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慵懒猫咪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1956

河南·安阳·殷墟——王陵遗址

$
0
0

殷墟王陵遗址

    殷墟王陵遗址作为华夏文明最具有代表性的文物遗址,它被国际专家、学者赞誉为“第二个古埃及”,其价值可与世界七大奇迹相媲美。王陵遗址与洹水南岸的宫殿宗庙遗址一样,不仅是殷墟遗址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也是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范围。在这里发现了13座大墓(包括一座未完成大墓)、2000多座陪葬墓和祭祀坑,重达875公斤的国宝重器——司母戊鼎就出土于这里,被学术界公认为中国古代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正是因其重要价值,它与宫殿宗庙遗址得到了联合国遗产专家的高度评价。
    正门外:为更好地保护商代王陵遗址,在原址上修建了王陵遗址保护区。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座仿殷建筑形式的大门,为“茅茨土阶,四阿重屋”的结构(茅草盖顶,夯土台阶,四面坡顶,两重房檐)。迈入这扇大门,一个尘封了3300年的殷商王朝将为我们揭开它神密的面纱,再现当年辉煌与强盛。

    正门内: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中国第一批考古学者在这里发现了距今三千多年商王陵墓群,命名为商代“王陵遗址”。这是我国目前已知最早最完整的王陵墓葬群,它的发现,奠定了殷商文化研究的基础,确证了奴隶社会的存在,成为探索中华文明起源的重要基石。
    王陵遗迹分布图:王陵遗址位于安阳市西北郊洹水北岸的侯家庄与武官村北的高地上。与南面的殷墟宫殿宗庙遗址隔河相望,与东面的洹北商城遥相呼应,是殷墟遗址重要的组成部分。王陵遗址东西长450米,南北宽250米,占地11.3公顷(169.5亩)。大墓大约始建于商王武丁时期,而终于商王帝辛时期,前后营建达200余年。从1934年至今,在这里共发现了13座王陵大墓(包括一座未完成的大墓)、2000多座陪葬墓和祭祀坑。当年发掘时踩出的一条土路,把遗址分成相距百余米的东、西两区。东区有大墓五座,西区八座(包括一座未完成的大墓)。大墓规模宏伟,出土文物精美(举世闻名的司母戊鼎就在这里出土);祭祀坑数量众多,排列有序。所以,学者们认为,这里不仅是殷商时期的商王陵地,而且也是王室祭祀先祖的一个公共祭祀场,是中国古代文明的辉煌篇章之一。因为当年发掘后这些大墓即被回填,为重现当年的盛大景象,工作人员在大墓原址分别采取了地下封存、地表植被砂石标识、复原展示和揭露展示等方法,再现了当年王陵墓葬群的宏大场面。

 

    从19世纪末甲骨文的发现到20世纪20年代的殷墟科学发掘,安阳在中国古史研究中的重要性已无可质疑。特别是小屯村一带宫殿宗庙遗址的确认,更是激发了大家寻找商代王陵的兴趣。大约在1933年,侯家庄附近私人盗掘出三件形状奇特、体积庞大的青铜器,消息不胫而走。正在主持发掘工作的考古学家梁思永先生听到了这个消息,并得知墓葬的位置大约靠近侯家庄、武官村一带,于是便在五位年轻的考古学家(石璋如、刘耀——即著名考古学家尹达先生、祁延霈、胡福林——即著名甲骨学大师胡厚宣先生、尹焕章)的协助下开始第十次发掘。
    讲到著名考古学家梁思永,我们就不提中国近代著名的政治活动家梁启超。梁启超本人是一代伟人,他也创立了十分成功的家庭教育。他共有九个子女,个个成才,各有所长。长子梁思成,是著名的建筑学家,在东北大学创办了我国第一个建筑系,完成了我国第一部《中国建筑史》,他曾先后担任了全国政协常委、全国人大常委、中国科学院部委员等职;次子梁思永,著名的考古学家,于1948年与梁思成一起当选为第一届中国院士;五子梁思礼,也是梁启超最小的孩子,著名的火箭控制系统专家,他是我国航天事业和导弹控制系统的带头人。一家出了三个院士,真太了不起了。
    在梁思永先生一行的不懈努力下,13座王陵大墓、2000多座祭祀坑逐步露出地表。根据墓内出土的器物,大墓的规模及人殉制度等情况,学者们认为这就是统治殷商王朝的最有权势的商王家族墓葬。一个尘封3000多年、深埋黄泉之下的殷商王朝终于显露出他的真实面貌。
    东区主要分布了的五座大墓,分别是M1400、M1443、M1129、武官村大墓(WGKM1)和M260(相传司母戊方鼎就出土于此墓)。其中,M1400大墓为四条墓道,M1443、M1129、武官村大墓为两条墓道,M260为一条墓道。同时,其中东区发现了大量小型墓葬。这些墓葬除少数为陪葬墓外,大多属于祭祀坑,是商王祭祀先祖主要祭祀场所。
    在东边我们可以看到有一座大墓,这就是武官村大墓。它是新中国成立后,由我国考古工作者进行的第一次考古发掘的重大成果。1950年,由郭宝钧先生主持发掘。墓室为长方形,两条墓道。口大底小。墓口南北长14米、东西宽12米,墓口至底深7.20米。墓室底有腰坑,内埋1人1戈。椁室南北长6.30米,东西宽5.20米、高2.50米。椁底由30根原木铺成。椁室每壁由9根原木叠成,呈井字型,上覆椁盖。北墓道长15米,呈坡状,南墓道长15.60米,直达墓底,殉人79人。并出土铜鼎、簋、觚、爵、戈及玉器等随葬品。最著名的有虎纹石磬,长84厘米,厚2.5厘米,正面雕刻卧虎纹,纹饰刚劲圆熟,生气盎然,是目前殷墟出土乐器中最大的一件,也是中国古代乐器宝库中难得的珍品。

