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慵懒猫咪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1956

2014厦门自由行——鼓浪屿·日光岩

$
0
0

鼓浪屿·日光岩


    看到人了吧!春节长假已经过去了,可是鼓浪屿的人却不减少。在鼓浪屿,我终于学会了拿着相机往半空中拍摄的本领,有些照片照得居然还很美呢!

    我们是从日光岩西门进入的。鼓浪屿通票价格为100元/人。这里盘曲而上的山路有好多条,但都能通往日光岩的顶峰。

    日光岩俗称“岩仔山”,别名“晃岩”,相传1641年,郑成功来到晃岩,看到这里的景色胜过日本的日光山,便把“晃”字拆开,称之为“日光岩”。日光岩游览区由日光岩和琴园两个部分组成。日光岩耸峙于鼓浪屿中部偏南,是由两块巨石一竖一横相倚而立,成为龙头山的顶峰,海拔92.7米,为鼓浪屿最高峰。





















    百米高台为日光岩顶峰,这海拔92.7米,加上圆台,号称“百米高台”。淋浴天风,倾听海涛,眺望远处,水天一色,令人忘却人世间的诸多烦恼,全身心地融入这优美和谐的世界中去。到日光岩旅游,妙就妙在;不单单用肉眼看景,而应该用心灵去感受,做一番彻底的神游。看脚下的鼓浪屿,各种风格的建筑错落有致,好像从这钢琴之岛上弹奏出来音符,凝固成一曲最浪漫的旋律。这是一座神奇的岛屿,在这里的每一栋典雅的楼房里都有一段精彩的传奇故事。往北看,红色、圆穹顶部的建筑十分明显,那就是鼓浪屿最有名的“八卦楼”;稍离我们近点的,这竖着十字架的建筑,就是闽南最有名的大教堂“三一堂”。



    人实在是太多,站在楼梯上等着上到顶,结果十几分钟竟然纹丝不动,于是掉头下行,决定不登顶峰了,又不是风景这边独好......








 


    光复台:位于日光岩最高的巨岩朝西的岩壁上,系1931年胡汉民的隶书横题“光复台”三个字。字幅高0.60米,宽 2.00米。左侧行楷小字直题“民国二十年六月”,右侧署款“胡展堂”。




















 



    博饼,起源于泉州,是闽南地区几百年来独有的中秋传统活动,是一种独特的月饼文化,也是对历史的一种传承。博饼活动的创始人是被誉为中国民族英雄的泉州市南安人郑成功。是年,郑成功为了鼓舞思乡将士们的士气而发明了这种游戏,经过几百年的变迁,成为一种独特的中秋文化。


    中秋博饼,起源于泉州,后由泉州南安人郑成功带入厦门,是闽南地区特有的由饼文化外延的一种民俗活动。博饼是中秋节时的一种大众娱乐活动,用六粒骰子投掷结果组合来决定参与者的奖品。传统的奖品为大小不同的月饼,共计一会,设状元1个,对堂2个,三红4个,四进8个,二举16个,一秀32个。相传这种游戏可以预测人未来一年内的运气。

    在闽南地区,中秋赌饼也已成为一种商业活动和大众游戏[1]。福建人民出版社1985年出版的《福建风物志》记载:在泉州、厦门、漳州一带,中秋节有“夺状元饼”的习俗。在台湾中部和东部地区的一些城乡以及台湾离岛金门县,至今还流行中秋博状元饼的习俗。在金门,金城镇吴厝社区发展协会每年庆祝中秋社区联欢晚会,都有博状元饼大赛。

