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慵懒猫咪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1956

2015中秋寻觅远古恐龙的足迹——诸城·刘墉板栗园

$
0
0
2015中秋寻觅远古恐龙的足迹——诸城·刘墉板栗园
       刘墉板栗园是中国板栗之乡——昌城镇的一处古老悠久、风光如画的古板栗森林公园。该园因清代体仁阁大学士刘墉世家在此植栗、居住生活而得名并沿称至今。
  据记载,刘墉为官清廉,劝导家人不忘农桑,于潍河东岸置薄沙地数顷,建宅一处,垦沙包,填沟壑,植大栗,防饥荒。到解放前,其后裔大财主“刘三棒槌”仍经营着近千亩栗园。现在的刘墉家园已发展成五个村庄万亩板栗连为一体的茫茫林海。
  该园尚存明清古树3000余棵,40多个优良栗种,年产板栗2000余吨。不仅创造着丰厚的经济效益,而且防风固沙,涵养水源,改善气候,成为方圆百里的天然氧吧和鸟类的乐园。
  栗园文化积淀深厚,园中既有凤凰送栗神话、恋人殉情传说,又有楚汉之争的“潍水之战”遗迹、刘墉家的故事,还有以“吉利”(鸡栗)为主题的民俗文化和栗食文化。
       我们于中秋的下午来到了这里。整整一个下午,栗园里就只有我们三位游客。听着板栗簌簌下落的声音,感受着微风轻拂,心情很是惬意。不禁有点儿小得意:我的旅行总是这样幽静的,完全感受不到节日的人声鼎沸......

       一进园区,满目都是高大的栗树......

       刘墉板栗园位于素有“中国板栗之乡”之称的山东省诸城市昌城镇。这里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曾是楚汉相争的古战场,著名的“潍水之战”就发生在这里。汉初,这里曾两度成为侯王封地,被后人称为昌王城。吕后七年(前181),昌城设县,因此,昌城也被称为“昌县故城”。

  昌城境内有潍河、芦河、百尺河三条河流过境,属于冲积平原,气候温暖湿润,所以这里土肥水盛,林木繁茂,百草葱茏,再加上处于潍河东岸,水源条件充足,细沙土壤,非常适宜板栗生长。据《诸城市志》记载:诸城板栗自明朝末年开始栽植,主要分布在昌城、芝灵、桃林等乡镇,尤以昌城镇最为盛产。在当时,潍河东岸的昌城境内就已“垦植家栗,渐成大行”。至清康熙年间,栗园已达数千亩,该镇的芦河、潍东村等村庄即已大量出产,至今尚有200多年树龄的老栗树。据说为当朝尚书刘墉和诸城首富王巴山王氏大财主所有,至解放前,刘墉后裔诸城大财主“刘三棒槌”仍占有3000多亩栗子园。

  昌城板栗以其品特质优而蜚声海内外。清末,东瀛人游至此园,叹为观止,品尝栗果,天下无双,遂购运回国,作为晋见天皇的贡品。1938年,日本侵占诸城后,对栗园进行肆意盘剥与掠夺。每到收获季节,便迫使栗农挑抬推拉将栗子运至青岛,装船出海。时有歌谣唱道:“下栗子,下栗子,下了栗子捞不着吃,换点糠菜来充饥,好东西全喂了狗日的。” 这古老的栗园见证了中华民族的辛酸和屈辱!

  解放后,老栗园为芦河、潍东村、赵家屯、双塘等8个村庄所共有,栗树变成了栗农的摇钱树。今天,板栗的种植面积已在原来明清古板栗园基础上有了进一步的扩大,形成了南北覆盖长达15公里的板栗种植带,种植面积达18000亩。并且,引进的部分中外名贵栗种,统一组织对品质差、产量低的古栗树进行高接换头,使古树焕发了勃勃生机,产量不断提高,交易量也越来越大,同时大搞板栗深加工,开发出栗子粉、栗子粥、栗子鸡、烤栗子、栗子面条等系列产品,销往全国许多大中城市,经济效益进一步提高。现在,“昌城板栗”已经成为农民增收的一大特色产业,闻名遐迩。

       人与树的对比......

       原来栗子是这样的......

       据说这四棵树是刘墉亲手种植的...... 
       栗子是这样捡的......

       瞧这个19岁的小伙子高兴的......

       一个兴趣盎然的老家伙......
 

