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国庆亳州游——华祖庵
华祖庵,是为祭祀我国中东汉时期杰出的医药学家华佗的庙祠,因原庙内主持历代为尼,所以称庙为庵。华祖庵坐落在永安街的中段。是取华佗永保平安之意。据清道光《亳州志》记载:乾隆辛巳年(1761),亳州同知顾登加以修缮,嘉庆二年(1797)安徽巡抚朱珪、亳州知州李廷仪重修,并亲撰联额,额曰"燮理通微",置于正殿门上。华佗纪念馆以"草堂经声、药圃流香、云桥卧波、五禽鸣寿、诗碑墨香、益寿存珍"等胜景闻名。
华佗字元化,名旉,一名敷。安徽亳州人,他精研歧黄,并通数经。一生不慕利禄,走街串巷、寻求方药,为人闻疾、济世活人。他精通内科,外科,妇科以及儿科。尤以外科见长,被誉为“外科鼻祖”。他用药也非常神奇,往往不过数味,用针不过数处,往往是药到病除,更是在1600多年前就创用酒服“麻沸散”施行剖腹手术。又创编“五禽戏”以防生保健,开我国体育医疗的先河,医术精湛、医德高尚,后人颂为神医。
华祖庵,原名华祖庙,为亳州一大胜迹。华祖庵建于何时已不可考。清代乾隆辛巳年(公元1761年)修缮,嘉庆二年(公元1797年)复修,同治年间又重修一次。1962年,亳县人民政府拨款进行维修,增设华佗纪念馆,郭沫若题馆名。1980年又拨款维修。华祖庙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祖庙门前,有石狮一对,一雌一雄,足踏莲花。
1962年,华祖庵增设了华佗纪念馆,并请郭沫若先生题写馆名。馆名写好之后,众人愕然,原来,郭沫若先生竟将“华佗纪念馆”的“佗”字写成了“陀”。纪念馆负责人央人礼貌地问询郭沫若先生,是不是写错了字。郭沫若先生答复:是故意为之。考虑到华佗先生的医术精湛,且有大爱之心,在人们心目中皆以活菩萨与佛陀来看待,故而写作“陀”。这样一个字,浓缩了华佗一生的功德与世人对他的敬仰。
华佗辞世后,家人流散,故居被水冲坏。唐初尚文,谯人便在他的故居前建了华佗庙,而后又多次修建。现在看到的是明清时期重新修建的。现存华佗纪念馆与华佗故居连为一体,占地1.3万平方米,分为庙祠,故居以及古药园三部分组成。有山门、耳房、大殿、东西殿、禅房、元化草堂、存珍斋、益寿轩、课徒馆、自怡亭、五禽戏台、药圃、洗芝池、碑廊等建筑。
庙祠部分:它分为正殿,东殿和西偏殿。庙祠由大殿和东西配殿组成,是后人为祭祀神医华陀,在其故居前修建的。正殿殿门两侧廊柱上刻楹联一付:“素论无传一卷伤心狱吏火户枢不朽片言终在活人方”。
正殿殿门上方书有“燮理通微”四个大字。嘉庆二年(公元1797年)对华祖庵进行了一次复修,时任安徽巡抚朱圭为华祖庵题写“燮理通微”匾额,悬挂在大殿明间门上方。意思是指华佗医术非常高超和精湛。门前槛联为“橐龠无传一卷伤心狱吏火,户枢不朽片言终古活人方”。是说华佗临终前把自己平生所著“青囊书”想托付给狱吏,狱吏怕受连累不敢接受,在伤心之余,他把经书付之于火,后来狱吏良心发现救下了半部经书,并成为救死扶伤的药方。
大殿内塑华佗像,高2.7米,由我国著名雕塑家钱绍武先生亲自设计创作,它非常形象的再现了华佗当年的精神风貌,看上去热情,慈祥,坚定,刚毅。殿内金柱上还有朱圭题写的楹联:“五戏转灵枢道本皇轩仙位业,四轮消劫运功参地释佛菩提”,是讲华佗创编了能强身健体的五禽戏,并为人类消除了疾患,他的公德可以和道家的轩辕皇帝及佛家的释迦摩尼相提并论,给予了华佗极高的评价。
殿内陈列《华佗神方》、《华佗遗著》、《中藏经》、《华佗乡土别传》等著作。左右两面壁上六组雕塑生辉,反映出了华佗的生平事迹。
西配殿:正殿上悬“苍生大医”木刻匾额,檐柱楹联:“操刀圭以济万民千年不朽,创五禽而治四体百世所宗。”院内西墙上镶“人杰地灵”为罗丹所书。内部陈列有华佗编创“五禽戏”及其研制“麻沸散”的场景。
西殿向大家展示的是华佗的两大首创,华佗一生对社会有三大贡献,第一是“麻沸散”的研制,第二是“五禽戏”的创编,第三是把野生的草药引用到庭院中来种植。
汉代采药工具......
