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夏·行走西藏——青藏高原动物篇
西藏的千山万水、蓝天白云、经幡塔林、草原冰川......史诗般雄伟壮阔的自然风光,让人魂牵梦萦。丰茂的草场、蔚蓝的天空、清澈的圣湖、雄奇的神山、奔驰的骏马,在梵音天籁声中和佛光普照下通通成为摄影爱好者眼中一道道靓丽的风景线。其实,在这片辽阔的茫茫雪域,还有无数可爱的生灵在这高原之上绽放着生命的奇迹......
广漠而复杂的地域,多变又独特的气候,丰富并多样的植被,孕育出西藏种类繁多、稀有珍贵的野生动物。到目前为止,西藏已发现野生哺乳动物142种、鸟类488种、爬行动物56种、两栖类动物45种、鱼类68种、野生脊椎动物799种,构成了西藏的动物资源优势。其中,虎、豹、猴、野牦牛、羚类、猞猁、麝、小熊猫、水獭等125种被列为国家一、二级重点保护动物,约占全国重点保护动物的36%。滇金丝猴、孟加拉虎、雪豹、西藏野驴、野牦牛、羚牛、白唇鹿、赤斑羚、黑颈鹤、红胸角雉等45种野生脊椎动物是濒危灭绝或西藏特有的珍稀保护动物,更是其中的“佼佼者”。
赤麻鸭(学名:Tadorna
ferruginea)体型较大,体长51-68厘米,体重约1.5千克,比家鸭稍大。全身赤黄褐色,翅上有明显的白色翅斑和铜绿色翼镜;嘴、脚、尾黑色;雄鸟有一黑色颈环。飞翔时黑色的飞羽、尾、嘴和脚、黄褐色的体羽和白色的翼上和翼下覆羽形成鲜明的对照。栖息于开阔草原、湖泊、农田等环境中,以各种谷物、昆虫、甲壳动物、蛙、虾、水生植物为食。繁殖期4-5月,在草原和荒漠水域附近洞穴中营巢,每窝产卵6-15枚,卵椭圆形,淡黄色,雌鸟负责孵卵。主要繁殖于欧洲东南部、地中海沿岸、非洲西北部、亚洲中部和东部,越冬在日本、朝鲜半岛、中南半岛、印度、缅甸、泰国和非洲尼罗河流域等地。
牦牛是中国青藏高原为起源地的特产家畜,也是“世界屋脊”著名的景观牛种。藏语叫雅客,国外通称为“yak”,即为藏语的译音。牦牛的叫声象猪鸣,所以又称它为猪声牛。西方国家见其主产于中国青藏高原藏族地区,因而也称它为西藏牛。牦牛的尾巴如象马尾,所以也有人称它为马尾牛。
西藏高山牦牛主要分布于西藏自治区东部、南部山原地区,海拔4000米以上的高寒湿润草场上也有分布。
西藏高山牦牛主要产于西藏自治区东部高山深谷地区的高山草场,以嘉黎县产的牦牛最为优良。西藏自治区东部横断山脉高山区,山高谷深,地势陡峻,气候垂直分布明显。怒江、澜沧江、金沙江自北向南流贯,山间河谷地带受印度洋暖湿气流的影响,气候温和,有种植业,可产青稞、小麦、油菜、豌豆等。农业生产需用畜力,也可给牲畜提供农副产品作饲料。4000米以上高山寒冷湿润,全年基本无夏,广阔的高山草甸、灌丛草场,植物覆盖度大,可食牧草产量较高,草质较好;部分地区还保存有宽广的高原面貌,拥有良好的天然草场。这些都给高山牦牛提供了适宜生存和有充足饲草的自然生态条件,促进了高山牦牛的发展。
野牦牛(拉丁学名:Bos
mutus),是家牦牛的野生同类,四肢强壮,身被长毛,胸腹部的毛几乎垂到地上,可遮风挡雨,舌头上有肉齿,凶猛善战。是典型的高寒动物,性极耐寒,为青藏高原特有牛种,国家一类保护动物。
栖息于海拔3000~6000米的高山草甸地带,人迹罕至的高山大峰、山间盆地、高寒草原、高寒荒漠草原等各种环境中,虽是食草动物,但攻击力强悍。
