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慵懒猫咪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1956

2019国庆·红色临沂——沂蒙红嫂纪念馆

$
0
0
2019国庆·红色临沂——沂蒙红嫂纪念馆

    沂蒙山区有一个伟大的母性群体,她们送子参军、送夫支前,缝军衣、做军鞋、抬担架、推小车,舍生忘死救伤员,不遗余力抚养革命后代,谱写了一曲曲血乳交融的军民鱼水情——她们就是"沂蒙红嫂"。她们身上为革命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的"红嫂精神",从沂蒙山区走向全中国,成为激励一代又一代人牺牲奉献、报效国家的宝贵精神财富。

    七零后是生在红旗下的一代,儿时是听着这些耳熟能详的革命故事长大的。来到红色临沂,一定要参观这块红色的土地......

    沂蒙红嫂纪念馆,成立于2011年,位于沂南县马牧池乡常山庄村,以独特的古山村风貌为依托,再现沂蒙革命史,占地面积100余亩,是国内迄今唯一全面、系统介绍“红嫂”的专题纪念馆,也是中国唯一一处以普通群众为主题的革命纪念馆。设置有红嫂主体展馆展区、红嫂生活体验展区和沂蒙红色遗迹展区。该馆以沂蒙红嫂的感人事迹展现了“最后一口粮当军粮,最后一块布做军装,最后一个儿子送战场”为核心内容的红嫂精神。

    沂蒙红嫂纪念馆是我见过的最美纪念馆之一了。这里其实是一个小村落,原汁原味,特别有地方特色。完全不像那些庄严肃穆的纪念地......

    最美停车场......



    马牧乡常山庄村,一个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处处保持着战争年代历史风貌的小山村。这里是中国独一无二抗战时期沂蒙山革命根据地的著名“红色堡垒村”,这里就是乳汁救伤员的“红嫂”家乡。这里是红色影视剧《沂蒙》、《娘》、《沂蒙六姐妹》等众多红色影视剧的拍摄地,这里是当年沂蒙革命根据地的中心,至今这里完好的保留着抗战时期的沂蒙特色古村风貌。古朴的村落、幽深的石板巷、石板桥以及残垣断壁式的老石屋、茅草屋,脑 海里浮现的便是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村貌。 拍摄基地已经修建了地主大院、李家大院、日本宪兵司令部、据点炮楼等景点。诸多电 影、电视剧在这里留下了许多有价值的经典场景。《红高粱》大酒坊、国际巨星成龙《铁道飞虎》主场景、《沂蒙》、《战神》等原始主场景保存完好供游客游览体验。不愧“中国十大最美乡村”之称。
    沂南县地处沂蒙山区腹地,革命战争年代,这里是党的活动历史在沂蒙山区最早的县份之一。抗战时期,山东的中心在沂蒙,沂蒙的中心在沂南,沂南的中心在常山。党政军领导机关较长时间驻在这里,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陈毅、罗荣桓、徐向前、粟裕和190多位党政军高级将领,都曾在这里战斗过、工作过,境内发生了九子峰战斗、留田突围、大青山战斗、孟良崮战役等上百次战斗,被誉为山东的“小延安”。在这块奉献的热土上,涌现出了“沂蒙红嫂”明德英,“沂蒙母亲”王换于,“火线桥”队长李桂芳等一大批英模人物,尤其是沂蒙红嫂明德英的事迹,成为军民鱼水情的千古绝唱, 先后推出了电影、芭蕾舞剧等影视作品,教育影响了几代人,“沂蒙红嫂”更成为沂蒙人民爱党爱军、无私奉献的集体称谓。
    如今,这个偏僻闭塞的小山村变成了沂蒙红色影视拍摄基地,被誉为中国“山村好莱坞”、 “中华红色堡垒第一村”......

    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115师受党中央毛主席指示进军沂蒙山,组建沂蒙山区抗日根据地,在这里同日军正面和侧面发生战斗几百场,击退和击毙日寇无数,对抗日战争的胜利起到了推波助澜的重要作用。
    在解放战争时期,著名的孟良崮战役就是发生在沂蒙这边神奇的土地上,沂蒙军民大力支援前线,用小车运送物资弹药、用担架抢救伤员、沂蒙妇女们在紧急关头跳入冰冷的河水架“起火线桥”,无不感人至深。还有沂蒙母亲创建“战时托儿所”抚养革命的后代,沂蒙红嫂“乳汁救伤员的事迹,在抗日和解放战争时期,在沂蒙地区,这样的感人事迹还有好多好多。


    太美了,必须指导老公来两张,留下纪念......











