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慵懒猫咪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1956

河南·郑州·新郑·黄帝故里

$
0
0

新郑·黄帝故里——我们共同的祖先

    黄帝故里景区位于河南省新郑市区轩辕路,占地面积100余亩,黄帝故里祠始建于汉代,后曾经毁建,明清修葺。清朝康熙五十四年(1751年),新郑县令徐朝柱立有“轩辕故里”碑。为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缅怀始祖功德。后来,新郑市人民政府对黄帝故里景区进行了扩建。黄帝故里是海内外炎黄子孙寻根拜祖的圣地,也是十八届世界客属恳亲大会拜祖仪式和历年黄帝故里拜祖大典的现场。1996年底被命名为郑州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00年10月被评为"郑州市十大旅游景区"。黄帝故里拜祖大典是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保护遗产。被评为国家AAAA级景区。

    扩建后的黄帝故里景区共分五个区域:中华姓氏广场、轩辕故里祠前区、轩辕故里祠、拜祖广场、轩辕丘与黄帝纪念馆区。

 

中华姓氏广场

    中华姓氏广场面积约1.7万平方米,设黄帝宝鼎坛、中华姓氏墙。它长宽各130米,是一个正方形广场。广场四周种植着被称为“活化石”的水杉,这960棵水杉,象征着中国有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日夜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每一个子民。 

    黄帝故里景区门前广场原名轩辕广场,由于地处老城区,形状不方不圆,道路斜穿而过。2008年根据专家建议,将轩辕广场更名为中华姓氏广场,面积由原来的7千平方米扩建成1.5万平方米的方形广场,将景区内鼎坛移至百家姓广场,放至广场靠南三分之一处,鼎坛高9米,底座为35米×35米,坛面为21米×21米,共分三层15层台阶,鼎坛周围广场地板上刻满中华4600多个姓氏,并有抽象的祥云纹路散布广场之中,意喻“踩祥云之上,观百家姓,唱和谐歌,畅想民族腾飞之未来”。这一亚洲最大的姓氏广场将成为群众拜祖的主要场所。大典时,百家姓方阵群众将身着姓氏标志的服装参拜祖先。

    中华姓氏广场周围种植了活化石的水杉,共计960棵,正好象征了中国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

    俗话说:万姓同根,根在人祖。中华民族就象是一棵棵的大树,我们每个炎黄子孙就象是树的春华秋实,所以无论我们走到哪里都请不要忘了你是树的哪根哪枝那条哪叶,这也正是我们修建这中华姓氏广场的原因。
    竟然还能找到我的姓!儿子的姓氏大约是找不到了!
    位于广场中心的中华第一鼎——黄帝宝鼎高6.99米,鼎口直径4.7米,腹深2.8米,耳高1.5米,足高2.8米,重24吨,鼎足为熊足,取意轩辕黄帝系有熊氏;鼎腹饰九龙,首顶艳阳火球,口倾水纹,祈风调雨顺,象征祖国统一安定。造型庄严、凝重、大气,被誉为“天下第一鼎”。

    黄帝宝鼎坛是黄帝故里景区标志性建筑之一,坛基为正方形,代表八卦之一“坤”,边长50米。坛顶为圆形,代表“干”。坛高5米,代表“五土”,即山林、川泽、丘陵、水边、洼地等,象征大地山河。鼎坛台阶取3699之数,第一平台为3个台阶,为正道。第二平台为6个台阶,寓八卦中阴爻,即阴、阳、风、雨、晦、明等。第三平台、第四平台各为9个台阶,合为99,为至尊。鼎坛四周以青石铺面,寓意大地浩瀚,自然和谐。鼎坛上伫立九鼎,黄帝宝鼎立于中宫之位,青铜铸造,高6.99米,直径4.7米,重24吨。鼎腹三面,每面镌刻三条龙,其中一条巨龙居中,回首反顾,龙首有似火球,寓为黄帝宝珠,象征光明;龙口涎水纹,象征风调雨顺;鼎足为立熊,寓意国于有熊。此鼎为中华第一宝鼎。

    新郑是鼎器之源,中国最早的鼎器出自八九千年前新郑的裴李岗遗址。五千年前,新郑人轩辕黄帝最早将陶鼎炊器制成铜鼎礼器。黄帝宝鼎比我国现存最大的商代“司母戊鼎”高出5.66米,重23.6吨,比现今进入世界吉尼斯纪录的广东肇庆青铜鼎高出0.39米,重8吨。鼎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象征。

 

轩辕故里祠前区

    从中华姓氏广场遥望路对面的黄帝故里。 

    轩辕故里祠前区,由南向北依次为汉代石阙、日晷、指南车、四柱石坊、轩辕桥与姬水河、“轩辕黄帝之碑”。汉代石阙为蜂腰型子母阙,母阙为重楼,上楼为重楼,高16米,阙两楼间距18米。

    汉阙,是最古老的门。用石雕刻而成的阙,是用来记官爵、功绩和装饰。阙的主要功能是挂旌(劲)旗、贴告示用的。

     四柱石坊,为汉代青石牌坊。“轩辕故里”四个字是薄一波题写的。

    指南车置于轩辕故里祠前区右侧绿化带中,与日晷对称。


    轩辕桥下姬水可潺潺横流,“轩辕黄帝之碑”立于其右。
    听导游说:这是在挖掘新桥时发掘出的明清桥旧址,所以这里现在是古今双桥。说到导游,这里可够别致的。虽然不要门票钱,但这里的导游收费分三类:金牌导游100,银牌导游80,一般的60。
 

 

轩辕故里祠

    据大量的历史记载和文物佐证,黄帝统一天下,奠定中华,肇造文明,惜物爱民,被后人尊为中华人文始祖。河南新郑古为有熊氏之国,轩辕黄帝降于轩辕之丘,定都于有熊,汉代在新郑北关轩辕丘前建有轩辕故里祠。
    汉代始建轩辕故里祠,迭有毁修。明隆庆四年(1570年)修葺,于祠前建“轩辕桥”。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新郑县知事许朝柱于祠前立“轩辕故里”碑,1958年大跃进被毁。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新郑县志·金石志》记述:“国朝轩辕故里碑,碑在北门外,康熙五十四年邑令许朝柱立。”清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修葺,《重修大殿碑记》记述:“古传郑邑为轩辕氏旧墟,行在北有轩辕丘遗址,乃当年故址。”
    20世纪90年代初,新郑县委书记张海钦、县长王福成、市委宣传部部长郭更新、旅游局副局长赵国鼎及乔志敏、刘彤标等组织重修。轩辕故里祠区面积约2亩,坐北面南,祠有大殿五间,殿中端坐黄帝老年塑像,像上有全国人大副委员长、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会长程思远题写“人文初祖”匾额,像后背墙和东西墙壁上彩绘“黄帝诞生”、“黄炎结盟”、“征战蚩尤”、“高举龙旗”、“建都有熊”、“创造发明”等壁画;有东西配殿各三间,东配殿塑黄帝元妃嫘祖——“先蚕娘”像,西配殿塑黄帝次妃嫫母——“先织娘”像。大殿前设长方形鼎,供祭拜黄帝用。