藏香猪又名“人参猪”、“琵琶猪”和“蕨麻猪”,它们是“喝泉水、吃山珍”长大的,是川西高原、云南、西藏、甘肃甘南和岷县特有的一种古老畜种资源,是西藏原始的瘦肉型猪种,属于外牧养类。在饲养中能够有效地适应地理环境与饲养方式,主要原产地四川阿坝州、甘孜州、云南香格里拉,西藏林芝地区,甘肃的甘南和岷县地区。藏香猪的品质上有“六个最”,即:
肉品中氨基酸含量最高,微量元素最高,脂肪含量最低,猪肠最长,猪皮最薄,鬃毛最长。是藏民的传统民族美食。尤其是猪皮,口味Q弹爽嫩,远异于一般生猪,藏香猪还是我国唯一的放牧型猪种生长在海拔3000——4000米的高原地带,以天然野生可食性植物及果实为主食,成年猪平均体重不足50公斤。
西藏马,高原小型马品种。简称藏马。耐粗饲,抗病力强,持久力好,能在海拔3500~4000米以至5000米高原作业。在山地骑乘和驮载,步伐敏捷稳健,是藏族主要交通工具之一。体质结实,结构紧凑。头中等长,鼻孔大、劲略细。鬐甲较低,前胸宽,胸廓发达。尻稍斜。四肢有力、蹄质坚实,毛色复杂,以骝、栗、青色较多。
西藏鼠兔,别名叫啼兔。体型较达乎尔鼠兔小而细长。体长一般不超过155毫米。耳较大,椭圆形,高度不超过27毫米。四肢短小,后肢略比前肢长。无尾,尾椎隐藏于毛被之下,上唇有纵裂,体毛毛色较灰暗。昼夜活动,冬不蛰眠,甚至在雨天,雪被底下,亦常外出觅食。食性以植物为主,经常取食莎草科、禾本科等植物的茎、叶,亦食山柳、浪麻等小灌丛的嫩叶及其他植物嫩根。一年繁殖数次,繁殖期为五至六月,八至九月常有怀孕雌鼠,每胎5-6仔。
栖息于海拔3000米到4000米的高山草甸、灌丛、芨芨草滩、山坡草丛中,尤其以柳、金露梅等不占优势的灌丛中最多。有时也栖居在河渠边的马蔺、苔草滩上。营穴居生活,筑洞穴于干草根、灌丛及土块之下,也有利用旱獭废弃洞道侧壁挖洞营巢。洞道一般距地面10厘米,根据洞穴结构,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种结构复杂,全长3米以上,具多个分支,洞道出口多,洞内有贮室和一个巢室,名曰居住院洞;另一种构造简陋,洞道全长仅为40-50厘米,有1-2个分支,分支末端各有一个与地面相通的出口,此种洞穴,用于临时休息或躲避敌害,称临时洞。洞群各出口之间,有跑道相互贯连。
藏獒也叫蕃獒、松藩狗、苍猊犬,藏语称为“多启”,
意思是拴起来养的狗,国外则称之为西藏的马士提夫犬。它产于我国的青藏高原,是世界上公认的最古老、最稀有的一个犬种,特征是“体大如驴、奔驰如虎、吼声如狮、仪表堂堂”,历史上曾有“九犬成一獒”的说法。在世界犬类漫长的血统融合中,藏獒起了非常巨大的作用,是许多世界大型犬种的祖先。它还是世界上唯一不怕野兽的犬种,有“一獒抵三狼”的说法,所以又有“世界种犬”和“东方神犬”之称。在西藏,藏獒被看作护卫犬和保护神,人们用它来看家护院、保卫家园。