    这里是纪念馆的正门,是不是很有特色,很难见到吧......
    沂蒙红嫂景区内的沂蒙红嫂革命纪念馆坐落在常山庄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古朴的农家院内,以实景和大型群雕塑像,再现当年沂蒙红嫂乳汁救伤员,沂蒙母亲抚养革命后代,沂蒙大姐带领妇女们架起战时火线桥的事迹。纪念馆通过多方位展示了以明德英乳汁救伤员伟大事迹为代表的沂蒙红嫂们,让大家亲身感受到了红色的沂蒙人民那种拥军爱民的奉献精神和豪情,让每位游客身心感受到一次浓烈的红色精神的洗礼。







    选取了这样的角落,练习拍摄技术......









    “红嫂”,是历史赋予沂蒙妇女的特殊称谓。它来源于抗战时期发生在沂南县的一个真实故事——明德英“乳汁救伤员”。 1960年,著名作家刘知侠根据明德英乳汁救伤员的情节,创作了短篇小说《红嫂》,后被改编成京剧《红云岗》、舞剧《沂蒙颂》、电影《红嫂》等艺术作品在全国传唱。从此,“红嫂”就成为在革命战争年代舍生忘死、无私奉献的沂蒙妇女共同的名字。
    在沂蒙山区,像明德英这样的红嫂还有很多,可以说是“村村有烈士,家家有红嫂”。在抗战最为艰苦的时期,在共产党八路军最需要帮助的时候,为了民族解放和革命战争的胜利,她们毫不犹豫地拆下自家的门板做担架,扒下房屋上的干草喂军马,找出珍爱的陪嫁布做军鞋,拿出仅有的粮食献给子弟兵,将最后一个亲人送到了前线,用自己的乳汁喂伤员,甚至,她们可以为保护党的孩子而献出自己的骨肉,可以为保存一封烈士的遗书而毁家无悔,可以为一句诺言而坚守终生……她们用柔弱的双肩毅然扛起了家庭和革命的重担,用青春、热血和生命,谱写了一曲曲感天动地的奉献之歌,把慷慨无私的崇高情怀展现到了极致!在她们身上集中体现了“最后一口粮当军粮,最后一块布做军装,最后一个儿子送战场”的大爱情怀,这种情怀,是红嫂精神的本质所在,更是广大沂蒙人民的理想信念和精神追求。
    据不完全统计,从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沂蒙妇女共做军鞋315万双,做军衣122万件,碾米碾面11716万斤,动员参军参战20万人,救护病员6万人,掩护革命同志9.4万人,瓦解敌方9.8万多人。“红嫂”,正是民族精神的缩影,是革命精神的彰显。

    “红色沂蒙山”展室:主要以红嫂产生的历史背景为线索,再现当年党群、干群、军民鱼水情谊。抗战爆发后,毛主席作出了“派兵去山东,创建山东抗日根据地”的战略决策。为了发展壮大沂蒙山抗日根据地,山东和华东党政军领导机关在沂蒙山区建立了各级组织,深入发动组织群众,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团结带领沂蒙人民同仇敌忾,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作出了巨大牺牲和贡献。在长达12年的人民战争中,420万沂蒙人民不畏艰难困苦,不怕流血牺牲,120万沂蒙儿女拥军支前,20万人参军参战,10万将士血洒疆场,涌现了一大批可歌可泣的英模人物和一个伟大的女性群体——沂蒙红嫂。









    我们应该走到群众中间去,向群众学习,把他们的经验综合起来,成为更好的有条理的道理和办法,然后再告诉群众(宣传),并号召群众实行起来,解决群众的问题,使群众得到解放和幸福。
 ——毛泽东
    提高妇女社会、政治、经济地位,改善妇女生活,解除封建压迫。禁止虐待妇女,保证妇女抗日自由、婚姻自由、禁止买卖婚姻及童养媳,禁止缠足,奖励放足,发动妇女参战、参政及各种社会活动,并切实培植与大量训练各种妇女干部,发挥妇女力量,以求妇女之解放。
——1940年8月7日《山东省战时施政纲领》















