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慵懒猫咪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1956

2019夏·拉萨——藏式园林·罗布林卡

$
0
0
2019夏·拉萨——藏式园林·罗布林卡

    罗布林卡,是历代达赖喇嘛的夏宫,它和布达拉宫的关系就像北京的故宫与颐和园......
    园林内主要是七至十四世达赖喇嘛的别墅,也称夏宫。这里有高大葱茏的树木、美丽奇异的花卉,还有各式各样的鸟兽。这里是西藏最典型、最美丽、最豪华的林卡。每年大地回春时,达赖喇嘛便从布达拉官移居此处。七世达赖参政后,当时的驻藏大臣遵从清廷旨意,在这里为他修建了帐篷宫,这就是罗布林卡的前身。七世达赖晚年时叉在附近修建了格桑颇章,并起名 罗布林卡 ,于每年夏季在格桑颇章宫处理政务。以后的历辈达赖均在每年的藏历三月十八日从布达拉宫移居罗布林卡,至藏历九、十月之交返回布达拉宫。亲政之前的达赖则常年在此习经学法。 

    罗布林卡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拉萨西郊。始建于十八世纪40年代(达赖七世),是历代达赖喇嘛消夏理政的地方,是一座典型的藏式风格园林。经过二百多年的扩建,全园占地36万平方米,园内有植物100余种,不仅有拉萨地区常见花木,而且有取自喜马拉雅山南北麓的奇花异草,还有从内地移植或从国外引进的名贵花卉,堪称高原植物园。建筑以格桑颇章、金色颇章、达登明久颇章为主体,有房374间,是西藏人造园林中规模最大、风景最佳的、古迹最多的园林。
    罗布林卡,意为宝贝园林......
    罗布林卡四面都有门,东面是正门。康松思轮是正面最醒目的一座阁楼,它原是座汉式小木亭,后改修为观戏楼,东边又加修了一片便于演出的开阔场地,专供达赖喇嘛看戏用。它旁边就是夏布甸拉康,是进行宗教礼仪的场所。 解放前,罗布林卡只是达赖和少数达官贵人游乐休息的“夏宫”,解放后,经过修缮,面貌一新,里面有苍松翠柏等树木49种,有牡丹、芍药等名花异草62种,飞禽走兽各类动物15种。园内有修葺工整的花池草坪,玲珑别致的凉亭水榭,还有戏台和木制的桌凳。

    这里就是罗布林卡的正门了......
    罗布林卡大门前的一对雄雌石狮子,听说是从清朝驻藏大臣衙门扎西法院大门前搬来的。20世纪初,清王朝腐败,驻藏大臣等大都返回内地,这对石狮子自然便由西藏地方政府掌管。后来派达赖警卫营的藏兵用杠子抬回立在罗布林卡门前。

    罗布林卡是西藏人造园林中规模最大、风景最佳、古迹最多的园林,建筑特点是:高处筑台,低处挖池,任其自然,以取景为胜。罗布林卡内树木茂密,在绿树丛中,湖心宫、龙王亭、金色林卡等具藏式风格的建筑隐约其间,幽曲动人。清新的空气,安谧的环境,具有一种西藏园林特有的朴实自然的情趣。
    罗布林卡全园分为三个区:东部宫前区包括入口和威镇三界阁之前的前园;中部为核心部分的宫殿区;西区是以自然丛林野趣为特色的金色林卡。每个景区又根据功能要求,结合自然环境,构成不同的景观。罗布林卡的园林布置,既有西藏高原的特点,又吸取了内地园林传统手法,运用建筑、山石、水面、林木组景,创造出不同的意境。

    罗布林卡由格桑颇章、金色颇章、达旦明久颇章等几组宫殿建筑组成,每组建筑又分为宫区、宫前区和林区三个主要部分。以格桑颇章为主体的建筑群,位于第二重围墙内南院的东南部。以措吉颇章(湖心亭)为主体的建筑群,位于格桑颇章西北约120米处,是罗布林卡中最美的景区。以金色颇章为主体的建筑群,位于罗布林卡西部。各组建筑均以木、石为主要材料建成,规划整齐,具有明显的藏式建筑风格。主要殿堂内的墙壁上均绘有精美的壁画。此外,罗布林卡内还珍藏有大量的文物和典籍。

    格桑颇章在罗布林卡宫苑东区的东南角,从罗布林卡东门(正门)进入林卡,经康松司伦宫门之后向南一拐就可到达......