    为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缅怀始祖功德,新郑市人民政府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对黄帝故里进行了多次整修、扩建和改造,特别是经2002年和2007年两次大的扩建。可以说,黄帝故里历经了千年风雨沧桑,见证了历代王朝沉浮,而黄帝故里的变迁历程恰恰是社会大变革、大发展、大繁荣的一个缩影。

    轩辕故里祠是整个黄帝故里景区中最古老的建筑也是最核心的部分。汉代建祠,明清修葺,有正殿、东西配殿和祠前庭,2000年公布为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这里的看门兽是石熊。因为在五千多年前,黄帝父亲少典氏领导的有熊部落所居住的新郑一带的中原地区,有很多熊。熊在当时是一种很威武、强悍的动物,有熊部落人们为了表示对它的崇拜,就把它当作自己部落的图腾。 
    屏风上是中央领导人陈云的题词“炎黄子孙,不忘始祖”。
     据介绍,每年的三月三举行拜祖大典,巧合的是:每逢祭祖的这一天,天上都会出现彩虹,而且时间持续很长......
    正殿五间,中央供奉轩辕黄帝中年金身塑像,上面人文初祖的扁额是全国人大副委员长程思远的题词,殿内四周的壁画生动形象的展现了皇帝一生的丰功伟绩。东西配殿各三间,东配殿塑黄帝元妃嫘祖——“先蚕娘”像;西配殿塑黄帝次妃嫫姆——“先织娘”像。
    门楣上的匾额是原文化部部长贺敬之的题词“人文始祖”。进入大殿,迎面看到的是轩辕黄帝塑像。上面的匾额是全国人大副委员长程思远的题词“人文初祖”。

 

    在大殿四周的墙壁上是8幅壁画,生动的展示了黄帝一生的丰功伟绩。

    皇帝诞生:五千多年前的仰韶文化时期,在嵩山东麓的新郑一带,居住着一个以熊为图腾的有熊氏部落,其首领为少典,从居住在河洛一带的有虫乔氏部落,娶了一位名叫附宝的女子,在轩辕丘产下一子,按照当时的习惯,取名叫轩辕。

    创造舟车:黄帝修德治兵,创造舟车。请看这个是民用车,中间的是指南车。这里是打造的各种兵器和民间用具。这个是驯兽的场面,中国最早的家禽饲养就是从黄帝开始的。最上面是我国最早的船只。当时人们用石头把大圆木中间凿空放在水里,用来载人载物。
    黄炎结盟:5000年前,以黄河中下游为中心的中华大地,氏族林立,大大小小的部落成千上万。当时居住在陈丘一带的神农氏炎帝部落势力强大,各部族都听从他的号令。炎帝侵凌周围部落,黄帝率有熊部落的军队在阪泉与炎帝经过三次激烈的交战,打败炎帝。从此后,炎黄部落和睦相处,结为联盟,奠定了中华民族的基础。
     肇(照)造文明:黄帝时代,总结神农氏时代农耕经验,黄帝和他的臣下有许多发明创造。实行井田制,种桑养蚕,创造耒耜、放牧、驯兽、杵臼、凿井等,提高农业生产水平,解决人们的吃穿问题。发明创造房屋(宫室、銮殿、庙观、城池)、衣裳(布帛、丝绸、冠冕、足履)、车船(战车、指南车、记里鼓)、阵法(风后八阵)、兵器(弓箭、驽、刀、盔甲)、音乐(箫、琴、钟、鼓、号角、磬)、文字、算术、历法、图画、医药、祭祀、婚丧、铸铜等等。按照世界古代文明四大标准:文字、城堡、铜器、祭祀等,黄帝时代都已发明创造,使中国与埃及、巴比伦、印度比肩成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黄帝时代所创造的文明,四五千年相传不衰,至今我们这些炎黄子孙,还享用着它的福荫。因而,后世子孙尊奉黄帝为始祖,称自己为炎黄子孙。    高擎(请)龙旗:黄帝统一万国部落以前,以熊为图腾,统一天下以后,采用有代表性的部族图腾特征,荟萃成新的图腾——龙,作为有熊帝国的族徽和旗帜。龙是各部族大融合、大团结的产物,因此五千年来,炎黄子孙把龙作为中华民族的象征。
    征战蚩尤:当炎黄结盟之时,东方的九黎族部落兴起,其部落首领蚩尤更是凶神恶煞,所向披靡。黄帝九次与蚩尤交战而不能胜。这蚩尤在作战中还能够喷雾,使人迷失方向。为了彻底打败蚩尤,黄帝即命风后造指南车,以示四方,破蚩尤大雾,依风后《握奇经》设八阵,经“五十二”战,蚩尤大败,逃至中冀(今河北翼县),被黄帝手下大将应龙擒杀。
    建都有熊和高擎龙旗。黄帝平定蚩尤以后,定都有熊,就是今天的河南新郑,建立了中华民族历史上的第一古都。相传黄帝于甲子元年二月二日正式登基。此后中国民间“二月二龙抬头”的说法就源于此。黄帝建都以后,升起了象征各族统一的龙旗。这龙图腾是各部落图腾的统一体。之后,龙即成了中华民族的象征。黄帝在位百年,死于荆山(河南灵宝),葬于桥山。相传黄帝有25子,得姓者14人,分为后世各国,不断繁衍,并同其他部族相融合,逐渐形成了以华夏族为主体,由众多民族相结合的中华民族。因而,后世子孙共尊黄帝为祖先,称自己为炎黄子孙。
    现在来说说黄帝他老人家的老婆们:

    古史记载:黄帝御女千二百。这在遥远的、人烟稀少的古代,是一件多么神奇的事情啊!有历史记载的女人就有不少呢!东配殿住着他的元妃——嫘祖。

    黄帝战胜蚩尤后,建立了部落联盟,黄帝被推选为部落联盟首领。他带领大家发展生产,种五谷,驯养动物,冶炼铜铁,制造生产工具;而做衣冠的事,就交给正妃嫘祖了。在做衣冠的过程中,嫘祖和黄帝手下的另外三个人作了具体分工:胡巢负责做冕(帽子);伯余负责做衣服;于则负责做履(鞋);而嫘祖则负责提供原料,她经常带领妇女上山剥树皮,织麻网,她们还把男人们猎获的各种野兽的皮毛剥下来,进行加工。不长时间,各部落的大小首领都穿上了衣服和鞋,戴上了帽子。嫘祖因为劳累过度而病倒了。她不想吃饭,一日比一日消瘦。周围的男男女女,人人焦急万分,个个坐卧不安。守护在嫘祖身边的几个女子,想了各种办法,做了好多嫘祖平时爱吃的东西。谁知嫘祖一看,总是摇摇头,一点也不想吃。
    有一天,这几个女人悄悄商量,决定上山摘些野果回来给嫘祖吃。她们一早就进山,跑遍了山山峁峁,摘了许多果子,可是用口一尝,不是涩的,便是酸的,都不可口。直到天快黑了,突然在一片桑树林里发现满树结着白色的小果。她们以为找到了好鲜果,就忙着去摘,谁也没顾得尝一小口。等各人把筐子摘满后,天已渐渐黑了。她们怕山上有野兽,就匆匆忙忙下山。回来后,这些女子尝了尝白色小果,没有什么味道;又用牙咬了咬,怎么也咬不烂。大家你看我,我看你,谁也不知道是什么果子。正在这时,造船的共鼓走了过来,发现几个女子站在那里发愣,连忙问发生了什么事。女子们便把她们为嫘祖上山摘回白色小果的事说了一遍。拱鼓一听,哈哈一笑说:“你们这些憨女子,现在咱们有火有锅,咬不烂就用水煮嘛!”他这么一说,立刻提醒了几个女子,她们连忙把摘回的白色小果都倒进锅里,加上水用火煮起来。煮了好长时间,捞出一个用嘴一咬,还是咬不烂。正当大家急得不知该怎么办的时候,有一个女子随手拿起一根木棍,插进锅里乱搅,边搅边说:“看你烂不烂,看你熟不熟!”搅了一阵子,把木棒往出一拉,木棒上缠着很多像头发丝细的白线。这是怎么回事?女子们继续边搅边缠,不大功夫,煮在锅里的白色小果全部变成雪白的细丝线,看上去晶莹夺目,柔软异常。她们把这个稀奇事立即告诉嫘祖。嫘祖是个急性子,不听则罢,一听马上就要去看。这些女子为了不让她走动,便把缠在棒上的细线拿到她身边。嫘祖是个非常聪明的女人详细看了缠在木棒上的细丝线,又询问了白色小果是从什么山上、什么树上摘的。然后她高兴地对周围女子说:“这不是果子,不能吃,但却有大用处。你们为黄帝立下一大功。”
说也怪,嫘祖自从看了这白色丝线后,天天都提起这件事,病情也一天比一天减轻,开始想吃东西了。不久,她的病就全好了。她不顾黄帝劝阻,亲自带领妇女上山要看个究竟,嫘祖在桑树林里观察了好几天,才弄清这种白色小果,是一种虫子口吐细丝绕织而成的,并非树上的果子。她回来就把此事报告黄帝,并要求黄帝下令保护桥国山上所有的桑树林。黄帝同意了。
    从此,在嫘祖的倡导下,开始了栽桑养蚕的历史。后世人为了纪念嫘祖这一功绩,就将她尊称为“先蚕娘娘”。 
     《史记.五帝本经》载:“黄帝……娶于西陵氏之女,是为嫘祖。嫘祖,又称雷祖、累祖。作为黄帝元妃,是远古神州大地的第一夫人,发明了种桑养蚕和抽丝,织丝为绸,缝绸做衣,后人称她为“先蚕娘娘、蚕母娘娘”。西陵之女螺祖这位与黄帝并列的“人文初祖”,不愧是中华民族的伟大母亲。螺祖,聪慧勤劳,为解决人们的穿衣问题,促进人类社会的文明进化,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不仅教民养蚕缫丝,而且还辅佐黄帝,巡作九州,为开创中华基业,尽心尽力。
    嫘祖是西陵氏的女儿,传说中黄帝的元妃。黄帝的父亲少典和母亲附宝希望儿子早日成家,便找了好多漂亮姑娘来相亲。可是黄帝整天为部落的事情忙碌,没有把个人婚事放在心上,况且他还认为娶妻不能只看外表,要看有没有真本事。后来,黄帝到西山打猎,遇到一个养蚕的姑娘。这个姑娘收集了好多蚕丝,纺成了线,很漂亮。黄帝很欣赏,想向她学习,可是这个姑娘却说手艺只传给丈夫。黄帝抬头看看姑娘,发现她个子矮、皮肤黑、嘴唇厚,相貌不敢恭维。可是她有真本事,人又很勤奋,黄帝最后还是决定娶她。这个姑娘就是传说中最早养蚕的人――嫘祖。结婚后,嫘祖负责教百姓养蚕织绵,使人们脱下了树皮兽衣,换上了美丽的丝织衣服。

    黄帝封嫘祖为元妃,嫘祖生有玄嚣和昌意两个儿子。昌意的儿子高阳就是传说中的颛顼帝。   

    西配殿住着他的另一位有名的妃子——嫫母。 晋代皇甫谧在《帝王世纪》中,又补充了很多黄帝的家庭成员,说他一共立了四妃,除元妃嫘祖外,还有三个次妃,一个叫方雷氏(也叫女节),一个叫彤鱼氏,还有一个叫嫫(音“磨”)母,并特意注明她“班在三人之下”,意思是她排名最后,地位比那三个女人都低。排名最后,却未必名头不响。
    传说嫫母是黄帝的第四妃子,也是有名的丑女。虽然很丑,但是很有贤德。黄帝让她管理后宫,她把后宫管理的很好。发明了织机和盘线的拐子,从此才有了步和衣服,后人称“先织娘娘”。在中国文学史上受褒扬的第一个丑女是嫫母。她是黄帝带着众妃周游巡视,途中,元妃嫘祖病逝。黄帝祭嫘姐为“祖神”,命嫫母指挥祀事,监护灵柩。送葬时,由嫫母充当方相氏(先导神)走在前面赶鬼,那是因为嫫母长得实在太丑,连鬼都怕她。可见她的容貌丑到何种地步。嫫母生有一子―仓林。嫫母不但有非凡的组织能力,而且因相貌极丑可以扮相貌丑恶的驱鬼神以驱邪,黄帝授以「方相氏」的官位。

    5000年前,黄帝为了制止部落“抢婚”事件,专门挑选了品德贤淑,性情温柔,面貌丑陋的丑女(封号嫫母)作为自己第四妻室。黄帝还说:“重美貌不重德者,非真美也,重德轻色者,才是真贤。”《吕氏春秋·遇合篇》载:“嫫母执乎黄帝。黄帝曰:厉汝德而弗忘,与汝正而弗衰,虽恶何伤!”《史记》提到黄帝娶丑女嫫母为次妃,《路史后记》卷五记载黄帝的次妃嫫母,虽然相貌丑恶但有德故黄帝娶她为妃。屈原在《楚辞·九章》中歌颂道:“妒佳冶之芬芳兮,嫫母姣而自好。”