       我的鞋子在今天遭到了两次质疑,第一次是在马耳山,老大爷看了我一顿断言:我穿着这鞋子是无法爬上山顶的;第二次是在板栗园,守门的村民看了我一眼说:穿着这样的鞋子是不能摘栗子的,会扎脚。果然都被言中......
       只好在路边捡栗子......
       刘墉(1719年 — 1804年),字崇如,号石庵,清朝政治家、书法家,父亲刘统勋是清乾隆年间重臣。乾隆十六年(1751年)中进士,历任翰林院庶吉士、太原府知府、江宁府知府、内阁学士、体仁阁大学士等职,以奉公守法、清正廉洁闻名于世。刘墉的书法造诣深厚,是清代著名的帖学大家,被世人称为“浓墨宰相”。嘉庆九年十二月(1805年1月)病逝,谥号文清。 
       早年生活:刘墉,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出生于山东诸城,家族是当时的名门望族,其曾祖父刘必显是顺治年间进士,祖父刘棨曾担任四川布政使,父亲刘统勋则是乾隆朝的一代名臣。刘墉成长在名门相府,家族成员世代为官,自小受到良好的教育。

       初入仕途:乾隆十六年(1751年),刘墉因为父亲关系,以恩荫举人身份参加当年会试和殿试,考中二甲第二名进士,被授予翰林院庶吉士,在散馆担任编修,不久又升迁为侍讲,成为其步入仕途的起点。
       乾隆二十年(1755年)十月,刘墉的父亲刘统勋因为办理军务失宜被下狱,刘墉受牵连也被惩治。后来父子得到宽释,刘墉被降为翰林院编修。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起,刘墉被外放为地方官,此后20余年主要在地方为政,先后担任过安徽学政、江苏学政、太原知府和江宁知府等职。为官期间,刘墉基本秉承了父亲刘统勋的正直干练与雷厉风行,对科场积弊、官场恶习进行了力所能及的整顿,为百姓做了实事。同时积极贯彻皇帝意旨,查禁书、捉拿会党,得到皇帝赞许。
       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六月,刘墉担任广西乡试正考官,十月被提拔为安徽学政。刘墉前往安徽赴任前,乾隆还特意召见并赐诗,其中有“海岱高门第,瀛洲新翰林”之句,意思是希望刘墉能够不辱门楣、有所建树。刘墉在任期间针对当时贡生、监生管理混乱的状况,上疏“请州县约束贡监,责令察优劣”,并提出切实可行的补救办法,得到皇帝肯定。
       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十月,刘墉调任江苏学政,赴任前乾隆皇帝仍有诗相赠,可见其对刘墉抱有厚望。刘墉也不辱使命,为政严肃认真,出任学政时按试扬州,因为把关严格,使得一些想以作弊蒙混过关者最后不敢入场。他还上书皇帝称:“生监中滋事妄为者,府州县官多所瞻顾,不加创艾。(行政官员)既畏刁民,又畏生监,兼畏胥役,以致遇事迟疑,皂白不分,科罪之后,应责革者,并不责革,实属阘茸怠玩,讼棍蠹吏,因得互售其奸。”这一看法深刻又切中时弊,深受乾隆皇帝赏识,称赞其“知政体”。刘墉先后两次提督江苏学政,后期为官处事风格由峻厉刚急转为平和舒缓,但严肃认真是一以贯之的。

 
       宦海沉浮: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刘墉被任命为山西太原知府。乾隆三十年(1765年)升任冀宁道台。第二年,刘墉因失察所属阳曲县令段成功贪侵国库银两,按律革职被判极刑。但乾隆皇帝爱其才,加恩诏免,仅发配军台效力赎罪,第二年被赦免后在修书处担任行走。
       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刘墉因父亲的缘故被重新起用,授予江宁知府。刘墉十分珍视这次机会,为政公正清廉,声名远播,百姓叹服刘墉的品行,将其比为宋朝的包拯。后来嘉庆初年的弹词《刘公案》,就是以刘墉在江宁知府任上决断疑案、为民做主的故事为蓝本改编而成。
       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刘墉调任陕西按察使。第二年父亲刘统勋病故,刘墉辞官回家服丧。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刘墉服丧期满还京,清廷念刘统勋多年功绩,诏授内阁学士,任职南书房。十月又任《四库全书》馆副总裁,并派办《西域图志》及《日下旧闻考》总裁。次年七月,充江南乡试正考官,不久后复任江苏学政。在任期间,刘墉曾劾举秦州举人徐述夔著作悖逆,要求按律惩办,年底因办事有功和督学政绩显著,迁户部右侍郎,后又调吏部右侍郎。
       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刘墉升任湖南巡抚。当时湖南多处受灾,一些无灾州县盗案迭起,贪官污吏猖獗。刘墉到任后一面查明情由,据实弹劾贪官污吏,建议严办。一面稽查库存,修筑城郭建仓储谷,赈济灾民。仅一年余,库银充实,民粮丰足,刘墉得到当地百姓爱戴。
       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刘墉升任为都察院左都御史,次年三月任职南书房,不久又充任三通馆总裁。此时,御史钱沣弹劾山东巡抚国泰结党营私,刘墉奉旨偕同和珅审理山东巡抚舞弊案。刘墉至山东假扮成道人,步行私访,查明山东连续三年受灾,而国泰邀功请赏,以荒报丰。征税时对无力缴纳者一律拿办,并残杀进省为民请命的进士、举人9人。刘墉如实报奏朝廷,奉旨开仓赈济百姓,捉拿国泰回京。此时皇妃已为国泰说情,有的御史也从旁附和,和珅亦有意袒护国泰。刘墉遂以民间查访所获证据,历数国泰罪行,据理力争,终使国泰伏法。后来民间曾据此事写成通俗小说《刘公案》,对这位“包公式”的刘大人大加颂扬。
       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刘墉奉调入京出任左都御史,在南书房行走。当时和珅炙手可热,刘墉也只能“委蛇其间,惟以滑稽悦容其间”,表现出其为人和为官的另一面:面对和珅专宠于乾隆,刘墉只好静默自守,滑稽模棱取容。