    1755年,格桑颇章奠基。格桑颇章是罗布林卡中建得最早的一座宫殿,因是七世达赖格桑嘉措修建,故名格桑颇章。“颇章”是藏语,意思是宫殿。1784年,八世达赖江白加措时, 摄政王策墨林·昂旺楚臣负责完成了格桑颇章和黄墙的收尾工程。
 
    据藏文文献记载,以前的罗布林卡,柳棘丛生,灌木浓荫野兽出没,拉萨河古道从这里流经,形成了众多的水塘,浇灌了丰沃的草地和灌木丛林,水草丰美,风景秀丽。此地原有一眼可以治病的清泉,体弱多病的七世达赖喇嘛格桑嘉措每年夏季常到这里沐浴,当时的驻藏大臣奏请朝廷批准,在此兴建了专供七世达赖喇嘛沐浴后休息之所,这就是罗布林卡的第一座建筑——乌尧颇章(也叫凉亭宫)。公元1751年,七世达赖在鸟尧颇章东侧又建了一座以自己名字命名的三层宫殿,这就是格桑颇章,也称为贤杰宫。内设佛堂、卧室、阅览室及护法神殿等,被历代达赖用为夏天办公和接见西藏僧俗官员的地方。从那以后的历世达赖喇嘛,未正式执掌政教大权之前都在此学习、生活;亲政后亦于每年夏季到此,罗布林卡因而被称为达赖喇嘛的夏宫。
    格桑颇章初为二层,由方石砌成,十三世达赖时又增修了第三层。第一层为经堂,第二层为乃堆拉康(罗汉殿)、贡康(护法殿)及达赖的阅经室,第三层为达赖接见僧俗官员的地方。
    在颇章的第二层有四幅壁画,非常引人注目,内容为儿童玩耍的场面,名“婴戏图”。其中一幅是儿童杂技图,8名儿童正在作“钻圈”的表演,中有两童子手持汉文“福禄寿喜”、“增福延寿”的长条旗。另外三幅为“五童观鱼”、“五童戏耍”和“五童搬桃”。画面生动活泼,极富世俗气息,为西藏壁画中所少见。从画中儿童的服饰、发型上看,有浓厚的汉族地区绘画风格,体现出汉藏文化交流的情况。
    格桑颇章的主殿,设有七世达赖喇嘛的宝座,挂满了珍贵的度母唐卡像和护法神像,有近百幅之多。二楼上供奉的是释迦牟尼佛像,两侧有十六罗汉像,墙上壁画记载了松赞干布等吐蕃藏王的传记故事,里间供奉了一尊八世达赖喇嘛令人塑造的六臂护法神像。

    美丽的鸢尾花......

    从北门沿着笔直的涌路向前大约200米,路左边有一片面积约500平米的空地,过去这里是专供达赖喇嘛看戏用的演出场地。对面的康松思轮是一座原是汉式小木亭,后改修为观戏楼的阁楼。康松司伦东北方是夏典拉康,是进行宗教礼仪的场所。北侧设有噶厦的办公室和会议室。每到夏日,布达拉宫内的许多政府机构,都要随着达赖喇嘛转移到这里办公。

    康松司伦是东部宫苑区的大门,汉译“威镇三界阁”,是一座五开间重楼三顶的楼阁式大门,为罗布林卡最早建成的景区。大门的建筑规格很高,屋顶为高低错落的三座庑殿式金瓦顶,正门旁还有随墙边门,有如内地佛寺三门之制。门前有一个石块铺地的广场,作为“雪顿节”及重大庆典时演出藏戏和舞乐之用。达赖喇嘛和僧俗官员就在康松司伦的二层楼上观看演出。

