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即墨游——鹤山风景名胜区(人文景观:遇真宫)
孩子大学后的第一个星期天,终于过上了二人世界,准备趁机游遍周边景点。我是个比较有条理的人,决定继续即墨有,所以选择了鹤山。来到鹤山,发现这里够原生态的。门口这块场地是停车场,周边新建的小房子挺有特点,是鹤山的游客中心,售票点窗口紧闭,说是改在半山腰收取门票。
鹤山,位于青岛即墨市鳌山卫镇,行政区划上虽属即墨市,但属于崂山山脉的延伸,与崂山主山系仅一条马路之隔。鹤山海拔223米,山虽不高,却风景秀美,道教文化源远流长。古人云,“泰山虽云高,不如东海崂,崂山最秀奇者,首推鹤山焉”,“游崂山不游鹤山乃为憾”。
原嘉定元年建“遇真庵”,传为“遇真人”之意。全真道龙门派祖师邱处机曾云游至此,会客聚徒,讲法论道,距今已有八百年历史。文化底蕴厚重,天然风韵迷人。
享有“东海仙山”美誉的崂山,乃全国著名道教胜地之一,被誉为“中国全真道教第二丛林”,崂山道教在中国道教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崂山教派在春秋至西汉时期主要法派为方仙派,
明万历版《即墨志》有“春秋时吴王夫差尝登此山,得《灵宝度人经》”的记载;东晋葛洪的《神仙传》则称:“乐正子长遇仙人于崂山中”;秦始皇东巡、汉武帝两次幸不其(今青岛市城阳区),都与方仙道的活动密切相关。自西汉至五代属太平道教及北朝由寇谦改革而创立的天师道,
从宗派上分属于楼观教团、灵宝派、上清派(亦称茅山宗、阁皂宗)。《汉书》载武帝在崂山“祠神人于交门宫”时“不其有太乙仙洞九,此其一也”。西汉武帝建元元年(前140年)张廉夫来崂山搭茅庵供奉三官并授徒拜祭,奠定了崂山道教的基础。宋代初期,崂山道士刘若拙得宋太祖敕封为“华盖真人”,崂山各道教庙宇则统属新创“华盖派”。金元以来,道教全真派兴起,崂山各庙纷纷皈依于“北七真”的各门派,成吉思汗敕封邱处机之后,崂山道教大兴。明代,崂山道教的“龙门派”衍生三派,即孙玄清的“金山派”、徐复阳的“鹤山派”和齐本守的“金辉派”,使教派总数达到10个。至清代中期,崂山道教宫观多达近百处,遂有“九宫八观七十二庵”之说。 ![]()
![]()
![]()
上山途中到处都是果树,秋天,真是丰收的季节呀!
![]()
![]()
![]()
![]()
![]()
![]()
![]()
![]()
上山途中到处都是果树,秋天,真是丰收的季节呀!
这种独特的售票方式,和独特的山门,真是令人惊奇不已......
传说一:相传著名道人邱处机同道友初到此山时,尚无山门,便用双手推开北面巨岩,才成其门,命名为“聚仙门”。当年推岩时,留在巨岩上的手迹至今犹在,更使游客产生丰富联想。巨岩上刻有“聚仙门”三字,系明代道士清虚子之手迹。聚仙门远吞海色,近揽群峦,曲折而进,如入洞天。显示着鹤山的雄奇和险要。
前行迎面见“寿”字后,转过一块巨石,可以看到一条竹径。这里肯定久无人迹,钻进茂密的竹林,蜘蛛网落了一头。唉......