虽然青藏地区生活着大量犬类,但它们只是藏獒同当地几种犬杂交的后代,就算外型酷似藏獒,性格上却有本质的区别,有些即使性格上有藏獒的风范,骨骼方面也已退化。所以,即便是在西藏,纯种的藏獒也很罕见。目前,藏獒已成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藏獒的整体外观具有骑士风范,行进时会运出很独特的单轨步态,头高昂着,尾巴高卷过背并向前伸着,显得既优雅又威严。它快步前进时,犬背也始终保持平衡,而不会播晃不定。马可·波罗曾对藏獒有过如下描述:“我必须讲述,在这个国家出现很多这类动物,它们运载麝香,这民族拥有很多这种巨大而高贵的犬,在捕捉麝的时候,它们的功劳很大。西藏民族称它们为獒犬像驴子的嘴唇吊得比马斯提夫高......其表情比马斯提夫阴沉,其眼上之皮肤形成较深之皱褶......”马可·波罗不仅对藏獒进行了详细记载,还第一个把它引进到西方。据学者考证,英国著名的“马士提夫”和意大利的“纽波利顿”两种獒犬的祖先就在中国西藏。
藏獒的特点是剽悍、勇敢、顽强、冷酷、深沉、自由。其发声技术很奇怪,并不狂怒,嘴巴也不会大开大合,但声音极富穿透力,可远播到数里之外,就如同一块毫无棱角的鹅卵石,用全部的重量去撞击铜鼓,直到把铜皮撕成一堆碎片。所以,其吼声足以让远在数里之遥的野兽胆寒。它总是无所畏惧,即使在最危难的时刻,也会和主人在一起并肩战斗,驱逐入侵者。
藏獒的最佳生存状态是在海拔4000米以上,其中以敞放方式生存的藏獒体魄和性情最为强悍。所以,它是高地上的热血贵族。无论风霜还是雨雪,广袤的原野都是藏獒的居所,它顽强、勇敢地选择了恶劣的生存环境。藏獒是喜玛拉雅山脉豹子的天敌,藏民为了强调它的头部和毛发,喜欢在它的脖子上系一圈由红色牦牛毛做成的浓密的轮状皱领。根据外形的不同,藏獒可分为狮型和虎型两种,狮型的藏獒尤其雄伟。由于在佛教里狮子是菩萨的坐骑,因此藏獒成了黄教佛爷的坐骑,并成为藏族神话中永恒的主角。
西藏羊又称“藏羊”或“藏系羊”,是我国古老的绵羊品种,数量多,分布广,原产于西藏高原可分为草地型和山谷型,是中国三大粗毛绵羊品种之一。对高寒地区恶劣气候环境和粗放的饲养管理条件具有良好的适应能力,是产区重要畜种之一。其中草地型藏羊2000年被农业部列人《国家级畜禽品种资源保护名录》。西藏羊是我国地方绵羊品种中数量多、分布广的绵羊品种。原产于西藏高原。体格均较大,体躯被毛以白色为主,呈毛辫结构、且长。羊毛光泽好,富有弹性。
紫绒山羊是措勤县特产,因羊绒在阳光照射下呈紫色而得名。措勤紫绒山羊在当地有一百多年的繁衍历史。2018年9月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批准对“措勤紫绒山羊”实施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紫绒山羊体质结实,体躯结构匀称;额宽,耳较长,鼻梁平直;公羊、母羊均有角,公羊有两种角型,一种呈倒八字,另一种向外扭曲伸展,母羊角较细,多向两侧扭曲;公母羊均有额毛和鬓;颈细长,背腰平直,前胸发达,胸部宽深,肋骨拱张良好,腹大不下垂;被毛以黑色为主,羊绒在阳光照射下呈紫色;绒细度在14-16微米,绒长度3.8厘米,色泽光亮,绒质柔软。紫绒山羊具有绒量高、奶产量高、肉嫩、耐寒性极强、绒肉奶兼用等特点。
西藏山羊产于青藏高原地区。该品种体小,体质结实,体躯结构匀称。额宽,耳较长,鼻梁平直。公、母羊均有角,公羊角型很不一致,主要有两种,一种呈倒八字,另一种向外扭曲伸展;母羊角较细,多向两侧扭曲。西藏山羊对高寒牧区的生态环境条件有较强的适应能力。
这是只啥动物?真心没有看出来......
