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八册四年级下学期第一单元教学资料
1、走,我们去植树
【植树节简介】“植树节”是一些国家以法律形式规定的以宣传森林效益,并动员群众参加造林为活动内容的节日。按时间长短可分为植树日、植树周或植树月,总称植树节。通过这种活动,激发人们爱林、造林的感情,提高人们对森林功用的认识,促进国土绿化,达到爱林护林和扩大森林资源、改善生态环境的目的。
【各国植树节】植树造林不仅可以绿化和美化家园,同时还可以起到扩大山林资源、防止水土流失、保护农田、调节气候、促进经济发展等作用,是一项利于当代、造福子孙的宏伟工程。为了保护林业资源,美化环境,保持生态平衡,世界上很多国家都根据本国实际情况设立了植树节,如印度每年7月第一周为植树节;朝鲜每年3月2日为植树节;泰国把国庆节定为植树节;菲律宾每年9月第二个星期六为植树节;意大利每年1月21日为植树节;美国各州都有植树节,但由于各地气候差异,全国无统一日期;巴西每年9月21日为植树节;哥伦比亚每年10月12日为植树节;萨尔瓦多植树节和教师节合在一起,每年6月21日举行;埃及每年9月至11月为植树节……
在这些国家中,美国的植树节最早,已有130多年的历史。1872年4月10日,由内布拉斯加州一新闻记者发起美国第一个植树节。当天,内布拉斯加州全境种树超过100万棵。它正式成立由J.
Sterling
Morton(J.斯特林莫顿)在1872年的内布拉斯加州。到20世纪20年代每个美国公众已通过国家法律,宣布某一天为植树节或植树节和伯德日纪念活动。的日期不同,建立了根据气候和适当的种植时间。植树节现在是一个假期,有一个国际遵守和很多国家的认同。在美国,是全国植树节庆祝4月第四个星期五。有些州庆祝选择在不同的日期对应的最佳时机植树地区植树节。
巴西是一个森林资源极为丰富的国家,世界上最大的热带雨林亚马孙森林的近五分之三在巴西境内,全国森林覆盖率为52%以上。尽管如此,巴西人仍然不忘植树造林。巴西政府对森林资源采取合理开发的同时积极鼓励人们植树造林。
为了积极面对全球气候变暖的威胁,联合国环境规划署2006年11月8日在内罗毕发起“为地球植树:10亿棵树运动”。这一运动计划2007年在全球种植最少10亿棵树。
随着人们的环保意识不断增强,并积极投身植树造林活动,人类生存的环境将会得到不断的改善。
据联合国统计,目前世界上已有50多个国家设立了植树节。由于各国国情和地理位置不同,植树节在各国的称呼和时间也不相同,如日本称为“树木节”和“绿化周”;以色列称“树木的新年日”;缅甸称为“植树月”;冰岛称为“学生植树日”;印度称为“全国植树节”;法国称为“全国树木日”;加拿大称为“森林周”。
全年12个月,每月都会有国家欢度植树节。
【中国植树节】中国植树节定于每年的3月12日,是中国为激发人们爱林、造林的热情,促进国土绿化,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通过立法确定的节日。在该日,全国各地政府、机关、学校、公司会响应造林的号召,集中举行植树节仪式,从事植树活动。中国曾于1915年规定清明节为植树节,而后在1928年将植树节改为孙中山逝世的3月12日,以纪念革命先驱的植树造林愿望。这一设定被中国大陆和中国台湾沿用至今。
【写作方法指导】
首尾呼应的作用:前有伏笔,后有照应,可以使内容更为完整,结构更为紧密,引起共鸣。
所谓呼应是指在开头和结尾的内容上要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是对同一情况做出解释、说明、交代的。呼应可以使文章浑然一体,更具有突出的作用。注意内容要协调一致,前后呼应。如前后呼应,是指前边的句子与后边的句子在语意上存在相互联系、相互对应的关系。首尾照应是文章照应方法的一种,又叫首尾呼应。所谓照应,则是指对伏笔以及文章前边的内容以至标题作必要的回应。前有伏笔,后有照应,可以使内容更为完整,结构更为紧密。
常见的照应方法有三种:首尾照应,前后照应,文题照应。
2、第一朵杏花
【人物简介】
