衰
蚩尤见之正史,载于《史记·五帝本纪》黄帝纪。因其有与黄帝争战失败的经历而闻名。历代史家为作之作注。裴骃撰《史记集解》引应劭曰:“蚩尤,古天子”;又转达引《汉书音义》臣瓒引《孔子三朝记》云:“蚩尤,庶人之贪者”。列举了两种不同的说法。之后,司马贞撰《史记索隐》,对“天子”与“庶人”两说提出质疑。先引太史公原文“诸侯相侵伐,蚩尤最为暴”,析其意,蚩尤非为天子,又引《管子·地数篇》所言“蚩尤受庐山之金而作五兵”,说明蚩尤并非庶人。进而提出“蚩尤盖诸侯号也”之说。
然则,张守节撰《史记正义》,引《龙鱼图》云:“黄帝摄政,有蚩尤兄弟八十一人,并兽身人语,铜头铁额,食沙石子,造立兵仗刀戟大弩,威振天下,诛杀无道,不慈仁。万民欲令黄帝行天子事。黄帝以仁义不能禁止蚩尤,乃仰天而叹。天遣玄女下授黄帝兵信神符,制伏蚩尤。帝因使之主兵,以制八方。蚩尤没后,天下复优乱。黄帝遂画蚩尤形象以威天下。天下威谓蚩尤不死,八方万邦皆为弭服”。
引述这一夹杂神话的民俗传说,显然对“诸侯”“天子”“庶人”诸说都有否定之义。因为,仅是一幅遗像便足以使“八方万邦皆为弭服”,其威风远非一般诸侯可比,亦非庶人可及。然而,又有天遣玄女助黄帝而非助蚩尤之说,可见蚩尤亦与“天子”无缘。诸学者之所以把“天子”“庶人”“诸侯”等概念硬往蚩尤身上套,明显是局限于周秦封建社会结构模式的认识框架,因而不能正确诠释处于原始社会末期的蚩尤身份及这一概念的社会历史的内涵。
蚩尤所处的时代,据《史记·五帝本纪》记载,正值“神农氏世衰”之时。
完整故事返回顶部
涿鹿大战
数千年前,中国黄河、长江流域一带住着许多氏族和部落。其中黄帝是黄河流域最有名的一个部落首传说中的逐鹿大战
传说中的逐鹿大战
领。另一个有名的部落首领叫炎帝。炎帝部落中有一个支系,为九黎族,他们的首领名叫蚩尤,十分强悍。
蚩尤有八十一个兄弟,他们个个兽身人面,铜头铁臂猛无比。他们擅长制造刀、弓弩等各种各样的兵器。有一次,黄帝部落与炎帝部落发生冲突,黄帝赢了,炎帝归降,但九黎部落不肯跟着炎帝投降。黄帝于是联合各部落首领,在涿鹿的田野上和蚩尤展开一场大决战,这就是著名的“涿鹿大战”。
战争之初,蚩尤凭借着良好的武器和勇猛的士兵,连连取胜。后来,黄帝请来龙和其它奇怪的猛兽助战。蚩尤的兵士虽然凶猛,但是遇到黄帝的军队,加上这一群猛兽,也抵挡不住,纷纷败逃。
冲出迷雾
黄帝带领兵士乘胜追杀,忽然天昏地黑,浓雾迷漫,狂风大作,雷电交加,天上下起暴雨,黄帝的兵士无法继续追赶。原来蚩尤请来了“风神”和“雨神”来助战。黄帝也不甘示弱,请来天上的“旱神”帮忙,驱散了风雨。一刹那之间,风止雨停,晴空万里。蚩尤又用妖术制造了一场大雾,使黄帝的兵士迷失了方向。黄帝利用天上北斗星永远指向北方的现象,造了一辆“指南车”,指引兵士冲出迷雾。
活捉蚩尤
经过许多次激烈的战斗,黄帝先后杀死了蚩尤的八十一个兄弟,并最终活捉了蚩尤。黄帝命令给蚩尤带上枷锁,然后处死他。因为害怕蚩尤死后作怪,将他的头和身子分别葬在相距遥远的两个地方。蚩尤戴过的枷锁被扔在荒山上,化成了一片枫林,每一片血红的枫叶,都是蚩尤的斑斑血迹。蚩尤死后,他勇猛的形象仍然让人畏惧,黄帝把他的形象画在军旗上,用来鼓励自己的军队勇敢作战,也用来恐吓敢于和他作对的部落。后来,黄帝受到了许多部落的支持,渐渐成为所有部落的首领。
典籍记载返回顶部
蚩尤与炎帝
