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诗豪刘禹锡
——游览禹锡园(刘禹锡墓)有感
早就在网上锁定了这个游览目标,想起初中、高中乃至大学所遭受的“折磨”,前来拜谒诗豪成了此行的一个重要目的。更何况这里还安眠着我所喜欢的另一位诗人——李商隐。另一个重要目的,是为了让读高中的儿子更深的感受到中国文化的精髓。
在禹锡园的西广场,有一座五跨六柱式的牌坊,上面题刻“诗豪园”,为什么叫诗豪园呢?因为刘禹锡被同时代的大诗人白居易尊称为“诗豪”。这个“诗豪”的称号可不是一般人能当得起的。刘禹锡21岁时就高中进士,主张限制贵族大地主的兼并,加强中央集权,参加了以王叔文为核心的“永贞革新”。后来,藩镇、宦官及腐朽官僚们的反扑下,改革失败,王叔文被杀,刘禹锡被贬到边远的地区长达23年之久。但刘禹锡无论身在何方,无论环境如何恶劣,从来没有向命运低头,总是用豁达乐观的心态对待一切,所以他的诗中总是充满了豪情:“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意思就是:不要说太阳西斜到桑树榆树那么高的时候时已是晚景了,那时的晚霞还可以照得满天彤红、灿烂无比呢!
刘禹锡(公元772—842年),字梦得,中唐时期著名文学家、思想家,祖籍洛阳,生于嘉兴,曾寓居荥泽(今荥阳),晚年居于洛阳,逝后葬荥阳檀山原。刘禹锡政治上主张革新,是“永贞革新”的重要人物之一,先后在朗州、连州、夔州、和州、苏州等地任职,晚年回长安任集贤殿学士,后回洛阳任太子宾客,最后官至检校礼部尚书。在中国文学史上,刘禹锡占有重要地位。其诗善使事运典,托物寓意,抒写情怀,富有哲理性,多有名篇传世,现存诗800余首,被白居易誉为“诗豪”,《陋室铭》更为千古传诵之佳作。荥阳是刘禹锡四代祖居之地,他曾在书信中自述荥阳老家“陋室未毁,瘠田可耕”,并在死后葬于郑桓公受封立国的祭天圣地檀(坛)山原。
刘禹锡公园位于荥阳市京城路和310国道交叉口东南角,占地面积18万平方米,以唐代大诗人刘禹锡的墓为基础,以刘禹锡的诗歌文化为主题,是一处充分融合了园林景观艺术的开放性公园。工程共分两期:一期为由刘禹锡墓、禹锡园文化广场、刘禹锡文化纪念馆、纪念建筑、十二牌坊、诗词文赋亭阁、东方巨龙广场、湖体与溪流、书法石刻、植物园艺等十部分组成,2006年11月建成开园;二期为唐风街文化服务区,位于公园主入口处,广场东侧,北靠中心湖面,东接公园主干道,总建筑面积10751平方米,于2007年3月开工建设,2008年5月基本完工。
禹锡园文化广场:由东高西低、梯级错落的三个广场组成。在广场正门放有巨型太湖石一块,重约30吨。广场还设有刘禹锡的巨型雕塑,高10米、重120吨。广场建有主牌坊,名为诗豪园牌坊,是禹锡园的重要视角标志,象征禹锡园的大门。
刘禹锡,字梦得,说起他的名字还有个小故事。传说,刘禹锡的母亲因为一直没有生育,就常常祈祷上天能赐给自己一个孩子。有一天夜里,刘禹锡的母亲做梦见到大禹,之后就怀孕了,他的母亲就认为这个孩子是大禹所赐(锡同赐),因此为他取名叫作禹锡,起字叫作梦得。
刘禹锡一生大起大落,仕途坎坷,晚年对家乡非常怀念,去世后就葬在荥阳檀(坛)山原。檀(坛)山是郑桓公受封立国的祭天圣地,距此处不远还葬有另一位同时代的大诗人李商隐。从墓地向北不远处有个村子叫作狼窝刘村,全部百姓都是姓刘,他们自称是刘禹锡的后人。
边走边说刘禹锡: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汉族,中国唐朝彭城(今徐州)人,祖籍洛阳,唐朝文学家,哲学家,自称是汉中山靖王后裔,曾任监察御史,是王叔文政治改革集团的一员。唐代中晚期著名诗人,有“诗豪”之称。他的家庭是一个世代以儒学相传的书香门第。政治上主张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动的中心人物之一。后来永贞革新失败被贬为朗州司马(今湖南常德)。据湖南常德历史学家、收藏家周新国先生考证刘禹锡被贬为朗州司马其间写了著名的“汉寿城春望”。
刘禹锡与白居易并称“刘白”。曾任太子宾客,世称刘宾客。与柳宗元并称“刘柳”。晚年住在洛阳,与白居易唱和较多,时称“刘白”。贞元九年,擢进士第,登博学宏词科,从事淮南幕府,入为监察御史。王叔文用事,引入禁中,与之图议,言无不从。转屯田员外郎,判度支盐铁案。叔文败,坐贬朗州刺史。在贬官期间,在扬州碰到白居易,白居易写了《醉赠刘二十八使君》,刘禹锡作《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答谢白居易,再遭贬朗州司马。落魄不自聊,吐词多讽托幽远。蛮俗好巫,尝依骚人之旨。倚其声作《竹枝词》十余篇,武陵溪洞间悉歌之。居十年,召还。将置之郎署,以作玄都观看花诗涉讥忿,执政不悦,复出刺播州。裴度以母老为言,改连州,徙夔、和二州。久之,征入为主客郎中。又以作重游玄都观诗,出分司东都。度仍荐为礼部郎中,集贤直学士。度罢,出刺苏州,徙汝、同二州,迁太子宾客,分司东都。禹锡素善诗,晚节尤精。不幸坐废,偃蹇寡所合,乃以文章自适。与白居易酬复颇多,居易尝叙其诗曰:与白居易唱和,世称他们“刘白”。白居易称之为“诗豪”。彭城刘梦得,诗豪者也。其锋森然,少敢当者。又言其诗在处应有神物护持,其为名流推重如此。会昌时,加检校礼部尚书。卒年七十二,赠户部尚书。诗集十八卷,今编为十二卷。