    相传嫫母为方相氏,中原之南的苗族后裔。据唐代的《琱(音“雕”)玉集·丑人篇》中的描述,嫫母的尊容是“锤额顣頞(音“促俄”),形簏(音“路”)色黑”;即额如纺锤,塌鼻紧蹙,体肥如箱,貌黑似漆,乃“黄帝时极丑女也”。嫫母因为貌丑而成逐疫驱鬼之神,据说后世巫医神汉祛除瘟疫跳大神时所戴的面具,就是嫫母的遗像,形状极为丑恶。
    据《山海经》记载,嫫母和嫘祖都住在汉水南岸一处被河沟环绕的地方。可能是当时黄帝要带自己部落里的男人们外出东拼西杀,部落的女人都留在这里作为基地,所以这个地方被称为“女子国”(《山海经海外西经》)。这个归属黄帝部落的基地的管理者,可能就是嫫母和嫘祖,她们俩甚至好到了“居一门中”,也就是说两个人同住一个房间。作为“女子国”基地的最高领导,这显然不是条件所迫,而是她们愿意呆在一起。
    另一本记载远古历史传说的书籍《轩辕本纪》(唐代王瓘(音“贯”)著),也证实了嫫母与嫘祖的关系不错。据说,黄帝在带着元妃嫘祖巡视天下时,嫘祖不幸逝世。黄帝为她举行了盛大的祭奠,封嫘祖为“祖神”,同时让嫫母“监护于道”。这其实就是守墓,是一件很苦的差事,每年都要在嫘祖埋葬的地方守着,组织老百姓按时祭祀。

    《吕氏春秋·遇合篇》中记载,嫫母与黄帝感情深厚,并假借黄帝的话教训那些长相自卑的女人说,“不能忘记磨砺你们的道德;不能衰退你们内心的纯正。这样做了,长得丑又能伤害谁!”说得多好听呀,这几乎可以成为对自己长相有意见女子的励志名言。
    《淮南子·修务训》也拿美女西施与丑女嫫母比较道:“不待脂粉芳泽而性可悦者,西施;虽粉白黛黑弗能为美者,嫫母”。意思是西施是自然美,而嫫母是心灵美。后世还有,“嫫母有所美,西施有所丑”,“嫫母有傀(音“规”),善誉者不能掩其丑”,“次妃嫫母,貌恶德充”。
    黄帝元妃嫘祖生育玄嚣和昌意。次妃方雷氏生了青阳,彤鱼氏生了夷鼓。黄帝共有二十五子(也有说三十五子),那么黄帝剩下来的后代应该都是嫫母的功劳了。

    镜子发明传说:相传,人类使用第一面镜子就是嫫母发现制作。那时,黄帝宫里人经常站在水边映照自己的脸面,梳妆打扮。嫫母觉得自己长的丑,轻易不去水边梳妆打扮自己,每逢节日也不随便抛头露面。整天只知道在黄帝身边干活儿。有一次,彤鱼氏叫嫫母和她一起上山挖石板,嫫母二话没说,就随同彤鱼氏叫嫫母和她一起上山去了。嫫母气力大,挖石板比别的女人都快。不到半天就挖了二十多块。这时,太阳正当中午,阳光普射大地。嫫母突然发现石头堆里有一块明光闪闪的石片,阳光一照非常刺眼。嫫母弯腰用手轻轻从地里刨出来,拿在手中一看,不由得吓了一跳。这是什么怪物,自己丑陋的面孔全照在这块石片上。连她自己也觉得奇怪!她悄悄把这块石片藏在身上,回到黄帝宫里对任何人也没有讲这件事。她乘周围无人,又把石片取出来,发现石片的平面凹凸不平。照映在上面的面孔怪模怪样。嫫母到制作石刀、石斧的厂房,找了一块磨石,把石片压在上边反复磨擦,不大工夫,石片表面上全部磨平了。她用来一照,比刚才清晰多了。只是自己的面貌还是那样丑。她又磨了一阵子,拿起来再一照,自己仍然很丑。嫫母自言自语的叹息说:“看来面丑不能怪石片(镜子)。”从此以后,嫫母再也不去河边、水边去梳妆打扮了。每天早上起来,照着石片,收拾打扮一下自己,用后又悄悄藏起来。时间一长,嫫母也大意了。有一次嫫母帮助彤鱼氏在石板上烧肉,因火力过大,石板被烧炸了,飞起一块碎石渣,打破了嫫母的脸,血流不止。嫫母赶忙回去,拿出石片,照着自己脸上贴药。谁知,黄帝不知什么时候回来,轻手轻脚走到嫫母身后,发现嫫母一手拿着什么东西照着自己,一手向脸上贴药。黄帝走向嫫母身后,头贴近嫫母的肩膀,刚要仔细观看,不料,嫫母惊呼一声!她发现石片上出现了黄帝面孔。扭头一看,才知黄帝站在她的身后。黄帝问嫫母:“你手里拿着什么东西。”老实忠厚的嫫母,一听黄帝问话,知道此事绝不能哄骗黄帝,噗嗵一声跪在黄帝面前。嫫母把发现这块能照人的石片,从头至尾向黄帝诉说了一遍,恳求黄帝宽恕她。黄帝听罢,哈哈大笑,双手搀起嫫母说:“这是你一大发现,你不但没错,还立了一大功!”黄帝说罢,立刻叫来嫘祖,方雷氏,彤鱼氏,把嫫母这块能照见人面孔的石片拿出来,叫她三位妻室见识一番。嫘祖笑着说:“黄帝,怪不得很长时间不见嫫母去水边梳妆打扮,原来她有这个照人宝物。”彤鱼氏紧接着说:“黄帝,这个发现,应该给嫫母妹妹记一功!”黄帝兴奋地说:“当然要记一功!”人类使用镜子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从此就开始了。

    在大殿后边有黄帝的出生地轩辕丘。
    介绍另几个和黄帝有关的女人吧:

    方雷氏:轩辕黄帝第二妻室名叫方雷氏,是一位非常有心计的女人。在黄帝第一妻室嫘祖发明养蚕后,她创先发明了骨针和梳子。她把丝线穿在骨针尾部,缝起衣裳飞针走线,黄帝宫里大小妇女没有不佩服的。但是,有些事情仍然经常刻在方雷氏心里。她所掌管的黄帝宫20多位女子,经常蓬头垢面,一遇到重大节日,她总要把这些女子叫来,逐人用她自己手指把每个女子头上蓬发一一捋顺。有时,连五个手指都捋破了。方雷氏为这些事经常发愁,后来终于发明梳发的梳子。