    每年拉萨的雪顿节,罗布林卡都是拉萨市的活动中心之一,各地有名的藏戏团体都会涌向这里。从藏历七月初一到初七的7天里,这里每天都要唱藏戏。而在雪顿节前夕,罗布林卡及周围的树林里,一夜之间摇身一变成为一座色彩鲜艳的“帐篷城市”,这些帐篷是藏民携老带小一起到罗布林卡搭建一个临时的“家”。帐篷城市还形成几条独特的、热闹的节日街市,人们似乎把整个拉萨城都搬进了这片绿色天地,可以说,雪顿节是拉萨人最有活力的日子。
    节日里的拉萨人几乎倾家而出,都身穿鲜艳的节日传统服装,或一家大小或亲朋好友,三五成群,在草地上树阴下搭起帐篷围坐在一起,摆上从家里带来的青稞酒、酥油茶、藏式点心等食物,饮酒畅谈,下棋打牌,跳舞唱歌。等藏戏开始后,人群围成一个个圆圈,欣赏藏戏演员精彩的表演。
    仪式完毕后,大家会涌到罗布林,只有在这个节日,罗布林卡才免收门票。还有套圈、打枪、射箭、骑木马等等的游乐项目供游玩。当然看藏戏是主要节目了,可以从早上一直看到晚上5点,一周内,在罗布林卡上演的藏戏基本不会重复,这也是拉萨全年藏戏演出中,阵容最强、内容最丰富、班底最强盛的演出。

    十四世达赖的新宫叫做“达旦明文颇章”,藏语意为“永恒不变宫”。由于建于1954年,1956年竣工,由于建筑年代较晚,故俗称“新宫”。这里的宫殿是园林中最后一座建造的,独立成一区。新宫虽然是座现代建筑,但外观上依然是传统的风格,只是在内部的很多设施上有了现代的气息。这里是达赖喇嘛休息、办公的地方,是罗布林卡重要的宫殿建筑之一。
    达旦明久颇章高二层,由佛堂、护法神殿、修行室、经堂、会客室、卧室、洗澡间等40多间房子组成,此宫殿既有寺庙的建筑特点,又有宫殿、别墅之艺术风格,比其它宫殿更显得富丽堂皇和优雅别致。小经堂西侧是十四世达赖喇嘛的卧室,有达赖的塌床和两个经师的座位,一切陈设还是过去的样子。在这里,已经能够看到沙发、收音机等现代的痕迹。会客厅里除了藏传佛教传统的坐席外,更多摆放的是沙发、茶几,而洗澡间里还有了浴盆、淋浴器等设施,从质地和外观上看,这些东西在当时已经是档次很高的了。从卧室拐出来就是达赖喇嘛的讲经堂,正中的达赖宝座由金箔包裹,镶嵌着各种宝石,在吊灯柔和的光线下显得熠熠生辉。为了最大限度地保护达赖宝座不被破坏,宝座的外面已经包上了铝合金玻璃的罩子。宫殿内部最大的特点就是壁画与西方器物。
    进入新宫的院门,就像进入了花的海洋......











