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慵懒猫咪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1956

青岛博物馆系列——再游青岛规划展览馆

$
0
0
青岛博物馆系列——再游青岛规划展览馆

       自从第一次参观青岛规划展览馆后,就被青岛的规划全景模型和围绕其后的环形荧幕所震撼,心心念念要带儿子来见识见识青岛的这处别具特色的展览馆。今天终于得偿所愿。
  青岛规划展览馆位于崂山区东海东路78号,东临石老人海水浴场,西接青岛海滨雕塑园,由原现代艺术中心主体建筑改造而成,2011年8月开始土建改造,2012年9月开始布展,2012年12月29日开馆。展馆建筑面积约31000平方米,展览面积约15000平方米,设有将青岛所辖11282平方公里纳入一个模型的全市域规划模型,充分展示了青岛率先科学发展、实现蓝色跨越,建设宜居幸福的现代化国际城市的发展蓝图。

       走进规划展览馆,一幅巨大的沙画浮雕映入眼帘,这是用青岛海滩的沙子做的,有老城区,有东部城区,还有未来图景。
       一组《问道》的雕塑......

 

  沿着参观长廊一路走,两侧是青岛城市规划的发展变迁,青岛城市建设取得的诸多成就,“中国大陆第一个实施现代城市总体规划的城市”、“近代中国第一个收回主权的城市”、“中国十佳宜居城市”、“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龙头城市”、“全国文明城市”……

  青岛规划展览馆作为重要的公益性场馆,具备满足多重社会需求的功能,是展示青岛历史、未来、城乡规划建设成果的平台;是宣传城乡规划知识、增强市民自豪感的科普基地;是解读青岛的指南;是展现城市形象、城市文化的重要载体;是推介城市的重要窗口和城市会客厅。 这里除周一休馆外,每周二至周日免费向市民及游客开放。
 
  中间大厅是一个巨大的城市微缩模型。这个用烂尾工程改造的规划馆,用高端的设备展示了青岛的规划全景,而1:2750的模型将整个青岛区域完全浓缩在其中,展示了青岛所辖区市全域11282平方公里及约12000平方公里海域,这是全国第一个全市域规划模型。在声光电配合下,巨型青岛市规划沙盘上,上演了一场城市变迁秀。 
  青岛全景图宏伟,细节做得也非常到位,在偌大的版图上,香港中路上成排的高楼大厦,大沽河两岸的棵棵绿树,甚至乡村城市的道路都清晰可辨。市民一般可以找到自己住的楼座,对自己所处位置在青岛的大区域里是什么概念有所了解,也就更加认识青岛,了解青岛,热爱青岛。
  当然这个模型不仅仅是静态的,它的背后有一块巨大的LED屏幕,15分钟的短片以城市规划编制为脉络,展示本市的城市空间格局演变、新一轮城市空间发展战略和城市总体规划,而这就像一场声光电配合的4D大片,配合影片的内容,模型不同区域的灯火闪烁,不同区块还会自动升降,海岸线、山脉、岛屿,仿佛都会舞蹈一般,表演了一场青岛规划的变迁秀。

 

  
       规划展览馆里还有另一场视觉盛宴——外形像海螺的360度全景影院。这是馆中最有特色的展区,在一块360°的荧幕上,播放着介绍青岛市的相关影片,大气磅礴的宽阔影像让观者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对青岛的自然风貌、城市规划等有了更直观的感触。



       在这里看演出,仿佛海陆空多视角地参观青岛全貌......

      太快了,无法用相机记录清晰的画面......

       转到“海螺”的后面,可以看到青岛美丽的大海......







