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慵懒猫咪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1956

山东·青岛·崂山——太清宫景区

$
0
0

清明踏青——重游崂山太清宫


    虽说每年都来爬崂山,但作为青岛本地人,去北九水的次数要多一些。那里虽说不靠海,但胜在山清水秀。我们都是工薪一族,放假的时间基本是国家法定节假日,为了放松心情、欣赏美景,而不是看那攒动的人头,北九水就成了不二的选择。就算是偶尔爬次南线,一般也不会下到太清宫来。上次来到太清宫,可要追溯到30年前呐!

    这不,为了避开清明小高峰,我们选择了4月7日来到这里。可真明智啊!今天的游客数量不多,当地村民总结了三个原因:一、小长假最后一天,因为昨天的游客数量还在3万以上;二、5日那天突发山林大火,中央电视台都进行了直播,火势较大,直到今天都没有完全扑灭,现在还有一部分景区被封锁,大量游客分散到了其他景点;三、这两天世园会试运行......

    来到进山口,才知道现在崂山的门票要130元/人。进门后要坐崂山的游览大巴。旁边有崂山村民兜售:100元/车,可以带车进入景区,还配备免费导游......


    导游热心地让我们停车下来观看这块青蛙石......

    儿子和他的德国小伙伴保罗......

    这里是八水河停车场,如果想从中这里前往太清宫,只能换乘崂山的旅游大巴前行......



    从八水河到太清宫的道路很是狭窄,不仅错不开车,据我观察,就是一辆车独自前行,也不是一般人敢开的——车的两侧紧贴着山路的栏杆,反光镜似乎都悬在路的外侧!好险呐!

    崂山风景区总面积446平方公里,其中绕山海崖线长达87.3公里,主峰高1133米,堪称崛地而起,拔海而立。崂山气候清新而湿润,年平均气温为12.6摄氏度,冬季平均气温为-0.2摄氏度,夏季平均气温为23摄氏度。崂山历史悠久,古迹荟萃。远在一亿四千万年前的白垩纪早期,崂山即已形成,五、六千年前,先民们已在此聚居生息,创造了灿烂的龙山文化。崂山自然景观独具天然特色。山海相连、海天一色、雄伟壮观。崂山名泉圣水富有特色。神水泉、圣水泉、金液泉、六乙泉等清泉各领风骚;潮音瀑、龙潭瀑等名瀑各具神韵。著名的青岛啤酒和崂山矿泉水均依此水酿就而成。崂山林木苍郁、花繁草茂,区内仅古树名花就有110多株,有的树龄高达2500余年。山深处,春日一片翠绿,夏天浓荫蔽日,秋季满谷金黄,严冬则处处玉树琼花。

  崂山以其山海奇观、深邃幽静之胜景,“神仙窟宅”,“洞天福地”之美誉,倍受帝王将相、文人雅士、名道高僧之推崇。唐代诗人李白在此留下了“我若东海上,崂山餐紫霞”的著名诗句。清代蒲松龄以崂山风物为内容写出了《香玉》、《崂山道士》等名篇。山中宫观寺庵星罗棋布,鼎盛时有“九宫八观七十二庵”之说。

  崂山旅游分南线、北线、东线,每条线如同一串珍珠项链,串连着无数个景观(点)。清新而湿润的空气,悠久而灿烂的历史文化,独具特色的人文和自然景观,构成了崂山旅游的丰富内涵。

 












 



















 






  太清宫占地3万平方米,建筑面积为2500平方米。庙宇共分三个院落,各立山门。三官殿供奉“天官”、“地官”、“水官”三神像;三清殿供奉“道德尊”“元始天尊”、“灵宝天尊”;三皇殿供奉“伏羲”、“神农”、“轩辕”三帝。

    崂山太清宫牌坊,高8米,宽16米,由白色花岗岩架构,分上中下三段,庄重大气,造型别致,自上而下雕有“事事如意”“福禄寺”“鹤鹿同春”“十二生肖”“龙形”等雕刻,形象生动,寓意深刻。排放前面是太清湾。

    前面这棵高大的树是银杏树,银杏树还有白果树和公孙树等的别称。为什么又称“公孙树”呢?原来,是因为它生长的非常缓慢,爷爷种的树到了孙子那一代才能吃到果实,所有在民间又有“桃三杏四梨五年,无儿不种白果树”的说法。

