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州南靖·云水谣
“云水谣古镇”原名长教,村中幽长古道、百年老榕、神奇土楼,还有那灵山碧水,无不给人以超然的感觉。2005年底,由张克辉以自己和几位台胞的生活阅历为原型创作的电影文学剧本《寻找》改编的电影《云水谣》,曾经在此拍摄取景。在福建土楼“申遗”成功后,为借《云水谣》之名树立品牌,将《云水谣》这部优秀作品的人文意蕴(运)和道德情感充分展现在这条闽西南古栈道上,让游客在观赏奇楼美景,领略古道悠悠、碧水青青的同时,感受闽台交流的深远渊源,当地政府将村中这条长10余公里,全部用鹅卵石铺成的古道正式命名为“云水谣古栈道”,将长教命名为“云水谣”古镇。
据了解,云水谣古镇是个历史悠久的古老村落,村中幽长古道、百年老榕、神奇土楼,还有那灵山碧水,无不给人以超然的感觉。南靖县长教风景区拥有世界文化遗产和贵楼、怀远楼、省内最高最大最为集中的千年古榕树群、一条百年老街、千年古道。溪岸边,由13棵百年、千年老榕组成的榕树群蔚为壮观,其中一棵老榕树树冠覆盖面积1933平方米,树丫长达30多米,树干底端要10多个大人才能合抱,是一棵目前我省已发现的最大的榕树。榕树下一条被踩磨得非常光滑的鹅卵石古道伸向远方,据考证是长汀府(龙岩市)通往漳州府(漳州市)的必经之路。古道旁,有一排两层老式砖木结构房屋,那就是长教已有数百年历史的老街市。至今,这些老商铺大多还保留着木板代墙的特点。村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山脚下、溪岸旁、田野上星罗棋布的一座座土楼。这些从元朝中期就开始建造的土楼,目前保存完好就有53座。这些土楼姿态万千,除了有建在沼泽地上堪称“天下第一奇”的和贵楼,及工艺最精美、保护最完好的双环圆土楼——怀远楼外,还有吊脚楼、竹竿楼、府第式土楼等,土楼风景别具一格。
云水谣古镇也是漳州著名的侨乡。据《长教简氏族谱》记载,长教简氏族人从第四世(明宣德年间)至十六世陆续开始向外迁移,到缅甸、新加坡、印度尼西亚、泰国,及台湾、香港等地谋生。现祖籍长教的台湾人就有23万之众,近年来每年都有150多名以上的台湾人不远千里,回古镇寻根谒祖。
云水谣古镇优美的自然景观和独特的人文资源,吸引了一批又一批电视导演、制作人到此取景拍片。1997年至今,已有《寻找远方的家园》《沧海百年》等8部电影、电视剧、MTV在这里拍摄取景。2005年年底,由第十届全国政协副主席、台盟中央名誉主席张克辉以自己和几位台胞的生活阅历为原型创作的电影文学剧本《寻找》改编的电影《云水谣》也曾在此拍摄。
和贵楼又称山脚楼,位于南靖县梅林镇璞山村,跟南靖县城53千米。建于清代雍正十年,由简次屏公建造的,总投资一万五千两银子,是座占地1547平方米,建筑面积6450平方米,是南靖最高的土楼。这座土楼建在沼泽地上,用200多根松木打桩、铺垫,历经200多年仍坚固稳定,保存完好。