    “识字班”:是沂蒙根据地独有的学习文化的群众组织。最初,男女老少均可参加“识字班”的学习,后因战争需要,男性青壮年参军上了前线,已婚妇女忙于家务和拥军支前,经常参加学习的大多是未婚女青年。战时“识字班”任务很多,她们站岗放哨,学习文化,学唱歌曲,参加革命斗争和生产竞赛,和“妇救会”一起缝军衣、做军鞋、碾米磨面、抬担架、运粮支前。发展到后来,“识字班”逐渐演变为沂蒙山区未婚女青年的代称,年龄小的叫小识字班,年龄大的叫大识字班,再大一点儿的叫老识字班。
    “妇救会”:是“妇女救国会”的简称。根据地妇救会的主要任务是组织妇女为八路军纺线织布、缝军装、做军鞋、碾军粮、烙煎饼、救护伤员、传送情报、抚养革命后代等,在妇救会的带领下,沂蒙妇女积极参与拥军支前工作,为人民战争的胜利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红嫂原型明德英”展室:主要展现抗战时期农家哑妇明德英,在八路军战士生命垂危的时刻,冲破了封建观念的束缚,做出的乳汁相救的大爱壮举。她的事迹被改编成多部艺术作品,并传遍全国。在新中国成立六十周年之际,明德英被评为其中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



    明德英:1911年出生于沂南县岸堤村,两岁时因病致哑,25岁嫁给横河村的李开田。1941年11月3日晚,在日伪军突然包围山东纵队司令部的激烈战斗中,遍体鳞伤的小战士艰难地跑到明德英家中,明德英见是自己队伍上的人,便急忙把小战士隐藏在一座石墓里,她发现小战士因流血过多昏了过去,便急忙为他包扎伤口,在周围没有水源的情况下,她毅然将自己的乳汁喂进小战士干裂的口中。之后又杀了两只母鸡熬成鸡汤为小战士滋补身体,经过明德英半个多月的精心料理,小战士终于康复并返回了部队。1943年,明德英又从鬼子的枪林弹雨中抢救出了13岁的小八路庄新民。1955年在上海工作的庄新民终于与明德英取得了联系并建立了母子深情。解放后,明德英仍不忘爱党爱军,先后把儿子、女儿、孙子等送入子弟兵行列,体现了爱党爱军的沂蒙精神。国防部原部长迟浩田上将在探望她时,题词“蒙山高,沂水长,好红嫂,永难忘。”2009年9月14日,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之一。























    “沂蒙母亲王换于”展室:真实再现了当年王换于冒着生命危险创办战时托儿所、为党保存“山东省联合大会会刊”38年、全力救助八路军战士白铁华、含泪埋藏八路军女干部陈若克等感人事迹。让学员直观感受到了革命战争年代沂蒙山区密切的党群关系以及军民鱼水情深,体会到了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坚定不移跟着共产党走的忠贞信念。



    王换于:山东省 沂南县马牧池乡东辛庄村人。19岁与沂南县马牧池乡东辛庄于泮结婚。1938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不久被选为村妇救会长和艾山乡副乡长。她的丈夫、两个儿子和大儿媳在她的影响下,也先后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因抗战时期创办战时托儿所,照料抚养了八路军第一纵队机关工作人员和革命烈士的近百名革命后代被誉为“沂蒙母亲”。中央军委原副主席迟浩田上将曾为其题词:“缅怀沂蒙母亲,教育后世子孙”。
    1939年夏,中共中央山东分局和八路军第一纵队机关、《大众日报》社等先后驻东辛庄。她见罗荣桓、王建安、胡奇才、陈沂、艾楚南、江华、朱则民、朱献辉等领导干部及工作人员的子女和一些革命烈士子女无人照顾,便主动帮助把上述40多个无人照顾的孩子安排到附近可靠农户抚养,免除他们后顾之忧,以集中精力反“扫荡”。
    1941年冬,日军纠集5万人对沂蒙山区进行大“扫荡”。山东省参议会副参议长马保三把一本《山东省联合大会会刊》交给王换于保存,并嘱咐:“全省所有抗日领导机构和干部名单都在这本书上面,要千方百计保藏好。”她牢牢记住这句话,将这本书保存了38个年头,1978年上交,存入山东省档案馆。
    1941年11月,《大众日报》社发行科的毕铁华遭日军逮捕,身上多处皮肉被用烧红的刺刀烙焦,后经群众掩护脱险,被送到王换于家安置。这时毕铁华已面目全非,全身溃烂化脓,奄奄一息。王换于忙与丈夫、女儿用汤匙给他喂红糖水,进行抢救。在他苏醒过来后,王换于又到处打听治烙伤的民间验方,先用獾油拌头发灰抹,又用“老鼠油”搽,经过40多天的精心治疗调养,毕铁华终于恢复了健康,重返工作岗位。
    在这次日军“扫荡”中,中共山东分局书记兼八路军第一纵队政委朱瑞的爱人陈若克,被敌人逮捕后杀害于沂水城。12月中旬,陈若克的遗体被秘密运到东辛庄,王换于流着眼泪为陈若克做了寿衣,并隐蔽地将其安葬在村东她家的黄土地里。
    新中国建立后,年逾花甲的王换于继续为党做力所能及的工作。因其在战争年代事迹突出,被誉为“沂蒙母亲”。 









