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夏·行走西藏——阿伊拉日居山·天使的眼泪
沿219国道一路向西,从冈仁波齐去往札达,左转驶入G565线后汽车就开始爬山,这座山就是喜马拉雅山系逸出的一条支脉——阿伊拉日居山。它始终在我们的左边,与冈仁波齐峰遥遥相对。这是一座默默无闻的山峰,反正来西藏之前,我从没有听说过它的名字......
阿伊拉日居山(Ayila Rigyu
Mountains)也称“阿依拉山”、“五彩山”,西北部与拉达克山相连,东南没入内流的玛旁雍措——拉昂措的两湖流域。山体色彩斑斓,属于丹霞地貌。主峰海拔6495米,终年有积雪有冰川。阿伊拉日居山是冈底斯山脉的一条支脉,呈西北—东南走向,并列在喜马拉雅山与冈底斯山之间,它应该起始于喜马拉雅山脉西段的克什米尔,终于门士与拉昂措之间,是象泉河(朗钦藏布)与狮泉河(森格藏布)的分水岭,札达县与噶尔县的界山,也是从普兰到札达必须要翻越的一座高山。
阿依拉山是一座美丽而又神奇的山,曾经有一个美丽的传说,说山下有座寺庙,庙里有个活佛非常孝顺他的阿妈,后来阿妈去世了,活佛为了纪念自己的母亲,所以将这座山命名为“阿依拉”,因为他的母亲就叫“阿衣拉”。“阿依拉山”,藏语的意思为“奶奶的山”。这里山势陡峭险峻,成为古格王朝抵御拉达克南侵的一道天然屏障。
阿伊拉日居山有着奇特的山形,层层叠叠,错综复杂;有着密集的褶皱,线条明朗。这样的山体走势、形状、色彩,即便在西藏也是不多见的,若再遇到光影刚好停留在这些山体上,那怕只是瞬间,也足以让人感到它的奇妙无比。就是如此这般矛盾与冲突,却构成这样一幅五彩斑斓的图画......
车中远望,山下是开阔的谷地,小河蜿蜒其间,闪着鳞鳞波光,几个不大的湖泊如镜子平放在草地上......
阿伊拉日居山脉,有奇异的色彩,这一点不奇怪,山中的矿产资源有铬、铜、铁、兰晶石、叶腊石、红宝石、大理石、白云母、石英沙……,称之为宝山亦不为过。富含矿物的山脉裸露着斑斓的色彩——真可谓大地的雕塑......
司机把车停在了山间的一处较为开阔、平坦的弯道上。我们面对的就是五彩斑斓的峡谷......
![]()
这里是龙嘎拉达坂,海拔5160米,是普兰县至札达县的必经之路。“达坂"一词源于蒙语,在维吾尔语和蒙语中是高高的山口和盘山公路的意思。在阿里地区将垭口亦称为达坂,可能与地缘文化有关。这里紧邻X705,是观赏龙嘎拉山和龙嘎措琼湖的最佳处。
这应该是我所见过的最大规模的丹霞地貌了吧......
丹霞地貌(Danxia
landform)即以陆相为主(可能包含非陆相夹层)的红层(不限制红层年代)发育的具有陡崖坡的地貌。目前该定义被大多数学者们接受,也可表述为“以陡崖坡为特征的红层地貌”。值得一提的是,“丹霞地貌”这个词是中国地质学家提出来的呢,而“丹霞”一词源自曹丕的《芙蓉池作诗》,“丹霞夹明月,华星出云间”,指天上的彩霞。
1928年,获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地质学硕士学位的矿床学家冯景兰,在我国广东省韶关市仁化县丹霞山注意到了分布广泛的第三纪(6500万年~165万年前)红色砂砾岩层。在丹霞山地区,厚达300~500米的岩层被流水、风力等风化侵蚀,形成了堡垒状的山峰和峰丛、千姿百态的奇石、石桥和石洞。冯景兰意识到这是一种独特的地貌景观,并把形成丹霞地貌的红色砂砾岩层命名为“丹霞层”。
1939年,构造地质学家陈国达把这种红色岩层上发育的地貌称为“丹霞地形”,并把这种地形作为判断丹霞地层的标志。自陈国达首次提出“丹霞地形”这一地貌名词以来,学者们多关注其岩石特征、地质构造、地貌形态等方面的研究,长期没有讨论起定义问题。直至1961年黄进才首次提出丹霞地貌的定义:丹霞地貌是由水平或变动很轻微的厚层红色砂岩、砾岩所构成,因岩层呈块状结构和富有易于透水的垂直节理,经流水向下侵蚀及重力崩塌作用形成陡峭的峰林或方山地形。
1977年,地貌学家曾昭璇才第一次把“丹霞地貌”按地貌学术语来使用。
