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元旦游荣成——备受争议的奸臣警示馆
2009年,在一片争议声中,“奸臣纪念馆”改名为“奸臣警示馆”,并改挂新牌。“奸臣警示馆”是一座仿古县衙大堂式建筑。大堂正门上高挂“奸臣警示馆”竖匾,黑底白字,异常刺目,寓意铁证如山。5个字的横竖撇捺笔画变形,导致字形扭曲,贬其“不正”之意透空而来。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这块新换的匾额四周残缺明显,中间还烂了一个大洞,悬挂位置也不在正门上中,而是偏西,这些细节体现了景点设计者对不绝于史之奸佞小人的诅咒。
“警示馆”内,迎门高悬“明镜高悬”匾,方桌、椅、惊堂木、火签一应俱全。从春秋时期晋朝制造赵氏孤儿的屠岸贾,秦朝指鹿为马的赵高,清朝“富”可敌国的和珅,一直到大奸售国的汪精卫,12大奸臣候审于大堂两侧,神态或狂媚,或阴沉,可谓“奸相大全”。正堂下,跪有诸奸爪牙,等着台上的判官大人的惊堂木(游客可以自己穿上袍子扮演,但要收费)。
馆内则竖立着十二座写有名姓的“奸臣”......
出现的十二位人物简介:
1、屠岸贾:是春秋时期晋国人,在晋灵公和晋景公时期都当过大夫的官职,他的家族就曾经是一个贵族,祖父屠岸夷和父亲屠岸击都是晋惠公时期的大夫官职,为什么他家竟然全是大夫官职,这里还有一个要说一下,就是他的祖父屠岸夷是晋惠公身边的一个大臣,在晋惠公权利的争斗中,为晋惠公立下大功,为此后来被封为大夫官职。在晋国与秦国的一次战争中屠岸夷被秦军抓获,并且秦穆公将他杀死了,晋惠公认为他有功就追加他为上大夫。并且令他的儿子屠岸击世袭大夫官职。屠岸贾也因此受益。晋国开始是春秋时期的一个小国,由于晋文公励精图治使这个小国,一下子成为了具有霸主地位的强国,在晋文公和晋襄公时期一直保持着霸主地位,到了晋襄公之后的晋灵公继位,由于他的昏庸加之屠岸贾这样的小人怂恿,只图享乐渐渐的失去了霸主地位。
屠岸贾善于奉承而得到晋灵公的信任和宠爱,屠岸贾对于晋灵公惟命是从,就像一只忠实的狗,一个昏庸的君主加上一个这样受宠的奸臣,什么样的国家都会败坏在他们的手上的。
晋灵公继位时还是一个在母亲怀抱的小孩,晋襄公临终前,托付当时的相国赵盾把年幼的夷皋也就是晋灵公立为太子。晋灵公继位以后,由于年幼开始还听命赵盾的话,因为赵盾是有名的忠臣,晋襄公也很信任他才托付他扶持晋灵公,赵盾也煞费苦心,但是到了年长后的晋灵公,贪图享乐亲近小人,赵盾多次劝阻,反而对赵盾产生厌烦。这其中加之屠岸贾的怂恿和教唆有直接关系,屠岸贾为了迎合巴结晋灵公,为晋灵公专门建造豪华庄园供晋灵公享乐,晋灵公经常与宫女姬妾在这里淫乐,而且屠岸贾还到各地选择良家美女强行招入庄园。据说这个庄园装修特别的豪华,屠岸贾负责建造,搜刮民财大兴土木,不但有各种花鸟鱼虫,规模布局装饰等豪华程度,在当时都是独一无二的。屠岸贾的用心也是得到回报和赏识。也助长了晋灵公的残暴国家大事晋灵公完全忘到脑后。相国赵盾和许多大臣都很担忧,都推举元老赵盾出面劝阻晋灵公以国家大业为重,晋灵公对这些善意的忠劝,不但不听产生怨恨不说,还开始和赵盾产生矛盾,这是屠岸贾也乘机煽风点火挑拨离间,更加激化了晋灵公与赵盾之间的矛盾。晋灵公心里产生了除掉赵盾的心里。