梧桐金井在遇真宫西侧,有一水质清冽的深井,井口附近增生罕见野梧桐,树冠笼罩井上,人以为奇,故称:“梧桐金井”。水甚清寒、甘甜,煮茗最宜,为山中道人秘享,只有名士闻人至此,方汲而待客。民国时期即墨著名诗人周至元有诗咏梧桐金井:“千寻古井覆桐荫,甘溜琤琮似滴琴,一酌顿教清彻骨,超凡何用入山深。”
山门前左转,见竹林中三块石碑,为重修鹤山遇真宫碑记。
【元至正二十年重修鹤山遇真庵碑】 元至正二十年为公元1360年,碑文已佚,内容记述邱处机曾栖于此,并言前有三清殿。
【明万历四十二年重修鹤山遇真庵碑】 明代万历四十二年为公元1614年,碑文由国子监祭酒即墨周如砥撰。文为:“泰山虽言高,不如东海崂。崂山最秀奇者,尤首推鹤山焉。山,西障县治,北届卫城,为东南重镇。有洞类鹤,因以名山。山下如聚仙门者,3岩叠嶂,嶙峋突兀。峰顶,龟鹤显像,石楼玲珑,旋转卧游非有泉石之尖者,不克领此深趣。东跨大海,万里波涛,海天一色,直与扶桑相接。日升,海转波心,蜃龙海市,天下奇观殆无逾此者。若夫游客,邱真人,尝栖于此。徐复阳则终身隐居,日则炼形于石楼,夜则炼气于道宫。故至今沐浴盆、升仙台,遗迹犹在。建有玉皇、老君、元帝三殿。一修于永乐,再修于正统。岁月既久,栋宇倾颓。庵中羽士毅然以修复为念。远近嘉其志,多有襄助。于万历三十年兴建,至四十二年始告落成。于是海山竞秀,松石献奇,游者莫不叹为海上之阆苑焉。山民张某丐余为记,因述其事云。”![]()
遇真宫坐落在鹤山北峰山腰,是“崂山九宫八观七十二庵”中的“九宫”之一,原名遇真庵,由宋朝道教大师李灵仙(长春真人邱处机弟子)创建于1208年(宋嘉定元年亦为金泰和八年),距今整整800年。著名道士张三丰、李灵仙、徐复阳、邱处机曾在此修行。早在元、明、清时期,鹤山便是北方道教胜地。龙门派创始人邱处机是全真道“北全真”之一,多次到鹤山讲道传玄;李灵仙长期隐居鹤山,潜心修炼,悟道成真;道教大师徐复阳拜师于李灵仙在鹤山学道多年,苦炼功成,创全真道“鹤山派”。
元、明两代,乃崂山道教之鼎盛时期,有“九宫、八观、七十二庵”之称。而鹤山之遇真庵则是崂山古老道观之一。遇真庵坐落于鹤山东峰之山腰,滚龙洞下方,依山势建有三层殿堂,整个建筑群高低错落,布局严谨,古香古色,独具特色。自上而下分别是牌楼式建筑山门、道教文化陈列室、三真殿、老君殿、玉皇殿、钟亭等,最上祭祀玉皇大帝,中祀太上老君,下祀真武大帝。后来,真武殿改为三真殿,不再奉祀真武大帝,而祀邱处机、李灵仙、徐复阳三位真人,塑有三位真人神像。遇真宫四周峰峦环映,殿内花香四溢、钟罄时鸣、香火缭绕,来此朝拜进香者络绎不绝,每年农历正月十三、九月九山会日,方圆几十里的游客、香客纷至沓来。遇真宫东侧的摩崖上横镌“鹤山遇真庵”五个大字,是邱处机亲书,虽经风雨剥蚀,至今仍清晰如初,不减风姿。
元至正十二年(1352年)对该庵作了重修。明代永乐、正统、万历年间又多次修葺。殿堂颇具规模,雕梁画栋,雄伟壮观,游客络绎,香火绵绵七百余年。