    关于中国福建博饼历史的来源历来有几种说法。

    流传最多的一则与郑成功有关:1660年前后,郑成功据厦抗清,其士兵多来自福建、广东等地,中秋前后愈发思亲怀乡。郑的部将洪旭与兵部衙堂的属员为了宽释士兵愁绪,激励鼓舞士气,利于驱逐荷兰东印度公司殖民者,克取台湾,于是与当年驻扎在今厦门洪本部33-44号的后部衙堂属员,经过一番推敲,巧妙研究设计出中秋会饼,让全体将士在凉爽的中秋夜晚欢快一博。每会月饼按照各级科举制度的头衔,设有“状元”1个,“对堂(榜眼)”2个,“三红(探花)”4个,“四进(进士)”8个,“二举(举人)”16个,“一秀(秀才)”32个。全会有大小63块饼,含有七九六十三之数,是个吉利数字。因为九九八十一是天子之数,八九七十二是亲王数,而郑成功封过延平郡王,所以用郡王六十三之数。
还有一说是:据说郑成功收复台湾后,许许多多从大陆去台湾的官兵,思念家乡,每逢中秋佳节,思乡之情更是不可阻挡。郑成功为了冲淡官兵的乡愁,特请一位部将,设计出一套玩饼的游戏,让全体官兵在凉爽的中秋之夜欢快一博。
    第二种:在古代,“博”是一种棋戏,后泛指赌博运动。当然,沿袭至今,博饼不再有赌博的意味,而是成为闽南人中秋聚会的保留节目。当骰子在大瓷碗里落下,发出叮叮当当的清脆响声,当欢声笑语从人们的心底飘出,各个眼底洋溢着快乐的微笑时,那种其乐融融的感觉总是特别温馨。
    第三种:厦门大学刘海峰则认为博饼从北方流行过的状元筹演化而来。2004年朱家麟先生等人发现福鼎市闽南语通行区域中,至今还大规模地存在着博状元拔头筹的情况。

    闽南博饼风俗,讲究的就是一个开心,就是博一个好彩头,大多数人都愿意相信,博中状元的人,一年运气总是会特别好,这当然是因为博饼活动里倾注了人们的感情寄托,其中尤以厦门地区为甚。所以,厦门人总是对中秋节格外重视,甚至有“小春节,大中秋”的说法。
    很多外乡人来闽南,都会被这种带有浓厚节日色彩的风俗所打动。月饼在闽南的博饼风俗中,有一个自己的名字,美曰:会饼。这是中秋博饼必不可少的“道具”之一。


    具体玩法大致是这样的:一般是10人1桌,当然可多可少,太少没气氛,太多,如超过12人,一则奖品会相对变少,二则每圈时间偏长影响气氛。首先指定1人(一般是本桌年长位高者)取两颗骰子扔出数点,如n点,由扔者开始逆时针方向数到第n个人,该人为本次博饼的起博者。逆时针依次,每个人每次要把6个骰子一起投进大碗里,是要用瓷碗骰子才能跳的起来,增加旋转次数,增添气氛),众人依次投骰子,看骰子的点数得饼。如果骰子掉出大碗,本轮就作废,到下轮继续参与(传统是下一轮不能投,要空一轮)。有1个“四点”的得一秀饼(秀才).拿完为止. 共32个。有2个“四点”的得二举饼(举人). 拿完为止.共16个。有4个相同点数的(红四除外)得四进饼(进士),拿完为止.共8个。有3个“四点”的得三红饼,拿完为止.共4个。若骰子点数分别为1至6顺序排列着的得对堂饼(榜眼,探花),共2个。

    每会饼设“状元”1个,“对堂”2个,“三红”4个,“四进”8个,“二举”16个,“一秀”32个。全会有大小63块饼,含七九六十三之数,是个吉利数。国为九九八十一是帝王所用的数,八九七十二是千岁数,而郑成功封过延平王,所以用六十三之数。大小六十三块饼,分别代表状元、榜眼、探花、进士、举人、
秀才。用6颗骰放在大瓷碗内投掷。博规主要有30款:一秀、二举、三红,分别以出现一颗红四、二颗红四、三颗红四为得饼。状元是以出现四颗额外个如红四点、两颗红一点为最高级,称“状元插金花”,可获状元和两个对堂共3个大饼。获状元的以出现四颗四点红为起码级,其中又发四红带多少点比大;“五子”出现即压过四红,即“五颗”除五个红四以外的任何五看到颗一样算为“五子”,又以带多少点比大。“五红”就是出现五个红四点,压过“五子”,其中又以带多少点比大。称为“对堂”的榜眼、探花出现一至六点都有得饼。此外,还有极少出现的“六朴红”,即六颗四点出现。“六朴红”得主,就可得全部会饼,但一般友好相处,得主只拿状元和对堂,其余就分送给大家吃。“六朴黑”是指出现除六颗红四点以外的任何六颗相同的。“六朴黑”出现,大家可熄灯抢饼,但一般不再采用。