《路史·蚩尤传》说:“蚩尤姜姓,炎帝之裔也”。炎帝与蚩尤均由神农氏族发展而来,同属农耕部浇联盟。炎帝部落为神农氏族之直系后裔,仰成于其先祖神农氏发明耒耜功绩之余烈,得以居逐耕部落联盟之首,而称“炎帝”。炎帝与神农氏既属于两个不同的历史阶段,故《史记·封禅书》例举封禅大典时,将神农氏与炎帝分列先后。在《史记·五帝本纪》中,关于神农氏与炎帝的记叙非常贴近,但未予指明其间的关系。《帝王世纪》说:“神农氏作,是为炎帝”,已经注意到二者的亲缘关系。《汉书·古今人表》及《易·系辞》疏将为帝与神农氏合称呼为“炎帝神农氏”。
《易·系辞》疏引《帝王世纪》云,“炎帝”之号,凡传八世:帝临魁、帝承、帝明、帝直、帝嫠、帝哀、帝榆罔。至帝榆罔之世,始见蚩尤部浇崭露头角。蚩尤部落是由神农氏族发展而来的一群农耕部落中实力最强的一个部落。其实力雄厚的原因,一是益于其居地产盐;二是在煮盐的生产过程中,发明了冶炼金属与制作兵器。
《梦溪笔谈·卷三》记:“解州盐泽,方面二十里。久雨,四山之水,悉注其中,未尝溢;大旱未尝涸。卤色正赤,在版泉之下,俚俗谓之蚩尤血”。宋代解州治在今山西运城市解州镇。盐泽今名解池,素有“国宝”之誉,有硫酸钠、氯化钠、硫酸镁等盐,含钙、碘、钾、硼、锂、铯、锶等稀有元素。《太平寰宇记·卷四六》客观存在邑县条下记:“蚩尤天在县南一十八里”。故安邑县即今县,亦受辖于运城市。这里曾经是蚩尤部落的居地。得盐泽之富,蚩尤部落才有实力与黄帝抗争。如《史记·五帝本纪》云:“轩辕乃习用干戈,以征不享,诸侯咸来宾从。而蚩尤最为暴,莫能伐”。
《管子·地数篇》说:“葛庐之山发而出水,金从之,蚩尤受而制之,以为剑铠矛戟,是岁相兼者诸侯九。雍狐之山发而出水,金从之,蚩尤受而制之,以为雍狐之戟芮戈,是岁相兼者诸侯二十”。葛庐之山及雍狐之山具体所指无考。其地处当不会离今运城市太远。或者就在其地。“金”泛指金属,不限于黄金。
神农氏后裔
与今山西运城市相邻的今河南三门峡市,也是农部落的聚居中心。数千年之后,这里仍有神农氏后裔。《史记·本周纪》载,周武王伐纣成功,“追思先圣王,乃褒封神农之后于焦”。裴骃《史记集解》注释:“《地理志》弘农陕县有焦城,故焦国也”。《汉书·地理志》弘农郡,首县弘农,治在今河南灵宝县。陕县今属三门峡市。《地理志》载弘农郡“有铁官,在黾池”黾池即今渑池县,亦属三门峡市。灵宝县有金矿,至今仍有重大开采价值。其它如银、铜、铁、锌、铝等矿藏资源储量也很丰富,该地区具有金属冶炼的必备条件。相传黄帝采首山之铜铸鼎处,即在灵宝县境内,其相对历史年代在轩辕与蚩尤之战后。这一地区不仅矿藏丰富,而且土地肥饶,盛产五谷林果及紫胡、天麻、黄苓、丹参等中草药,宜于农耕部落居住。
由史籍所载观之,蚩尤部落因得盐池之利,金属冶炼之法,成为以炎帝为首的农耕部落联盟中实力最雄厚的一个部落。蚩尤与炎帝同为神农氏后裔,显赫者称炎帝,失败者称蚩尤。关于蚩尤与黄帝之战,载籍所见,有三种说法:一说是黄帝胜炎帝之后,再胜蚩尤而巩固帝位,黄帝与蚩尤之战似为黄炎之战争的余波;另一说是蚩尤驱逐赤帝(即炎帝),赤帝求诉于黄帝,二帝联手杀蚩尤于中冀;三说是蚩尤作兵攻黄帝,兵败被杀。
版本一返回顶部
