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慵懒猫咪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1956

青岛的街头公园—— 仲家洼历史文化长廊(子路·仲子广场)

$
0
0
青岛的街头公园—— 子路(仲子)广场

       早就听说青岛的仲家洼是仲子后代的移居地,这里建有一个小广场。今天凑巧路过,自是下车瞻仰一番......

       子路(仲子)广场位于市北区宁夏路街道的宝应路上。一块假山上镌刻着三个大字信、孝、勇,假山上的10幅浮雕介绍了子路的主要生平。浮雕上的内容包括了子路随孔子学习、为官等经历,用子路百里负米养亲的故事和精忠救主、结缨而死的经历印证子路“信、孝、勇”的高贵品质。广场上竖立着一座高3.5米的仲子塑像,原来仲子被奉为仲氏始祖,此处片区是仲姓人氏最早迁居于此,后经数代繁衍形成的居民区。

       仲由(前542年―前480年):字子路,又字季路,春秋末鲁国卞(今山东泗水县泉林镇卞桥)人。孔子得意门生,"孔门十哲"之一。仲由以政事见称,为人伉直,好勇力,敢于批评孔子,跟随孔子周游列国,是孔门七十二贤之一。孔子了解其为人,评价很高,认为可备大臣之数,“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并说他使自己“恶言不闻于耳”。做事果断,信守诺言,勇于进取,曾任卫蒲邑大夫、季氏家宰,是孔子“堕三都”之举的最主要合作者之一。后为卫大夫孔悝家宰,周敬王四十年(鲁哀公十五年,前480年),卫乱,父子争位,为救其主孔悝,被孔悝之父杀死,砍成肉泥。三月初三结缨遇难,葬于澶渊(今河南濮阳)。
       出身贫微:仲由少年时,从事各种劳作来维持家庭生活,甚至据不可考之传言,常吃野菜充饥。拜入孔门之前,《史记》记载,志气刚强,性格直爽,头戴雄鸡式的帽子耍威风,佩戴着公猪装饰的宝剑显示自己的无敌,曾经瞧不起柔弱的孔子,屡次冒犯欺负孔子。为此孔子设计出少许礼乐仪式慢慢加以引导,后来,子路穿着儒服,带着拜师的礼物,通过孔子学生的引荐,请求成为孔子的学生。
       师从孔子:仲由为人伉直鲁莽,敢于对孔子提出批评,勇于改正错误,深得孔子器重。仲由为人果烈刚直,且多才艺,事亲至孝,性格爽直,为人勇武,信守承诺,忠于职守。“志伉直”,又使得子路的好勇与一般的逞勇好斗之徒有所区分,使他的好勇含有了某些伸张正义、为民请命、不欺幼弱的意蕴。为此,他常遭师之痛责,说他“好勇过我,无所取材”,“不得其死”,等等。孔于曾评价子路:“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可以以为这是单纯评论子路的学问,同时这一评价所包括的涵义更加广泛。它说明子路尽管经过孔门的洗礼,但身上的野气始终未能脱除干净,故孔子说他只是“升堂”,而始终未能“入室”,即子路始终未能成为儒雅君子。
仲由很尊敬孔子,“子疾病,子路请祷”。但对待同一事物的对错,如果有他不同的观点,他也会提出来,与宰予,颜回不同,从不隐瞒。如孔子见南子时,子路不高兴,因为南子“美而好淫”;当孔子谈“正名”时,他就说孔子太迂阔,他甚至认为读书人并不是成才的唯一路径,“何必读书然后为学”,如此坦诚直言,是其他弟子所没有的。孔子说过:只听了单方面的供词就可以判决案件的,大概只有仲由吧。一般听到这个诉讼案件,都要听两面之词,原告、被告都讲完毕后才能判断。
       但是子路不一样,他听到一面之词就知道谁对谁错,因为他脑袋瓜好使,不需要按照一般人的方式来判断是非,是大智大勇之人,在他的刚毅、公正的谋断下,涉案众人都非常信服。
       孔子常与弟子谈志向,每次仲由都抢先发言,而且多数是谈他如何勇敢,如何教别人勇敢,以及如何打仗等等。孔子对子路说:“你喜欢什么?”子路(对孔子)说:“喜欢长剑。”孔子周游列国时,仲由和颜回等人始终跟随孔子,由于他极勇武,实际上起了保卫者的作用,所以孔子评价子路这个朋友的忠诚时说:“自从我有了仲由后,我就没有再听到的恶意的言辞。”