鹤山道教源于崂山道教,鹤山派是全真龙门派的一个新支派,徐复阳是该派祖师。据《太清宫志》和《即墨县志》载,明正德初年,山东莱州府掖县徐复阳,字光明,号通灵,明宪宗成化十二年(1476年)生,自幼因瞽目而遭遗弃。十几岁时流浪至即墨鹤山,在鹤山遇真庵出家入道,拜鹤山遇真庵丘长春门下李灵仙道士(山东昌邑人)为师,李灵仙深通医理,诊得弟子徐复阳瞽目的主要原因是肝气过盛而郁结于目。故他一方面传授给徐复阳道教内功以疏通气血、内培元本;另一方面又施以药物配合其内功锻炼。数年后,徐复阳在师父的调理教导之下重见光明。传说李灵仙把十二个铜钱撒于涧内杂草中,让徐摸之,以练其静心修性之功。至今民间有“摸钱涧”、“荆棘刺朝上长”的故事和传说。
![]()
徐复阳后来在鹤山仙鹤洞面壁9年,功成后任遇真庵之主。他主持鹤山遇真庵几十年,“日则炼形于石楼,夜则练气于道宫”,最终创立道教法派“鹤山派”,亦称“崂山派”,其真言为“复驾云坎至,崇教道九真,种正通玄里,福泽自德春。元阳从心布,萌芽不更生。体性虚空坐,安然金丹成。重临修仙吕,光华常延增。乾坤均相配,龙虎交黄庭。秉剑立善法,逍遥遇遐碱。智慧明日月,还升太和宫。明志坚炼性纯,礼仪守真元。超会青霭上,悟本称圣贤。”明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徐复阳被皇帝敕封为“中元永寿太和真君”。同年飞升于鹤山,在世80岁。遗著有《迎仙客词》。
清顺治年间,鹤山遇真庵日渐残败,倒塌不堪,道众也均散去,鹤山派的道业移至南九水的玉清宫(旱河庵)。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太清宫道长褚守持出资重修鹤山遇真庵的玉皇殿、老君殿、真武殿及客屋、住室等,并派叶泰恩道长主持。从此,鹤山遇真庵成为太清宫的下院。叶道长精医药,善鼓琴,专心庙事,刻苦经营,使遇真庵成为清初在崂山很有名气的道场。因这里依山面海,又有秀峰深谷和奇花古树,道众在叶道长的倡导下,均能鼓琴唱和,故有“小太清”之称。
民国二年重修殿宇,院落焕然一新。1939年日军扫荡鹤山,除殿宇外,余房皆被焚毁,道长姜茂阿和徒弟于惟新被枪杀,其余道众云散。
1967年,在文化大革命破“四旧”活动中,“遇真庵”被彻底拆除。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青岛市人民政府逐步有计划地恢复部分崂山道教庙宇,落实宗教政策,召回道士,重修神像,返还庙产。1998年,即墨市对遇真庵进行了修复。2000年,即墨市宗教局依法为鹤山遇真宫发证登记,为道教宗教活动场所。
修真者先后有张宁神、铁脊梁、冯志清、杨弘道、李灵仙、徐复阳、陈景明等,皆于此处修成道果。自1998年以来,遇真庵有三位道长:康通灵、姜宗真、罗诚云。现由罗诚云主持遇真庵。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鹤山的名人资源很多,与鹤山有关的著名道长有邱处机、李灵仙、徐复阳等,可以说鹤山的名声是他们创出来的。
邱处机,字通密,号长春子,元栖霞(今山东省栖霞县)滨都里人。他生于宋绍兴十八年(1148年)的农历正月十九日,金世宗大定七年(1167年),赴宁海州昆仑山烟霞洞学道。翌年9月,拜王重阳为师,与马丹阳、谭处端、赫大通、王玉阳、刘处玄、孙不二同称全真道北七真人。金大定九年(1169年)冬,随师入关,大定十四年(1174)入磻溪(今陕西宝鸡东南)及陇州(今陕西陇县)潜修,创立全真道龙门派。邱处机曾多次到鹤山讲道传玄,说法阐教,并亲书“鹤山遇真庵”。