手术上药工具......
正殿东侧有两偏门,南门曰“回春”,北门曰“济世”,均为砖雕。两偏门正中照壁上镶郭沫若手书“华佗纪念馆”刻石。这里面有一个字和我们平时书写不同,就是这个“陀”字。华佗是单人旁,郭老把这字有意写成挂耳旁有两个含义:一是彰显华佗的一个首创“麻沸散”的研制。因为这味药里最关键的一种成分是“曼陀萝”,这个“陀”字就是挂耳旁,另一种讲法就是郭老非常尊敬华佗,又是“神医”,就用了阿弥佗佛的“陀”字。
东配殿:正间上悬“永志哲人”木刻匾额,檐柱楹联:“善德善言善行尤以善医为善,名山名水名胜更因名人而名。”内部陈列有华佗行医路线图、神农氏同亳州的渊源,及《三国志·魏书·方技传》中有关华佗的文字。
东殿内展柜中是东汉时期的药罐,东展橱内像大家展示的是华佗当年的行医路线图,华佗所处的年代属三国鼎立,民不聊生,疾病肆虐,老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华佗为了给贫苦的老百姓治病,仅凭自己的脚力,足迹踏遍了大江南北,黄河上下,他的医术医德被广为传颂,各地为了纪念他都建有庙祠以作纪念。
西面像大家介绍的是神农民的衣冠冢。神农氏,在五千多年前是姜姓部落的首领。作为首领,他和氏族成员在一起在田园劳作,在劳作的过程,他发明了一种农具叫“耒耜”,农具的发明,缩短了2期,减轻了农作之苦还大大增加了农作的产量,大家都非常感激和尊敬他,称他为“神农氏”同时,因为劳作的过程中他看到大家经常经受痛病之苦,从五谷可使人健康,联想到一些植物的根,茎,叶,果实是否能治病救人,便采集,研制,且亲自尝试,甚至于一天之中有七十多次的中毒现象,被称为“中医鼻祖”,周武王克殷以后,封神农氏的后裔于亳州,封地就在华祖庵的东侧,华佗当年在这里建医馆就是为了继承神农氏的医志,傍神农氏的衣冠冢而在这设立医馆。
《三国志·魏书·方技传》中有关华佗的文字......
第两部分是故居部分,这也是华佗当年医馆的原址,中间“元化草堂”是当年华佗的故居以研究医术的地方,殿内塑像是华佗正在操刀专为病人做手术的情形。西屋是研制中药,炮制重要的地方,东屋是诊治病情和做手术的地方。
元化草堂立于高台之上。室内陈列“全国华佗学术讨论会”部分论文及资料汇编。室正中壁上挂大幅油画,有“术比长桑,功牟良相”,楚图南书林则徐句:“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福祸趋避之”等联语,室外廊柱上楹为:“善德善言善行总以善医为善,名山名水名胜更因名人而名”等,赞颂华佗的善医善行。
东厢名“益寿轩”。西厢“存珍斋”为其当年的药房和看病的地方,分别系挂着中国历代名医画像和其乡土别传以及国内外专家学者的题词和绘画。
益寿轩:益寿轩是华佗为病人诊治的场所。檐柱楹联:“杏林垂荫春秋不老,寿域宏开日月常新。”华佗精通内科,外科,妇科以及儿科。尤以外科见长,被誉为“外科鼻祖”。殿内陈列有华佗为病人诊治的场景。
存珍斋:存珍斋是华佗存放、炮制、研制中药的地方。檐柱楹联:“囊括岐黄流韵,病怯药石贻馨。”现存放有切药刀、药捻子等制药器具。
整个院落迥廊相接,松苍柏老,竹翠梅寒,绿荫深深正与庙祠相映成辉。