    母爱重于山:朱瑞和陈若克在王换于家的南屋居住了两年多。1941年冬,日军大“扫荡”时,陈若克已怀孕8个月,她坚持随部队转移。王换于劝不住她,就把自己的大襟褂子给她换上作掩护。同年11月7日,她从大崮顶撤退时不幸落入敌手。敌人将她带到沂水城审讯,用尽酷刑,使她在狱中早产生下女儿。敌人软硬兼施一无所获,将她们母女残酷杀害。王换于通过辨认大襟褂子,将陈若克和女儿的遗体秘密运回沂南,为她们母女置办了棺木,厚葬于自己家的菜地里。
    咱们革命哪能避艰险,我是个领导干部,要是找个地方躲起来,怎么去号召同胞们抗战?——陈若克

     王换于将烈士的孩子交给正在哺乳期的儿媳,含着热泪说:“这是烈士的后代,让他们吃奶,让咱们的孩子吃粗的,咱的孩子就是磕达死了你还能生育,烈士的孩子死了,就断了根了。”





    舍生忘死,珍藏会刊:1940年7月至8月,山东省各界代表联合大会在沂南青驼寺召开,成立了山东省参议会和山东省战工会。会后,范明枢参议长整理出版了《山东省各界代表联合大会会刊》,印数极其有限,是非常重要的历史文献。1941年冬,日军大扫荡前夕,山东省参议会副参议长马保三,把自己存阅并精心装裱了封面的《山东省各界代表联合大会会刊》郑重交给了王换于。王换于历尽艰辛,把大会会刊保存了38年。1978年,王换于将其完整地交给了上级。大会会刊现存于山东省档案馆,填补了山东省各界代表联合大会资料的空白。

    这里是朱瑞和陈若克的旧居......



    朱瑞将军在国内享有“炮兵之父”的美称,毛主席曾评价他是“中国的炮兵元帅”。同时,朱瑞将军也是解放战争期间中国人民解放军牺牲的最高将领。2009年,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之一。

    1941年11月7日,日军大规模“扫荡”山东抗日根据地。临近分娩的陈若克行动不便,突围中与主力部队失去联系,不幸落入敌手。被捕期间,陈若克诞下一名婴儿。敌人不顾陈若克刚刚分娩、身体孱弱的情况,毫无人性地一再拷打,但她态度坚决、宁死不屈。敌人问她:“你的丈夫是谁?”她干脆利落地回答:“我的丈夫是抗战的!”敌人再问:“你呢?”她坚定地说:“我也是抗战的!”敌人见拷打不成,便又在刚出生的孩子身上打主意。据狱友回忆,敌人拿来牛奶给孩子吃,她就将牛奶摔在地下,她说:“这个时候只有坚强!”
    面对嗷嗷待哺的孩子,她伸出自己流血的手,对着孩子说:“孩子,你来到世上,没有喝妈妈一口奶,现在就要和妈妈一起离开这个世界,你就吸一口妈妈的血吧。”
    1941年11月26日,恼羞成怒的敌人决定杀害陈若克。临刑前她紧紧抱着孩子,身上系着结婚时朱瑞送给她的苏联制腰带。凶残的敌人在她和孩子身上连捅20多刀,年仅22岁的陈若克和出生不久的孩子一起牺牲在“这一壮绝的斗争”中。
    面对妻儿惨死,朱瑞将军把家仇融入国恨,将悲痛化为战斗。 “以牙还牙,以眼还眼,以血还血,以肉还肉,让我们心里永联结着亲爱与仇恨一直斗争到最后的胜利吧!我们的一切流血牺牲,都将在最后胜利中取偿!”朱瑞将军用热血和忠诚践行了自己的铮铮誓言。 







    “沂蒙大姐李桂芳”展室:再现了李桂芳在孟良崮战役中率领妇女用肩膀扛起“火线桥”的感人故事,讲述了沂蒙“红嫂”在孟良崮战役中展现出来的聪明智慧和坚韧不拔的勇气,是她们用自己柔弱的双肩托起了通往革命胜利的桥梁。