屠岸贾这是并积极献计献策,决定利用晋灵公与赵盾的矛盾,扫除自己的政敌。屠岸贾多次挑拨,并且采用诬陷栽赃等手段,在晋灵公面前怂恿。晋灵公便与屠岸贾密谋派刺客刺杀赵盾,赵盾的忠贞感动了刺客,刺客知道自己被奸臣和昏君所门蒙骗,不想违背君命也不忍心杀害忠臣,告诉赵盾小心提防小人奸臣陷害后,刺客头撞大树自杀。但是刺杀没有成功他们又使出诬陷赵盾有不轨行为借机杀害。由于赵盾的侍卫识破,极力保护赵盾,屠岸贾等人就露出阴险的嘴脸,命人追杀赵盾。侍卫拼命保护,赵盾才脱离危险,但是侍卫被他们杀害。这次他们想除掉赵盾也没有成功。但是赵盾在也不能阻碍他们享乐了。但是赵盾父子逃离后在路上遇到了侄子赵穿,赵穿知道原委后恨事气愤,安顿好赵盾父子后,回到京城准备除掉晋灵公,他便假装向晋灵公请罪,说赵盾怎么的不对,而且还连累自己,自己请求晋灵公免去自己的官职,晋灵公觉得他很真诚,劝赵穿安心供职。赵穿假意迎合晋灵公,并建议在到处寻找美女,这样令晋灵公很高兴,采纳了赵穿的建议命屠岸贾到晋国各地寻找美女。屠岸贾被支走后赵穿带人攻入宫中将晋灵公杀死。由于晋灵公荒淫无道,根本没有人为他拼命,死后晋国百姓拍手称快。赵盾被赵穿迎回和众大臣商议,最后众大臣把晋文公的儿子扶上了皇位,晋成公继位后,由赵盾帮助主持朝政,并且以女嫁给赵盾的儿子赵朔为妻称庄姬。屠岸贾知道晋灵公已死,知道是赵穿干的,但是不敢声张偷偷的回来不敢出门。赵穿决定除掉屠岸贾,但是赵盾极力阻拦。结果留下了祸患。
晋成公继位后,赵盾的忠贞功劳得到了肯定,赵盾一家名誉得到了恢复而且家族也得到了荣耀,与同朝官员和睦相处,一心辅佐晋成公重新恢复霸业。也不想造成过多的杀劫。因此屠岸贾得以幸免,以此给他改过自新的机会。但是屠岸贾的秉性就是不端,虽然表面上都过的去,但是心里依然想寻找机会恢复受宠的地位和呼风唤雨的野心。不久赵盾病逝,晋成公也在征讨陈国的途中病逝,这样晋景公继位,晋景公和晋灵公一样的昏庸荒淫无度,屠岸贾又被启用,因为屠岸贾在迎合晋景公荒淫淫乐着方面很会使用手段。这样屠岸贾抓住机会对赵盾的后人加以迫害,虽然赵盾已经死了,但是这奸诈小人罗列了一系列罪状加以诬陷,昏庸的晋景公就相信了屠岸贾的谎言,并且命他处理赵盾之罪。他将赵盾的儿子赵朔以及赵氏一家老小全部杀害。最后清点人数时发现了赵朔的夫人庄姬不见了,庄姬是晋成公的女儿,屠岸贾又挑拨晋景公,庄姬已经有身孕了,如果不除掉留下赵氏骨肉,将来回成为祸患。屠岸贾杀害赵氏一家,连一个还没有出生的婴儿他也不放过,就是想斩草除根,《赵氏孤儿》的悲惨故事因此也就上演了。因此也制造了历史上的一宗大惨案。历史上影响很大。
屠岸贾陷害赵氏一家满门抄斩。赵氏冤情在十五年后的晋悼公继位时才得以昭雪。晋悼公继位时年纪虽小,但是具有胆识和谋略,欲清除前代留下的奸臣,举贤任能。当时的能臣韩厥被晋悼公任命为中军元帅,韩厥提出了为赵氏一家伸冤,晋悼公是一个明智之君,也很佩服赵盾一家对晋国的忠诚和贡献,于是命韩厥将赵氏遗留下来的后人赵武招回,屠岸贾当时还在朝中为官,韩厥为了不出现意外,秘密的将赵武接回,晋悼公当着众大臣的面,肯定了赵氏几代人的功劳。当年杀害赵氏一家的屠岸贾就在一旁,这个害人误国的奸贼吓的跪在地上。晋悼公当时就宣布杀死一手炮制赵氏满门命案的元凶屠岸贾,以安慰赵氏冤魂于地下。屠岸贾陷害赵氏一家在历史上有很大的影响,戏曲《赵氏孤儿》中的程婴公孙杵臼为了保护赵氏孤儿的忠义行为,受到后人的尊敬,山西的藏山古庙就是为了纪念和追忆程婴公孙杵臼而修建的。已经被列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了。屠岸贾奸诈阴险残忍可耻下场得到了应有的惩罚,也留下了一代奸臣的骂名。
