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慵懒猫咪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1956

河南·郑州·荥阳·汉霸二王城(楚河汉界古战场风景区)

$
0
0

汉霸二王城·楚河汉界古战场风景区

    老公出差,要在平顶山多呆一天。于是,我们娘儿俩在郑州的行程也相应的做出了调整,去哪儿呢?由儿子随即决定——新密的打虎亭汉墓、荥阳的汉霸二王城。提醒:自驾游GPS时要查找“楚河汉界古战场”,查“汉霸二王城”是找不到目的地的。晕,郑州的景点为什么总愿意改名字呢?!

    位于河南省荥阳市广武镇的二王城遗址,是公元前203年楚汉两军以鸿沟为界对峙的地方。我对刘邦和项羽皆不感兴趣,但因为“楚河汉界”较有吸引力——下了那么多年象棋,都不太清楚“楚河汉界”的典故。这次来郑州,一定要弄清楚这个历史故事......

    历史上,秦朝灭亡后,刘邦、项羽两大军阀为争夺天下发生战争,历时约3年,叫楚汉战争。很长一段时期内,双方互有胜负,谁都无法灭掉谁,于是在公元前203年,双方讲和,以鸿沟为界划分土地,以西归汉,以东归楚,这就是象棋棋盘上楚河汉界的来源(当然,后来刘邦背信弃义追杀项羽,最后在垓下灭掉项羽,统一天下,建立西汉)。

     “楚河汉界”指的是河南省荥阳市黄河南岸广武山上的鸿沟,是古代的一处军事要地。西汉初年楚汉相争时,汉高祖刘邦和西楚霸王项羽仅在荥阳一带就爆发了“大战七十,小战四十”,因种种原因项羽“乃与汉约,中分天下,割鸿沟以西为汉,以东为楚”,鸿沟便成了楚汉的边界。现在鸿沟两边还有当年两军对垒的城址,东边是霸王城,西边是汉王城。

 

    汉霸二王城遗址,1986年7月被河南省政府确定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荥阳市东北约17公里的广武山上。两座城址中隔鸿沟,遥遥相对。秦汉之际,刘邦与项羽对垒,修筑东、西广武城以为相持。西城为刘邦所筑,称汉王城;东城为项羽所筑,称霸王城。二城中隔广武涧(一说即战国时期的鸿沟),涧深200米,宽100米,口宽约800米,南北走向。二城之北紧靠黄河,西南万山丛错,形势险要。

    据《荥泽县志》载,广武山“山势自河边陡起,由北而南,绵亘不断……峰峦尖秀,峭拔数十丈,朝霞暮烟,变态万状”。其上有一条由南向东北的巨壑,就是鸿沟,也称为“广武涧”。这里北临黄河,西边和南边山峦起伏,群峰连绵,地势十分险要。向西可直捣关中盆地,夺取八百里秦川,向东则直下豫东苏北,控制黄淮大平原。所以历来都是兵家必争之地,也是楚汉激烈争夺的古战场。  

 

    我们进入的大门,位于霸王城。据这里的村民说:他们都是项羽的后代。虽然项羽战败了,但他们仍然很崇拜这位2000多年前的霸王,还在这里见了霸王庙,顶礼膜拜。

    天气很热,放眼看去,这里好原生态呀!到处都是土路,对于我们这两个来自都市的观光客来说,有点胆怯。于是租了马匹,决定尝试一下骑马上山。
    骑在马上,才知道上了“贼船”。我是个爱到处闲逛的人,相机更是从不离手。上得马来,发现:要想在马上照相,那得有相当的技术。像我这样的初学者,自己掉不下来就不错了,别提照相了。旁边就是国民党抗日时留下的火炮,却也没法松开缰绳拍照......呜呜......好佩服古人还能在马上抡起几十公斤重的兵器打仗啊!中国的古人真了不得!!!

    在濒临鸿沟的霸王城边,有一座“战马嘶鸣”铁塑,高7米,重19吨,面对滔滔大河,引颈长嘶,底座上,是丢弃的刀、枪、剑、戟。其意境为战马的主人已喋血沙场,只留下故马恋主,徘徊悲鸣。
    瞧儿子高兴的神情——他最高兴的就是和动物呆在一起!  