       子路侵官:据后人说:有一次子路去做邵这个地方的首长,当时鲁国的政权掌握在季家的手里,季家限百姓在五个月以内开通一条运河。古代生产力低下,季家这个命令,对老百姓来说是很沉重的。而子路的行政区内正管到这件事,为了要鼓励大家做工,公家的经费又不够,就自己掏腰包,把自己的薪水贴上,乃至从家里弄粮食来,供给大家吃。孔子听到了这个消息,马上派子贡去,把子路做好给工人吃的饭倒掉,把锅砸破。子路是个急脾气,跑去跟老师吵架,对孔子说,你天天教我们做好人好事,教我们行仁义,现在我这样做,你又嫉妒了,又反对我了,还教子贡来捣乱。孔子就说,子路!你不要糊涂,当了皇帝的人,因为天下都是自己的,便忘了自己而爱天下,当了诸侯,就爱自己国家以内的人民,当了大夫就只管自己职务以内的事,普通一般人,爱自己的家人,超过了范围的仁义,虽然仁义之举,但是侵犯了别人的权威,所以你错了。
       原文:议曰:昔仲由为邵宰,季氏以五月起长沟,当止匕之时,子路以其私秩粟为浆饭,以饷沟者,孔子闻之,使子贡往覆其饭,击毁其器。子路曰:夫子嫉由之为仁义乎?孔子曰:夫礼!天下爱天下,诸侯爱境内,大夫爱官职,士爱其家,过其所爱,是曰侵官。《反经》君子死,冠不免。享年是六十三岁。
       仲由初仕鲁,后事卫。孔子任鲁国司寇时,他任季孙氏的宰相,后任大夫孔俚的宰。卫庄公元年(前480年),孔俚的母亲伯姬与人谋立蒯聩(伯姬之弟)为君[10]  ,胁迫孔俚弑卫出公,出公闻讯而逃。仲由在外闻讯后,即进城去见蒯聩,蒯聩命石乞挥戈击落子路冠缨,子路道:“君子死,冠不免。”君子即使临死,也要衣冠整齐”系好帽缨的过程中被人砍成肉酱。
       经释:重视个人荣誉,军旗在则人在,军旗亡则人亡,很正常。
       或,孔子希望仲由能够注意衣装打扮,这样才能符合士族地位。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孔子虽然知道巧言令色,鲜矣仁,但还是”席不正,不食“,让自己举止得体。
       他用一命换取退出政治纷争又不失武士的忠心的结果,是最无奈的办法。
       为亲负米:子路小的时候家里很穷,长年靠吃粗粮野菜等度日。有一次,年老的父母想吃米饭,可是家里一点米也没有,子路想到要是翻过几道山到亲戚家借点米,就可以满足父母的这点要求了。于是,小小的子路翻山越岭走了十几里路,从亲戚家背回了一小袋米,看到父母吃上了香喷喷的米饭,子路忘记了疲劳。邻居们都夸子路是一个勇敢孝顺的好孩子。
       主要成就:仲由一生追随孔子,保护孔子,积极捍卫或努力实践孔子的思想学说,对儒家的贡献、对后代的影响也是很大,为子至孝,善政为民,诚实守信,忠义仁勇,闻过则喜,闻善则行,见义必为,见危必拯,其德其行如日月在天、江河行地。光照人间润泽华夏,位列十哲,世称先贤。
       子路的伉直好勇在师从孔子之前即已形成,子路性伉直,表现在言语上就是从不掺假欺瞒,对此孔子评价说:“片言可以折狱者,其由也与?子路无宿诺。”意谓子路答应今天兑现的事情,决不拖延到明天。孔子对子路忠心不二、讲信义的品性深有了解,曾断言:“孔子说:“如果我的主张行不通,我就乘上木筏子到海外去。能跟从我的大概只有仲由吧!”当穷途末路、逸往海外时,随从自己的只有子路一人。
       子路事亲极孝,刚猛勇敢,性格爽朗,乐意接受别人的指正立即改过,很尊敬师长,也常常直言进谏孔子。子路后在卫国的蒯聩之乱殉难,孔子闻其死,伤心流泪,死前不吃肉酱 。
       唐玄宗尊之为“卫侯”,宋真宗加封为“河内公”,宋度宗又尊为“卫公”。明嘉靖九年改称“先贤仲子”。
       政治才干:孔子设案授徒,辟德行、政事、言语、文学四科,而子路是政事科之优异者。孔子曾多次谈到他擅长“政事”,并向人介绍说:对于子路,可以任命他来治理千乘之国的军事后勤工作,至于是不是仁,我不知道[14]  。他开始步入仕途,是孔子在鲁国做“中都宰”、“大司寇”的时候。最初,他在季孙氏那里干点小事,后来得到信任,升为“季氏宰”,即季氏家族的总管。其后,还做过“费宰”。