    文化延伸:中秋博饼文化在闽南一带,尤其是厦门地区已经得到了延伸并推向高潮。在以前,闽南中秋博饼,一般都是传统的博饼玩法,比如,奖品一般都是用会饼。博饼纯粹就是为了图个开心。而且在时间上本地居民农历八月初一之前,是不玩的,博饼的时间正常是在农历的八月初一到农历的八月十五,就是中秋节。自从厦门市政府认定中秋博饼节为厦门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旅游城市的厦门。中秋博饼节已然成为厦门的一种商业活动。在这个大环境的推动下,博饼文化已经得到了延伸,体现在以下方面。









    实在是太累了,穿着五分的高跟鞋在人海中穿梭,真是一种痛苦呀!于是就从这里下山了,日光岩上其他景点只好借助于网络来完成了,希望机会能够亲自领略这里迷人的风光......


    日光岩南大门......


 


    站在日光岩山门处,看到一块高40多米的巨岩,凌空而立,在那巨岩峭壁上,有1915年许世英题刻的“天风海涛”四字横书;其下还有两行大字题刻,右侧为“鼓浪洞天”,系明万历元年(公元1573年)江苏丹阳人丁一中所书, “鼓浪洞天”每字高约1.20米,宽约1.00米,左侧有楷书小字款跋三行,惜已风化,可辨读者为:“明万历元年春丹阳少鹤丁一中题并书。同游者儒士黄俊明、曾一贯、曾一唯、陈建明、曾鸣凤、洪油、洪沧。”此题刻镌于1573年,是日光岩年代最早的题刻。左侧为“鹭江第一”,是清道光年间福建长乐人林铖所写,两者靠近,字迹相当,林铖署名特别大,游人常误为二者皆是林铖所题,其实后者比前者晚刻二百多年。上述三大崖刻,可说是对日光岩的风光作了形象性的概括,给游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这就是日光岩的第一景。    

    进入山门,便是日光岩寺,重修于明万历年间,至今有400多年的历史。日光岩寺是一块巨岩覆盖的山洞,称“一片瓦”,因每天凌晨,朝阳从厦门五老峰冉冉升起,该寺首先沐浴在金色的阳光下,因而得名,后来日光寺又改名为“莲花庵”。这是明正德年间建尼姑庵而更名的。

    日光岩寺,俗称“一片瓦”,实际是一个天然石洞,以一巨石为顶,后依山形地势建起寺庙的,具体时间是明朝正德年间万历十四年。有关日光岩名称的来历有两种传说:一是自然地理传说,因每天凌晨,朝阳从厦门五老峰后升起,日光岩最先淋浴在阳光中,故得名为日光岩,寺庙称日光岩寺;一是历史传说,当年郑成功来到晃岩(日光岩别名),见这里的景色远胜于日本的日光山,便把晃字拆开,就成了日光岩。日光岩寺屡毁屡建,清同治年间,建圆明殿,祀弥勒,并在庙前建一八角亭,上挂“日光寺”匾。解放后,圆明殿改为念佛堂,大雄宝殿是1917年建的。

  


    晃岩位于日光岩莲花庵前的巨石上有楷书横题“晃岩”二大字,系1916年朱兆莘所书。每字高0.60米,宽0.50米。


    从莲花庵向上前进,有“九夏生寒”、“鹭江龙窟”两处题刻皆在石巷旁,石巷乃两块森然壁立的高大岩石夹峙而成。因高大丛树遮荫,长年累月阴湿,夏天凉风习习,令人顿生几分凉意。