晋献公时的大臣赵衰辅佐公子重耳,历千辛万苦19年,对重耳返国成为晋文公功劳甚大。晋文公去世后他又辅佐晋襄公。他去世后他的儿子赵盾成为首辅大臣。晋襄公早早去世,太子尚是幼儿。从国事考虑,赵盾想迎晋文公的另一个儿子、晋襄公的弟弟为君。可太子的母亲日夜啼哭、下跪追问:“先君有什么罪过,为什么要抛弃他的嫡子而另找国君呢?”此情此景下,赵盾就又改变主意,立了太子(即晋襄公之子)为晋灵公《史记·晋世家》、《史记·赵世家》。心结在此时就已埋下。
到了晋灵公长大成人,与赵盾的关系也越来越僵。言不听、计不用,后来更想杀掉赵盾。赵盾赶忙逃跑,还没跑出晋国国境的时候,他的弟弟赵穿杀掉了灵公。襄公的弟弟黑臀继位成为晋成公。赵盾返回来又当了首辅大臣。
晋国的太史董狐据此写道:赵盾杀了自己的国君。赵盾说:杀国君的是赵穿,不是我啊?董狐说:你是首辅,你逃不出境,归不讨贼,不是你是谁呢?孔子老人家听到此事后也认可董狐的说法《史记·晋世家》。
后来晋成公去世,其子继位为晋景公。赵盾此时也去世了,他的儿子赵朔继承了爵位。赵盾时埋下的隐患这时突然暴发了,晋灵公时的宠臣屠岸贾做了司寇,主管政法工作。开始追究杀晋灵公的旧案。抓一批人、审讯一批人、惩治一批人,这就顺理成章牵到了赵家。屠岸贾遍告所有的将领说:做臣子的人杀害了国君,他的子孙却还在朝为官,这还怎么能惩治罪人呢?请各位诛杀他们。他和将领们率领军队在下宫攻袭赵氏,杀死了赵朔、赵同、赵括、赵婴齐,并且灭绝了他们的家族。
史上记载称屠岸贾是不请示国君就擅自动手的,但就和赵盾说赵穿杀灵公与他无关一样,没有人相信屠岸贾是在晋景公不知道的情况下敢这样灭掉一个国家重臣、功臣的家族。不知道这是不是董狐的记载?
赵氏被灭族后,得门客和家臣护佑,为赵朔留下遗孤,即赵武。十五年后,晋景公得了病,找人算卦,算卦的说是曾建立过功勋的大家族后代不顺利,因而做怪。另一大家族的首领韩厥跟晋景公提出和分析了赵家的历史,并说赵家仍有后人在世,于是景公依靠韩厥的部下,迫使将军们认可赵氏孤儿赵武。并一起攻打屠岸贾,诛灭了屠岸贾的家族。景公重又把原属赵氏的封地赐给赵武《史记·赵世家》。
事情就是这样。一方面,按照春秋战国时的主流价值观,按照孔子老人家君君臣臣的学说,屠岸贾的所作所为都是值得肯定的。他为宠信过自己的灵公报仇,他作为司寇维持法纪,是能说得过去的。就晋而言,他是忠臣。另一方面,恶吏酷吏从来都是君王得心应手的工具,上有所好,下必甚焉,屠岸贾当然是秉晋景公之意而出头维持朝纲的,但情形一变,君王翻云覆雨,一推六二五,恶吏酷吏们就恶名独担,成了被千秋万代唾骂的丑角。