    彤鱼氏:传说彤鱼氏也是鱼族。彤鱼氏为黄帝族的通婚族,彤鱼氏是轩辕黄帝第三个妻室,她发明了烹调和筷子。传说,黄帝部落的先民们,从吃上熟食肉后,疾病大大减少。使用筷子是中华民族一大文明。

    素女:为古代传说中的神女。她与黄帝同时,或言其擅长音乐。素女的身份说法不一,有说是黄帝的侍女,也有说是黄帝的性学老师。极有可能是二者合一:性学老师也可以是侍女。关于素女的第一个传说,是她曾以音乐造福生灵万物。在中国文学史上,她的形象被定位为古代第一位操琴女乐师。中国古典音乐的开山鼻祖和性爱女神。性感妩媚,仪态万方。传说素女以琴瑟之声滋润造福万物生灵,并向黄帝传授房中术。其传世的《素女经》似为西汉到魏晋间人士托名所作,名扬中外。素女是与黄帝和九天玄女同时代的神女,她头顶光焰盖世的两大光环:一是中国音乐界的开山鼻祖;二是远古最有名望的性爱女神。《云笈七籖·轩辕本纪》 (黄帝)于玄女素女受房中之术,能御三百女。一次,黄帝令素女用庖牺氏制作的琴瑟演奏,素女试弹了一下,觉得琴声错杂噪耳,"哀不自胜",遂将50弦破为25弦,音响效果顿时改变,但闻琴声优美缠绵、"沉鱼落雁",宛如"大珠小珠落玉盘"。

    “黄帝御女千二百”传说中,黄帝是达到了延年益寿、长生不老的目的,并且成仙飞天。据说黄帝御女成功之后,在王屋山掌握了“九天丹法”,又在天台山得到“金液神丹”,在青城山受“传真一”之法,最后在荆山铸鼎。鼎成之日,一条长龙降世,来接黄帝上天,黄帝骑上龙背,因为龙位有限,跟着骑上去的嫔妃、群臣只装得下七十余人,其余的都掉到地面上去了——场面很混乱,有人抓断龙须,连黄帝的御弓也挤掉了,没有去成的使劲的哭,泪流太多,汇集成河,把鼎都淹了。后人将此地称为“鼎湖”(广东肇庆?),将失落的弓称“呜号”。

  虽然,神话不可信,但黄帝在延年益寿、长生不老方面的追求,却给后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以至于中国的第一部医学著作就用了黄帝的名字,叫《黄帝内经》。这部书在中国后来的历史中,一直有效的指导着中医的临床实践,成为每个学习中医、从事中医的人必读之书。

    带花纹的这些砖都是明清以前的古砖。
     古代的捐资修祠碑文

    连门把手都是熊,第一次见到。

    到处都是这样黄色的旗帜。

 

拜祖广场

    这棵金色的大树好抢眼呐!
    这里种植着河南的一大特产—红枣。这些枣树的根部都非常地臃肿,这是为什么呢?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有新郑种枣树的记载。千百年来,枣农为了获得丰收就总结出了一个经验:每年在春暖花开季节,就拿斧头在枣树的根部砍几刀。这样结出的枣儿又大又甜。



 
 

    拜祖台位于黄帝像前,中间由南向北为一条36米宽,深红色花岗岩石通道,台东西长27米,南北宽20米,台前设90厘米高汉白玉栏杆。颂歌台位于拜祖台左右两侧,每侧各长20米,五级青石面层,每侧可立250名颂歌者。颂歌台两侧置黄龙。
    黄帝统一天下,奠定中华,肇造文明,惜物爱民,被后人尊为中华人文始祖。庄子曰:“世之所高,莫若黄帝。”

    黄帝,姓公孙,名轩辕,号有熊,为五帝之首。早在中国新石器时代的中晚期,有熊氏部落曾在新郑一带定居。其部落首领“少典娶有蟜氏女,生黄帝、炎帝”。黄帝是少典的次子,生于轩辕之丘(今河南新郑西北),故称轩辕氏。黄帝幼时聪明异常,既长见识渊博,才干出众,遂继承父亲少典被拥立为有熊部落首领,故又称有熊氏。五千多年前,以黄河中下游为中心的我国中原地区,氏族林立,大小部落成千上万。当初炎帝部落势力强大,最有威望。各部族听从他的号令,相安而居。到了黄帝时代,炎帝部落势衰。部落之间不断发生磨擦,甚至互相侵伐掠夺,侵占土地,抢劫财货,虏杀人口。
    炎帝不能禁止,人民生活不得安宁。黄帝修德整兵,习用干戈,以道义促使部落之间相安友好,以武力征伐强暴,制止侵略。许多部落慕其戚望,前来通好,仰仗归从。当时炎帝侵凌周围部落,黄帝在阪泉(今河北涿鹿东南)与之三次交战,打败了炎帝,使其归顺于已。这时,东方九黎部族兴起,强悍凶横,炼铜制作兵仗刀戟大弩,侵略其他部落。其首领蚩尤更是凶神恶煞,每次出征作战都身披斑斓虎皮,头带双角铜盔,所向披靡。其他部落闻听蚩尤到来,惊魂落魄,溃散四逃。蚩尤在东方扫平诸部落后,一路西上,侵占炎帝部族。炎帝与之交战,竟一败涂地,于是丢弃境域,率领部族奔往涿鹿,向黄帝求救。黄帝亲率部族,九次与蚩尤交战而不能胜,就联合以熊、罴、貔、貅、虎为图腾的六个部落,会合炎帝部族,在涿鹿郊野与蚩尤展开决战。
    传说,蚩尤有八十一个兄弟,个个铜头铁额,凶猛无比,又惯使刀戟弓弩等武器,炎黄兵卒战胜不过。黄帝即命风后制作战车,采用战车合围战术冲杀。蚩尤大败逃至中冀,被黄帝大将应龙擒杀。黄帝平定蚩尤,威名大掁。各部族对他钦佩得五体投地,一致拥戴他为部落联盟首领。从此炎黄部族逐渐融合为一。接着,黄帝又打败北方前来侵扰的荤鬻部族(匈奴族的前身),在釜山(今河北怀来东)召集“万国”首领,庆贺天下太平,并“邑于涿鹿之阿”,休整士卒,养息生民。后来,他为了氏族的安全,又率领部族复归故里,“都于有熊”(今河南新郑)。为安抚百姓,他曾巡行四方,东至于海,南抵长江,西及崆峒(今甘肃陇右),北至河北燕山,初步奠定了中国的规模。

