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慵懒猫咪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1956

2015端午假期·行走胶州——三里河遗址

$
0
0

2015端午假期·行走胶州——三里河遗址


       在胶州打听了一圈,都不知有三里河遗址,本来都准备放弃的。结果开车到了高凤翰纪念馆,却发现来早了,敲了敲窗,大爷躺在床上回答:一点半开门。一看手机,还有一个小时呢!于是又厚颜询问知不知道三里河遗址的方向,这下问对了人,两位村民热情地回答了起来。原来高凤翰纪念馆在南三里河村,三里河遗址在北三里河村,相隔不是太远。

       目的地到达以后才发现,除了这块碑石,遗址已经了无踪迹,这里已是一片菜地了。出土的文物分列在国家历史博物馆、胶州市博物馆,还有一部分在旁边的高凤翰纪念馆里。

  三里河遗址位于胶州市三里河街道办事处北三里河村神仙沟西,东西约200米,南北约250米,面积约为5万平方米,发掘面积约1570平方米。遗址下层为距今4500年前后新石器时代的大汶口文化遗址,上层为距今4300年前起至3800年前后的龙山文化遗址。

       胶州三里河遗址在2006年就被选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遗址分为上下两层,上层为龙山文化,下层为大汶口文化,共发现墓葬164座,出土文物 2000多件,很多被定为国家一、二级文物,对研究山东地区原始文化有重要意义。然而最令人称奇的是,该遗址最先由高凤翰发现,绘在图中,成为后来人寻找遗址的线索。

  三里河遗址的发现,最大功臣要数居于南三里河村的著名画家高凤翰。清朝乾隆十年即1745年,63岁的高凤翰浪迹江南14年后丢官病老回到老家南三里河村。一天在村郊田野里挖了一个黑陶罐,即先人制作的陶鬶 (guī古代陶制炊事器具,三个空心的足,有柄喙),便以此写生作了《博古图》,还赋诗一首。这幅图收藏在山东大学,1959年被山大历史系教授刘敦愿发现,从这只陶鬶认定三里河村附近埋藏有史前文化遗址,旋即带着助手来此实地考察,果然掘得几件器物和残片。回校后写成论文发表,向全国透露出信息。刘敦愿踏着高凤翰的脚印“按图索骥”也成为一段佳话。

  分上下两层文化时期

  经过实地考察与研究,由考古研究所和潍坊、胶州文化工作人员组成的考古队,在1974年和1975年进行两次挖掘,发掘分为3个区,发现的遗迹和遗物相当丰富。在地表面还可以拾到商代的陶片,遗址可能原有商代遗存。但为后代破坏掉了。地层明显分上下两层,在下层的大汶口文化遗存中,共发现房屋遗迹5处,窖穴31个,墓葬66座;在上层的龙山文化遗存中,共发现窖穴37个,墓葬98座,可能与墓地有关的建筑遗迹2处,出土文物2000多件。

  两个文化层上下叠压的发现,再一次证实了大汶口文化早于龙山文化,并且明确了青岛、潍坊地区的两种文化的基本面貌和龙山文化对于大汶口文化的继承关系。大汶口文化后期有快轮制陶的现象,但只限于小型的少量器物,到龙山文化时期普遍用在各种陶器上,使陶器生产达到一定水平。龙山文化最引人注目的地方是黄铜冶炼技术的使用,发现两件黄铜钻形器。改变了人们一般认为黄铜的出现较青铜为晚的认识,比欧洲出现的黄铜早二、三千年;出土的薄胎黑陶高柄杯,壁薄仅0.3毫米,其制作工艺之精妙,为后人所不及,这些都为研究东夷文化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三里河遗址中大汶口文化遗存的遗迹主要有房址、墓葬和窖穴。墓葬盛行单人仰身直肢葬,有木葬具,随葬品丰富,有的墓主人手握长条形蚌器和獐牙勾形器,骨骼普遍有拔牙和枕骨人工变形的现象。所处遗物中陶器器形较多,骨、角、牙器总数要多于石器,并出现了蚌刀、蚌镰等新工具。龙山文化遗存的主要遗迹有居住址残迹、窖穴和墓葬,并在墓葬区内发现了一处河卵石遗迹和一处卵石底坑,用途特殊。墓葬中骨骼也有拔牙和枕骨人工变形的现象,所处陶器陶色较多,有黑、灰、褐、红、桔黄、白灰等,纹饰简单,薄胎高柄杯在遗址中罕见,却常见于大、中型墓葬中。另外还有石、骨、角、牙、玉质的生产工具和装饰品。


