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想不到的一次旅行——广州·陈家祠
亳州的花戏楼以砖雕艺术见长,精致的人物与故事情节展现在几厘米的青砖上,让人惊叹。没想到广州的广州的陈家祠也不豪逊色。远远地看去,就让人神往......
陈氏书院,俗称陈家祠,位于广州市中山七路。陈家祠是广东现存祠堂中最富有广东特色的艺术建筑群,布局严整,装饰精巧,富丽堂皇,是全国文物重点保护单位。21世纪以来,陈氏书院以“古祠流芳”之名两度入选“新世纪羊城八景”,被誉为“广州文化名片”,成为岭南地区最具文化艺术特色的博物馆和著名的旅游景点。
大门在陈家祠的右侧......
先进的电子导游图......
陈家祠位于广州市中山七路,又称陈氏书院。陈氏书院筹建于清光绪十六年(1890),二十年(1894)落成,为广东72县陈姓族人捐资合建的宗祖祠和书院。那时,广州姓陈的不但居多,且最有地位。因此他们集资建起了这座陈氏合族祠。其建立主要为参与捐资的陈氏宗族子弟赴省城备考科举、候任、交纳赋税、诉讼等事务提供临时居所。作为捐资的回报,这些陈氏宗族可以将其祖先牌位放到陈氏书院的神龛内供奉。祠堂落成后,一直作为陈姓子弟读书办学的地方。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废科举后,书院改为陈氏实业学堂。民国期间,这里先后为文范学校、广东体育专科学校和聚贤中学。1950年设立广州市行政干部学校。1957年,经广州市人民委员会批准列为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并由广州市文物管理委员会进行全面维修管理。1959年辟为广东民间工艺馆。1960年经省人民政府批准列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1988年由国务院颁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陈氏书院是广东规模最大、装饰华丽、保存完好的传统岭南祠堂式建筑。整座建筑坐北向南, 占地1.5万平方米,主体建筑为6400平方米。是中国传统的四合院建筑结构。所不同的是它是由几个大型的四合院将大小19 座建筑联为一休,形成以中轴为主线,东西配殿,外设厢房的这种严谨对称的布局,具有浓郁的南方祠堂和书院的鲜明特点。陈家祠的整体建筑可以概括为“深三进、广五间、九堂六院”。所谓“进”是指建筑的深度。在陈家祠内有3排各80米长的大殿,高大宽畅,气宇轩昂,每一排大殿为一“进”,故称“三进”。“间”是古人用来测量建筑面积的单位,“广五间”,表示有5间的宽度。至于“九堂六院”也就不言而喻了。聚贤堂位于中央,其它按中轴线依次布列,相互建一长康联通,组成外封闭、内开放的形式。门前坪地和东西后三院环绕四周,与内部庭院相应,从外往里望去,长廊贯穿南北,庭院层层相通,一进高于一进,最高处达16.8米。这种布局严谨、主次分明、虚实相应,前低后高的形式体现了我国南方祠堂建筑的规矩和传统的艺术风格。
陈家祠荟萃了岭南民间建筑装饰艺术之大成,以其巧夺天工的以其“三雕二塑,一彩绘和一铁铸"装饰艺术著称,三雕指的是砖雕、石雕和木雕,两塑指的是陶塑和灰塑,还有铜铁铸和彩绘等,其题材广泛、造型生动、色彩丰富、技艺精湛,每一项装饰艺术都让人赞吧不绝。是一座民间装饰艺术的璀璨殿堂,陈家祠被誉为“岭南艺术建筑明珠”,号称"百粤冠祠"。1959年辟为广东省民间艺术博物馆。
