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慵懒猫咪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1956

2015端午假期·行走胶州——胶州城隍庙

$
0
0

2015端午假期·行走胶州——胶州城隍庙


  历史上,青岛与其周边的胶东地区属于东夷之地,此地曾经隶属于胶州、莱州、即墨等地管辖,仅仅在100多年前,才有了青岛城市的建制。青岛是年轻的,但是其辖区各地却有着悠久的历史。谈到青岛,必谈胶州湾,青岛因胶州湾而兴盛。顾名思义,胶州湾,在历史上是以胶州命名的,宋代,胶州是全国五大通商口岸之一,北方唯此一家,有“金胶州”之美誉。

       在胶州民间流传着“淹了洪州,立胶州”的故事,据传,原来有座洪州城,没有胶州,后来有一天发大水,将洪州城淹没,从此才兴起胶州城。而近些年来在胶州湾海域不断有古代的瓷器等物品被打捞出来,使得古老的神话传说耐人寻味。


       城隍是汉族宗教文化中普遍崇祀的重要神祇之一,大多由有功于地方民众的名臣英雄充当,是汉族民间和道教信奉守护城池之神。胶州城隍庙有两座,一座位于城隍庙街中部,座北向南,另一座在城隍庙后街中部,大门向北。两座庙前后相接,不知是建筑时间不同,还是人为的将其隔开,形成前后两个城隍庙,两个主殿,两个城隍爷。两个城隍庙从结构及新旧程度上看,似前殿早于后殿建造。前殿的城隍爷为金属铸造,后殿城隍爷为木质,两个殿的面积合起来规模宏大,仅次于文庙(孔子庙),为胶城第二大古刹。


       位于胶州老城区中心的胶州城隍庙于明洪武二年(1369年)修复,占地25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为1063.8平方米,包括大殿、寝殿、大殿六楹、歇山重檐,从那时计算,迄今已有640年历史。旧时,在城隍庙举行的祭祀活动有春秋二祭、三出巡,此为大典,相当隆重热烈。另外,每逢春节、端午时,也举行一些仪式。平时求雨祈晴、禳灾、还愿等,又可随时选定吉日而行。每适典礼祭祀,则大多伴随着唱戏。

  

 



       位于城隍庙街的城隍庙,庙门口左右各一石座铁壳狮子,高约2米。大门为一高约4米的拱形门洞,进门后有一15×30米的石子铺地的园子,再进即戏楼。


       戏楼坐南朝北,正对城隍主殿。戏台前有一15×60米的戏池,其上有遮阳棚,戏池内有4排带椅背的长条椅,椅背上有可供放置茶水、瓜子的平板。全部坐席约有300个,座位没有编号,但分男左女右。在坐席两侧,有木栏杆隔开的站席。城隍主殿坐北朝南,两侧有配殿,因后改为玻璃门窗的大房子,内空无一物,故不知原先供奉什么神。在配殿东侧有一小殿,内有类似释迦牟尼卷发立像数尊,因该殿做了供戏院饮用水的开水房,故杂乱无章。在主、配殿的前面,有东西两个廊房,据老人讲两个廊房内全是表现18层地狱之形象。自我记事起(1940年左右),西廊房空无一物,东廊房南半边被戏院供茶水和瓜子的“瓜子柜”占用,北半部分放置了表现新文化运动的物品,有动植物挂图,动物标本和学生的粘贴、雕刻等手工劳作。城隍庙的戏楼可能早就成了营业性场所,因此庙内既无僧道主持,也少有来进香者。戏院基本常年营业,有一年(可能是1941年前后)周信芳带班来演出数日,打炮戏是追韩信,还演过“斩经堂”和“铁公鸡”,其唱腔、作功令观众大开眼界,非常叫座。因城隍庙前殿常年演出,所以老百姓叫它戏院的多,叫城隍庙的少了。另外,应该一提的是城隍庙大门之上,有一绘制匾额,书有“进德会”三字,所以城隍庙街也叫进德街,户口本和门牌上写的是进德街,闾长来查对户口,也用进德街X号。但老百姓没说进德街的,开口就是城隍庙街东头、西头或城隍庙街曾家大门等。而这个进德会成立于何时,谁的会首,有什么活动,未曾见过。

  在胶州,与城隍庙相关的传说主要是“城隍搬家”的故事,此故事有两个版本。

  胶州流传着一个民谣:“胶州城真奇怪,城隍爷不住城里住城外”。现在的胶州城隍庙就盖在内城的城西门外边。按迷信说法,城隍爷是阴曹地府的一城之主,其公馆(城隍庙)理所当然应在城里,可为什么盖在了城西门外呢?