关于刘禹锡的祖籍,多有争议,一说是洛阳人,一说是彭城(今江苏徐州)人,自言出于中山(今河北省定州市)。据查有关史料,刘禹锡为匈奴后裔,其七世祖刘亮仕于北魏,随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始改汉姓。父刘绪因避安史之乱,东迁嘉兴,刘禹锡出生于此地,因此刘禹锡“家本荥上,籍占洛阳”。关于说其“彭城之人”,经查此说,出自白居易、权德舆等人之口,那不过是随顺当时“姓卯金者咸彭城”(《史通·邑里》)的习俗罢了。因此“刘禹锡彭城人”说法是不确切的。
说刘禹锡是定州人、中山人以及中山无极人,还得从他七世祖刘亮说起。周汉时期,定州、无极是冀州的属地,无极同时也是定州的属地。刘亮曾任冀州刺史、散骑常侍等职,后北魏迁都洛阳,刘亮全家也随之迁至洛阳。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集部别集类:“书禹锡本传,称为彭城人,盖举郡望,实则中山无极人,是编亦名中山集,盖以是也。”此外清《畿辅通志》及《中国历史人物辞典》和《中国历史名人辞典》等也都有刊载。经过反复查证和咨询有关专家,刘禹锡祖籍确认为无极,是有据可依的。
现存刘禹锡集古本主要有三种:①清代避暑山庄旧藏宋绍兴八年(1138)董刻本,题为《刘宾客文集》,属小字本,今有徐鸿宝影印本。又淳熙十三年(1186)陆游据董本重刻,称“浙本”。明清以来通行的刻本,基本上属于这个系统。②日本平安福井氏崇兰馆所藏宋刻本,题为《刘梦得文集》,属蜀大字本,今有董康影印本、商务印书馆缩印本。③北京图书馆所藏宋刻残本《刘梦得文集》一至四卷,建安坊刻本。明、清两代的毛晋、惠栋、何焯、冯浩、黄丕烈等人曾对刘禹锡集作过初步的校勘工作,但多数是抄本,流传不广。现通行刘禹锡集版本:《四部丛刊》本《刘梦得文集》,《四部备要》本《刘宾客文集》,《丛书集成》本《刘宾客文集》。此外,尚有校点本《刘禹锡集》。刘禹锡的生平事迹,见于新、旧《唐书》本传,唐韦绚编《刘宾客嘉话录》(一称《刘公嘉话录》),记录了刘禹锡晚年有关创作、学问等方面的谈话,颇具资料价值。今人卞孝萱著有《刘禹锡年谱》,对刘禹锡的生平和各种史料多有考订。
刘禹锡被贬后没有自甘沉沦,而是以积极乐观的精神进行创作,积极向民歌学习,创作了《秋词》等仿民歌体诗歌。一度奉诏还京后,刘禹锡又因诗句“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触怒新贵被贬为连州刺史。后被任命为江州刺史,在那里创作了大量的《竹枝词》。名句很多,广为传诵。824年夏,他写了著名的《西塞山怀古》:
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
这首诗为后世的文学评论家所激赏,认为是含蕴无穷的唐诗杰作。后来,经多次调动,刘禹锡被派往苏州担任刺史。当时苏州发生水灾,饥鸿遍野。他上任以后开仓赈饥,免赋减役,很快使人民从灾害中走出,过上了安居乐业的生活。苏州人民爱戴他,感激他,就把曾在苏州担任过刺史的韦应物、白居易和他合称为“三杰”,建立了三贤堂。唐文宗也对他的政绩予以褒奖,十分赞赏,并赐给他紫金鱼袋。
刘禹锡晚年回到洛阳,任太子宾客加检校礼部尚书,与朋友交游赋诗,生活闲适。死后被追赠为户部尚书。其诗现存800余首。其学习民歌,反映民众生活和风土人情的诗,题材广阔,风格上汲取巴蜀民歌含蓄宛转、朴素优美的特色,清新自然,健康活泼,充满生活情趣。其讽刺诗往往以寓言托物手法,抨击镇压永贞革新的权贵,涉及较广的社会现象。晚年所作,风格渐趋含蓄,讽刺而不露痕迹。词作亦存四十余首,具有民歌特色,刘禹锡在洛阳时,与白居易共创《忆江南》词牌。刘禹锡死后,被葬在了河南荥阳(今郑州荥阳)。
刘禹锡还写了一本医书,名叫《传信方》。但原书已亡佚,为明清医书中所辑录而成。
刘禹锡的诗风:刘禹锡及其诗风颇具独特性。他性格刚毅,饶有豪猛之气,在忧患相仍的谪居年月里,确实感到了沉重的心理苦闷,吟出了一曲曲孤臣的哀唱。但他始终不曾绝望,有着一个斗士的灵魂;写下《元和十年自朗州承召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重游玄都观绝句》以及《百舌吟》、《聚蚊谣》、《飞鸢操》、《华佗论》等诗文,屡屡讽刺、抨击政敌,由此导致一次次的政治压抑和打击,但这压抑打击却激起他更为强烈的愤懑和反抗,并从不同方面强化着他的诗人气质。他说:“我本山东人,平生多感慨”(《谒柱山会禅师》)。这种“感慨”不仅增加了其诗耐人涵咏的韵味,而且极大地丰富了其诗的深度和力度。