陈家祠是广东目前现存宗祠建筑中规模最大,民间建筑装饰工艺最完美,最富有代表性的一个艺术建筑群。它以布局严谨、气势雄伟、装饰精巧、堂皇而富丽而著称,倾倒许多来自世界各地的游人。我国现代杰出的作家诗人郭沫若先生在当年参观陈家祠赞叹道:“天工人可代,人工天不如,果然造世界,胜读十年书。”陈家祠的“三雕二塑,一彩绘和一铁铸"建筑装饰艺术之精美令人叹为观止。
建筑特点:陈家祠的建筑特点有两个,一是每座房子从柱基到瓦脊全都缀满了石雕、砖雕、米雕、泥塑、陶塑、铁铸、和彩绘,琳琅满目。他们的题材都是著名的历史故事和地方风物,精雕细刻,用材讲究,确确实实是一座宏伟瑰丽的民间艺术宝库。二是极富岭南风味。那些华丽的装饰,陡峭的瓦脊,小巧的拱门和各种比例、手法都突出表现岭南的建筑风格。长廊贯通全院遮阳挡雨,房舍高大阴凉,内外庭院满目苍翠,与广州亚热带气候十分适应,让人觉得幽雅宜人,极富岭南风味。
陈氏书院的陶脊全部是佛山石湾烧制的,采用的玻璃釉彩,主要有黄、绿,宝蓝,褐,白等五种颜色,而且题材丰富,形象传神,工艺特别,在人物的轮廓和动态上下工夫,使得人栩栩如生,而且每个人物都是成一定角度的,好让人们观赏!但你别看它漂亮就想买一个回家哦,那你一定会失望的!因为只要近处一看就会发现,这些陶人上身和下身比例严重失衡——头大脚短,而且“有前无后”,有眼无珠,为什么?“头大脚短“是为了从下面向上观望也能使人物保持正常的身体比例,”有前无后“,前面有人看,后面没人看的到,也就自然不用多这道工序了。”有眼无珠“,因为陶塑瓦脊讲究的是远望的大效果,就算点了眼睛也看不清。真可谓是”只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蹲伏在屋沿垂脊上六对一米多高的灰塑独角狮,全身朱红色,大眼圆睁,张口翘尾,就像要凌空而下,气势雄伟。陈氏书院将灰塑独角狮装饰在垂脊上,带有避邪保平安的寓意。因为民间是用独角狮来“以怪治怪”以求国泰民安的。
陈家祠花脊:共有十一条,总长度为165米。花脊分上下两层,下层一灰塑做脊基,上层为陶塑。陶塑是石湾烧制的采用玻璃釉彩,主要有黄、绿、宝蓝、褐、白等五色。石湾陶瓷瓦脊,题材丰富、形象传神、工艺特别。人物均是有前无后,脸部有脸无珠,不施釉彩。各种人物的头手、脚、服饰均定型化。分别以摸印制,根据人物不同的形态,选配头型、帽饰、手脚、服饰,然后用捏、按、捺、贴等手法进行加工,按仰望角度视线要求,划账处理人体比例和特定的神态动作,使人物栩栩如生。石湾瓦脊一般分成若干小块塑造烧制,再舞动驳接嵌砌而成。每条花脊,在烧制的时候,都标有点号和年号,这条首进中路花脊是光绪辛卯年年(1891年)文如壁店烧制的。当时为陈家祠烧制花脊的还有暴雨荣记、美玉成等店铺。
每条花脊两端,有一对造型独特的动物,它龙头鱼尾,长有两根往上翘的长须,向飞翔在凌空一样气势不凡,使屋顶的轮廓线更加优美。这种怪异的动物,就是古代民间传说嫩防火避灾的鳌鱼。古人认为“巨螯生于海,好吞火,而且水能克火,故置于屋脊之上。”,同时古人又取其“独占鳌头”之意,表示了子孙科举考试荣登榜首,高昂官显贵的心理。 有记载明清时候,每次科举后,新科状元,榜眼,探花等都要去晋见皇帝,在晋见皇帝之前,就要在皇宫的门口的一块刻有神龙和巨鳌的图案的壁石上,等候皇上的接见,而一般站在最前面的状元都是会刚好站在那个巨鳌的头上,所以,以后人们都把高中状元称为”独占鳌头“。