  版本一:其实胶州的城隍庙当时也是建在胶州城里,颇受胶州民众的尊重,但只因一时贪心,经不住钱财诱惑,而毁了城隍爷在民众心中的形象。相传胶州城中有张诚、李实两位先生,有一次张诚借了李实两吊钱,到了年底李实找张诚讨账,张诚正好囊中羞涩,最后只好赖账。双方争论到最后,决定第二日到城隍庙讨论公道。当天晚上,张诚心虚,只好买了两刀烧纸,备了些水果点心,偷偷到城隍庙磕头、祷告,并说:“我并非有意赖账,实在囊中无钱,才出此下策,明天来此磕头赌咒,千万请城隍爷保佑平安,小人在此献上银钱若干”,说罢即把带来的纸烧了。

  第二天清早,李实约了张诚来到城隍庙,两人磕了头,并进行了赌咒,李实说:“如果张诚还了我钱,我昧心说没还,请城隍爷叫我出此门磕断腿”。张诚见状随即也说:“我如果赖账不还,请城隍爷叫我出此门磕破头”。结果两人出城隍庙大门时,城隍爷暗使法术叫李实磕在门槛上,把腿磕断,从此李实又冤又气,大病不起多年。

  后来李、张二人和好,李实知道事情原委,于是借助酒劲,即去了城隍庙,手指城隍爷神像破口大骂,让城隍赶快滚出胶州城里。据说当时城隍爷神像脸面红紫,汗珠大如豆粒。从此每天清晨城隍爷神像就自己跑到胶州城西门外之处,众人见了此景都很奇怪,随即找人抬回庙内后,第二天清晨,城隍爷神像又在城西门外了,此事接连发生三天。最后城隍爷现灵托梦给胶州城内四大财主,说明其情况后,令其筹资在城外重盖城隍庙,于是人们就在现在地址重新建了城隍庙。这个版本是高绪良老人搜集的。

  版本二:此版本来自沧口原华新纱厂老人刘淑英口述,内容略有不同。据说,当年胶州城隍庙确实盖在城里,一日,当地的一个长工和一个地主发生纠纷,地主无赖,让长工一辈子在自家打工还钱。长工怒不可遏,和地主相约在城隍庙谈判。当晚,地主到城隍庙祭祀了城隍,“明天我和长工跳城墙,求您慈悲,保我平安,让长工摔断腿。”第二日,两人真的要跳城墙,长工自以为理在自己这边,于是鼓足勇气跳下去,结果真的摔断了腿。大家都知道长工的冤枉,于是火气更大,决定到县衙门理论。

  原来,县官当晚就埋伏在城隍爷身后,他知道事情的原委。在他的审判之下,财主很快画押招供,拿到口供的县官来到城隍庙,对着城隍爷说:“呸,贪官污吏!亏你还有好名声,还有脸在城里见我?”

  就这样,第二天人们一看,怪,城隍庙空了,大家左找右找,才知道城隍爷搬家到城外去了。于是大家又把他搬回来,可搬回来他自己又搬出去,如此这样好几次,大家干脆在城外盖座庙让他住算了。


  另一座城隍庙,或说后殿,坐落在城隍庙后街(解放后属北坛镇,街名改为进德前街和进德后街),庙门向北,主殿向南,殿内有木制城隍爷,其左右是城隍爷的两位夫人。主殿两厢是两位夫人的卧室,有坑箱及被褥等卧具。在卧室内外,各有一名丫环,一名手捧洗脸盆,一名手持宫灯,老人讲丫环名叫里秋、外秋。在主殿之外东西两侧有两个小庙,西侧为送子娘娘,东侧为鬼王大士和土地爷。在迷信传说中,城隍、土地爷和鬼王掌管亡魂,而这个送子娘娘庙在此有点不伦不类。道士能圆其说,说人生有轮回,亡魂经过了阴曹地府后,要转世投胎,还不是要经过送子娘娘这一关吗?有些老百姓也信他的自圆其说。但无嗣求子的人,在正月十五到庙上“拴孩”的,却多到百子庙、白衣庙等,也有到城隍庙的送子娘娘处“拴孩”的。
  后殿城隍庙内有周、胡二姓道士,周姓道士住庙内房产三间,周姓是首席道士,老百姓称其为道士官,其子周凤阁也随父出家。胡姓道士一家数口男性均出家,家住花行街。后殿的香火很旺,除初一、十五有来进香者,人在去世后的许多仪式要在城隍庙内做。如为死者“报庙”、“送盘缠”等,来时有一名道士全程陪同。