1982年,素有“丹霞痴”之名的地理学家李见贤(黄进)发表了《丹霞地貌坡面发育的一种基本方式》,这是中国论述丹霞地貌的第一篇论文。这个时期正是中国旅游业大规模发展的起始阶段,丹霞地貌作为一种重要的旅游资源,受到了来自社会各界越来越多的关注。
1983年《地质辞典》首先提出丹霞地貌定义,“指厚层、产状平缓、节理发育、铁钙质混合胶结不匀的红色砂砾岩,在差异风化、重力崩塌、侵蚀、溶蚀等综合作用下形成的城堡状、宝塔状、针状、柱状、棒状、方山状或峰林状的地形。”
2011年彭华将其表述为“以陡崖坡为特征的红层地貌”。
红色陡崖坡是丹霞地貌最重要的识别要素,不同形态和体量的陡崖坡组合成堡状、墙状、柱状等各类丹霞地貌的基本坡面。在幼年期和青年期丹霞地貌区,大部分陡崖坡则构成峡谷的谷壁。近水平构造的丹霞地貌基本坡面形态,自上而下分为三种类型:(1)受近水平岩层面控制的层面顶坡;(2)受垂直节理控制的陡崖坡;(3)崩积岩块受重力作用形成的崩积缓坡。产状倾斜的岩层发育的丹霞坡面则表现为“顶斜、身陡、麓缓”三种坡面。在一些构造比较强烈的地区,岩层的倾角可能达到60-90°,则层面可构成陡崖坡。
红层地貌中所谓“红层”是指在中生代侏罗纪至新生代第四纪沉积形成的红色岩系,一般称为“红色砂砾岩”。水平构造地貌指由产状水平或近于水平的第三纪厚层红色砂砾岩为主组成的平坦高地,受强烈侵蚀分割、溶蚀和重力崩塌等综合作用而造成平顶、陡崖、孤立突出的塔状地形。
丹霞地貌发育始于第三纪晚期的喜马拉雅造山运动。这次运动使部分红色地层发生倾斜和舒缓褶曲,并使红色盆地抬升,形成外流区。流水向盆地中部低洼处集中,沿岩层垂直节理进行侵蚀,形成两壁直立的深沟,称为巷谷。巷谷崖麓的崩积物在流水不能全部搬走时,形成坡度较缓的崩积锥。随着沟壁的崩塌后退,崩积锥不断向上增长,覆盖基岩面的范围也不断扩大,崩积锥下部基岩形成一个和崩积锥倾斜方向一致的缓坡。崖面的崩塌后退还使山顶面范围逐渐缩小,形成堡状残峰、石墙或石柱等地貌。随着进一步的侵蚀,残峰、石墙和石柱也将消失,形成缓坡丘陵。在红色砂砾岩层中有不少石灰岩砾石和碳酸钙胶结物,碳酸钙被水溶解后常形成一些溶沟、石芽和溶洞,或者形成薄层的钙化沉积,甚至发育有石钟乳。沿节理交汇处还发育漏斗。
在砂岩中,因有交错层理所形成锦绣般的地形,称为锦石。河流深切的岩层,可形成顶部平齐、四壁陡峭的方山,或被切割成各种各样的奇峰:有直立的、堡垒状的、宝塔状的等。在岩层倾角较大的地区,则侵蚀形成起伏如龙的单斜山脊;多个单斜山脊相邻,称为单斜峰群。岩层沿垂直节理发生大面积崩塌,则形成高大、壮观的陡崖坡;陡崖坡沿某组主要节理的走向发育,形成高大的石墙;石墙的蚀穿形成石窗;石窗进一步扩大,变成石桥。各岩块之间常形成狭陡的巷谷,其岩壁因红色而名为“赤壁”,壁上常发育有沿层面的岩洞。
悬崖上可以看到的粗细相间的沉积层理,颗粒粗大(直径在2mm以上的碎屑的含量大于50%)的岩层叫“砾岩”,细密均匀(直径在2—0.05mm的碎屑含量大于50%)的岩层叫做“砂岩”。丹霞地貌最突出的特点是“赤壁丹崖”广泛发育,形成了顶平、身陡、麓缓的方山、石墙、石峰、石柱等奇险的地貌形态,各异的山石形成一种观赏价值很高的风景地貌,是名副其实的“红石公园”。
丹霞地貌主要分布在中国、美国西部、(同时美国科罗拉多大峡谷是典型的丹霞地貌也是具有代表性的)、中欧和澳大利亚等地,以中国分布最广。目前已查明丹霞地貌1005处,分布于全国28个省。丹霞地貌在热带、亚热带湿润区,温带湿润-半湿润、半干旱-干旱区和青藏高原高寒区均有分布;最低海拔可以形成于东部的海岸带,最高海拔可以出现在4000m以上的青藏高原上。但相对集中分布在东南、西南和西北三个地区。其中广东省韶关市东北的丹霞山以赤色丹霞为特色,由红色沙砾陆相沉积岩构成,是世界“丹霞地貌”命名地,在地层、构造、地貌、发育和环境演化等方面的研究在世界丹霞地貌区中最为详尽和深入。在此设立的“丹霞山世界地质公园”,总面积319平方公里,2004年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为中国首批世界地质公园之一”。