人物评价:了解屠岸贾这个人是在戏剧上和评书上,知道他是春秋时期晋国的一个奸臣,他的大奸大恶只是在戏曲《赵氏孤儿》中,谋害晋国大忠臣赵盾,致使赵氏一家满门抄斩。屠岸贾害死赵氏一家,使自己的阴谋得逞,也得到了国君的器重。害人的奸诈虚荣的心里和暂时得到了一定的满足。但是最后屠岸贾一家也为赵氏一家当了殉葬品。后来在网上和书籍上也了解了屠岸贾一些其他方面的罪恶勾当,觉得这个在官场上呼风唤雨的人,不但在当时有一定的权利,而且还利用卑鄙的手段残害许多妨碍他与国君亲近忠臣,利用国君的昏庸坑害国家,坑害人民的。当时的晋灵公不是一位贤明的君主,由于他的昏庸致使屠岸贾为非作歹助纣为虐残害忠良,屠岸贾利用晋灵公对他的宠爱,怂恿晋灵公荒淫暴虐,制造出许多暴虐之事,使当时曾经称霸一方的晋国,渐渐的走向衰落。屠岸贾所做的一切,得到大多数人的唾骂,他因此也成为中国春秋历史上的一个大奸臣。
对于屠岸贾,史上少有评论,连孔子老人家对这个维护他的学说的人也未见有只言片语的说法。这里面可能有一个原因,就是屠岸贾所维护的晋王室,很快就一蹶不振,干脆丢了天下,而被屠岸贾残酷诛灭的赵家,却很快建立起赵氏王国,赵国成为一个强盛的大国。从成王败寇的实际出发,屠岸贾所刻意维护的东西就失去了价值。呵呵,君王或者说是一把手不争气,往往就这样让臣子或属下为难,忠也不是——因为所忠的人一垮,你就顺理成章成为下一个君王眼中的异类,要么被杀,要么就入了贰臣传。不忠也不是——因为忠诚是主流文化、主流价值观最看重的品性,谁不想被认同呢?(愚忠可不是孔子的学说,“君君臣臣”,君王要有君王的样子,臣子才会尽忠,君王无道,愚忠便是助纣为虐。)
屠岸贾灭赵和赵氏灭屠岸贾,是庞大的晋国很快被三大家族瓜分为赵、魏、韩三个国家的重要节点。先是君王不尊重重臣、不体恤重臣,不以天下为重,行事孟浪,在导致矛盾激化后又不能有理有节地惩戒有过错者、团结其他重臣,而是指使恶吏轻易灭掉一个功臣重臣的整个家族。由此而使其他重臣人人自危,竞相强化家族实力,百般笼络人心,凡事以家族利益为重。整个晋国的利益格局因此发生了彻底变化。而在屠岸贾灭赵之后,又不能将错就错,任用忠臣强王室、弱家族,抓回统治权,而是反手又灭了屠岸贾的家族,试想从此而后,还会有谁敢于因维护王室而挑战大家族?晋王室的迅速衰败,不就是可预计的吗?
对于屠岸贾,史上少有评论,连孔子老人家对这个维护他的学说的人也未见有只言片语的说法。这里面可能有一个原因,就是屠岸贾所维护的晋王室,很快就一蹶不振,干脆丢了天下,而被屠岸贾残酷诛灭的赵家,却很快建立起赵氏王国,赵国成为一个强盛的大国。从成王败寇的实际出发,屠岸贾所刻意维护的东西就失去了价值。呵呵,君王或者说是一把手不争气,往往就这样让臣子或属下为难,忠也不是——因为所忠的人一垮,你就顺理成章成为下一个君王眼中的异类,要么被杀,要么就入了贰臣传。不忠也不是——因为忠诚是主流文化、主流价值观最看重的品性,谁不想被认同呢?(愚忠可不是孔子的学说,“君君臣臣”,君王要有君王的样子,臣子才会尽忠,君王无道,愚忠便是助纣为虐。)
屠岸贾灭赵和赵氏灭屠岸贾,是庞大的晋国很快被三大家族瓜分为赵、魏、韩三个国家的重要节点。先是君王不尊重重臣、不体恤重臣,不以天下为重,行事孟浪,在导致矛盾激化后又不能有理有节地惩戒有过错者、团结其他重臣,而是指使恶吏轻易灭掉一个功臣重臣的整个家族。由此而使其他重臣人人自危,竞相强化家族实力,百般笼络人心,凡事以家族利益为重。整个晋国的利益格局因此发生了彻底变化。而在屠岸贾灭赵之后,又不能将错就错,任用忠臣强王室、弱家族,抓回统治权,而是反手又灭了屠岸贾的家族,试想从此而后,还会有谁敢于因维护王室而挑战大家族?晋王室的迅速衰败,不就是可预计的吗?
