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国庆亳州游——白衣律院
白衣律院又名白衣庵,因供奉白衣大士观世音而得名,白衣律院历史悠久,位于亳州市谯城区交通路17号,是安徽省重点开放寺院和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白衣律院原称“白衣庵”,是亳州第一伽蓝,也是中国著名佛寺之一,寺院讲经说法传戒律宗,十方信众、游客观光朝拜,四方僧侣游方挂单,是全国四大律院之一。清顺治6年(1649),白衣律院由僧人尽休创建,后经华山僧人妙湛、五台山盲僧德升、山西药商董继文先后扩建,规模宏大,建筑巍峨。
该寺始建于宋末;明清时期达到辉煌顶峰;清顺治6年(1649),白衣律院由僧人尽休创建,后经华山僧人妙湛、五台山盲僧德升、山西药商董继文先后扩建,规模宏大,建筑巍峨。
白衣律院自清康熙年间盲僧德升及九华僧人妙湛化缘草创,顺治年间建庙,至乾隆时山西富商董继先捐资扩建,才形成规模,成为山门殿、大雄宝殿、藏经殿、僧寮、戒院诸事齐备“龙天常驻”的佛教寺院。
白衣律院至清末民国时期,庙产田地接近2000亩,僧人管理的“外庄子”(佃户耕种居住)十来个,不仅香火旺盛,而且香资丰厚。因为是律宗的戒院,掌管着江北一带僧人的戒牒发放,等同于僧人学院,实际上管理着亳州方圆左右一百多座小寺,在佛门颇有威望,对当家大和尚——方丈的遴选十分谨严。
抗战前夕,希廷和尚接任方丈的是。
现在的白衣律院是由居港亳人汤德荫先生捐资兴建的。白衣律院是亳州市市区唯一的一座佛教寺庙,每年腊八僧众便会在寺院门口施粥。
寺院规模:山门三开间,重檐歇顶,琉璃瓦屋面,门内两侧有四大天王塑像。大雄宝殿为主体建筑,殿宽5间,殿内供奉白衣大士观世音的玉雕像,后殿位于院北侧,观音殿设于大雄宝殿右侧,还设有地藏殿,藏经阁等,后殿位于院北侧5开间,另有配房50余间和完备的宗教设施。总共占地面积15亩。
白衣观音指观世音菩萨。因常著白衣、坐白莲中,故称。 在我国宋代开始常出现头部覆盖着白头巾,身着白袍,慈眉善目,清秀柔美的白衣观音。相传
中原兵乱,无辜百姓死伤无数,到处都是孤魂野鬼,不得安宁。观音菩萨在鬼节的那天来到中原,现出一袭白衣的宝相,超度冤魂。表示观音菩萨怀有纯净的菩提之心,接引众生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九华山僧人妙湛、五台山盲僧德升、山西药商董继文先后扩建,规模宏大,建筑巍峨。为纪念盲僧德升和药商董继文,白衣律院山门一反习俗面向西北,对着山西方向。
民国时期,白衣律院为全国僧侣举行大规模三坛大戒三次,影响海内外。
2013年10月25日,亳州白衣律院隆重举行迎请佛祖舍利安奉大会。由美籍华人陈希拉夫妇赠赐的佛祖舍利在大德高僧的护持下,被迎请到亳州白衣律院大雄宝殿中,由慧庆大师徒弟果应大和尚亲自为佛祖舍利安座、安位。随后隆重举行恭迎佛祖舍利大法会,慧庆大师亲自主法,四众弟子普沐法雨。安徽省佛教协会第一副会长、九华山佛教协会会长慧庆大师应邀出席并为法会主法。安徽省佛教学会副会长、六安市大华山碧峰禅寺方丈慧开大师,台湾圣觉寺方丈自圆大师等大德高僧、诸山长老,及信众居士两千余人参加了法会。
大雄宝殿为主体建筑,殿宽5间,殿内供奉白衣大士观世音的木雕相。
白衣,梵名Pa^n!d!arava^sini^ , 西藏名Gos-dkar-mo ,音译作伴陀罗缚字尼、半拏啰缚悉宁、半拏罗缚悉你、跛拏缚 悉尼,意译作白处、白住处。指三十三观音中之第六尊,常着白衣在白莲花中。白,表菩提心,意即住此白净菩提心。故称此尊为大 白衣观音、白处尊菩萨、白处观音、服白衣观音、白衣观自在。种子为硧(pam!)。密号离垢(或离苦)金刚。三昧耶形为钵昙摩花。位在密教 胎藏界曼荼罗观音院第三列第七位。其形像于各经轨所载皆不相同,若依现图胎藏界曼荼罗之记述,则其形像为身呈白黄色,着白衣,左手持白莲花祈求息灾,右手作与愿状,即伸出五指,掌向外而安置于腰前,结跏趺坐于赤莲花上。