陈家祠砖雕:正门两侧那平整光滑的青砖檐墙上,有六幅大型砖雕,其中两幅长4.8米,宽2米,就像巨幅的画卷镶嵌在墙上,它使原本单调的平板的青赚钱变得秀气典雅,又使整座建筑显得更加富丽堂皇。六幅大型砖雕,人物鸟兽形态传神生动,雕工精细入围,立体逼真,是广东现存做好和最大型的作品。这些砖雕是选用质量上等的青砖,运用浮雕,圆雕技法,逐块雕琢,拼接镶嵌于砖墙上。广东砖雕以其雕技高超而著称,能在质地松脆的青砖上雕刻纤细苍劲的线条,如垂挂的直线一般,故有“挂线砖雕”之称,体现了广东砖雕的独特风格。
在大门两边的青砖墙上分别有一副大型人物砖雕,为三雕中的第一雕。它们表现的是两个故事的场面:一是中国古典小说:《水浒传》中的梁山聚义,另一个是历史故事“刘庆伏狼驹”。“刘庆伏狼驹”。这幅砖雕刻画了刘庆降伏了一匹烈马的生动场面。刘庆是宋朝的一名大将,当时边邻的西夏国对宋朝虎视眈眈,以驯服烈马为借口进行战争挑衅。刘庆大将挺身而出,以他的智慧和勇气,降伏了这匹烈马,避免了一场战争的发生。那双手握拳威风凛凛的就是刘庆大将,被降伏的烈马四脚朝天躺在地上,旁边还有许多围观的将士。整幅画面采用多层次的雕刻,形成强烈的立体感。以圆雕、浮雕、减地结合镂空雕刻手法,使画面生动规整,以“挂线砖雕”的深刻技法,使每一根线条纤细如丝,40多位人物逼真传神,栩栩如生。再配上左右两边的砖雕壁画:“百鸟朝凤”和“五伦全图”,更是美妙绝伦。这样的砖雕在广东是极为少见的,尽管岁月流逝日晒雨打,仍不失其艺术光彩。
五伦全图:《五伦全图》就是众多精美砖雕作品中的代表。此幅作品是砖雕艺人黄南山的作品,上雕有凤凰、仙鹤、鸳鸯、鹡鸰、莺五种禽鸟,并题有“风来花自舞,春入鸟能言。”“五伦”指封建时代社会的五种伦常格局,即“君臣有义、父子有情、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此图中凤凰喻君臣之道;仙鹤喻父子有道;鸳鸯喻夫妻之道;鹡鸰喻长幼之道;莺喻朋友之道。砖雕《五伦全图》寓意社会伦常有序、吉瑞祥和。在主体雕刻的两旁,还有明代书法家陈献章的两首七言绝句诗。
《水浒传》中的梁山聚义......
百鸟朝凤:在中国古代,凤是用来比喻帝皇的,后来演变成龙代表帝皇而凤代表帝后。但无论是前者还是后者凤均象征皇室。因此《百鸟朝凤》泛喻君主圣明,河晏海清,天下归附,亦可用来表达人们对太平盛世的无限期盼。气氛热烈、仪态纷陈的《百鸟朝凤》图,实际上就是中华民族向往和平与祈福的传统心态写照。
《杏林春燕》:雕刻了燕子飞于杏花之间的图案,这其中的内容更加丰富:其一,我国古代科举制度的殿试是在每年的农历二月举行,及第者会参加皇帝召开的庆典,而此时节正值杏花开放之时,“燕”又与“宴”同音,所以,“燕”与“杏”放在一起,便寓意科举中第。其二,
“杏林”也被后人作为称颂医术精湛、医德高明者的意思。此时“燕”与“杏”的组合则又可寓意为“妙手回春”。像这类取自花卉飞禽的代表砖雕还有《梅雀迎春》、《梧桐柳杏凤凰群图》等。
石雕巧藏寓意图:从左至右“宝鸭穿莲”“蟾宫折桂”“麒麟送书”“爵禄相聚”“英雄图”,寓意陈氏子弟金榜题名,人才辈出,建功安业,爵禄共享。
宝鸭穿莲中的鸭字旁有甲字,与科甲的甲字同音,而甲字自古以来即有考中之意,是代表清廉、清纯和连续的意思,所以宝鸭穿莲刻一只鸭子或一双鸭子配上荷叶或者莲花,都寓意状元及第和有考有中或有考必中之意,也可以旺文昌和旺文职的官职所用。
蟾宫折桂:蟾宫:月宫。折桂;折断桂花攀折月宫桂花。汉族神话传说中月宫有一只三条腿的蟾蜍,而后人也把蟾宫指月宫。攀折月宫桂花。科举时代比喻应考得中。
麒麟送书,又称麒麟吐书,据《名山藏》记载:“孔子将生,有麒麟吐玉书于阙星(山东曲阜),圣母以绣系麟之角。”不久孔子就降生了。以后便有麒麟送子之说,也成为祝颂之辞。
