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慵懒猫咪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1956

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五年级上学期第七单元教案

$
0
0

第七单元

教材分析:
  本单元包括四篇课文《林冲棒打洪教头》、《少年王冕》、《黄鹤楼送别》、《清平乐  村居》,和一个习作、一个练习。
教学目标:
  学会生字新词,感受名家名篇对人物特点的刻画,学习林冲的谦逊有礼、机智而不失勇猛,王冕的勤奋好学、孝敬母亲,李白和孟浩然的深情厚谊,辛弃疾对乡村宁静生活的向往。背诵优美段落及古诗词,掌握成语及朝代歌。提高写作及阅读水平。
教学重点:
  感受名家名篇对人物特点的刻画,积累优美句段。
课时分配:
    《林冲棒打洪教头》             2课时
    《少年王冕》                   2课时
    《黄鹤楼送别》                 2课时
    《清平乐  村居》               1课时
    习作7                          2课时
    练习7                          3课时

 

林冲棒打洪教头

教材分析
    本文根据我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水浒传》改写的,主要写了林冲发配沧州途中路过柴进的庄上,与洪教头比武过招并打败了他。
教学目标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按事情发展的顺序有条理地复述课文。学会本课6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8个生字只识不写。联系句子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掌握“解、禁、还”3个多音字的用法。感知林冲和洪教头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通过对课文的朗读品味,让学生初步感受古典文学的熏陶,增强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感知林冲和洪教头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通过对课文的朗读品味,让学生初步感受古典文学的熏陶,增强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感情。
教学构想
  通过本文学习向学生打开一扇阅读中国古典文学名著的窗户,尊重学生个体独特的阅读感悟,在对比中感受人物个性特点,欣赏中国古典文学名著的魅力。
教学准备
    电脑课件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初读课文,质疑问难,扫清障碍学白话。
学生学习过程
  一、播放《好汉歌》,先声夺人造气氛。
  1、你最喜欢《水浒传》里哪位好汉?
  2、你知道什么样的人叫好汉吗?
  3、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水浒传》一百零八将中较早出场的好汉林冲的故事。
  二、揭题审题,未成曲调先有情。
  看到这题目,你有什么问题想问老师和同学?
  三、自读课文,书声琅琅初感知。
  1、自己独立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
  2、教师检查学生读书情况,相机教学生字新词。
  (1)拨草寻蛇:可让学生上台表演“拨”和“拔”的动作,用动作表演法教学。
  (2)依草附木:可用移序法,变成“依附草木”用语境解词法教学,补充“惊天动地”等动宾式词语。
  (3)踉跄:可根据形声字的特点,据形旁以动作演示来解词。
  四、质疑问难,扫清障碍学白话。
  1、《水浒传》是中国古典名著,《林冲棒打洪教头》是经过改编选入教材的,仍有一些文白相杂的语言,请默读课文,划出自己不理解的词句。
  2、同桌交流。如果同桌的问题你能解答就解答,如果两人都不会,那就待会儿提出来,全班交流。
  3、全班交流,解决学生疑难问题。
  五、听写词语。
  依草附木 拨草寻蛇 满面羞惭 杀鸡宰羊 劈头打来 流配 恼恨 踉跄 厅堂 理睬
作业设计
  1、抄写生字词语。
  2、有感情朗读课文。
板书设计

林冲棒打洪教头
《水浒传》

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林冲、洪教头的性格特点,明确作者在写人方面的特点。通过对问题情境的创设,使学生的自主学习有序展开,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通过对课文的朗读品味,让学生初步感受古典文学的熏陶,增强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感情。
学生学习过程
  一、聚焦重点,七嘴八舌话人物。
  1、读了这篇文章后,你觉得林冲是怎样的一个人?
  板书:(    )的林冲
  请你在括号内填上有关词语。能填一个词,不错;能填两个词语,不简单;能填三个词语,了不起。(学生可能填:谦虚、礼让、机智、勇敢、武艺高强、含而不露、刚正不阿、镇定自若)
  学生每填一个词后,即让学生讲出填这个词的原因,然后通过感情朗读相关的句子来强化印象。
  2、我们研究了林冲,自然要研究另一位人物--洪教头。你认为洪教头是个怎样的人呢?
  卞书:(    )的洪教头
  (学生可能填:目中无人、心胸狭窄、傲慢、自不量力、自以为是、小鸡肚肠、见钱眼开、有眼不识泰山)
  教学“洪教头”一处,可相对略一些,以便集中时间研究林冲,一详一略,一正一反,形成鲜明的对照。
    二、练习朗读,有滋有味品文章。
  1、全文写得最精彩的是第七自然段,这一段集中表现了林冲武艺高强、武德高尚的好汉形象,我们一起来朗读欣赏。
  方法:(1)学生练读;(2)指名朗读;(3)师生评点;(4)教师示范;(5)全体朗读。
  2、两名学生上台演一演这场戏。
  方法:一生旁白,一生演林冲,一生演洪教头,众人演观众。
  三、延伸拓展,激发兴趣读《水浒传》。
    这篇课文是从《水浒传》里节选出来的,《水浒传》里像这样精彩的故事还有很多,如“花和尚倒拔垂杨柳”“武松醉打蒋门神”等。课后,请同学们读一读《水浒传》,一个月后,班级举行《水浒传》故事擂台赛,评出班上的故事大王,好不好?
作业设计
    准备《水浒传》中的故事,参加班级举行的“水浒故事擂台赛”。
板书设计