       在孔子周游列国客居卫国时,他做了卫国实际掌权者孔悝的蒲邑的“蒲大夫”,前后3年,取得不少政绩,深得孔子称赞。子路治理蒲三年,孔子路过,入境而善之说:‘好啊!由严肃而相信了!’进入城邑说:‘好啊!由忠信以宽容了!’到庭院说:‘好啊!通过观察来判断了!’”。
       小邾国一名叫射的人,带领句绎的人来投奔鲁国,专门指名叫仲由代表鲁国出来定盟约,而其他人一概不信。用冉求的话说就是,“千乘之国不相信盟誓,而相信你说的话”。可是仲由坚辞不干,原因是不能鼓励小邾射干背叛国家这种不义之事。在卫国当蒲大夫时,仲由组织兴修水利,他体恤民工劳动艰苦,下令“给人一筐饭,一壶水”。他之所以这样做,就是因为他主张“仁义的人,与天下人共同拥有,共同利益的原因” 。
       孔子认为,正是因为仲由做到了这些,才使得“民尽力”、“民不偷”、“民不扰”,而国家富强,这显然是对仲由政绩的极高评价。
       孔子评价:
       子曰:“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
       孟武伯问子路仁乎?子曰:“不知也。”又问。子曰:“由也,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也,不知其仁也。”“求也何如?”子曰:“求也,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为之宰也,不知其仁也。”“赤也何如?”子曰:“赤也,束带立于朝,可使与宾客言也,不知其仁也。” 
       子曰:“由之瑟,奚为于丘之门?”门人不敬子路。子曰:“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
       子曰:“片言可以折狱者,其由也与?”子路无宿诺。
       闵子侍侧,訚訚如也;子路,行行如也;冉有、子贡,侃侃如也。子乐。“若由也,不得其死然。” 
       子路死后,孔子还是非常伤心,有覆醢之举(吃饭时,见到肉酱将其盖上,不忍食用)。
       季子然问:“仲由、冉求可谓大臣与?”子曰:“吾以子为异之问,曾由与求之间。所谓大臣者,以道事君,不可则止。今由与求也,可谓具臣矣。”曰:“然则从之者与?”子曰:“弑父与君,亦不从也。”
       后裔:北宋末年子路四十九代嫡长孙仲基随康王赵构从济州南渡,以军功授台州知府,后定居吴江膳字圩,即今盛泽镇。宋高宗为表彰仲基及其始祖仲子路的忠勇,特下诏在盛泽镇划地百亩,修建御赐河内公庙,宋高宗亲撰匾额与庙记。建炎戊申年,仲子世家四十九世嫡长孙大宗主仲基携胞仲琪、仲祺南渡之后。其后裔被后世家谱家志称为江南大宗。江南大宗逐渐发展壮大,并播迁各地,截止到清朝末年,后裔已遍及江苏、浙江、安徽、湖北、湖南、山东、河北、河南、四川、福建等地。至今更是散居全国,甚至远居海外。近千年来,江南大宗后裔继承先贤仲子的传统品格,不断进取,闻达不断。不论是在政界还是在文化界,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仲家洼历史文化长廊:记载了仲家洼的历史和这段历史的挖掘过程。根据记载,仲家洼是青岛最早的村落之一,始建于明末清初,距现在已有300余年的历史。当地仲氏家族是“先贤仲子”的后裔,明朝时期,仲姓族人从云南移民到当时的即墨县海泊河岸边洼地植树建村,取名仲家洼,明末清初这里已形成了由张、葛、仲、胡、姜等姓氏组成的五个自然村。因地势低洼并始由仲姓家族开垦而得名,由于村民繁衍增多,1934年分别迁居于家雀岭、八丈沟和菜园户。后来仲家洼开始立村的地方叫南仲家洼,简称“南仲”。而家雀岭、八丈沟和菜园户,被分别简称为“西仲”、“东仲”和“北仲”。

