    新宫有镏金的屋顶,这种镏金屋顶多用于西藏宫殿和寺院的主要殿堂,被称为金顶。这些装饰无不象征了佛教的思想与教义,诸如金鹿、法轮、灵兽、胜利幢、胜利幡、金瓦等,极具强烈的装饰艺术效果。而建筑的檐墙采用绛红色的藏族传统建筑材料边玛草,它是宫殿建筑色彩的象征。
    在新宫内,可以参观十四世达赖的生活起居环境和一些会客的场所;还可以细细品味栩栩如生的壁画。新宫内四壁绘制连环画式的大型壁画,主题包括西藏历史和佛教典故,这些壁画与门厅、窗、廊的装饰也协调统一,明快舒朗,具有独特的地域风情与民族风格,使得室内的壁画装饰与室外的园林风景,交相辉映,相得益彰,充分展示了藏民族独特而鲜明的审美文化情调。
    其中,再现西藏整个历史的一组精美绝伦的连环画,绘制于1954年。整组壁画自西壁至东壁,从藏族的起源开始,描绘了西藏的第一块农田、第一代藏王、第一座宫殿、第一座寺庙、第一批佛教僧人、历代吐蕃赞普传记、尺尊公主和文成公主进藏、达赖喇嘛的传记以及以寺庙发展为主线的藏传佛教兴衰发展史、元明清以来中央对西藏地方采取管理制度、顺治皇帝为五世达赖喇嘛颁布金册金印,直至和平解放后1954年十四世达赖喇嘛、十世班禅进京参加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以及1955年2月28日毛泽东主席在北京中南海接见十四世达赖喇嘛、十世班禅,并共庆藏历新年的情景。总共301幅画面以连环画形式追溯了西藏的主要历史事件,每一幅下面都注有详细的藏文说明,达到了史书的效果,是迄今为止以西藏历史为题材的最完整的壁画,更是西藏历史的见证。
    此外,达旦明久颇章密宗室还有一幅“释迦牟尼讲经”图,更是让世人惊叹不已。这幅壁画是西藏著名的画家安多强巴大师绘制的。他是20世纪西藏最著名的画家之一,他的绘画是在传统绘画艺术基础上吸收了西方美术绘画技艺。这种绘画崇尚自然的写实风气,极富想象力和创造力,具有生动活泼、形象逼真、贴近自然的特征,有浓郁的现代气息,突破了西藏传统《绘画度量经》的束缚,开辟了西藏绘画的新纪元。
    此图描绘的是佛祖释迦牟尼在鹿野苑讲经的场面,画面气势宏伟、色彩富丽而不失沉稳,画中人物衣着简约轻柔,均袒右臂,枝繁叶茂的热带植物,大大小小的沼泽,透露出浓郁的热带气息。佛祖释迦牟尼跏趺于一棵伞状的菩提树下,双手结说法印,衣纹流畅飘逸,体态优美,面带微笑,气质高雅,惟妙惟肖,完美至极。在他身旁的僧人也都身着黄色的袈裟,各自在树下手捧经文和法器,神情姿态各异。前来倾听的善男信女神情专注,显得十分虔诚。在这约八平方米的壁面上有近六十个人物,但却主次分明,由近及远,不显拥挤。突出体现了安多强巴大师精湛的绘画技艺,独具匠心的表现手法和丰富的想象力,是这位现代西藏绘画大师最具代表的作品之一,所有见过此幅画的人,无不为之赞叹。
    这里的墙壁上还刻有回文诗 ,每一个彩色的方块中都写有一个字,无论你横向读还是纵向读,这些方块中的字都会连成一句诗。其实这并不是诗歌,而是名字。其中一幅列的是从第一代藏王聂赤普到第四十代藏王赤热巴金的名字,另一幅方块列的是从一世到十四世达赖的名字。 旁边的这幅壁画绘有一把利剑、一只双头鸭和一只双头鹦码。9世纪朗达玛统治时期,佛教被禁止,藏王朗达玛严禁人们岫一些佛教人物。因此佛教艺术家在这幅画中运用了象征手法,这里的利剑象征莲花生大师,而双头鸭和双头鹦鹉分别象征佛教经典的两名译师,是通晓两种语言的人。
    墙上还有从汉地传来的六长寿图,共绘有六种长寿的象征物,人、鹿、鹤、树、山和水。 和样四瑞图,象征着团结和友谊。该画源于印度的佛教故事:从前某地有一棵大树,一头大象到此树下乘凉,后来一只兔子、一只猴子和一只鸟也先后来到树下乘凉。于是,它们就谁在这里可以乘凉的问题发生了争执,最后决定:第一个看到这棵树的可以留在这里,其他的都要离开。太象说:我第一次看到这棵树时,它只有我这么高。猴子说:我第一次看到这棵树时,它只有我这么高。兔子也说:我第一次看到这棵树时,它只有我这么高。而小鸟却说它第一次到这里时,根本就没有这棵树,是它衔来种子种的。它们还是争执不休,后来就到附近的一位隐修者那里,请他帮助裁决。这位隐修者认为小鸟是第一个看见这棵树的,然后依次是兔子、猴子和大象。它们四个便依据裁决结果按先后顺序一起来乘凉,大象站在最下面,猴子坐在大象身上,兔子坐在猴子身上,小鸟站在兔子身上,这样大家都可以享受阴凉了教育世人在有序和友爱的世界里才会过得更好。 