竺可桢编辑竺可桢(1890.3.7-1974.2.7),字藕舫,浙江省绍兴县东关镇人。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共产党党员,中国近代气象学家、地理学家、教育家。中国近代地理学和气象学的奠基者。
1910年,竺可桢公费留美学习,1918年获得哈佛大学博士学位。1920年秋应聘南京高等师范学校。1934年竺可桢与翁文灏、张其昀共同成立中国地理学会。1936年4月,他担任浙江大学校长,历时13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先后担任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中国气象学会理事长、名誉理事长,中国地理学会理事长等职。他对中国气候的形成、特点、区划及变迁等,对地理学和自然科学史都有深刻的研究。竺可桢是中国物候学的创始人。
【写作方法指导】
抓重点词句这一学习方法,是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思想感情,感悟作者的表达效果。抓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的方法有,查字典、联系上下文和结合生活实际。除了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思想感情,抓重点词句还可以帮助学生体会词句的表达效果。
【推荐阅读】
竺可桢的故事
1
竺可桢是我国著名的气象学家,是我国近代气象科学的奠基人。
竺可桢从小就十分喜爱学习。5岁时竺可桢已能识字千余,父亲把他送进了镇上唯一的一所小学——敬义小学,不久又聘私塾先生在家启蒙。不到两年,“三字经”“神童诗”“千字文”之类的读本,已远远不能满足竺可桢的求知欲,于是他向同学和乡邻借各种线装书籍来读。有一天晚上,哥哥竺可材教弟弟写作文,小可桢写了一遍,觉得不好,便重新再写一遍,一遍又一遍地写,直到自己觉得满意了才停笔。待他们上床休息时,公鸡已经打鸣了。嫂子埋怨可材,弟弟还小,不应该对他要求这么严,累坏了身体可咋办!可材辩解说:“哪里是我逼他熬夜呀,是他自己严格要求自己,写不好不肯睡觉。”
竺可桢不仅特别喜欢学习,还喜欢动脑筋。雨天,他喜欢趴在窗前或蹲在屋门口看下雨。有一次,他聚精会神地蹲在门口数着从房檐上滴下的雨滴,数着数着,突然发现门口的石板上有一排小坑,水滴落下来的时候正好落在坑里。他觉得奇怪,立即跑去向母亲请教。“你问得好,这就叫‘水滴石穿’,那一个个小坑就是被雨水滴成的,你别看一滴水没有什么厉害的,可日久天长就能把石板滴出一个小坑来。”母亲把话锋一转,又循循善诱地教导,“孩子,读书、办事情也是这个道理,只要持之以恒,坚持下去就会有所成就的。”竺可桢点了点头,牢牢地记住了母亲的话,学习更加勤奋了。从此“水滴石穿”这一格言成了竺可桢的座右铭,伴随着他从绍兴家乡小镇走向了全国,走向了世界。
2
竺可桢小学毕业时,他的才学在同龄人中是一流的。然而,他的个子却又瘦又小。有一天,在教室的走廊里,迎面走过来几个同学,在经过竺可桢身边的时候,几个人嘻嘻哈哈、挤眉弄眼。
其中一个人大声挖苦道:“这副小身材,一遇台风就要被吹上天。”
另一个接着大声说:“好一个可笑的小矮子,我估计他活不过20岁。”
听到这些话,竺可桢十分气恼,真想走上前去狠狠地回敬他们几句,可转念一想:谁叫自己长了这么一副单薄的身子骨呢。要想将来成为一个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人,首先就得有一个好身体。
“对,男子汉想到就要做到。”竺可桢连夜制定了一套详细的锻炼身体的计划,还写了六个大字:“言必行,行必果”,贴在最明显的地方,时时提醒自己。
从那以后,竺可桢便闻鸡起舞,每天天一亮就从床上爬起来,到校园里跑步、舞剑、做操。即使遇到大雨天,也从不间断。
小竺可桢凭着自己的勤奋与好学,凭着自己的意志与精神,在知识的海洋中越走越远,越走越远……
3
竺可桢是我国著名气象学家,他一生一心扑在事业上,为追求科学真理孜孜不倦。
每天记日记,是他的嗜好,他一生记了厚厚的几十本日记。除了1935年以前写的日记在抗日战争期间丢失以外,从1936年1月1日到他去世的前一天——1974年2月6日,共38年零37天,日记一天也没有间断过,全部完整地保存着。