和贵楼,顾名思义,是劝世人弘扬以和为贵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楼如其名,在高速变化潮流中,它显得异常的祥和、安宁、沉稳。楼高5层21.5米的长方形大楼,一层土墙厚1.34米,由下而上遂层缩小,到第五层墙厚仅65厘米。是县内最高的一座方土楼,内部土木结构规整,有140个房间。楼正中开1个大门,有副槛联:“和地献奇山川人物星斗画,贵宗垂训衣冠礼乐圣贤书”。楼内东西南北四角安有4部梯道通向各层楼。天井中心建三间一堂式学堂,当地群众编句顺口溜:“厝包楼,子孙较贤,楼包厝,子孙较富。”堂前门上挂着两块来头不小的匾牌,一个是由国民政府主席林森颁发,由简羡强立的“兴学敬教”匾牌;一个是中华民国计六年十月由国民政府侨务委员会委员长陈树仁赠送,由简羡强立的“兴学利侨”匾牌。楼前面原有一条腰带(水渠)400米长(已废)。
和贵楼的“三奇”:和贵楼高五层,21、5米,别小看这个数字,这是个“世界之最”,也就是说和贵楼是已知的所有福建土楼里个头最高的,此为一奇。
和贵楼每层有28个房间,共有140个房间。楼正中开一个大门,东西南北四方各有楼梯上下。它建于清雍正十年(1732年),据说当初选址建楼,开始并未发现这是块沼泽地,楼建了一层,忽然整层楼像沉船一样,慢慢下沉到了烂地里,建楼的简姓族人无可奈何,只好在下沉的楼墙上打了100多立方米的排桩,他们觉得地基这下牢固了,就从头开始夯墙,建起了一座五层高的方楼。他们似乎很有把握,从不担心大楼会倾斜或者下沉,果然两百多年来,和贵楼固若金汤,风雨不动安如山。现在,你在楼中学堂的小天井用铁线往地里插,一口气可以插进5米多深,拔出铁线,则可见铁线上有淤泥的痕迹,你如果在这里跺跺脚,天井整片的卵石便会涟漪般震动,此为第二奇。
和贵楼的第三奇,即楼中两口水井,相距十八米,井水水位均高出地面,左边那口井,清亮如镜,水质甜美,井中几条红鲤鱼翩翩游动,有如精灵,而右边那口井却混浊发黄,污秽不堪,完全不能饮用。这是由于两口井材料构造的不同造成的奇特景观。由于沼泽地浅层是腐烂的沼泽水,而深层是可饮用的地下水。所以在设计时都将两口井打到了地下水层。但是,清水井是由水泥砌成,而浊水井是由小圆石堆砌而成。这就导致了清水井壁缝隙较少,而浊水井壁缝隙较大。而两口井在通过沼泽水层时大量沼泽水渗入浊水井导致其浑浊有毒,而清水井却没有太多渗入所以可以饮用。
和贵楼的传说:楼正中开1个大门,楼内东西南北四角安有4部梯道通向各层楼。天井中心建三间一堂式学堂,堂前门上挂着两块来头不小的匾牌,一个是由国民政府主席林森颁发,由简羡强立的“兴学敬教”匾牌;一个是中华民国计六年十月由国民政府侨务委员会委员长陈树仁赠送,由简羡强立的“兴学利侨”匾牌。
和贵楼是花了几千根松木做基建造在沼泽地上的,由于松木木质的特殊性,和贵楼经历过数次地震仍然不倒,院子中的空地,踩上去软绵绵的,竹竿插进泥土会出水。两口水井一清一浊。有关浊井的来历,据说是当年打井时,一个坐月子的妇女打开了本不应该看的井盖造成的。
和贵楼是可以登楼参观的,只要每位游客花上5元钱就可以了......
《简大狮》钱振鍠(清)
痛绝英雄洒泪时, 海潮山涌泣蛟螭①。他年国史传忠义, 莫忘台湾简大狮!
题解:这首诗原来有序文说:“光绪乙未,我割台湾予倭,台民简大狮与日本战年余,至厦门,为当事所获。简大狮供:‘倭淫虐妻妹,皆死焉,予之战不敌,故至此……’。当事竟缚大狮献于倭,置极刑……”。从诗中可以看出作者对于这位抗战英雄被无耻媚敌的满清政府送给敌人去处死是怀着何等深刻的悲痛和巨大的愤慨。
注释:①蛟螭——螭(念chi),蛟螭都是龙一类的神物。
译文:英雄抛头颅,洒热血,真使人悲痛欲绝!大海中波涛汹涌,连蛟龙也悲愤哭泣。他年写国史,传忠义,表彰先烈的事迹,千万别忘记台湾人简大狮英勇殉节!