       大汶口文化遗存

       一层大汶口文化房址有5座,只有1座保存较完好,编号为F201,其平面呈椭圆形,半地穴式(居住地面向下深挖约25厘米),南北长3.06米,东西宽2.56米。墙身用黄土掺少量红烧土夯筑而成,外表以深黄褐色泥浆作装饰,墙基挖有浅槽,墙上还发现10个柱洞,洞底均经过加工,较坚硬。在房址内西部另有一椭圆形窖穴,面积约占房址的二分之一。窖穴坑壁及坑底均经过了加工,坑壁还涂了装饰性的黄褐色泥浆。窖穴内残存了一堆被炭化的粮食颗粒,经鉴定是粟,看来此窖穴是粮仓,房址原应是仓库,放粮食及其它日常用具。
       大汶口文化灰坑31个,多为平底,坑壁坑底都较平整,但仅少数经过加工。许多灰坑内堆满贝壳堆积深达10厘米,还有一些灰坑内堆积鱼鳞片。另有一袋形灰坑内掩埋5头完整的幼猪残骨,发掘者认为此是一猪圈,因突发事件而埋。
       大汶口文化墓葬共66座,分区排列有序,反映了氏族成员血缘亲疏关系。墓葬多为东西向,墓穴呈长方或近梯形,一般2.5米—3米,宽0.6米—1米。其中有4座墓有二层台。一部分墓穴中有板灰痕迹,证明使用了木质葬具。有32座墓主人手握蚌器或獐牙,18座墓见用猪下颌骨随葬,11座墓用鱼随葬。墓中常见的随葬器物是小鼎、鬶和黑陶高柄杯。其中有两件动物肖形器,十分有趣,一为猪形鬶,作成猪的造型,小耳、嘴为器口,两侧伸出獠牙,短尾上翘,陶色与猪皮相近;一为狗形鬶,作成狗的形象,昂首张嘴。


       龙山文化遗存

       上层龙山文化房址均遭破坏,仅发现40余个柱洞,但房址结构不明。柱洞底部多经加工,十分坚硬,最多有加工七层铺垫物者,一般为两层。龙山文化灰坑37个,形状和大汶口文化相近,大的灰坑有一层台阶方便上下。在一灰坑底发现一头完整的成年猪骨架,许多坑内堆积贝壳。
       遗址有两处龙山文化祭祀遗迹:一为以河卵石铺成的长方形地面,长0.9米、宽0.6米,其西南1米处,有一具完整的狗骨架,狗骨架之下,整齐地平铺着七块黑陶片。遗迹西北侧不远有一座墓。另一祭祀遗迹为河卵石铺底的圆坑,外径1.2米、内径0.85米、深0.19米。圆坑经过了较为繁杂的加工,其底先铺一层厚3厘米的硬黄土,再铺一层厚4厘米—10厘米的灰白硬土,之上又为一层厚5厘米的黄灰硬土,最后在上面铺河卵石块,坑壁也经过了多道工序的铺打。坑之西北1米处有一座墓。
       龙山文化墓葬共98座,分两区,但没有大汶口文化墓葬那样排列整齐。墓坑多东西方向,平面呈长方形或梯形,一般长2米、宽0.7米—0.9米。有24座墓有二层台,但均不见有板灰痕迹,说明没有使用葬具。24座墓主人手握獐牙或蚌器,19座墓用猪下颌骨随葬。墓中随葬器物以鼎、鬶、罐为多,其中以蛋壳黑陶杯最具特色。因陶杯壁厚多不到1毫米,故以“蛋壳”呼之,其中一座墓出土的一件蛋壳陶杯,器壁仅厚0.3毫米,重不足40克,精致而罕见,是陶之极品。

       生产生活
  三里河遗址是首次被认知的一处具有滨海特点的大汶口文化遗址,明确了鲁中南地区的大汶口文化和龙山文化有若干地域性的差别,属于不同类型。经过深入分析发现,当时的居民过着定居生活,生活基础是农业。大汶口文化时期,农业为主,饲养家畜,尤其猪的饲养比较发达,遗址中发现有多处猪头骨,还有陶器猪鬶。捕猎主要对象是四不像鹿和野猪,捕捞对象主要是黑鲷。

  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推动手工业发展,石器、玉器、骨角牙器、蚌器、陶器、纺织、编织等手工业制作技术已经达到一定水平。大量出土的薄胎黑陶器,又称蛋壳陶,手工工艺精湛,令人惊叹。还有一件薄胎高柄杯,造型美观镂花精细,上部口盘厚度仅有0.3厘米,虽在地下埋葬4000多年,至今光亮如镜,黑似塑料。据悉,出土文物多数被定为一、二级文物,现被胶州博物馆收藏。

       从遗址发现的遗物看,当时人们定居的农耕生活已相当发达,不但有剩余的粮食储存,而且还私养家畜,养猪已经十分普遍,大汶口文化墓中随葬的猪下颌骨共有143块,数量十分惊人,龙山文化也有70块,它们多在个人墓葬中出现,应是私人圈养的。养猪还需要消耗部分粮食,可见在平和时期,人们并不缺吃少穿。除农耕外,人们不凭临海优势,到海边捕捞和采集。遗址中大量的贝壳、鱼鳞及鱼骨便是这种状况的证明。依鱼骨鉴定,发现当时人们可以捕捞到外海的鱼类,如蓝点马鲛,由此看来,他们的航海能力也是不可低估的。

       三里河遗址下层大汶口文化、上层龙山文化相叠压的发现,有力地证明了大汶口文化早于龙山文化的相对年代,明确了这一地区的大汶口文化和龙山文化的基本面貌和龙山文化对大汶口文化的继承关系,还明确了它与鲁中南地区的大汶口文化和龙山文化有着若干地区性差异。更为重要的是,三里河遗址的发现,解决了学术界多年来关于大汶口文化和龙山文化先后关系的争议。

(部分文字资料来源于网络)

——2015.6.20


 青春就应该这样绽放  游戏测试:三国时期谁是你最好的兄弟!!  你不得不信的星座秘密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1956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