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慵懒猫咪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1956

2016·五一观牡丹,游菏泽——永丰塔

$
0
0
2016·五一观牡丹,游菏泽——永丰塔
       巨野,因古有大野泽而得名,是春秋“西狩获麟”之地,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古时文人墨客以本地的著名景物赋以文学篇章,命名为本地的风景名胜。文章与风物景观之间的这种相互依存、互为映衬的关系,也是我国古文化的一大特色。巨野八景今尚存五,“渔泽秋澄”、“莲池夜月”、“凤台孤歭”三景已经消失。巨野是秦末彭越起兵之所。东临孔子故里曲阜,西陲牡丹之乡菏泽。近代著名的“巨野教案”亦发生于此。西汉建县,唐武德四年置麟州,故巨野又称麟州。巨野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秦末汉初大将彭越、三国曹魏大将李典、北宋文学家王禹偁、苏门学士晁补之,清末武状元田在田都诞生在这块土地上。境内现存古昌邑城遗址、《皇览》所载的蚩尤墓、春秋时期的麒麟台、战国时期的齐鲁会盟台、有鬼斧神工之誉的金山秦王洞、芳龄千载的永丰塔、世称“文绝、书绝、碑绝”的屏盗碑及明代建造的大成殿等众多名胜古迹。
       巨野近圣人之居,沐玄歌之化,是一片丰厚的文化沃土,留下了众多的珍贵文物。1977年发掘的红土山西汉昌邑王刘髆墓出土玉璧、青圭、玉具剑,代表了我国制玉的最高水平。巨野石佛寺北齐造像刊经碑,碑文出现了4个简体字,是迄今已知的年代最早的简化字,从而把我国出现简化字的历史推溯至南北朝时期。
       巨野八景之一的“梵塔朝晖”其实是赞美“永丰塔”的清晨云景。千百年来,永丰塔以精美的雕饰,生动的造型,凌风傲霜,矗立在巨野县城的东北角,成为巨野的一大景观。它南临人民路,北距文庙百余米,西面不远是永丰街,东面紧靠县招待所,2013年被列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世传唐人所建,未含尖而止。历五代、北宋而成。”永丰塔始建于后周(951--960年),北宋年间(960年--1127年)才建成,距今已有1000余年,历经洪水、地震,仍完好无损。其上风景尤以清晨为佳,朝霞初染,金光辉映,云淡风轻,众野竞秀,树树赤橙黄绿青蓝紫,霞霓映枝,枝枝叶叶如繁花锦绣,入眼皆是景。“据《巨野县志》记载,该塔原“坐落于县治儒学前大佛寺内”,(大佛寺唐建,本世纪四十年代毁于战火。其铜制大佛高约15米,毁于“文革”。)故称梵塔。而四近皆为平原,一马平川,清晨登塔眺望,东面山色蒙蒙,霞光绚丽,北有文庙大成殿,雄伟壮观。永丰塔附近还有菏塔、石桥与之交相辉映,景色甚美。
       唐宋时期的大佛寺,方圆20余亩,寺西建有塔院,塔内藏有佛经;佛庙雕梁画栋,建造雄伟,佛像神采奕奕,栩栩如生,墓鼓晨钟,烟雾缭绕,是古代游览胜地。宋元时期,永丰塔以北是济州城内商业闹市区,有戏楼、酒楼、饭店、旅馆,每天说书的、唱戏的、打拳的、卖艺的,锣鼓管弦之声,不绝于耳。每当古会,商贾云集,车水马龙,熙熙攘攘,热闹非凡。由于历史的沧桑巨变,如今已成为县招待所驻地。
       据说,古代有一龙常在大野泽作乱,洪水肆虐,民不聊生。托塔李天王之子哪吒将此龙镇住,洪水即退,大野泽渐涸,一望无垠的大水,变为千亩良田。龙王一气之下,状告哪吒,哪吒被治罪。后来,托塔李天王将制服哪吒三太子的佛赐宝塔断之为三,掷下天门,塔底落于西邻之县郓城,塔身落在巨野,塔顶飘往东邻之县金乡。后人为纪念哪吒,盼望年年岁岁五谷丰登,将塔命名为永丰塔。