西藏野驴(学名:Equus
kiang):是所有野生驴中体型最大的一种,平均肩高为140厘米。外形与蒙古野驴相似。头部较短,耳较长,能够活转动。吻端圆钝,颜色偏黑。全身被毛以红棕色为主,耳尖、背部脊线、鬃毛、尾部末端被毛颜色深,吻端上方、颈下、胸部、腹部、四肢等处被毛污白色,与躯干两侧颜色界线分明。它们外形似骡,体形和蹄子都较家驴大许多,显得特别矫健雄伟,因此在当地人们常常把它们叫做“野马”。该物中为高原型动物,栖居于海拔3600米至5400米的地带、营群居生活,对寒冷、日晒和风雪均具有极强的耐受力,多半由5、6头组成小群,大的群体在10数头,最大群体可达上百头,小群由一头雄驴率领,营游移生活。擅长奔跑,警惕性高。喜欢吃茅草、苔草和蒿类一种大型草食动物。主要分布在中国青海的玉树、果洛、海北和海西州,甘肃的阿克塞、肃南、南北和玛曲,新疆的阿尔金山等地,西藏北部和四川西部也有分布。
西藏野驴还有个极特殊的习性,喜欢与汽车赛跑。当汽车驶入有西藏野驴活动的地方,远处的野驴就会好奇地注视着逐渐接近它们的汽车。当汽车与它们比较近时,野驴随即朝前猛跑,并竭力与汽车保持平行。有时驾驶员也有意和野驴一比高低,将汽车开到时速60公里和野驴比赛。野驴与汽车赛跑,最后总要跑到汽车的前边,并且要从汽车前经过,才肯罢休。野驴越过汽车后,往往要继续奔跑一会儿,然后停下观望。有时野驴因这种古怪的行为而付出生命代价,一些偷猎者就是开着汽车追杀野驴的。曾经有汽车和4只野驴并驾齐驱地在海拔4000米的荒漠上跑了十几公里,野驴的速度丝毫没有减缓。虽然西藏野驴耐力极好,可以一口气跑40-50公里不休息,但用汽车长时间追逐野生动物可能会对它们造成不良后果。碰上这类“比赛”,最后都是人们主动减速,让野驴跑到汽车前边去。
西藏是全球最大的黑颈鹤栖息地。黑颈鹤是是世界上唯一生长、繁殖在高原的鹤,是藏族人民心目中神圣的大鸟,也是世界十五鹤种被最晚记录到的一种鹤。黑颈鹤夏季在西藏繁殖,冬季迁至云贵越冬,少数还飞越喜马拉雅山至不丹越冬。黑颈鹤是大型涉禽,体长110-120厘米,体重4-6千克。颈、脚甚至长,通体羽毛灰白色,头部、前颈及飞羽黑色,眼先和头顶前方裸露的皮肤呈暗红色,尾羽褐黑色。头顶,三级飞羽的羽片分散,当翅闭合时超过初级飞羽。虹膜黄褐色,嘴肉红色,尖端沾黄,腿和脚灰褐色。栖息于海拔2500-5000米的高原的沼泽地、湖泊及河滩地带,除繁殖期常成对、单只或家族群活动外,其他季节多成群活动,特别是冬季在越冬地,常集成数十只的大群。主要以植物叶、根茎、荆三棱、块茎、水藻、玉米、砂粒为食。
棕头鸥(学名:Larus brunnicephalus