刘禹锡的诗,无论短章长篇,大都简洁明快,风情俊爽,有一种哲人的睿智和诗人的挚情渗透其中,极富艺术张力和雄直气势。诸如“朔风悲老骥,秋霜动鸷禽。……不因感衰节,安能激壮心”(《学阮公体三首》其二)、“马思边草拳毛动,雕眄青云睡眼开。天地肃清堪四望,为君扶病上高台”(《始闻秋风》)这类诗句,写得昂扬高举,格调激越,具有一种振衰起废、催人向上的力量。至于其七言绝句,也是别具特色,如:“莫道谗言如浪深,莫言迁客似沙沉。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浪淘沙词九首》其八)“塞北梅花羌笛吹,淮南桂树小山词。请君莫奏前朝曲,听唱新翻《杨柳枝》。”(《杨柳枝词九首》其一)就诗意看,这两篇作品均简练爽利,晓畅易解,但透过一层看,便会领悟到一种傲视忧患、独立不移的气概和迎接苦难、超越苦难的情怀,一种奔腾流走的生命活力和弃旧图新面向未来的乐观精神,一种坚毅高洁的人格内蕴。再如他那首有名的《秋词》: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全诗一反传统的悲秋观,颂秋赞秋,赋予秋一种导引生命的力量,表现了诗人对自由境界的无限向往之情。胸次特高,骨力甚健。
儿子说他第一次见到真正的青蛙......
刘禹锡有写鹅的诗句吗?这副美景,好像更适合骆宾王耶!嘻嘻......
《秋词》:“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不过,好像这里的鹤有点多!!!
刘禹锡早年随父寓居嘉兴,常去吴兴拜访作为江南著名禅僧兼诗僧的皎然和灵澈,据其《澈上人文集纪》自述,当时他“方以两髦执笔砚,陪其吟咏,皆曰孺子可教”,这一早年经历对其后来的诗歌创作影响很深。那么,皎然、灵澈的诗歌主张是怎样的呢?皎然有《诗式》论诗,特别注意两方面,一是主张苦思锻炼,要求诗人在对词句加以精心锤炼之后复归自然,他认为这种自然才是诗的极致;二是极重视诗歌意蕴深远而气韵朗畅高扬的境界,认为“取境偏高,则一首举体便高,取境偏逸,则一首举体便逸”。而这“境”即意境来自创作主体的心境,“真思在杳冥,浮念寄形影”(《答俞校书冬夜》),即诗人主观心境与审美观念乃是最重要的。灵澈没有诗论传世,但据权德舆《送灵澈上人庐山回归沃州序》说,他“心冥空无而迹寄文字,故语甚夷易,如不出常境,而诸生思虑终不可至……知其心不待境静而静”;又说他常“拂方袍,坐轻舟,溯沿镜中,静得佳句,然后深入空寂,万虑洗然”,可见灵澈也重视在主体的静默观照中赢得意境的空灵深邃,而且语言也是追求自然的。这些见解一方面受到大历、贞元诗风影响,讲究字词锤炼,不露痕迹,一方面则来源于佛教重视“心”即主观体验感受的思想。刘禹锡深信佛教,得其中三昧,在很多年以后他还说,写诗的人应该“片言可以明百意,坐驰可以役万景”(《董氏武陵集纪》),前句即指语言的简练与含蓄,后句即指主体的观照与冥想。所以他一方面重视通过锤炼与润饰使诗歌的语言既精巧又自然,而反对多用生僻字眼,提出“为诗用僻字,须有来处……
后辈业诗,即须有据,不可率尔道也”(《刘宾客嘉话录》);另一方面,他又极重视主体的观照与冥想,在《秋日过鸿举法师寺院便送归江陵诗引》中他曾说:
“能离欲则方寸地虚,虚而万景入;入必有所泄,乃形于词……因定而得境,故翛然以清;由慧而遣词,故粹然以丽。”定,是排除杂念的观照,慧,是一种灵感的获得。这样写出来的诗,便能容纳更丰富的内涵,有着更深的意境。因此,刘禹锡的诗大多自然流畅、简练爽利,同时具有一种空旷开阔的时间感和空间感。像他的名句如“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乐天见示伤微之敦诗晦叔三君子皆有深分因成是诗以寄》),“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都是他对历史、人生进行沉思之后的一种感悟。这种感悟以形象出现在诗里,不仅有开阔的视界,而且有一种超时距的跨度,显示出历史、现实、未来在这里的交融。
刘禹锡的咏史诗十分为人称道。这些诗以简洁的文字、精选的意象,表现他阅尽沧桑变化之后的沉思,其中蕴涵了很深的感慨,如《西塞山怀古》、《乌衣巷》、《石头城》、《蜀先主庙》等都是名篇。
越中蔼蔼繁华地,秦皇峰前禹穴西。湖草初生边鹰去,山花半谢杜鹃啼。(《酬浙东李侍郎越州春晚即事长句》)
朝服归来昼锦荣,登科记上更无兄。凌寒却向山阴去,衣绣郎君雪里行。(《赠致仕滕庶子先辈》)