    这里有观景台,它由著名建筑学家杨鸿勋先生设计。完全采用原木,台高三层,古朴典雅,为王陵遗址增添了一处游览、休息的场所。

    王陵遗址位于安阳市西北郊洹水北岸的侯家庄西北岗、武官村北地的高地上。与南面的殷墟宫殿宗庙区隔河相望,与东部的洹北商城遥相呼应,是殷墟遗址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这些大墓大约建于商王武丁时期,而终于商王帝辛时期,前后营建达200余年。这些大墓在历史上虽多次盗掘,但仍出土了大量精美的青铜器、玉石器和白陶等。解放前这里出土的器物目前保存在我国的宝岛——台湾。


    在王陵东区,发现了五座大墓。大墓周围分布着2000多座陪葬墓和祭祀坑。在西区的八座大墓周围只发现了100多座陪葬墓和祭祀坑。再仔细看一下西区的八座大墓,除了中间那座未完工的外,是否注意到它们之间有什么共性?这些大墓都有4条墓道,考古学家们认为,4条墓道是商代王陵的标志,也就印证了这个地方就是商代晚期的王家陵园。先秦的王陵大墓仍然保持着这一特点。像最近发现的湖北九连墩楚墓就是这样的。而在东区的5座大墓中,只有1座为4条墓道,其余3座为2条墓道,1座为1条墓道的大墓,规格次于西区。

    殷墟王陵大墓还有什么特点呢?首先,这些大墓墓室宏大,形制壮阔,具有代表性的是M1217大墓。也就是观景台下面的这座大墓。该墓有4条墓道,墓室平面呈“亚”字形,墓室南北长18.4米,东西宽18.1米,墓口到底深15.4米,东、西、南、北四条墓道分别长28.90米、25.00米、60.40米、41.55米。总面积达1,803平方米,是王陵遗址规模最大、墓道最长的大墓。第二,王陵大墓墓内随葬品丰富,种类繁多。像刚才我介绍给大家的M1004大墓,这是王陵遗址大墓出土器物最多的一座。特别是出土了牛方鼎、鹿方鼎,器型厚重,文饰精美,是殷墟出土青铜器的代表之一。第三,就是墓内殉人普遍,数量少则1人,多则达上百人。具有代表性的是M1001大墓。它在王陵遗址西区东部,大墓内M1001位于王陵遗址西区东部,有4条墓道。墓室平面呈“亞”字形,南北长18.9米,东西宽21.3米,墓口至墓底深10.5米。4条墓道呈坡状,其东、西、南、北分别长14.3米、11米、30.7米、19.5米。墓底由92块长2—4米的巨型柏木板铺底、四壁由巨型木板筑成,最大者长达6米。这些巨型木板皆涂朱,雕刻花纹,镶嵌兽牙,奢华考究。墓内外的殉人及人牲多达225人,是殷墟王陵大墓重殉人最多的一个。并出土了青铜礼器、玉石器、白陶及金叶等大量制作极为精美的随葬品。M1001是殷墟王陵遗址中时代较早的墓葬,有学者认为是商王武丁的陵墓。