    黄帝定都有熊,致力于各部落的繁荣与发展。他选贤任能,设官司职,治理天下。“举风后、力牧、常先、大鸿以治民”;仰天地置列侯众官,以风后配上台,天老配中台,五圣配下台,谓之三公;置左右太监,监于万国(诸部落),建立起完备的部落联盟管理体制。黄帝总结神农氏炎帝时代的农业生产经验,祭祀天地百神,划野分州,计田设井,教民因时播种五谷蔬菜,驯养畜禽。黄帝和他的臣下,有很多发明创造。传说他命大挠制定天干地支,用来计算年月日,从此中国有了年月日的计算,后人称之为“黄帝历”。命容成制作盖天(浑天仪之类),观察天象;使羲和占日,常仪占月,臾区占星宿;命隶首作算数,制定度量衡之制,用来计量物之轻重、长短、多寡;命仓颉总结前人经验,制作象形文字;命宁封为陶正,制作釜、甑、碗、碟,进一步完备人们的饮食器物;命赤将为木正,共鼓、化弧刳木为舟,剡木为楫,邑夷作大辂,挥作弓,夷牟作矢,雍父作杵、臼;命伶伦定律吕,将竹管截成十二个长短不同的竹段,按照声音的高下清浊分为十二个音阶,制成各种乐器;命荣猨铸十二钟,以和五音;命元妃嫘祖教民养蚕制丝,供作衣料;伯余制作衣裳和鞋子。黄帝作冕垂旒充纩,定玄衣黄裳,于是衮冕衣服之制兴。建筑宫室,以避寒暑。与岐伯、雷公探讨医药之学。命俞跗、岐伯、雷公察明堂,究息脉;巫彭、桐君处方饵,防治疾病。黄帝时代,发明创造繁多,成就辉煌宏大,遂使中国跻身于“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列,因而被尊为中华民族的祖先。

    黄帝在位百年,死于荆山(又名覆釜山,今河南灵宝阌乡镇南),葬于上郡桥山(今陕西黄陵西北)。相传有子25人,得姓者14人,据史书记载,黄帝族后裔在各地先后建立了70多个国家,繁衍了600多个姓氏,炎帝族在各地先后建立了20多个国家,繁衍了247个姓氏。黄炎二支发展到853个姓氏,在与其他民族融合中总计发展到8000多个姓氏,逐渐形成以华夏族为主体,由众多民族相结合的中华民族。因此,后人共尊黄帝为祖先,称自己为炎黄子孙。
 
     这尊汉白玉塑像为黄帝手执宝剑的正面坐像。像高5.19米,以示“九五之尊”。

 
 

黄帝纪念馆区 

    轩辕丘与黄帝纪念馆区:占地约1万平方米。轩辕丘旧址于此,清末被毁,今又象征性修复。丘高19米,直径100米,丘上植草木。黄帝纪念馆位于轩辕丘下,是当今世界独一无二的建筑——轩辕黄帝纪念馆,总建筑面积4000平方米,总投资1600万元,高11.9米,宽50米,其造型为仰韶时期即黄帝时期的大房子造型,房子一半在地上,一半在地下,呈巨大“人”字形,好像是从地底长出来一样,寓意为黄帝出生之地。由郑州大学建筑工程院和河南省古建筑研究所进行建筑设计和装修设计。纪念馆采用地穴覆土式建筑手法,为新石器时代人字形建筑,通过岩画和青石等传统表现手法,表现根文化主题。    纪念馆内为客家文化展、领导名人书法展、炎黄子孙拜祖展等内容。地宫内有8幅画像石,是仿岩造型的浮雕图,分别反映了黄帝出生、访贤问道、战蚩尤、升龙旗、铸宝鼎、分封诸侯、选贤妃、肇造文明等内容。

    黄帝诞生:早在5000多年前的仰韶文化时期,也就是新石器时代的中晚期,在中原一带居住着一个以熊为图腾的有熊氏部落。它的首领少典娶了一位名叫附宝的女人,她在轩辕生下了黄帝,于是就给他起名为轩辕。黄帝小的时候非常聪明,长大后也见识渊博,才华出众,深得部族的爱戴,被拥力为有熊部落的首皇帝结盟。轩辕黄帝非常有才华的,而当时势力最大的就是居住在新郑一带的有熊氏和居住在陈丘一带的炎帝部落。于是黄帝就率有熊氏与炎帝激战三次,终于打败了炎帝。此后炎黄二帝结为联盟,和睦相处,奠定了中华民族的基础。所以说我们中华民族都是炎黄子孙。
    历史上的第一个王朝公元前3000年左右,黄河中下游一带居住着上万个大大小小的部落。这些大小部落,为了对付其他部落的入侵或对外扩张,往往联合起来,组成一个大的部落联盟。当时,在这些部落中,有三个最为强大的部落。一个是居住在黄河中游南部嵩山东麓的有熊(今河南新郑市)这个地方的有熊部落,其首领是姬轩辕。他是一位很有智慧和能力,集政治家、军事家和科学家为一身的领袖人物。一个是居住在黄河下游济水一带(一说在今湖北北部与河南南部)的最为强悍善战的九黎族部落,其首领名叫蚩尤。一个是居住在陈丘(今河南淮阳一带)的神农氏部落,神农氏的首领称炎帝,已传到第八代榆罔。

    《国语·晋语四》说:“昔少典娶有蛟氏,生黄帝、炎帝。生而异德,黄帝以姬水成,故姓姬,炎帝以姜水成,故姓姜。”由此看来黄帝和炎帝还是同胞兄弟呢。

    据说,在神农氏时代,炎帝是天子,各氏族部落或部落联盟都要听从天子的命令。但是这时的神农氏部落已经没落,各氏族部落之间互相进攻讨伐,特别是九黎族部落,到处抢杀掳掠,使百姓深受其害,而神农氏炎帝榆罔又无力加以制止。这时的有熊部落正兴起,其首领姬轩辕经常出面调停部落之间的纠纷,以理服人,对不听劝告者,就以武力征服。这样,许许多多的部落已不再听从炎帝榆罔的命令。姬轩辕事实上已代替了炎帝榆罔的天子地位。炎帝榆罔为了挽回自己的天子地位,就出兵攻打那些服从姬轩辕的部落。这样,越是攻打,那些部落就越是归姬轩辕。于是姬轩辕就率领他的六七个部落在阪泉(在今河南扶沟境内,一说在今河北涿鹿县)与炎帝榆罔大战。经过三次大的战役,炎帝榆罔大败,归服姬轩辕。这样,两个部落联盟又联合,乘胜征讨肆虐百姓的蚩尤部落。姬轩辕与蚩尤交战,用的兵器是木棒、石斧、骨簇,而蚩尤这时已用上铜兵器,因此,初战连连失败。姬轩辕见一时不能取胜,就采用诱敌深入战略,将蚩尤引诱到地理环境陌生的涿鹿山(在今河北涿鹿县,一说是山西解县)之中,使蚩尤士兵粮食断绝,体力疲惫,然后乘着天降大雾,不辨东西,带着指南车,冲进蚩尤兵营,生擒蚩尤。