    李桂芳:(1925-2017),14岁被选为村妇救会会长,后当过识字班队长,干过军工厂工人、野战医院护理员、药材所配药员等工作,带领村里的妇女缝军衣、做军鞋、运军粮、送弹药。沂蒙老区妇救会会长,孟良崮战役的支前拥军模范。
    1939年,李桂芳同志被选为村妇救会会长,1940年被安排到山东被服厂负责民运工作。她跑遍了几十个村庄,走家串户,发动妇女缝军衣、做军鞋、磨面、烙煎饼。1941年,上级党组织安排李桂芳到八路军山东纵队第二野战医院当看护员。在此期间,她不怕战士的遗体发出的难闻的气味和周围恐怖的环境,主动要求去看护烈士遗体。1942年,因为表现突出,李桂芳作为后备干部被选调到山东青年学校学习,后被分配到山东纵队药材所工作。当时环境极为恶劣,药无来源,李桂芳就和同事们到山上采集土药材,晒干或研磨成面,配制起来,及时供给野战医院。1944年1月,李桂芳被选为艾山乡妇救会会长,积极拥军支前,发挥了很好的作用。
    李桂芳是组织沂蒙妇女架起火线桥的妇救会会长,她曾经是孟良崮战役的支前拥军模范,组织红嫂以瘦弱之躯扛起门板架起火线桥。她曾经是孟良崮战役的支前拥军模范,组织红嫂以瘦弱之躯扛起门板架起火线桥,近两年来的三大红色文艺精品: 大型水上实景演出《蒙山沂水》、电影《沂蒙六姐妹》以及电视连续剧《沂蒙》都是以她为原型进行创作的。



















    “拥军妈妈胡玉萍”展室:主要展出了全国爱国拥军模范胡玉萍拥军长达60多年的事迹。从少女时代拥军支前、护理八路军伤员,抗美援朝时为国家捐款捐粮,六十年代学雷锋,把“无私奉献”的精神带到了辽宁抚顺。在抚顺的27年间,靠养猪、拣废品,胡玉萍捐款捐物达15万多元,上交党费10400元。60年中,她为国家、为军队奉献了执著的大爱和一生的真情。













    “沂蒙红嫂群体”展室:主要展示了十位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和新中国的成立做出突出贡献的红嫂。有受到毛主席接见的民兵英雄侍振玉;有永远的新娘李凤兰;有毁家纾难的王自生;有许婚动参的梁怀玉;有爆破英雄公成美;有智闯虎穴的刘玉梅;还有方兰亭、高五婶、范桂君、祖秀莲、王桂花等。她们的事迹家喻户晓、声震沂蒙。












    “沂蒙红嫂群体”展室:主要展出了沂蒙山区200多位红嫂的大义壮举,他们的事迹生动感人、触及灵魂、催人泪下。一个个英模人物的典型事迹,充分体现了沂蒙人民“最后一把米当军粮,最后一块布做军装,最后一个儿子送战场”的伟大情怀。











    “将星耀沂蒙”展室:主要展示了400多位在沂蒙山区战斗、生活过的将帅们的事迹。将帅们,为了劳苦大众的幸福,抛头颅,洒热血,在沂蒙山区点燃了革命的熊熊烈火,他们与沂蒙人民共同经历了生死的考验,与沂蒙人民结下了深情厚谊。在他们的带领下,沂蒙人民跟随共产党,加入到革命的大潮中来,涌现出了一批又一批无私无畏、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








    “永远跟党走”展室:主要以沂蒙人民坚定跟共产党走的信念为主题,以诞生在沂南的经典歌曲“跟着共产党走”为主线,剖析了歌曲传唱不衰的原因。再现了沂蒙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军民团结一心,凝聚成了无往不胜、无坚不摧的强大革命力量,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辉煌胜利,迎来了新中国的诞生。
    “拥军支前体验馆”展室:展出的是当年群众拥军支前的场景,有摊煎饼的鏊子,做饭的大锅,风箱、土灶,磨面的石碾、石磨,还有纺线车、织布机、小推车等。当年,沂蒙红嫂们就是用这样近似原始的工具,为部队摊煎饼、烙油饼、缝军衣、做军鞋、救护伤病员……倾其所有支援革命。陈毅元帅曾经深情地感叹道:“我就是进了棺材也忘不了沂蒙山人,是他们用小米供养了革命,用小推车把革命推过了长江。”