绕过画廊,进入古药园,被垂柳吊槐覆盖下的药池,晶莹绿泛,至善水榭与曲桥玉立其间,碧影波光晃然水晶宫时,一片竹篱柴扉间,满植芍药、牡丹、白菊、曼陀罗、玫瑰棕榈等名贵中药草及花卉,可谓药圃流香,四季繁花争艳。神医阁、五禽戏、云路桥和诗壁诸景,掩映在碧水绿树间,古香古色,整个环境静谧淡雅而令人心旷神怡、悠思千古。
东院修竹门,华佗自怡亭翘首昂然。由偏门入内,可见“自怡亭”,四角凉亭,是当年华佗闲暇之余休息的场所。“自怡”二字取自亭旁原有的一幅槛联“自是闲云野鹤,依然流水摇琴”自是华佗一生风骨傲霜的真实写照。
合欢树:有很高的观赏和医疗价值。合欢树也被称为敏感性植物,被列为地震观测的首选树种。合欢树花开时采的花,称合欢花;花未开含苞欲放时采的花蕾,称合欢米,除去枝叶,晒干药用。
《本草纲目》中记载合欢树皮及花均可入药。合欢花有宁神作用,主要是治郁结胸闷,失眠,健忘,眼疾,神经衰弱等。含有合欢甙,鞣质,解郁安神,理气开胃,活络止痛,用于心神不安、忧郁失眠。治郁结胸闷,失眠,健忘,风火眼,能安五脏,和心志,悦颜色,有较好的强身、镇静、安神、美容的作用,也是治疗神经衰弱的佳品。也具有清热解暑,养颜、祛斑、解酒等功效。嫩叶可食,树皮供药用,有驱虫之效。合欢皮为豆科植物合欢树的皮。夏秋时采剥树皮,晒干药用。性味甘、平。有解郁、和血、宁心、消痈肿之功。有治心神不安、忧郁、失眠、肺痈、痈肿、瘰疠、筋骨折伤之效。我国民间用合欢皮治病源远流长,早就载入医学史册,如《本经》记载:“主安五脏和五志,令人欢乐忘忧。”《纲目》记载:“和血,消肿,止痛。”
第三部分为古药园,院内大殿为“课徒馆”。是华佗授课的地方,他一生勤勉,他在不断吸取先以技术的基础,不断在民间收集验方,单方,他的精神及医术广泛被徒弟领会应用,其中比较有名就有扬州的吴普及徐州的樊阿,两个水池是“洗枝池”是当年清洗草药的地方。
课徒馆:课徒馆是华佗当年授徒讲学的场所,广陵吴普、彭城樊阿等均在此跟从华佗学医,并得华佗真传,均成为一代名医。现内部东侧陈列华佗行医的小故事,西侧陈列亳州中医药业发展现状等。
沿路走过,园内栽种着几种亳州著名的中药材......
蒲公英的药用价值:清热解毒,利尿散结。治急性乳腺炎,淋巴腺炎,瘰疬,疔毒疮肿,急性结膜炎,感冒发热,急性扁桃体炎,急性支气管炎,胃炎,肝炎,胆囊炎,尿路感染。
麦冬的药用价值:《神农本草经》将麦冬列为养阴润肺的上品,言其“久服轻身,不老不饥”。《本草分经》称麦冬“甘、微苦,微寒。润肺清心、泻热生津、化痰止呕、治嗽行水”。《医学衷中参西录》言其:“能入胃以养胃液,开胃进食,更能入脾以助脾散精于肺,定喘宁嗽。”中医认为,麦冬味甘、微苦,性微寒,归胃、肺、心经,有养阴润肺、益胃生津、清心除烦的功效,用于肺燥干咳、阴虚痨嗽、喉痹咽痛、津伤口渴、内热消渴、心烦失眠、肠燥便秘等症。
现代药理研究也表明,麦冬主要含沿阶草苷、甾体皂苷、生物碱、谷甾醇、葡萄糖、氨基酸、维生素等,具有抗疲劳、清除自由基、提高细胞免疫功能以及降血糖的作用。另外,麦冬有镇静、催眠、抗心肌缺血、抗心律失常、抗肿瘤等作用,尤其对增进老年人健康具有多方面功效。此外,麦冬还有促进胰岛细胞功能恢复、增加肝糖原、降低血糖的作用,是糖友处方中的常用品。麦冬可代茶饮。取适量麦冬,开水浸泡,每天多服几次,能有效缓解口干渴的症状。部分糖尿病患者气阴两虚,因此饮用麦冬水时,可搭配一点党参,更能起到补气的作用。