    据史料称,公元前 203年,汉王刘邦引兵渡河取成皋(今荥阳汜水),在广武山构筑城垒,阻楚西进。当时楚霸王项羽正在齐地作战,闻成皋失守,遂率兵西进至广武,同样在山上构筑城垒,形成楚汉对垒局面。
    凡二年间,两军多次对决,各有胜负。一次,项羽将刘邦的太公作为人质置于霸王城一侧的项羽堆(今太公台),威吓刘邦说:“今不急下,吾烹太公。”刘邦隔沟对曰:“吾与汝俱北面受命于怀王,约为兄弟。吾翁即若翁,必欲烹尔翁,则幸分我一杯羹。”
    项羽听从项伯话,没杀太公。刘邦隔沟历数项羽罪过,项羽恼怒,张弓射中刘邦前胸,重伤的刘邦却佯称箭弩射住了自己的脚趾,并依张良谋,强忍疼痛,来到阵前劳军,以稳定军心,坚守阵地。之后,刘邦即回成皋养伤去了。
    在那之后,北貉燕人出兵助刘邦,韩信同时进攻楚地,项军粮草匮乏,不得已,与刘邦均分天下,以鸿沟为界,东归楚,西归汉。这就是“楚汉相争,鸿沟为界”的故事。

    鸿沟

    公元前202年,项羽率兵东去,按说这是在他的属地范围内活动,而刘邦却不顾“约为兄弟”的诺言,跨越“鸿沟”,引兵追项羽至垓下,将项军团团围住,且四面皆楚歌。
    项羽夜饮帐中,慷慨悲歌:“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美人虞姬和之:“汉兵已略地,四方楚歌。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
    无奈之下,项羽上马,从者八百,溃围出走,汉军五千骑追之。项羽欲渡乌江,有亭长备船以待,项羽却叹曰:“天之亡我,我何渡焉,吾与江东弟子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老怜我而王,我何面目见之。”遂刎颈死。上演了“霸王别姬”壮烈的一幕。随后,刘邦即位于今荥阳汜水之阳,开始西汉纪年,楚汉之争到此为止。

    现存的汉、霸二王城,由于黄河的不断冲刷侵蚀,早已失去原貌,特别是二城的北墙已塌入水中。据1980年实测,残存汉王城东西长530米,南北长190米,墙宽30米,高约6米,最高处10米;霸王城东西长400米,南北长340米,墙宽28米,高约7米,最高处约15米。二城夯层基本相同,均系平夯,用土呈黄褐色。汉王城西另有一夯土城,据传为张良所居之“子房城”。
  汉霸二王城以楚河汉界为背景的文化资源丰富。特别是“楚河汉界”以其独特的历史见证留在中国象棋的棋盘上。

    远远的那一排整齐的树木,据村民讲就是霸王城的城墙。

    对面影影绰绰的,就是汉王城。中间就是那条著名的鸿沟,也就是楚河汉界。站在这里,据村名指点,能够看到山下的“鸿沟”二字。

  历史上的鸿沟
  鸿沟是战国时期魏国开挖的一条河渠,故道自今荥阳市北引黄河水入圃田泽向东流经开封境内,南下注入颍河。早在春秋末期,强大的晋国由于国内士大夫势力的增强,开始动荡不安。到战国初期,终于被分成三个国家,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韩、赵、魏三家分晋。其中魏国发展得较早,先是在今山西南部和陕西东部占据了大片区域。随着势力的扩张,在黄河南岸即现在的延津、原阳、开封一带也夺取大片土地。为了连接东西两部分疆域,魏惠王十年(公元前361年),魏国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在黄河南岸利用广武涧的自然地形开凿沟渠,引黄河水入圃田泽,一是作为运河,运输粮食等物资;二是作为水利工程,灌溉沿岸农田。

  “楚河汉界”定成败:鸿沟作为一条普通河渠并无什么特别之处,它能载入史册、走上棋盘是因为西汉初年楚、汉多年战争后,于公元前203年,楚与汉相争以鸿沟为界中分天下的历史故事。