    罗布林卡的文物,总体上说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西藏本土制造的宗教文物,另一类是历朝中央政府和皇帝赏赐和馈赠给西藏地方上层的各类珍品,两类文物各有千秋,制作工艺都十分精美考究。
    西藏本土制造的宗教文物,以金铜造像最著名。罗布林卡兴建之初,七世达赖为给刚建好的宫殿佛堂添装佛像及佛教用具,曾在布达拉宫脚下建立了一所名为“雪堆白”的造像场,汇集了藏区内几百名能工巧匠,在这里精心打造各种佛像器物,以满足拉萨及周边地区寺院的需求。罗布林卡从初建到最后完善,每座佛堂里的大小佛像都被指定由“雪堆白”工匠量身定做打造。除此之外,园内很多佛龛、宗教用具、金顶屋檐、门楣雕饰等,也都出自“雪堆白”工匠之手。“雪堆白”造像特点是制作精细、比例匀称、色彩鲜明艳丽,佛像上的镀金厚重,镀金面光洁度高,佛冠、耳坠、臂钏、手镯、飘带等饰物,一律用绿松石镶嵌。这些明显特征,说明18世纪中叶以后,西藏本土佛像打造技术已步入了独立发展的成熟阶段。
    除佛像、佛塔外,唐卡收藏也是一大亮点。罗布林卡珍藏了大量18到20世纪勉唐画派、钦则画派和嘎赤画派的各类作品。早期唐卡著名的有觉仲师徒像、帕木竹巴·多吉杰布像、印度尊者比瓦巴、那若巴像。其中觉仲师徒像唐卡,描写的是印度尊者,噶当派始祖阿底峡向贴身弟子仲敦巴(师徒合称“觉仲”)传授佛法的故事。画面中心主尊阿底峡头戴锥形遮耳帽,身披袈裟,双手结说法印,给身旁仲敦巴讲法,仲敦巴着藏式袍服,结跏趺坐,侧身聆听大师教诲。画面上、下分别绘有如来、药师、观音、度母诸佛及绘画施主像,人物刻画逼真、栩栩如生,背景以朱砂填色,轮廓用金线勾勒。这件13世纪绘制的“赤唐”作品,十分稀有,弥足珍贵。另外,在收藏诸多的嘎赤画派作品中,以84位印度大成就者唐卡最具特色。这些唐卡的画面,不同以往其他画派作品,构图较为简洁,色彩淡雅。人物形态被描绘的极为夸张,塑造了一个个特殊而诙谐逗趣的大成就者形象。这种一反常态的画风作品,在外边难得一见。还有以唐卡形式绘制的《四部医典系列挂图》,收藏也比较完整。系列挂图,藏族称为“曼唐”,它是以彩色连环画形式系统描述了藏医药学的基本理论,人类解剖构造,生理功能、疾病诊断治疗方法,各种药物种类以及人类如何养生保健、饮食搭配等内容。“曼唐”制作完善于清代五世达赖喇嘛阿旺洛桑嘉措执政时期。最早成79幅,1916年十三世达赖喇嘛令人又增补了一幅“历代西藏名医图”,形成80幅。这批系列挂图,被视为标准蓝本,完整保存在罗布林卡内。
     罗布林卡寺内壁画众多,而寺内的新宫中的壁画更是丰富。新宫是坐落在罗布林卡内的名建筑之一。新宫内,栩栩如生的壁画丰富多彩。引人注目的是新宫北殿西侧经堂内画的菩提树下的释迦牟尼与八大弟子图。释迦牟尼画的最大、最细致,一幅善良平静的尊容。八大弟子形象很生动,那种静穆沉思的虔诚神态刻画得非常逼真。新宫一层的壁画丰富多彩,二楼南殿的壁画,从西沿北到东,是用连环画的形式表现的一部西藏简史,它的内容包括:藏族起源、吐蕃王朝兴亡、公元846年至1391年西藏佛教后弘及噶当、噶举、萨加、格鲁等教派的陆续举起,1391年一世达赖根登竹巴出世至十四世达赖丹增嘉措于1955年在北京接受毛泽东接见以及陈毅元帅身着元帅服的画面,从北京返回拉萨为止的各世达赖传记等共301幅画面。这些画面为研究藏族的历史和藏汉关系的发展提供了重要资料。整个画面生动活泼,色彩和谐,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是西藏绘画艺术的一个集锦。
    由于罗布林卡的地位特殊,除收藏有大量本土制造的文物外,明、清两朝政府和皇帝赐给西藏地方上层的赏赐品也不少。如明永乐年间宫廷制作的金刚持金铜佛,宣德年间绣制的大慈法王缂丝唐卡以及各类瓷器,都是稀世珍品。清朝时期,流入西藏的赏赐品更多,除佛像佛具瓷器外,还有许多珍玩摆设。如乾隆年间烧制,寓意多子多孙长寿的珐琅彩葫芦瓶,八仙庆寿瓶以及象征安定吉祥的珐琅三足鼎立香炉,都是工艺顶级御用品。此外,还有红木嵌玉如意、翡翠玛瑙鼻yan壶、华丽雕漆果盒,这些是皇家贵族才有的陈设玩赏之物,也被皇帝拿来作为赏赐品赠给了西藏上层。宣德时期西藏与内地往来绵密,大量的青花瓷做为皇帝赠品传入西藏。西藏上层为保存这些瓷器不致受损,还用金属或皮革制成瓷套盛装。此件瓷壶从造型到纹饰,多含西藏元素,显然它是朝廷命景德镇官窑专门烧制赠予西藏上层的。
 