李灵仙,名来仙,字灵仙,号凝真子,山东昌邑人,李灵仙系邱处机所创龙门派的传人。早年隐居鹤山,创建鹤山遇真庵,潜心修炼,悟道成真。他精通医学,医术高明,擅长治疗眼疾,为民治病讲究医德,治病如神,被民众誉为“神医”。诏赐紫衣,加号“凝真大师”,著有《修真要录》、《清虚集》。相传聚仙门就是他留下的,李灵仙同道友初到鹤山时,尚无山门,便用双手推开北面巨岩,这便成为今天的“聚仙门”。当年推岩时,留在巨岩上的手迹至今犹在。巨岩上刻有“聚仙门”三字,系明代道士清虚子之手迹。
现重修后的遇真宫,自下而上分别是山门、道教文化陈列室、三真殿(原为真武殿)、老君殿、玉皇殿等。三殿内雕塑布局得体,栩栩如生,各有特点,无一雷同。整个建筑群高低错落,古色古香,黑瓦圆柱,雕梁画栋,精美华丽,风格独特。遇真宫四周峰峦环映,饶有洞天之胜,仄而不逼,幽而不邃,别创一格。殿院内花香四溢,钟罄时鸣,香火缭绕,来此朝拜进香者络绎不绝。特别是每年农历正月十三、九月九山会日,观光的游人和赶山经商者纷至沓来,文化搭台,商贸唱戏,使古老的鹤山生机勃发,热闹非凡。
左转前行,登上石阶即见招鹤回鸣的石碑。
"拍拍手听鹤叫"此景位于三真殿前,在此处面朝北边,凝神拍掌,会听到“仙鹤”天籁般的鸣叫。堪称世界之谜,绝世无双。使游客油然而生“烟波江上不解愁,黄鹤飞离鹦鹉洲,仙山还是鹤山好,海阔天空任遨游”的感叹。游人到此,大多数伸出双掌,奋力击掌。能够听到“吱”的一声——惟妙惟肖的鹤叫。
鹤山遇真宫便成为鹤山举行庙会的场所,每年正月初九、二月十五、七月二十二、九月九日、腊月二十五日,成为鹤山的例行庙会,主要为了庆贺祝寿、祈福消灾等。每逢此时,善男信女便涌进遇真宫叩头进香。过去,在这些节日里,宗教仪式是庙会的主要内容。随着时代的发展,今天的庙会宗教色彩渐趋淡化,反之被赋予许多新的时代气息,庙会期间商贩摊点密布,成为乡村商品交流的重要渠道。2008年10月7日(农历九月初九),在鹤山举办遇真宫建宫800周年庆典暨开光仪式,庆典活动邀请崂山太清宫诵经班举行道场活动,但同时鳌山卫政府举办了民俗古物展以及山水画展,供游客了解即墨鳌山卫、了解鹤山的优美风景和绚烂文化,这给予游客一种新奇感和神秘感,便于他们参与,亲身体验鹤山地域的文化特征。庆典当天,游客摩肩接踵,约有万余人,创造的收益达数十万元。
回到玉皇殿向右后方继续行走,就看到了“山路险峻,老幼及有病的游客慎游”的告示牌。心想:哪里险了?道路一直很平坦嘛!不料,马上就来一个下马威,看到上图的道路了吗?原来要从山体与巨石中间的小洞钻过,才能继续上行......
山洞够狭窄的吧!从这个洞钻出来,就可看见鹤山遇真庵刻石和界石......
遇真宫宫东侧的摩崖上横镌着“鹤山遇真庵”5个大字,乃长春真人邱处机亲书,虽经数百年风雨剥蚀,至今仍清晰完整,不减风姿。
邱处机,字通密,号长春子,元栖霞(今山东省栖霞县)滨都里人。他生于宋绍兴十八年(1148年)的农历正月十九日,金世宗大定七年(1167年),赴宁海州昆仑山烟霞洞学道。翌年9月,拜王重阳为师,与马丹阳、谭处端、赫大通、王玉阳、刘处玄、孙不二同称全真道北七真人。金大定九年(1169年)冬,随师入关,大定十四年(1174)入磻溪(今陕西宝鸡东南)及陇州(今陕西陇县)潜修,创立全真道龙门派。邱处机曾多次到鹤山讲道传玄,说法阐教,并亲书“鹤山遇真庵”。