林冲棒打洪教头
礼让          目中无人
机智          心胸狭窄
勇敢         自不量力
武艺高强     自以为是
镇定自若     傲慢

课后反思

 

 

少年王冕

教材分析
    课文描述了少年王冕家境贫寒,从小替人家放牛,但仍不忘读书学习。他善于观察大自然的美好事物,刻苦学画,终于成为“画荷花的高手”,家境也逐渐好转。
教学目标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五自然段。学会本课5个生字,认识4个绿线内的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理解课文内容。感受王冕刻苦勤奋的好学精神,以及孝敬母亲的美好品德。
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课文感受王冕勤奋好学、孝敬长辈,是教学的重点。
教学构想
    精读课文时,抓住课文重点语句,对学生进行启发,或提出问题,让学生联系全文解决,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感悟文章主旨。
教学准备
    电脑课件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学会本课5个生字,认识4个绿线内的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初读课文,了解大意,学习理清课文层次。
学生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介绍背景
  1、师导: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水浒传》中的精彩故事,认识了武艺高强、沉着应变的好汉林冲。今天我们又要认识一位有名人物——(板课):少年王冕
  2、师生相互补充介绍王冕、吴敬梓及其《儒林外史》。
  王冕:元画家、诗人。字元章,号煮石山农,浙江诸暨人。出身贫寒、幼年给人放牛,靠自学成为诗人、画家。性格孤傲,鄙视权贵。诗画皆负盛名,尤善画梅。著有《竹斋集》。
  吴敬梓:清小说家。字敏轩,号粒民。善诗赋,尤以小说著称,著有《儒林外史》、《文木山房集》等。
  《儒林外史》:长篇小说。书中刻划了各类士人的精神面貌,成为中国古典讽刺文学的杰作。
    二、初读课文,检查预习
  1、师:本文选自古典小说,语言风格较现在有些不同,同学们在预习中有什么困难吗?
  2、师生交流、解决预习中的困难。
  3、出示生字、词语,检查预习情况。
  4、指名分节朗读课文,相机正音。
  5、自由再读课文,思考:我还有什么地方没读懂?
  6、交流,疏通。
  三、再读课文,理清层次
  1、生自由默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描写了哪几个时间段里发生的故事?
  2、交流:
  三个时间段:“眼看三个年头过去”、“不知不觉三四年过去了”、“到了十七八岁”
    3、根据时间顺序进行分段,引导概括大意。
  一(1)王冕幼年由于父亲早亡,家境贫寒。
  二(2~4)王冕体谅母亲的艰难,辍学给人家放牛。
   三(5~6)王冕受雨后美景的感染和启发,奋发图强,刻苦学画,终有所成。
    四(7)十七八岁时,王冕每日作画读诗,从此家境转机,不愁衣食。
  4、练习用段意串连法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四、品读课文第一段
  1、轻声读课文,思考:从中,我了解了哪些信息?
  2、交流:
  3、齐读课文。
  五、练习书写生字
作业设计
     1、抄写生字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板书设计

少年王冕
读书  学画

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五自然段。学会本课5个生字,认识4个绿线内的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理解课文内容。感受王冕刻苦勤奋的好学精神,以及孝敬母亲的美好品德。
学生学习过程
    一、复习导入
  1、齐读课题,思考: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2、导入:认识一个人,往往是通过他的语言、行动和心理活动来加深体会的。这节课,我们就要走近王冕,在感受他努力走向成功的同时,进一步认识他。
  二、精读课文
  (一)精读第二段

