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春节再游厦门——鼓浪屿
厦门是我原意常住的城市之一。这里自然环境优美至极,尤其是鼓浪屿。这次来厦门办赴金门的手续,趁着还有点儿闲暇时间,带着没有来过这里的儿子再游鼓浪屿。
经验主义害死人啊!我们开车前往中山路附近的轮渡码头,却发现这里已经没有轮渡到达鼓浪屿了。只好又绕道邮轮码头。
原来鼓浪屿2014年10月20日起,启用了新航线,市民仍可以坐轮渡到鼓浪屿各个码头,而游客则需要到东渡邮轮中心码头或海沧嵩屿码头坐船。白天时候(首班7点20分),游客有两个码头可以到鼓浪屿,分别是东渡邮轮码头和海沧嵩屿码头,游客可以选择不同航次到鼓浪屿内厝澳码头或者三丘田码头。晚上时候(冬季18点,夏季19点),游客只能从轮渡码头2号厅到鼓浪屿三丘田,当然了,0点的时候也可以从轮渡码头坐船,大概每一个小时一班。
白天,东渡邮轮中心到鼓浪屿三丘田码头,需要35元/人,东渡邮轮中心到鼓浪屿内厝澳码头,需要50元/人。晚上和凌晨,轮渡码头到鼓浪屿三丘田码头,需要35元/人。另外,轮渡码头2好厅坐船环鼓浪屿一圈(不上岛),需要30元/人。
厦门人的智慧......
等轮渡时海面美丽的夕阳......
儿子忍不住美食的诱惑......
开船了......
儿子没有来过鼓浪屿,急急忙忙趁着黄昏逛景点去了。我们老两口享受着惬意的慢生活。鼓浪屿的这片海滩美极了,上次来怎么没有发现呢?
这条路好像也没有走过呢......
沿着沙滩继续前行,发现了军事建筑遗迹......
可爱的福建水果们......
这里可以看到日光岩,上次来的时候由于人太多,差十几步没有登顶,也算是一种遗憾了吧......
日光岩(Sunlight Rock):俗称"岩仔山",别名"晃岩",相传1641年,郑成功来到晃岩,看到这里的景色胜过日本的日光山,便把"晃"字拆开,称之为"日光岩"。日光岩游览区由日光岩和琴园两个部分组成。日光岩耸峙于鼓浪屿中部偏南,是由两块巨石一竖一横相倚而立,成为龙头山的顶峰,海拔92.7米,为鼓浪屿最高峰。
站在日光岩山门处,看到一块高40多米的巨岩,凌空而立,在那巨岩峭壁上,有1915年许世英题刻的“天风海涛”四字横书;其下还有两行大字题刻,右侧为“鼓浪洞天”,系明万历元年(公元1573年)江苏丹阳人丁一中所书,这是日光岩最早的题刻。左侧为“鹭江第一”,是清道光年间福建长乐人林铖所写,两者靠近,字迹相当,林铖署名特别大,游人常误为二者皆是林铖所题,其实后者比前者晚刻二百多年。上述三大崖刻,可说是对日光岩的风光作了形象性的概括,给游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这就是日光岩的第一景。
喜林阁——鼓浪屿申遗的五十三个核心要素之一:喜林阁还有个好听的名字,叫“姑娘楼”。它是鼓浪屿伦敦差会建给英国来的女牧师们居住的房子,所以就叫“姑娘楼”了。鼓浪屿伦敦差会,又称“伦敦公会”,它是中英《南京条约》签订后的第二年,英国传教士施约翰夫妇来鼓浪屿宣传“福音”所创设的。
“姑娘楼”建于1842年,是一座非常漂亮的英式建筑,为单层民居建筑,有地下隔潮层。一个环形的超大回廊,宽廊内就是卧室,是相当典型的英式住宅,也是鼓浪屿申遗的五十三个核心要素之一。在它上面不远处,还有一幢供男牧师居住的“牧师楼”呢,现还完好。
西林·瞰青别墅:坐落于永春路72、73号,为旅越华侨黄仲训的私人别墅。1918年,黄仲训在日光岩北麓建造了“瞰青别墅”。1927年,又在日光岩西北侧建成西林别墅。现为厦门郑成功纪念馆馆址。
西林·瞰青别墅均为欧式建筑。
西林别墅:坐南朝北,砖混结构,地上三层(局部四层),半地下一层。建筑面积1360平方米。东、西、北三面设外廊,北外廊3楼中部加设外突半圆形敞廊,南面二、三楼加设窄外廊。墙体勒脚下为花岗岩条石砌筑,勒脚上为清水红砖。三楼顶为平顶,四周砌高1米的女儿墙,东南角设观景亭。四楼顶为四坡顶,屋面铺灰色机平瓦。柱头为爱奥尼和科林斯混合柱式。入口处以高大的台阶、半圆形拱门和半圆形敞廊构成建筑物的核心通道。
瞰青别墅:坐东朝西,砖木结构,共两层,建筑面积459平方米。平面呈前廊式布局,前廊中部外突呈曲形。墙体勒脚下为花岗岩条石砌筑,勒脚上为砖砌外抹灰粉白。屋顶为四坡顶,屋面铺灰色机平瓦。