如《史记·五帝本纪》载:“轩辕乃修德振兵,治五气,艺五种,抚万民,度四方,教熊罴貔貅貙虎,以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三战然后得其志。蚩尤作乱,不用帝命。是黄帝乃征师诸侯,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遂依附杀蚩尤”。太史公言黄帝名轩辕,国号有熊轩辕本意为车,应是指发明制作车的技术而得名的氏族及其首领的名称,如发明制作农耕工具技术称神农氏,发明制作捕捞工具技术而称伏羲氏,发明钻燧取火技术称燧人氏然。有熊国号。当时的“国”,实为部落。熊、罴、貔、貅、貙、虎为六种兽名,应是有熊部落中六个氏族的名称,或谓图腾。阪泉,水名,在今北京市延庆县。涿鹿,山名,在今河北涿鹿县,与阪泉相距不远。
版本二返回顶部
见于《逸周书·尝麦解》:“蚩尤乃逐帝,争于涿鹿之阿,九隅无遗,赤帝大慑。乃说于黄帝,执蚩尤,杀之于中冀”。广平之地曰阿。争战发生在涿鹿山下的开阔地带,隅指角落,“九”意指多,并不限于具体数目八加一。“九隅无遗”是说蚩尤驱逐赤帝(即炎帝)部落不留遗地。地冀指中原冀州。《尔雅·释地》:“两河间曰冀州”。郭璞注:“自东河至西河”。当时把黄河入海处称为东河,河套向南流处称西河。《周礼·职方》记:“正北曰并州”,今山西太原、河北正定保定皆属之;“东北曰幽州”,今北京市属之。上古冀州位于幽、并之南,地在今山西南部及河北西南部。传说蚩尤被杀之处,在今山西运城解州。
版本三返回顶部
如《山海经·大荒北经》载:“蚩尤作兵伐黄帝。黄帝乃令应龙攻之冀州之野。应龙畜水。蚩尤请风伯雨师纵大风雨。黄帝乃下天女曰魃,雨止,遂杀蚩尤”。风伯雨师是农耕蚩尤部落专司气象的巫师,后为农业气象神,立有庙,岁时奉词。《韩非子·十过》说:“昔者黄帝俣鬼神于泰山之上……蚩尤居前,风伯进扫,雨师洒道”,反映了风伯雨师与蚩尤部落之密切关系,因为农业部落生产的丰收部是与风调雨顺分不开的。三说孰是,今已无考查之可能与必要。对于此类沪传千年后才被记入载籍的史前传说,史学家注视的焦点,是其中透出的史影;而民族学者关心的问题,则是该传说反映出的族体的类型、文化特征及其形成和衍变的过程。
战争结局返回顶部
蚩尤战败后的结果,一说是被黄帝擒杀,如前引述《史记》、《逸周书》、《山海经》所记;另一说是山海经
山海经
受到黄帝重用,如《龙鱼河图》所言:“黄帝制服蚩尤,帝因使之主兵,以制八方”。逮至秦汉,民间尚有以蚩尤为兵主行礼祠之俗。以致秦始皇东游及高祖刘邦起兵,皆从民俗礼祠蚩尤,见载于《史记·封禅书》及《史记·高祖本纪》。
《管子·五行》亦有黄帝重用蚩尤的记载:“昔者黄帝得蚩尤而明于天道……蚩尤明天道,故使为当时”。“当时”是中原黄帝部落联盟的一种公职名称,其地位与职能约与《周礼》中的“天官”相类,亦近似于后世各朝之宰相,是辅佐部落联盟首领(帝)管理各部落公共事务的部宰。此处所言之“天道”,是指天文原始社会的部落
原始社会的部落
历法岁时月令的经验知识。熟悉这些知识,是安排农业部落生产生活,管理好农业部落社会的关键。
关于蚩尤的两种截然不同的结局的记载,反映了黄帝与蚩尤关系的不同阶段与不同侧面。“蚩尤”本是农部落的他称,既是对部落酋长的他称,也是对部落全体成员的他称。蚩尤部落的第一任酋长称蚩尤,第二任酋长亦称蚩尤;第一代部落成员称蚩尤,第二代部落成员仍然被称为蚩尤。如同《大载礼记·五帝德》记“黄帝三百年”之类传言的实际内涵。把黄帝与蚩尤的战后关系放到原始部落战争的历史背景中去认识,杀戮是不可避免的,斩尽杀绝又是不可能的,最终只能是让战败的部落在服从的条件下保持原状生活下去。
中华三始祖返回顶部
蚩尤亦是始祖
那么,为什么人们在谈论中华文明和中华民族的源流时,都只提炎黄二帝,却从不讲蚩尤呢?