    在艰苦卓绝的革命历程中,在血雨腥风的战火硝烟里,活跃着许许多多的优秀女性。她们抛头颅、洒热血、献青春,在思想宣传、群众工作、干群关系、军民团结、统一战线、对敌斗争等方面都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为沂蒙根据地的创建和发展,为中华民族的独立和解放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沂蒙女八路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金戈铁马壮英姿,碧血丹心铸丰碑。沂蒙女八路的感人事迹和光辉形象,烙印着共产党人的政治品格和思想内涵,彰显着共产党人的坚定信仰与初心使命。开启新时代,踏上新征程,尤其需要传承弘扬共产党人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尤其需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坚定信念,砥砺奋进!女八路的形象依然光彩夺目!女八路的精神必将永远传承!
    这里还有个红色遗迹展区,按当年中国抗日军政干部大学第一分校的建筑格局建造,含三个展室及一个学员礼堂:
    “山东省战时工作推行委员会”展室:展示了1940年7月26日,反映全山东3800万民众意愿的各界代表300余人,在沂南县青驼寺召开了联合大会,会上选举产生了山东省战时工作推行委员会,简称战工会,也就是现在山东省人民政府的前身。这是全国第一个共产党领导的省级的抗日民主政权。会上选举产生了工、农、青、妇、文、动各群众组织,这些组织对进一步团结广大民众,取得抗战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中共山东分局”展室:这里主要展示的是山东分局的历史沿革、重大决策和主要工作。1938年12月中共山东分局在沂南岸堤成立,标志着共产党领导的山东敌后抗战,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从此,山东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浴血奋战,取得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伟大胜利。
    “八路军山东纵队”展室:八路军山东纵队,是抗战初期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以山东人民各地抗日武装起义部队为基础组建而成的。这支土生土长的抗日游击兵团,在抗击日军的斗争中,与八路军115师主力部队相互配合,并肩作战,为中国人民取得抗战的最后胜利立下了丰功伟绩。
    抗大一分校会堂:系学员听事迹报告会、观看视频资料的会场,可容纳学员300余人。









    这样的服务中心,是不是也很有特点......