 





       一组小品场景:一扇民居大门楼,坐在门槛上读书写字的孩子记录了旧时学习生活的场景。 









 

  为了验证这段历史,街道工作人员曾先后前往莱阳穴坊镇东教格庄、微山县仲浅村、泗水、曲阜、河南濮阳仲子坟等地求证,行迹5000多公里,联系了仲家名人后人以及华夏仲氏网等,并专门召集专家研究。



    仲子被奉为仲氏始祖,此处片区是仲姓人氏最早迁居于此,后经数代繁衍形成的居民区。为了确保文化挖掘的真实性,相关部门进行了多番考证,最终从仲氏家谱中得到证实,仲氏61代仲三铎迁到青岛定居。
 
 

    70多岁的李大爷告诉记者,自己是土生土长的仲家洼人。经过多少年来的变迁,现在已经见不到昔日的场景。如今不少楼院进行了改造,并设置了文化历史长廊,老人可以回味过去的时光,年轻人和孩子也可以了解历史。 



   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一生门生无数,其中有一人非常著名,位列“圣门十哲”之一,他以极孝闻名于世,他为父母“百里负米”的故事被选入《二十四孝》故事中。 
    这位先贤姓仲,名由,字子路,春秋时鲁国卞邑人,是孔子的得意门生,儒家学说的重要奠基人和实践者,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政治家,被仲子世家奉为始祖。 
    青岛有个广为人知的地方叫仲家洼,据此地人称,仲家洼的名称也源自仲由嫡系子孙。这种说法是否可考?为此,宁夏路街道的工作人员从2012年4月便开始了对仲家洼历史文化的挖掘。 
    工作人员前往了莱阳穴坊镇东教格庄、微山湖仲浅村、泗水、曲阜、河南濮阳仲子坟,再到江苏省宝应、海安以及山西大槐树等地,对仲家洼以及仲姓始祖“先贤仲子”的渊源进行了认真仔细的考察;并与华夏仲氏网和华风仲子历史研究会进行了多次面对面的认真研讨,行程五千余公里,历时5个月寻访了百余人,并查阅山东龙口(黄县)、莱阳、平度、即墨等地的《仲氏族谱》,发现了青岛仲氏一族源于仲由后裔的佐证。 
    元代迁至龙口的子路第54代孙仲均美,其次子迁平度李戈庄,至第61代孙仲三铎,由李戈庄迁今即墨市普东镇,第66代孙仲振诚之妻辛氏于康熙初年率四子迁来浮山所,繁衍生息。明末清初,其中一支后裔迁至现仲家洼地区,在此植树建村,形成青岛最早的村落之一,距今已有三百余年历史。因此处是洼地,“仲家洼”由此得名。后来这里逐渐发展形成了仲、张、葛、胡、姜、赵等姓氏,组成五个自然村。民国年间将“仲家洼”一开始立村的地方叫“南仲家洼”,简称“南仲”,而麻雀岭、八丈沟和菜园户等地分别简称为“西仲”、“东仲”和“北仲”。这些名称到现在还被老青岛人沿用。目前,仲家洼地区尚有仲氏居民2000余人。 
    仲家洼在前两年旧城改造时已换新颜,为了保存已逝的历史,宁夏路街道在宝应路打造了仲家洼历史文化长廊,其中包括面积640平方米的子路孝文化广场,塑有先贤仲子雕像,并以孝文化墙等多种艺术形式展示了仲子的高贵品质,弘扬了儒家文化,使世人能够取其精华,修正自身。在子路这位先贤身上体现的“信”、“孝”、“勇”的优秀品质,也与我们传承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脉相承,也是当今现代人修身处世最宝贵的三种品质。 


据考究,仲家洼是青岛最早的村落之一,始建于明末清初,据现在有三百多年的历史。仲子,姓仲,名由,字子路。相传,仲家洼的仲姓人就是子路的后代。由于仲氏后代迁居到青岛,在此植树种草,开始繁衍生息,因为此处是洼地,便称之为“仲家洼”。

  后来仲家洼的姓氏扩大到了仲、张、葛、胡、姜、赵等,由于村民的数量越来越多,便形成了五个自然村。民国年间将“仲家洼”最早有村落的地方叫“南仲家洼”,简称“南仲”,也就是现在所说的仲家洼。此外,在麻雀岭、八丈沟和菜园户等地设立的村落分别叫做 “西仲”“东仲”和“北仲”。 1994年仲家洼进行棚户区改造,不少村民被安置到了浮山后,仲家洼文化也日渐被淡忘。

  寻根3省找到4种说法

  “虽然在仲家洼姓仲的居多,但并非都是子路的后代。”今年市北区共有12个街道打造精品楼院,其中宁夏路街道决定重拾仲家洼文化,为青岛的仲家洼“寻根”。至于仲氏家族为何迁居至此,到底是不是子路的后代,成了摆在眼前的头等大事。通过考证,宁夏路街道文化站站长王宏还发现,“钟”姓也是仲氏家族的一个分支,这让“寻根”工作变得更加复杂。