       据《巨野县志》记载:永丰塔系八棱等边四门楼阁式砖塔,原为七级,元末明初黄河泛滥淤积,巨野县城沦湮,塔没二级。地面上现存五层,高31米,下层周长44米,上层周长36米。第一层为砖叠挑檐,其它各层则华拱两挑组成上承托檐,交叉错落,坚实牢固。每层的东、南、西、北四面各设有券门,明暗有别,或为天井,或直通塔内回廊。塔身各层高度及塔径自下而上逐层递减,收分得体。塔外西侧有后修的石台阶数级,由此台阶可进入塔内。底层设有塔心室,室内壁上镶嵌7块佛教石造像碑,门口一块纵40.5厘米,横100厘米,一排5尊佛像,像高28厘米,原为大佛寺遗物,系1961年维修时嵌入。永丰塔四面环水,塔身故有所倾斜,明、清曾多次修缮。1990年,全县人民集资捐款18万元,对该塔进行了维修,风采更为迷人。
  近观永丰塔,南北处各镶嵌一块永丰塔记,造型古朴浑厚,塔身简洁,收分得体。该塔为八角七级楼阁式砖塔,共五层,三面环水。塔身一、二层较高,第一层塔檐为砖叠涩出檐,檐下无斗栱,其他各层檐下施砖雕华栱两挑,塔檐层层内收。每层东、南、西、北四面设有券门,塔外有台阶数级,由此可进入塔内,顺塔内石级逐层盘旋,拾级而上可达塔顶。置身塔顶,凭栏四望,全城之景,尽收眼底。
       塔是佛教建筑艺术的一种特殊类型,是释家僧徒们的一种意识反映。它渊源于古印度等国,是佛教徒们用于埋葬佛体、牙、经书等的处所。传入中国后,便与中国的古建筑相结合,创造出具有中国特色的佛塔。塔形有方柱、圆柱、正八角、钟形、鼓形等多种,其构造样式,大致可分实心塔和楼阁式塔两种。我县永丰塔,属楼阁式砖塔。塔形呈八角形,砖石结构,共五层,每层四门,角门对称,塔内建有砖阶梯,层层连接,步步登高,拾级而及塔顶。塔尖为砖木结构,是一圆柱形亭式建筑,由木柱架起,青瓦覆盖,仿佛一把雨伞罩在正中,远远望去,庄严古朴,十分壮观。因塔渊源于佛教盛行的古印度等国,古代人们又称它为佛塔或者梵塔。明嘉靖监察御史马文健诗云:“浮屠筑塔自何埤傀压晴川。……”《巨野县志》中的“梵塔朝晖”一语,即由此而来,取名“永丰”,意谓“国泰民安,五谷丰登”之意。
   从马文健的五言诗可以看出,明以前,永丰塔的建造时代就没有定论。时至今日,仍然流传着各种说法。有的说,塔底两层毁坏严重,时代久远,应是唐初;有的说,建于唐末;新编《菏泽地名》一书记载:“建于五代周”;新编《鲁西南史话》一书则说:“建于北宋”。据《巨野县志》记载:此塔“世传唐人所建,未含尖而止”;据建国前,塔尖木柱上:“大宋仁宗致和元年修建”的字样,又证明了此塔最早修建于北宋。近年来,经过省、地、县考古工作者反复考查分析论证认为:各种说法,似乎都有道理,从下两层和上三层新旧不同,构造各异的情况来看,似乎象是个跨时代的建筑物。初步结论:(一)建于五代周。因年代很短,没有建成,北宋以后,继续修建,才使此塔臻于完整。(二)唐代在此建塔,未及塔顶而停建,由五代北宋续建而成。据《中国古代史常识》(历史地理部分)和山东考古专家毕宝启的《山东古塔》一文论述:目前,全国有古塔约三千余座,其中,山东近三百座。这些塔,除廖廖隋唐者外,大都建于公元十世纪以后的数百年间,以北宋时期为多。宋金时期的塔,大凡外观八角形,七至十三级(五代亦有五级者),型体高大。

  作为巨野古老文明的象征之一,永丰塔也是鲁西南地区时代较早、保存完好、具有代表性的佛塔建筑,对中国佛教建筑艺术的研究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巨野县文物部门负责人告诉记者,虽经多次地震,常年风雨剥蚀以及战争创伤,永丰塔至今仍巍然屹立,“足见古代巨野先民在建筑材料、施工、设计等方面已有了较高的技术,显示了古代人民高超的智慧和创造。 
       永丰塔的一侧就是屏盗碑了......

部分文字来源于互联网

——2016.5.2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1956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