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春节台湾金门游——清金门镇总兵署
在金门后浦小镇里闲逛,忽然发现了这样一处比较有气势的大院,走近一瞧,果然是有点儿名堂呢——这里竟然是清代金门镇总兵署。
金门金城古称后浦,早在唐宋时期即已具规模,到清康熙年间成为金门政经中心。后浦保留有许多精采的老建筑,位于金城中心点的清金门镇总兵署就是其中之一。康熙19年(公元1680年),清朝在金门城设立总兵署,康熙21年(公元1682年)时任总兵陈龙将署衙迁移至现址,此后三百余年间这里一直是金门最高行政中心。
清总兵署旧称“丛青轩”,原是明神宗万历年乡贤进士许獬励志苦读故居,由于地点适中,场地宽敞,清朝迄今每多为官衙办公处所。康熙19年(1680年),总兵陈龙改建为总兵署,金门城设置总兵署原因为,一是福建沿海仍有明朝郑成功的残余势力,二是金门城常有倭寇侵扰。在清朝设置总兵署的近300年间,这里都是金门最高行政中心所在地。1915年,这里曾为县公署,1949年金防部、福建省政府暨1957年金门政委会,均曾驻此办公,现为国家三级古迹。
清金门镇总兵署建筑为四进兼两廊式闽南四合院,以保留前清衙门形制取胜。包括气势宏伟的头门,以及大堂、川堂、内署、内宅、厢房等。1970总兵署经整修后以史料馆新貌重新开放,经斥资二千四百万元推动,大堂、内署明间、内宅明间以蜡像重现前清意象外,其余各室规划为总兵署相关资料展,展出内容包括金门历史源流与古代防务、金门籍武将事略、金门文物、民间新房文物、清代兵制、旗帜、战船、兵器、官服等展示,重现清代正二品武将威仪。室内还展示了各式各样衙门总兵署的相关文物以及旧时关押犯人的地下牢房,室外的古榕枝繁叶茂,苍劲参天。
金门镇总兵署为县定古蹟,最大的特色是保留前清衙门形式。总兵署,有正堂,有贮粮库,有官厅和案牍祠,廊分列吏、户、礼、兵、刑、工六部房,前有仪门,仪门前是大门,形制极为完整。气势宏伟的头门,以及大堂、川堂、内署、内宅、厢房,为四进式两廊式闽南四合院。总兵署前有宽阔的广场,民间习称为“衙门口”。院内榕树遮荫,庭院深邃,後院的“金门树王”是全东南亚最大的木棉树,树龄约三百多年了。
![]()
历史沿革:「清金门镇总兵署」之原是明万历辛丑年(西元1601年)进士许獬读书的地方,名为「丛青轩」.许獬,字子逊,号钟斗,金门金城镇后湖人,廿八岁中举,三十二岁会试第一,殿试再举二甲一名。
清康熙十九年(西元1680年)设金门镇总兵署,首任总兵陈龙,考量金门城经历明末多次兵祸,原有的千户所城已不能使用,而后浦人丁旺盛等因素,在康熙廿一年将总兵署从金门城迁到後浦的「丛青轩」,之後经过多次改建,规模也屡有扩大,後来两侧有部分拆除始成现在规模。
民国四年金门设县,地方民众俗称「衙门」的总兵署,为金门最高行政中心,历经金门县公署、金门县政府、行政公署、金门防卫部、福建省政府、金门战地政务委员会、自卫总队部、警察局、临时县议会、行政院处理试办两岸通航事务金门行政协调中心等机关进驻办公。八十五年四月动工规划整修,使得原貎得以修复。