       来说说展厅吧......
       展厅展示内容以城市规划编制为脉络,设有百年规划、战略规划、测绘地理信息、总体规划模型、360°全景展示等展厅,充分展示了青岛的城市空间格局演变、新一轮城市空间发展战略和城市总体规划及各层次规划编制成果,充分展示了青岛率先科学发展、实现蓝色跨越,建设宜居幸福的现代化国际城市的发展蓝图等。
   百年规划展区:这里介绍了青岛自1898年至今青岛市城市空间格局的演变,以及青岛市的国家战略与区域规划。仔细阅读和查看墙面上的展板,可以了解了青岛的过去和现在。

       整个展馆以图片、文字、触摸屏等多种形式,展示我市的城市空间格局演变、新一轮城市空间发展战略和城市总体规划。从1898年德占时期中国大陆第一份现代城市规划方案,到解放后各个时期的青岛城市规划,百余幅青岛各个时期的城市规划,清晰地勾勒出这座黄海明珠,从最初蜷缩在胶州湾一隅到如今三城联动的成长履历。一幅1900年的青岛城市规划图上,青岛的城市性质被定位为海军基地和商贸港口,德文标注的“小港”、“大港”的地名沿用至今,老市府和迎宾馆也清晰可见。除了历史上的规划,现在执行的各种战略规划、详细规划和专项规划也非常完备,参观者查阅起来非常方便。

       青岛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中国道教的发祥地,6000年以前的新石器时代,这里已有了人类的生存和繁衍,诞生了灿烂的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以及岳石文化,在四千多年的时候,这里出现了三里河文化。等到了商周的时候,青岛因为产盐而受到重视,东周时期建立了当时山东地区第二大市镇——即墨。特别在秦汉之时,出现了闻名天下的青岛胶南市的琅琊台。在此时,青岛胶南市的琅琊台与即墨一起成为了中国东部沿海的主要城市之一,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占有着重要的地位。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曾三次登临现位于青岛胶南市的琅琊台。秦代徐福曾率船队出海寻仙问药,就是从青岛的琅琊山出发的,起航东渡朝鲜、日本。汉武帝也曾经多次前来青岛巡游,曾在现位于青岛市城阳区的不其山“祀神人于交门宫”,并在胶州湾畔女姑山祭天拜祖设立明堂9所。这是因为汉武帝曾经做过胶东王。
       至清朝末年,青岛已发展成为一个繁华市镇,昔称胶澳。1891年6月14日,清政府调登州总兵章高元移驻青岛口,标志着青岛市建制的开始。青岛设置后,清军即在此修筑炮台,至今仍留有青岛山炮台遗址。
       “一战”结束后,1919年英、美、法等国在巴黎召开“和会”,不顾中国人民的强烈反对,将青岛的主权和山东的权益一概交给日本,于是在中国近代史上爆发了轰轰烈烈的“五四”爱国运动。为纪念该运动,青岛修建了五四广场,该广场现已成为了青岛的新标志。
       1922年12月,中日签订了《解决山东悬案条约》及《附件》,同年12月10日,当时的北洋军阀政府正式收回青岛主权。抗战胜利后,青岛被国民党政府接管并成为我国的海军基地,现已建成为海军博物馆。
 
 






       “青岛”原指小青岛(也叫琴岛),以岛上“山岩耸秀,林木蓊郁”而得名。“青岛”之名的出现,就现在已发现的典籍文献来看,最早有明确记载是在明代中叶,距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青岛人文古迹和名人故居众多,有秦始皇三次东临、徐福东渡扶桑的启航地琅琊台,西汉五百义士殉葬的田横岛,被誉为石刻瑰宝的天柱山魏碑,春秋战国的齐长城遗址以及地质奇观马山石林等。康有为、闻一多、老舍、王统照等名人故居。青岛市共有各类文化机构458处。其中,影剧院33处,文化馆(站)182处,博物馆8处,公共图书馆13处,艺术表演团体12个,广播电台1座、12套节目,电视台1座、15套节目。