正门两侧边的有一对石豉,这个石鼓直径1.4米,连座高2.55米。石鼓,在中国古代的建筑中,除了建筑功能需要外,更重要的是它象征着地位和身份。在古代,本族人中必须取得高官或是功名后,才能设置它。1892年,陈氏家族中有一位名叫陈伯陶的在殿试时中了探花,被皇上封了翰林学士(也就相当于现在的市教育局局长),所以陈氏书院特别立了一米多高的大鼓,以示炫耀!石鼓的座台上雕有精美的石雕图案,如中国传统非常流行的“八仙”,意思是希望参加科举考试陈氏子弟可以像八仙过海般各显神通,取得功名。
石狮和石鼓仅仅是陈家祠石雕艺术的两种。在陈家祠石雕建筑工艺中还有石柱、石梁、石栏、石板、石门、石台、石座、石果等等,分别采用镂雕、镂刻、圆雕、浮雕等表现手法,石雕艺术在此称得上一绝。
可以说,在陈家祠中,几乎有木头的地方,就有木雕艺术的璀璨闪光。上方的横梁,屋顶的第根梁架,每一个斗拱,以及省替和长达1000多米的檐板上都雕刻着无数个人物,动物,山水瓜果;有的是历史故事,有的民间传说,还有的是羊城风景。有《王母祝寿》《三国演义》等等,可以说这些作品聚集了广东木雕工艺之成,展示了木雕工艺的精华。
正门门额上的巨幅的横匾,上面写着“陈氏书院”四个醒目的大字。为什么大多数人称这里是叫“陈家祠”,而到了却又变成了“陈氏书院”了呢?清朝时,中央政府曾经在乾隆、嘉庆、光绪对广东颁布过三次“禁祠令”,严令广东地方建立合族祠堂,并大量捣毁祠堂,揪其原由,一是因为广东地方普有建祠之风,但大量的祠堂的存在也导致了许多地方治安方面的问题,各祠堂之间经常为土地等一些利益而进行械斗,严重影响地方治安;同时由于天地会及其他的会党组织在广东势力十分昌盛,中央政府为了防止地方借修祠堂之名,聚义众事,所以严令禁止修建祠堂。所以当时广东七十二县的陈姓人士既为了可以建一个合姓祠堂,而又不违反上面政府的规定,于是就把这座祠堂称为“书院”,而不叫“祠堂”,但其主要的作用不是作为本族子弟供奉祖先、进行祭祀的祠堂。
在100多年前的广东,“陈”姓则独占鳌头了。原因大致有三:一是人多。当时广东72个县中都分布有姓陈的人家,数姓陈人数最多。二是有钱。陈家人聪明能干,会做生意发大财的多,因而成了富有的家族。三是能做官。在过去,有钱的就能读书,读书便可做官。相传清末就有一名叫陈伯陶的陈家子弟,殿试时中了探花(即现在所说的第三名),被皇上封为翰林学士。这一显赫的功名,使陈氏家族名声大振。正因陈姓人,家大、财(材)大、业大,才有能力集资一千大洋修建了这座祠堂。修建礼堂,一方面用来祭祖,勉励子孙后代发扬和继承祖先的业绩,以昌盛陈家大业;另一方面用于培养陈家子弟,希望他们发奋读书,像陈伯陶那样中秀才,考举人,做大官,所以陈家祠又叫陈氏书院。
两扇大门彩绘的门神高达4米,黑脸者为尉迟恭,红脸者为秦琼,是唐代太宗的大将军。据说由两位器宇轩昂的大将军守卫门户,能起到镇邪保平安的作用。这两幅画运用了勾线重彩的技法,色彩鲜明,人物逼真,不愧为典型的中国古代彩绘之佳作。
为什么他们两个会成为门神的呢?源于唐朝的一个传说:唐太宗李世民虽然是一代名君,但他却是靠杀兄、逼父,血流成河后才登上皇帝的宝座的。所以在他登上皇帝宝座后的几天里,晚晚都做噩梦,那些被他、杀的人都提着头回来问他索命;这件事就被当时节世民的两员大将——秦琼,尉迟恭知道了,于是他们就自告奋勇帮皇帝把守大门,镇住那些妖魔鬼怪。说来也奇怪,那天晚上就真的没有鬼来骚扰李世民了,于是秦琼、尉迟恭就天天帮李世民把守大门,当他们两个也是人啊,也是要休息的啊,李世民也十分痛惜这两员大将,于是就画师画下他们的样子,贴在门上,从此,皇宫就真的再没有闹鬼了。后来这个故事传到了民间,民间的百姓也将这种做法当成一种辟邪的方式,久而久之也就成了一种家家户户的风俗习惯了!