    1、品读课文第二节
    (1)自由读,边读边思考:在母亲和王冕的对话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2)出示母亲的话,指名读。
    (3)评价,再指名读。
    (4)交流:从母亲的话里,你体会到了什么?
    (5)相机点出:“不是我要耽误你”、“年成不好”、“针线活”“实在供不起你读书”——家境不好,母亲实在无可奈何。
    (6)指名读王冕的话,思考:王冕真的觉得在学堂“也闷得慌”,放牛“倒快活些”吗?
    (7)练习分角色朗读。
    (8)教师小结:这段文字通过母亲和王冕的对话,让我们初步了解了家境贫寒,母亲无可奈何,让王冕弃学替人放牛,王冕从小懂事,体谅母亲。
    2、品读课文第三、四节
    (1)默读课文,思考:通过这些文字,我们对人物又有什么了解?
    (2)交流:
    ①秦老对王冕的同情、关心和爱护
    ②母亲对王冕的关怀、疼爱之情和心里的无奈
    ③王冕孝母亲、不忘学习
    (3)齐读这两个自然段。
    3、品读课文第五、六节
    (1)教师过渡:不知不觉三四年过去了,王冕读了不少书,也明白了许多道理,有一天,他看到了一幅景象,让他感觉自己是“人在画图中”,这是为什么呢?自由读课文第五节,用“~~”画出描写这副景象的句子,体会这是一幅怎样的景象?
    (2)交流:圈划描写景色美丽的词语,加强品析。
    (3)体会朗读。
    (4)读到这里,你有什么疑问吗?
    (5)引导体会:王冕是因为读了不少书,明白了不少道理,才会发现这么美的景象,才会励志学画。(追问:从这节中,你发现王冕懂得了什么道理?
    懂得大自然的美丽,要学会观察和欣赏大自然的美;懂得人要有自信心;)
    (6)引导背诵。
    (7)指读第六节,思考:通过这些文字,你对王冕又有什么新的认识?(8)交流:王冕坚持学画,是个有毅力的孩子。
    4、引读最后一节,引发体会:读到这里,你想对王冕说些什么?
    三、总结课文
    1、齐读全文,简要小结写作顺序和写作特色。
    2、完成书后练习。
作业设计
  1、抄写词语。
  2、摘录课文中描写雨后美景的句子。
  3、课后阅读《儒林外史》部分,做一些文字摘抄。
板书设计

少年王冕
十岁时  放牛读书
十三四岁 励志学画
十七八岁 日益成才
勤奋好学  孝敬长辈

课后反思

 

 