前行见石碑“中元永寿太和真君”。
徐复阳,字光明,号太和子,又号通灵子,明代莱州府掖县(今山东省莱州市)人。鹤山派创派祖师。明代成化十二年(1476年)二月十四日生,幼年双目失明,精于医卜,游食多方,后流落到即墨鹤山,被李灵仙收为徒。徐复阳得李灵仙秘方治疗,在师父李灵仙的妙手调理下,双目神奇般复明。遂在鹤山遇真庵的鹤山洞中面壁9年,又至明霞洞和太清宫潜修。功成后,入主遇真庵,并创法派为“鹤山派”,是全真龙门派的一个新支派。功成后任遇真庵之主。他主持鹤山遇真庵几十年,“日则炼形于石楼,夜则练气于道宫”,最终创立道教法派“鹤山派”,亦称“崂山派”,其真言为“复驾云坎至,崇教道九真,种正通玄里,福泽自德春。元阳从心布,萌芽不更生。体性虚空坐,安然金丹成。重临修仙吕,光华常延增。乾坤均相配,龙虎交黄庭。秉剑立善法,逍遥遇遐碱。智慧明日月,还升太和宫。明志坚炼性纯,礼仪守真元。超会青霭上,悟本称圣贤。”明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五月二十日逝世,年80岁,敕封为“中元永寿太和真君”,著有《迎仙客词》。据《太清宫志》和《即墨县志》载,明正德初年,山东莱州府掖县徐复阳,字光明,号通灵,明宪宗成化十二年(1476年)生,自幼因瞽目而遭遗弃。十几岁时流浪至即墨鹤山,在鹤山遇真庵出家入道,拜鹤山遇真庵丘长春门下李灵仙道士(山东昌邑人)为师,李灵仙深通医理,诊得弟子徐复阳瞽目的主要原因是肝气过盛而郁结于目。故他一方面传授给徐复阳道教内功以疏通气血、内培元本;另一方面又施以药物配合其内功锻炼。数年后,徐复阳在师父的调理教导之下重见光明。清同治版《即墨县志》记载,徐复阳“元统间隐居鹤山,煅炼功成,元神静出。顺帝召见,赐锦斓衣。所著有《迎仙客词》。后莫知所终。”其飞升遗迹、墓址、摸钱涧等胜迹今犹存。徐复阳开创了崂山全真教鹤山派,成为名扬青史的一代道教祖师,也提升了鹤山、崂山,乃至青岛在全国道教,乃至中华文化中的地位。
![]()
仙台凌空景区东峰上方,有一巨石高危突兀,凌空而起,东侧有百米深涧。峭壁呈圆柱状,顶阔可容20余人。北侧刻有“升仙台”。人登其上飘然欲仙,引首俯视,栗然心动。相传此台为李灵仙、徐复阳道士成仙升天之地。
![]()
![]()
鹤山晓钟遇真宫东侧,建有青铜制鹤山晓钟,钟体四面刻有“国泰民安”、“政通人和”、“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字样。钟声清脆洪亮,远播四方。民间相传,敲钟可减除烦恼,清心涤滤。钟声长鸣,以示神灵永存,保佑四方,消灾降福,吉庆瑞祥。游者争相敲钟,闻钟,“鹤山晓钟”遂成佳景。
![]()
![]()
![]()
仙台凌空景区东峰上方,有一巨石高危突兀,凌空而起,东侧有百米深涧。峭壁呈圆柱状,顶阔可容20余人。北侧刻有“升仙台”。人登其上飘然欲仙,引首俯视,栗然心动。相传此台为李灵仙、徐复阳道士成仙升天之地。
鹤山晓钟遇真宫东侧,建有青铜制鹤山晓钟,钟体四面刻有“国泰民安”、“政通人和”、“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字样。钟声清脆洪亮,远播四方。民间相传,敲钟可减除烦恼,清心涤滤。钟声长鸣,以示神灵永存,保佑四方,消灾降福,吉庆瑞祥。游者争相敲钟,闻钟,“鹤山晓钟”遂成佳景。