  公元前203年,刘邦趁项羽东征之机,引兵渡河,攻打成皋(广武西)。成皋守将曹咎遵项羽“谨守成皋,若汉挑战,慎勿与战,无令得东而已”的嘱咐,不应汉军的挑战。刘邦用计,让将士一日数次骂战,羞辱曹咎是胆小女人,曹咎不能忍受,率军出城与刘邦决战,兵败自杀。刘邦占领成皋,驻军广武,取粮于敖仓。项羽在齐地闻知成皋失守,急率军西进。刘邦在广武西山依险筑起城垒,阻楚于鸿沟之东。项羽亦屯兵广武,在东山构筑城堡,与汉军隔涧对垒,形成楚汉对峙的局面。
  双方相持数月,楚军兵疲粮缺,急于求战,刘邦有敖仓之粮为后盾,坚守城垒,以逸待劳,只与项羽斗智。项羽将作为人质留于军中的刘邦之父置于高俎之上,迫使刘邦出战,否则将把刘太公烹杀之。刘邦隔涧笑对曰:“吾与项羽俱北面受命怀王,‘约为兄弟’,吾翁即若翁。必欲烹尔翁,则幸分我一杯羹。”(《史记·项羽本纪》)刘邦列举项羽十大罪状:第一,负约封他为汉王;第二,矫命杀卿子冠军宋义;第三,已下赵,不回报,擅自将兵入关;第四,烧毁秦宫,掠夺财物;第五,杀子婴;第六,坑秦降卒二十万,亡其降将;第七,分封不公;第八,夺占彭城,多占封地;第九,杀义帝;第十,弑主,杀降,为政不公,主约不信,故天下不容,大逆不道。项羽大怒,伏弩射中刘邦胸,刘邦却急扪足曰:“虏中吾指!”(《史记·高祖本纪》)
  汉军绝楚粮道,又从南北牵制楚军,终于迫使项羽接受和约,以鸿沟为界中分天下,西为汉,东为楚。此后,项羽依约东还,刘邦却用张良、陈平之谋,毁约越过鸿沟,组织兵力,围剿楚军,终逼项羽自刎于垓下。后人把刘邦、项羽隔涧据守的营垒分别称为汉王城、霸王城,楚汉之界河鸿沟则流入中国象棋,成为棋盘中间那窄窄的一道“楚河汉界”。

    两千多年的历史潮水早已改变了两座王城威风凛凛的原貌,由于黄河水的不断冲刷侵蚀,二城的北墙已塌入水中。汉王城残存部分东西长530米,南北长190米,墙宽30米,高约6米,最高处10米;霸王城残存部分东西长400米,南北长340米,墙宽28米,高约7米,最高处约15米。二城夯层基本相同,均系平夯,用土呈黄褐色。




    这片林子叫作“百寿林”。

 


    站在荒草萋萋的霸王城头,楚汉争战的场面早已逝去,刘、项厮杀的刀光剑影也早已退尽,但是当年项羽“力拔山兮气盖世”的霸气与豪气似乎还在山谷中回荡。虽英雄盖世,却空做了一场皇帝梦,因为自恃高强,因为有勇少谋,最终落个“无颜见江东父老”而自刎垓下的下场。

  隔着宽800米、深200米、杂生着野草的鸿沟向对面望去,汉王城亦是一丘黄土,满眼荒草。当年站在城头上高喊“吾翁即若翁。必欲烹尔翁,则幸分我一杯羹”的无赖刘邦,用智用谋加上善于用人,终能扭转战局,成为大汉王朝的开国皇帝。“成者王侯败者寇”,这一传统之论于刘、项并未适用,两千多年来,项羽非但没有被冠以贼寇之名,还一直被奉为英雄,汉史官司马迁写《史记》,将其归入了帝王的本纪行列。“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宋代女词人李清照咏赞的人杰鬼雄项羽在许多中国人心目中是一个伟大英雄。
    滚滚的黄河依然在,刘邦项羽这样叱诧风云的人物却已销声匿迹......