黄鹤楼送别

教材分析:
   本课属于“文包诗”的形式。课文叙述了年轻的李白在黄鹤楼为好朋友孟浩然饯行的事,描绘了长江边烟雾迷蒙、繁花似锦的阳春美景,抒发了诗人送别友人时无限依恋的感情。
教学目标: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学会本课6个生字,理解生字2组成的词语。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与朋友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与朋友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教学构想:
  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找出课文中哪些句子是古诗中的解释,从而更好地理解古诗的意思,然后表演课本剧,加深印象,以更进一步理解朋友间依依惜别之情。
教学准备:
   电脑课件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通过课文与诗的对照阅读,初步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与朋友依依惜别的思想感情 。
学生学习过程:
  一、揭示课题,解题
  1、板书课题:25 黄鹤楼送别
  2、解释题意:黄鹤楼在今湖北省武汉市蛇山,始建于公元223唐朝大诗人李白在这里送别他的朋友孟浩然,还写下了一首这篇课文就是写送别的情景和介绍这首诗的。
  二、初读课文
  1、自学课文。
  (1)画出课文中的生字词,并在生字上端注音,特别是其中的平翘舌音、前后鼻音和三拼音节。读准生字的发音。
  (2)联系上下文或查工具书,理解下列带点字及词语的意思:
  饯行 暂时 孤帆 脍炙人口 唯见 满饮触动 依然 伫立 凝视 惜别
  (3)给每个自然段写上序号(最后四行诗句并入第5自然段),读顺课文。
  2、检查自学情况。
  (1)出示含带点字的词语。(见上)
  (2)指名读词语,特别注意读准其中带点的生字拼音兼三拼音;饮yin,前鼻音;暂zan,平舌音兼前鼻音;脍kuai,三拼音;炙zhi,翘舌音。
  (3)指名解释词语,教师敲定答案。
  (4)指名5人分自然段试读课文
  三、讲读课文
  1、第1自然段。
  (1)指名读。(出示“暮春三月美景”)
  (2)齐读第1自然段。
  2、第2自然段。
  (1)指名读。(板书:俯临长江 飞檐凌空 仰望 远眺)
  (2)什么叫俯临和飞檐凌空?请看书上插图。(俯临就是下面靠着的意思,飞檐是翘起的檐角伸向天空)点示:黄鹤楼高高耸立在江边气势不凡。
  (3)李白和孟浩然一会儿仰望,一会儿远眺,都有意不去触动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这里的依依是什么意思?(形容互相依恋着)
  点示:这说明两个人只是在看景,没有说话,各自的友情依恋不舍。
  (4)这一自然段写了什么?
  (写黄鹤楼的气势和两人看景)
  (5)齐读第2自然段。
  3、第3自然段。
  (1)指名读。(板书:饮酒 话别 友谊不绝)
  (3)李白对孟浩然的评价是什么?(人品令人敬仰、诗篇誉满天下)人品是什么?(人品指人的品德)什么叫誉满天下?(意思是天下的人个个都称赞)
  (4)李白向孟浩然话别中还点出了盂浩然这次要去的地方是扬州,为什么说您就要顺江东下?(因为长江水是由西向东流的,扬州在黄鹤楼东面很远的地方,所以说顺江东下,前往扬州)
  (5)孟浩然在话别时说了什么?(学生答)(出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请齐读一下。
  (学生读)问:这两句诗是谁写的?
  谁还记得王勃,他是什么人?(王勃是唐朝初期的大诗人)
  教师解释这两句诗的意思:
  天下只要有知己好友,哪怕远隔天边,也觉得就像近邻一样。海内指国境以内,比邻意思是并排的邻居。
  请再齐读这两句诗。(学生齐读)
  提示:孟浩然话别时引用王勃这两句诗,所以是在双引号里套用了单引号。
  问:孟浩然引用这两句诗是要表示什么意思?
  (表示彼此虽然暂时分别,可友谊是永世不绝的)
  (6)这一自然段写了什么?(这一自然段写李白和孟浩然饮酒话别,表示友谊永在)
  (7)齐读第3自然段。
  4.第4自然段。
  (1)指名读。(板书:杨柳依依 沙鸥点点 白帆远去 消失蓝天 伫立 凝视 春水浩荡 流向天边)
  (2)杨柳依依的依依是什么意思?(形容柳枝柔弱,随风摇摆的样子)为什么用点点来表示沙鸥的数量?(因为是远望沙鸥,眼看只是一点一点的小东西)
  (3)白帆随着江风渐渐远去,消失在蓝天的尽头表示什么意思?(表示盂浩然乘的船越走越远,终于看不见了)李白此时依然伫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只能看到什么?(学生答)请大家想象一下李白这时的心情会是怎么样。(怅惘若失,思绪万千……)
  (4)这一自然段写了什么?(李白在江边目送孟浩然登船远触景生情)
  (5)齐读第4自然段。
  5.第5自然段。
  (1)指名读。(板书:吟诗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诗题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的之广陵是什么意思?自答:广陵是扬州的别名,之是到……去的意思,之广陵就是到扬州去。
  (3)齐读《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全诗。
  (4)这一自然段写了什么?(写李白心情激动,吟出著名的诗篇)
  (5)齐读第5自然段。
  四、用钢笔描红、临写生字
  1.教师范写,提示注意点。
  孟:饯:酒:饮 暂:帆:脍:炙:孤:唯:
  2.学生描红、临写生字。教师巡视,纠正不正确的写字姿势。
  3.展示写得好的字,表扬字写得好的同学。
板书设计:

黄鹤楼送别

李白               送             孟浩然
依依惜别、深情厚谊

作业设计:
  借助看插图,将课文有关内容和《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四句诗一一对应,理解诗句的意思。练习背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通过排演课本剧,让学生能够在边体味文章边指导表演的过程中,能够进一步对照课文与诗,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与朋友依依惜别的思想感情,使文章的朗读更有感情。
学生学习过程:
  一、朗读、谈话导入
  1、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黄鹤楼送别》,按自然段顺序解读了全文,初步感受到诗人话别的情景,领会到他们的友情,哪些同学能带着他们那种依依惜别的感情读课文呢?
  读前提示:其他同学在他们朗读的过程中注意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想想如果表演的话,该怎样表演才能体现出两人当时的心情
  (指名5人分自然段读课文)
  (教师出示挂图)
  2、刚才几位同学读得如何?(简单评议)
  二、课本剧排演
  (一)激发兴趣,浅析剧情
  1、文章能读好不一定就能表演好,特别是文中人物的动作想做得传神、逼真还得真要下一番功夫!如果让你们表演,你们有信心演好这出《黄鹤楼送别》戏吗?
  2、任何表演都离不开剧本的,你能把下面的表格一口气填好吗?
  (出示小黑板)
  剧名 人物 时间 地点 事件
  (学生试说后,迅速指名回答)
  看来你们已经掌握了这部课本剧的基本情况了,不过,拿着这样简单的剧本,演员有没有办法出演?演员表演时主要得有什么(或问:有谁知道剧本中最主要的组成部分是什么)?
  (学生回答不出时,师可适当明示:剧情,尤其是台词、人物动作)
  (二)准备台词,小组试演
  1、这篇课文中已有一些现成的台词和人物的动作了,大家能不能利用这些现成条件,排一出简单的课本剧呢?
  2、四人小组任意搭配出两组,每组两人。一组先做演员,把自己对人物的体会融入要表演的人物身上;另一小组则做导演兼旁白,同时负责全程指导、评议,可中途要求停止,提出自己的看法。表演完,两小组身份互换。至于道具问题,自己开动脑筋。
  (小组试演,教师巡回点拨)
  (三)小组表演,全班评议8
  哪一组同学愿意来表演一次,我们请全班同学做导演,看是否把李白与孟夫子之间依依惜别的感觉表演了出来?
  (边表演,边指导、评议,教师给予适当的鼓励)
  (四)换个说法,解释诗句
  1、文章中最后一段的诗句,大家可能均把它作为现成的台词,咱们的“李白”们大都直接情不自禁地吟出。假如是在现代的话,李白这首诗可以怎么说呢?这段台词怎么改变成为现代的语言,让剧本完全“现代化”呢?
  下面就请各小组“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看哪个小组能让“李白”同志又快又准地“实现现代化”?注意,可一定要说通啊,别让观众听不明白!
  (学生巡视过程中,教师根据学生反应可作适当提示:看看诗句中的词语能不能与文章前面的词语挂上钩呢?有没有直接对应的词句?)
  2、哪一位同学愿意来表演成了现代人的李白,我们请全班同学做观众,看看能否听明白?
  (评议,可再指名同学说说诗意,同学给予适当的鼓励)
  你们是怎样转换台词的呢?诗句分别与文中的哪些词句相对应的呢?能不能举例说说?
  (指名回答)[“孤”“唯”何意?]
  3、同座之间互相当一回“李白”,互相说说看
  4、小结:
  其实,诗句同课文中自然段意思相对应这样的文章我们以前见过没有?
  (指名回答课名)
  这种以一个生动的故事再现一首诗写作情境的形式,我们称为“文包诗”。今后我们还会遇到。希望大家能用刚才的方法,在预习的时候就可以说出全诗的大意,有没有这个信心?
  三、比较摘抄,体味诗文
  1、我们这篇文章主要是讲了件什么事?
  文中的李白与孟浩然在分别时有些什么表现?说明了什么?
  你们的摘抄中有没有也是送别的诗句?那他们是不是在分别时心情也是一样洒脱?说出来大家一起分析。
  2、你们在与实习老师分别时是什么心情?你想用什么诗句来形容呢?
  3、现在请大家带着李白与孟浩然在分别时那种依依惜别的感觉,齐读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4、请大家带着李白与孟浩然在分别时那种依依惜别的感觉齐读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四、背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视时间而定]
  1、分两个大组,一组读,另一组听,再交换读、听一次。
  2、同座二人交替背、听各一遍
  3、全班背诵。
  4、指名背诵。

作业设计:
  背过古诗和课文中相对应的句子。预习26课。

板书设计:

黄鹤楼送别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课后反思:

 

 