遇真宫的传说
1.八仙显灵击败倭寇
在鹤山流传着这样一个传说,明洪武年间,经常有小股倭寇乘船从海上掠夺鳌山卫沿海村庄。为防止倭寇的骚扰,朝廷便下令在沿海地区建立卫所,筑城筑军。鳌山卫城即建立于洪武二十一年。一天下午,一股倭寇向鹤山附近的几个村庄开枪攻来。和往前一样,人们扶老携幼,挑着财物,赶着牛骡,慌忙向鹤山围子里撤去,有的躲在山洞里,有的趴在树丛中,有的涌进了遇真庵的大殿里,跪拜在神像下,叩头,祈祷神灵保佑。倭寇追赶到鹤山山腰围子门口时,天忽然暗下来,只觉得山峦中云雾蒸腾,烟火缭绕,雷声隆隆,战鼓咚咚,战马嘶鸣,围子墙根内,人影时隐时现,灯笼火把漫山遍野到处晃动,好似有千军万马,重兵防守一般。倭寇心里害怕,东西不分,南北不辨,迷失了方向。神奇的是,倭寇开枪枪不响,手连军刀也举不起来,个个只觉得心慌、眼花、胸闷,头重脚轻,有的腿抽了筋,站不稳,从山腰上滚下来。冲了几次,也没有攻进鹤山围子里。最后只有狼狈逃跑,退回海上。是谁搬兵击败倭寇的呢?人们相互询问,观察着。最后发现老君殿内的八仙的神像浑身泥沙,汗流浃背,风尘仆仆,像刚从战场上回来一般。人们这才明白,原来是八仙显灵,用神力击败了倭寇。于是人们在老君殿两侧塑有八仙神像,供奉他们。这些神话和传说凭借着宫观这个载体,引起人们纷至沓来,朝觐拜谒,殿堂院落终日香火缭绕。
2.徐复阳的传说
传说中的徐复阳,是明朝成化年间著名道人,创立了全真道鹤山派,后来他从遇真庵的升仙台飞升做了神仙。中国旅游创新传播专家贾云峰在《你不得不去即墨的50个理由》中记述了关于徐复阳的故事。他主持鹤山遇真庵几十年,“日则炼形于石楼,夜则练气于道宫”,最终创立道教法派“鹤山派”。他的历史颇具励志色彩,鹤山流传着的大部分传说也都与他有关。
徐复阳在没入道之前,是个双目失明的盲人。盲人徐复阳凭着弹唱为生,流浪各地。他说的书嗓音洪亮,人们都爱听,他弹的弦特别悦耳,听的人很多,所以生计并不成问题。有一年,徐复阳边说书边流浪,来到即墨城。正当说书弹弦弹到激烈的时候,一根弦“啪”的一声,断了。围观的人们顿感失望,一片嘘声。可只见徐复阳用手将弦上下一捋,弦就接起来了,继续弹奏,围观的人齐声叫好。喝彩声刚落,只听外面有个疯癫道人说:“断了弦好接,断了头也好接?”徐复阳虽是个瞎子,但他听到此人说话不俗,忙站起来去招呼老道。此人确实不一般,乃是得到张三丰真传,并创建遇真庵的传奇道人李灵仙。
李灵仙开始认为只是寒暄几句,不想被徐复阳一把拉住。接着徐复阳又跪下抱住他的大腿,死也不放,苦苦哀求收他为徒。徐复阳缠磨了半天的时间,最后李灵仙开了口说:“你要跟我出家,先依我一件事!”徐复阳说:“只要你能收我为徒,就是十件八件事我都依。”“只有一件,你跟我来吧!”说着一把将徐复阳带走。
李灵仙引徐复阳向鹤山走去。即墨城离鹤山不太远。他俩来到一个大山涧里,山涧里尽是些荆棘卵石,乱石缝里生了些蝎子、蚰蜒、毒蛇之类的东西。跟着李灵仙,徐复阳来到山顶上。“你摸摸我手里有几枚铜钱?”李灵仙将手伸过去。徐复阳搭手一摸说:“有七枚!”李灵仙把手一甩,只听“嚓”的一声,这七枚铜钱被扔到山涧里,并说道:“什么时候摸到这七枚铜钱,我什么时候就收你为徒!”