    太清宫亦称下清宫,当地人也称下宫。位于崂山南麓老君峰下,前临黄海,一碧万顷,背依七峰,素称“北国小江南”。崂山自古有神窟仙宅之说,相传鼎盛时期有九宫八观七十二庵,而今可数者有十七处。据<<太清宫志>>记载:太清宫建于西汉武帝建元元年(公元前140年),为江西瑞州府高乐县人张廉夫所创建。张廉夫,字静如,号乐山,生于汉文帝九年,官至上大夫,后弃职入道。精研玄学,入终南山学道数载,得师传道,来崂山之阳,临海之滨,修茅庵一所,供奉三官大帝神位。建元三年(公元前138年),再建庙宇,供奉三清神像,名曰“太清宫”,这就是太清宫的由来,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唐朝末年,李哲玄东游崂山,又扩建殿房,供奉三皇神像,这时,太清宫已初具规模。五代十国时期,道人刘若拙游至崂山,对太清宫进行一次大规模的修缮。南宋庆元元年(公元1195年),邱处机从昆化山来崂山讲道。从此,崂山道教,包括太清宫名扬天下,天下道众多慕名而来,有的在此隐居潜修,有的在此著书立说。如张三丰、徐复阳等均在此修过道。

  明万历十三年至二十八年,太清宫发生了一起僧道之争。僧人憨山大师与道人耿义兰相互争夺太清宫庙址,官司一直打到金銮殿,历时十多年,终以道人胜诉而告结束。现太清宫前“海邱夺遗址”碑刻的明万历十三年憨山大师建海邱寺于宫前,二十八年皇上降旨毁寺复宫,就是记的这件事。



    真有收获呀!到了这里才知道道教竟然还有如此多的教派呢!

    早期道教没有现在所说的“派”。道教成立之前的方仙道、黄老道等学术性派别,被张道陵吸收为道教内容,后人把他的派称为教前派。

    初创时期:张道陵创立的五斗米道也称做天师道。张角以《太平经》信仰创立了太平道。由帛和创立的“俗神祷”信仰称为帛家道。以经篆传授的有茅山上清道、阁皂山灵宝道、陕西周至的楼观道等。

    道教发展:晋代和南北朝以后,又有上清、灵宝等派别先后出现。各道派教义思想基本一致,只是道法和道术的侧重点不一,或师承系统有别。直到南宋、金、元时期出现的净明道、太一道、真大道教、全真教等和与符篆派同时出现的金丹道(包括外丹与内丹派),皆不以“派”称。
    门户林立:元末明初盛行的。道教的各种修持方法为了追宗溯源找出自己的传授系统,遂有了“派”的名称和世代系统。同一时期的道教信仰中的两个修持派别:全真道重在内丹清修,包括张紫阳一系的皆称作“全真派”。正一道重在符篆修持,如茅山上清、阁皂山灵宝,龙虎山天师道、西山明净道,皆称做“正一派”;在这两大派系之中又各有其分枝小派,这些分枝小派使以其成道祖师为开派始祖,用五言或七言诗体作出一百字或几十字作为代系,如现存和使用的八十六个派名,就属于这一类。用字代传绪,使人可一目了然,某某人是某某派的第几代传人。除此之外,符篆派还有以“法篆”传授的分派,如上清派、灵宝派、清微派、神霄派、东华派、天心派、北帝派、净明派等等。
    四大教派:

    正一道:道教各符派的总称。亦称正一派,系由天师道长期演变并与上清、灵宝等派逐渐融合而成。其标志是第三十八代天师张与材于元大德八年(1304)为正一教主,主领三山符。此后,江西龙虎山传天师法的龙虎宗(正一派),清江阁皂山主要传灵宝法的阁皂宗(灵宝派),江苏句容传上清法的茅山宗(上清派),皆统一于正一派,天师道从此亦名为正一道,其他如净明、武当等支派均属之。
    全真道:亦称全真教。由王重阳创于金大定七年(1167)。主张三教合一,认为三教同源,以《道德经》、《孝经》、《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为主要经典,在修持方法上,重清修,不尚符,不事黄白之术。在教规上,严格要求入道者不娶妻,不茹荤,出家住丛林。全真道的支派较多:属于依托北五祖的有钟离帝君钟离权的正阳派,纯阳帝君吕洞宾的纯阳派,重阳祖师王重阳的重阳派等;属于北七真创立的有邱处机的龙门派,刘处玄的随山派,谭处端的南无派,马钰的遇仙派,郝大通的华山派,王处一的嵛山派,孙不二的清净派。此外,北宋时张紫阳撰《悟真篇》,传紫阳派,本不属全真道,因元末陈致虚兼受王重阳和张紫阳所传,统归全真,后称张紫阳所传为南宗,王重阳所传为北宗。
    真大道教:亦称大道教。沧州刘德仁创于金初。崇尚《道德经》,并吸收部分儒、释思想。不尚符,不重飞升化炼之术,亦不讲长生久视之事,而颇重默祷召劾为人治病,一时信奉者甚多。元末逐渐衰落无闻。
    太一教:卫州萧抱珍创于金初。该派道士须出家,与全真道相类;以传“太一三元法之术”名于世,善祈禳术,以符为人治病,则又近天师道。传至七祖萧天佑(嗣教约当元仁宗、英宗之世)后,逐渐与正一道合流,其后事迹不详。