    王陵西区的8座大墓,有人可能会发现,大墓的墓道是互通的。学者们发掘大墓时,发现有些墓道有叠压现象,这也按照一定的布局安排。墓已经全部被盗,残存随葬品极少,给分期断代研究带来了困难,根据墓道叠压关系,学者们可以明确判断出它们之间的建造顺序。比如,我们看到观景台下面的M1217与M1500,发掘时M1217叠压在M1500南墓道上,由此可知,M1217晚于M1500。
    观景台至M1500大墓:根据村民们回忆,以前王陵遗址也叫武官吴家柏树坟,是一片古柏树林,到了20世纪30年代还有100多棵,最粗的要三个人才能合抱。日本侵略者占领安阳后,这片坟地上的柏树都被砍光了,逐步变成了农田。
    由于大墓在发掘后就进行了回填,为了让大家了解大墓的分布形式,我们在大墓上用柏树做了地表植被标识。为什么用柏树而不用其他树种呢?根据论语记载,夏代祖庙附近种植松树,商代种植柏树。为体现出当年的风貌,所以我们采用了柏树。在整个景区,还种植了松树、槐树等一些植被。这些植被一般都是种植在墓区的。

    在王陵西区的8座大墓中,有1座未完工的大墓,它在考古发掘时的编号为M1567,居于这八座大墓的中部。为什么说未完工呢?因为这座大墓只挖开了墓室,墓内未发现殉葬用人牲。有学者推测,此墓应属于商王帝辛(即殷纣王)。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伐纣,墓未修建完成,帝辛自焚而亡。因此,他死后未埋入此墓。当然,这也只是一个推测,究竟是不是殷纣王之墓,仍然是一个未解之谜。不仅这座大墓主人,其他大墓的主人也是解不开的谜团,有待进一步的考证与探索。因为它们历史上多次被盗掘,只从劫后遗物上,很难判断大墓真正的主人,是令人遗憾的事情,也是王陵遗址的魅力所在。
    M1500大墓。根据考古发掘表明,殷墟王陵大墓埋在地表以下,有的深达10余米。墓室平面多呈现“亚”字形、“中”字形、“甲”字形等。这座大墓为M1500,墓室近方形,四条墓道。口小底大,南北口长18.45米,底长10.38米。四条墓道除南墓道为坡形外,其余三条皆有台阶,北墓道中段还有两个东西向的支道,也有台阶。南墓道长48.55米;东墓道长20.05米,23级台阶;西墓道长22.65米,28级台阶;北墓道长22.60米,31级台阶;北墓道的东支道长3米,11级台阶;西支道长3.38米,10级台阶。此墓曾多次被盗,但仍保留有许多遗物,出土有石俎、石夔龙、石牛、石虎和玉戈、玉饰、骨镞、铜矛头、铜镞、金叶、白陶、仪仗类木器等。殉人达114个。