Jerdon)是中型水鸟,体长41-46厘米。嘴、脚深红色。夏羽头淡褐色,在靠颈部具黑色羽缘,形成黑色领圈。肩、背淡灰色,腰、尾和下体白色。外侧两枚初级飞羽黑色,末端具显著的白色翼镜斑。其余初级飞羽基部白色,具黑色端斑,飞翔时极明显。冬羽头、颈白色,眼后具一暗色斑,其余和夏羽相似。5月中旬产卵,每巢3-4枚,卵重46克左右,表面有黑褐色斑点或条状斑纹,孵化期25天,幼鸟飞羽齐后,才随亲鸟离去。10月后,除极个别外,绝大部分鸥集群南飞越冬。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印度西海岸。
藏兔(学名:Lepus
tibetanus):是一种兔形目、兔科类的动物。体形较大,体重1.6-2.5千克,体长40-76厘米。身体纤细,头部较小。它们的背面毛色有变异,为沙黄色和黑色。在冬天,随着皮毛变厚,它们变成灰褐色或沙棕色。下体浅黄色至白色。尾巴黑褐色。两只眼睛有光环眼圈环绕。具有长的上颌前骨,但鼻骨短。颅骨眶上突前后凹刻均明显。鼻骨后端稍超过前颌骨后端,颧弓宽,有大的听泡和大的平卧门齿。居住在许多不同的生境中,包括沙漠、半沙漠和草原等栖息地的灌木丛和草原地区。主要夜间活动。听觉、视觉都很发达。终生生活于地面,不掘洞,善于奔跑。幼兔出生即具毛被,能睁眼,不久就能跑。主要吃植物种子、浆果、根、树皮、嫩枝及树苗等。也以人类种植的玉米、豆类、种子、蔬菜为食,对农作物及苗木有危害。仅在亚洲的古北地区发现。地理分布包括阿富汗和巴基斯坦,向东延伸穿过巴基斯坦北部和克什米尔的部分地区,并向东延伸至阿尔泰山脉的西北部,在蒙古南部和中国西北部的部分地区也有分布。
土拨鼠,旱獭属(学名:Marmota),大型啮齿动物,共有14个物种。体型粗壮,体长为500毫米,体重4-5千克。尾短为110毫米。四肢粗短,前爪发达,适于掘土。背部毛呈黄褐或淡褐色。春季毛色淡。腹部土黄色。栖息于草原、低山丘陵区。以牧草嫩芽、根为食。秋季啃食茎、叶。一般清明出蛰。早晚活动。出蛰后十天左右开始交配,年产1次,胎产2-9仔。集群穴居,挖掘能力甚强,洞道深而复杂,多挖在岩石坡和沟谷灌丛下。从洞中推出的大量沙石堆在洞口附近,形成旱獭丘。白天活动,草食,食量大。取食时,有较老个体坐立在旱獭丘上观望,遇危险即发出尖叫声报警,同类闻声迅速逃回洞中,长时间不再出洞。秋季体内积存大量脂肪,秋后闭洞处蛰眠状态,冬眠,次年春季3-4月份出洞活动。
藏原羚(学名:Procapra
picticaudata):又叫原羚、小羚羊、西藏黄羊和西藏原羚等,体形比普氏原羚瘦小,体长84~96厘米,体重11~16千克,仅雄性具角,角细而略侧扁。耳朵狭而尖小。四肢纤细,蹄窄;被毛浓而硬直,脸、颈和体背部呈土褐色或灰褐色,臀部具一嵌黄棕色边缘的白斑,其背部暗棕色,腹面、四肢内侧及尾下部白色。藏原羚是典型的高山寒漠动物,栖息于海拔300至5750米之间的高山草甸、亚高山草原草甸及高山荒漠地带。主要以莎草科和禾本科植物及经绒蒿等草类为食,但耐粗食的性能不如藏羚。清晨,傍晚为主要的摄食时间,同时也常到湖边,山溪饮水,在食物条件差的冬春季节,则白天大部分时间在进行觅食活动。青藏高原特有种,有“西藏黄羊”之称。中国国家二级保护动物。藏原羚适应性强,抗病能力强,性情温驯活泼,容易接近驯化。