门的上面还有两个铜铺首,每个都是纯铜制造,每个重60斤。当然,这对铜铺首这么大,而且又离地这么高,一定不是用来扣门的,而已经成为了一种身份的象征,它是广东省境内最大的一个铜铺首。铺首的形象叫椒图,相传它是龙的儿子,“好固,故立于门环之上。”
陈家祠是砖木结松的建筑,砖雕不凡,木雕更为传神。可以说,在陈家祠中,几乎有大头的地方,就有木雕艺术的璀璨闪光,在陈家祠内表现数量最多,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要数木雕了。请各位抬头看,那屋顶的每根梁架,每一个斗拱,以及雀替和长达1000多米长的檐板上都雕刻着无数个人物、动物、山水、瓜果;有是是历史故事,有的是民间传说,还有的是羊城风景、有《王母祝寿》、《践土会盟》、《尉迟恭争帅印》、《三国演义》等等,可以说这些作品聚集了广东木雕工艺之大成,展示了木雕工艺之精华。
跨进首进大厅,展现在眼前的是一座四扇镂空双面木雕大屏门。它立在大厅和庭院正中之间,分隔了内外空间,透过镂空雕花,院内景物若隐若现,又使到内外空间有机结合起来,产生一种幽深高雅的美感。
整个屏风的上半部分是镂空、透雕的,通风透气。第一幅(左)描绘渔民在劳动之余悠然自得的水上生法的画卷:一张画网高高挂,渔夫悠闲自弹唱,母亲爱抚怀中儿,笑看顽童戏水花。第二幅叫《踏雪寻梅》,从画面中仿佛看到唐代诗人孟浩然在冰天雪地的日子里,骑着毛驴外出赏梅的情景。第三幅“二狮争绣球”的民间舞蹈画图,似乎又所人们带以一个锣鼓喧天的热闹场面。在这屏门的上端分别雕刻着3只山羊和大小2只狮子。在中国,人们将阴历十一月、十二月和正月视为阴消阳长的3个月份,称为三阳季节,表示寒冬将已去,新春新临。图中“羊”与太阳的“阳”是谐音,故三只羊表示3个月份,“泰”有平安之意,所以此图取名《三阳开泰》。这大小2只狮子表示少师和太师,狮子的“狮”与老师“师是”是谐音,古代少师和太为官名,太师还是朝中军政要官,这里显然意指陈伯陶,以及任小官的陈氏后代。
利用谐音表达美好愿望是陈家祠装饰工艺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这屏门下端的浮雕图案,每幅都是如此。第一幅图雕刻着一棵芭蕉树,树下一只母鸡带着一群小鸡在觅食,题字为“创大业、儿孙永发”。树叶的“叶”与事业的“业是谐音,用芭蕉之大叶暗寓陈家之大业,用一群小鸡比喻儿孙满堂。第二幅题字为“壶里乾坤乎,爵禄成”,爵杯的“爵”与爵位的“爵”同音,而蝙蝠的“蝠”与幸福的“福”是谐音,茶壶喻为陈氏家庭,意为“陈氏家族虽小,却容得天下之大,只要陈家人胸有大志、腹有才气,便可获得功名,成大器,就能吉祥(凤凰)、幸福(指蝙蝠)、高贵(指麒麟)。这幅图的意思虽然不太明确,却充分体现了陈氏家人的胸怀和志向。
再来到这块屏风的后面,中间是两个“福”字。福字是用一节老竹扭曲而成的,如果把“竹”与“福”连续的话,按其谐音就是“祝福”之意;如果把这个“福”字分为左右两边,这左边是个草书的“多”字,而右边,加上这只仙鹤,刚好形成一个“寿“字,也就是”多福多寿“的寓意了;因为竹子是要老竹才真正的有用,所以这就寓意着”大器晚成“。还可以看到这些老竹的上面又开始长出了一些嫩芽,这就叫”青春发达“了!所以这一整幅画的意思就是暗喻一个人成长过程,在年轻的时候有意气奋发的时候,同样到了老的时候也一样可以有所成就,故这边的题跋是“青春发达,大器晚成”!另一块就与之对称,是个反“福”,福“倒”了,福“到”了;这门一打开,也就是“双福迎门,福上加福”了。这“幅”字充分体现了广东木雕“重意而不重形”的特点,在最小的空间之内,把许多美好的寓意蕴涵其中,繁而不乱,多而不杂,充分体现了广东木雕艺人的聪明、才智。还有以五只蝙蝠围绕着一团家“寿”字的烟云,被誉为“五福捧寿”,每一只蝙蝠代表一种福分,即:富贵、康宁、善德、好运、长寿。两幅图案既有“福寿双全”的含义,同时又在鼓励陈家人要勇于进取,才能似英雄扬眉吐气,福寿连绵,即使“大器晚成”也能给陈家带来幸福和美满。还有“渔舟晚唱”图,三只渔船停泊在河岸边,一张正在晾晒的渔网高高挂起,坐在船头上的几个渔夫手拿乐器在弹唱,母亲怀抱婴儿王者背救生浮葫芦的孩子爬到船篷上玩耍,表现出广东水乡渔民在辛勤劳动后那种悠然自得的生活情趣。