    在真大道与太一道消失以后,全真与正一便成为道教的两大宗派,流传至今。现在国内常见到的道教所属派系,属于全真教:邱长春龙门派、郝太古华山派、刘长生随山派、谭长真南无派、王玉阳玉山派、龙门岔枝孙玄静金山派,还有一些派的传人。属于正一教:茅山毛真君的清微派和正一天师派。



    全真教即全真道。

    全球道教主流教派,嗣老君遗教、秉东华演教、承钟吕传教,开宗于辅极帝君王重阳。以“三教合一”、“全精、全气、全神”和“苦己利人”为宗旨,并逐渐包容合并了太一道、真大道和金丹南宗,开启了道教浓墨重彩的新篇章。
    创建者王嚞,道号重阳子,陕西咸阳人。早年曾应武举为武状元,入仕,后辞官归隐。正隆四年(1159),在甘河镇遇仙,相传为汉钟离和吕洞宾,得授金丹口诀。遂隐居终南山,修道三年。大定年间出关赴山东传教。招收马钰、谭处端、刘处玄、丘处机、王处一、郝大通、孙不二等七大弟子,世称全真七子。其中龙门派祖师丘处机以74岁高龄,自山东昆嵛山西游35000里,在中亚机遇成吉思汗,成就了“一言止杀”的历史性创举与汉蒙佳话,获得崇奉而呼之为“神仙”,拜之为“国师”,掌管天下道教,为全真道的大发展奠定了基础。
    明末著名道士王常月,提出“戒行精严”,整顿教门,开创“龙门中兴”,促进全真道复兴。全真道在阐发内丹学方面最是成绩斐然。在明清道教衰落时期,只有全真龙门派一度“中兴”,其他道教派别,例如正一派,则大都衰落不振。全真教除了全面而深刻的继承了中国传统道教思想以外,更将科仪、戒律、符箓、丹药等道家文化内容重新整理。为今时今日的道教奠定了根基。明清两代在全国各地,乃至东北、西南、西北等边远地区广泛传播。成为几乎所有道家洞天福地的主人。
    全真教始终代表世界道教正宗。当今中国道教协会会址即为全真道三大祖庭之一的北京白云观。所以太清宫就成为全国第二了!

    太清宫总占地约3万平方米,建筑面积2500余平方米。以三官殿,三清殿,三皇殿为主殿,图片上为三官殿正门,也是太清宫的正门,门朝南开,符合北方建筑中坐北朝南的基本原则,但这个门是后来修的。作为土生土长的青岛人,我从没有见过......






    花开得真美,照得也美,哪张也不舍得删除!嘻嘻!......




    儿子和他的德国伙伴保罗......











    教保罗烧香。保罗是个很可爱的德国和希腊混血的孩子,非常好学,好奇心极重。可能是受到了外祖父的影响,对中国文化的兴趣浓厚......

    瞧他得意的模样......

    继续前行,就看到了我们小时候所认识的下清宫的宫门了......

    三官殿最初的正门是咱们右手边的这个小门,这个门是朝东开,这其中是有讲究的,在道教经典《道藏》中记载了一个这样的故事:道教始祖老子骑青牛西出函谷关,守关的官员叫尹喜,他远远望见有一团紫气滚滚而来,他断定一定是有高人前来,于是命人将道路打扫干净,在路旁迎候高人。老子来了之后与尹喜交谈甚欢,觉得跟尹喜非常有缘,就将自己写的两卷书赠给了尹喜,这两卷书就是流传至今的《道德经》。从此以后,“紫气东来”就成了我国民间迎神求吉的高雅用语。崂山是道家仙境,不必讲究权势,在这里把门向东开是表示对客人的尊重,即来到这里的都是神仙高士,而且会给这里带来吉祥。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话一点儿也不假。今天闲暇,导游为我们讲述了什么是“门当”与“户对”。它们是古民居建筑中大门建筑的组成部分,这种用于镇宅的建筑装饰现今存留不多了。

    户对:所谓标示,就是嵌在门楣上的正六角形的方木或者圆木,俗称户对,若是石门则标示质料亦为石,其上按照品级涂以油彩或图画,或写上吉祥福寿等祝语。这些都是地位的彰显,脍炙人口的词汇“光耀门楣”,其实就是人们对于权力和财富的向往的一种直观表达。门楣也有区分,一般按二,四,十二之数。简单来说,门楣上有两个户对的,对应的是五至七品官员;门楣上有四个户对的,对应四品以上官员;至于十二个户对的,则只能是亲王以上的品级才能用,换句话说,即便是皇亲国戚,不是封王的也不敢建三开门,嵌十二个户对!
    门当:门前也有要求,官员们讲究门高于路,所以门前要有台阶,但这台阶可不能随便修,也要按照制度来。六、七品官员门前台阶不能高于二级,五品官门前台阶不能高于三级,以此类推,但台阶数目最高不能超过八级,超过八级那就是九了,九乃数之极,那是代表顶点的数,除了皇上谁也不能用。随着官员晋升,门前的台阶数目会慢慢增加,文人们经常谈的一个词“进身之阶”,其中的“阶”就是从这儿来的。
    门当,建筑学上为“门枕石”的一部分,俗称门墩,又称门座、门台、门鼓,抱鼓石用石鼓,是因为鼓声宏阔威严、厉如雷霆,人们以为其能避鬼推崇,百姓信其能避邪,故民间广泛用石鼓代“门当”。户对,是用于中国传统民居,特别是四合院的大门顶部,起到装饰门框的构件,通常成对出现。门墩主要以箱形和抱鼓形居多,但还有狮子形,多角柱形,水瓶形门墩等等。“门当”,形状有圆形与方形之分,圆形为武官,象征战鼓;方形为文官,形为砚台。“户对”大小与官品大小成正比。
    有“门当”的宅院,必须有“户对”,这是建筑学上的和谐美学原理。此,“门当”、“户对”常常同呼并称。后成了社会观念中男女婚嫁衡量条件的常用语。