刘禹锡的山水诗,也改变了大历、贞元诗人襟幅狭小、气象萧瑟的风格,而常常是写一种超出空间实距的、半虚半实的开阔景象,如“水底远山云似雪,桥边平岸草如烟”(《和牛相公游南庄醉后寓言戏赠乐天兼见示》),“野草芳菲红锦地,游丝缭乱碧罗天”(《春日书怀寄东洛白二十二杨八二庶子》)。再如《望洞庭》: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在这静谧空灵的山光水色中融入了诗人的主观情感,构成了一种恬静平和的氛围。不过,虽然刘禹锡说过“能离欲则方寸地虚”,但是他积极参与永贞革新,其实还是要在社会中实现人生理想;他的性格也比较倔强,所以尽管受佛教徒影响,他却不像后期的白居易那样,时而满足,时而颓废,诗中倒是常常表现出高扬开朗的精神。如《秋词》二首之一:“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同乐天登栖灵寺塔》:“步步相携不觉难,九层云外倚栏杆。忽然语笑半天上,无限游人举眼看。”都有一种高扬的力量。由于有了含蓄深沉的内涵、开阔疏朗的境界和高扬向上的情感,刘禹锡的诗歌便显得既清峻又明朗。此外还应该提到他受民歌影响所写的一些诗篇。皎然、灵澈等人生活在民歌兴盛的吴地,而在禅宗看来,民歌率直自然、活泼朴素,正是语言的极致,所以他们也曾汲取民歌的特色来写诗,这无疑对刘禹锡有一定影响;刘禹锡又多次贬官南方,这也是民歌盛行的地方,所以刘禹锡常常收集民间歌谣,学习它的格调进行诗歌创作,如《白鹭儿》:白鹭儿,最高格。毛衣新成雪不敌,众禽喧呼独凝寂。孤眠芊芊草,久立潺潺石。前山正无云,飞去入遥碧。诗以隐喻方式写自己孤高的情怀,但用的是轻快的民歌体。
还有一些完全仿照民歌的作品,如《竹枝词》、《杨柳枝词》、《堤上行》、《蹋歌词》等,都很朴素自然、清新可爱,散发着民歌那样浓郁的生活气息,以下两首尤为传神:江南江北望烟波,入夜行人相应歌。桃叶传情竹枝怨,水流无限月明多。(《堤上行》三首之二)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岸上唱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竹枝词》二首之一)
刘禹锡存诗800余首,大概分为四个阶段,第一段是贞元年间至永贞年前,为创作积累期。第二阶段是永贞革新到元和十年自朗州召至京,为创作上升期。第三阶段是元和十年至和白居易相识为鼎盛时期,最后是分司东都洛阳任太子宾客的晚年时期,多为唱和诗,和感物诗。元和十一(一字衍)年,自朗州召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因此诗得罪执政,被外放为连州刺史。后来又担任过夔州刺史、和州刺史。后作《金陵五题》、《再游玄都观绝句》、《竹枝词》、《送惟良上人》、《杨柳枝词》、《马嵬行》、《浪淘沙》、《桃源行》、《逢王十二学士入翰林,因以诗赠》、《蛮子歌》《莫瑶歌》、《葡萄歌(一作蒲桃)》、《华山歌》、《华清词(一作华清宫词)》、《贾客词》、《偶作二首》、《崔元受少府自贬所还,遗山姜花,以诗答之》、《秋江早发》、《春日寄杨八唐州二首》、《缺题》、《杨柳枝词九首》、……大概有121首诗。清两代的毛晋、惠栋、何焯、冯浩、黄丕烈等人曾对刘禹锡集作过初步的校勘工作,但多数是抄本,流传不广。尚有部分诗词失传,现通行刘禹锡集版本:《四部丛刊》本《刘梦得文集》,《四部备要》本《刘宾客文集》,《丛书集成》本《刘宾客文集》。此外,尚有校点本《刘禹锡集》。刘禹锡的生平事迹,见于新、旧《唐书》本传,唐韦绚编《刘宾客嘉话录》(一称《刘公嘉话录》)
其学习民歌,反映民众生活和风土人情的诗,题材广阔,风格上汲取巴蜀民歌含蓄宛转、朴素优美的特色,清新自然,健康活泼,充满生活情趣。其讽刺诗往往以寓言托物手法,抨击镇压永贞革新的权贵,涉及较广的社会现象。晚年所作,风格渐趋含蓄,讽刺而不露痕迹。词作亦存四十余首,具有民歌特色,刘禹锡在洛阳时,与白居易共创《忆江南》词牌。刘禹锡早年与柳宗元齐名,世称“刘柳”;晚年与白居易唱和,也称“刘白”。有《刘梦得文集》(又称《刘中山集》)传世。
《陋室铭》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译文:山不在于高,有仙人(居住)就成了名山;水不在于深,有龙(居住)就成了有灵气的水了。这是一间简陋的屋子,只是我的品德高尚(就不感到简陋了)。苔藓痕迹碧绿,长到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竹帘里。到这里谈笑来往的人都是博学而又品德高尚的人,谈笑交往的人里没有知识浅薄的人。可以弹奏不加装饰的古琴,阅读泥金装饰的佛经。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耳朵,也没有官府的公文使我的身体劳累。诸葛庐和子云亭都很简陋,因为居住的人有名,所以才受到人们的敬仰。孔子说:“有什么简陋呢?”