       青岛名字起源:在许铤编撰的《地方事宜议·海防》中,有关青岛之名有这样一段记述:“本县东南滨海,即中国东界,望之了无津涯,惟岛屿罗峙其间。岛之可人居者,曰青、曰福、曰管、曰白马、曰香花、曰田横、曰颜武。”这里说的“青”,即是指青岛,也就是现在的小青岛。在许铤的眼里,小小的一个青岛,不仅可以设防,抵御倭寇的侵扰,而且还是可供人居的地方。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小青岛最初还是主要用于军事目的。需要指出的是,许铤所此时所提及的“青岛”,是浮山千户所管辖的一个可以驻军的小岛。而在这个岛的对面岸坡上,一座小小的天后宫,也已在这里存在了一百多年。如果再往前追溯,还可以追寻到天后宫附近山坡上居住的村民初来辟建青岛村的时代。
       据编修于1924年的《胡氏族谱》记载:“吾族相传自明永乐初年由云南迁居即墨,世居青岛之‘上庄’”,“聚族而居,五百余载”。这就是说,在天后宫还没修建的60多年前,胡氏族人就已经从云南迁居在现迎宾馆一带建村居住。胡氏族人建的村落,初名就叫“青岛村”。只是到了后来,村民繁衍愈众,原来的村址已不能容纳,故又分出一支来,搬迁到了现在的湖南路和广西路一带。这样,原先的“青岛村”就被称之为“上青岛村”,俗呼“上庄”;而新建的“青岛村”就被称之为“下青岛村”,俗呼“下庄”。胡氏族人的祖居地即是“上庄”。
       这就基本上给了我们一个清晰脉络,即“先有青岛,后有青岛村,最后才有天后宫”。因为我们已知,青岛附近的一些岛屿是在宋代以前就已经有了名称。估计“青岛”之名,最晚也不能晚于明初。后来,胡姓族人从云南来了,他们除以青岛湾里这座小岛的名字命名自己的村落外,还将附近东面的一座山岭,命名为“青岛山”。来青岛之后,他们“可樵可渔”,在这里建了一座“妈祖庙”,这就是后来的天后宫。到了天后宫建成的1467年,青岛湾一带就成了整个青岛地区最大的渔货码头,被称之为“青岛口”。等有了这么多冠以“青岛”之名的地名之后,原先的“青岛”就被俗呼为“小青岛”了。
       而另一个被称做“青岛”的小岛,位于今即墨市田横岛的东北方,又名“三平岛”。
       那么,什么时候才将“青岛”作为青岛地区的总称呢?现在有资料记载的,就是天后宫内的一块刻于清同治年间的《募建戏楼碑记》的石碑。此碑文记载:“窃闻青岛开创以来,百有余年矣。迄今旅客商人,云集而至。”在这里,碑文中使用的“青岛”一词,已不是一个岛、一个村、一座山和一个海口的概念,而是青岛地区的总称。 



 
 

 

 



 











       看一看当年的里院,听一听青岛的方言......





  青岛以其优美的城市海滨轮廓线、丰富的近代建筑群、“山—海—岛—城”融为一体的城市空间格局,以及在中国近现代历史上的重要地位,被批准成为第三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昨日,市规划局副局长姜德志在网络在线问政中透露,目前,我市正通过编制保护规划,来处理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和城市建设发展的关系,正在编制的《青岛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中,新划定了13个历史文化街区。
       根据在编的《青岛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青岛历史城区仍然延续了“东沿延安三路、长春路、威海路,北至海泊河,西南以海岸线为界”约28平方公里的范围。与2002年的规划相比,减少了安徽路街区,增加了四方路、无棣路、奥帆中心、中山路四个街区。“目前我市通过不断完善保护规划编制成果,逐步明确了老城区总体保护及发展的思路,并形成了主要由历史城区、历史文化街区、文保单位和优秀历史建筑构成的比较完整的保护框架。 ”
       13个历史文化街区分别是:中山路历史文化街区、馆陶路历史文化街区、观海山历史文化街区、信号山历史文化街区、观象山历史文化街区、上海路-武定路历史文化街区、八大关-汇泉角-太平角历史文化街区、黄台路历史文化街区、鱼山历史文化街区、八关山历史文化街区、四方路历史文化街区、无棣路历史文化街区、奥帆中心历史文化街区
  有“万国建筑博览会”之称的八大关别墅群融合了多国的建筑风格,是中国建筑师登上历史舞台的第一站。以刘耀宸、张新斋、徐垚、刘铨法、王节尧、王屏藩、苏复轩等人为代表的中国建筑师与外国建筑师合作,设计建造了建筑与环境融合的一个个经典作品,展示了一幅跨文化对话图景。