  出巡,是指城隍爷出巡,一年两次,分别在清明节和农历十月初一。就是巡视胶城东西南北四大关108条街(巷),自晨至幕,城隍要遍历这108条街的主要街道,仪仗数十,仪式隆重,观者上千,成为胶城一项重大活动。

       出巡的那天早晨,天不亮即开始举行出巡仪式,首先是给城隍更衣(可扶其站立和弯臂穿袍)、关闭临街庙门,进行排衙(象京剧中高官升堂那样站班,手执金瓜钺斧朝天蹬、头带面具、身穿号衣,扮作牛头马面和大鬼小鬼的仪仗,按次序排列在殿前),道士击鼓撞钟,焚香诵经,加之仪仗队的嚎叫,阴森凄惨,非常惊人。但越是讲的吓人,越有人去看热闹,就连平时爱睡懒觉的人,也有一大早赶在关庙门前进入庙内,观看排衙的全过程,可以此向人炫示自己胆大,见过别人不易见的场面。排衙结束,天也亮了,道士指挥人们将城隍从殿台上抬下,放进专用的八抬大轿内,小鬼打头的仪仗队按序列出门,开始了城隍巡视全城的出巡。此时又有许多许愿的人手拿点燃了的香随队而行,多为10多岁的孩子,大概是家长们企望城隍能保佑他们无病无灾。出巡的路线沿着多年沿用的顺序,出门向东,在城隍庙后街东路口就有一路祭,向南不足百米,在城隍街东头也有路祭,再向南在太平街南头又设路祭……到路祭处,落轿,由本街区一位德高望重或年长者上香,致辞(称“上疏”),内容不外是央求城隍保佑本街区各家平安。虽然仪式也就10分钟左右,但几十处路祭进行完,也下午时分了,此时有人指着城隍讲,你看多灵,脸都喝红了。我近前去看过,下午时分,道士将轿内红窗帘放下,夕阳一照,城隍爷的脸能不映上红色吗?群众是宁信其有的。
  出巡的最后一站是到孤魂坛,坛址在白水泉村西侧,说是城隍的姥姥家。不知因公出巡的城隍此时到姥姥家是因公还是因私?我感到与出巡不搭界。我儿时看到的孤魂坛,破败凄凉,与仪仗威严出巡的城隍大队很不相称。祭完坛,出巡项目全部完成,人马返城隍庙,将城隍抬上主殿归位,仪仗们脱衣卸装,一天的议程结束。
       路祭是各街区各家捐凑的,扮牛头马面、大鬼小鬼的人都是自愿来尽义务,或是祈求祛病驱灾的人,就连抬轿的也是为了让城隍保佑其不再腰腿痛来尽义务的,所以不断有人来争着抬轿。庙上是赚钱的,一是有捐赠,二是各路祭上供的馒头,都归我们所有,一次出巡下来,能收入几麻袋馒头。很有赚头。

  城隍出巡与民间很重视的扫墓同一个时间,这为善男信女上香求神提供了条件,到庙上烧香还愿的人络绎不绝。人多,做小买卖的生意也很好。这一个出巡,把人市拉起来了,人又把生意顶起来了,生意好了又反馈到各行各业中,形成了一个良性生意链。城隍的两次出巡,与杨家庙的两次山会,腊月的集市及正月的“耍”(高跷和秧歌)和十五的灯会,对活跃胶城的商贸交易,起了重要作用。

(部分图片文字资料来源于网络)

——2015.6.20


 青春就应该这样绽放  游戏测试:三国时期谁是你最好的兄弟!!  你不得不信的星座秘密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1956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