清平乐  村居

教材分析:
  这一课是辛弃疾的一首词,清平乐是词牌名,村居是题目,写了一家五口人其乐融融的、平和、安详的农村生活。
教学目标: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借助朗读、想象感悟词中田园生活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理解这首词的意思,想象这首词所描绘的情景,并在说的基础上写下来。
教学重点难点:
  给画配文感悟词中田园生活的意境。给词配乐吟诵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构想:
  先谈话导入,认识宋词体,然后通过多样朗读,理解词意,想象画面,再练笔。最后了解背景,拓展提升。
教学准备:
    电脑课件
教学时间:
  1课时
学生学习过程:
  一、谈话导入,认识词体
  1、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新课文,先请同学们伸出你的手和老师一起来写课题。[板书课题]
  2、谁愿意来读一读课题?你们发现与我们以前学过的诗题有什么不一样?(结合正音:乐——yuè 非 lè。)
  3、同学们真会发现,因为这是一首词,这前面的“清平乐”是词名,词牌名表示一种节奏,是对词的格式的一种限制。后面的“村居”才是这首词的题目。读的时候,中间要注意停顿。
  4、一起再连起来美美地读一读。
  5、再多加入点感情读一读。
  6、除掉在题目上的不同外,这首词和以前学过的诗在格式上还有哪些不一样的地方?请同学们立即打开课文。
  二、多样朗读,理解词意
  1、谁来把课文给大家读一读?其余同学注意观察词的格式。
  (结合正音或强调:
  翁媪——wēng’ǎo,带领学生多读几遍。
  剥——bāo,这个字请注意,它一般有两个读音,现代汉语词典中规定:去掉外边的皮或壳读bāo,在另外一些成语或合成词中读bō,你觉得在这里应该读什么?
  蓬——péng 非 peng 押韵的需要。)A、词一般分为上片和下片两部分,这上面的四行称为上片,下面的四行称为下片。
  词的每一行字数不一样,每一行字数的多少是由词牌名决定的。(联系前面讲的词牌名。)
  2、我再请一个同学来读课文,这一回我请同学看着屏幕读,其余同学可得认真听,看他有没有把自己的声音读响亮点。[课件出示全词]
  3、一起再来读读这首词,注意上下两片之间的停顿。
  4、读得真不错,老师再请一位同学来读一读这首词,其他同学一边听,一边思考,哪些句子你们自己就能读懂。
  【开放式教学,相机进行相关词句的学习。】
  ◆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重点理解“低小”、“青青草”。[课件出示关键字]
  “低小”——茅屋不但低,而且矮小。这户人家并不富裕。
  “青青草”与“青草”比较,不但草青,颜色漂亮,而且感受到草长得茂盛。
  这户人家虽不富裕,但优美的居住环境还真是让人羡慕,(播放小溪水流音乐)除掉青青的小草长得那么茂盛,你听,溪水——,溪水——……
  这句词给我们展现了一幅多么优美的乡村美景呀[板书:美景图],透过这句词,我们还感受到了作者对这优美环境的喜爱与向往,让我们带着喜爱的感情一起再来读一读:(引读)“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这对老夫妻生活得怎样?(相媚好) [课件出示:翁媪相媚图] [相机板书:相媚图]
  你能理解“相媚好”的意思吗?[课件出示关键字]
  他们如此恩爱地坐在那里会干些什么呢?
  (聊天:
  1、他们是用什么话来聊天的?(介绍吴音)这吴音其实就是他们的家乡话,我们这里也有同学讲的就是是吴音,就是启海话,哪位同学会用吴音向大家问好?
  2、看着他们恩恩爱爱地生活在一起,不知不觉让我起了那段美妙的歌曲。[播放《最浪漫的事》片断]多么美的歌词呀,这不正是两位老人美满幸福生活的写照吗,现在,这两位老人相偎着坐在一起,他们会用吴音聊些什么呢?)
  谁能理解这个“醉”字。[课件出示关键字]
  “醉”——谁能用“醉”来组几个词。你知道这里的“醉”是什么意思吗?
  (酒醉,老俩口喝醉了酒。2陶醉,美好的生活环境,幸福美满的生活,大儿勤劳,中儿懂事听话,小儿可爱。)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注意讲解“锄豆”。送给他一首《锄禾》。[学生齐背][课件出示关键字]
  你能把他们劳动的情景读出来吗?
  你们谁来夸夸这两个儿子?
  真是两位勤劳懂事的儿子,他们用自己的辛苦劳作表达自己对父母的孝顺[板书:劳作图],让我们记住他们,一起读。
  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你给大家带来了一幅小儿卧剥的精彩画面[板书:卧剥图]
  你觉得这是一位孩子呀?(可爱或无赖)[课件出示关键字]
  你还在哪儿看到或听到过“无赖”这个词?这里的“无赖”是不是在责怪小儿子?
  在这首词中,“无赖”就是说小儿子很可爱?是吗?你从词中哪个地方理解到是在夸小儿子可爱呢?
  (“卧”——看到这个“卧”字,你想到了哪些字?——趴、躺、伏……[课件出示关键字]
  你觉得小儿子会是怎样卧着呢?他卧着边剥莲蓬还会干什么呢?
  “最喜”——你来读一读,读出你的喜爱。[课件出示关键字])
  看来,这小儿子还真是调皮、可爱,看到这样一位讨人喜爱的小儿子,你想送哪些好词给他呢?
  三、想象画面,练笔再现
  1、真好,不知不觉,我们已经将这首词读过这么多遍,也初步领会了这首词的意思。俗话说,画中有诗,诗中有画,你们看,一首看似简单的词,在我们的心中却留下了如此美妙的画面:有如画的风景、相媚的翁媪、有劳作的美好、有小童的可爱……
  2、如果让你用自己的话来写一写你喜欢的画面,你会选择哪个画面呢?你为什么会选择这幅画面呢?
  3、同学们,那就赶快动笔,写下你心中感受最深的那幅画面。(播放音乐)
  先写好的提醒将句子读通顺,并作适当修改。
  4、学生汇报。(谁先写好了谁先读。音乐停)
  A、风景图——美丽的乡村风景
  B、相媚图——老年夫妻亲热交谈
  C、劳作图——大儿辛勤劳作、中儿专心纺织
  D、卧剥图——小儿顽皮可爱、卧剥偷乐
  四、了解背景,拓展提升
  1、同学们的想象多么丰富呀,每一句词在同学的心中都变成了一幅生动的图画,你能用一个词或一句话来赞美一下你们心中的村居景象吗?
  2、同学们,你们都说出了辛弃疾当时的感受,学到这里,你们想进一步了解这首词的作者辛弃疾吗?那就请大家一起浏览一下这段资料[课件出示背景资料]。
  3、读过这段资料,我相信你们现在再读这首词一定会有更深刻的感
受。一起读。[播放背景音乐]
    4、配上这样的音乐,谁来单独给大家读一读。
  5、能给大家说说现在你的感受吗?谁还有不同的感受?
  6、你多么希望大家都能过上这样的生活,辛弃疾他是一个爱国词人,他也被眼前的村居生活陶醉了,更勾起了他对人民的关心,他正是想通过这首词,表达他对幸福的渴望,他希望所有的人都能像这对老夫妻一家一样安居乐业。[板书:安居乐业]
   7、作者在被贬到江西农村的十八年中创作了大量的田园诗,他将自己对农村田园生活的喜爱与对百姓的祝福渗透在每一首词中,我们再一起试试背背这首词,不会背的可以看书。[学生齐背]
  这首词韵律真美,你们听,配上曲子唱出来就更美了。[课件播放音乐动画]
  五、总结:现在这美好的村居生活就像这美妙的歌声一样流淌在我们每个人的心间,我们衷心祝愿全天下的人们都能安居乐业、和谐美满。
板书设计:

清平乐   村居

风景图

                  相媪图          安居乐业

劳作图

卧剥图

作业设计:
  背诵《清平乐  村居》
课后反思:

 

 

习作七

教材分析:
    根据教材提供的四个题目,选择一个自己感受最深的内容写下来。
教学目标:
   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和搜集材料的习惯,进一步丰富自己的见闻,不断积累习作素材。
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读懂四个题目,体会激发情感。注意叙事的写法,把事情写具体、完整、有层次。
教学构想:
  先以课件出示四个题目,激发兴趣。然后引导回顾,捕捉“细腻”的感受。再学习例文,感悟如何写出“细腻”的情感。打好草稿后,一起交流修改后再誊写。
教学准备:
    请学生回顾自己的事情,找寻照片,选择自己喜欢的事情先说一说。课件准备。四幅面部表情图示。
教学时间:
   2课时
学生学习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习作兴趣。
  在我们学过的课文中,有不少感情真挚、文质兼美的文章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我们在读书的同时,受到美的熏陶。懂得做人的道理。
  在实验室里,一次次有趣的实验,让我们体验到无限的乐趣,留下一次次难忘的回忆。
  隆冬季节,大自然给冬日赋予了特有的情趣,冰天雪地中,一切都显得那么洁白、美丽、动人,堆雪人,掷雪球,滑雪等活动让我们流连忘返,哪一个画面不让人心动呢?
  春节,是我们国家的传统佳节,一想到春节放鞭炮、包饺子、拜年、走亲戚等喜庆的场面,我们就会情不自禁地盼着春节快点到来,会有很多话要说。
  今天的习作,就请你们把自己最想说的话写下来,让大家一起来分享你在学习和生活中的乐趣。
  二、明确习作要求,合作交流。
  你最感兴趣的题目是什么?为什么感兴趣?先跟同桌说一说,再进行全班交流
  三、动笔写初稿。
  写的时候要注意:一是要写出自己的感受和体验;二是内容具体,感情真实。
  四、修改习作。
  好文章是改出来的,修改时要做到认真思考、反复推敲。
  六、誊抄作文。
作业设计:
    预习练习七
板书设计:

写出真情实感
把事写具体、生动

课后反思:

 

 