1875年,俄罗斯博物学家普热瓦尔斯基(Przewalski)在中国内蒙古鄂尔多斯草原上发现了这一中国特有的动物,但一直误认为是藏原羚,直到13年后方才正式命名为“普氏原羚”。化石记录表明,中国西北许多地点都曾有羚羊分布。这说明在黄土高原形成之前那些较温暖的地质年代里,草原和森林交替分布时,羚羊是盛极一时的优势动物种类。当青藏高原开始隆升,黄土高原逐步形成时,环境变化使羚羊产生了种的分化,形成了青藏高原特有的羚羊类群——普氏原羚。这些普氏原羚曾经广泛分布于内蒙古、宁夏、甘肃及青海。由于人类活动影响及栖息地恶化,该物种的数量下降,分布区范围锐减,而现在普氏原羚只分布于中国青海省,包括青海湖周围,以及天峻县和共和县。
迫于人类放牧活动的干扰,原来生活于典型草原区的普氏原羚不得不迁入沙漠、草地的生态交错带。当家畜转入夏季牧场,沙漠中的普氏原羚会重新深入冬季牧场草原采食,当不得不和家畜共享食物源时,为了避开牲畜放牧的干扰,普氏原羚只得在傍晚和天黑后采食,而由于狼也在夜间活动,避过了牲畜的普氏原羚却增加了与狼遭遇的机会。狼作为生态系统中的捕食者,是普氏原羚的主要天敌,狼对普氏原羚幼体的猎杀将极度危害普氏原羚种群的生存,在这种捕食压力下,普氏原羚也许将在50-100年内灭绝。普氏原羚已经成为中国特有的哺乳动物中种群数量最少的物种,现存估计仅约150只左右。
藏羚羊(学名:Pantholops
hodgsonii):体长135厘米,肩高80厘米,体重45-60千克,雌性略小。头形宽长,吻部粗壮,鼻部宽阔略隆起。雄性具黑色长角。
栖息于海拔3700-5500米的高山草原、草甸和高寒荒漠地带,早晚觅食,善奔跑。可结成上万只的大群。夏季雌性沿固定路线向北迁徙。由于常年处于低于零度的环境,通体被厚密绒毛,为中国一级保护动物,已成立羌塘、可可西里、三江源等自然保护区,主要分布于中国以羌塘为中心的青藏高原地区(青海、西藏、新疆),少量见于中国拉达克地区。
1999年中国西宁藏羚羊保护及贸易控制国际研讨会在西宁召开,来自中国、法国、印度、意大利、尼泊尔、英国等7个国家的代表们经过深入讨论和充分酝酿正式发布了关于藏羚羊保护及贸易控制的《西宁宣言》。这份宣言的正式发布,标志着国际间合作打击盗猎藏羚羊、制止藏羚羊绒制品非法国际贸易活动的局面初步形成,这对保护藏
羚羊资源将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
2008年北京奥运会吉祥物之中的福娃迎迎便是以藏羚羊为蓝本,以赞扬其能在严酷环境生存的顽强生命力,表示挑战极限的精神,更以“羊”字谐音意喻“喜气洋洋”。
2016年9月4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宣布,将藏羚羊的受威胁程度由濒危降为近危。
普氏野马(学名:Equus ferus、Equus ferus ssp.