    再往前走,则是八世达赖喇嘛修建的措吉颇章,也称湖心宫......

    1784年左右,八世达赖修建了伦珠噶采宫。并在其附近挖了一个人工湖。后来,历代达赖在黄墙内修建了普陀宫、辩经院、藏经阁。1887年,十三世达赖12岁时,维修了恰萨伦珠噶采宫(湖中亭)的寝宫,并在其周围修建了夺底汉白玉雕花石栏杆。人工湖扩挖以后,又从拉萨东郊卓玛山边新修了一条引水渠,把拉萨河水引进罗布林卡并不断流入人工湖。这条水渠的水流经朗如、拉萨翁卡、雄卡林卡、流沙河、龙王潭石桥、功德林、药王山、德吉林卡、嘛尼拉康等。人工湖中有小船,可乘船绕湖中亭一周,也可经石桥登上湖中亭。当时,锡金、不丹王各送的两只大象常在湖中戏水。

  

    措吉颇章意为“湖心宫”,是罗布林卡宫苑东部的中心建筑,修建于八世达赖时期。湖心宫是罗布林卡最美丽的地方,主要建筑物包括湖心宫和龙王宫,达赖喇嘛常在此会见和宴请僧俗官员。

     在整个园林中间,最具汉风的当属措吉颇章,也叫湖心宫,这是全园最美的景区。湖心宫平面为一长条形水池,园内以水池为中心,南北分成三个方形小岛,在岛的周围和池塘绕以石栏杆,颇似汉地古典园林中“一池三岛”的布局方式。水池中造有湖心宫和龙王宫,通过跨水石桥既相连接两宫,又可从中心岛通达两岸,充分体现了汉式园林小桥流水的意境。以金色颇章为主体的建筑群,位于罗布林卡西部。各组建筑均以木、石为主要材料建成,规划整齐,具有明显的藏式建筑风格。

    池中三岛,南岛植柏树,中岛建措吉颇章,北岛建西龙王宫。中岛有桥连接东岸。中岛、北岛之间亦有桥相通。池岸东南地方有一矮石栏围砌的露台,是达赖的户外读书、赏花的休息处。景区的西边是准增颇章,东边是鲁康厦(东龙王宫),西南角是达赖喇嘛的观马宫。



    准增颇章就建在美丽的湖心宫内,也称为仲增颇章,该颇章不仅是历代达赖的阅览室,而且是第十三世达赖的修持场所。二层建筑,殿内主供观音菩萨泥塑像、长寿三尊(无量寿佛、尊胜佛母和白度母)银像、无量寿佛合金铜像;四周还有经架,置有经卷、书籍。第二层为达赖卧室,有菩萨、护法神等壁画。

    宫殿共三层,一层是经堂,前面有一个600平方米的石板院子,二层有罗汉殿,护法殿和达赖阅经室,三层是达赖接见僧俗官员的地方。园中树木茂盛,花卉繁多,更有亭台池榭,林竹山石,珍禽异兽等,宫前长廊和室内雕梁画栋。





 

 