字词解释
1.选自《全唐诗》。陋室,简陋的屋子。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发展成一种文体。
2.斯:这。
3.馨:香气,古代常用来形容人的品得高尚。
4.鸿儒:指学识渊博的人。
5.白丁:原指平民百姓,这里指没有学问的人。
6.素琴:不加装饰的琴。
7.金经:泛指佛经。或:用泥金(用金箔和胶水制成的金色颜料)书写的佛经
8.丝竹:泛指乐器,这里是奏乐的声音。
9.案牍:官府的文书、公文之类。
10.劳形:使人劳累。形,身体。
11.何陋之有:有什么简陋呢?出自《论语·子罕》:“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从主题看,《陋室铭》通过对居室交往人物生活情趣的描绘,极力形容陋室不陋,《陋室铭》一文表现了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陋室铭》出自《全唐文》卷六O八。“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发展成一种文体。从立意看,《陋室铭》以衬托手法托物言志。并以反向立意的方式,只字不提陋室之"陋",只写陋室"不陋"的一面,而"不陋"是因为"德馨",从而自然地达到了抒怀的目的。这篇铭文运用托物言志的表现方法,通过赞美简陋的居室,表达了作者不慕荣利,保持高尚节操的愿望和不求闻达、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
从这篇文章,我们可以看出作者追求之高雅,精神之富有,使人感受的是陋室不陋,就是直接描写陋室的词句“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也让人体会不到一点“陋”意,给人更多的则是郁郁葱葱的青草掩映下的小屋,充满了勃勃生机。真是陋室不陋。
石书:《陋室铭》
刘禹锡文化纪念馆:刘禹锡文化纪念馆是为纪念唐代诗豪刘禹锡而建设的综合性纪念场馆。该馆位于禹锡园东端,与刘禹锡墓和天池湖相邻,在纪念馆院内设有一座刘禹锡的小型半身汉白玉雕像。匾额“刘禹锡文化纪念馆”由中国书法理事河南书协副主席兼秘书长宋华平题写;门口楹联“词号竹枝九歌等量风兼雅 诗吟桃叶四海齐名白与刘”由著名书法家史鹏撰联、史穆题写。纪念馆里悬挂的都是刘禹锡比较有代表性的作品,还有刘禹锡的生平简介。
刘禹锡纪念馆开着门,就是不让我们进去。管理员说这个馆还没有正式开放,只接待领导。想起门上挂的“反腐倡廉教育基地”的牌子,心下了然:哦,原来我们这些小人物没有什么“贪”的机会,所以这个“反腐倡廉教育基地”当然是不会允许我们进去的了......嘿嘿!自我解嘲!!!
刘禹锡墓:一代诗豪刘禹锡死后,被葬在了河南荥阳(今郑州荥阳)。刘禹锡墓位于荥阳市城东二十里铺乡(今豫龙镇)狼窝刘村南高地上,古称檀山。墓北距郑州至上街公路约70米,坐北面南,有圆形土冢,冢高约7.5米,周长约20米。据民国《荥阳县志》载:“刘禹锡墓在檀山。”据《新唐书》民国《荥阳县志》载:“乃葬荥阳檀山原”“刘禹锡墓在檀山。”1987年3月4日,郑州市人民政府公布为郑州市文物保护单位。但据1996年12月第一版的《荥阳市志》记载,该墓三次被盗,对墓砖和器物的研究来看,似属于东汉墓,而非刘禹锡墓。
檀山在今河南省荥阳市市区东南,大部在荥阳市豫龙镇境内,是一土岗,也有称坛山的(如:《水经注》等书上称为坛山)。山长约十公里,基本现今郑上路属于檀山山顶偏北坡,因年久平整冲刷现山势已不是很明显。荥泽大体位于檀山与京城东北方向为古书记载的荥波附近(见《中国历史地图集》),古京城位于檀山东南。荥阳山水描写说的“双龙拱珠,一泽两渎三川六水”双龙拱珠的珠即指檀山。正所谓盘龙祭天之地,占物华天宝之灵气。有唐代诗豪刘禹锡的名句“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为证。唐代诗人刘禹锡自称“家本荥上,占籍洛阳”,明嘉靖年间所编《荥阳县志》引《明一统志》:“唐刘禹锡墓,在荥阳县东檀山原。”清乾隆《荥阳县志》:“刘禹锡墓,在檀山”。民国时期的《续荥阳县志》也说:“刘禹锡墓在檀山”。
未开发时的样子......