麦冬不宜长期服用,尤其在没有医生指导的情况下,否则可能生痰生湿,适得其反。另外,麦冬并非人人适合,脾胃虚寒、感冒的人,最好不要随便食用麦冬,否则会加重病情。
薄荷的药用价值:薄荷是中国常用中药,幼嫩茎尖可作菜食,全草又可入药,治感冒发热喉痛,头痛,目赤痛,肌肉疼痛,皮肤风疹搔痒,麻疹不透等症,此外对痈、疽、疥、癣、漆疮亦有效。薄荷含有薄荷醇,该物质可清新口气并具有多种药性,可缓解腹痛、胆囊问题如痉挛,还具有防腐杀菌、利尿、化痰、健胃和助消化等功效。大量食用薄荷可导致失眠,但小剂量食用却有助于睡眠。
牡丹的药用价值:药用栽培者品种单调,花多为白色。以根皮入药,称牡丹皮,又名丹皮、粉丹皮、刮丹皮等,系常用凉血祛瘀中药。李时珍谓:“牡丹以色丹者为上,虽结籽而根上生苗,故谓之牡丹”,还认为野生单瓣者入药为好,人工为观赏栽培的重瓣者气味不纯,不可药用。丹皮以皮厚、肉质、断面色白、粉性足、香气浓、亮星多者为佳。药材呈筒状或半筒状,有纵剖开的裂缝,略向内卷曲或张开,长5-20厘米,直径0.5-1.2厘米,厚1-4毫米,外表面灰褐色或黄褐色,有多数横长皮孔及细根痕,栓皮脱落处粉红色。内表面淡灰黄色或浅棕色,有明显的细纵纹,常见发亮的结晶(亮星,牡丹酚结晶)。质硬而脆,易折断,断面较平坦,淡粉红色,粉性。气芳香,味微苦而涩。饮片为淡粉红色弯月状或环状薄片。
丹皮性微寒,味苦、辛。归心、肝、肾经。清热凉血,活血化瘀。用于温毒发斑、吐血衄血、夜热早凉、无汗骨蒸、经闭痛经、痈肿疮毒、跌扑伤痛等证。现代研究表明,牡丹皮有抗菌、抗炎、抗过敏、抗肿瘤、止血、祛瘀血、清热解毒、镇静、镇痛、解痉等活性,还能促进单核细胞吞噬功能,提高机体特异性免疫功能,增加免疫器官重量。应用时应注意,血虚有寒,孕妇及月经过多者慎用。牡丹花含黄芪苷,除观赏外还可入药,用于调经活血。
曼陀罗的药用价值:曼陀罗花不仅可用于麻醉,而且还可用于治疗疾病。其叶、花、籽均可入药,味辛性温,有大毒。花能去风湿,止喘定痛,可治惊痫和寒哮,煎汤洗治诸风顽痹及寒湿脚气。花瓣的镇痛作用尤佳,可治神经痛等。叶和籽可用于镇咳镇痛。
射干的药用价值:用于感受风热,或痰热壅盛所致的咽喉肿痛等症。用于痰涎壅盛,咳嗽气喘等症。咽喉肿痛,喉痹不通,二便不通,诸药不效,腹部积水,皮肤发黑,乳痈初起。
药用植物后面是中医药文化知识墙......
华佗中医药文化博物馆就在华祖庵的后院。博物馆为浅凹字型两层仿古水榭式建筑,沿袭了华祖庵古朴厚重的建筑风格,展厅包括中医药起源、中医药五千年发展史、华佗和他的中医药成果、中医药资源和亳州现代中医药文化发展现状五大主题。步入华佗中医药文化博物馆,仿佛穿越于千年时空,漫览于万古药香,静感中医博大精深,俯首药圣济世青囊。观原始于针砭,品神农于百草,道神医于妙术,体百姓于疾苦,使人有感而发。
身后是华佗的洗药池,旁边是药圃种植园,华佗当年就是在这里广植各种中草药,为百姓治病疗疾的,他开创了我国中药材人工种植的先河。
神医阁、五禽戏坛、课徒馆、云路桥和诗壁诸景,掩映在碧水绿树间,古香古色,令人静谧而神荡,悠思千古。
(文字部分整理于互联网)
——2015.10.3
附:门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