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岭南民间百艺
岭南工艺,历史悠长。千百年来,凭借天时地利和妙心巧手,岭南人创造了品类丰富、手工高妙、境界独到的百工之艺,成为中国传统工艺美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岭南造物强调的是人文意义和社会功用,故而因地制宜、因材施艺;岭南工艺崇尚的是心性与物性、人为与造化的和谐默契,因而独运匠心、宛若天成。
端砚:中国四大名砚之一,与甘肃洮砚、安徽歙砚、山西澄泥砚齐名。端砚出产于唐代初期端州(今广东肇庆)。古时已十分名贵,更因几大名坑砚材枯竭封坑,砚资源越来越少而越来越名贵。汉族传统文化中的文房四宝,砚为其一。在中国所产的四大名砚中,尤以广东省端砚最为称著。端砚以石质坚实、润滑、细腻、娇嫩而驰名于世,用端砚研墨不滞,发墨快,研出之墨汁细滑,书写流畅不损毫,字迹颜色经久不变,端砚若佳,无论是酷暑还是严冬,用手按其砚心,砚心湛蓝墨绿,水气久久不干,故古人有"呵气研墨"之说。宋朝著名诗人张九成曾赋诗赞道:"端溪古砚天下奇,紫花夜半吐虹霓。"端砚的历史悠久,石质优良,雕刻精美。端砚、歙砚和洮砚,素来有“三大石质名砚”之美誉。端砚石出产在广东省肇庆市东部的烂柯山和肇庆市七星岩北面(西起小湘峡,东至鼎湖山)的北岭山一带,尤以老坑、麻子坑和坑仔岩三地之砚石为最佳。
潮州木雕:潮州木雕始于唐代,明、清期间达到鼎盛。它主要以樟木雕成,以构图复杂、雕工细腻、金碧辉煌、装饰性强而享有盛誉。其题材为历史故事、民间传说、珍禽瑞兽、花鸟鱼虫等;雕刻技法多样,尤以通雕见长;善以“之”字形布局表现故事的情节内容。建筑物高处的木雕常在造型的比例上作适当变形,以适应人们的视觉效果。明清以后还出现了贴金木雕,即在木雕上髹漆贴金,故又称潮州金漆木雕,多用作祭祀的器物及建筑装饰。
广东漆器:广东漆器生产历史悠久,主要分布在阳江、广州、佛山和潮汕地区,其中又以阳江漆器最为有名,它古朴高雅、技艺精湛、防潮耐用,其制作工艺和装饰技法都具有很高的艺术水平,早就为中外人士所喜爱。漆画是我国传统漆器工艺的一种,它以漆和金、银、玉石、螺钿、蛋壳等辅助材料,运用雕、镂、嵌、填、晕、彩绘、金漆等多种髹饰技法制作而成。广东潮汕地区的金漆画富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它是在髹好底漆的器物上用金粉或银粉描绘,典雅大方、庄重朴实。
![]()
灰塑工艺:灰塑,俗称灰批,是一种传统民间建筑装饰工艺。灰塑讲究现场制作及发挥,艺人根据题材的空间需要,在建筑相应位置上进行现场构图、固位、做坯、塑型、定型、塑色、上彩等一系列工序,直接在建筑物上完成作品。其表现形式主要有圆雕和浮雕两种。灰塑以石灰为主要原料,混合发酵后的稻草、纸筋等纤维质,逐层堆塑晾干,成型后上色。完成后的灰塑坚韧结实,颜色鲜艳,耐高温、潮湿,不易褪色变形,非常适合南方炎热湿润的气候。由于灰塑工艺是现场构思制作,因此,每一幅作品都是独一无二的。
![]()
![]()
灰塑工艺:灰塑,俗称灰批,是一种传统民间建筑装饰工艺。灰塑讲究现场制作及发挥,艺人根据题材的空间需要,在建筑相应位置上进行现场构图、固位、做坯、塑型、定型、塑色、上彩等一系列工序,直接在建筑物上完成作品。其表现形式主要有圆雕和浮雕两种。灰塑以石灰为主要原料,混合发酵后的稻草、纸筋等纤维质,逐层堆塑晾干,成型后上色。完成后的灰塑坚韧结实,颜色鲜艳,耐高温、潮湿,不易褪色变形,非常适合南方炎热湿润的气候。由于灰塑工艺是现场构思制作,因此,每一幅作品都是独一无二的。
金属工艺:广东金属工艺具有悠久历史,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岭南地区已进入青铜器时代,以后历代延续。明清时,广东金属工艺发展繁荣,至清末民初达到鼎盛时期。制造业多集中在手工业较为发达的广州、佛山、潮州等城市。工艺品种有金银首饰、铜胎珐琅、铜锡器等。铜锡器用途广泛,分乐器、日用器皿、供器、工艺品等,遍及生活各领域。制造工艺主要分铸造与打制两类。器物成型后,还在表面通过錾、刻、雕、批、镶嵌等各种手工艺进行装饰加工。![]()