    其实古人说的“门当户对”有其合理性。恋爱是两个人的事情,但婚姻是两个家庭的事情。家庭氛围、家庭的生活方式和文化是在一个家族一代一代沿袭下来的,即便周围的环境有变化也是不会轻易改变的。两个家庭如果有相近的生活习惯,对现实事物的看法相近,生活中才会有更多的共同语言,才会有共同的快乐,才会保持更长久的彼此欣赏,也才会让婚姻保持持久的生命力。门当户对的婚姻观念在一般情况下来说,道理上确实符合社会所处的现实环境。但是在某些特殊情况下,门当户对的世俗观念反而会把真正的缘分永远地天壤相隔开来。

 

 



    两旁的树是银杏树,树龄有一千多年,是宋代开国皇帝赵匡胤敕封崂山道士刘若拙重修太清宫时所植,银杏树最大的特点是雌雄异株,有性别之分,但这两棵树都是雄树,诠释了全真教的教义:不娶不嫁,故道观中的树都是雄树。

 

    在整个崂山风景区内,甚至在整个北方,无论是道观还是庙宇,都普遍种植银杏树,这里有两个原因:一个原因是这种树的树龄很长,人们认为这是一种维系长久的象征,另一个原因是全真道教不杀生,这种树有特殊的树液,一般不生虫害。宗教庙宇多载此树,解决了“杀虫是杀生行为,不杀虫害树也是杀生行为”这一矛盾,遵从了既不杀生又能保住树木的原则。

    三官殿是崂山最早的道教庙殿,是一座布局工整的三进院落,虽不是富丽堂皇,却不乏古朴庄严。三官殿内供奉的是天官、地官、水官,实际上是中国古代最具影响力的三位部落首领尧舜禹。相传,尧敬天爱民,上应天象,风调雨顺,被人尊称为“天官”;舜在位时,民风高尚地不生灾,被尊称为“地官”;大禹继承父业,治理水患,三过家门而不入,理所当然被尊称为“水官”。在民间有“天官赐福,地官敕罪,水官解厄”的说法。

    三官大帝是早期道教(中国唯一的本土宗教信仰)尊奉的三位天神。尧舜禹,指天官、地官和水官。中国上古就有祭天、祭地和祭水的礼仪。《仪礼》的《觐礼》篇称;「祭天燔柴,祭山丘陵升,祭川沉,祭地瘗」。不过,上古祭祀天地水是皇帝的权利,庶民百姓只能祭祖。东汉时,张陵创立五斗米道,就以祭祀天地水三官,上三官手书作为道教徒请祷治病的方法。「其一上之天,着山上;其一埋之地;其一沉之水。谓之三官手书」。南北朝时天地水三官神和上中下三元神合二为一。

    三官大帝:即天官、地官、水官,亦称“三官”,又称“三元”,为道教较早供祀的神灵。一说天官为唐尧,地官为虞舜,水官为大禹。道经称:天官赐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
    在道教神系中,有几位出现时间比三清尊神还早,且神阶很高的尊神,天、地、水三官就是其中之一,其是道教最早敬奉的神灵,亦称“三官大帝”,“三元大帝”,“三官帝君”。