       多大的栗子树啊,站到好远的地方才能找到全景......
       官声渐晦: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刘墉升任直隶总督、吏部尚书,兼理国子监事务。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任职玉牒馆副总裁。但在此后数年里,刘墉不断犯错,官声渐不及从前,并多次受到皇帝责备。
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初,刘墉因为漏泄与皇帝关于嵇璜、曹文埴的谈话内容而受到申饬,被罢免了大学士职务。八月,乾隆委托刘墉主持祭拜文庙,却因没有按规定行一揖之礼受到太常寺卿德保的参劾。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夏,刘墉兼理国子监期间发生乡试考生馈送堂官的贿赂案,被御史祝德麟弹劾,刘墉受到处分。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四月,上书房的师傅们久不到书房,刘墉做为总师傅而不予纠正,被降职为侍郎。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刘墉担任当年会试主考官,却安排失当阅卷草率,导致违制与不合格的卷子很多。
       嘉庆元年(1796年),皇帝破格增补户部尚书董诰为大学士,而资历更深的刘墉却被排斥在外。皇帝向刘墉询问新选知府戴世仪可否胜任,结果刘墉说可以,实际上戴世仪十分庸劣难以胜任。
       嘉庆二年(1797年)四月,刘墉被授予体仁阁大学士,但仍被皇帝指责向来不肯真心实意做事,干活懒散。并称是因为没有其他人了,所以才提拔刘墉。五月,刘墉奉旨偕同尚书庆桂到山东办案,察看黄河决口的情况,刘墉上书请求在决口处筑坝,下游疏导分流,朝廷采纳了意见。

       善始善终:嘉庆四年(1799年)三月,刘墉被加封为太子少保,奉旨办理文华殿大学士和珅植党营私、擅权纳贿一案。刘墉再次展现出不畏权势的一面,查明和珅及其党羽横征暴敛、搜刮民脂、贪污自肥等罪行20条,奏报朝廷。嘉庆随即处死和珅。嘉庆四年(1800年)底,刘墉上疏陈述漕政,对漕运中的漏洞体察至深,忧国忧民之情溢于言表,嘉庆皇帝看后,深以为然。嘉庆六年(1801年),刘墉充任会典馆正总裁。嘉庆七年(1802年),皇帝驾幸热河,命刘墉留京主持朝政。此时刘墉已八十有余,却轻健如故,双眸炯然,寒光慑人。
       嘉庆九年十二月二十五日(1805年1月),刘墉于北京驴市胡同家中逝世,享年85岁。去世当天,他还曾到南书房值班,晚上开宴会招待客人,当晚去世。而据《啸亭杂录》记载,刘墉死时“鼻注下垂一寸有余”,暗合佛语中善于解脱之意,可说是寿终正寝、功德圆满。死后赠太子太保,谥号文清,入祀贤良祠,谕祭葬。

       儿子的动作好神奇呀!原因是正在照相时,一只包裹着4只栗子的毛球砸到了脑袋......

       被砸蒙的儿子......

       认真地捡......