吏隐亭:“吏隐亭”匾额由著名书法家岳修武题写;入口处设有楹联一副“迁客十年沅芷浓兰芳草地
晴空一鹤明山净水碧去天”著名书法家刘人寿撰联、都先成书。
玄都观:“玄都观”匾额由著名书法家唐玉润题写;门口楹联“朗州漂泊夔府流离时势抑英才巴山楚水伤迁谪
观里夭桃桥边野草风光关大局沧海桑田证废兴”由中国楹联协会会长马萧萧题写;玄都观内部刻有刘禹锡的著名作品“百花行”、“望夫山”,分别由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彭洪顺、蔡祥麟题写。
《再游玄都观》:“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这里仿造的就是那座给刘禹锡带来厄运的的玄都观,刘禹锡因写此诗再次获罪被贬。
这里到处是刘禹锡的诗作,体现出荥阳深厚的文化底蕴,使我这个来自移民城市的青岛人汗颜......
刘禹锡诗集特点:诗善使事运典,托物寓意,抒写情怀,多有名篇传世。
汉寿城春望:汉寿城边野草春,荒祠古墓对荆榛。田中牧竖烧刍狗,陌上行人看石麟。华表半空经霹雳,碑文才见满埃尘。不知何日东瀛变,此地还成要路津。
秋风引:何处秋风至,萧萧送雁群。朝来入庭树,孤客最先闻。
堤上行:酒旗相望大堤头,堤下连樯堤上楼。日暮行人争渡急,桨声幽轧满中流。
秋
词: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试上高楼清入骨,岂如春色嗾人狂。
登长安:孤雁白鹭似游魂,犹忆旧言酒中春。仆虽凌乱不知意,仍尊楼主是天人。
望洞庭: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春
词:新妆宜面下朱楼,深锁春光一院愁。行到中庭数花朵,蜻蜓飞上玉搔头。
步虚词:阿母种桃云海际,花落子城二千岁。海风吹折最繁枝,跪捧琼盘献天帝。
步虚词:华表千年一鹤归,凝丹为顶雪为衣。星星仙语人听尽,却向五云翻翅飞。
踏歌词:日暮江南闻竹枝,南人行乐北人悲。自从雪里唱新曲,直到三春花尽时。
踏歌词:春江月出大堤平,堤上女郎连袂行。唱尽新词欢不见,红窗映树鹧鸪鸣。
踏歌词:桃蹊柳陌好经过,镫下妆成月下歌。为是襄王故宫地,至今犹自细腰多。
踏歌词:新词宛转递相传,振袖倾鬟风露前。月落乌啼云雨散,游童陌上拾花钿。
潇湘神:湘水流,湘水流,九疑云物至今秋。若问二妃何处所,零陵芳草露中愁。
潇湘神:斑竹枝,斑竹枝,泪痕点点寄相思。楚客欲听瑶瑟怨,潇湘深夜月明时。
浪淘沙九首
其一: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其二:洛水桥边春日斜,碧流清浅见琼砂。无端陌上狂风急,惊起鸳鸯出浪花。
其三:汴水东流虎眼纹,清淮晓色鸭头春。君看渡口淘沙处,渡却人间多少人。
其四:鹦鹉洲头浪飐沙,青楼春望日将斜。衔泥燕子争归舍,独自狂夫不忆家。
其五:濯锦江边两岸花,春风吹浪正淘沙。女郎剪下鸳鸯锦,将向中流定晚霞。
其六:日照澄洲江雾开,淘金女伴满江隈。美人首饰侯王印,尽是沙中浪底来。
其七:八月涛声吼地来,头高数丈触山回。须臾却入海门去,卷起沙堆似雪堆。
其八:莫道谗言如浪深,莫言迁客似沙沉。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黄沙始到金。
其九:流水淘沙不暂停,前波未灭后波生。令人忽忆潇湘渚,回唱迎神三两声。
竹枝词九首
其一:白帝城头春草生,白盐山下蜀江清。南人上来歌一曲,北人莫上动乡情。
其二:山桃红花满上头,蜀江春水拍山流。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侬愁。
其三:江上朱楼新雨晴,瀼西春水縠纹生。桥东桥西好杨柳,人来人去唱歌行。
其四:日出三竿春雾消,江头蜀客驻兰桡。凭寄狂夫书一纸,家住成都万里桥。
其五:两岸山花似雪开,家家春酒满银杯。昭君坊中多女伴,永安宫外踏青来。
其六:城西门前滟滪堆,年年波浪不能摧。懊恼人心不如石,少时东去复西来。
其七:瞿塘嘈嘈十二滩,人言道路古来难。长恨人心不如水,等闲平地起波澜。
其八:巫峡苍苍烟雨时,清猿啼在最高枝。个里愁人肠自断,由来不是此声悲。
其九:山上层层桃李花,云间烟火是人家。银钏金钗来负水,长刀短笠去烧畲。
杨柳枝词九首
其一:塞北梅花羌笛吹,淮南桂树小山词。请君莫奏前朝曲,听唱新翻杨柳枝。
其二:南陌东城春早时,相逢何处不依依?桃红李白皆夸好,须得垂杨相发挥。
其三:凤阙轻遮翡翠帏,龙池遥望麴尘丝。御沟春水相晖映,狂杀长安少年儿。
其四:金谷园中莺乱飞,铜驼陌上好风吹。城东桃李须臾尽,争似垂杨无限时?
其五:花萼楼前初种时,美人楼上斗腰支。如今抛掷长街里,露叶如啼欲恨谁?