清康熙十九年(西元1680年)设金门镇总兵署,首任总兵陈龙,考量金门城经历明末多次兵祸,原有的千户所城已不能使用,而后浦人丁旺盛等因素,在康熙廿一年将总兵署从金门城迁到後浦的「丛青轩」,之後经过多次改建,规模也屡有扩大,後来两侧有部分拆除始成现在规模。
民国四年金门设县,地方民众俗称「衙门」的总兵署,为金门最高行政中心,历经金门县公署、金门县政府、行政公署、金门防卫部、福建省政府、金门战地政务委员会、自卫总队部、警察局、临时县议会、行政院处理试办两岸通航事务金门行政协调中心等机关进驻办公。八十五年四月动工规划整修,使得原貎得以修复。
展示内容:规划後的总兵署,除大堂、内署明间、内宅明间以腊像重现昔日意象外,其余各室规划为总兵署的相关资料展示,各间展示内容如下:
◆东科房(1):原是吏、户、礼科房,现作为金门历史源流与金门古代防务展示。
◆东科房(2):原是吏、户、礼科房,现作为金门历任总兵在金门的事蹟及金门籍武将事略展示区。
◆东将裨厅(1):丛青轩原主许獬的事蹟与金门防海图。
◆内宅左次间:清代武试意境展示。
◆内宅明间:清代总兵家居会客情境-语音摸拟以腊像仿制总兵与夫人闲话家常的生活情境。
◆内宅右次间:清代水师任务展示。
◆内署右次间:清代兵制武职阶序展示。
◆内署明间:总兵与部属议事情境-语音情境摸拟复原营年总兵召集部属 幕僚商讨事情的腊像情境。
◆内署左次间:清代旗帜与武官服。
◆东室:原为贮饷库,整建後分陈列两部份:(1)军令、印信展示。(2)清代的诰敕与封赠制度及规制表。
◆ 大堂:衙署大堂案桌及堂内摆设-是处理重要政务主要场所也是主持审判的地方。
◆大堂西室:原是贮藏王命及书籍之所,今连同地下室作为牢房及清代军法与刑具 。
◆大堂东西室展示馆:地下牢房有腊像陈列。
◆西耳房(1):清代水师兵器展示。
◆西将裨厅:清代水师战船展示和清金门总兵署建筑演变及模型展。
◆西科房(2):原为兵、刑、工科房-现改为旅游服务咨询中心(内有贩卖文化局书籍供游客休憩阅读,并提供文创艺术品及饮料贩卖供游客选购)。
![]()
◆东科房(1):原是吏、户、礼科房,现作为金门历史源流与金门古代防务展示。
◆东科房(2):原是吏、户、礼科房,现作为金门历任总兵在金门的事蹟及金门籍武将事略展示区。
◆东将裨厅(1):丛青轩原主许獬的事蹟与金门防海图。
◆内宅左次间:清代武试意境展示。
◆内宅明间:清代总兵家居会客情境-语音摸拟以腊像仿制总兵与夫人闲话家常的生活情境。
◆内宅右次间:清代水师任务展示。
◆内署右次间:清代兵制武职阶序展示。
◆内署明间:总兵与部属议事情境-语音情境摸拟复原营年总兵召集部属 幕僚商讨事情的腊像情境。
◆内署左次间:清代旗帜与武官服。
◆东室:原为贮饷库,整建後分陈列两部份:(1)军令、印信展示。(2)清代的诰敕与封赠制度及规制表。
◆ 大堂:衙署大堂案桌及堂内摆设-是处理重要政务主要场所也是主持审判的地方。
◆大堂西室:原是贮藏王命及书籍之所,今连同地下室作为牢房及清代军法与刑具 。
◆大堂东西室展示馆:地下牢房有腊像陈列。
◆西耳房(1):清代水师兵器展示。
◆西将裨厅:清代水师战船展示和清金门总兵署建筑演变及模型展。
◆西科房(2):原为兵、刑、工科房-现改为旅游服务咨询中心(内有贩卖文化局书籍供游客休憩阅读,并提供文创艺术品及饮料贩卖供游客选购)。
清金门镇总兵署地下牢房......