  板栗园内古树密布,仅明清古树就有3000余棵,50年以上的古树8000棵,是山东省内平原地区面积最大、古树最多的古板栗园区。最古老的栗树名为“祖孙树”,树龄已有400多年。另外还有老歪脖子树、宴官树、凤凰树、幸福树等古栗树,都是因其形似而被人们冠以其名,表达了对生活的美好祝愿与向往。园内有木本植物80多种,草本植物120多种,野生动物100多种。园中候鸟成群,鸣声悦耳,绿树掩映着护栗红房、看瓜圆屋,恰如人们憧憬的世外桃源。

  古老的栗园孕育了瑰丽神奇的板栗文化。园中既有凤凰送栗的神话,又有恋人殉情的传说,特别是那历经沧桑的古板栗树和凤鸣坡、潍东明园、迎官道、眺水台、情人岛等众多的历史遗迹,更让身居其中的人们返璞归真,回归自然。

       不知什么植物......



  板栗园里的景点:凤鸣坡。传说,明代时有一家农户漂泊至此,垦沙植柳栽桐,把沙丘治理得柳荫森森、桐花飘香。一天,一只凤凰衔着一颗金珠飞至此坡,栖息片刻,鸣叫一声飞走了,老农赶忙捡起金珠一看,见金珠变成了栗子。他顿时感悟,遂把栗子埋好,精心培育,三年之后,栗树长成合抱粗的大树,并开始结果,当年获栗三石,第二年大旱,河流干涸,赤地千里,饿殍遍野,而老农一家以栗果为食,不仅度过饥荒,而且人人康泰,后来日子越过越红火。岁月悠悠,古老的神话使昌城人对栗子梧桐格外偏爱,特别是沿河一带,家家都有栽桐植栗的习惯,栽桐为的是筑巢引凤,植栗则是为了生活更甜美,这便是“凤鸣坡”的来历。至今园中倔强树、虬龙树等古树尚存,其枝丫遒劲、弯曲,造型别致,且枝叶繁茂,结果甚多。如今,在凤鸣坡园内,还建起了极具古典风韵和浓郁文化气息的栗园书院,是游人度假畅游、娱乐休闲的好去处。院中建有主要建筑三座,正面是主殿三间,东西各有风格迥异的二层阁楼一座,周围院墙高耸,似波浪起伏,绿树掩映着青砖黑瓦,飞檐斗拱,整个庭院古色古香。在这里,你可以端坐石桌旁,或静心品茗,或听琴赏月,或观鱼赏花,尤其是在栗子收获时节品尝香甜可口的栗子宴,更让人心旷神怡,美不胜收。

 
  潍东明园。据传建于明隆庆年间。解放前,原为诸城市首富——王家巴山村“王四老虎”的栗子园,后来成为“带网园”。这里面有一段离奇曲折的故事。很久以前,一家相州王姓农民,一担筐篓到此安家。其子五六岁时不慎掉入潍河深渊,被一打鱼老翁用鱼网打捞上来救活了性命。“带网”绰号由此而来。“带网”大难不死,长大后,继承父业,苦心经营,勤俭持家,家境渐好。一年发大水,地界冲平,他遂撒灰圈地300多亩。“四老虎”知道后诉诸公堂,但因“带网”投靠了相州在朝为官的同宗财主,“四老虎”有财无势,输了官司。从此,“带网”迅速发家,逐渐由一个穷汉变成潍东村的首富。现在潍东明园中有不少明清古树,“祖孙树”、“连理树”皆在此园中。该园东有“带网”祖家旧址,北达“赏月岭”,西通“迎官道”,是一处不可多得的游乐胜境。

  迎官道。据传清乾隆年间,刘墉回故里省亲,到园中游玩,地方官吏率学子、栗农在此夹道相迎。刘墉为答谢厚意,在此住宿一晚,晚间到北部沙岭赏月,与民同欢。后人们将此路称为迎官道,并由地方大户出钱建造“石庵亭”,在官道两旁置石桌石凳,供人游览,此道亦成为封建官吏视察民情的必经之道。后几经变迁,原建筑设施已荡然无存。时至今日,“迎官道”和“石庵亭”已经恢复重建,不过“迎官道”已经失去了原来的意义,成了当地人欢迎远方朋友赏景访园的“迎宾道”。
 
 

  赏月岭。因刘墉在此赏月而得名。岭上地势高阔,是赏月的佳处,曾建有“赏月亭”。现在亭子早无,中秋也很少有人来此赏月,倒是栗子收获季节,农家便在此搭棚或借树杈搭架,夜间守树,谈笑风生,别有情趣。