佛教把观世音形象塑造得很庄严,既神圣,又慈祥,给人以可敬可亲的感觉。据认为,《图画普门品》中描绘的观世音菩萨“三十三身”,以白衣观音的形象,最使人肃然起敬。这尊像又名“大白衣”、“白处观音”。因其身穿白衣,又在白莲之中,因而就其衣饰名为“白衣”,就其住处名为“白处”。白衣显示圣洁、淳净的菩提之心。《大日经疏》说:“半拏啰嚩悉宁,译云‘白处’,以此尊常在白莲
华中,故以为名......白者,即是菩提之心。住此菩提之心,即是白住处也。”
《观世音菩萨说普贤陀罗尼经》也有这样的说法:“若造像观音,坐华屋,着五色衣,胡跪拿掌,面向佛看,听佛说法。下作毗陀,天女互跪坐,手奉花冠,着白衣,上向菩萨。”穿白衣而听佛说法,用以表示听从心地的纯净无邪和对佛的尊崇。
《咸淳临安志》记载:“晋天福四年,得奇木刻观音大士像。钱忠懿王梦白衣人求治其居,王感悟,即其地建 天竺看经院。白衣本毗天陀女,而俗人名为‘白衣观音’。”这位托梦于钱忠懿的观音菩萨,便是身穿白衣。 洪皓在《松漠纪闻》中,也谈到观音菩萨常身白衣,并说 长白山是白衣观音的居处。虽然有些牵强附会,但说明了佛教信徒的一种心理:认为观世音菩萨及其衣饰、住处都是洁白无瑕的。
![]()
后殿位于院北侧,5开间,另有配房50余间和完备的宗教设施。每逢腊八节施舍腊八粥,举行一年一度的腊八放粥活动,是该院的传统。届时万余市民将免费享受到传统的腊八粥。每逢佛菩萨圣诞、初一十五,将举行超度放生法会。每日院内僧人进行佛门早晚课事。
![]()
![]()
![]()
说说“白衣三宝”:
《观世音菩萨说普贤陀罗尼经》也有这样的说法:“若造像观音,坐华屋,着五色衣,胡跪拿掌,面向佛看,听佛说法。下作毗陀,天女互跪坐,手奉花冠,着白衣,上向菩萨。”穿白衣而听佛说法,用以表示听从心地的纯净无邪和对佛的尊崇。
《咸淳临安志》记载:“晋天福四年,得奇木刻观音大士像。钱忠懿王梦白衣人求治其居,王感悟,即其地建 天竺看经院。白衣本毗天陀女,而俗人名为‘白衣观音’。”这位托梦于钱忠懿的观音菩萨,便是身穿白衣。 洪皓在《松漠纪闻》中,也谈到观音菩萨常身白衣,并说 长白山是白衣观音的居处。虽然有些牵强附会,但说明了佛教信徒的一种心理:认为观世音菩萨及其衣饰、住处都是洁白无瑕的。
后殿位于院北侧,5开间,另有配房50余间和完备的宗教设施。每逢腊八节施舍腊八粥,举行一年一度的腊八放粥活动,是该院的传统。届时万余市民将免费享受到传统的腊八粥。每逢佛菩萨圣诞、初一十五,将举行超度放生法会。每日院内僧人进行佛门早晚课事。
说说“白衣三宝”:
皖北名寺白衣律院,是律宗的重要寺院。
按照佛教成规,并不是每一座寺庙都有权剃度传戒。特别是从清乾隆皇帝废止“度牒”后,国家不再发放“僧人身份证”——度牒。因此,地方寺院的传戒就益发重要起来。一般说来,子孙院(即家庙)无权剃度僧人,师父收了徒弟,也只能先在小庙里学习经文,习颂戒条,并不受戒,甚至连最低级的小沙弥,也不能由师父授予,必须等待每年(或三年)一次的“律院”传戒,方能成为正式出家的僧人。亳州白衣律院,就是江北有名的可以受戒的著名寺院。
从史料记载看,白衣律院创立于清康熙年间,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经过几百年的募化和积累,寺内有三件镇寺之宝。录以存废。
一宝是智能锡杖。智能做白衣律院的方丈应在清道光前后。白衣律院是观世音菩萨的道场,而南海寺是观音的仙山,故此,智能做了方丈后,就发愿朝南海。一年冬天,智能千里跋涉,冒雪来到南海寺。由于山路崎岖,无处化缘,智能三天三夜未曾进斋,身体几近虚脱。按照南海寺的寺规,外来和尚挂单,必须先打坐一炷香,以验禅功。智能又饿又冻,刚坐了片刻就昏了过去。南海寺的知客僧不但不怜悯,反而打了智能一藤条,骂道:野和尚,也敢到南海寺混饭!
