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李村商圈印象
儿子的高三生活日渐紧张,我们的生活也随之发生了改变。悠闲了两年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作为“专职司机”,又开始了四处“流浪”的生涯。我是闲不住的人(拜高考所赐),走到哪儿玩到哪儿。于是决定这几天把李村逛个遍。
说到李村,其实也不算陌生,二十几年前也曾在这里上过几个月的学。那时的李村,就是乡村,到处都是平房,稍远处就是大片的农田,只有一条像样的马路与市区联通。后来李村发生了巨变,大型商场鳞次栉比,对于我这样一个爱逛街的女人来说,那是挡不住的诱惑。但是交通的拥堵和无处不在的“第三只手”阻挡了我的脚步,终于在一次莫名的手机丢失案中,我失去了逛李村的信心,如今也有十几年了吧!
这里是传统上的李村中心了吧。三十几年前,书院路和向阳路的交叉口好像就有了崂山百货了。那时候的崂百就是稍大点的农村供销社而已,现在崂百的一楼整个卖的是珠宝首饰,变化巨大呀。
从这里转弯,就是向阳路步行街了......
北方国贸位于青岛市核心购物中心——李村商业步行街的黄金地段,营业面积5万余平方米,并建有李沧区最大的停车场。2012年3月23日因经营不善,被青岛利群集团接管,成为利群集团进入李沧区的第一次跨越!
崂山百货崂山百货有限公司,位于繁华的李沧区商业中心,曾荣获全国首批金鼎级百货店、中华老字号企业、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商业信誉企业、全国商业百强、全国商业名牌企业、全国百城万店无假货活动示范店、全国诚信单位、全国消费者信得过满意单位等多项荣誉称号。走过了近60年的风雨历程,如今的崂山百货,已成为青岛北部城区备受社会各界青睐的现代化大型购物中心。
利客来集团位于京口路58号,中国服务业500强企业,中国连锁经营100强企业,青岛企业前50强企业。集团拥有利客來购物中心、悦喜客来购物广场等50余家大型购物中心和连锁生活超市,总营业面积逾70万㎡,较十年前增长40多倍。算是青岛的本土企业吧!
这里也是步行街的尽头了......
站在街口,可以看到两座大型购物中心——伟东乐客城和银座和谐广场,还有正在修建的地铁项目。
往回走的路上,我们来说说李村的历史:
按照《胶澳志》记载,到1913年,殖民者在李村修建了许多房子和公共基础设施,平房39座、木板房7座、大平房6座、厕所13处以及小平房、大机器房、仓库、温室各1座。那时已设立胶澳副臬司衙门、巡捕房、华人监狱、基督教信义会教堂、李村学校、消防队以及公路、实习农场、苗圃、厕所、电话机房等近代城镇设施。李村的殖民时代存在于史籍中,这一切如今早已被历史长河席卷干净,寻找不到一丝遗迹了。
1914年德日战争爆发,李村随同青岛又成为日本的殖民地。从1922年中国政府收回青岛至1988年崂山县撤县划区,李村走进了县城时代。李村区的建制非常早,在1898年德国人第一次区划时就已经有了。李村区的定位一直是乡区,其实与县城也就差别在官方文件上,到1961年撤区划县成立崂山县后,李村也就实至名归的成为县城了。
李村的县城时代可分为解放前和解放后。1933年,李村中心区居民为2732人,已建成李村公共汽车停车场、民众憩游所、涵吨饭店、书报阅览室、李村河两岸的商店(商号已达30余家),而3条街道已整修展宽可通汽车,李村中学、李村实验小学及运动场、礼堂等也已扩建,又增植行道树和垃圾箱等。除了行道树,史籍上记载的这些东西如今已难觅踪影。在京口路和向阳路的南段路至今大树林立,如果不看街道,恍惚间还真与树荫茂密的八大关街道有些神似。感谢前人种的这些树,也庆幸这些树能保留下来。草地只能代表着文化的肤浅,树木的沧桑才蕴涵着深厚的底蕴。