  观鹤崖。位于万亩板栗园北部靠潍河的小片刺槐林。此处地貌未改,地势逶迤自然。盛夏时节,槐叶成荫,筛出碎碎的日影,疏落在草地上。来此纳凉,席地而坐,沙地软软的,小草绿绿的,花香淡淡的,心里甜甜的;如临崖而眺,但见芦苇丛生,潍水急流,水中沙洲,芳草萋萋。近几年,潍河环境得到改善,每到春夏之际,常有天鹅来此度夏消暑,这时,你会看到几十只或上百只白天鹅时而水中嬉戏,时而沙洲觅食,时而纷争竞起,令人称奇。

  情人岛。亦称情人舟,位于赵家屯村西200米处,原为老河中的沙洲,全长200多米。相传一位杨姓青年和一位美丽的姑娘相爱私奔,被家人追到河边,时逢大雨,河水咆哮,浊浪排空,他们无路可走,抱头痛哭,遂跳河殉情。河神为其忠贞所感动,喝令河水对流,转眼之间,积沙成洲。于是,这对男女得救了。沙洲呈船状,前人称其为“情人舟”。为纪念这一古老而动人的传说,改造老园时,人们绕边载植栗树将岛保护起来,岛上则多植杨树、花生。如今岛上仍见恋人携手相游,为恋情山盟海誓的情景。

  金沙滩和眺望台。金沙滩原为刘墉家园西南角,靠潍河的半圆形沙地。滩中有古遗迹“眺望台”一处。眺望台,又称眺水台、磨盘塔,是由1500多盘石磨砌成,状如金字塔,顶有平台,并设围栏,是金沙滩的制高点和观景点。站在塔前,无不被它的雄伟所震撼,同时也为它的建造设计之巧妙所折服。登上塔顶,周围之景致,可尽览无余。西望潍河拦河闸,将滔滔河水拦腰锁住,只见河水如飞瀑般从泄水口泻出,气势恢弘;上游河道,波光粼粼,泛舟点点,碧波荡漾,宛若一面巨大的镜子。每当傍晚来临,落日的余晖洒在水面,雾霭与野鸭齐飞,潍水共长天一色,令人心旷神怡。潍河大桥雄伟壮丽,如一条巨龙横空出世。北望巴山若隐若现,传说二郎神曾担山在此歇脚,让人不由得悠然而神往之。

  眺望台周围沙地起伏,已多被垦植,错落有致的瓜豆地和刚栽植的栗子树苗,宛如绿色轻舟荡在沙浪之上,地块之间有弯曲小道从中穿过,人行其间,仿佛进入了绿色的峡谷。远处栗园郁郁葱葱,碧绿的树丛似海洋般波涛汹涌。清风徐来,栗花飘香,使人觉得无比惬意,产生无尽的遐想。

       捡累了,歇会儿......



 

 



  整个板栗园天造地设,环境优美,古板栗树造型奇特,千姿百态,巧夺天工,惟有亲临其境,才能真正领略到它美丽独特的风光。
  另外,在板栗园附近还有众多历史遗迹:巴山后坡的康家古冢,巴山以东的汉墓群落,巴山前面的光阴寺遗址和芦河村的炳烛寺遗址等。

  古板栗园历史悠久,树龄年长,是不可再生的天然资源,也是一笔不可多得的巨大财富。为了有效地保护这些古板栗树,近年来,昌城镇党委政府联合市林业局等相关部门,对板栗园中的所有古板栗树进行了逐一编号、登记挂牌,为每棵古板栗树建立了详细的档案。按照“生态为主、整体规划、分步实施、对外招商、统一管理”的原则,制定了“刘墉板栗园”整体开发规划,加大了板栗园开发力度,一期工程选择紧邻潍河的1200亩地开发。利用板栗园中的空闲地,规划建设诸城烧烤园,并配套建设停车场、儿童游乐园、眺望台等设施。同时,与潍河开发相结合,建设水上游乐场,形成集水上游乐、板栗观光、林中美食于一体的生态旅游园区。二期工程重点搞好北片和东片区的开发,通过系统、科学开发,把板栗园建设成为省内乃至全国知名的古板栗特色饮食游乐园区。不久的将来,刘墉板栗园定会以崭新的面貌出现在世人面前。
       GPS导航到的位置在秋季果实成熟的时候是不让进入的,要找的这座酒店,沿着酒店的入口寻觅,才可以见到栗园那不起眼的门口...... 

 





       来时的路,潍河沿岸......

       收获......
       GPS导航的大门口......
(文字部分来源于互联网)
——2015.9.27
 
附:门票



 青春就应该这样绽放  游戏测试:三国时期谁是你最好的兄弟!!  你不得不信的星座秘密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1956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