其六:炀帝行宫汴水滨,数株残柳不胜春。晚来风起花如雪,飞入宫墙不见人。
其七:御陌青门拂地垂,千条金缕万条丝。如今绾作同心结,将赠行人知不知?
其八:城外春风吹酒旗,行人挥袂日西时。长安陌上无穷树,唯有垂杨管别离。
其九:轻盈袅娜占年华,舞榭妆楼处处遮。春尽絮飞留不得,随风好去落谁家?
抛球乐:五色绣团圆,登君玳瑁筵。最宜红烛下,偏称落花前。上客如先起,应须赠一船。
抛球乐:春早见花枝,朝朝恨发迟。及看花落后,却忆未开时。幸有抛球乐,一杯君莫辞。
纥那曲:杨柳郁青青,竹枝无限情。周郎一回顾,听唱纥那声。
纥那曲:踏曲兴无穷,调同辞不同。愿郎千万寿,长作主人翁。
忆江南春去也:春去也,多谢洛城人。弱柳从风疑举袂,丛兰裛露似沾巾,独坐亦含颦。
忆江南春去也:春去也,共惜艳阳年。犹有桃花流水上,无辞竹叶醉尊前,惟待见青天。
西塞山怀古: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蜀先主庙: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势分三足鼎,业复五铢钱。得相能开国,生儿不象贤。凄凉蜀故伎,来舞魏宫前。
答乐天所寄咏怀,且释其枯树之叹:衙前有乐馔常精,宅内连池酒任倾。自是官高无狎客,不论年长少欢情。骊龙颔被探珠去,老蚌胚还应月生。莫羡三春桃与李,桂花成实向秋荣。
竹枝词:楚水巴山江雨多,巴人能唱本乡歌。今朝北客思归去,回入纥那披绿罗。
竹枝词: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杨柳枝:巫峡巫山杨柳多,朝云暮雨远相和。因想阳台无限事,为君回唱竹枝歌。
杨柳枝:扬子江头烟景迷,隋家宫树拂金堤。嵯峨犹有当时色,半蘸波中水鸟栖。
杨柳枝:迎得春光先到来,轻黄浅绿映楼台。只缘袅娜多情思,更被春风长挫摧。
《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这首诗,是刘禹锡组诗《金陵五题》之一,其以即小见大的手法描写贵族的盛衰变化,而后两句,千载传诵,脍炙人口。通常,这后两句诗的解释是:从前在王谢世族广厦华堂中筑巢燕子,则因为那些第宅已经荡然无存了,所以只好飞到普通老百姓家去筑巢了。此处,通过燕子迁飞筑巢的变化来反映人事变化,让人不禁感慨人世之沧桑。
此外,施补华在《岘庸说诗》中另有说法,云:“若作燕子他去,便果。盖燕子仍入此堂,王谢零落,已化作寻常百姓矣。如此则感慨无穷,用笔极曲。”这里,提出了“王谢堂”与“寻常百姓家”是两码事还是一码事的问题,但感慨系之,似亦无关大局。但是,离奇怪诞的是,有人曾从此诗本事上偷梁换柱,别出奇说。刘斧《青琐摭遗》引宋张敦颐《六朝事迹》云:“王榭,金陵人,世以航海为业。一日,海中失船,泛一木登岸,见一翁一妪,皆衣皂。至所居,乃乌衣国也,以女妻之。既久,榭思归,复乘云轩泛海。至家,有二燕栖于梁上,榭以手招之,即飞来臂上,取片纸书小诗,系于燕尾,曰:‘谈到华胥国上来,至人终日苦怜才;云轩飘去无消息,洒泪临风几百回。’及来春,燕复飞来,榭见身上有诗云:‘昔日相逢皆冥数,如今睽远是生离;来春纵有相思字,三月天南无燕飞’。至来岁,燕竟不至。因目榭所居为乌衣巷,故刘禹锡有诗云‘……乌衣巷口……’也。”这样,以“木”字偏旁换“言”字偏旁而以榭代谢,则分明是王姓,谢姓两家族族姓便轻松地变成“王榭”一人;加之又塞进了子虚乌有的燕翼传书,使原本寄帅古兴怀感慨的诗意彻底变了味,变成了刘禹锡追恋旧欢的情歌。倘此偏偏又被素有诗豪称谓的刘禹锡闻见,真不知其感慨又将如之何?奈之何?