牢房——清代军法的刑具展示。清代军法,初创于入关前。入关后,经一段时期的发展,雍正入关时,特令大臣酌议军令条约,再由他亲加鉴定,共四十条,严重违令者,处以:鞭打、棍责、插箭游街、斩首四种;轻者记过、罚俸、降职等等。乾隆时为整顿军纪提高士气,颁发“行军简明纪律”十条。但清代晚期政治腐败、军事衰落,军队不守军纪现象普遍,军法早已失去效用。
《大清律例》共四十卷,卷首有六赃图、纳赎诸例图、徒限内老疾收赎图、诬轻为重收赎图、过失杀伤收赎图、五刑图、狱具图、服制图等八种图表;律文后附有注释,以便正确地理解和执行律文。律文分为七篇,篇目冠以律名,故谓之七律。首篇是名例律,有四十六条,下面不分门类,亦称四十六例。其主要内容除了确定五刑、十恶、八议等重要制度和罪名外,还规定了一些定罪量刑的基本原则。如官吏犯罪分公罪和私罪,公罪处轻,私罪处重;犯罪分故意和过失,故意罚重,过失罚轻;共同犯罪一般区别首从,从犯减轻;数罪并发,一般只科重罪,轻罪不论;累犯加重,自首减免;老幼废疾减免,同居相隐不为罪以及类推的一般原则等。其次各篇按六部命名排列,即吏律、户律、礼律、兵律、刑律和工律,以下分为职制、公式、户役、田宅、婚姻、仓库、课程、市廛、祭祀、仪制、宫卫、军政、关津、厩牧、邮驿、贼盗、人命、斗殴、骂咒、诉讼、受赃、诈伪、犯奸、杂犯、捕亡、断狱、营造和河防,共三十门,计四百三十六条。该条文不但以《大明律》为蓝本,并且隐合古义,可谓集历代封建法律之大成;同时由于清朝已处封建社会后期,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十分尖锐,因此它又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主要表现为以严刑峻法推行政治、思想高压政策,不但对十恶处刑更重,而且扩大了谋\反、谋大逆的定罪范围,提高了量刑标准;严禁宦官专政,臣下朋党,更完备地确认皇帝至高无上的权力;广泛增加满族享有种种特权的条款;继续维护封建等级制度和宗法统治。进一步实行重农抑商等。
《大清律例》律文之后所附的条例,是其重要组成部分。条例即皇帝认可的判例和皇帝根据某些具体案件的处理而发出的带有规范性的命令和规定,简称为例。例是律的补充,同律一样,也是审理案件、定罪量刑的依据。其不同,首先律的纂修比较慎重,具有相当的稳定性;而例则因时制宜,随时增删和修改(乾隆时定制五年一修),因而是一种更为灵活的法律形式。其次,例的数量大大多於律条。雍正三年时就有八百十五条,到同治时更增至一千八百九十二条。由於例繁杂众多,常与律文发生抵触,彼此之间矛盾重重。再次,在司法实践中,例的法律效用大於律。通常是有例不用律,有新例不用旧例;律与例都没有明文时则采用比附,实际上还是用例。结果是“律既多成空文,而例愈滋繁碎”。因此,例遂成为清统治者实行司法专横、鱼肉百姓的法制工具。
《孙子兵法》又称《孙武兵法》、《吴孙子兵法》、《孙子兵书》《孙武兵书》等,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兵书,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军事著作,被誉为“兵学圣典”。处处表现了道家与兵家的哲学。共有六千字左右,一共十三篇。《孙子兵法》是中国古代军事文化遗产中的璀璨瑰宝,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容博大精深,思想精邃富赡,逻辑缜密严谨,是古代军事思想精华的集中体现。作者为春秋时祖籍齐国乐安的吴国将军孙武。《孙子兵法》被奉为兵家经典。诞生至今已有2500年历史,历代都有研究。李世民说“观诸兵书,无出孙武”。兵法是谋略,谋略不是小花招,而是大战略、大智慧。如今,孙子兵法已经走向世界。它也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在世界军事史上也具有重要的地位。《孙子兵法》竹简出土在临沂。
司马法是重要的先秦时期军事著作之一。商周秦汉的大司马可以理解为现代的国防部长,司马法从字面上解释就是国防部颁发的作战条例。这些条例据说是齐国司马穰苴整理成文,是现存最古老的军事思想,比大名鼎鼎的《孙子兵法》还要古老。它保存着春秋前期的一些非常古典的作战原则,有浓郁的贵族色彩,如“逐奔不过百步","纵绥不过三舍”。此书讲军礼的地方甚至超过兵法的部分,典型的三代兵法的化石。