翻开竺可桢的日记,可以看到,在每天的正文前,都记载着当天的天气情况,比如天气阴晴啦、风向风力啦。还记下花开花落啦、春去冬来啦,等等。这些日记竺可桢可不是随便记的,他把这些是当作一项科学观察的工作来做的,非常认真、细致。
建国初期,竺可桢在科学院院部工作,家住北海公园北门附近。虽然当时他已年近花甲,但却拒绝了组织上派车接送他上下班的照顾。因为他需要用身躯去感受大自然的阴晴冷热。
无论刮风下雨、酷暑严寒,人们都可以看到一位老人早晨从公园的北门进来,南门出去;傍晚又从南门进来,北门出去。他就是竺可桢。
竺可桢上下班步行穿过公园,不是像游人那样悠闲自得地观赏公园里宜人的景色,而是对公园的景物做确切而又仔细的观察:哪天柳絮飘飞、哪天北海结冰、哪天春燕回归、哪天丁香花开……回家后,就在日记上认真地记载下来。这一习惯,一直保持了几十个年头。
有时候,竺可桢因出差或有事耽误,就动员老伴、女儿,甚至邻居家的孩子帮他留心观察,详细记录。
这些平凡的科学观察工作,几十年来,竺可桢丝毫没有放弃过。就是这些平凡的记录,为竺可桢积累了大量宝贵的资料,为他的创造性的科学研究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他去世的前一天,当他从收音机里听到气象预报时,还躺在病床上,用颤抖的手握住笔,记下:“晴转多云,东风一至二级……”这也是他一生中的最后一篇日记。
成功不是凭空产生的,是平时不断积累的结果。竺可桢38年如一日,记下了几十本的气象笔记,他这种个性中的坚持性,是值得我们好好学习的。
3、燕子
【燕子资料】
燕子(Swallow)是雀形目燕科74种鸟类的统称。形小,翅尖窄,凹尾短喙,足弱小,羽毛不算太多。羽衣单色,或有带金属光泽的蓝或绿色;大多数种类两性相似。燕子消耗大量时间在空中捕捉昆虫,是最灵活的雀形类之一,主要以蚊、蝇等昆虫为主食,是众所周知的益鸟。在树洞或缝中营巢,或在沙岸上钻穴,或在城乡把泥黏在楼道、房顶、屋檐等的墙上或突出部上为巢。每产3∼7卵。燕子最愿意接近人类,主要以蚊、蝇等昆虫为主食,几个月就能吃掉25万只害虫,人类最爱护这种益鸟,我们应该保护它们。
“离洋舍岛伴春归,织柳衔泥剪雨飞。不傍豪门亲百姓,呢喃蜜语俩依偎”(左河水)。
【写作方法指导】
我们写一种事物,要做到能抓住事物的特征,有一定的顺序,能运用学过的说明方法,语句通顺,表达清楚。在描写事物时,同学们可以从以下几点着手:(l)细观察:写好事物的形状,重点在于对事物进行细致观察,可以按以下顺序去观察.①从上到下或从下到上的顺序.②从整体到局部的顺序观察.先写出给人的总的整体印象,再分开一部分一部分地具体描述,这样既给人整体印象,又给人以具体细致的认识,使读者对事物的了解更深刻,更全面。(2)抓特征:我们在描写时,就要抓住独特的地方进行重点描写,把它们一部分一部分有顺序地写出来,写作中抓住了特点,才能显出其个性。(3)写具体:要把事物写得生动传神,就必须写具体,即颜色、形状、大小…给人的印象等都要细致入微地写下来。(4)谈感受:把这些写出来,会给文章增加更多的感情色彩,收到更好的效果.总之,作文要求从几方面去写,写作时要一方面一方面地写,不要一会儿写这方面,一会儿又写那方面,这样条理就不清楚了。
【推荐阅读】
《猫》老舍
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说它老实吧,它的确有时候很乖。它会找个暖和地方,成天睡大觉,无忧无虑。什么事也不过问。可是,赶到它决定要出去玩玩,就会走出一天一夜,任凭谁怎么呼唤,它也不肯回来。说它贪玩吧,的确是呀,要不怎么会一天一夜不回家呢?可是,及至它听到点老鼠的响动啊,它又多么尽职,闭息凝视,一连就是几个钟头,非把老鼠等出来不拉倒!
它要是高兴,能比谁都温柔可亲:用身子蹭你的腿,把脖儿伸出来要求给抓痒,或是在你写稿子的时候,跳上桌来,在纸上踩印几朵小梅花。它还会丰富多腔地叫唤,长短不同,粗细各异,变化多端,力避单调。在不叫的时候,它还会咕噜咕噜地给自己解闷。这可都凭它的高兴。它若是不高兴啊,无论谁说多少好话,它一声也不出,连半个小梅花也不肯印在稿纸上!它倔强得很!