这四幅屏门上画图的内容,充分体现了陈氏家族人深邃的思想,其精湛的木雕工艺反映出我国古代劳人民的聪明才智。然而,这仅仅是陈家祠木雕工艺中的一小部分,在前面聚贤堂的12扇屏门以及东西二厅的隔扇当中,我们广东雕艺人向我们展示的是一条中国历史故事的长廊,那里有听不完的故事,看不完的画卷。
转出屏门视线豁然开朗,庭院各种花草树木绿茵婆娑,香气袭人。
左右两边建筑精美的连廊不仅将3排大殿连为一体,同时又将书院分隔为6个庭院。长廊上塑有“竹林七贤”、“公孙玩乐图”等历史题材故事,有“镇海层楼”、“浮丘丹井”等清代羊城八景。还有各种花苗瑞兽、如意吉祥图案,琳琅满目,美不胜收,噶庭院装扮的情趣盎然。
灰塑工艺极其复杂,它以石灰为主要材料,拌入稻草或草纸,制成草根灰与纸根灰,用铜线做骨架,以瓦筒为躯干艺人直接在建设装饰部位上制作,随意发挥艺技,最后绘上矿物质颜料而成。灰塑的立体效果非常突出,形态逼真,色彩喜用大红大绿,充满浓郁民间生活气息。陈氏书院的灰塑,题材十分丰富,塑艺精美,规模宏大,总长度为1800余米,居全省民间建筑装饰之上。
其中有一种以蝙蝠造形的吉祥图案,生动活泼,神态亲近可爱,化丑为美,夸张变形时民间常用的艺术手法。因“蝠”与“福”谐音,所以我国民间把蝙蝠视为福的象征。如在一只蝙蝠前面画一串铜钱,被称为“福在眼前”;两只蝙蝠重叠,又称“福上加福”等等。
穿过长廊,迈上台阶,两座建筑之间,山墙高耸,形成一条通道,只见头上青天白云,前面每进升高,取其“青云直上”之意,俗称“青云巷”。站在青云巷凉风阵阵。它美观而又实用,起到分隔建筑空间及防火的作用。院子一进比一进越来越高,节节高升,所以就取“平步青云”,“青云直上”意思,同时它还起到了他隔建筑空间及防火作用,因为中国的建筑是以木结构为主的,也正是这个原因,中国的建筑也特别容易着火,不容易保护,所以在这里用青云分隔,就算一边着火,也不至于殃及旁边的其他建筑。
正面这座厅堂就是陈家祠的主体建筑——聚贤堂。外观上,庄严气派、气宇轩昂、富丽堂皇,在两边低矮厢房的衬托下,更加显得主殿堂的壮观和雄伟。当年陈氏家族就是在这里举行春秋祭礼以及议事聚会的。值得一提的是,整个大堂梁架斗拱采用的是榫接的办法,没有使用一颗钉子,100年了,仍是那到坚固美观。最吸引人的就是那屋脊上色彩斑斓的陶塑和灰塑,上面广罗古内故事题材,博采地方风物、花鸟鱼虫、风景人物、亭台楼阁,真是琳琅满目,令人目不暇接。
屋脊装饰的上屋是陶塑,基座是灰塑。全长27米,上面内容繁多,简直就是一个巨大的立体连环画故事总汇,如《群仙祝寿》、《加官进爵》、《八仙贺寿》、《和合二仙》、《麻姑献酒》、《麒麟送子》等等,一个故事连着一个故事,一个场景接着一个场景,光塑造的人物就有200多个,形神各异,栩栩如生。陈家祠的陶塑大都是石湾特有的陶塑脊饰工艺,主要采用黄、绿、宝蓝、褐色和白色的琉璃釉彩,使之绚丽多彩,是陈家祠主要的建筑装饰工艺之一。
堂前有一座雅致的石雕月台,月台上的石雕栏杆、月台柱及望柱头的雕饰是陈氏书院石雕装饰工艺的典型。
栏杆以各种花鸟、果品为题材,用连续缠枝的表现手法来雕饰。月台雕柱有“老鼠戏葡萄”,老鼠是十二生肖之首,老鼠与多子的葡萄、石榴共戏,是暗喻百子千孙的意思。望柱头的雕饰更加特别,以花岗石雕成的一盘盘菠萝、杨桃、桔子、仙桃、佛手、香蕉等岭南佳果,既富有南国风情和装饰美,又寄寓了陈氏子孙以礼果终年奉祀祖先的虔诚敬意。这又是一个体现广东民间艺人匠心独运的生动例子。
可以直接看到后进厅堂......