从那天起,徐复阳每天起早贪黑,到这条山涧里来摸钱,他的手磨破了,不觉得痛,蝎子蜇了不吱声。一块块石头挨着翻找,荆棘挨着用手捋。下雨天他来,刮风天他摸。三伏天他光着膀子晒,身上被荆棘刺破了皮肉,流出了鲜血;三九天衣裳被刮破了不遮风寒,手冻麻了用身子暖暖再摸。就这样,在这荒无人烟的深涧当中,他整整摸了三年的时间。可摸遍了这条大山涧,徐复阳却总共只摸到六枚铜钱。他拿着6枚铜钱去找李灵仙,说:“师父,我这三年的时间,只摸到六枚钱,那一枚实在摸不到了,请你收下我吧!”李灵仙听了说:“你再来摸摸我的手。”徐复阳一摸,原来师父手中还有一枚。李灵仙道:“这一枚我当时就没甩出去,你往哪里去摸?”李灵仙见徐复阳有决心,就收他为徒。
所以徐复阳摸过的山涧,后来被人们称为“摸钱涧”或“金钱涧”,摸钱涧的棘子朝上长,那是被徐复阳向上捋的,棘子尖是红色的,那是被他血染成的。清代道人王悟禅就曾有《咏摸钱涧》诗曰:“滚龙洞下涧东流,曾有仙真炼苦头,艳说摸钱留迹在,荆针多是上弯钩。”
经过三年的考验,徐复阳终于得以拜师入道。这天,李灵仙亲自打来一盆水,对徐复阳说:“徒儿,三年了,你连脸也没顾得洗一次,这会儿该洗洗脸了!”
徐复阳在脸盆旁蹲下,刚舀水洗了一把,就觉得眼前“呼啦”一下,亮了。徐复阳高兴地跳起来说:“师父,我的眼能看见了!”李灵仙沉着脸道:“你看见什么了?”“我看见世上……”没等徐复阳说完,李灵仙就大喝一句:“狂妄!”徐复阳再没敢说下去。李灵仙怕他心不诚,决定再试他一次。
一天,暮色降至,突然下起大雨。遇真庵外有位年轻的女人,要求到遇真庵避雨。徐复阳被她的哭闹缠得烦了,便出来劝道:“我们是出家人,不能让你这妇道人家进来,你快点走吧!”那妇人趁开门之际,忙走进门,边走边说:“你们出家人行好积善,雨这么大,叫我到哪里去?你就救救我吧!”徐复阳无奈,只好把她安排在西廊房住下。这女人睡到半夜,又嚷起来。徐复阳走出大殿问道:“你嚷什么?快睡吧!”“出家人,我天生有一病,不守着个男人不能入睡,你快来呀!”徐复阳厉声说:“你再胡说,我定赶你出山门。”说完又回到大殿。那个女人直嚷到五更,徐复阳理都不理。
天亮了,徐复阳开门一看,院内干干的,根本没有一个雨点,又去开西廊房的门,那个女人不见了,见师父李灵仙在里面,这下徐复阳全明白了。李灵仙见徐复阳果真有学艺的诚心,就把真经传给他。几年之后,徐复阳尽得师父真传。修行几年之后,李道长看他快修成了,便在一个天阴得乌黑乌黑的晚上把他叫到身边,说:“你到西边那块山石后等着,千万不要吱声,等打过雷后,有一物出来,你就上去!”徐复阳按师父的话去了。徐复阳去不多时,只见黑压压的一簇云在这座山顶上盘着。徐复阳心里害怕,但嘴里却不敢吱声。这时,只听“咔嚓”一声巨雷响,这座山头分成两半,一头梅花鹿撒欢跑出来,跑了几个圈子,又乖乖地来到徐复阳的面前。他忙上去捉住,骑在鹿背上。梅花鹿驮着徐复阳腾空而起。这时徐复阳大声疾呼:“师父,师父!”喊着喊着已去远了。李灵仙应道:“徒儿先走一步,我随后就来!”徐复阳就这样到了天上,做了神仙。
徐复阳在遇真宫刻苦修道,在师父李灵仙的妙手调理下,双目神奇般复明。后于仙鹤洞面壁九年,得大道,于明嘉靖三十五年世寿八十岁飞升。其飞升遗迹、墓址、摸钱涧等胜迹今犹存。徐复阳开创了崂山全真教鹤山派,成为名扬青史的一代道教祖师,也提升了鹤山、崂山,乃至青岛在全国道教,乃至中华文化中的地位。
(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料整理于网络)
——2015.9.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