    黄仲训行书直题“九夏生寒”四个大字。字幅高3.20米,宽0.65米。左下侧署款“銕(铁)彝书”。古人称夏季九十天为九夏。此地岩高树古,海风阵阵,盛夏至此,顿觉凉爽。”铁彝”是黄仲训的名号,他于1918年在日光岩建成瞰青别墅,题刻当是同年所书。
    与“九夏生寒”题刻毗邻,系1920年前后张大河行书直题“鹭江龙/窟”四个大字,末尾款“云溪张大河”。字幅高3.20米,宽l.60米。厦门古称鹭江、鹭门或鹭岛、鹭屿,厦鼓之间的海峡称作鹭江。厦门岛的虎头山与鼓浪屿的龙头山隔江对峙,自古民间就有“龙虎守厦门”的美谈。清代道光《厦门志》记载日光岩‘俗名龙头山”,民间相传此山岩是蛟龙栖息的地方。这幅题刻寓有赞美厦门龙蟠虎踞气象之意。


    日光岩莲花庵后侧的巨石上,有1918年黄抟扶楷书横刻“曲径通幽”四个大字。字幅高0.65米,宽2.88米。右楷书直行“戊午秋日”,左侧三行楷书直行署款:“黄抟扶/书,时年七/十有一。”“曲径通幽”形容日光岩的景观特色,引人入胜。


    龙头山位于日光岩莲花庵后侧的岩石上,系1919年黄钟训行楷横题“龙头山”三个大字,其下直行跋语:“此山俗称岩仔山。考/厦志:‘龙头山即日光岩,亦曰晃岩。明池直夫有晃园,极花竹之胜。’爰泐石以存旧称。民国八年,黄仲训识。”字幅高2.4米,宽1.50米。

    从石巷上进,便是龙头山寨。这是郑成功在此山上屯兵时遗留下来的寨门,我国教育家蔡元培先生,曾题诗一首:“叱咤天风镇海涛,指挥若定阵云高,虫沙猿鹤有时尽,正气觥觥不可淘”。寨门右侧有“宛在亭”,“宛在亭”下有一巨石,上端平坦,高15米,宽6米,坐南朝北,与厦门隔江相望。巨石下方刻有“闽海雄风”四字,苍劲有力,右上方有“郑延平水操台故址”字样;另一石刻郑成功五绝诗一首:“礼乐依冠第,文章孔孟家。南山开寿域,东海酿流霞”。这是郑成功手书行草,后人于1918年拓印刻上的。

    闽海雄风·郑延平水操合遗址:位于日光岩远而亭后侧龙头山寨寨门遗址北面的巨石上,系1918年李增霨楷书直题的“闽海雄风”四个大字。每字高1.80米,宽1.54米。左边楷书题款“戊午重九日古滇李增霨题”。此石刻右上方另有楷书直刻“郑延平水操台遗址”一行,其左边署款:“民国七年戊午黄仲训书。”日光岩是明末民族英雄郑成功举义屯兵的地方,山上至今仍保存有寨门等遗址。相传郑成功当年在此石刻所在的巨石上筑水操台指挥水师操练。

 

    在“闽海雄风”附近,还有清代著名书法家何绍基题刻“脚力尽时山更好”七个大字,笔法俊逸潇洒,自成一格,意在鼓励游人奋力攀登,更上一层楼,风光在顶峰。


    位于日光岩龙头山寨寨门遗址东北侧的岩石上,系我国近代著名的教育家和民主革命家蔡元培1930年行书直题的一首七言绝句。字幅高约1.15米,宽0.60米。诗曰:“叱咤天风镇海涛,指挥若定降云高。虫沙猿鹤有时尽,正气觥觥不可淘。”诗后署跋、款:“中华民国十六年一月来此凭吊,十九年十二月应李汉青先生之请补题。蔡元培。”这首诗歌颂郑成功叱咤风云的军事才能和觥觥不可磨灭的民族气节。淡云题瞰青别墅诗刻位于日光岩北麓的巨石上,系1919年前后杭州僧人淡云隶书直题的七言律诗一首。字幅高4.80米,宽1.15米。末署款:“銕(铁)夷居士桑正。杭州衲谈云。”诗云:“探幽何惜摄僧衣,危立峰巅势欲飞。一壑松/风禅影瘦,三春苔雨石头肥。天留岛屿供游骋,君亦江湖脱鞿。险处煅吟奇得句,投诗重款主人扉。” 