在中国境内所发现的丹霞地貌几乎全发育在不早于中生代(距今两亿多年前)的地层上,而且岩石的成分以陆相沉积为主(岩石是由当时的河流或湖泊沉积物所形成的,而不是在当时的海洋环境中形成的)。然而,随着研究的范围向全世界扩展,学者们发现,其他国家的丹霞地貌也有发育在更古老的地层或者海相沉积岩层中。于是,有的学者就建议放宽对红色岩层的时间及成分限制,以利于把丹霞地貌的概念向全世界推广。
在西藏,山和湖往往都是成双成对出现的,有山便有湖,见湖便见山。经过5164米的龙嘎拉山垭口,在五颜六色的崇山峻岭之间静卧着一汪蓝如宝石的湖水,名叫龙嘎措琼(亦称珍珠措)。湖泊如同镶嵌在绵绵山谷中的碧玉般晶莹剔透、翠色欲滴,在旷野中姿意绽放着它荒野的美丽。在夏秋季节,龙嘎措琼边上还会多出一个碧绿色的季节性水洼,两潭湖水在五彩山的怀抱中,如同大地的两滴眼泪,被形象地称之为高原上著名的“天使之泪”。传说当年传入佛教的莲花生大师在此与妖魔斗法时用五色袈裟降服妖魔,最后化作壮观的五色山,妖魔化作一滩泉水。有人说,这里原来是一片矿山,珍珠湖就是挖矿后形成的低洼处积水而成。但我更相信这珍珠湖是自然形成的......
我们很是幸运,来的时候正式盛夏季节......
初创阶段(1928-1949),将丹霞引入地球科学并引起人们关注始于20世纪20年代后期。1928年,中国第一代地质学家冯景兰和朱翙声在进行粤北曲江、仁化、始兴、南雄等地的地质调查期间,将构成丹霞山的一套红色岩系命名为“丹霞层”,发表了《广东曲江仁化始兴南雄地质矿产》一文,对丹霞层的岩性组合,所发育的地貌特点和形成原因等作了生动地描述:“深厚坚固相间互之块状砂岩与砾岩,侵蚀之后,绝崖陡壁,直如人造之坚固伟岸之堡垒,而不知其为天造地设也。……峰崖崔嵬,江流奔腾,赤壁四立,绿树上复,真岭南之奇观也”。这是地质学家第一次描述丹霞盆地的岩石与地貌发育的关系,引起了学术界的关注,奠定了作为一类独立地貌类型的认识基础。
1935年,陈国达发表了《广东之红色岩系》一文,对红色岩系形成的特殊地形进行了详细的描述。1938年他发表了《中国东南部红色岩层之划分》,认为类似于丹霞山的奇特地形是判断丹霞层的重要标志,提出“南雄盆地边缘江头圩西北的红色砾岩砂岩层,无特殊的丹霞山地形,故不是丹霞层”的论断。1939年陈先生在《江西贡水流域地质》一文的附图中正式使用了“丹霞地形”这一地貌专用术语,但对“丹霞地形”没有作说明。以后丹霞层(演变为丹霞群、丹霞组)和丹霞地形(演变为丹霞地貌)的名词便被学术界沿用下来。
1940年代,一批学者分别对丹霞层等中国南方红层的地层、岩性、构造及地貌发育等方面进行了不同程度的研究与论述。标志着丹霞地貌走上学术研究的舞台。这一阶段关于丹霞的研究范围主要限于中国东南部地区,开始了作为一种独立地貌类型的学术研究,故被称为初创阶段。
成型阶段(1950-1990),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大规模的区域地质调查和综合科学考察中,丹霞地貌的概念得到广泛使用。曾昭璇1960年出版了《岩石地形学》,首次将红层地貌作为独立的岩石地貌类型进行了总结论述。黄进(1961)在编制广东省地貌图时把丹霞地貌作为一种独立的地貌类型,并首次对“丹霞地貌”进行了定义。
“文革”期间,丹霞地貌的学术研究基本处于停滞状态。“文革”以后,曾昭璇、黄少敏继续探讨中国东南部红层地貌的发育和地貌特征。1980年他们在《中国自然地理地貌》一书中
,专题讨论了中国红层的分布、岩石学特征、地貌发育过程和地貌形态特点,对以丹霞山为代表的我国南方主要丹霞地貌发育和地貌特征作了系统总结。
到1982年,黄进总结了近水平红层在湿润气候条件下坡面发育的基本方式和坡面特点。同时,各地学者也对河北、甘肃、福建、广东、四川等地的丹霞地貌及其利用开展了一定的调查研究。