作者简介:钱振鍠,清朝同光年间人,生平不详。著有《名山续集》。
简大狮,本名简忠浩,生于台湾淡水。年青时随族亲回南靖县梅林乡长教村祭祖省亲。时值长教村简德润大宗祠开设武术馆,延请武林高手,教授族中子弟练武强身。简大狮身高体壮,对武术素有兴趣,便留下来习武。他力气很大,宗祠门口两只石狮子,一般人都挪不动,他能举起绕行宗祠一周。众人称他力大过狮,于是易名"简大狮"。出师后,简大狮刀枪棍棒样样精湛,开始在漳州、石码、厦门一带,献艺于街头,名声大噪,不久渡台回到淡水。在淡水,招徒授艺,广交朋友,声望很高。与柯铁虎、林少猫合称为“抗日三猛”。
清史记载:中日甲午战后,台湾割让于日本。台湾人民掀起反割台的斗争。简大狮多次谋划进京刺杀李鸿章,都被亲友劝住而未行。光绪二十一年(一八九五),日本侵略者铁蹄踏进台湾,北部首先遭殃。日本人在台湾烧杀淫掠,简大狮一家深受其害。他控诉日本侵略者的恶行:"日人无理,屡次去我家寻衅,且被奸淫妻女。我妻死之,我妹死之,我母与嫂死之。一家十余口,仅存子侄数人,又被杀死。"发誓他与日本侵略者"仇不共戴天"。十二月,简大狮在淡水揭竿起义。他同林李成、陈秋菊、胡可锦等,率领义民六百多名,攻袭台北城。首次攻打江头,断开引北电话线﹔转而攻泸屋街,与日军巷战于天后宫,致敌死伤三百多。后困日军援兵至,退入山中。
历史影响:简大狮的抗日义举﹔很快得到了台湾人民的响应。光绪二十二年五月,他与许凭考、卢爷等率抗日军民,进攻金包里及日人石门宪兵所,接着又攻打照湖,击毙不少日军。二十三年农历五月,简大狮卒杭日军民五千余人,一度占领台北奎府街,战斗打了一天,才退至大屯山中。二十四年,简大狮率部以大屯山马基地,待机先后进攻日军磺溪宪兵屯所、日警林口派出所和日军北埔宪兵屯所,给日寇以不小的打击。
抗日义军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坚持武装斗争整整三年。光绪二十四(一八九八),迫于形势的压力,为了保存有生力量,简大狮曾宣布"归顺"日人,但他没有缴械,不久,日本人不讲信用,简大狮重上山,继续开展抗日斗争。日本人前去劝降,被击毙。恼怒的日军清剿不成,以军警混编为十四路进山围剿,简大狮在台湾无法立足,潜回漳州。日寇获知,胁迫清廷围剿。简大狮未被日军捕拿,却由清军抓获。
简大狮在清吏面前,慷慨陈词:"倭淫虐妻妹皆死焉,与之苦战不胜,故至此。""我简大狮,系台湾清国之民","以与日人为难,并未毒及清人"。"生为大清之民,死作大清之鬼,犹感大德,万勿交日人,死亦不能瞑目。"可是,腐败卖国的清政府却把简大狮"引渡"给日人。光绪二十六年(一九零零)三月二十二日,简大狮在台湾受尽酷刑后,被日本人杀害。
历史评价:简大狮遇害后,举国震惊,万民愤怒。清末武进士钱振鍠悲愤赋诗:"痛绝英雄沥血时,海潮山拥泣蛟螭﹔他年国史传忠义,莫忘台湾简大狮。"上海《申报》评论:"台湾义民简大狮为中国争气,为全台争气,此中国最有志气之人。"
怀远楼位于福建省南靖县梅林镇坎下村东部,距南靖县城54千米。建于清代光绪三十一年至宣统元年(1905-1909年),为旅居缅甸的简氏16世简新喜兄弟献资所建。为纪念远洋谋生寄钱建土楼的主人,取名“怀远”。是建筑工艺最精美、保护最好的双环圆形土楼。2006年5月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怀远楼的名字有三重含义:1、怀念远方的亲人;2、楼的主人来自河南“怀”地的远方;3、训示简氏的子弟要胸怀远大志向,更上一层楼。2005年住有17户,64人。