禹锡园十二牌坊:十二牌坊是沿禹锡园内主干道而建造的具有唐代风格的牌坊,这十二座牌坊依次为嘉兴坊、长安坊、扬州坊、朗州坊、连州坊、夔州坊、和州坊、苏州坊、汝州坊、同州坊、洛阳坊、荥阳坊。十二座牌坊,记录了诗豪足履之地的遗闻故事及其曲折的人生经历,每座牌坊均收集了著名楹联作者的作品,并邀请著名书法家撰写。
刘禹锡(772~842),洛阳(今属河南)人,祖籍中山(今河北定县)。他是匈奴族后裔,七世祖刘亮随魏孝文帝迁洛阳,始改汉姓。父刘绪因避安史之乱,举族东迁,寓居嘉兴(今属浙江)。刘禹锡出生在嘉兴,19岁左右游学长安。贞元九年与柳宗元同榜登进士第,接着又登宏词科。贞元十一年登吏部取士科,授太子校书,开始踏上仕途。贞元十六年入杜佑幕掌书记,参与讨伐徐州乱军。十八年调任渭南县主簿。次年任监察御史。贞元二十一年(当年八月改元永贞)一月,德宗死,顺宗即位,任用王叔文等人推行一系列改革弊政的措施。刘禹锡当时任屯田员外郎、判度支盐铁案,与王叔文、王□、柳宗元同为政治革新的核心人物,称为“二王刘柳”。革新只进行了半年,就遭到宦官、藩镇的强烈反对。顺宗被迫退位,宪宗即位。九月,革新失败,王叔文被赐死。刘禹锡初贬为连州(今广东连县)刺史,行至江陵,再贬朗州(今湖南常德)司马。同时贬为远州司马的共八人,史称“八司马”。元和九年十二月,刘禹锡与柳宗元等人一起奉召回京。次年三月,刘禹锡写了《元和十一(一字衍)年,自朗州召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诗,得罪执政,被外放为连州刺史。后来又担任过夔州刺史、和州刺史。宝历二年冬,从和州奉召回洛阳。二十二年的贬谪生涯至此结束。大和元年,刘禹锡任东都尚书省主客郎中。次年回朝任主客郎中。他一到长安,就写了《再游玄都观绝句》,表现了屡遭打击而始终不屈的意志。以后历官苏州、汝州、同州刺史。从开成元年
(836)开始,改任太子宾客、秘书监分司东都的闲职。会昌元年(841),加检校礼部尚书衔。世称刘宾客、刘尚书。诗歌创作刘禹锡生前与白居易齐名,世称“刘白”。白居易则称他为“诗豪”,推崇备至。他的诗歌,传诵之作极多。刘禹锡在元和十三年曾自编其著述为“四十通”,又删取四分之一为“集略”。这是最早的刘禹锡集和选本,今都不传。《新唐书·艺文志》载《刘禹锡集》40卷。宋初亡佚10卷。宋敏求搜集遗佚,辑为《外集》10卷,但仍有遗漏。现存刘禹锡集古本主要有三种:①清代避暑山庄旧藏宋绍兴八年(1138)董□刻本,题为《刘宾客文集》,属小字本,今有徐鸿宝影印本。又淳熙十三年(1186)陆游据董本重刻,称“浙本”。明清以来通行的刻本,基本上属于这个系统。②日本平安福井氏崇兰馆所藏宋刻本,题为《刘梦得文集》,属蜀大字本,今有董康影印本、商务印书馆缩印本。③北京图书馆所藏宋刻残本《刘梦得文集》一至四卷,建安坊刻本。明、清两代的毛晋、惠栋、何焯、冯浩、黄丕烈等人曾对刘禹锡集作过初步的校勘工作,但多数是抄本,流传不广。现通行刘禹锡集版本:《四部丛刊》本《刘梦得文集》,《四部备要》本《刘宾客文集》,《丛书集成》本《刘宾客文集》。此外,尚有校点本《刘禹锡集》。刘禹锡的生平事迹,见于新、旧《唐书》本传,唐韦绚编《刘宾客嘉话录》(一称《刘公嘉话录》),记录了刘禹锡晚年有关创作、学问等方面的谈话,颇具资料价值。今人卞孝萱著有《刘禹锡年谱》,对刘禹锡的生平和各种史料多有考订
刘禹锡曾任监察御史,是王叔文政治改革集团的一员,他的家庭是一个世代以儒学相传的书香门第。政治上主张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动的中心人物之一。后来永贞革新失败被贬为朗州司马。他没有自甘沉沦,而是以积极乐观的精神进行创作,积极向民歌学习,创作了《采菱行》等仿民歌体诗歌。一度奉诏还京后,刘禹锡又因诗句“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触怒新贵被贬为连州刺史。后被任命为江州刺史,在那里创作了大量的《竹枝词》。名句很多,广为传诵。824年夏,他写了著名的《西塞山怀古》:“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这首诗为后世的文学评论家所激赏,认为是含蕴无穷的唐诗杰作。后来,几经多次调动,刘禹锡被派往苏州担任刺史。当时苏州发生水灾,饥鸿遍野。他上任以后开仓赈饥,免赋减役,很快使人民从灾害中走出,过上了安居乐业的生活。苏州人民爱戴他,感激他,就把曾在苏州担任过刺史的韦应物、白居易和他合称为“三杰”,建立了三贤堂。唐文宗也对他的政绩予以褒奖,赐给他紫金鱼袋。刘禹锡晚年回到洛阳,任太子宾客加检校礼部尚书,与朋友交游赋诗,生活闲适。死后被追赠为户部尚书。
禹锡园东方巨龙广场:东方巨龙广场位于禹锡园东入口处,紧邻新310国道与郑上路的交叉口。广场占地面积7000平方米,平面呈直角梯形,其主要景观建筑就是东方巨龙雕塑,巨龙龙体长170米,龙头最高点为15米,龙尾最低点为6米,是中原第一巨龙雕塑。东方巨龙雕塑以中国画写意的手法表现出龙的气势与其所承担的文化内涵,是禹锡园意境深远的文化景观。在巨龙广场还建有6根盘龙玉柱,每根高3米,周长1.2米,下面以莲花为基座,龙柱上以浮雕的形式,刻有一条盘旋而上的虬龙。整个广场有东方巨龙雕塑的景观神韵和盘龙玉柱的点晴之笔,更加显现出禹锡园独特的景观魅力。
——2013.7.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