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中的青岛老街——齐东路
青岛是一座名副其实的琴岛,在老街上总能听到悠扬的琴声。对于齐东路的认知,来自三十多年前。我和姐姐的小提琴老师家就住在齐东路上。那时的记忆中,齐东路是一条遍布阴暗潮湿老房子的街道,也许还带着些许学琴的不满吧!只记得老师家的博古架上许多不能动的可爱玩意儿。直到近几年,随着年龄的增长,才渐渐领略到老街的内涵......
齐东路2号,丛良弼故居。丛良弼(1868—1945) ,号庭梦,道号良悟。[1]
蓬莱县(今蓬莱市)马格庄乡安香丛家人。山东火柴工业创始人。丛良弼少时在烟台商号学生意,因精明勤勉,曾被派往日本贩运火柴,他深为中国工业落后,大量资金外流而痛心。民国初年,北京政府以“振兴中华、实业救国”为题,召集海外侨胞共商国是。他以中华总商会会长身份出席会议,深受启迪,遂决心于国内创建一个足以同国外相抗衡的火柴制造厂。回国后,在济南创建山东省第一家国人自办的火柴厂——振业火柴有限公司。产品一经面市,销路畅通,迅速占领了津浦、陇海沿线的广大市场。到1934年,青岛已有火柴厂13个,成为全国重要的火柴生产基地。
开山劈地,齐东路左挎着伏龙路右搂着信号山踩出了一条摇摇晃晃的老街道。东头几条马路的交尾之欢与西头的几条小街的静默形成了生活乐段的强烈的大对比,日复一日的逛街仪式与夜日继日的车马呼啸把北头的老街搅得鸡犬不宁生机昂然。
书店、洗衣店、饭店、琴行、画廊、花店、百货店、啤酒屋、发廊、粮店、菜市场、学校以及银行撑起了齐东路的日常门面。过路的、下车的、上街的在这儿相撞相遇。老街上不仅有老楼,老树和老风景,不仅有这个家族呆过那个名人住过。老街上还有岛上最长的大台阶和最短的马牙石路。多年来1路环行Bus带着万万千千的人把几条老街马路活生生的硬拉到了齐东路的头上,登州路南端的车站被莫名其妙的称为齐东路站,莱芜二路、掖县路、信号山路、丹东路、嫩江路、兴安路等一带均被岛城人简称为齐东路。
许许多多的岁月里岛城人竟异口同声的把大连山以南。信号山以北,京山以西,伏龙山以东的些许上上下下左转右拐的街道马路统统地叫作齐东路。对此,好奇的我曾去求证老市北的秦大伯,他老笑着直点头称是,不甘心的我又去找老市南的善叔叔,他老告诉我这种习惯叫法已延续了好几代了,最后老台东的张大娘跟我说解放前就那样称呼着了。
耐人寻味的是觜上常年唠叨着齐东路的人民大众,十有八九的并不清楚到底那条老街是真正的齐东路,呈S型的这条山间小路仅百年来就这样在民间里被传说着。
两侧都是不高的老楼,有独门独栋的,也有五六十年代的多层。青岛的曲艺家协会、民间文学家协会、影视艺术家协会还有青岛文学编辑部就大隐隐于和齐东路并驾齐驱的信号山路之间的那些老旧的建筑中。
齐东路8号,是1927年美国人詹姆斯来青岛开设美孚火油公司青岛分公司时建起的住宅。齐东路8号在岁月流转中几易其主。
青岛市文史专家鲁海考证,詹姆斯一家回美国后,栾宝德买下了齐东路8号。栾宝德,曾任胶济铁路局副局长,四方机厂总工程师厂长。
解放初期,青岛市成立“文联”,在这里办公。1955年,青岛市文教局分为文化局、教育局两个局,市文联迁至信号山路,市文化局在齐东路8号办公。《大众日报》报载:“据一位在齐东路居住了40多年的居民回忆,他曾见过这里挂市文化局的牌子。到上世纪六十年代,栾家又搬回8号院居住,楼上楼下住了好几家,都是栾家的人或亲戚。“八十年代,栾家搬离了这里。因为厨房、卫生间都是公用的,很不方便。”在当时人们的观念中,这幢房子年久失修,如果维修,费用巨大,承担不起,于是便以低廉的代价转让了。”
荏苒几盈虚,澄澄变古今。生活就是老百姓一天一天用日子堆彻起来的,每天这个世界都在变,但也会有很多东西不会变。
愿这条街永远,恬静,安谧。
——2015.5.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