怀远楼是双环圆形土楼,坐北朝南,占地1384.7平方米,建筑面积3468平方米。背靠青山,面向农田。外环楼高4层(13.5米),楼基以巨型鹅卵石和三合土垒筑3米多高,基墙厚1.2米,墙面至今光滑无剥落。楼内为木构架,土坯砖隔墙,取杉木板做楼板和门板,用松木做楼梯。第一层为厨房,第二层为谷仓,第三、四层为卧室。楼直径42米,每层34间,房间面宽3.1米,进深3.5米。内通廊式。楼内设有4部楼梯,1口水井。楼顶层外墙四个方向建有4个缭望台,瞪望台框架以楼内木梁挑出支撑,三周用青砖砌墙,留有射击口。楼门顶部设有3个防火灌水道。内环楼为砖木结构,由后半部的正堂一“斯是室”和前半部东西厢房围合而成,称诗礼堂,为子孙读书、族人议事之所。正门上石刻“诗礼堂”,两边阴刻对联:“诗书教子诏谋远,礼让传家衍庆长”。正堂上悬挂的横匾上刻着苍劲有力的“斯是室”三个大字。室内雕梁画栋,屋檐下花龙走兽,惟妙惟肖,各种彩绘栩栩如生。“斯是室”两边的木窗,雕刻着九只形态各异的龙。正堂两边屋架斗拱上别出心裁地装饰着木刻书卷式饰物,镌篆书馏金对联:“月过花移影,风来竹弄声”;“琴书千古意,花木四晓春”。充分表现了其居民崇尚教育与文明的观念,凸现了“读书报国平天下”的中国古代儒家思想。
怀远楼是简氏家庭住宅,建于清宣统元年(1909年),坐北朝南,占地1384.7平方米,高4层,1 4.5米,每层34间,共136间。楼门上有楹联“怀以德敦以上籍此修齐遵祖训,远而山近而水凭兹灵秀育人文”。怀远楼最引人注目之处,在于内院核心位置的祖堂也就是家族子弟读书的地方“斯是室”。
“斯是室”为精巧秀气“四架三间”上下堂建筑,占地190平方米,室内雕梁画栋,古朴天然,对联横匾,书卷气浓。堂上悬挂的横匾刻着苍劲有力的行楷“斯是室”大字,两边柱子上有副对联,上联是“斯堂讵为游观计敦书开耳目”,下联是“是室何嫌隘惟思尚德课儿孙”。
在上厅,又有对联“书为天下英雄胆,善是人间富贵根”、“世间善事忠和孝,天下良谋读与耕”。在外门楼,也有一副联“读书教子绍谋远,礼让传家衍庆长”,横批是“诗礼堂”。足见其家族的耕读传承的门风,站在上厅往回看,进门口的反面上悬挂“助我义师”滏金匾,据说是民国将军何应钦所题。
怀远楼的楼基用巨型鹅卵石和三合土垒筑3米多高,墙体至今光滑无剥落。站在楼外墙边把脸贴着墙向上看,能看到楼基下围小,中间大,上层又逐渐缩小,好象橄榄状,据说此结构符合力学,可抗风,使楼更结实。走进怀远楼,扑面而来的是浓浓的文化气息。怀远楼只设一个大门,大门顶上绘有八卦,八卦下方是大大的“怀远楼”三个大字——怀远楼的名字有两个涵义:一是楼主来自河北怀杨简氏家族,另一个则是要告诫简氏子孙要胸怀远大志向。两侧是一幅对联:“怀以德敦以人籍此修齐遵祖训,远而山近而水凭兹灵秀育人文。”大门两侧还有四个装饰花俏的四个大字“福禄寿全!”,是在告诫子孙,“福禄寿全”是相对的,只有努力才能获得,而不是顺理成章的。
走进大门,迎面就是“楼中楼”内环楼“诗礼庭”。大门至诗礼庭通道两边分别有砖墙把大天井隔开;在土楼走廊这侧分别有两个拱顶侧门,右侧门上大书“玉树”,左侧门上大书“宝田”,寄寓热爱禾稼树木、与自然和谐的愿望。诗礼庭背后与土楼之间也以砖墙隔出一个天井,诗礼庭为砖木结构,面阔三间,是抬梁式五凤楼,大门上书“诗礼庭”,两侧对联:“诗书教子诒谋远,礼让传家衍庆长。”跨过小天井,迎面就是主体建筑“斯是室”,堂上的横匾上刻着苍劲有力的金字“斯是室”,令人想起“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刘禹锡《陋室铭》)。斯是室两边的柱子挂上一幅对联:“斯堂诓为游观极计敦书开耳目,是室何嫌隘陋惟思尚德课儿孙”这里不是供游人闲逛的,而是长辈议政、小辈课业的场所。走进上厅,又是有对联,“书为天下英雄业,善是人间富贵根”;“天下良谋读与耕,世间善事忠和孝”。正堂两边屋架斗拱上别出心裁地装饰着木刻书卷式饰物,另有镌篆书溜金对联“月过花移影,弄声风来竹”;“琴书千古意,晓春花木心”。