 





       青岛七区五市名字的由来:“西周时代青岛地域属夷国。春秋初期,青岛地域为介国、夷国、莱国等诸侯国的属地,春秋中期均归入齐国。战国时期,青岛地域大部属即墨。”翻开青岛各区的史志,大都以此来作为介绍建置沿革的开头。即墨,无疑是青岛发展的根源,然而与即墨一样拥有几千年历史的区域还有平度、胶州、莱西,而“城阳”这个名称,作为地名也早在公元前221年(始皇帝二十六年)就有了。这些古老的名称是由何而来?如今的各区又是以何命名?翻阅史料,我们找到了一些区域名称背后的故事。
  市南区和市北区:市南、市北两个名称,最早出现在青岛历史上要追溯到1938年,日本第二次侵占青岛后,以日伪青岛特别市警察局管辖区为保甲行政区,设立市南、市北、海西、台东、四沧、李村六个警察分局。在所有区名之中这两个名字来由最显而易见,皆因其本身分别位于青岛市市区南端、北端而得名。虽经历多次区划调整,区域范围已与当年大有不同,但这两个区名却沿用至今。
  四方区:四方区的名称源于其辖区内原有的旧村“四方村”。“四方”之名,最早见于清代同治十二年(1873年)刊行的《即墨县志》。该书的“七乡村庄图”中,不仅标有四方村名,还标有海泊村、吴家村、岭上(错埠岭)、小村庄、韩家村、湖岛、沙岭庄、盐滩和阎家山等村名。青岛的近现代史上,四方区曾多次与沧口区合并为四沧区,又分离。直到1951年,青岛市调整区划,四方区名使用至今。
  李沧区:李沧区,是市内四区成立最晚的区。1899年,德在胶澳租界划李村区。1932年,西部沧口和东部李村一同分设乡区建设办事处。1935年9月,四方与沧口合并为四沧区,后称第五区。1949年6月2日青岛解放后,成立四沧区人民政府。1951年6月,成立沧口区人民政府。1994年4月,经国务院批准,将原沧口区李村河以北的8个街道办事处和楼山乡与原崂山区李村张村河以北区域合并,设立新的李沧区。
  黄岛区:黄岛区以黄岛岛名命名。据《增修胶志》载:“黄岛在黄庵北,有岛之名,实为平冈。潮来则四面皆水,潮落则徒步可入。其北可暂尔避风,不可久泊。《卫志》称间汛。”“淮子口之北为少海,海中有岛为黄岛。”“潮汐薄岸,地极泻卤。”可知,黄岛之所以得名,一是位于黄庵山之北,一是因为四面环海,土层薄而含卤高,土石皆呈黄色,以颜色命名,以别于东岸之青岛。1979年1月,经国务院批准,设置区级建置,驻地黄岛,故正式命名为黄岛区。
  崂山区:因境内有崂山山脉,故以山命名。1949年6月崂山地区解放,设崂山行政办事处属南海专署。1950年,改属胶州专署。1951年4月,改属青岛市。1953年,设崂山郊区。1961年,设立崂山县,隶属不变。1988年11月,设立青岛市崂山区。
  城阳区:1994年5月设城阳区,因处在古代不其城南,即城之阳而得名。城阳历史悠久。境内发现的城子龙山文化遗址,据确认,远在4000多年前,人们已在这里居住生息。商、周时期,城阳属莱夷地。公元前567年,“齐侯灭莱”,城阳归属齐。1949年5月31日,城阳解放,域内分别归崂山办事处和即墨县管辖;1961年10月起统属崂山县;1988年11月起改属崂山区;1994年6月起属青岛市区级建置。