1988年,崂山县撤县设区,成立崂山区,1994年青岛区划重新调整,次年李沧区政府的牌子在李村挂了起来,李村走进了区府时代。区府时代的影子随处可见,用不着苦苦的寻觅,只要细心的感受、用心的体会就行。
李村长大了,比起十几年前,李村已扩张了好几倍,再也不是那个穿过几条马路就来到玉米地的小县城。1991年崂山商贸开业(今天的利客来),第一天销售额就达到500万,创造了全国记录。那时的崂山商贸很得意的在大门处炫耀着国家商业部的贺电,不知道这份贺电现在还有无保存,将来书写李村商贸史时,会是非常重要的历史文物。
自那时开始,李村上演了商贸奇迹,大商场一家接着一家的开门纳客,人流被从四面八方吸引过来,以至90年代中期,青岛十大商场中李村就占了五席,李村商贸显赫一时。到了90年代末期,随着外资零售业大量涌入青岛,李村商贸曾出现过短期的彷徨,华隆、万隆相继倒闭,五朵金花只剩下三剑客。痛定思痛后,三剑客也开始学习外资,引进先进的零售业形态和经验,三剑客又是扩建又是划地建超市,到现在也模仿的有板有眼了:利客来十万平米的购物中心已成为青岛商业的航母,维客、利客来分别在李村广场和文化广场地下建的超市也成为李村商圈成熟的标志。百盛进驻李村后,在三剑客的夹击下显得异常狼狈,三剑客瓜分李村算是成功了,而国美、苏宁、五星、大中这家电零售四巨头鏖战李村,也成为李村商圈靓丽的风景线。
坐进麦当劳继续聊:
进入本世纪,李村逐渐洋气了。上个世纪的李村还土的很,连寻个有点情调的饭店都是难事。如今的李村就像刚从山里走出来的小姑娘一样,学着别人的样子,也刻意打扮,开始追求时髦了。肯德基、麦当劳、必胜客在李村早已是寻常之物。前几年在李村还难以看到的牛排馆、咖啡店如今也大街小巷比比皆是;饭店也终于上了档次,二星三星开了几家后,李村也拥有了四星级的锦江饭店;向阳路的步行街建的挺漂亮,让李村商圈提升个档次;四星级的永乐电影城也提升了李村文化建设的水平;以前李村还没有超过十五层的楼,如今已经动工或即将动工的三十层高楼也有十几座,相信再过三年,广场一带也会出现一种高楼林立的繁荣之像,不管是不是虚假的,起码视觉上的冲击力会大大改变李村的形象。
商圈的发展是好事,带来的问题也让人烦恼。记的90年代以前的李村,街道虽称不上一尘不染,但绝对可以说是干净。如今的李村,尤其是商圈范围内,脏的让人不忍目睹:满地的痰迹,成堆的废纸、垃圾、包装袋,横流的污水、无所不在的小广告……李村商圈基本上就是个大垃圾场。除了脏,一个乱字又让人昏聩:放眼望去,黑压压的人群、望不到尾的车流充斥着自己的视野,各种喧嚣一次次挑战耳膜的承受极限……若是心情好,倒也没事,若是心情不好,怕是要崩溃了。如今李村户籍人口大约有十万,流动人口则高达20万,再加上商圈和李村集的号召力,吸引如此多的人气也就不奇怪了。有时,置身于李村,飘入耳朵里的东北话、朝鲜语、各类南方口音,让我恍惚间分不清我到底是本地人还是外地人;而大街小巷悬挂的用韩国文字制作的招牌,又让人陡然产生走出国门的错觉。令人担忧的是,治安问题也随即而来,李村发生的恶性案件这几年已是屡见不鲜。繁荣是要付出代价的,就像一个人的成长历程一样,得到了什么,肯定也会失去点儿什么,得到的东西可以抛弃,失去的怕是永远也找不回来了。
李村堵车的问题也显现出来,到如今已欲演欲烈,堵车几十分钟已成了家常便饭,基础设施改善的好坏将直接影响未来李村的走向。而诸如环境问题、治安问题、文化设施配套等问题都将或多或少影响未来李村影子的模样。李村的影子已穿越了百年时空,虽然有了很大变化,但气质上永远没有改变,就像一个成年人再怎么打扮也改变不了他的气质一样,李村再如何打扮,那古朴的气质也会保留。有人嫌弃这气质太土,其实在这个越来越像流水线制造出来的世界,保留自己的特点,保留一份儿古朴,会是一种优势,这种优势会随着时间的流逝慢慢体现出来。
——2015.2.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