    这里还可以看到一些石雕。它们是根据大墓中出土的石雕,按照原样仿制的。像这个石怪兽,是在M1001大墓中出土的,作屈膝跪坐状。(该墓是由我国著名考古学家尹达主持发掘的)石怪兽出土后,人们看到它的样子非常特别,形状如虎,但屈膝跪坐,与虎又有差别,当时有人把它称为虎首人身像。石怪兽的这种造型,也让我们看到了商代的礼仪。除了石怪兽,这里还有石牛,它四肢弯曲呈现蹲踞状。石虎、石龙均呈伏卧壮。这些石雕不仅反映出当时人们的审美观念,而且体现出商代高超的工艺制作水平。
    M1004大墓。墓室呈长方形,四条墓道。墓室口大底小,口至底深12.20米。墓口南北长17.90米,东西宽15.90米。四条墓道均呈坡形,东、西、南、北墓道分别长15.00米、13.80米、31.40米、14.10米。墓室内由长木条铺叠成“亞”字形木椁,椁室四壁涂漆,雕刻花纹,上有镶嵌。此墓曾多次被盗掘,但在墓室南部还保留了许多重要的随葬品。随葬品分四层安置,最底层是车饰、皮甲及盾等物,第二层是铜矛头360个,第三层放置铜盔100多个、铜戈370把,最上层为著名的牛方鼎、鹿方鼎和石磬、碧玉棒等。墓内殉人13个。M1004的时代处于殷墟早期与中期之间。发掘这座大墓时,在墓的上方发现了一座汉代墓,汉代墓的下方有一个盗洞,一直挖到M1004大墓的墓室。根据这一点,他们推测早在汉代以前,甚至春秋、西周时期这些大墓已经被盗。该墓在第一次清理发掘时,没发现什么珍贵文物,而且也是当时发掘的四座大墓(M1001、M1002、M1003)中略小的一座。在第二次对它清理发掘时,它却大放光彩。在南墓道口未被盗坑波及的一块夯土中,发现了两个大鼎,为牛方鼎和鹿方鼎。在墓的旁边,我们可以看到两个大鼎的复制品。牛鼎四面为牛头,鹿鼎四面为鹿头,两件大鼎纹饰精美,器型厚重。梁思永看到两件大鼎后,感慨的说:“牛、鹿大鼎不但是中国考古史上第一大发现,也是中国时代最早的青铜大鼎第一次出土。”现在这两件大鼎保存在我国的宝岛——台湾。除了这两个大鼎以外,还发现了车饰、皮甲、盾牌以及大量的铜矛头、铜盔、铜戈等重要文物。因此,这座大墓是殷墟王陵考古史中最重要的发现之一,同时为我们研究殷商文化起到重要作用。
    M1001大墓。在王陵遗址大墓中,最具代表性的是M1001。M1001位于王陵遗址西区东部,有4条墓道。墓室平面呈“亞”字形,南北长18.9米,东西宽21.3米,墓口至墓底深10.5米。4条墓道呈坡状,其东、西、南、北分别长14.3米、11米、30.7米、19.5米。墓底由92块长2—4米的巨型柏木板铺底、四壁由巨型木板筑成,最大者长达6米。这些巨型木板皆涂朱,雕刻花纹,镶嵌兽牙,奢华考究。墓内外的殉人及人牲多达225人,并出土了青铜礼器、玉石器、白陶及金叶等大量制作极为精美的随葬品。M1001是殷墟王陵遗址中时代较早的墓葬,被认为是商王武丁的陵墓。

    M260大墓展厅。M260位于殷墟王陵遗址东区,在1984年9月进行了正式考古发掘,闻名遐迩的司母戊大鼎1939年就出土于这里。司母戊鼎是世界上罕见的青铜重器,鼎重875公斤,高133厘米,口长110厘米,宽79厘米,足高46厘米,壁厚6厘米,是迄今为止出土鼎中最大最重的。

    M260墓呈“甲”字形,墓道在墓室南部,呈坡状,墓室为一长方形竖穴坑。墓室底有一腰坑,内有一人一大玉戈。在墓道填土内,有集中在一起的22个人头骨。墓室填土中有6个个体的人骨,椁室填土内有5个个体人骨。传说1939年该墓出土了司母戊大鼎,更显示出墓主人的尊贵。探讨该墓主人身份之迷,成为殷墟考古的重要目标之一。
    商代的人就能挖掘这么深的墓葬,真够伟大的......

 

 



   残忍的祭祀仪式......





    王陵墓葬展览馆。墓道为大墓所特有,由地表直通墓底,形成斜坡,有的墓道成台阶状。墓道内一般葬人牲或马。墓室一般为方形或长方形,面积由几十平方米到几百平方米不等。墓室四壁常有“二层台”,二层台上殉人或放置器物。墓室内葬具有棺、椁和帐幄。墓室底部中心有“腰坑”,常见殉狗,也有殉人的。殉狗是为墓主人警戒,殉人似有奠基意义。这些都是为死者安居并保护其在阴曹地府不受侵害而设。

    在奴隶社会里,祭祀是礼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的大事,多数由国王亲自主持。祭祀对象包括天地、山川、日月、风雨、祖先、神鬼等等。在王陵遗址发出的2000余座祭祀坑中,白骨累累,显示了殷代奴隶的悲惨情景。把人强行处死后埋入坑内祭祀祖先,称为人祭。人祭坑排列有序,分为若干组,每组代表一次祭祀活动。有活埋的,有先处死后再埋入的。祭祀的人牲,多为战俘,也有一些是奴隶。


 