  即墨市:即墨之名,因水而得。“即墨”因故城(位于今平度市古砚镇大朱毛村一带,田单破燕处)地临墨水(源出平度市古墨山,今之猪洞河)而得名,其名称最早出现在《战国策》《国语》《史记》等历史典籍中。秦统一中国后,始定为即墨县,属齐郡。近现代史上的即墨曾先后归属于莱阳、胶州,1958年划归青岛市,但于1961年3月改属烟台地区,1978年11月再度划归青岛市。1989年7月,撤销即墨县设立即墨市。
  胶州市:胶州市位于山东半岛西南隅,胶州湾西北岸,以胶水命名。据考古测定,四千年前即有先民定居。胶州建置大体为:秦到隋为黔陬县,唐置板桥镇,北宋至元为胶西县,明清为胶州,民国为胶县。1937年后沦为日伪统治区,1939年6月胶县划归青岛。同时,共产党领导的胶县抗日民主政府,属南海行署管辖。1943年为滨海地区所辖。1949年属滨北专区。1950年属胶州专区。1956年7月胶州专署撤销,胶县划归昌潍专区。1958年11月划归青岛市辖。1961年重归昌潍专区。1978年11月再次划归青岛市管辖。1987年2月撤销胶县设立胶州市。
  胶南市:胶南因位于胶州南部而得名。胶南县境原属胶县、诸城和青岛市海西区,1943年建立抗日民主政府,先为诸胶边办事处,后划为藏马县,诸胶边县(后改诸胶县)。1945年设珠山县。1946年成立胶南县。因地处胶县南部,故名,属滨北专区。1950年属胶州专区。1956年藏马县并入胶南县,改属昌潍专区。1958年划归青岛市。1961年复属昌潍专区。1979年1月又划归青岛市。1990年12月,撤销胶南县设立胶南市。
  莱西市:莱西属地历史悠久,石器时代就有人在此劳动、繁衍,商周时期属莱子国,齐侯灭莱时,于今周格庄乡筑古城,秦时属齐郡。莱西因地处莱阳之西而得名。1941年2月,原莱阳县分为莱东县和莱西县。1942年7月由莱西、莱东两县析出莱西南县。1950年3月17日,莱西南县与莱西县合并称莱西县,属莱阳专区。1958年10月17日,莱西县与莱阳县合并,属烟台专区。1962年1月1日,莱西县从莱阳县分立。1983年10月1日,由烟台专区改属青岛市。1990年12月,撤销莱西县设立莱西市。
  平度市:道光年间《重修平度志》记载:“平度,汉旧县名也。通志引说苑闾邱先生对齐宣王愿选良吏平法度,臣得寿矣之言,谓义盖取此。”但书中亦提到平度以“平法度”而得名的说法,古籍并无确切记载,因此是否名称真由此而来则不得而知。明、清时为平度州,属莱州府。1913年,改平度州为平度县,隶莱州府。建国后,平度曾先后分属胶东行政公署、莱阳、潍坊。1983年10月,平度县划归青岛市管辖。1989年7月撤销平度县设立平度市。