原因在于,受中国两千多年来的封建正统观念和“胜者为王,败者为寇”的传统思想影响,后世一蚩尤石刻像
蚩尤石刻像
直错误地认为,蚩尤是“倡乱者”,黄帝战蚩尤是“正义”对“邪恶”的“讨伐”。
对此,专家进一步作了阐释。炎、黄、蚩尤所处的时代,为中国原始社会的末期。我们在历史教科书上也学过,部落联盟的形成、强大的军事力量和军事首领的出现、各部落联盟之间的争战,是人类原始社会末期由原始氏族社会向文明时代过渡阶段所普遍存在的现象。而各部落和各军事力量之间的战争,往往是十分激烈和残酷的,但它与进入文明时代(即阶级根本对立的社会)以后所发生的战争,性质完全不同,它并没有什么“正义”与“非正义”之分,也谈不上谁是谁非、谁对谁错。而且,正是这种部落之间的战争,揭示了文明时代到来的曙光,推动人类社会由“野蛮”走向“文明”,成为阶级、民族、国家形成的一种催化剂。
但在以往的汉文献典籍中,炎、黄、蚩尤三大部落集团之间的战争性质,却完全被歪曲了,蚩尤作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之一,长期以来,后人对其深层的研究不够深入。蚩尤被一些人视为反面形象,“炎黄子孙”谁也不愿意同蚩尤沾亲带故。事实上,这完全背离了唯物史观和历史事实。正如潜明兹教授所说:所有的历史都是胜利者的历史,所有的历史都必须按胜利着意图而编纂,中外均如此。弱者的历史,只能在民间似一股潜流静静流淌,不能喧哗,不能汹涌,否则强势者不容,不容则必定企图断流。今天我们要用历史唯物史观的眼光去对待去审视,对为我们中华民族的发展作出巨大贡献的人文始祖---蚩尤重新定位,还历史的必然。
众多研究蚩尤的专家形成的观点比较一致:“中华始祖除了以往公认的炎黄二帝外,还应该有蚩尤一个席位。”
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专家们在作了大量考证后认为,其实蚩尤九黎不仅是苗族的先民,而且也是形成汉族的最初的重要渊源。当今,无论哪一个地区、哪一个姓氏的汉族同胞中,都绝少有人想过寻根问祖去同蚩尤九黎攀上关系。但专家认为,如果能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稍作历史的考证,就不难发现,汉民族中有不少成员,追根溯源,确是当年蚩尤九黎的子孙后代。
大家都知道,汉族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人数最多,这是在数千年的历史中逐步形成发展起来的。从发展史看,汉族的前身和主体是夏、商、周时代的中华华夏族。但专家认为,华夏族系并不只是源于炎、黄部落集团,实际上最初是以黄帝部落集团为中心,由黄帝、炎帝、蚩尤九黎三大部落集团相互融合而形成的。而以涿鹿为中心的华北大平原的角逐和争战,正是三大部落集团得以融合的契机和起点。
姓氏之说
上面我们也说到,在“涿鹿大战”中,蚩尤九黎部落被黄帝打散,有一部分部落成员留在中原,臣服于黄帝,逐渐融合到华夏汉族之中。从这一点来看,蚩尤九黎自然成为华夏族和以后汉民族的渊源之一。
另外,还有延续国人血脉的“符号”——姓氏作为旁证。中国汉族的姓氏繁多,难以胜数,专家考证认为,其中部分姓氏来源于蚩尤九黎。
根据宋代邓名世《古今姓氏辨证》一书考证“邹”、“屠”二姓时的说法,当年蚩尤在涿鹿战败,其部落成员归顺于黄帝之后,有一部分曾被安置在一个叫“邹屠”的地方,因而得姓,再后来,他们的后裔又分成“邹”、“屠”两个姓氏。这就是今天在汉族中依然存在的“邹”、“屠”二姓的最初来源。
此外,根据历史典籍记载,还有“蚩”、“黎”等姓,最初也源于蚩尤九黎。
既然历史事实已经充分证明,中华文明的创造和中华民族的形成与发展,最初均源于黄帝、炎帝、蚩尤三大部落集团,那么将蚩尤与炎、黄同列,共尊为中华民族的三位始祖,实不为过。
学术界观点
近几年,我国学术界、文化界提出,应该为蚩尤“平反”,除了应将蚩尤列入中华民族三始祖之一外,还认为“炎黄文化”、“炎黄子孙”这样的提法有失片面,也不利于中国各民族的团结。有专家提议,对此,当然也没有必要用“炎黄蚩文化”或“炎黄蚩子孙”来取而代之,以后还是多用“中华文化”、“中华文明”和“中华民族子孙”之类的提法为宜。
即:蚩尤不仅是苗族的祖先,同样是汉族和其他兄弟民族的人文始祖,蚩尤应称为中华民族共同的人文始祖。蚩尤作为九黎部族的首领,率领他的部族子民,最早地进入了定居的农耕文明时代,为中华文明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尊重历史,尊重事实,把蚩尤列为中华始祖,才是客观公正的评价。在新的形势下,确立蚩尤同炎黄同等的地位,对于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树立科学发展观,加强民族大团结,增强民族凝聚力,构建和谐社会,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意义十分重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