    山东的特色煎饼......
    煎饼,是沂蒙山区民间传统家常主食,也是久负盛名的地方土特食品。《沂蒙》、《沂蒙六姐妹》《南 下》、《红日》、《英雄孟良崮》等影视剧中,于宝珍等“沂蒙红嫂”为前线部队战士烙煎饼充军粮的场景,让全国各地的人们认识了沂蒙煎饼。
    至于煎饼的由来,有很多种说法。临沂农村相传的,多是一些美丽的传说。 [1] 
    相传很久以前,在蒙山望海楼下乐于助人的土秀才田壮,因为得罪恶霸被关进大牢,恶霸扬言49天不准送饭,只准送笔墨纸张。后来,田秀才的妻子巧珍在睡梦中得到蒙山娘娘的指引,摊制煎饼,放上大葱提着豆酱给田壮送去,看大牢的以为煎饼是纸、大葱是笔、豆酱是墨,就没多盘问。 [1] 
    就这样,过了49天,田秀才不但没被饿死,反而神采奕奕。善良的巧珍,为报答蒙山娘娘的恩德,热心地给四邻八舍传授煎饼技艺,后来一传十,十传百,摊煎饼在八百里沂蒙传开了。
    东晋琅琊临沂城北,沂河西岸,有一村庄,庄上有个财主,雇了很多长工。其中有个长工姓王,家中一贫如洗。一日,长工母亲病重身亡,家中无坟地安葬,走投无路,只好去求财主,望能借一席之地葬母。
    这财主,一来因有家产万贯,良田千顷,出手也较大方;二来似乎没把河边的那片荒滩放在心上;三来此人多少还点人情味,念及长工跟随多年,一年四季为其耕镑锄耙,样样活上十分卖力。今见长工悲惨之状甚为同情,于是答应将村东临河的一片茅草荒地给长工葬母。长工回到家中暗自盘算,此地既可作为葬母坟地,又可开垦作为良田耕种。但转念一想,日后我经营好了,荒滩变成了良田,财主如若反悔向我索要 ,如何是好?常听别人说“空口无凭,立字为证”,何不找人立个字据?于是长工便找到了王羲之。
    长工沽了壶酒,买了一只活鹅,请王羲之撰写文书。财主当然也以另一方的身份在场。羲之研墨泼笔挥毫撰文:“一片荒滩傍沂河,茅草堆里葬王婆。若问价值是多少,一湖美酒一河鹅。”王羲之素来就有同情接济穷人的美德,他想帮助长工要地,又怕财主日后反悔,于是就故意将酒壶的“壶”字写成湖泊的“湖”,活生生的“活”字写成沂河的“河”。写毕,念于二人听,都感到既合实际,又合情理,还不乏诙谐幽默之情趣。因王羲之以行书书之,但见那字遒媚劲健,如长蛇出洞,飞鸟投林,艺术性极强,但不好辨认,加入财主虽然读过几年书,但对行书缺乏研究。一看王羲之的字写得绝妙,却多不认识。王羲之将“壶”与成“湖”,将“活”写成“河”,财主也没辨认出来。所以当羲之读完,财主满口称赞,欣然同意。 以后长工在这片荒草地上辛勤劳作,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荒地变成米粮田,长工的生活一天天好起来。这时,老财主早已下世,财主的儿子不学无术,好吃懒做,财、气、赌、酒、色,五毒俱全,卖完土地卖房屋,不过几年,便成了穷光蛋。于是他便又想起村东靠沂河的那片荒滩,如今已变成宝地。当初只值一壶酒一只鹅,若我再给长工一壶酒一只鹅,将地要回,岂不可以过二年的好日子?
于是他便找到了长工,索要此地。长工多年心血开垦经营到今天,当然不肯。于是那人便告到了县衙。县令将文书     阅后说道:“一湖美酒得盛多少坛子?一沂河的鹅得有多少只?你给得起?”长工满心欢喜,回家后依然种田买地,世代繁衍生息,逐渐兴旺起来。为纪念此事,后人便给这个村庄起名“书鹅庄”,即如今的“俄庄”,临沂市易通食品机械有限公司、山东沂蒙鏊子煎饼科学发展研究院驻地。
    另据传,王羲之小时候好吃煎饼,这是古琅琊临沂人的主食,大小麦、高粱米子、玉米穇子、黍子稷子、豆类等粮食均可磨糊烙煎饼。富人细粮细作,穷人粗粮粗做,工具简单,做起来方便,但是熟练的人烙煎饼质量高。
相传王羲之少年书法出名,也得益煎饼的启示。有一次王羲之去城北“鹅庄”踏青饿了,想吃煎饼,在店铺门前问一老者有什么名吃时,答复这里是:“鹅庄煎饼甲天下呀!”
    王羲之进去看见一村妇正烙煎饼,就仔细观察起来。然后说:“这真是天下名吃吗?”
    “嘿!”老妇赞叹道:“王羲之的字,老娘的饼,天下无二,非一日之功,不信可尝味道。”王羲之吃完煎饼后,自言自语:“老娘的煎饼如此独到,我要看个究竟。”
    两间正堂屋,鏊子支在东屋山墙根,放煎饼的箩筐放在西屋山墙根。老妇面向东坐一个方凳,烙好一张用匙板揭下来,往身后使劲一甩,煎饼飞过屋梁,不偏不斜的正好落在西屋山墙根的笸箩内,一笸箩煎饼齐齐整整。王羲之     赞叹道:“俄庄的煎饼甲天下,真乃名不虚传也。”
    老娘笑:“这有啥稀奇的,熟能生巧啊!”王羲之小孩芽子书法好,就是因为熟呀!老娘的煎饼还要精益求精。”王羲之听了很受启发,当面向老妇表示要学学烙煎饼的技巧,更加勤奋苦练书法艺术。
    老妇不以为然,欣喜笑道:“老娘望你少年有为,可悟此理。大千世界,无奇不有,宇宙大观,千变万化,天下之大,千品万类,天人一家,万物有源,六行八通,阴阳五行,皆各有所长,岂千人一技乎?……”王羲之从烙煎饼上悟出一些道理,受到很大启发,书法的进步与老妇指点有一定关系。
    陈毅将军与煎饼也有着一段传奇。沂蒙老区是个革命胜地,当年陈毅带领山东野战军转战齐鲁,由于游击战的特性,适合在山区作战,所以陈毅在山区的时候比较多。沂蒙山区的群众,主食是煎饼,而陈毅所带领的新四军多为南方人,吃米饭长大的。就新四军那牙口,吃煎饼还真不行,咬不动,不是因为煎饼硬,是筋道。
    陈毅带兵刚进驻沂蒙老区时,遇见的第一个困难就是煎饼。所谓兵马不动,粮草先行,首先要解决的是吃饭问题。新四军再习惯吃米饭,也不能跑到南方去买大米,只能入乡随俗。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的慌,再不适应,也要吃饱肚子,才好上战场。可是,子弟兵却大都是南方人,吃惯了米饭、软饼,这又硬又大的煎饼张张都由盖顶大,拿到手里不知道怎么下口呢!战士们有的捧着煎饼转圈儿啃,有的乱窝成一团往嘴里送,(煎饼要卷着吃才行,圆圆的煎饼,对折两次,然后在卷成筒状,里面卷上菜。)大家都听说过煎饼卷大葱,可就是不会卷,还有好多士兵就撕成了小块吃。到末了都个个累的牙根痛。战士们抱怨道:“反攻,反攻,翻到山东,吃着煎饼,卷着大葱,累得牙痛,肚子发空!”
    陈毅一看,这样不是长法啊,不行,要叫部队学会吃煎饼。于是陈毅下命令,全体官兵要尽快学会吃煎饼,要把吃煎饼当作一次攻坚战。同时号召战士积极帮着老乡磨面糊烙煎饼。老总的号令一发,战士们纷纷响应。他们看到沂蒙百姓省出口粮来支前,妇女们不怕烟熏火燎地为了子弟兵烙煎饼,深受感动。从此,再无人抱怨煎饼难吃了。  可是吃起来还是怪费劲儿。老总想:“我得先学会吃煎饼。”老总拿着煎饼就去找房东老汉的孙子小石头。这孩子看来连奶牙还没换,可吃起煎饼来,却像铡刀扣下切草一般。小石头嘻嘻一笑,说:“吃煎饼有啥好学的?叠好吃呗!”陈老总问道:“咋个叠法儿呀?”小石头更乐了,把着老总的手儿教他前一折后一窝地将煎饼叠好,又张口为他咬出个头来。小石头两手比划着说:“吃煎饼手摇攥紧,牙要猛咬,吃起来就像割青草。”陈老总学着小石头的样儿吃起煎饼来,果真顺道,一气儿吃了四张大煎饼。 第二天,陈老总召集队伍,一手拿着白纸,一手拿着铅笔。把白纸比作煎饼一来二去地叠好,又把铅笔比作大葱往里一塞,风趣地说道:“吃煎饼,卷大葱。张开嘴,往里拥。牙一咬,手一松,吃张不过几分钟。”战士们听了哈哈大笑,从此都学会吃煎饼了。乡亲们一个个竖起大拇指:“陈老总的大军到哪方随哪俗,真是咱老百姓自己的队伍呀!”
    打那以后,陈老总吃煎饼的故事便在沂蒙山区流传了。