    三官大帝的信仰渊源于中国古代先民对天地水的自然崇拜。在原始社会,天、地、水是人们生产、生活的必要条件,没有它们,人类无法生存生活,因此人们常怀敬畏之心,虔诚地顶礼膜拜。如《仪礼·觐礼》:“祭天燔柴,祭山川陵升,祭川沉,祭地瘗。”其注疏燔柴为:“升、沉、瘗”祭礼,是天子。在国行会同之礼及诸侯之盟神也,晋氐族苻坚和羌族姚苌等笃信“三官”,唐南诏王异牟寻与唐使订盟时,《盟文》开始“上请天、地、水三官,五岳四滨,及管川谷诸神灵同请降临,永为证据东汉中后期,宦官外戚专权,朝野黑暗,人民灾难深重,反抗情绪激烈,于是沛国丰邑(今江苏丰县)人张陵弃官入川,学道于鹤鸣山(今四川大邑县境内),并结合民间原始宗教信仰,著作道书,馥革当地民族原有的巫道,开创五斗米道。因其最初主要以道术祷祝和赳鬼,并以符水为人治病,故被称为道教符箓派,又因道教徒尊称张陵为天师,故五斗米道以后又称为“天师道”。五斗米道一方面尊老子为教祖,祭酒传授老子《道德经》;另一方面以天、地、水为三官,信其能通鬼神,主管病人请祷。祷请方法主要见于《三国志·张鲁传》注引《典略》书中说:“书写病人姓名,说服罪之意,作三通,其一上于天,著山上,其一埋于地;其一沉于水,谓之三官手书。”认为三官能为人赐福、赦罪、解厄,即天官赐福、地官赫罪、水官解厄。后来明朝的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五十九目介绍太守张鲁时,就详细叙述了其祖张陵宣扬三官敬仰之事。此后这种信仰一直盛行到唐代。1982年5月,在河南嵩山顶上发现一通唐武则天时的金简,内窖即为乞求“三官九府”,为武则天兑罪祈福之用。这正是其一上于天,著山上“请祷法”的印证。另外有一种说法,说三官为金、土、水三官,《古今图书集成·神异典》卷四六引《蠡梅集》曰:“金为生,候地气,土为成,候地气,水为化,候水气。……故曰三官也。”若将其具体化则是守卫天门的唐、葛、周三将军,据《铸鼎余闻》记载:三官俱周幽王谏巨,号天门三将军,死后为神,各地多有庙。也有说三官指尧、舜、禹的,《历代神仙通鉴》云元始天尊:“复飞身到太虚极处,取始阳九气,在九土洞阳,取清虚七气,更于洞阳风泽中,取晨浩五气,总吸入口中,与三焦合于一处。九九之期,觉其中融合贯通,结成灵胎圣体。正当春一月月望之雷,从口中吐出婴孩,相好光明。又于秋一月望日,冬一月望夜,复吐出二子。”这三子就是尧、舜、禹,“皆天地莫大之功,为万世君师之法”。后来元始天尊吐气化成的尧、舜、禹被人们封“三官大帝”。

    北魏时,寇谦之改革天师道,清整“三张伪法”,于是将三官与三元相结合。《古今图书集成·神异典》卷四六引《蠡梅集》日:“盖天气主生,地气主成,水气主化,用司于三界。而三时月之望候之。……三元正当三归宫,故曰三官也。”故以农历的正月十五为上元,七月十五为中元,十月十五为下元。《太上说玄天大圣真武本传神咒妙经注》卷一《因缘经》:“正月十五上元宫主一品九炁赐福天官紫微大帝于是日,同下人间,校定罪福也;七月十五日中元宫主二品七炁赦罪地官清虚大帝于是日同出人间,校戒罪福也;十月十五日,下元宫主三品五炁解厄水官扶桑大帝于是日同到人间,校戒罪福也。”同时,刘宋陆修静还有“三官所执,生、死、苦考自明法曹”之说。又与“三清境相”结合,《元始无量度人上品妙经四注》卷二《三元品诫经说》:“上元天官隶玉清境,结青、黄、白三气,置上元三宫,其中宫名元阳七宝紫徽宫,总主上真自然玉虚高皇上帝,诸天帝王上圣大神。中元二品地官隶上清境,结元洞混灵之气,凝结黄之清而成,其中宫名洞灵清虚宫,总主五帝五岳诸真人及惜地神仙已得道者。下元三品水官隶太清境,结风泽之气,凝晨浩之精而成,其中宫号扬俗洞泉宫,一曰青华方诸宫,总水帝扬谷神王,九江水府河伯神仙,水中诸大神及仙箓簿籍。”还和道教元气说结合,《云笈七羲》卷五十六:“夫棍沌分后,有天地水三元之气,生成人伦,长养万物。

