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元旦游荣成——石岛·赤山(法华院)
其实,赤山最著名的就是法华院了。荣成的这种打包销售门票的做法其实有宰客的嫌疑。比起长江南岸的各大城市,足见其心胸之狭窄,目光之短浅。这样的捆绑销售模式使游客与景点之间有了很大的距离感和强烈的排斥之心。我想:如果眼光长远点,价格亲民点,服务热情点,那么,这座美丽的海滨小城,像我们这样周边的游客一定是还会再来的......
介绍法华院吧:法华院位于荣成市石岛镇北部的赤山南麓,始建于唐代,胶东半岛最大最早的佛院之一,也是目前威海市唯一的一座佛教寺院,公元824年由新罗人张保皋征得唐政府同意后所建,是一座名副其实的千年古刹。因建院时请来诵经的首批僧人属天台宗派,诵法华经,故此院命名为法华院。古刹掩映在碧树秀林之中,四周层峦叠嶂,面临石岛湾,青山绿水,美不胜收。而后日本高僧圆仁法师曾先后三次客居赤山法华院达两年零九个月,因此使得赤山法华院成为了佛教圣地和中日韩三国有好往来的见证地。到了唐武宗年间,由于灭佛兴道,法华院被毁,所以我们现在看到的法华院是根据日本高僧圆仁法师编著的《入唐求法巡礼游记》中对于法华院地址的详细描写,在原法华院遗址上重新修建的。
![]()
![]()
![]()
唐开成四年(839年)六月,日本的国僧圆仁法师一行入唐求法,于危难中曾先后三次客居赤山法华院达二年零九个月。在当地官吏及僧侣的关怀支持下,他得以了解当时唐朝的政治、文化、经济、宗教等方面的许多知识,入唐求法得以成行。归国后,圆仁法师念念不忘此次来中国的巨大收获,编著了《入唐求法巡礼行记》一书,书中对赤山法华院作了详细的描写(该书被誉为东方三大旅行记之一),使赤山法华院名扬海内外。同时,为了感谢赤山人民的深情厚意,圆仁法师责其弟子在日本京都小野山以赤山为名修建了“赤山禅院” 。
据史书记载,赤山法华院为唐代新罗人(今韩国)张保皋所建。唐宪宗二年(807年),张保皋应征入唐,因武艺超群,作战勇敢,被提升为武宁(今徐州)军中小将,深受大唐将士的爱戴。当时石岛湾一些村庄里有很多新罗人居住着,他们几乎人人信仰佛教。为了让家乡的人能有精神依托,也为了“光宗耀祖”行善事,张保皋于唐穆宗三年(823年)征得唐政府的同意,在赤山浦(今石岛湾)建立禅院。因此山周围山石皆为红色,相传有赤山神保佑当地众生,又因建院时请来诵经的首批僧人属天台宗派,读诵《法华经》,故此院取名为“赤山法华院”。唐文宗太和二年(828年)张保皋回到新罗,奏请兴德王在海上要冲自己的家乡莞岛设清海镇,充任大使,兴德王拨给他一万兵镇守海防开始荡除海盗。张保皋在平定海盗后又以清海镇为大本营开辟了新罗、中国和日本三国之间的海上通道,建立海上贸易网络,成为当时的“海上丝绸之路”。
唐开成四年(839年)六月,日本的国僧圆仁法师一行入唐求法,于危难中曾先后三次客居赤山法华院达二年零九个月。在当地官吏及僧侣的关怀支持下,他得以了解当时唐朝的政治、文化、经济、宗教等方面的许多知识,入唐求法得以成行。归国后,圆仁法师念念不忘此次来中国的巨大收获,编著了《入唐求法巡礼行记》一书,书中对赤山法华院作了详细的描写(该书被誉为东方三大旅行记之一),使赤山法华院名扬海内外。同时,为了感谢赤山人民的深情厚意,圆仁法师责其弟子在日本京都小野山以赤山为名修建了“赤山禅院” 。
赤山法华院在唐代享有盛名,鼎盛时期,曾有30多位僧人在此居住,衣食供应皆由张保皋供给,庙宇香火甚旺,来此听经的人常达二百多人,为一时之盛。至唐武宗执政期间,灭佛兴道之风兴起,致使法华院被毁。我们所看到的法华院是1988年在法华院遗址上重新修建的,并于1990年5月1日正式对外开放。重建的法华院,全系仿唐建筑,与圆仁法师《入唐求法巡礼行记》描述的基本一致:“南北有岩岭,水流庭院,从西而东流,西南北方连峰作壁,东方望海远开”。
![]()
普渡桥......
普渡桥......
1987年日本学术界知名人士来赤山考察,在荣成县政府外事办公室的协助下,确认了法华院遗址,并树立了“赤山法华院址”石碑,石碑的背面以中、日两种文字记述了圆仁法师入唐求法巡礼的经过。为纪念法华院这段曲折的历史,日本学术界知名人士纷纷出资刻碑,以示纪念。
大雄宝殿是法华院的主体建筑,它依山面南而座,殿内供奉佛祖释迦牟尼,因他大智大勇,无敌于邪恶,故人们尊称其为“大雄”。“大雄宝殿”四个大字为原全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先生所题。立于佛祖两旁分别是他的两个弟子大迦叶和阿难尊者。大殿东、西、北三面墙壁绘有文殊菩萨、普贤菩萨和十八罗汉,壁画描绘的生动、精美。![]()
独特的风格......
独特的风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