    罗布林卡的建造过程,以七世达赖兴建乌尧颇章为始,十四世达赖修建达旦米文颇章为止,历时二百余年。18世纪40年代以前,罗布林卡还是一片野兽出没,杂草、矮柳丛生的荒地。后来,由于七世达赖喜欢并常来这个地方,所以当时的清朝驻藏大臣便为其修建了一座鸟尧颇章(凉亭宫)。
    罗布林卡一带原为灌木林,是拉萨河故道经过的地方。这里河道曲回,水流平缓,夏日堤草岸柳倒映其中,风景秀丽。七世达赖格桑嘉措在哲蚌寺学经期间,时常到此搭帐消夏。后来,由于七世达赖喜欢并常来这个地方,所以当时的清朝驻藏大臣命令在泉水附近搭设一些帐篷,供达赖休息和诵经之用,这就是罗布林卡最早的缘起。
     最早由驻藏大臣修建的宫殿为吾雅颇章(凉亭宫)。公元1751年,七世达赖格桑加措在罗布林卡红墙内沐浴,并为吾雅颇章举行奠基仪式。 后又在鸟尧颇章东侧又建了一座以自己的名字命名的三层宫殿——格桑颇章(贤劫宫),内设佛堂、卧室、阅览室及护法神殿、集会殿等。1755年落成后,经雍正的批准,七世达赖每年夏季在格桑颇章处理政务,后被历代达赖沿用,作为夏天办公和接见西藏僧俗官员之用。从此,罗布林卡逐渐由疗养地演变为处理政教事务的夏宫。以后的历辈达赖均在每年的藏历三月十八日从布达拉宫移居罗布林卡,至藏历九、十月之交返回布达拉宫。亲政之前的达赖则常年在此习经学法。 
    八世达赖在此基础上扩建了恰白康(阅览室)、康松司伦(威镇三界阁)、曲然(讲经院),把旧有的水塘开挖成湖,按汉式亭台楼阁的建筑风格,在湖心建了龙王庙和措吉颇章宫(湖心宫),两侧架设了石桥。 
    1922年,十三世达赖对罗布林卡再兴土木,在园林西侧建金色颇章宫、格桑德吉宫、其美曲吉宫,在西南建金色林卡,并种植大量花草树木。1954年,十四达赖又在园林中部建达旦明久颇章(永恒不变宫),在北面也建了新宫,使罗布林卡发展为已有的规模。
    罗布林卡经过历代达赖喇嘛的悉心经营,建筑各种宫殿、别墅、凉亭、水榭,栽种大量花草树木,已经形成为占地36万平方米的大型园林,现在的罗布林卡变成了一座开放的公园和博物馆......









    夏典拉康西侧有噶厦地方政府的办公室、会议室,还有“议仓”(主管寺庙事宜)的办公室、会议室等。因为罗布林卡是达赖喇嘛的夏宫,所以每到夏日,布达拉宫内的许多政府机构,都要随着达赖喇嘛转移到罗布林卡办公。
夏典拉康,全称为夏布典拉康,是拉萨罗布林卡的建筑之一。拉康,是佛殿的意思。夏典拉康位于格桑颇章东北220米处,高二层:下层主殿堂面积276.76平方米(东西长20.5米,南北宽13.5米),有柱24根;后殿面积93平方米,有柱4根,主供无量寿佛银质像,北景为泥塑的雪山修行洞。上层佛橱内供有观音菩萨、白度母、第十三世达赖等铜像。该拉康主要是诵经和进行祈福禳灾的法事场所。

    这里原来是西藏博物馆所在地,现在,博物馆已经搬迁至新馆址......



 







    从前面路口拐弯向左,尽头处还有一组宫殿群——坚赛颇章......





 







    这处宫殿正在维修中......

    其美确吉,是十三世达赖喇嘛为自己修的静房,他晚年大部分时间都生活在这里,直到圆寂......

 


 格桑德吉颇章位于金色颇章的西北侧、罗布林卡的西北角,也是附属于金色颇章的一座小型宫殿。它处于四周丛林环抱、泉水浸出的环境之中,更显幽静。在它的旁边,后来又开辟了水池、亭栅、假山、小桥等园景,成为罗布林卡中仿效江南园林造园法的景点。然而虽仿江南,有假山水池,但凉亭水榭的形式,让人一望而知是藏式风格,具有浓郁的藏族建筑文化特色。

 