2、伯嚭:(嚭,音“痞”,拼音:pǐ),又作伯否,春秋晚期人,出身于楚国贵族,吴王夫差时期太宰,人称太宰否。
楚国名臣伯州犁之孙,父亲伯郄宛,是楚王左尹,后来被楚国令尹(国相)囊瓦(子常)所杀,并诛连全族。伯嚭逃难到吴国,得到吴王宠信,屡有升迁,直至宰辅。伯嚭任吴国太宰,贪财好色。吴国击败越国时,文种带着美女珍宝,偷偷献给伯嚭,伯嚭收受了贿赂。后来伯嚭竭力劝说夫差受降,使得勾践免于一死。伯嚭陷害伍子胥,伍子胥被迫自刎而死。
前473年,越王勾践再次率师伐吴。夫差自杀后,越王勾践进入姑苏城,上据吴王旧宫,百官称贺,伯嚭也在朝列中,自以为以前曾于勾践有周全照顾之功,因此面有得色,向勾践拜贺。勾践以“不忠于其君,而外受重赂,与己比周(与越国勾结)”诛杀之。但是,根据《左传》,伯嚭非但没有被越王句践杀死,而且还做了越国的太宰。前471年,鲁国季孙肥曾贿赂伯嚭。
孔子弟子子贡评论他是:““太宰否”用事,顺君之过以安其私,是残国之治也。”
在今天的中国江浙一带,多有用“伯嚭”来形容某一类人(多为贬义)。如作为春秋时期吴国核心区域的苏州、无锡地区便有将恶人、奸佞之徒称呼为“伯嚭”的说法。在宁波话中“伯嚭”指花言巧语、夸夸其谈、好说假话骗取私利的人。金华话中“伯嚭”指善吹牛、爱说空话的人。
一度挣扎在亡国边缘的越王勾践却“卧薪尝胆”,终于在“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的励精图治中东山再起,一举灭吴,史称“三千越甲可吞吴”。在这场戏剧性的历史较量中,伯嚭是一个举足轻重、至为关键却又极不光彩的人物。
伯嚭为人,好大喜功,贪财好色,为一己私利而不顾国家安危,内残忠臣,外通敌国,完全丧失了其祖辈的优良品质,使吴国在吴越争雄中拥有绝对优势的条件下,丧失有利时机,逐渐走向衰败。
3、赵高:(?-前207年),嬴姓,赵氏。中国秦朝二世皇帝时丞相,著名宦官(一说并非宦官)。赵高本为秦国宗室远亲(一说赵国宗室远亲),入秦宫为宦官(一说赵高为“宦官”乃后世曲解),任中车府令,兼行符玺令事,“管事二十余年”。秦始皇死后,赵高发动沙丘政变,他与丞相李斯合谋伪造诏书,逼秦始皇长子扶苏自杀,另立始皇幼子胡亥为帝,是为秦二世,并自任郎中令。他在任职期间独揽大权,结党营私,征役更加繁重,行政更加苛暴。公元前208年又设计害死李斯,继之为秦朝丞相。第三年他迫秦二世自杀,另立子婴(秦始皇大儿子扶苏的儿子)为秦王。不久被子婴设计杀掉,诛夷三族。
赵高从一名宦官起家,依仗着秦二世胡亥对他的宠信,把秦朝的暴虐色政推向了顶峰,从而加速了它的灭亡。故陆贾叹曰:“秦任刑法不变,卒灭赵氏(指秦朝灭亡)”而《战国策》的编者刘向更是直言不讳:“秦信同姓(即宗室,这里指赵高)以王,至其衰也,非易同姓也,而身死国亡。故王者之治天下在于行法,不在于信同姓。”
另外,赵高还是秦汉时期的书法大家,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序》云:“赵高作《爰历篇》,取史籀大篆,或颇省改。”北魏·王情《古今文字志目》中卷列秦、汉、吴三朝书法家五十九人,中有赵高。南朝宋·羊欣《采古来能书人名》谓赵高“善大篆”。唐·张怀瓘《书断》卷上《大篆》日:“赵高善篆。教始皇少子胡亥书。”著有《爰历篇》六章。
4、华歆:(157年—232年1月30日),字子鱼。平原高唐人(今山东聊城高唐县)。汉末魏初时名士,曹魏重臣。华歆早年拜太尉陈球为师,与卢植、郑玄、管宁等为同门[2] ,又与管宁、邴原共称一龙,华歆为龙头。汉灵帝时华歆被举为孝廉,任郎中,因病去官。又被何进征召为尚书郎。后任豫章太守,甚得民心。孙策破刘繇后,华歆举豫章降,被奉为上宾。官渡之战时,被征为议郎,参司空军事。入为尚书,转侍中,又代荀彧为尚书令。曹操讨孙权,以华歆为军师。后为魏王国御史大夫。曹丕即王位,拜华歆相国,封安乐乡侯。曹丕代汉建魏,改御史大夫为司徒。魏明帝即位,代钟繇为太尉,晋封博平侯。232年1月30日去世,谥敬侯。华歆有文集三十卷,今佚失,其余见《全三国文》。