此阶段区域地质调查和综合科学考察为丹霞地貌的研究积累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对各地红层的时代、层位界定有了更为科学的结论。曾昭璇等人的工作,总结了丹霞地貌研究的各个方面成果,使丹霞地貌的学术名词得到了更广泛的传播与接受,作为一个独立的地貌类型的学术研究已形成体系,开创了一个分支学科的新领域。
大发展阶段(1991-2009),在1991年之前,丹霞地貌的研究处于个别的、零散的、具体问题研究阶段。1990年黄进主持了第一个丹霞地貌研究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也开始了他的中国丹霞地貌的全面考察;在陈传康和黄进等人的推动下,1991年在广东丹霞山召开了第一届全国丹霞地貌旅游开发学术讨论会,并成立了研究会,标志着丹霞地貌研究进入大发展阶段。从1990年代以来,黄进对全国近千处丹霞地貌进行了考察,并带动各地学者开展了广泛的调查和研究。
从1991-2009年,召开了11届全国性的丹霞地貌学术研讨会,出版了10本论文集,收录会议论文,在其它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600多篇。2006年,丹霞地貌第一次以专章的份量被写入国家“十五”规划教材《现代地貌学》。
2006年7月,第十届丹霞地貌旅游开发学术讨论会提出了中国丹霞联合申报世界自然遗产的倡议,12月官方正式启动申遗论证。中国学者逐步推动了丹霞地貌的国际研究与交流,为丹霞地貌走向世界做好了前期准备。
国际化阶段(2009年以来),下近年来学界有一个共识,2009年是中国丹霞地貌研究走向世界的标志年。5月在丹霞山召开了第一届丹霞地貌国际学术讨论会,大会通过了“丹霞宣言”,至此,作为一个独立类型的丹霞地貌真正地引起了国际学术界的关注。在中国丹霞地貌研究80年后,这无疑是一个划时代的跨越,掀开了丹霞地貌研究国际化阶段的新篇章。
这里是龙嘎拉达坂,海拔5160米,是普兰县至札达县的必经之路。“达坂"一词源于蒙语,在维吾尔语和蒙语中是高高的山口和盘山公路的意思。在阿里地区将垭口亦称为达坂,可能与地缘文化有关。这里紧邻X705,是观赏龙嘎拉山和龙嘎措琼湖的最佳处。
开始注意阿伊拉日居山脉,是因为从札达去往狮泉河镇路上翻越的两个山口,一个是海拔5384米的老孜达坂,另一个是海拔5320米的小孜达坂。老孜达坂就是我在公路上走过的最高海拔的山口了。来过西藏的朋友都会记住那些进藏公路上和前往一些景点路上的一个个高海拔的山口,如青藏公路上的唐古拉山口,新藏公路上的界山达坂,川藏公路南线上的东达山垭口,以及需要翻越喜马拉雅山脉才能前往的亚东和樟木,还有去珠峰大本营等的所有山口的海拔高度都没有超过5300米的,而位于阿伊拉日居山上的这两个海拔均超过5300米的达坂,以前却很少听到有人提及......
造物主依着一座座山形、一道道褶皱作画,蘸上还来不及调匀的颜料就豪情万丈涂抹了上去。黑红、深红、紫红、枣红、桔红、土红,铬黄、土黄、桔黄、褐黄,还有些铜绿、灰青、玄黑......色调明艳中不乏沉稳厚重,笔触狂野豪放里不乏细腻......
这里的山体荒凉无植被,但山色丰富,色泽纯正,对比鲜明,宛如梦幻,令人着迷。这种地貌叫“蛇绿岩带”,是古海洋的遗迹,4000万年前
,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发生碰撞,强烈的造山运动,将海底岩石挤出地面。在坚硬干燥的西藏的西部,五色山以它特有的色彩和物质属性参与着这片古老又年轻的土地,显示了造化的宽慈与无所不能......
这里的海拔高度竟然超过了珠穆朗玛大本营的5200米......
从地形上看,翻过阿伊拉日居以后,便基本上见不到高耸险峻的山峰和深切陡立的河谷了,而多是平缓的山坡、开阔的荒漠草地与遍地的湖泊和缓慢流淌的河流,难怪被称为“亚洲腹地中的腹地”......
部分文字来源于互联网
——2019.7.2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