是,猫的确是倔强。看吧,大马戏团里什么狮子、老虎、大象、狗熊、甚至于笨驴,都能表演一些玩艺儿,可是谁见过耍猫呢?(昨天才听说:苏联的某马戏团里确有耍猫的,我当然还没亲眼见过。)
这种小动物确是古怪。不管你多么善待它,它也不肯跟着你上街去逛逛。它什么都怕,总想藏起来。可是它又那么勇猛,不要说见着小虫和老鼠,就是遇上蛇也敢斗一斗。它的嘴往往被蜂儿或蝎子螫的肿起来。
赶到猫儿们一讲起恋爱来,那就闹得一条街的人们都不能安睡。它们的叫声是那么尖锐刺耳,使人觉得世界上若是没有猫啊,一定会更平静一些。
可是,及至女猫生下两三个棉花团似的小猫啊,你又不恨它了。它是那么尽责地看护儿女,连上房兜兜风也不肯去了。
郎猫可不那么负责,它丝毫不关心儿女。它或睡大觉,或上屋去乱叫,有机会就和邻居们打一架,身上的毛儿滚成了毡,满脸横七竖八都是伤痕,看起来实在不大体面。
好在它没有照镜子的习惯,依然昂首阔步,大喊大叫,它匆忙地吃两口东西,就又去挑战开打。有时候,它两天两夜不回家,可是当你以为它可能已经远走高飞了,它却瘸着腿大败而归,直入厨房要东西吃。
过了满月的小猫们真是可爱,腿脚还不甚稳,可是已经学会淘气。妈妈的尾巴,一根鸡毛,都是它们的好玩具,耍上没结没完。一玩起来,它们不知要摔多少跟头,但是跌倒即马上起来,再跑再跌。它们的头撞在门上,桌腿上,和彼此的头上。撞疼了也不哭。
它们的胆子越来越大,逐渐开辟新的游戏场所。它们到院子里来了。院中的花草可遭了殃。它们在花盆里摔跤,抱着花枝打秋千,所过之处,枝折花落。你不肯责打它们,它们是那么生气勃勃,天真可爱呀。可是,你也爱花。这个矛盾就不易处理。
现在,还有新的问题呢:老鼠已差不多都被消灭了,猫还有什么用处呢?而且,猫既吃不着老鼠,就会想办法去偷捉鸡雏或小鸭什么的开开斋。这难道不是问题么?
在我的朋友里颇有些位爱猫的。不知他们注意到这些问题没有?记得二十年前在重庆住着的时候,那里的猫很珍贵,须花钱去买。在当时,那里的老鼠是那么猖狂,小猫反倒须放在笼子里养着,以免被老鼠吃掉。据说,目前在重庆已很不容易见到老鼠。那么,那里的猫呢?是不是已经不放在笼子里,还是根本不养猫了呢?这须打听一下,以备参考。
也记得三十年前,在一艘法国轮船上,我吃过一次猫肉。事前,我并不知道那是什么肉,因为不识法文,看不懂菜单。猫肉并不难吃,虽不甚香美,可也没什么怪味道。是不是该把猫都送往法国轮船上去呢?我很难作出决定。
猫的地位的确降低了,而且发生了些小问题。可是,我并不为猫的命运多耽什么心思。想想看吧,要不是灭鼠运动得到了很大的成功,消除了巨害,猫的威风怎会减少了呢?两相比较,灭鼠比爱猫更重要的多,不是吗?我想,世界上总会有那么一天,一切都机械化了,不是连驴马也会有点问题吗?可是,谁能因耽忧驴马没有事作而放弃了机械化呢?