    三官的诞辰日即为三元日,因此从唐宋以来,三元节都是道教的大庆日子。唐代三元节由皇帝下敕天下诸州禁屠三日,“令百姓是日停宰杀渔猎”。由于天官被封为赐福紫微大帝,民间遂将其视为“福神”,与禄、寿二神并列。至于三官神的职掌范围,宋明以后又自于三清四御的确立,而有所缩小,一般认为掌管人间祸福、天神转迁、生死轮回诸事,但民间信仰仍然很普遍。明代以来,各地建有许多三官殿、三官堂、三元庵、三官庙等。每逢三元节,人们都要到庙宇祭拜三官,忏悔罪过,祈福免灾。时信仰三官的人都要禁荤食素,称为“三官素”。清代,三官信仰更为普遍,“天官赐福”的年画、民惜画,多种多样。画中天官,身著大红官服,龙袍玉带。手持如意,五绺虬须,面窖慈祥,一派雍窖华贵的气质。一些图中,天官还慈祥地携带五个童子,五童子手中各捧仙桃、石榴、佛手、春梅和吉庆鲤鱼灯。过去民间每逢新春时,皆贴这种年画,以求天官赐福长寿。有时天官还被当作财神。清代流行一种“赐福财神”,图中间为天官手执如意端坐元宝之上,金山、银山、花卉、云龙和一个大“福”字陈于上方,聚宝盆、手持“日日生财”旗子的童子位于下方;和合二仙和招财仙官、利市仙官立于两旁。画中充满着福气和财气,表达了人们渴望天官赐福、财神送财的富裕理想生括。近代,天官又和员外目郎(表官禄)、南极仙翁合称为福、禄、寿三星。旧时农历新年,三星图常挂于堂中,象征“三星在户”,显示多福、多寿、喜庆临门。反映了人们追求美好幸福生括的共同心理。如今“三星”图像和“三星”工艺品喜进千家万户,成了颇受欢迎的装饰品。现在台湾的庙宇中,一般称三官大帝为三界公,据说敬奉的人特别多。

    在这个院落里生长着明朝所植两棵耐冬树,耐冬又叫山茶,花期从每年12月份一直延续到第二年的5月份,长达半年的时间,因其花开时正值隆冬季节,别的花都已经凋谢,而她却能迎风怒放,所以被称为耐冬。耐冬和月季是青岛市的市花,右手边的这棵耐冬树树龄有600多年,是明代著名道士张三丰渡海从附近长门岩岛移植的,隆冬季节,满树红花,下雪的时候,像是在树上落了一层红色的雪。清代著名文学家蒲松龄曾在崂山住过,看到这种美景,灵感油然而生,写下了《聊斋志异》中的《香玉篇》。文章中的红衣花神指的就是这棵耐冬,树名叫绛雪。
    左手边的这棵耐冬,是耐冬中的名贵品种---重瓣白雪塔,树龄有400多年,开花的季节与旁边的绛雪交相辉映,争奇斗艳,是太清宫冬季一大景观。我们小时候,这两棵几百年花龄的耐冬仍然健在,很可惜,现在这两棵耐冬都死掉了,我们现在看到的是后来补种的......

    《香玉篇》说的是书生黄某同牡丹花神香玉的一段悲欢离合的故事,在崂山太清宫,有一个叫黄生的读书人,在次读书期间遇到了两貌美如仙的姑娘,一位是白牡丹化做的仙女叫香玉,一位是红耐冬化做的仙女叫绛雪。香玉原为青楼女子,活泼可爱,心地聪明,敢爱敢恨,绛雪性格内向,温文尔雅,善解人意,黄生爱上了香玉,两个人相爱之后,情深意长。绛雪是香玉的姐姐,是他们的好朋友,三个人在一起非常愉悦。好景不长,有一天,香玉哭了,不再说话,悲伤痛哭,与黄生度过了一夜,第二天就惆怅的离开了。原来,即墨县令蓝氏到太清宫游览,看到白牡丹,心生喜爱,挖移出来,竟然带着走了。白牡丹到了蓝氏家,一天天枯萎,很快死去。黄生听说后,非常悲痛,悔恨极了,在这段时间里,绛雪经常过来陪伴黄生,有时一起饮酒作诗,有时一起到香玉墓前痛哭一场。最后,花神被他的深情所感动,又让香玉回到了太清宫。从此以后,香玉和黄生彼此相爱,绛雪也和他们经常相聚,日子过得幸福美满,是一个典型的王子与公主的故事。



 

    这里还有棵黄杨树,树高8米多,这棵树看起来不是很粗,但已经有800多年的树龄了。黄杨树最大的特点是生长缓慢,所以木质就特别坚硬细腻,是雕刻艺术品的上等材料,在民间有“写中之王称凤凰,木中之王是黄杨”的说法。据说,慈禧太后就非常喜欢黄杨木质的梳子。

    经过黄杨树,我们可以看到一棵弯弯曲曲的榆树,因为他是唐朝天佑年间道士李哲玄亲手种植的,所以称它为“唐榆”,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了,榆树叶面上有一层沙质,摸上去比较粗糙,所以它的学名叫“糙叶树”,又因为它树干弯曲,形状似龙头,故又被称为“龙头榆”。现在这棵树高约19米,树冠东西长25米多,南北约33米,这样面积达一亩多地。

    在龙头榆的对面有一方大石头,上刻“逢仙桥”三个大字,旁边还有当年宋太祖赵匡胤在召见并敕封崂山道士刘若拙为“华盖真人”的记事,传说,当年刘若拙,在一个雪后的除夕清晨,在这个地方看到一个老人,真人起初并不在意,老人在与他交谈几句后转身走了,真人忽然想起没问老人从哪里来,只好寻找他在雪地上的脚印,哪知半尺深的厚雪中只有老人在这树下站立时踩出来的两个脚印,再也找不到第三个脚印,至此,刘若拙方才醒悟到自己遇到神仙了,事后在此刻石以记此事。