5、杨素(隋朝名臣、军事家):(544年—606年8月31日),字处道。汉族,弘农华阴(今属陕西)人。隋朝权臣、诗人,杰出的军事家、统帅。他出身北朝士族,北周时任车骑将军,曾参加平定北齐之役。他与杨坚(隋文帝)深相结纳。杨坚为帝,任杨素为御史大夫,后以行军元帅率水军东下攻陈。灭陈后,进爵为越国公,任内史令。杨广即位,拜司徒,改封楚国公。去世后谥曰景武。
公元782年(建中三年),礼仪使颜真卿向唐德宗建议,追封古代名将六十四人,并为他们设庙享奠,当中就包括“隋司空尚书令越国公杨素”。[31]
时代被列入庙享名单的只有韩擒虎、史万岁、贺若弼而已。及至公元1123年(宣和五年),宋室依照唐代惯例,为古代名将设庙,七十二位名将中亦包括杨素。在北宋年间成书的《十七史百将传》中,杨素亦位列其中。
6、来俊臣:(651年—697年),雍州万年人。武则天执政时的著名酷吏。因告密获得武则天信任,先后任侍御史、左台御史中丞、司仆少卿,组织数百名无赖专事告密,又设推事院,大兴刑狱,与其党羽朱南山等撰写《罗织经》,制造各种残酷刑具,采取逼供等手段,任意捏造罪状致人死地,大臣、宗室被其枉杀灭族者达数千家。其贪赃枉法,横行无忌,与侯思止、王弘义等结为朋党,最后甚至企图陷害武氏诸王、太平公主、张易之等武则天最亲信的人物。又企图诬告皇嗣李旦和庐陵王李显谋反,被卫遂忠告发,武氏诸王与太平公主等乘机揭露来俊臣种种罪恶,终被武则天下令处死。来俊臣被处死后,其酷吏党徒皆被流放岭南,延续14年之久的恐怖“酷吏政治”才告结束。
7、潘仁美:北宋人,传统侠义小说中的大奸臣,在杨家将中,公报私仇,致未予以接应,致使杨继业撞死在李陵碑前。历史上并没有潘仁美,其原型是潘美。
潘美(925~991)中国宋朝名将。字仲询,大名(今属河北)人。行伍出身,官至宣徽北院使。参与陈桥兵变,拥立赵匡胤称帝。宋朝建立后,屡立战功。开宝三年(970年),以行营诸军都部署率军攻南汉。九月,围贺州(今广西贺县东南)。他佯退设伏,大败南汉援军万余,克贺州。继而转兵攻韶州(今广东韶关),击败南汉军主力10余万。四年二月,与南汉军6万对峙于广州城西。潘美派人于夜间烧南汉军营栅,率军乘火势进攻,大胜。不到半年,攻灭南汉。七年,以州道行营都监率兵与都部署曹彬攻南唐。八年正月,宋军进至秦淮河,船只未具,他率部抢渡,大军随之而过,击败江宁(今南京)城下的10万南唐军。雍熙三年(986),宋辽岐沟关之战中,潘美任西路军主将,杨业为副将,率军连下寰、朔县(朔州)、云(大同)、应(应县)等州(约在今山西雁北地区)。七月,辽军主力反击宋西路军。陈家谷口(今山西朔县南阳方口陈家沟)一战,潘美与监军王侁未接受杨业的作战方案,迫令其出战;当杨业失利时,又未予以接应,致使杨业被俘,绝食而死。淳化二年卒。
辽军歼灭河北宋军之后,立即出娘子关移师山西。此时山西的辽军空前强大,西路军处境极其危险。明智的办法是立即撤退到山西中部的险关固守,以避辽军锋芒,潘美正是这样做的。这说明在杨家将传说里被骂得万劫不复的潘仁美其实是个合格的统帅。如果按照潘美的指挥,杨令公头撞石碑而亡的故事大概就不会发生了,中国也就缺少了一部杨家将传奇。
可就在这时候,在离前线不远处坐镇的宋帝赵光义越过西路军正统帅潘美而对副统帅杨业直接下达了一道不可理喻的命令,命令已孤军深入敌后的杨业且慢撤退,在撤退的同时必须把山西北部四个州的老百姓全部向南迁移。这就是说,要杨业在强大的辽国骑兵的攻击中“顺便”完成大规模“移民”工作,保护担着坛坛罐罐、扶老携幼的老百姓走几百里路回来。这大概是世界军事史上最荒唐的命令之一;与此相似的是三国演义中的刘备从新野撤退,也是带着老百姓,结果在长坂坡被曹军追上而全军履没。历史的悲剧不可避免的就要重演了。
我对宋帝赵光义的这道命令一直感到奇怪。从赵光义的文治武功看,明明是个高智商的人,一个高智商的人怎么可能会做出这种几类白痴的重大决定呢?唯一合乎逻辑的解释是杨业之死是一场谋杀,是赵光义要借辽军清除异已。