  老青岛是否记得这些区:
  四沧区:四沧区为青岛市旧区名。1929年9月由南京国民政府设置。1935年5月,四沧区撤销,调整为四方和沧口二区;同年9月,四方、沧口两区又合并为四沧区。1951年,四沧区撤销,调整为四方和沧口二区。四方区名由来上文已经提到,沧口之名则源于明代。沧口,原名为“海沧”,意思是河海交汇之处。后来,随着“沧口水道”繁衍,使这里逐渐成了胶洲湾的一个货运码头,沧口也是“海沧口”的简称。
  台西区:是中国青岛市原存在的一个区。该地区因地处“烽台岭(今贮水山儿童公园)”以西而得名。
  1929年9月,青岛市政府划分行政区划,撤销台西镇,成立第一区。1935年5月,青岛市政府重划市乡区域并改定名称,撤销第一区,成立台西区。1938年1月,日占青岛特别市实行保甲制度,原台西区分属市南区和市北区。1946年,青岛市警察、保甲区划分离,台西区复立。1962年12月8日,山东省人民委员会批准撤销台西区的行政建制,原台西区分属市南区和市北区。1963年2月27日,台西区的行政建制正式撤销,其区域分布划归市南区、市北区。
  台东区:台东区的命名与台西区一样,以位于“烽台岭”以东得名。
  1929年9月,青岛市政府划分行政区划,撤销台东镇,成立台东区。1932年,青岛市政府实施地方自治,撤销台东区,成立第四区。1935年5月,青岛市政府重划市乡区域并改定名称,撤销第四区,成立台东区。此后,几经变革,台东区一直存在。1994年4月,国务院批准撤销台东区的行政建制,其行政区域并入市北区。

  新中国成立后青岛市区划沿革
  1949年6月 青岛解放后,全市划分为七区:市南区、市北区、台西区、台东区、四沧区、李村区、浮山区。
  1951年8月 市区调整为市南、市北、台东、台西、四方、沧口六区。
  1954年7月 撤销浮山区,其区域分别划分给市南、四方、崂西和李村区管辖。
  1958年9月胶南县、胶县、即墨县划归青岛市管辖。至此,全市共辖7区3县,即市南区、市北区、台东区、台西区、四方区、沧口区、崂山郊区和胶县、胶南县、即墨县。
  1961年10月 崂山郊区改建为崂山县,崂山县的行政区域为原崂山郊区辖区,仍归青岛市管辖。
  1963年2月 撤销台西区,所辖区域分别划入市南、市北。
  1979年1月 设立青岛市黄岛区。
  1983年10月平度县和莱西县划归青岛市管辖。至此,全市划为六区六县:市南区、市北区、台东区、四方区、沧口区、黄岛区和崂山县、即墨县、胶县、胶南县、莱西县、平度县。
  1987年2月 撤销胶县设立胶州市。
  1988年11月 撤销崂山县设立崂山区。
  1989年7月 撤销平度县设立平度市,撤销即墨县设立即墨市。
  1990年12月撤销胶南县设立胶南市。至此,青岛市所辖5个县全部撤县设市(县级),成为全国第一个市管市的城市群。全市划为七区五市:市南区、市北区、台东区、四方区、沧口区、黄岛区、崂山区和胶州市、即墨市、平度市、胶南市、莱西市。
  1994年5月青岛市区行政区划作重大调整,撤台东区、沧口区,设立城阳区、李沧区,各区区域也进行了大规模调整。形成现在的七区五市:市南区、市北区、四方区、李沧区、崂山区、黄岛区、城阳区。
  1、市北区及四方区部分街道办事处合并,设立新的市北区;崂山区一部分设立新崂山区,一部分设立城阳区,一部分与沧口区合并设立李沧区
  2、撤销台东区,其行政区域并入市北区;将四方区的吴家村、错埠岭2个街道办事处,崂山区李村镇的杨家群、河马石、夹岭沟、曲家庵子4个村和中韩镇的7号线以西的区域划归市北区。
  3、撤销青岛市沧口区,设立李沧区。将原沧口区的四流中路、振华路、晓翁村、四流庄、永安路、营子、板桥坊、楼山后8个街道办事处和楼山乡、崂山区李村镇张村河以北的区域划归李沧区。 

 

 





 