 




    “逢仙桥”向西,走过的第一座院落是太清宫道长及道士的住所,这里在文革以前是“坤道院”,也就是女道士修行和居住的地方。文革后,太清宫基本没有女道士常住。







    穿过坤道院的大门,咱们来到的是太清宫的第一大主殿——三清殿。三清殿是由一个正殿和两个偏殿组成。正殿供奉的是道教的三清尊神,分别是玉清元始天尊、太清道德天尊、上清灵宝天尊。三清是道教的最高境界,这三位天尊也是道教信奉的最高尊神。

 


    《道德经》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教把它演变成为“洪元” “浑元”“太初”,表示三个不同的世纪,认为“道”无所不在,无所不包,是一切的开始,有了“道”才有了宇宙,宇宙生元气,元气构成天地阴阳而产生万物,这三个世纪是“道”的演化,再把道人格化,化为神,称为“玉清”“上清”“太清”三神,也可以理解为他们是道的三个化身,所以又有太上老君一气化三清之说。

    道教三清原指玉清、上清、太清三位尊神,全称为太清境大赤天道德天尊,简称道德天尊,又称太上老君,是道教最早祟奉的至尊之神,或说化身老子,后因出现“一炁化三清”之说,由一尊神变为三尊神,以太上老君列三清第三位神。老子者,老君也。“一炁化三清”最早出自许仲琳著的《封神演义》,写的是太上老君与通天教主斗法时,太上老君用一气化出三个法身的故事。
     “三清”之称始于六朝,开始仅指“三清境”。“三清”之作为道教尊神,是伴随着道教三洞经书说逐步形成的。玉清之主为元始天尊,上清之主是灵宝天尊,太清之主乃道德天尊即道祖太上老君。这三清尊神乃是道教中最高神,开天辟地、历劫度人、传道授法的大神。这种信仰是公元4世纪发展起来的,其实是一种哲学思想的化身,是道家主张的宇宙论的系统反映。他们认为,三清居住在一个极为遥远而奇妙的神仙世界里,并且对无数的其他神进行管理,同时监督人类的社会生活。其中,元始天尊的地位是最高的,他是整个宇宙的创造者,相当于中国式的上帝;至于灵宝天尊,为了迎合下层百姓的要求,道家把他授予民间信仰中的玉皇大帝;而道德天尊,大多数认为他就是道教的始祖老子。

    元始天尊(15张)是道教最高神灵“三清”尊神之一,道教开天辟地之神,为上古盘古氏尊谓,称玉清元始天尊,也称元始天王。在“三清”之中位为最尊,也是道教神仙中的第一位尊神。

    灵宝天尊原称上清高圣太上玉晨元皇大道君。齐梁高道陶弘景编定的《真灵位业图》列其在第二神阶之中位,仅次于第一神阶中位之元始天尊。唐代时曾称为太上大道君,宋代起才称为灵宝天尊或灵宝君。
道经说他是在宇宙未形成之前,从混沌状态产生的元气所化生。原是“二晨之精气,九庆之紫烟”,后托胎三千七百年诞生,住在上清境的玄都玉京仙府,有金童、玉女各30万人侍卫,万神朝拜,超度之人不计其数。有三十六变七十二化,人们随时随地都可以见到他。

    道德天尊即太上老君,居“三清尊神”的第三位,是道教初期崇奉的至高神。原为春秋时思想家、道家学派重要人物(后人普遍认为老子是道家思想的创始人)。

    东配殿供奉的是“东华帝君”在祖传说中他是天上阳神的总管。团友中如果有没有男朋友的女孩子,可以诚心拜一下东华帝君,他会赐给你一位白马王子。西配殿供奉的是西王母,神话传说中她是天上阴神的总管,居住在昆仑山的瑶池,民间称她为“王母娘娘”,西王母是她的官称。团友中没有女朋友的可以去拜一下西王母,她会赐给你一位如花似玉的妻子......

    西配殿供奉王母,是求女友的。保罗这个德国小子只拜王母,笑死了......







 






    走出三清宫向东拐,我们看到的这个殿堂叫关岳祠,又名忠义祠。这里供奉的是关于和岳飞。道教之所以供奉他们,一是因为道教是我国土生土长的宗教,必然吸引一些民族精神民族传统,其中就包括忠和义,而这两人就是古代忠和义的代表,于是就将二人供奉在此。







    旁边这面墙据说就是当年崂山道士练习穿墙术的地方。相传,蒲松龄到崂山时,曾在这里写书。《聊斋志异》共有400多篇故事,其中8篇是以崂山为题材构成以崂山为背景的,如《崂山道士》《香玉》等等,郭沫若生前曾对蒲松龄作过深刻的评价: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

    顽强生命力的象征:当年青岛的九号台风(就是引发输油管爆炸的那次),这两棵树苗被吹出了墙外。人们以为它们无法存活,后来又加高了围墙,没想到几年后,它们长成了现在的模样......