4、古诗两首
【作者简介】
杜牧(公元803-公元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杜牧是唐代杰出的诗人、散文家,是宰相杜佑之孙,杜从郁之子。唐文宗大和二年26岁中进士,授弘文馆校书郎。后赴江西观察使幕,转淮南节度使幕,又入观察使幕,理人国史馆修撰,膳部、比部、司勋员外郎,黄州、池州、睦州刺史等职。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杜牧的诗歌以七言绝句著称,内容以咏史抒怀为主,其诗英发俊爽,多切经世之物,在晚唐成就颇高。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大杜“。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
程颢(hào)(1032年—1085年),北宋哲学家、教育家、诗人和北宋理学的奠基者。字伯淳,学者称明道先生。河南洛阳人,出生于湖北黄陂。嘉祐进士,神宗朝任太子中允监察御史里行。反对王安石新政。学术上,程颢提出“天者理也”和“只心便是天,尽之便知性”的命题,认为“仁者浑然与物同体,义礼知信皆仁也”,识得此理,便须“以诚敬存之”(同上)。倡导“传心”说。承认“天地万物之理,无独必有对”。程颢曾和其弟程颐学于周敦颐,世称“二程”,同为北宋理学的奠基者,其学说在理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后来为朱熹所继承和发展,世称程朱学派。其所亲撰有《定性书》、《识仁篇》等,后人集其言论所编的著述书籍《遗书》《文集》等,皆收入《二程全书》。
【写作方法指导】
对仗,中古时诗歌格律的表现之一。诗词中要求严格的对偶,称为对仗。对仗主要包括词语的互为对仗和句式的互为对仗两个方面。对仗又称队仗、排偶。它是把同类或对立概念的词语放在相对应的位置上使之出现相互映衬的状态,使语句更具韵味,增加词语表现力。格律诗对仗的具体内容,首先是上下两句平仄必须相反,其次是要求相对的句子句型应该相同,句法结构要一致,对仗的运用有宽有严,因而出现各种不同类型,有工对、邻对、宽对、借对、流水对、扇面对等。在内容上则有言对、事对、正对、反对等名目。
词语对仗的要求是:词义必须同属一类,如以山川对山川,以草木对草木等;词性必须基本相同,如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等;平仄必须相对,即以平对仄或以仄对平;结构必须对称,即以单纯词对单纯词,以合成词对合成词;另外,要避免同字相对。句式的对仗,主要是句子的结构相同,如以主谓短语对主谓短语,以动宾短语对动宾短语等。
对仗可使诗词在形式上和意义上显得整齐匀称,给人以美感,是汉语所特有的艺术手段。
【关于春天的古诗】
《春望》【唐】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春夜喜雨》【唐】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相思》【唐】王维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春晓》【唐】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赋得古原草送别》【唐】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凄凄满别情。
《咏柳》【唐】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惠崇春江晚景》【宋】苏轼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泊船瓜洲》【宋】王安石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到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唐】韩愈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春日》【宋】朱熹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钱塘湖春行》【唐】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练习一
春深似海:春天美丽的景色像大海一样深广。形容到处充满了明媚的春光。还形容春光美好,生机盎然。
【近义词】:春意盎然,春光明媚【反义词】:冰天雪地,天凝地闭
风月无边:“风月无边”是泰山登山路旁的一块摩崖刻石,位于万仙楼北侧盘路之西,这是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历下才子刘廷桂题镌的。这实际是个拆字游戏,是“风月”二字拆去边框所得,隐喻“风月无边”之意,用来形容这里风景幽美,吸引游人驻足观赏猜度字谜奥妙。【释义】极言风景之佳胜。【出处】宋·朱熹《六先生画像·濂溪先生》:“风月无边,庭草交翠【近义词】春和景明
世外桃源:【解释】:原指与现实社会隔绝、生活安乐的理想境界。后也指环境幽静生活安逸的地方。借指一种空想的脱离现实斗争的美好世界。【出自】:晋·陶潜《桃花源记》描述的一个与世隔绝,没有遭到祸乱的美好地方。
山外有山:指这个东西好,同样的东西比它更好。 强中更有强中手。
也说明了本领高强的人中,还有更强的高手。 比喻劝人做人不要自傲, 要谦虚。
飞瀑流泉:飞瀑,即瀑布。因其势飞流而下,故称。 唐 司空图 《二十四诗品·典雅》:“眼琴绿阴,上有飞瀑。” 清 林则徐 《即目》诗:“飞瀑正拖千嶂雨,斜阳先放一峰晴。” 刘大白 《丁宁(二)》诗:“这是你心里的飞瀑,琤琤瑽瑽的不滴的泉声。”流泉,即流动的泉水。《诗·大雅·公刘》:“相其阴阳,观其流泉。” 宋 周密 《齐东野语·潘庭坚王实之》:“ 庭坚 被酒豪甚,竟脱巾髽髻,裸立流泉之冲,且高唱《濯缨》之章。” 碧野 《雪路云程》:“这石潭是由群山上的雪水流泉汇成的。”
古木参天:出处:唐·杜甫《古柏行》:“孔明庙前有老柏,柯如青铜根如石,霜皮溜雨四十围,黛色参天二千尺。”释义:参天:高入云天。古老的树木枝繁叶茂,高入云天。近义词:枝繁叶茂、树大根深。
诗情画意:如诗的感情,如画的意境。指文学作品中所蕴涵的情趣。也指风景优美,耐人寻味。就像诗画里所描摹的能给人以美感的意境。出处:宋·周密《清平乐·横玉亭秋倚》词:“诗情画意,只在阑杆外,雨露天低生爽气,一片吴山越水。”
蔚为壮观:蔚:盛大;壮观:壮丽。形容盛大壮丽的景象。近义词:蔚为大观、蔚为奇观、奇伟壮阔
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八册四年级下学期第一单元教学资料
1、走,我们去植树
2、第一朵杏花
3、燕子
4、古诗两首
练习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