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慵懒猫咪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1956

青岛老校的故事——青岛第二中学(原胶澳商埠公立女子中学)

$
0
0

青岛老校的故事——青岛第二中学的前生今世(原胶澳商埠公立女子中学)

       山东省青岛第二中学,儿子就读了三年的母校。在这所岛城的名校中,孩子体验到了一生难忘酸甜苦辣......


       这是三年来,我每天往返两次的地方。今天作为家长来参加孩子的毕业典礼,心中感触良多。第一次看到这个雕塑边上竟然还有喷泉......

       这里是二中的新校区,坐落于青岛市崂山区松岭路70号,背依崂山,南临黄海,总建筑面积6万多平方米,单体建筑17个。

       学校创建于1925年,原名为“胶澳商埠公立女子中学”,1950年秋改名为“山东省青岛第二中学”。截至2013年,历年的入学录取成绩、高考成绩、竞赛成绩都保持青岛市第一,被公认为青岛最好的高中。学校在教学成绩、师资力量、学校硬件等方面在山东省都位居前列。

       校园里有安文山、孙维刚老师花岗岩石像,这两位在青岛二中工作和学习过的教师楷模与正在这里工作和学习的三千师生长相厮守,激励着他们从身边的榜样学起,勇攀高峰。

       安文山老师在青岛二中三尺讲台耕耘四十载,至耳顺之年,病魔缠身之时,仍然培养了两名学生夺得国际数学奥林匹克金牌。安老师即使在弥留之际,仍挂念5个学生,仍不忘第三块金牌。

       孙维刚老师是青岛二中五七届的毕业生,后执教于北京二十二中,连续17年进行大循环数学教改实验,他培养的学生获得一枚国际数学奥林匹克金牌和美国少年诺贝尔奖。孙老师身患癌症仍忘我工作,奋斗在教学一线。据二中校长孙先亮介绍,安文山、孙维刚老师身上集中体现了二中人特有的气质与风度,成为学校一笔宝贵的财富。

       校园的一侧有钟楼和人工湖。这里延续了二中老校的建筑风格......

       校园中的人工湖——静思湖。作为家长来学校好多次,竟然没有发现这里有湖。心里慢慢装着的只有孩子的哭和笑......



 

       在教学区的另一侧,有山。应该隶属于崂山山脉吧!每次看到这座山,都很好奇,但由于各种原因,从没动过去爬的念头。今天孩子毕业典礼,忙着和同学交流,没工夫搭理我们两个老家伙,天气又实在太冷了,于是决定和孩子的爸爸去一探究竟,也打算给孩子留下美好的回忆。

       二中校园中有好几个小山头,最南端的这座看来是学生的体育实践基地......



      高大上的校园啊......













       可惜俯瞰的景色不够美......















       传说中的跑马场吧......

       巨大的操场......

       下山后可以到达地理园......







 









       网球训练场......

       沿路继续往后走......





       这里是学生们嘴里的后山,山上是孩子们干农活的实践基地。儿子喂猪、拔孔雀毛,估计都在此处......













       听见我们的脚步声,这只红冠白毛的公鸡快步向我们跑来,可惜啊,失望了!我们不是常来喂它们的哥哥姐姐呢......







       一排兔子笼......













       暖房......

       没有找到猪和孔雀......









       孩子们的宿舍区......

  
       沿路又回到了主教学区......

       说说学校的历史吧:山东省青岛第二中学,创办于1925年,开始附设于胶澳商埠公立女子两级小学校内,1927年独立成校,校名为胶澳商埠公立女子中学校。1930年迁至现校址,更名为市立女子中学校,始设高中班,并开设家事、刺绣等职业课程。

       日、美军占领青岛期间,校舍曾被占用,校址迁至朝城路。1946年迁回原址。1949年改称现名,并改为男女合校。

       该校有良好的革命传统,1930年中共党员王溥泉(即刘顺元)在校进行革命活动,并组织成立过共青团组织。1931年后又有徐宝娣(现名陶钝)、徐西哲以及吴伯箫、刘青、刘皑风、王云阶、张友松等教师来校任教,并进行了抗日宣传和团组织活动。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共青岛市委、市工委派地下党员来校,团结进步教师和学生,配合人民的解放斗争,先后有近30人奔赴解放区参加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时,有200余名学生被批准参军参干。

       该校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拥有一支热爱人民教育事业,经验丰富,治学严谨的教师队伍,逐渐形成了“勤奋、严谨、团结、朴实”的好校风,为社会主义建设培育了大批人才。自建校以来,有高中毕业生10061人,其中著名的有:修瑞娟,在微循环研究中取得国际上领先的研究成果;高歌,研究的沙丘驻涡(BD)火焰稳定器获1984年国家发明一等奖;徐永基,从事薄壳结构设计研究,1958年出席了全国群英会,现为西北设计院总工程师。还有中国的第一位体育博士田麦久等。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该校在改革开放的形势下,积极开展教育、教学改革的实验,勇于探索新时期人才培养的途径,并在培养学生自学、自治、自理能力,提高综合素质方面具有特色。


  该校连年为高等学校输送了大批合格新生,还在全国全省若干学科竞赛中取得优异成绩,学校被评为优秀单位。学校连续几年被评为青岛市文明单位标兵和山东省的文明单位,荣获山东省教育书育人先进单位和全国德育先进单位称号。


















——2015.6.9晚

原二中老校址:


       山东省青岛市实验中学,原青岛育才中学,位于太平路2号,隶属青岛市教育局。始建于1925年,是现江苏路小学内设的女子中学班发展而来的。首任校长连索兰卿女士。1927年(民国16年)女子中学班迁出,成立公立女子中学校,校名为"胶澳商埠公立女子中学"。暂租用观海二路民房(现观海二路25号)为校址,校长由国文教员李岫华女士担任。1928年胶澳商埠政府拨湖南路14号官产一处(现湖南路31号)为校舍。1929年青岛市政府成立,校名改称为"青岛特别市市立女子初级中学"。1930年学校迁至现址。该校址原为私立青岛中学校址,系刘子山先生捐赠的市产。迁校后,学校增设高级班,学校改名为"市立女子中学"1938年1月青岛沦陷。日寇同汉奸成立了伪青岛治安维持会,学校迁至朝城路小学校舍暂作市立女中校址,任命连索兰卿为校长,并改校名为"青岛治安维持会会立女子中学校"。1939年青岛特别市公署成立, "青岛治安维持会会立女子中学"改称为"青岛特别市市立女子中学"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国民党政府将市立女子第一中学的校名恢复为"市立女子中学"。1946年11月,学校又迁回现址。1949年6月青岛解放,由青岛市人民政府市长马保三任命迟欣圃为校长、市立女子中学与校址在大学路(原镇台衙门)的崂山中学合并,大学路校址改为学校分院,从此初中开始有男生。学校为三三制,高中9个班(全部为女生)。校名为"青岛市立第二中学",1950年秋改名为"山东省青岛第二中学"。

       这是一所声震岛城几十年的名校,岛城无数的尖子生梦寐以求的地方。后来,它的高中部搬迁到了崂山区松岭路,这里只剩下了初中部,但它们都继续着自己的辉煌历史。直到近几年来,超银、青大附中、实验二中等学校崛起,渐渐掩盖住了它的光芒。


 青春就应该这样绽放  游戏测试:三国时期谁是你最好的兄弟!!  你不得不信的星座秘密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1956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