    祭祀场:“国之大事,在祀与戎。”随着墓主人的安葬,祭祀杀牲仪式逐渐开始。这里是当年商王祭祀先祖的祭祀场所。在王陵大墓的周围,共发现2000余座祭祀坑,我们现在看到的仅仅只是其中的一部分。主要采用了地下封存、地表砂石标识、复原展示的方法进行展示。为避免风雨侵蚀,我们对复原展示的祭祀坑加盖了玻璃罩进行保护。
    这些祭祀坑排列整齐的称“排葬坑”,比较分散的称为“散葬坑”。埋人的坑大多是长方形竖穴,坑内所埋人骨有全躯的,有身首分离的,也有无头躯体。另外,还有一种是方形坑,是专门埋葬人头骨的。

    在商代,每当祭祀时商王都会把人像牛、羊、猪等牲畜一样供奉给祖先和神灵,这种制度被学者们称为是人牲制度。被杀的人牲绝大多数为战俘,少数为奴隶。商王和贵族奴隶主在祭祀祖先、祈祷神灵佑护、建筑宫室和求年问雨时都要用人牲,这里也就成为商王祭祀祖先的一个大型公共祭祀场所。里面埋葬着大量祭祀牺牲的遗骸。其中仅1976年发掘的191座祭祀坑中,就发现1178具人骨架。据不完全统计,殷墟甲骨文中有关人祭的甲骨有1350片,卜辞1992条,共用人牲13052人。不仅如此,商王或贵族死后,还用人殉葬,称为人殉。人殉的数量,根据墓主人身份的高低,少则1人,多则达200多人。像M1001大墓殉人就多达225人。

    商王的祭祀活动是频繁的。在祭祀活动中,有时祭祀一位祖先,有时几位祖先一起祭奠。祭祀的对象除盘庚后的诸王,有时把商代的先公先王一起祭奠。每次祭祀所用的牺牲,有的是牲畜,有的是人。我们看到的这些祭祀坑就是当年的兽祭坑。它们是1976年春发掘的,里面埋葬的都是墓主人生前所使用过或喜爱的动物,主要有马、牛、羊、犬、象、猪、狐等,其中马有117匹。咱们可以看一下这边的坑里埋葬的就是一匹马。位了保护遗址,我们采取了地下封存,在祭祀坑原址上按考古发掘情况进行复原的方式进行展示。请大家随我来看一下这座展坑。这是一座象猪同埋坑,里面是一只幼象。大象是河南中原的象征。根据殷墟考古发现和甲骨文记载证实,远在3000年前,中原一带气候温暖湿润,林草茂密。当时河南省广大地区,都曾有野象活动。因此,河南省的古称为豫。

 







 

 



 


 


 



    车马坑展览馆:车是古代中国陆上交通的主要工具。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和使用车的国家之一,相传黄帝时已经发明了车,夏代还设“车正”之职,专门管理车旅交通和车辆的制造。目前的考古资料表明,殷墟出土的车是我国最早的车子实物。这是华夏民族的祖先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的一次重大发明与创造。以车子制造为代表的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为人类科技的发展作出重要贡献。在甲骨文和青铜器铭文中“车”的形象出现较多,形象的描绘了当时车子的形态。车马器实物是1931年在殷墟考古中首次发现的。截止目前,发掘出土的殷代车马坑超过40座。

   

 

    殷代车子是木质结构,主要由舆、轴、轮、辕、衡、轭构成。由于深埋地下,年长岁久,出土时木质部分已全部腐朽,仅存遗痕和青铜饰件。考古工作者根据泥土中保留下来的车子轮廓,成功地对它们进行了剥剔和清理,经过复原,使距今三千多年前的殷代车子再现于人们眼前。

    参观过郑国车马坑和殷墟车马坑后,这里算是小巫了,不一一赘述......
 



    随着社会发展,车子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使用范围也越来越广。人们对车子的重视,又促进了车子本身的进步。一方面,车子结构与系驾法向着轻便快捷发展,由单辕发展到双辕,由“轭靷系驾法”发展到“胸带系”驾,使车子更为合理也更为科学;另一方面,车子的作用也逐渐摆脱战场的束缚,成为人们日常生活和生产劳动的主要工具。中国文明的进步,在一定意义上与中国车子的发展是分不开的。

 

    商代王家陵园的发现与研究,让我们了解到当年王陵大墓的规模和葬俗,随葬品的数量与组合,人牲和人殉制度等一系列内容,证实这里是目前我国已知最早最完整的王陵遗址。并且证明商代已经进入奴隶社会,最重要的是商代已经拥有十分强大的国力,3000多年前的商代是如此繁华。

——2013.7.13


 青春就应该这样绽放  游戏测试:三国时期谁是你最好的兄弟!!  你不得不信的星座秘密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1956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