    新郑最早称“有熊”,这在历史书有明确记载。最早的记载是战国《竹书纪年》:“黄帝轩辕氏,元年帝即位,居有熊。”有熊在什么地方?《史记·五帝本纪·解集》说:“谯周曰:‘(黄帝)有熊国君,少典之子也。’皇甫谧曰:‘有熊,今河南新郑是也。’”北魏郦道元《水经注》说:“或言新郑县,故有熊氏之墟,黄帝之所都也。”唐杜佑《通典·州郡典七》说:“新郑县,汉旧县,有溱洧二水,祝融之墟,黄帝都于有熊亦在此,本郑国之地。”1931年版《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说:“有熊,黄帝之都,即今河南新郑县。”1986-1993年版《汉语大辞典》说:“有熊,古地名,传说黄帝所建之都。故址在今河南省新郑县。”不仅历代史书这样记载,明代至民国年间的《大明一统志》、《大清一志》、《河南通志》、《开封府志》、《新郑县志》都一致记载新郑古为有熊。另外,如碑刻,金代刘文饶的《修德观问道碑记》曰:“郑,古有熊之国,黄帝所都。”明正德十二年《重修太清观志》:“河南新郑,古有熊氏之国也。”
    以上历代文献、地方志和碑刻告诉我们,从战国的《竹书纪年》至今,一致记述新郑古代为“有熊”。当代著名史学家李学勤在《始祖山中华圣地建设促进会成立大会上的讲话》说:“常常有人问这样一个问题:新郑这个地方的传说究竟有多少可信性?我说从文献上来看,新郑作为‘有熊氏之墟’和作为‘少典氏之国’这一点是没有任何问题的。在我们国家的历史上,经《史记》和《史记三家注》等书记载下来,应该说两千年左右的时间里没有人提出任何有力的证据来怀疑这一点。”
    至于新郑为何称“有熊”,何时称“有熊”,称至何时,许多专家学者发表不少高论,一致说法是,新郑在新石器时代,可能有许多熊。少典氏族是以熊为图腾,所以这里叫有熊。少典氏族生活年代,有许多学者认为是在裴李岗文化时期,如考古学家许顺湛在给《新郑县文物志》作序时说:“依据古史文献来看新郑的历史地位,如果对照《新郑县文物志》,我们就会更加清楚,距今8000年前后的裴李岗文化遗址,是少典族阶段的遗留,距今5000年至7000年的仰韶文化遗址,是黄帝族阶段的遗留……。”考古学家李友谋、马世之等皆持相同观点。至于“有熊”称至何时,汉代司马迁《史记·周本纪第四》说:“帝纣乃囚西伯于羑里。闳夭之徙患之,求有莘氏美女,骊戎之文马,有熊九驷。”《史记·正义》:“《括地志》云:‘郑州新郑县本有熊氏之墟也。’”由此可见,在商朝末,新郑还称为“有熊”。当代著名历史地理学家谭其骧1982年编制的《中国历史地图集·商》在商代,仍称新郑为“有熊”。

    新郑是黄帝故里,是轩辕黄帝的出生、建都地,人文始祖黄帝在新郑建立,史料记载,早在春秋战国时,新郑就有三月三风后顶拜轩辕的习俗!轩辕黄帝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华夏炎黄子孙的共同祖先。据史书记载,轩辕黄帝故里在河南新郑。春秋时代的历史典籍中就有三月三登新郑具茨山(俗称“始祖山”)朝拜黄帝的记载,唐代以后渐成规制,盛世时由官方主拜,乱世时由民间自办,一直绵延至今。

 
    一层在地下,北壁墙中央端坐轩辕黄帝黄铜像,通高5.9米,取“九五”之尊,右手执权杖,左手握拳置膝上,目视前方,睿智、英武、端庄、慈祥。

 



    指南车

    此剑名为“轩辕乾坤剑”,是黄帝元妃嫘祖故里西平县代表团于2007年4月19日“回娘家”,参加丁亥年拜祖大典所赠。相传此剑为上天赐给黄帝征战万国,统一天下之剑。剑身长3.3米,意为黄帝统一天下,建都有熊之日“三月初三”,剑柄和剑鞘上各镌刻着一条神龙,龙身刻56片鳞,象征华夏56个民族融合一体,社会和谐。

 
满汉全席展示馆

    我是吃货,到了这里怎么会不进来呢?花10元/人买票进入,垂涎三尺哪!

    满汉全席据传是中国一种集合满族和汉族饮食特色的巨型筵席,起源于清朝的宫廷,原为康熙帝六十六岁大寿的宴席,旨在化解满汉不和,提倡满汉一家。后世沿袭此一传统,加入珍馐,极为奢华。然而正史对此并没有记载,倒是只有一些私人笔记提及。亦有人认为,“满汉全席”纯粹虚构,这一名称来源于一段相声。1920年代的相声演员“万人迷”(李德钖)编了一段罗列大量菜名的“贯口”词,名为《报菜名》。后来以讹传,竟被讹称为“满汉全席”。清代名宴还包括蒙古亲藩宴、廷臣宴、万寿宴、千叟宴、九白宴。

    清朝康熙帝六十六岁大寿时,曾为汉、满两族特设三天六宴,提供三百多款佳肴;相传康熙帝在皇宫内首尝,并御书“满汉全席”,使满汉全席名噪一时。当时满汉全席有宫内和宫外之别,宫内的满汉全席专供天子、近支皇族等享用;近亲皇族子嗣、功臣(汉族只限二品以上官员和皇帝心腹)才有资格参加宫内朝廷的满汉全席。宫外满汉全席,常常是由满族一二品官员主持科考和地方会议,以满汉全席招待钦差大臣,入席时要按品次,佩戴朝珠,公服入席。
    在乾隆甲申年间李斗之《扬州画舫录》一书详实的描勒出盛况;豪华的六宴中,纳集满汉千百名馔,其中包括燕窝鸡丝汤、海参汇猪筋、海带猪肚丝羹、鲍鱼汇珍珠菜、淡菜虾子汤、鱼翅螃蟹羹、鱼肚煨火腿、蒸驼峰、梨片伴蒸果子狸、蒸鹿尾、鲫鱼舌汇熊掌、糟蒸鲥鱼、假班鱼肝、西施乳、获炙哈尔巴小猪子、油炸猪羊肉、挂炉走油鸡鹅鸭、猪杂什、羊杂什等。