  今年4月份,王宏等人先后来到子路的故乡微山县鲁桥镇仲浅村仲子庙以及河南省濮阳市仲夫子墓祠等地进行求证。“到了江苏省宝应县,都和青岛的宝应路联系起来,心想这个巧合可能是当年迁居到仲家洼的仲氏后裔在怀念故乡。 ”可在当地人的家谱上,并没有找到和青岛仲家洼相关的内容。幸运的是,在莱阳市穴坊镇东教格庄,王宏看到一本子路后裔家谱,据文史专家分析,很可能是第61代仲三铎居家迁到了青岛。历时4个月,走了6000公里路程后,王宏却得到了4个说法。 “有的说是从莱阳迁到仲家洼,而居民家谱中称是从浮山所搬到这里,还有说是从军的原因,有的家谱说是从平度迁到即墨。 ”王宏告诉记者,迁居原因至今是个谜,最终的答案还有待考证。

  讲述仲家洼第一个住户

  昨天下午,记者来到了仲伟义的家中。仲伟义一共有10个兄弟姐妹,整个家族四世同堂,人数远远超过50人。“每到过年跟着家里人一起去浮山所的仲氏家庙祭拜,能见到很多姓仲的人,后来庙没有了,祭拜的习俗也没了。 ”仲伟义告诉记者,在家谱上能找到仲由(子路),自己则是第74代传人,小时候爷爷还经常拿祖先子路教育家里人。但祖籍在何处仲伟义也说不清楚,和家里人分析后,觉得微山县的可能性较大。

  说法第一代老青岛人姓胡

  文史专家鲁海告诉记者,早在石器时代青岛就有人居住,随后长年的战争,让青岛变得荒无人烟。到了明初永乐年间,第一代青岛人胡氏从云南乌沙卫迁徙到此,并形成了胡家庄与青岛村。万历年间,胡家庄和青岛村联合开辟了青岛口(现小青岛)。在德国占领青岛之前,青岛商会的会长胡存约就是胡氏的后人,而天后宫就是胡氏家族出钱出地建造的。现在的北京路小学第一任校长就是胡存约的儿子。原青岛市政协主席、老年人体育协会会长胡延森也是胡氏后人。据胡延森介绍,他是胡氏第17代传人。
 


  明朝时期,仲姓族人从云南来移民到即墨县海泊河岸边洼地植树建村,取名仲家洼,明末清初这里已形成了由张、葛、仲、胡、姜等姓氏组成的五个自然村。因地势低洼并始由仲姓家族开垦而得名,由于村民繁衍增多,1934年分别迁居于家雀岭、八丈沟和菜园户。后来仲家洼一开始立村的地方叫南仲家洼,简称“南仲”。而麻雀岭、八丈沟和菜园户,被分别简称为“西仲”、“东仲”和“北仲”,南东西北仲家洼东起镇江路、西至延安三路、南靠江西路,北至太平镇范围内
         仲家洼(南仲家洼)东起镇江路、西至延安三路、南靠江西路,北达仲家洼贸易公司以北,横跨宁夏路(当时称仲辛支路,又改为延安东路,后改为宁夏路),东仲家洼东起镇江路,西至仲家洼贸易公司以东,南边和和北边无明显界限,北仲家洼东起镇江路,西至仲家洼河北仲河道,北靠太平镇,南边无明显界限,西仲家洼东起仲家洼河北仲河道,西至延安三路,北靠太平镇,南边无明显界限,其实严格来说东西北仲家洼无明显界限
        听老人讲上个世纪三十年初中兴里房子原是日本兵营、后为纺织厂,在后来改为民房,刚入住的时候房子都是新的,院的中间有个门洞有南北两个城门,日本时期有士兵把守,想从院南走到院北或从院北走到院南都要接受检查,小的时候城门没了,南北门两侧只剩下合页,老人还说:云溪路有个炮台位于云溪路12号,二号炮台,又称“小湛山北炮台”位于镇江路(原称炮台路)干休所内,仲家洼西炮台(今海信立交桥北侧小高地),太平镇炮台位于太平镇,镇江支路还有一个炮台,镇江路和北仲路东南角是防化连,好像也有一个炮台 
          随着旧城改造和社会的发展南仲家洼早已拆迁,建成云溪小区,东仲家洼、北仲家洼、西仲家洼在南仲家洼拆迁以前早已拆迁建成小区,改为东仲小区、北仲小区、西仲小区,仲家洼(南仲家洼)、东仲家洼、北仲家洼、西仲家洼已经成为历史,已经深深的留在人们的记忆中、已经深深的印在人们的心里、已经深深的留在人们的脑海里
 

(文字部分整理于网络)
——2015.12.20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1956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