przewalskii):体长约210厘米,肩高约110厘米,尾长90厘米,体重350千克。头部长大,颈粗,耳比驴短,蹄宽圆。外形似家马,但额部无长毛,颈鬃短而直立。夏毛浅棕色,两侧及四肢内侧色淡,腹部乳黄色;冬毛略长而粗,色变浅,两颊有赤褐色长毛。栖息于山地草原和荒漠。性机警,善奔跑。一般由强壮雄马为首领结成5-20头马群,营游移生活。原分布于中国新疆准葛尔盆地北塔山及甘肃、内蒙古交界的马鬃山一带。20世纪80年代末期以来,野马从欧洲引回中国新疆、甘肃半散放养殖,为野马重返大自然而进行科学实验和研究工作。
1878年,沙俄军官普热瓦尔斯基率领探险队先后3次进入准葛尔盆地奇台至巴里坤的丘沙河、滴水泉一带捕获、采集野马标本,并于1881年由沙俄学者波利亚科夫正式定名为“普氏野马”。由于普氏野马生活于极其艰苦的荒漠戈壁,缺乏食物,水源不足,还有低温和暴风雪的侵袭。而人类的捕杀和对其栖息地的破坏,更加速了它消亡的进程。在近1个世纪的时间里,野马的分布区急剧缩小,数量锐减,在自然界濒临灭绝。蒙古西部在1947年曾经捕捉到过1只,当时送到乌克兰的动物园饲养,此后就再也没有发现过普氏野马。
普氏野马是家马的祖先,是目前地球上唯一存活的野生马,是世界上惟一保留着6000万年前基因的珍稀物种,是活化石,世界上现有约2000匹,比大熊猫还少,被视为国际遗产物种而加以保护。我国的普氏野马原分布于中国新疆准葛尔盆地北塔山及甘肃、内蒙古交界的马鬃山一带。由于捕猎和环境问题,这一珍稀物种曾在原生地准噶尔盆地消失。
要挽救这一物种,最紧迫的行动就是使其回归自然,经受自然选择的压力,逐渐恢复野生物种的活力和遗传多样性。1986年8月14日,中国林业部负责“野马还乡”工作,并在准噶尔盆地南缘、新疆吉木萨尔县建成占地9000亩全亚洲最大的野马饲养繁殖中心。随着18匹野马先后从英、美、德等国的运回,野马故乡结束了无野马的历史。20世纪80年代末期以来,野马从欧洲陆续引回中国新疆、甘肃半散放养殖,据说在新疆诞生的普氏野马已到第6代,累计数量达到703匹。没想到的是,在藏北高原竟然也看到了它们的身影......
苍鹰西藏亚种(学名:Accipiter
gentilis
khamensis)是森林猛禽,体长48~61厘米,翼展135~165厘米,体重500~1350克。上喙边端具弧形垂突,适于撕裂猎物吞食;基部具蜡膜或须状羽;翅强健,翅宽圆而钝,扇翅及翱翔飞行,扇翅节奏较隼科慢;跗跖部大多相对较长,约等于胫部长度。雌鸟显著大于雄鸟。食肉性,主要以森林鼠类、野兔、雉类、榛鸡、鸠鸽类和其他小型鸟类为食。栖息于不同海拔高度的针叶林、混交林和阔叶林等森林地带,也见于山施平原和丘陵地带的疏林和小块林内。视觉敏锐,善于飞翔。白天活动。性甚机警,亦善隐藏。通常单独活动,叫声尖锐洪亮。
中国狼(学名:Canis lupus laniger)又名西藏狼、蒙古狼,是灰狼(Gray Wolf)的一个亚种。这是一个冰河时期的幸存者,在晚更新世大约30万年前起源。 DNA测序和基因遗传研究,中国狼和灰狼共享一个共同的祖先。分布于中亚、蒙古、中国北部、朝鲜半岛以及喜马拉雅山地区等地。曾经与喜马拉雅狼被认定为同一种。藏狼体型中等,毛长而色淡。大致20-30公斤左右,比豺大不多少。常单独或成对活动猎食,以野兔、土拨鼠、羊为主食。在西藏,当地人认为毛色较淡的狼更具攻击性。到20世纪末期前被人类大量捕杀,一些中国狼已经灭绝。今亚种的确切数量仍旧未定。
为了保护西藏各种有代表性的珍稀野生动物及它们生存繁衍的栖息地,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藏相继建了墨脱、察隅、申扎等13个森林和野生动物自然保护区。其中,羌塘和雅鲁藏布大峡谷是野生动物种类最多的两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羌塘自然保护区坐落于西藏自治区北部,总面积为2980万公顷,是我国第二大自然保护区。在藏语中,羌塘是“北方高地”的意思,其平均海拔5000米以上,被称为“世界屋脊的屋脊”。雪山、冰川、湖泊和高原湿地构成了奇特的自然景观,更成为野牦牛、藏羚羊、黑颈鹤等野生动物的理想乐园。雅鲁藏布大峡谷自然保护区总面积为96.2万公顷,是世界上最具特色山地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地区,被誉为“生物资源的基因库”。
部分文字来源于互联网
——2019.7.8-8.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