    位于日光岩郑成功龙头山寨寨门遗址前的石岩上,系1933年蔡廷锴楷书直题的一首七言绝句,诗后附跋。字幅高1.20米,宽1.40米。诗云:“心存只手补天厂,八闽屯兵今古同。当年故垒依然在,日光岩下忆英雄。”跋语为:“此岩为明郑成功将军屯兵举义之地,每一登临,辄思前贤,爰题数言,以志不朽。蔡廷锴题,二十二年。”“蔡廷锴题,二十二年”这二行字“文革”中遭受破坏,其后根据旧照片的笔迹重新勒石,已非原貌。这首诗是蔡廷锴当时登日光岩所作,既是对民族英雄郑成功的深情怀念,又是作者自己投身抗日救国的内心写照。


    从寨门拾级而上,有两块巨岩相互倾斜而成“人”字形洞穴,称“古避暑洞”。古避暑洞位于福建厦门鼓浪屿上,是个很有特色的山洞,两旁石壁支起从天而降的花岗岩巨石,给人泰山压顶之感,十分险峻。


    洞宽五丈见方,两端洞口相通,洞顶上方有清代台湾诗人施士洁的隶书“古避暑洞”石刻,每个字高约0.60米,宽0.90米。左侧楷书署款:“施士洁题。”夏天,洞内清风徐来,凉风袭人,委实为游客逗留片刻的好地方。历来是人们夏天避暑的好地方。1895年日本帝国主义侵占台湾后,施士洁愤而举家内渡,先后寄居于泉州、厦门等地。这幅题刻当为此时所书。在“古避暑洞”背后刻着一首诗,“日光岩,石磊磊,环海梯天成玉垒,上有浩浩之天风,下有泱泱之大海。”出自于蒋鼎文之笔,蒋鼎文是蒋介石的同乡,他在“解决”十九路军发动的“闽变”以后,踌躅满志,心情极好,才写下这篇颇有点文采的铭文。  


    洞左边的岩顶,有一个“仙人”洗脚的石盆,长年累月积水,近旁还有“仙人”的“脚印”,其实乃海蚀地貌的一种。岩顶平台不大,四周环绕栏杆,就象一只升入天空的“吊篮”。游人登临,看云天近在咫尺,凭栏放眼,纵目远眺,厦门岛外大担、二担……诸岛尽收眼帘。


    位于日光岩山顶巨岩的岩壁上,系1935年朱熙楷书直题“与日争光”四个大字,每字高约0.70米,宽约0.65米。左边楷书题款:“民国二十四年三月,汉寿朱熙。”
    重怀旧垒位于日光岩东北麓的巨岩上,系1918年前后朱以德隶书横刻“重怀旧垒”四个大字。字幅高1.00米,宽5.20米左侧行书直款:“临海朱以德题”。“旧垒”指明末清初民族英雄郑成功屯兵日光岩抗清复台的遗址。厦门白鹿洞寺有民国七年(1918年)朱以德的题刻,此题刻当为同时之作。



    狂波千顷位于日光岩现郑成功纪念馆陪楼(旧名瞰青别墅)西南侧岩壁上,系1917年蒋拯行指直题“狂波千顷”四个大字。字幅高4.00米,宽1.40米。左侧附行楷直题跋、款3行:“丁巳之秋,余奉命率舰驻厦,获交黄仲训先生。先生卜筑鼓浪屿,清幽高旷,擅邱壑水木之胜,开轩面海,波澜渊浩,诚巨观也。余暇辄过从,三载无间。爰贡数言,藉识鸿雪。己未晋安蒋拯镌石。”

——2014.2.8


 青春就应该这样绽放  游戏测试:三国时期谁是你最好的兄弟!!  你不得不信的星座秘密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1956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