斯是室侧门上有一大牌匾,金书“助我义师”四个大字,是前国民革命军东路总指挥何应钦所赠“助我义师”牌匾——当年何应钦被漳州军阀张毅的部队围困,简姓的家族势力比较强,帮助何应钦解围,何应钦就得救后欣然题词赠匾。。“诗礼堂”的大门两侧、围墙上镶嵌着做工极其讲究的带有通花图案的四方琉璃砖,是当年简氏族人从南洋带回的。走出天井祖堂,祖堂旁边建有一水井,至可饮水又可防火。东西南北各有木制楼梯上去,每层楼道相通,楼道也全是木制结构,采光条件都很好。进入第三层,房间大约不到十个平米,放下一张床,就所乘无几了,木板楼板,室外靠外墙边有小方窗,整个房间小巧玲珑,干干净净,每个房间前都放着一个加盖的桶子,是用来方便用的。站在楼道上,透过三层的优美的弧形楼檐,可以看到楼外的远山与蓝天,会让人觉得人与自然竟是如此溶恰。
福建怀远楼申报世遗已被联合国正式受理,而关于土楼的起源这一“世纪之谜”,至今仍有争议,大多数人认为“中原人为避战乱南迁建土楼聚族而居”、“土楼是客家文化的结晶”。漳州土楼研究专家、73岁的曾五岳先生认为福建圆土楼发源于九龙江中下游及比邻地区,是漳州先民抗倭的产物。土楼是明代九龙江下游及比邻地区的漳州人在抗击倭寇的血雨腥风中创造出来的,它最早出现的时间应是明嘉靖年间。这可从诸多史料得到证实。在明嘉靖六年(1527年),龙溪知县刘天授修篡的《龙溪县志》里并没有任何关于“土楼”的只字记载,但是明崇祯六年(1623年),《海澄县志》却记载了嘉靖丙辰三十五年(1556年)进士、广东廉州知府、海澄人黄文豪的一首《咏土楼》诗,这是有史可查最早一首咏土楼的诗,在此之前,全国所有史籍中都没有出现“土楼”这一特定历史时期的专有名词。明万历元年(1573年)的《漳州府志》记载:“漳州土堡旧时尚少,……嘉靖四十等年以来,各处盗贼生发,民间团筑土围、土楼日众,沿海地方尤多。”并一一列出了龙溪、漳浦、诏安、海澄的土堡、土楼数量。这是正式文献中第一次出现“土楼”这一名词,而当时漳州府所属的平和、龙岩、漳平都没有关于土楼的记载,可见在嘉靖年间,土楼仅分布于九龙江下游两岸。
明天启元年间(1621-1627年),龙溪进士陈天定写给漳州知府施邦曜的《北溪纪胜》说当时“烟火稠密,楼堡相望”,龙岭(今华安县城华丰镇)以下诸村“连山筑堡”,可见当时九龙江中下游楼堡之多。如今在九龙江中下游的天宝、上坪、仙都等地仍保留明嘉靖至清初的土寨圆楼,就是实证。土楼之所以首先出现在九龙江下游,源于民众为了应付突如其来的倭患而采取的自卫措施。当时倭寇从海上登陆,沿九龙江迅速向内地流动,官兵猝不及防,自身难保,百姓只好依靠自己的力量,就地取材,建造土堡、土楼以抵御。这可从黄文豪写作《咏土楼》的时间得到映证。黄文豪于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中举,次年登进士第,而倭寇恰恰是在嘉靖丙辰同年开始对漳州进行大规模骚扰,当时民间争相建造楼堡,黄文豪可谓土楼诞生的历史见证人。这首《咏土楼》真实地记录了土楼诞生的原因,“倚山为城,斩木为兵”,指的是土楼的地理环境和建楼原由,“接空楼阁兮跨层层”,说明闽南低矮的堂屋已难抵挡倭寇进犯,只有多层楼阁才能保护生命安全。清康熙《漳浦县志》也明确指出:“土堡之置,多因明季,民罹饶贼、倭寇之苦,于是有力者率里人依险筑堡,以防贼害耳。”土楼原型是官方海防卫城。南靖的怀远楼是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由华侨汇资白银万两缔造,龙岩适中镇现存260多幢土楼,是福建土楼最为密集的地方,也是清代“烟商大款”构建的。由于南靖、永定土楼数量密集,恢宏壮观。
——2014.2.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