练习7

教材分析:
  本次练习有五项内容,包括语文与生活、诵读与欣赏、写好钢笔字、口语交际、学写毛笔字等。
教学目标:
    会背《朝代歌》,并了解历朝历代的一些名人。写好钢笔字。熟记十二条成语或四字词语。练习口语交际,讲述《水浒传》故事。学写毛笔字。
教学重点:
   语文与生活和口语交际是本次练习的重点。
教学构想:
  练习还是以学生的自学为主,在小组中、全班交流,启迪学生的思维,拓宽知识面。提高朗读水平、语言表达的水平。
教学准备:
    电脑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学习语文与生活、诵读与欣赏
学生学习过程:
  一、教学第一题(语文与生活)
  1、教学第一部分。
    (1)导入谈话:任何国家的历史对那个国家的人民都是极为重要的。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同学们从小就要了解历史。今天,我们来学背《朝代歌》。
   (2)学生试读《朝代歌》。(不会读的字查字典或问老师)
   (3)教师示范读。
    (4)教师将《朝代歌》中的各个朝代分解出来,并作简短介绍,特别要学生注意朝代的顺序。
   (5)学生自读、互相读、分组读。
   (6)学生说说了解哪些朝代以及朝代的名人。
   (7)学生熟读并背诵。
  2、教学第二部分。
    (1)要求学生说出从课本和课外读物里认识的古代名人。(看谁说得多)

    (2)同学之间互相交流,把古代名人和朝代一一对应。
    (3)学生试着填写表格。(看谁填写得多,填写得对)

    (4)师生共同评议。(对填的特别多、特别好的,加以表扬)
  二、教学第二题(写好钢笔字)
  1、指导。
    (1)根据题目,明确要求。

    (2)指明本次写的内容为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3)引导学生观察古诗的书写格式,注意字与字、字与标点之间的距离。
  2、练习。
    (1)学生练习描红。

    (2)教师根据情况小结。

    (3)学生仿写。要求注意行款布局,一起呵成。
  3、反馈。
    (1)展示写得好的。(重点是行款格式)

   (2)相互交流,对自己认为写得不好的予以纠正、重写。
  三、教学第三题(诵读与积累)
  1、指导。
    (1)指名读题,弄清学习要求。

    (2)学生自读十二条成语或四字词语。不认识的字可以查字典词典或问老师。

    (3)教师范读后,学生自由读。

    (4)大体了解十二条成语或四字词语的意思。
   哀鸿遍野:语出《诗、小雅、鸿雁》:“鸿雁于飞,哀鸣嗷嗷。”比喻到处都是流离失所的灾民。铤而走险:指因无路可走而采取冒险行动。《左传、文公、十七年》中有:“小国之事大国也,德,则
    (其人也;不德,则其鹿也,铤而走险,急何能择。”替天行道:借指代型人民群众的意愿。
  2、练习。
    (1)学生大声自由练读。

    (2)同座位练习背诵。
  3、反馈。
   (1)指名读。
   (2)集体读。
   (3)集体齐背。
   (4)指名背。
作业设计:
    背诵《朝代歌》
板书设计:

《朝代歌》

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口语交际,学写毛笔字。
学生学习过程:
    一、教学第四题(口语交际)
  1、课前准备。
  (1)提前一个月安排学生阅读《水浒传》。
   (2)布置学生阅读《水浒传》中的一个精彩的或使自己感兴趣的故事作为重点阅读,并自己有表情地练说故事。
  2、审题。
   (1)复习《林冲棒打洪教头》。
   (2)教师简介《水浒传》,引出“水浒”故事。
   (3)教师进一步明确本次口语练习的步骤:先分组讲故事,然后每组派代表上台讲故事,其余学生评议。
  3、练习。
   (1)学生分组,在小组里讲“水浒”故事。
   (2)每组派代表上台讲故事。注意:声音要洪亮,举止要大方,感情要丰富,要学着去表演。
   (3)全班同学评议:故事哪些地方讲得精彩?哪些地方讲得不够好?有没有讲错的地方?
  4、反馈。
   (1)教师对学生讲的故事进行评议。
   (2)鼓励学生课后给同学、朋友、家人讲“水浒”的故事。
    四、教学第五题(学写毛笔字)
  1、审题。明确本次学写的偏旁:匕字旁、戈字旁。例字:北、戏。
  2、指导。
   (1)学生读帖,小结写好“匕字旁、戈字旁”的要点。
   (2)教师反写,讲解“北、戏”大案结构特点和写法。
   3、练习。
   (1)学生仿照课本来写,教师指导。
   (2)学生再次练习,注意基本笔画的位置。
   4、反馈。
   (1)展示写得好的字,指出好在哪里。
   (2)指出不足,进一步纠正。

作业设计:

  口语交际练习

板书设计:

《水浒传》选段

课后反思:


 青春就应该这样绽放  游戏测试:三国时期谁是你最好的兄弟!!  你不得不信的星座秘密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1956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