 



 

    打马下山,原来下山比上山还难骑......
    汉霸二王城地势险要(我的拙眼没看出来),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当年抗日战争时期,中日在此展开了超过三个月的拉锯战(国民党还是很抗日的嘛),途经日军修筑的工事,央求村民帮忙爬上去照了一张照片......
    下得山来,骑马转到山坡的左边。在黄河边上,立有一座汉白玉石碑,高4米多,顶端雕刻虎头,虎头下,刻着刘邦、项羽临涧对话时战旗如云、刀枪林立的画面。碑的正身,一面用篆体印刻着“汉霸二王城”五个大字,一面用文字记述了楚汉相争的历史。



  历史的一页已经翻过,霸王城村、汉王城村和鸿沟村的村民正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辛勤耕耘,创造着自己美好的生活。村中安详的氛围和村民热情憨厚的笑脸,让人无论如何不能把这块土地与两千多年前的残酷战争联系起来。偶尔有村民将他在断壁残垣中捡到的几枚锈迹斑斑的箭镞展示给来人,解说着“三棱平面的是汉王箭,三棱凹面的是霸王箭”时,你才真正地相信,两千多年前那楚汉战争的活剧确曾在这里搬演。
    来说说象棋吧:

    我国的传统棋种象棋,十分古老。关于它的起源,虽然目前说法不一,还没有定论,但有一点却是肯定的,它充满了智慧的趣味,从其诞生之日起就要求弈棋者斗智斗巧,是一种模仿战争的游戏。
  据考证,象棋一词最早出现于战国时期。《楚辞·招魂》中就对其形制以及玩乐方法作过专门记载:“蓖蔽象棋,有六簿些;分营并进,道相迫些;成枭而牟,呼五白些。”意思是说,用玉石(即蓖)做成的相当于骰子(即蔽)大小的象棋,每方共有6颗;比赛的方法是分曹并进(指必须两人或两组对局联赛),相互进攻,逼迫对方于死路;最后是赢者“牟”(指成倍)取胜利。击败了敌兵(春秋时兵制,以5人为伍),而发出了胜利的欢呼。
  《说苑》亦记载,雍门子周以琴见孟尝君说:“足下千乘之君也……燕则斗象棋而舞郑女。”意即劝孟,不妨也像“燕”国一样,斗象棋观歌舞,逍遥一二。
  由此可见,初创时期的我国象棋原本是一种华贵的游戏。远在战国时期,它就已在当时的贵族阶层中流行开来了。

    在象棋最早形成的时候,人们一般把红帅代表刘邦,黑将代表项羽,即红方代表刘邦的军队,黑色代表项的军队。传闻,刘邦率领义军在芒砀山起义,并亲自在山上斩死一条大白索,这就是民间流传很久的“高祖斩蛇”的故事。传说,刘邦将大白蛇斩死后,一位老妇人哭着找上山来,说他的儿子就是白帝的儿子,化作白蛇上山游玩,被亦帝的儿子杀死了,她伤心极了。说完,老妇女倏地不见,这个故事意味着当时的秦朝就要被新的王朝所替代。自从斩杀白蛇后,刘邦便自称是赤帝的儿子,也就特别喜欢红色,连军中的大旗都改为红色。而项羽则喜欢黑色,他穿的衣服,披挂皆为黑色,就连骑的鸟骓战马也都是黑色的。“红帅黑将”大概由此而来。

    将帅不能照面的依据凡是会下象棋的都懂得,双方将帅不能直接见面,规则这样规定是有依据的。据有关史书记载,在楚汉大战中,汉王刘邦曾在广武山上对着西楚霸王项羽破口大骂,结果被楚兵用箭射中,差点丢了性命。从象棋的形成和发展来看,是古代战争在棋盘上的再现。而棋盘上的“楚河汉界”,是根据楚汉相争而命名的。对弈中,将帅如果同在一条直线上,中间又不隔着任何棋子情况下,规则规定走子的一方获胜,这就好比先动手的一方把对方的将(帅)射中了。

    我国的象棋由最先的每方6枚棋子发展到今天的模式,曾经历了一个“从简到繁,由粗到精”的漫长过程。据《辞海》介绍,象棋的逐渐定型与迅速发展是在北宋末年、南宋初年。弈棋时,双方在棋盘上各放16枚棋子,即将、士、象、车、马、炮、卒等兵种。各子走法不同,而棋盘则由九根直线和十根横线组成,中间划定河界,共有90个据点(博弈双方各占其半)。弈棋时以把对方“将死”为胜,不分胜负为和。现代我国传统象棋的棋制,即沿袭于斯。