    坚赛颇章位于罗布林卡中心,建于1926年。这里也称为金色颇章,是罗布林卡西部宫苑区重要的宫殿建筑,规模甚大,为罗布林卡三大宫殿之一。“金色”,藏语为“受宠者”,因为主持修建者是十三世达赖的亲信,人称“金色工比拉”。所以,宫殿修成后,便以金色“命名”,也即“受宠者的宫殿”,这一景区也被命名为金色林卡。
    坚赛颇章正门前有一个宽广的大广场,面积达6800余平方米。广场正中是一条用大石板铺砌的通道,通道两旁栽种了松、柏、杏、杨等树木。宫殿前面的四棵古柏,高大茁壮,枝叶繁茂。广场四周有围墙,形成大院落。院中道路两旁有格桑花、海棠花、绣球花、夹竹桃、玫瑰、菊花等数十种观赏植物,其中有几种花卉是达赖喇嘛亲手种植的。
    坚赛颇章的建筑亦富丽堂皇,宫前长廊及宫内建筑无不雕梁画栋,黄色屋檐,金顶装饰,白墙红檐下边玛草装饰,高低错落,与周围的绿树丛林相掩映,构成一幅优美的高原雪域园林图画。
    坚赛颇章的主楼是藏式三层楼房,称之为德吉俄查白奇。屋顶上装饰有金光闪闪的胜幢、宝瓶、柽柳女墙、八瑞相等。梁柱门窗精雕细刻,壁画精彩夺目,别具一格的是画中有许多汉地风貌,如五台山、颐和园万寿山、福禄寿禧图等等。宫殿建筑充分表现藏民族建筑风格。底层为大经堂,是十三世达赖接见僧俗官员、社会人士的地方,第二层为受接见人士的休息室,第三层是举行“八解脱律义”宗教仪式的地方。进入坚赛颇章后是一个铺满石块的院落,院子西面走廊下有两台原来达赖喇嘛用过的汽车,据说当年是拆散了运过喜马拉雅山的。颇章内有朝拜殿、堪布室、讲经堂、库房等,其外表风格和内部布局与西藏其它宫殿寺庙并无两样,只是宫内壁画画有万寿山、五台山,并有象征福、禄、寿、喜的汉式壁画。
    1926年,十三世达赖认为在罗布林卡格桑颇章西黄墙外再新修一宫殿,彼此交相辉映,更能赏心悦目。于是下令近侍土登贡培,拆除名为廓直颇章的简陋房屋,修建牢固的新宫。土登贡培为工程总管。经与各为土木工程大师细商,绘出图纸,放线定位,施工前按惯例举行了敬地神仪式,于当年正式开工。1928年,修建了坚林颇章附属的格桑德吉颇章、其美确吉、 内库、办公楼、厨房、犏牛棚。另外还修建了马厩及马夫住房辛彭噶奇、经堂、围墙等。至此,罗布林卡的面积比过去有了进一步扩大。
    为了纪念宫殿的落成,在坚赛颇章的大门前石板地面院内树起了从北郊夺底沟运来的高二层楼房的两根大石柱。关于坚赛颇章的得名有两种说法:一些老人说,因为达赖酷爱宫廷建筑艺术,所以就取名“坚赛颇章”;另一些老人则说,因坚赛贡培是此宫殿土木工程总管,建筑此宫殿有功劳,便把“坚赛”二字加在颇章之前,成了“坚赛颇章”。
    坚赛颇章竣工时罗布林卡内没有电灯。此时,过去派往英国伦敦学习机械的一批贵族子弟中攻读电机专专业的强欧巴·仁增多吉正好学成归来。于是便派他在夺底沟建了一座水力发电厂。为了纪念发电厂的建成,扎西造币厂在藏币上印了夺底发电厂的图案。后来,为解决坚赛颇章的照明问题,又令强欧巴·仁增多吉在坚赛颇章围墙外的东面建了一座小型水力发电站,专供坚赛颇章照明用。从此,夜间宫殿内外灯火辉煌。
    坚赛林卡固有的山榆树、西河流等均矮小而丛生。坚赛颇章落成后,平整宫殿周围的地和草坪,种植了数百棵树,其中有桃树、核桃树、红果树、葡萄等;另外还种植了数千株乔木树苗,如松树、桦树、榆树、槐树、竹子等。听长辈们说,达賴喇嘛在普陀宫闭关修习大威德佛法前,亲手在普陀宫附近栽了一棵苹果树。

    这里随处可以看到闲庭信步的小动物......
 

    宫殿附近建了一个动物园,饲养场始建于七世达赖喇嘛执政七年(1768年),当时饲养的动物多以鸟类为主,兼养鹿、熊、虎、象等动物品种,占地面积仅200多平方米,动物数量也较少,主要以达赖喇嘛的个人爱好饲养。1984年,将原设于湖心宫的饲养场搬迁至金色林卡,现址为22000平方米,供游客观赏。展出的有雪豹、狮、虎、黑熊、猞猁、藏獒、双峰驼、孔雀等动物。
    进动物园需要另外买票,觉得西藏小小的动物园并不会比国内其他大型动物园更为有趣,因此并未前往......
部分文字来源于互联网
——2019.8.2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1956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