辽军歼灭河北宋军之后,立即出娘子关移师山西。此时山西的辽军空前强大,西路军处境极其危险。明智的办法是立即撤退到山西中部的险关固守,以避辽军锋芒,潘美正是这样做的。这说明在杨家将传说里被骂得万劫不复的潘仁美其实是个合格的统帅。如果按照潘美的指挥,杨令公头撞石碑而亡的故事大概就不会发生了,中国也就缺少了一部杨家将传奇。
可就在这时候,在离前线不远处坐镇的宋帝赵光义越过西路军正统帅潘美而对副统帅杨业直接下达了一道不可理喻的命令,命令已孤军深入敌后的杨业且慢撤退,在撤退的同时必须把山西北部四个州的老百姓全部向南迁移。这就是说,要杨业在强大的辽国骑兵的攻击中“顺便”完成大规模“移民”工作,保护担着坛坛罐罐、扶老携幼的老百姓走几百里路回来。这大概是世界军事史上最荒唐的命令之一;与此相似的是三国演义中的刘备从新野撤退,也是带着老百姓,结果在长坂坡被曹军追上而全军履没。历史的悲剧不可避免的就要重演了。
我对宋帝赵光义的这道命令一直感到奇怪。从赵光义的文治武功看,明明是个高智商的人,一个高智商的人怎么可能会做出这种几类白痴的重大决定呢?唯一合乎逻辑的解释是杨业之死是一场谋杀,是赵光义要借辽军清除异已。
8、秦桧:(1090年-1155年),字会之,汉族,生于黄州,籍贯江宁(今江苏南京)。南宋著名奸臣、主和派代表人物。政和五年(1115年),秦桧进士及第,中词学兼茂科,任太学学正。宋钦宗时,历任左司谏、御史中丞。靖康二年(1127年),因上书金帅反对立张邦昌,随徽、钦二帝被俘至金,为挞懒信用。宋高宗建炎四年(1130年),秦桧逃回临安,力主宋金议和。绍兴元年(1131年),擢参知政事,随后拜相,次年被劾落职,绍兴八年再相,前后执政十九年,历封秦、魏二国公,深得高宗宠信。绍兴二十五年(1155),秦桧病逝,赠申王,谥忠献。开禧二年(1206年),宋宁宗追夺其王爵,改谥谬丑。秦桧在南宋朝廷内属于主和派,奉行割地、称臣、纳贡的议和政策。第二次拜相期间,他极力贬斥抗金将士,阻止恢复;同时结纳私党,斥逐异己,屡兴大狱,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奸臣之一。
9、贾似道:贾似道(1213~1275),字师宪,号悦生、秋壑,宋理宗时权臣。浙江天台屯桥松溪人。京湖制置使贾涉之子,生母胡氏是贾涉的小妾。贾涉死时,贾似道年仅11岁。端平元年(1234)以父荫为嘉兴司仓、籍田令。嘉熙二年(1238)登进士,为理宗所看重。淳祐初以宝章阁直学士为沿江制置副使,任江州知州,兼江南西路安抚使,再调京湖制置使,兼江陵知府。加宝文阁学士、京湖安抚制置大使。宝祐二年(1254)加同知枢密院事,临海郡开国公。宋理宗以“师臣”相称,百官都称其为“周公”。咸淳九年(1273),襄樊陷落,德祐元年(1275)贾似道精兵13万出师应战元军于丁家洲(今天安徽铜陵东北江中),大败,乘单舟逃奔扬州。群臣请诛,乃贬为高州团练副使,循州安置。行至漳州木棉庵,为监押使臣会稽县尉郑虎臣所杀。
贾似道的《促织经》,是世界上第一部研究蟋蟀的专著。《促织经》共二卷,分论赋、论形、论色、决胜、论养、论斗、论病等,对蟋蟀进行了详尽的论述。似道颇有才。著作大部散佚。尚见《悦生堂随钞》及《促织经》选录于《说郛》中,均非全书。佚诗佚文亦有数十篇。能诗文,著有《奇奇集》等。
公田善举:公元1261年,贾似道提倡以强硬的手段阻止富人囤积谷物,随后提倡公田法。在此时,土地集中在大地主手中是一个严重的问题,因为这些地主通常也是大官员,当时政府用“和籴”的计划弥补这个问题,就是要求地主义务将稻谷卖给国家,但是当政府购买越多的稻谷也必须发行更多的纸币,造成通货膨胀。于是,贾似道建议废除和籴,减少纸币的流通以稳定物价,然后限定所有人地产的数量,超出限定的土地由国家收购变成公田,然后将公田的收入去偿付军需。这个计划遭到大地主阶层的强力反对,但贾似道极力推行,使公田法实施到他下野,由一二六三年至一二七五年,共计十二年。