西林·瞰青别墅位于日光岩内,1918年建成,依岩而筑,呈曲尺形。砖木结构,花岗岩库门库窗,前庭呈八角形,一楼为平檐,二楼圆拱和花叶拱相间,大小配衬,走廊宽敞,辅以十字钩栏,颇具艺术韵味。
建筑为黄仲训建,黄仲训为乐邱屏人氏,即今南安县人。黄青年时代随父到越南,1918年携资回厦门,创办“黄荣运堂”,经营房地产,在岩仔脚建“瞰青别墅”作为居所。
南瓜楼:牌坊由灰石铸成,中书“版筑传芳”,四周有精美雕花,牌坊顶上左右各有一个石头雕刻的南瓜,名曰南瓜楼。
古时商朝的武丁皇帝到访一个叫傅岩的地方,当地属交通要道,而山洪常常冲坏路基,常年需要奴隶修缮道路。武丁皇帝发现有一个奴隶发明了一种修路的方式,使用夹板固定填土,再用木桩把土夯实,便可牢固。不仅修路技巧娴熟,他还可以管理其他奴隶。武丁皇帝便重用了这个奴隶,最终封为宰相,因为此人在傅岩为奴,故皇帝赐姓“傅”,取名“傅说”,负责道路建设及建筑房屋。
在傅说的治理下,商朝摆脱了持久的落后,“武丁中兴”的辉煌盛世由此发端,他在修路时发明的这个方法日后用在筑墙中,像一场革命一样改变了建筑方式。为了纪念傅说在商朝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后人用“版筑传芳”来形容傅说的功绩——使用夹板固定填土称为“版”,用木桩夯实填土称为“筑”。傅姓的后世子孙们都将这4个字写在门匾上,用来彰显自己姓氏辉煌的历史。所以,看到“版筑传芳”便知主人姓傅,这4个字大多只有本族人才能明白。由此可以推断,南瓜楼是一家姓傅的人建造的。
鸦片战争之后,沿海口岸开放,很多外国人因为经商,常年居住在厦门,南瓜楼那时的主人是一家印度尼西亚人,经营水果和茶叶生意。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爆发后,沿海经济体系迅速瓦解,很多大户人家为了避难逃离了中国,留下一座座空房。改革开放后,为了一扫经济阴霾,促进外商投资,政府出台政策,凡当年在厦门拥有别墅的外商,可凭国民政府签发的房契回国内收房,政府完全认可。一时之间,很多旅居西方国家几十年的商户纷纷回到了中国,南瓜楼也回到了它印度尼西亚主人的怀抱。
随着鼓浪屿旅游事业的蓬勃发展,一些国内商人从老宅的主人手中将别墅租下,改建为客栈。南瓜楼就是其中一例,改建客栈的时候,90多年前的建筑水平不得不令人佩服,南瓜楼建在一个小小的缓坡旁,建筑者巧妙利用了这个缓坡设计出门前的庭院,抬高地基,站在别墅门前,会有一种居高临下望街市的感觉,每逢下雨,雨水便可由庭院顺缓坡直接流下,不会产生任何积水。别墅正门用五彩的玻璃点缀,改建客栈时,老板希望将缺失损毁的玻璃配齐,但走访了厦门多个玻璃厂都无功而返,玻璃厂无法配制出同样颜色的玻璃,更无法复制上面精美的花纹,只能使用最普通的透明玻璃代替。南瓜楼的墙砖和地砖是何处烧制已无法考证,随便取下一块墙砖,至少有5斤重,砖体上的灰孔极小,非常牢固。在岛上这样一个潮湿的地方,别墅内无需使用任何抽湿机和干燥剂,一切都被20世纪初的建筑家搞定了。
这栋南瓜楼见证了民国年间我国沿海经济的繁荣,见证了侵华日军的铁蹄,见证了祖国半个世纪的纷争,见证了改革开放的经济腾飞,见证了鼓浪屿百年的时代变迁。如果历史可以纵向演绎,我所看到的便是一部百年世事沉浮的纪录片。
宁远楼:原来这里就是卢嘉锡故居。这座三层洋楼,名“宁远楼”,取“宁静致远之意,是中国著名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长卢嘉锡教授的故居。卢嘉锡一直住在鼓浪屿宁远楼,直到1946年才搬入厦门大学的教工宿舍。也许是沾了鼓浪屿“宁静致远”的灵气,成就了他辉煌的科学研究事业。
鼓浪屿的小店儿还是很有文艺范儿,但和两年前好像又有所不同。除了几家老店,这里好像更多了点儿市侩气儿,少了些许宁静......
找了家排队少的店铺买饭吃,发现就是烤鸭,无甚特色可言......
街道地上的LED灯光......
等儿子回厦门......
原来晚班船到达的是中山路码头,只好“滴滴”到邮轮码头去找我们的小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