智能受此大辱,发心要修改南海寺坐禅之规。他刻苦习练,每天坐禅不辍,功夫精进,有时可以不饮不食,入定一月。练成禅功后,智能亲入大别山求得万年之木,用木锉慢慢锉成细末,做成线香,特别耐燃,一炷香可以一日一夜不熄,超过普通线香几十倍。
在一个冬日,智能背着一捆线香再去南海寺。仍是十冬腊月,大雪封山,但这次有备而来,选择午斋前进寺,智能饱餐一顿,然后入寺。知客僧日接百僧,哪里还记得几年前撵走的和尚,遂传令合寺燃香。智能取下包袱说:“我来献香。”将带来的线香一人一根分给合寺僧人。
一声钟响,全寺点燃了智能分赠之香。智能跌坐蒲团,摒除杂念,心入禅定,加上饱餐一顿,不饥不渴,浑然忘了时辰。按照惯例,一支线香燃尽,也不过一盏茶时分,可是,眼见着从午到未,过了两个时辰,那香才燃了一指长,佛规,过午不食,那些年轻僧人自早饭后,一天未食,饥肠辘辘,早已忍受不住。方丈在后院,知道必有缘故,问明知客僧情状,下令击鼓撞钟,集合僧众,齐聚禅堂。方丈合掌向智能致礼,问有何指教。智能就把当年往事述说一遍。方丈问:“大和尚意欲何为?”智能说:“要改一改南海寺的规矩。南海路偏人稀,化缘不易,如要坐禅,也要等三天以后,途中疾病,也可恢复,此时查考禅功,较为适宜,发现滥竽,斥逐未晚。”
南海寺方丈答应了。留智能在寺内住下,晨夕切磋,敬服智能的修为,将南海寺传了七世的镇寺锡杖赠送给智能留为纪念。
这根锡杖成为白衣律院的镇寺之宝。今不知流落何处。
二宝是贝叶经。贝叶是天竺国的贝树之叶,此叶黑黝黝的犹如铁铸,不仅结实,而且不虫不蛀,不易霉烂,是极其难得的物品。在造纸术发明之前,天竺人将佛经写在贝叶上以传世,称为贝叶经,是极为罕见的佛门至宝。
据《亳州志》记载,州人宋玉鲁行医云缅边界,在将军府得此贝叶经,知为佛宝,乃归献白衣律院。历代僧人都极为宝贵。此经不知何时失落。据前任方丈能喜云,他的师父临终前告诉他,此经被某老借去阅读。后能喜向某老讨要,某老说并未借过。此经遂下落不明——笔者后与我市文物专家李灿先生探讨此事,李灿先生认为,此经不可能是某老借去,也许是能喜方丈记错师父言语,因为此经虽是佛门至宝,但是系梵文书写,就全国范围,也不过寥寥数人能读,一般人既不能读,得之无用。此经入寺不久,为纪念此盛事,当时的方丈请亳州著名书法家梁巘为此经题了跋,梁是闻名江北的大书法家,在书法史上有一定地位,此跋以寸行书写,飘逸清丽,与贝叶经相得益彰,互为珠椟。假如有借经一事,借的也应该是“贝叶经跋”,定是当时能喜年幼没有听明白,不明经与跋的微妙差别。因为,在清末时,梵文贝叶经已经不知下落了。
现在想来,贝叶经虽是宝物,但那是佛门宝贝,和释迦舍利一样,在佛门价值连城,在俗家一无用处。不知此经尚能见天日否?
据州志记载及见过此佛像的耆宿回忆,玉佛材质莹白,晶莹剔透,乃上等翡翠。佛像高有两尺余,佛容温婉慈祥,雕工细腻,与开封相国寺铁塔中供奉的玉佛差相仿佛,实是难得的宝物。在清代,缅甸密支那山区的翡翠矿开采不久,优质品材易得,若在当今,如此大件的材质实在不可多得。
时至文革,一日,忽有红卫兵造反派一队,手持铁锤冲进白衣律院,见物即毁,方丈和尚阻拦不住,一路退到佛堂。后见红卫兵小将要砸毁玉佛,老和尚苦苦哀求,说这是传世的国宝啊,千万不能砸!甚至跪地不起,磕头求免。为首的小将一把将老和尚推倒,大家一拥而进。一个红卫兵小将跳上前去,一锤将玉佛的头砸了下来。老和尚顿时昏死过去。红卫兵一顿乱锤,将一件传世珍宝砸得粉碎。这件传了三百多年,历经兵燹匪患——甚至孙殿英这样的江洋大盗都没有掠走的寺院珍宝,最终毁于文革的红卫兵小将之手。
翡翠为硬玉,是珍宝界的骄子,近年矿产濒竭,价格陡涨。笔者曾于靠近缅甸一侧的专营商店见过一只绿色翡翠玉镯,标价为460万元。想象一下,白衣律院的玉佛摒去历史文物价值不计,单是翡翠原料价格,恐怕也是天文数字。思之,令人惋惜不已。当年的造反小将,现在恐怕多已过了天命之年,不知经历40年风雨后的诸公,回想当年“壮举”,颇有悔念否?
白衣律院历经300多年沧桑,近年得政府保护,多所修复,成为我市重点文物和众多信士的圣地。但是,其中传世的文物损失殆尽。“文革”中许多经卷被付之一炬。不知还要多少年的积累,才能拥有新的镇寺之宝。
(文字部分整理于互联网)
——2015.10.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