10、严嵩:(1480年-1567年)字惟中,号勉庵、介溪、分宜等,汉族江右民系,江西新余市分宜县人,弘治十八年(1505年)乙丑科进士。他是明朝著名的权臣,擅专国政达20年之久,累进吏部尚书,谨身殿大学士、少傅兼太子太师,少师、华盖殿大学士。63岁拜相入阁。严嵩书法造诣深,擅长写青词(实为他人代笔)。《明史》将严嵩列为明代六大奸臣之一,称其“惟一意媚上,窃权罔利”。透过戏曲和文艺作品、历史典籍,严嵩的奸臣形象已深入民间。
11、和珅:(1750年5月28日—1799年2月22日),钮祜禄氏,原名善保,字致斋,自号嘉乐堂、十笏园、绿野亭主人,满洲正红旗二甲喇人,清朝乾隆年间的官员、商人。
和珅初为官时,精明强干,为官清廉,通过李侍尧案巩固自己的地位。乾隆帝对其宠信有加,并将幼女十公主嫁给和珅长子丰绅殷德,使和珅不仅大权在握,而且成为皇亲国戚。随着权力的成长,他的私欲也日益膨胀,利用职务之便,结党营私,聚敛钱财,打击政敌。此外,和珅还亲自经营工商业,开设当铺七十五间,设大小银号三百多间,且与英国东印度公司、广东十三行有商业往来。
和珅曾担任和兼任了清王朝中央政府的众多关键要职,封一等忠襄公和文华殿大学士,其职务主要包括内阁首席大学士、领班军机大臣、吏部尚书、户部尚书、刑部尚书、理藩院尚书,还兼任内务府总管、翰林院掌院学士、《四库全书》总纂官、领侍卫内大臣、步军统领等数十个重要职务。嘉庆四年(1799年),嘉庆帝即下旨将和珅革职下狱。和珅所聚敛的财富,约值八亿两至十一亿两白银,所拥有的黄金和白银加上其他古玩、珍宝,超过了清朝政府十五年财政收入的总和。乾隆帝死后十五天,嘉庆帝赐和珅自尽 。
12、汪精卫:又名汪兆铭(1883年-1944年),祖籍浙江山阴(原绍兴县),出生于广东三水,字季新,
笔名精卫,因此历史上多以“汪精卫”称呼。早年投身革命,曾谋刺清摄政王载沣未遂,袁世凯统治时期到法国留学。回国后于1919年在孙中山领导下,驻上海创办《建设》杂志。1921年孙文在广州就任大总统,汪精卫任广东省教育会长、广东政府顾问。1924年任中央宣传部长。后期思想明显退变,于抗日战争期间投靠日本,在南京成立伪国民政府,沦为汉奸。1944年在日本名古屋因“骨髓肿”病死。
摘录网上一段话,因为和我观点一致,就不再自己赘述一遍了:
既然景区设置警示馆,特别是历史人物的警示馆,最起码的历史知识应该咨询或参考过,可令人惊讶的是:警示馆里有历史名人因民间演义被列为奸臣,让人觉得不可思议,以下笔者做一阐述:
华歆:是三国魏国名臣,历史评价其:华歆清纯德素,诚一时之俊伟也。华歆的治国主张主要是重农非战,重视文教德化。太和初年,魏明帝派曹真的侄子攻打蜀汉。华歆上书反对,他认为“为国者以民为基,民以衣食为本”,应当先留心于本国的治理,“以征伐为后事”。本国治理得好,敌人就会不攻自破。“兵不得已而用之”,作为皇帝,不能舍本逐末。当时正好赶上秋雨连绵不利于战,曹叡采纳了他的建议。
华歆位极人臣,但他始终廉洁自奉。当初他受曹操征召将行,“宾客旧人送之者千余人,赠遗数百金”。华歆推辞不过,就暗暗在礼品上做上记号,事后一一送还。魏文帝时,华歆官拜相国,但“歆素清贫,禄赐以振施亲戚故人,家无担石之储”。
民间之所以认为华歆是奸臣,主要是电视剧《三国演义》中他先抓献帝伏皇后,再逼迫汉献帝禅位,这与历史有出入。因此不能根据演义将一个山东籍的历史名人匆匆命名为奸臣。
再说潘美,历史上没有潘仁美其人,《宋史》有潘美列传,潘美对宋朝功劳挺大,《宋史》传中,潘美位于列传第十七的位置,而杨业在列传三十一。从列传功业上看,潘美抚陕帅袁彦,协平李重进,协征岭南,广北门役,征江南,说降陈,击北汉,战太原,抵辽军,其战略功绩应远在杨业之上,而且较有政治眼光,可称得上政治家军事家了。
历史上本无潘仁美、杨继业二人,民间在特定历史时期,需要杨业这样的英雄,于是潘美同志蒙受陷害忠良
的恶名数百年,可谓历史名人中的窦娥。
总结下哈:希望在挣钱的同时,提升决策者的人文素养,不要根据演义做历史人物评判,否则谬种流传,容易误人子弟…..
部分文字来源于互联网
——2016.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