    满汉全席中的八珍:
    山八珍﹕驼峰、熊掌、猴脑、猩唇、象拔(鼻)、豹胎、犀尾、鹿筋。
    海八珍﹕燕窝、鱼翅、大乌参、广肚、龙骨(鲟龙鱼)、鲍鱼、海狮(海豹)、狗鱼(娃娃鱼)。
    禽八珍﹕红燕、白鹤、鹌鹑、天鹅、鹧鸪、彩雀(孔雀)、斑鸠、红头鹰。
    草八珍﹕猴头、银耳、竹荪、驴窝菌、羊肚菌、花菇、黄花菜、云香信。
    器具多用铜制,雕制巧究,餐中用粉彩万寿餐具,大件的瓷器仿照鸡、鸭、鱼、猪等造型,设有火家具(即火锅),上层放菜,下层以酒点火。载水家具则用锡制,分内外二层,内层放汤,外层放沸水,便于保温。
    清室摆设满汉全席时,一般先吃满菜,再吃汉菜,其间需换桌面,谓之“翻台”。宾客进入席宴大厅先奏乐,坐下后先用点心,宾客到齐后,把四整鲜撤下来,行敬酒礼,大菜才会奉上,整个过程先后共换桌面四次,调换满、汉菜式,俗称“翻桌”。此后渐渐流传到民间,成为达官显贵一展奢华的象征。
    满汉全席分大满汉、小满汉,大满汉一般为108碟,小满汉为64碟。早期菜式以山东菜较普遍,另有天津菜式。辗转流传到后,各地因应不同口味,材料、烹调方法,出现有不同演绎。
    民国初年,满汉全席改为大汉筵席,不久又用八大、八小等筵席来代替,1930年代又改为八大件。
    1977年11月2、3日,香港国宾酒楼(今联邦酒楼)受到日本TBS电视台的委托,以10万港元的价钱,制作一围整个共108道菜的满汉全席。酒楼动用了160多人,花了3个月才筹备完成。而这个过程则由人造卫星直播到日本。由于有些动物已经成为受保护动物,加上部份烹调技巧也已经失传,所以再制作一场如同清朝年代的满汉全席,几已不可能。
    满汉全席菜谱:

    第一宴席:白扒四宝 仿膳饽饽 凤凰趴窝 凤凰展翅 凤尾群翅 芙蓉大虾 宫保兔肉 桂花干贝 虎皮兔肉 鸡沾口蘑 金糕 金钱吐丝 金丝烧麦 金鱼鸭掌 咖喱菜花 栗子糕 莲子膳粥 琉璃珠玑 龙凤柔情 龙井竹荪 麻辣牛肉 炝玉龙片 肉末烧饼 三鲜瑶柱 酥卷佛手 糖醋鱼卷 桃仁鸡丁 网油鱼卷 香桃鸽蛋 熊猫品竹 鸭丝掐菜 燕窝四字菜 油焖鲜蘑 御扇豆黄 炸鸡葫芦 芝麻卷

    第二宴席:八宝膳粥 炒黄瓜酱炒榛子酱 翠玉豆糕 豆沙卷 二龙戏珠 发菜黄花凤穿金衣 核桃酪琥珀鸽蛋滑溜鹌鹑金糕卷菊花里脊烤羊腿侉炖羊肉兰花豆干鲤跃龙门龙井金鱼龙衔海棠萝卜桂鱼炝黄瓜衣清炸鹌鹑秋菊傲霜如意卷如意竹荪双色豆糕四喜饺太极发财燕檀扇鸭掌熊猫蟹肉绣球全鱼雪月羊肉雨后春笋玉掌献寿云河段霄春卷
    第三宴席:白梨凤脯白银如意百子冬瓜冰花雪莲参婆千子翠柳凤丝翡翠玉扇凤凰鱼肚佛手广肚佛手金卷芙蓉鱼骨宫廷排翅海红鱼翅荷包蟹肉荷花酥红烧鱼唇黄袍加身姜汁扁豆金钱鱼肚金鱼角葵花麻鱼莲子糕明珠豆腐母子相会千层糕日月生辉松鹤延年豌豆黄五丝菜卷仙鹤鲍鱼香露苹果小豆糕燕影金蔬 薏米膳继玉兔白菜枣泥糕
    第四宴席:百寿桃长春羹二龙戏珠翡翠银耳芙蓉鹿尾干煸牛肉丝怪味鸡片黑米膳粥红烧鹿筋蝴蝶海参鸡油香菇金屋藏娇金银鸽肉口蘑鹿肉莲花卷罗汉大虾麦穗虾卷琵琶大虾 茸鸡待哺三色糕三鲜鸭舌双色马蹄糕随滑飞龙糖醋荷藕芜爆山鸡芜爆鲜贝喜鹊登枝杏仁豆腐燕尾桃花鹦鹉莴笋油攒大虾御龙火锅鸳鸯酥盒芝麻锅炸抓炒大虾珍珠雪耳
    第五宴席:百鸟还巢拌鱼肚鲍王闹府豆沙糕豆沙凉糕凤脯珍珠凤凰出世凤戏牡丹凤眼秋波干烧冬笋桂花海蜇荷塘莲香红豆膳粥 红烧鱼骨 花篮白菜豢蝶大虾黄金解鸡丝荡面金蟾拜月金鸡独立金狮绣球 龙凤双锤奶油菠萝冻清炒鳝丝如意乌龙烧瓤菜花酥页层层万年长青卧龙戏珠绣球蛋糕一品官燕 玉板翠带鸳鸯哺乳云片鸽蛋芸豆金鱼抓炒里脊
    第六宴席:拌银耳棒渣膳粥叉烧猪肉炒豌豆酱蛋挞翡翠鱼丁芙蓉糕 芙蓉鱼角宫保鹌鹑桂花鱼条胡萝卜酱 怀胎桂鱼火炼金身芥末鸭膀金钱香菇金镶玉板晶玉海棠桔子盏 龙凤呈祥梅竹山石蜜汁山药藕丝羹清蒸鹌鹑群虾戏荷三丝驼峰沙舟踏翠松树猴头棠花吐蕊 五丝洋粉 香爆螺盏象眼鸽蛋雪里藏珍玉盏龙眼鸳鸯鱼枣芸豆卷抓炒鱼片

 
 
 
 
 
 
 

 
 
 
 
 

 

——2013.7.9

 

    附:新郑街景

    一下高速,就看到了这么有特色的景致,历史已渗透的了这座小小地级市的每个毛孔......



 青春就应该这样绽放  游戏测试:三国时期谁是你最好的兄弟!!  你不得不信的星座秘密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1956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