       青岛宣言:创建于2008年的世界环保大会是联合国在全球范围内推广绿色新政、主导世界各国向绿色生态发展模式转变的重要会议,旨在构建环保、可持续发展与经济增长互利双赢的政府与企业交流合作平台。2011年6月19日在青岛举行第四届世界环保大会上,来自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官员、中国政府高层代表、美国自然资源保护委员会专家以及相关国家城市代表,共同就“经济转型与发展中的低碳使命”的主题展开探讨。与会代表签署并发表了《2011青岛宣言》。该宣言倡导“善待地球,就是善待我们自己”,主张世界应各国携手应对人类活动与经济发展过程中引起的气候变化问题。与会专家将围绕中国的低碳发展模式与机遇、企业的市场与未来、生态城市建设、区域经济和绿色工业、固废处理、绿色建筑、绿色金融体系、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绿色交通和新能源汽车等热点问题进行探讨和交流。
         青岛市平度实验小学六年级学生王娅妮代表大会宣读了《青岛宣言》。《宣言》呼吁,世界各国政府、非政府组织、民众,共同努力,深化合作,以更加开放、更加积极的态度,开创全球生态、环保、低碳领域合作的新局面,为世界的生态和谐与稳定,做出新的更大的推动力;让更多的企业知道,企业对环境社会的责任,是基于对人与自然、企业与社会和谐关系的长久关注。
       《宣言》认为,顺应人类社会发展与生态和谐的要求,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拓宽新兴产业发展空间,深化在节能环保、开发利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等领域的投资与扶持措施,提升民众的广泛参与,是全球行动成功的关键。
       《宣言》呼吁世界各国政府、非政府组织、民众,共同努力,深化合作,以更加开放、更加积极的态度,开创全球生态、环保、低碳领域合作的新局面,为世界的生态和谐与稳定,做出更大的推动力。
       《宣言》希望并期待让更多的国家和企业知道其对环境的责任,共同为人类提供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更加美丽的地球,实现世界环境与经济的整体性可持续发展。
 







 

 

 





 















       在信息化勘测厅则可以查询地下管线、体验虚拟规划过程,其中“青岛慧图”是一套由青岛勘察测绘研究院开发的三维查询系统,在电子地图的基础上实现规划、教育、旅游、应急等专题信息管理。一个家长带着孩子来到该展厅,在“青岛慧图”上查询自家位置以及卫星拍摄图。“这个智能图不仅能够查地名,还能测量两个点之间的距离,还能找到某个地方周边一切配套,如餐饮店、小学、幼儿园等。”青岛勘察测绘研究院现场负责人介绍。



 



















 



 
 

 

       中间两排可以“翻动”的电子书,详细介绍各个项目的情况,不妨来这里看看你家周围未来会是什么样子。  



  
       青岛规划展览馆能建得如此漂亮实属不易,因为它是在一项烂尾工程的基础上建造起来的。该工程是原现代艺术中心项目,原有建筑2008年建成主体后,由于种种原因一直未投入使用。2011年4月,市委、市政府经研究,决定将其改造成规划展览馆。此举实现了旧建筑改造利用,盘活了烂尾工程。

       整个展馆改建工程分为6个阶段,历时一年时间才改造完毕。按照规划展览馆的功能布局需要,原中心室外广场改为封闭室内空间。原建筑是面包圈的造型,中间是空着的,为了利用起来必须给加个顶。中央大厅采用双层网架结构,从原地下一层升起28根钢柱以支撑屋架体系。为此,地下一层相关柱体需进行结构加固。原环廊部分进深 20米增加为28.4米,中间大厅半径缩短为31.6米。 
  经过400多个日日夜夜的改建,昔日的烂尾工程终于再次被端上了市民的“餐桌”,成为岛城又一对外展示窗口,也将会成为前海一线又一新景点。 
——2015.8.9

 青春就应该这样绽放  游戏测试:三国时期谁是你最好的兄弟!!  你不得不信的星座秘密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1956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