潮阳香稿塑:捏塑工艺。香稿塑也称香末塑,有100多年的历史。原是局限在大神香上。彩塑龙凤、花鸟、戏出人物的浮雕,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艺人们突破彩大神香的格局范围,吸取了泥塑、纱灯的特点,发展成为有摆件、挂件等品种的捏塑工艺。摆件是精工产品,多由艺人手捏塑制;挂件属一般产品,以模具印制,批量生产。香稿塑工艺品可塑性强,重量轻,且不易损坏,是潮阳市工艺美术厂的传统产品。该厂于1975—1989年设香稿塑车间,专以香稿塑制人物、花鸟、虫鱼、禽畜等,由于造型夸张,神态生动,富有艺术情趣而逗人喜爱,产品行销欧美及东南亚各国。潮阳著名的香稿塑艺人有黄星阁、黄斯毅父子两人。黄星阁(1894~1977)是潮阳县的棉城镇(今属汕头市潮阳区)的兴归人,1961年被汕头专署授以“民间艺人”称号。黄斯毅为助理工艺美术师。他们两人先后创作的工艺品有《十五贯》、《桃花过渡》、《穆桂英挂帅》、《牛郎织女》、《济公传》、《二老弈棋》、《八仙游戏》、《刘胡兰》、《八女投江》、《李白醉酒》等。其中《八仙游戏》于1958年获广东省民间工艺品优秀奖。《刘胡兰》、《八女投江》于1959年参加广东省的展览会展出。《二老弈棋》被拍摄成电影纪录片,并被广东省工艺美术馆收为藏品。
潮阳香稿塑:捏塑工艺。香稿塑也称香末塑,有100多年的历史。原是局限在大神香上。彩塑龙凤、花鸟、戏出人物的浮雕,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艺人们突破彩大神香的格局范围,吸取了泥塑、纱灯的特点,发展成为有摆件、挂件等品种的捏塑工艺。摆件是精工产品,多由艺人手捏塑制;挂件属一般产品,以模具印制,批量生产。香稿塑工艺品可塑性强,重量轻,且不易损坏,是潮阳市工艺美术厂的传统产品。该厂于1975—1989年设香稿塑车间,专以香稿塑制人物、花鸟、虫鱼、禽畜等,由于造型夸张,神态生动,富有艺术情趣而逗人喜爱,产品行销欧美及东南亚各国。潮阳著名的香稿塑艺人有黄星阁、黄斯毅父子两人。黄星阁(1894~1977)是潮阳县的棉城镇(今属汕头市潮阳区)的兴归人,1961年被汕头专署授以“民间艺人”称号。黄斯毅为助理工艺美术师。他们两人先后创作的工艺品有《十五贯》、《桃花过渡》、《穆桂英挂帅》、《牛郎织女》、《济公传》、《二老弈棋》、《八仙游戏》、《刘胡兰》、《八女投江》、《李白醉酒》等。其中《八仙游戏》于1958年获广东省民间工艺品优秀奖。《刘胡兰》、《八女投江》于1959年参加广东省的展览会展出。《二老弈棋》被拍摄成电影纪录片,并被广东省工艺美术馆收为藏品。
广州玉雕:广州玉雕制作在清代已十分繁荣,成行成市。至20世纪30年代达鼎盛时期。玉石质坚晶莹,更有翡红翠绿等天然色彩,雕琢成器,特别精美。广州玉雕分饰件与座件两大类。饰件一向以款式新颖、雕工精细、用色巧妙而著称,制品有玉镯、戒指、耳环、玉坠等。座件有人物鸟兽、花卉瓶炉及仿古兵器、船、塔等大型镶嵌品。广州玉雕艺人善于根据玉的色泽、纹理,因材施艺,充分发挥出玉料的特点,使玉雕作品倍加名贵。
缅茄雕刻:缅茄雕刻是广东省特有的民间工艺。据《高州府志》记载,缅茄树原产于缅甸,明万历年间,大臣李邦直携两颗皇帝赐的缅茄核告老还乡,后来缅茄核在高州吐芽生根,长成参天大树,其果实被人们视为珍品。
缅茄核漆黑圆滑,核蒂质细坚实,呈蜡黄色,是雕刻的好材质。艺人们利用其特性施艺,雕刻出神态各异的飞禽走兽、亭台人物等。其雕工精细,小巧玲珑,常被制成佩饰、印章等。
榄雕:广东盛产乌榄,榄核雕刻是广东省独特的工艺,清代嘉庆年间榄雕技艺已十分精湛。艺人利用榄核的形状,运用镂雕、浮雕、圆雕、微雕等技法在四、五厘米大小的榄核上雕出丰富的内容。所雕的人物,多以历史故事或传说为题材,神态各异,栩栩如生;花舫、子洞船,花窗开合自如,且船身配刻诗文,精巧别致;宫灯、花篮、蟹笼等镂空雕作品,玲珑剔透,谐趣盎然。现在榄雕工艺已由单核雕发展为多核组雕,款式层出不穷,雕工精细,令人惊叹。 石湾陶塑脊饰工艺:石湾陶塑脊饰,俗称“石湾瓦脊”,产于广东省佛山市石湾镇。是专门装饰于庙宇、祠堂、会馆等大型建筑屋脊上的特殊工艺。用陶泥雕塑,按需施以黄、蓝、绿、褐等色釉,再经高温煅烧而成。耐风吹日晒雨淋而不退色,十分适合多雨的南方,而釉色的光亮度和明丽感,极具装饰效果。装饰内容有花卉、人物、动物及亭台楼阁等。这种装饰手法源自明末清初,盛于晚清,主要流行于我国的岭南地区,体现了南粤浓郁的民间建筑装饰风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