双面铁铸通花栏板:陈氏书院的铁铸装饰吸收了西方庭院建筑装饰艺术的特点。月台上的铁铸通花栏板分为四组,内容分别是“麒麟凤凰送玉书”“龙戏珠”“三羊启泰”“金玉满堂”。这些铁铸栏板色调凝重,构图精美,寓意深刻,在广东传统建筑中极为少见。在中国,铁一般是用来做一些很实用的东西的,很少用来做建筑装饰物的,建造这座陈氏书院的时候,正值清朝的晚期,广东地区是最早接触西方先进事物的地方,所以这里的工匠的思想也是比较先进的,就来了个“中西结合”,用了这些双面铁铸通花栏板装饰建筑,所以这几块双面铁铸通花栏板在广东,甚至全中国的古代建筑中都是很少见的。
后进是安放神主牌位和族人祭祀祖先的地方。这里一共有十一座八米多高木雕大神龕,龕堂阶台上安放着密集整齐的牌位,正中最高者为陈氏元祖舜帝,列祖按序排列。另外,凡是捐巨资兴建陈氏书院的陈氏族人,均可以在此设长生位,标明捐资金额,并按辈分大小、出资多寡及社会地位排列放置。神龛外饰大型木雕镂通花罩,其雕工精致,规制宏大,龛堂庄严肃穆。每年春秋两季,陈姓族人在此举行隆重的合族祭祖仪式,以示对祖先的虔诚敬意。陈氏书院龕罩是广东现存最大型的清代木雕杰作,龕罩上还铭刻着制作年代、营造商号及地址,如“光绪十六年、回澜桥、刘德昌造”等,只是研究陈家祠营建情况的可靠原始资料。
木制神龛:中进大厅有五个,两边的偏厅还各有三个,共十一座,这是广东现存最大的十一座木制神龛。原来这神龛上安放着十分密集,整齐的神主牌,最鼎盛的时候,最多有一万二千多块,但非常可惜的是,原来摆放在这里的那些神主牌,在文革时期都被红卫兵以“四旧”的名义给烧掉了,所以我们现在看到的这个神龛是空空荡荡的。在当时的那种历史条件下,陈家祠也像其他众多的历史文化建筑一样,面临着很大的危险。幸运的是,当时有新华印刷厂在一九六六年八月份强行入住陈家祠,把这改造成工厂,印刷(毛选)和(毛主席语录),陈家祠也因祸得福,反而在“毛主席”的“庇佑”下受到保护,没有受到大破坏。
潮州木雕·神龛:神龛,旧时汉族民间放置道教神仙的塑像和祖宗灵牌的小阁。神龛大小规格不一,依祠庙厅堂宽狭和神的多少而定。大的神龛均有底座,上置龛,敞开式。祖宗龛无垂帘,有龛门。神佛龛座位不分台阶,依神佛主次,作前中后,左中右设位;祖宗龛分台阶依辈序自上而下设位。少数多姓合祠者,也分龛或座依各姓辈序设位。因此,祖宗龛多为竖长方形,神佛龛多为横长方形。龛均木造,雕刻吉祥如意图案和帝王将相、英雄人物、神仙故事图像,金碧辉煌。
该神龛制成于民国年间。神龛内设三层共7个座位,用于放置神主牌位。背壁绘制金漆画,台阶前的挂罩、围楣,以金漆木雕构件镶嵌而成,并雕有人物、花鸟、瑞兽等图案。龛门内外均有雕饰,上半部镶有镂雕人物、花鸟等图案的金漆木雕;下半部为金漆画,内容以戏曲故事为主,内侧分别为“郭子仪祝寿”“天下第一家”;外侧为“曹操大宴铜雀台”“十八国大战四明山”。此神龛做工精细,富丽堂皇。
清·木雕大神亭:在古代中国,民间有在节庆日把神像请进神轿或神亭内安坐,然后抬出庙宇沿街巡游,并举行祭会,以求消灾赐福的旧俗。此神亭为楼阁式建筑结构,由须弥座和上层的牌楼、楼阁组成。在牌楼的云石台阶下刻有“羊城公奉造”字样。由清代广州地区的木雕艺人选用酸枝木、乌木、影木等名贵木材打造,神亭还镶嵌象牙、套蓝蚀花玻璃、汉白玉、翡翠、云石、云母、螺钿、玻璃镜等多种材料做装饰。整体高大,结构复杂,雕刻繁缛,装饰奢华,富有气势,足见民间对神明的敬畏,是不可多得的广州木雕佳品,也是见证迎神宴会这种民间风俗活动的珍贵实物。
墙上有许多蝙蝠的图案,在一只蝙蝠前画一串铜钱,就被称为”福在眼前“;两只蝙蝠重叠,就叫“福上加福”......