![]()
《三略》原称《黄石公三略》,是著名的古代汉族军事著作,属于道家兵书,与《六韬》齐名。此书侧重于从政治策略上阐明治国用兵的道理,不同于其他兵书。它是一部糅合了诸子各家的某些思想,专论战略的兵书。南宋晁公武称其:“论用兵机之妙、严明之决,军可以死易生,国可以存易亡。”北宋神宗元丰年间被当时武学必读书《武经七书》编入。目前,该书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将领必读的书籍之一。
《三略》原称《黄石公三略》,是著名的古代汉族军事著作,属于道家兵书,与《六韬》齐名。此书侧重于从政治策略上阐明治国用兵的道理,不同于其他兵书。它是一部糅合了诸子各家的某些思想,专论战略的兵书。南宋晁公武称其:“论用兵机之妙、严明之决,军可以死易生,国可以存易亡。”北宋神宗元丰年间被当时武学必读书《武经七书》编入。目前,该书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将领必读的书籍之一。
《六韬》又称《太公六韬》、《太公兵法》,是中国古代先秦时期著名的黄老道家典籍《太公》的兵法部分。中国汉族古典军事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容博大精深,思想精邃富赡,逻辑缜密严谨,是古代汉族军事思想精华的集中体现。最早明确收录此书的是《隋书·经籍志》,题为“周文王师姜望撰”。姜望即姜太公吕望。但是自宋代以来,就不断有人对此提出质疑。从此书的内容,文风及近年出土文物资料等分析,可大致断定《六韬》是战国时期黄老道家典籍。全书有六卷,共六十篇。《六韬》的内容十分广泛,对有关战争和各方面问题,几乎都涉及到了。其中最精彩的部分是它的战略论和战术论。
周初太公望(即吕尚、姜子牙)所著,全书以太公与文王、武王对话的方式编成。西汉国家藏书目录《汉书·艺文志》道家类曾有著录曰:“《太公》237篇,《谋》81篇,《言》71篇,《兵》85篇。”班固注“吕望为周师尚父,本有道者。”清沈钦韩说:《谋》者即太公之《阴谋》,《言》者即太公之《金匮》,《兵》者即《太公兵法》。但从南宋开始,《太公六韬》一直被怀疑为伪书,特别是清代,更被确定为伪书,但是1972年4月,在山东临沂银雀山西汉古墓中,发现了大批竹简,其中就有《太公》的五十多枚,这就证明《太公》至少在西汉时已广泛流传了,伪书之说也就不攻自破了。一般认为此书成于战国时代。
![]()
《吴子》是一部重要的兵家著作。由战国名将吴起著。是反映先秦时期华夏族军事思想的代表作之一。吴子主要论述了战争观问题·该篇既反对持众好战,也反对重修德,而废弛武备·它认为只有内修文德,外治武备才能使国家强盛。<图国>篇讲述“内修文德,外治武备”的战争论。<料敌>篇主要讲述如何判断敌情,因敌制胜的问题。<治兵>篇主要论述如何治军,指出战争的胜负不是取决与军队人数的多少,而是取决与军队是否法令严明,赏罚必信,打不散,拖不垮。<论将>篇主要论述将帅的重要和对将帅素质的要求·将帅为全军的统帅,必须刚柔兼备·将帅必须依靠金鼓,旗帜和禁令,刑罚来治军和指挥作战·。<应变>篇阐述了在不同的情况下的应变之术和作战方法。<励士>篇主要讲述如何激励士气。
![]()
西将裨厅(1)——清金门总兵署建筑演变及模型展。
![]()
![]()
清金门镇总兵署模型: 清金门镇总兵署原名为“丛青轩”,是“金门第一才子”明代进士许獬宅第,在清康熙十九年(公元1680年)时,金门镇总兵陈龙,以金门所城稍圮,人烟稀少,地势转变,繋舟遥稳,而后浦人丁旺盛,海道深隐,于是将总兵署从金门城迁至后浦,就“丛青轩”加以改建成金门总兵署,从此“丛青轩”由私人宅第变成官方宅第。至道光同治间,总兵署“中建正堂东西两夹室,西藏王命书藉等项。东贮饷库,翼以将裨官厅。面即案牍祠,下辟甬道,两廊列吏、户、礼、兵、刑、工及本稿诸房,仪门外是土地祠和材官厅。大门外为旗厅、左右盖鼓吹亭,南开辕门,环以木栅,东为右营防汛厅。”形制极为完整。民国之后,这里曾先后做为县公署、金门防卫司令部、福建省政府、金门战地政务委员会的办公处所。现已列为国家三级古迹,是台湾所辖台闽地区唯一现存的清朝官署。现存的总兵署,为四进两廊式的四合院建筑,前有宽阔的广场,民间习称为“衙门口”。院内榕树遮荫,庭院深邃,虽已非衙门,却仍有昔日署那股肃气,后院那棵参天的木棉古树,树龄已逾数百每届春末夏初,满树鲜艳的木棉花若落英缤纷。