    关于象棋的演变有《续藏经》中记载的:“若神农以日月星 辰为象,唐相牛僧孺用车、马、将、士、卒加炮,代之为棋矣。” 根据这个记载,说明在唐以前的象棋没有炮,在牛僧孺加炮之后,基本上具备了现代象棋的雏形。“炮”的发明起到了完美的定型作用。因为“炮”在象棋中的出现,把本来已经千变万化的棋局,推进到了一个崭新的阶段。之所以这样讲,是因为它将我国四大发明中的“火药”(我国唐代发明了黑火药,北宋已将火药、火器用于作战),适时地应用到棋局的博弈中去——它不仅将我国传统象棋的发展打上了鲜明的中国烙印,而且也将我国先民的“冷兵器”作战方式演变到当时最先进的“火炮”作战时代。从此,在刀光剑影、人声厮杀、马仰车翻的棋盘上,就有了隔空的射击,冲天的火光和隆隆的炮声了……
    宋代是象棋广泛流行,形制大变革的时代。有“广象棋”一说,其有32子,棋盘纵横各11路,把两炮放在车侧,其名称与走法与现代象棋渐趋相同,至南宋时期,象棋基本成型,规格统一,《象弈》中有:“屹然两国之,限以大河界”,“三十二子者,一一俱变态”,“远炮勿虚发,四卒要精汰”等描述,说明当时的象棋和现在已完全相同。北宋时期,先后有司马光的《七国象戏》,尹洙的《象戏格》、《棋势》,晁补之的《广象戏图》等著术问世,民间还流行"大象戏"。经过近百年的实践,象棋于北宋末定型成近代模式:32枚棋子,有河界的棋盘,将在九宫之中等等。南宋时期,象棋"家澈户晓",成为流行极为广泛的棋艺活动。李清照、刘克庄等文学家,洪遵、文天祥等政治家,都嗜好下象棋。宫廷设的"棋待诏"中,象棋手占一半以上。民间有称为"棋师"的专业者和专制象棋子和象棋盘的手工业者。南宋还出现了洪迈的《棋经论》、叶茂卿的《象棋神机集》、陈元靓的《事林广记》等多种象棋著述。

    元明清时期,象棋继续在民间流行,技术水平不断得以提高,出现了多部总结性的理论专著,其中最为重要的有《梦入神机》、《金鹏十八变》、《桔中秘》、《适情雅趣》、《梅花谱》、《竹香斋象棋谱》等。杨慎、唐寅、郎英、罗颀、袁枚等文人学者都爱好下棋,大批著名棋手的涌现,显示了象棋受到社会各阶层民众喜爱的状况。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国象棋在原有的基础上变得更加变化莫测、趣味无穷。象棋作为一门高超的艺术,既要比试智慧,又要较量耐力,自始至终波澜起伏、险象环生,充满着复杂而微妙的矛盾斗争。对弈者必须把握好全局,运用严密的科学思维,处理好进攻与防守、舍弃与取得的关系,以高超的技艺去一步一步地夺取胜利。因此,象棋作为一项健康有益的娱乐活动,对人提高智慧、磨炼意志、增强体质、陶冶情操具有重要的作用。自古以来,它被文人列为“四艺”(即琴、棋、书、画)之一,素有“棋运兴,国运兴”的说法,深受我国人民的广泛欢迎而历久不衰……

    因为想去看一下鸿沟,所以载着老乡下了山。你猜猜发生了什么奇异的事情?!......
 
   从这样的山路下到黄河岸边,“鸿沟”两字没有看见,但沿着黄河东行了一段超级难走的土路后,我们竟然进入了黄河风景区......真是一件神奇的事情呢!!!
 
 
 
    在星海湖边欣赏着美景等儿子,因为......
    儿子高兴坏了,马上钻进小道买冰粥去了。因为这里有一家卖冰粥的小摊,很好吃的......
 

——2013.7.11


 青春就应该这样绽放  游戏测试:三国时期谁是你最好的兄弟!!  你不得不信的星座秘密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1956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