    崂山矿泉水,驰名中外,俗话说:山有多高,水有多长。我们现在看到的这个泉就是崂山四大名泉之一的“神水泉”。三官殿外的院中有一泉水叫神水泉,泉水清冽甘美,大旱不涸,大涝不溢,是崂山第一名泉。“神水泉”这三个字据说是宋代华盖真人刘若拙的亲笔手迹。之所以叫他神水泉,是因为它有“三神”:一神为水质清澈甘甜,矿物质含量丰富,杂质少,据说,崂山道士用过多年的暖水瓶从来没有生过水垢;二神是大旱三年水不涸,大涝三年水也不溢,无论怎样取水,水平面始终与井口保持一致,只可惜,在这几年的一次修复中,因为施工方面的原因,水位发生些变化;三神为引用此泉水,有助于治疗胃溃疡等多种慢性病,达到有病医病无病健身的效果平,旁边还建有许愿池。

    这是绛雪,难道?!......





    从神水拾级而上大门朝东的这座院落是始建于唐代的三皇殿,唐代以前,太清宫只有三官三清两座主殿,道士出身的李哲玄来到崂山太清宫之后,见到这里风景优美,环境极佳,筹资兴建这座殿堂。中间手里擎着太极图的天皇,也就是伏羲氏,旁边手捻稻菽的是地皇神农氏,另一位手握板的是人皇轩辕氏。关于三位老祖先的传说有很多,如伏羲制八卦,神农尝百草等。他们都是开创中华文明的始祖。

    三皇殿两侧供奉的是中国古代十大名医。其中有创始诊病四法(望闻问切)的扁鹊,有发明麻沸散的华佗,有著《伤寒杂病论》的张仲景,有著《千金方》的孙思邈,有修《本草纲目》的李时珍等。

    在三皇殿屋檐下有两块碑刻,东边是成吉思汗敕给丘处机的护教文,西边是成吉思汗颁发给丘处机的金虎符文。文革期间,太清宫的碑刻大都被毁,这两块碑刻之所以能保存下来,据说,是当时有人在上面用油漆写下了“万岁”,所以才没有人敢轻举妄动。两块碑刻的文字大意是:让丘处机总领天下道教,皇帝所有的地域丘处机都可以居住,天下的官府都要给他保护和方便,他所主持的官观都不派差,不纳税。
    东配殿又名救苦殿,供奉的是太乙救苦天尊。据说,凡是被打入地狱的人,只要他们的亲人带着太乙救苦天尊传的神符,向神祈祷,下地狱的人一定可以得救。
    西配殿又称耿祖祠,供奉“扶教真人”耿义兰道士。耿义兰是明代万历年间崂山白云洞的道士。
    这棵树是一棵桧柏树,由汉代道士张廉夫亲手所植,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了。很早以前,在桧柏树上寄生了一棵凌霄树,这一奇观被称为“汉柏凌霄”。过了若干年后,又在这棵树上长出一棵盐肤来,现在在树上又长出一棵刺楸。这棵树非同一般,它是由四棵树长在一起的,是为大自然创造的奇迹。

 

    三皇殿门口有块刻有“海印寺遗址”的石刻,用的是原先修建海印寺的石头。

    明代万历十一年,憨山和尚慈宁宫五台山来到崂山太清宫,起初,只是在简陋的草棚里居住,后来发现这里地势优越,是建佛寺的好地方,于是开始设法筹集资金,万历18年建成了海印寺。

    再说太清宫,据史料记载,在海印寺建成之前,道观已经开始败落,殿堂几乎倒塌废弃,道士分散他地,只剩几个道士守着,生活也没有着落,甚至要出卖产地。尽管如此,憨山和尚在道观前面修建寺庙,对道士来说仍然是一个非常大的刺激。他们觉得守不住基业脸上无光。

    于是,由道士耿义兰出面驱逐憨山和尚。憨山凭借当时的地位和势力,根本不加理睬,耿义兰状告打官司,没有获准,反而被诬告治罪。耿义兰便进京,通过北京白云观主持王长月的关系,将状子送到了皇帝面前。在明万历23年,皇帝下逾,逮憨山进京问罪,万历28年,毁祠件官,憨山被发配雷州。

    这样,历时多年的僧道之争,以道教的胜诉而告终,皇帝还敕逾赐给太清宫《道藏》一部。
    憨山在发配到雷州期间,住在曹溪宝林寺,宣扬禅宗,主张释道儒一致,圆寂于曹溪,时年78岁。

 















    又回到了八水河停车场。保罗嚷着要吃中午饭,于是我们只得打道回府......






















——2014.4.7


 青春就应该这样绽放  游戏测试:三国时期谁是你最好的兄弟!!  你不得不信的星座秘密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1956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