![]()
周初太公望(即吕尚、姜子牙)所著,全书以太公与文王、武王对话的方式编成。西汉国家藏书目录《汉书·艺文志》道家类曾有著录曰:“《太公》237篇,《谋》81篇,《言》71篇,《兵》85篇。”班固注“吕望为周师尚父,本有道者。”清沈钦韩说:《谋》者即太公之《阴谋》,《言》者即太公之《金匮》,《兵》者即《太公兵法》。但从南宋开始,《太公六韬》一直被怀疑为伪书,特别是清代,更被确定为伪书,但是1972年4月,在山东临沂银雀山西汉古墓中,发现了大批竹简,其中就有《太公》的五十多枚,这就证明《太公》至少在西汉时已广泛流传了,伪书之说也就不攻自破了。一般认为此书成于战国时代。
《吴子》是一部重要的兵家著作。由战国名将吴起著。是反映先秦时期华夏族军事思想的代表作之一。吴子主要论述了战争观问题·该篇既反对持众好战,也反对重修德,而废弛武备·它认为只有内修文德,外治武备才能使国家强盛。<图国>篇讲述“内修文德,外治武备”的战争论。<料敌>篇主要讲述如何判断敌情,因敌制胜的问题。<治兵>篇主要论述如何治军,指出战争的胜负不是取决与军队人数的多少,而是取决与军队是否法令严明,赏罚必信,打不散,拖不垮。<论将>篇主要论述将帅的重要和对将帅素质的要求·将帅为全军的统帅,必须刚柔兼备·将帅必须依靠金鼓,旗帜和禁令,刑罚来治军和指挥作战·。<应变>篇阐述了在不同的情况下的应变之术和作战方法。<励士>篇主要讲述如何激励士气。
西将裨厅(1)——清金门总兵署建筑演变及模型展。
清金门镇总兵署模型: 清金门镇总兵署原名为“丛青轩”,是“金门第一才子”明代进士许獬宅第,在清康熙十九年(公元1680年)时,金门镇总兵陈龙,以金门所城稍圮,人烟稀少,地势转变,繋舟遥稳,而后浦人丁旺盛,海道深隐,于是将总兵署从金门城迁至后浦,就“丛青轩”加以改建成金门总兵署,从此“丛青轩”由私人宅第变成官方宅第。至道光同治间,总兵署“中建正堂东西两夹室,西藏王命书藉等项。东贮饷库,翼以将裨官厅。面即案牍祠,下辟甬道,两廊列吏、户、礼、兵、刑、工及本稿诸房,仪门外是土地祠和材官厅。大门外为旗厅、左右盖鼓吹亭,南开辕门,环以木栅,东为右营防汛厅。”形制极为完整。民国之后,这里曾先后做为县公署、金门防卫司令部、福建省政府、金门战地政务委员会的办公处所。现已列为国家三级古迹,是台湾所辖台闽地区唯一现存的清朝官署。现存的总兵署,为四进两廊式的四合院建筑,前有宽阔的广场,民间习称为“衙门口”。院内榕树遮荫,庭院深邃,虽已非衙门,却仍有昔日署那股肃气,后院那棵参天的木棉古树,树龄已逾数百每届春末夏初,满树鲜艳的木棉花若落英缤纷。
内署左次间——清代旗帜及武官服:冠服制度是清代礼仪法规的重要部分,也是表明身份,区分等级贵贱的重要标志。因此清初就已制定了官民服制。至乾隆朝,冠服制度完备,绘成图样,诏令社会各阶层严格遵守。本展区除了绘制武官的服饰图样外,也制作了八旗、绿营的旗帜,以想见当年大清帝国威武军容。
内署右次间——清代兵制·武职阶序展示:清朝沿用明例,把职官品级分为九等,每等又有正从之分,所以又称“九品十八级”。不在十八级以内的叫做“未入流”。在级别上附于从九品。其中武职官又分为京官与外官。本展区以图表简略的介绍武职阶序及绿营的兵制系统。
西耳房(1):清代水师兵器展示。
内宅明间:清代总兵家居会客情境。总兵虽贵为一方之统帅,可是也有他居家休闲之一面。这里展示的是以蜡像仿制的情境,想象他下班后在内在与夫人喁喁私语,闲话家常的生活。两人穿着之衣服为常服,更突显日常生活的一面。
东室——封赠诰敕:在清代,凡九品以上文武官员,都可以得到相应的封阶。给子封赠的目的是为了“遂臣子显扬只愿,励移孝作忠之风”。所以除了显荣本身以外,还可推逮父母妻室。在中国,孝行一向是最重要的道德规范,有些官员为表示对长辈的孝心,可请准朝廷将本身封赠转加到父母、祖父母、曾祖父母身上。简单地说,官做得越大,驰移封辈分越高,越能表明祖先荫德的隆盛,远到“显亲扬名”、“光大门楣”的社会价值观。
东将裨厅(1)——清金门镇总兵署历史沿革展示:清代在金门设有水师,为金门镇总兵官,驻防后浦,直到同治年间裁镇设协后,营冰陆续裁撤无存。本区制成总兵署大事年表以概略了解总兵署历史外,也透过图像表现当年的海防部署,巡哨检查。
部分文字与图片来源于互联网
——2016.2.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