    回程路上看到了山东省战时邮务总局成立旧址,位于沂南县马牧池乡双泉峪子村......
    山东省战时邮务总局是根据1942年2月7日山东省战时工作推行委员会颁布的《关于建立战时邮局的决定》要求,在八路军交通站、《大众日报》发行科和党内交通科的基础上组建的,成立于沂南县常山区双泉峪子村,赵志刚任局长。同月,在沂南县辛庄成立沂蒙一支局。3、4月间,又在沂南县万粮庄成立沂蒙区局。
    5月,省战邮总局、沂蒙一支局、沂蒙区局合并改称沂蒙支局,贾侗任局长。9月,以沂蒙支局为基础组建鲁中战时邮政管理局,贾侗任局长。1943年3月,鲁中区战时邮政管理局重新组织建立,赵志刚任局长,贾伺任副局长。
    战时邮务总局是集邮政、交通、发行于一体的战时邮务通信组织,属半营业性质,主要负责党内文件的传递和党报党刊的发行与投递,以及护送干部,运送重要物资等。同时,在山东各抗日根据地内正式办理普通、挂号邮件以及包裏、寄现款等业务。
    据1944年8月统计,全省战邮机构的情況是:总局1个,大区战邮管理局3个,直属行政专区邮局2个,专区邮局12个,县战时邮局83个,干、支线邮站108个,邮务代办所631个,战邮人员2462人,邮路总长度约8600公里。
    山东省战时邮务总局成立后,于7月1日正式发行首版“山东地图”等邮票。同年在牛王庙村创办《山东战邮报》。1944年初,发行毛泽东像邮票,这是抗日根据地首次用毛泽东像作图案的邮票。山东解放区自战邮总局成立至1949年5月,共印制各类邮票24种110枚(不含加字改值邮票),发行各种免资(有资)封片等邮品14种24枚。


部分文字来源于互联网
 ——2019.10.5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1956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