过大称:岭南地区物产丰富,广州是中外交往的重要港口,设有多处蔬果鸟禽集市,各方可见用用大称称量货物,反映了当时商业繁荣发达。
造型可爱的南狮......
东厢长廊:东边厢房是广东全省民间工艺美术精华荟萃之地,种类繁多,有象牙雕刻、扇子、石湾窑陶瓷、掐丝珐琅、砖雕、彩塑等等,仅雕刻作品便有木、石、玉、竹、象牙、金属、贝壳十余种,这些民间工艺品和陈氏书院的建筑装饰艺术共展一堂,相互辉映,给人美的享受。
西斋和厢房:东西厢房是当年陈氏学子们学读书的主要用房,廊庑与厢房相连。厢房是通花格嵌套色蚀花玻璃上落窗装饰,光线柔和,环境优雅,这是珠江三角洲地区清代晚期特有的建筑装饰工艺。室内绘有大型壁画。前东厢为《滕王阁》,图中描绘才气过人的唐代诗人王勃意气风发地吟作“滕王阁序”的场面,前西厢绘《夜宴桃李》,画面表现了桃花盛开时,李白和诸学友在桃李园夜宴的情景。用文人雅士为题材的壁画,正与厢房的使用功能相匹配,虽然只有两幅作品,但却起到画龙点睛的装饰作用,使书院更富诗意而显得雅致清新。
陈家祠在建筑上最突出的是它集广东民间建筑装饰之大成,是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与精湛技艺的结晶。1959年郭沫若先生参观陈氏书院后感叹不已,即时赋诗赞曰:“天工人可代,人工天不如。果然造世界,胜读十年书。”对劳动人民的卓越才能给予极高的评价。陈氏书院被誉为“岭南艺术建筑的一刻明珠”是当之无愧的。
戏无益:岁月无情如过隙,游嬉人生最无益; 学业荒废求刺激,一时欢乐长叹息。
荔枝:岭南佳果靓荔枝,要数正宗糯米糍;阿姨张口试一试,爽甜肉滑又多汁。荔枝是广东著名水果,历代都用上等荔枝作为朝廷贡品。北宋郑熊《广中荔枝谱》是第一部记载荔枝的专著。如今,荔枝有一百多个品种,其中挂绿、糯米滋、桂味等是名贵产品。
杨铨:祖籍广东鹤山,世居香港,生平酷爱祖国历史文物,是海内外知名的文物鉴藏家。他一生以拯救祖国文化遗产为己任,为收集世宝国粹投入所有积蓄,晚年又化私为公,献宝于国,施惠于民,于1959年至1964年先后将家藏的全部文物分八批无偿捐献给国家,为祖国的文物博物馆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杨铨先生捐赠给广州市人民政府的文物总数为5542件(套),入藏工艺馆的文物有:古陶瓷、铜器、玉器、竹雕、木雕、古墨等四千多件(套)。此次展览从杨铨先生捐献的文物中精选130件(套)向公众展示,主要包括陶器、黑白瓷、青瓷、石湾陶瓷、青花瓷、民国彩瓷、铜镜、玉器、古墨和竹雕等。展品跨越的历史年代有商代晚期、战国、汉代、唐、宋、明、清、民国以及近代,不少文物是首次展出,具有极高的观赏价值,同时配合大量图版和文字说明,观众将不仅领略到中国古代文化艺术独特的魅力,更能从中感受到杨铨先生的拳拳赤子心和高尚的爱国情操。
大门口的这对石狮,便是三雕中的第二雕石雕。左边脚踩绣球的是公狮,右边前手抚幼狮的是母师。石狮面部俏皮可爱,是典型的南狮。狮是门第高贵的象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