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慵懒猫咪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1956

2019夏·拉萨——宗角禄康(龙王潭)公园

$
0
0
2019夏·拉萨——宗角禄康(龙王潭)公园
    自从踏上拉萨这片神奇的土地,心情就格外的激动,真心的。刚下火车住进宾馆,就没有管住自己的腿,忍着高反带来的头疼和腹胀,到大街上溜达起来。
    在拉萨这座城市里,布达拉宫作为标志性的建筑,无论走到哪里,它总在你的视线里。忽然发现离我们的宾馆两条街,有这样一个开放性公园,竟然能够看到布达拉宫的背影......

    问过当地人,知道这座公园叫作龙王潭公园,回来上网百度,知道了藏族名——宗角禄康。藏语“宗角”意思为“宫堡后面”(宫堡指布达拉宫),“禄康”意为“禄神(今译鲁神)殿”。鲁神是藏传佛教和苯教对居于地下及水中的一类神灵之统称。“鲁神”常被汉译为“龙神”,进而被误传为汉人所称的龙王,所以汉语俗称宗角禄康中的湖为“龙王潭”。
    宗角禄康位于布达拉山东侧山脚下,其实有点像布达拉宫的后花园。布达拉宫的参观,基本上都是正门或者东门进入,统一在北门下山。北门一下去,其实就是一个连接宗角禄康公园的门。
    宗角禄康,其实一直以来都很受摄影爱好者的欢迎,因为龙王潭公园的湖面若是平静,是拍布宫倒影的好地方。

    拉近镜头,布达拉宫显得如此神秘......



 

    因为高反,脸色超差,但仍然在这心目中的神殿前留影......



    措吉吉湖是宗角禄康公园内的主要湖泊,是一座人工湖,东西长270米,南北宽约112 米,呈长方形状。其水原来由地下渗出,水位稳定,除下雨天水位上涨之外,其余时间水深一般在1.5米左右。后来,该湖湖水改由人工放水。冬天的时候,湖水逐渐开始结冰,候鸟们会聚集到还未结冰的地方觅食嬉戏,而野黄鸭会站在结了冰的湖面上悠然自得。
    传说六世达赖仓央嘉措曾从墨竹工卡迎请墨竹赛钦和八龙供奉于北潭水中,所以称龙王潭。龙王潭初建于六世达赖仓央嘉措时期,但其中潭水坑形成的却较早。17世纪五世达赖罗桑嘉措时期修建布达拉白宫和第巴桑结嘉措所筑布达拉红宫及经房僧舍时,从山脚大量取土而形成大水潭。潭水中有一孤岛,呈不规则圆形,直径约42米。六世达赖时期,对此地进行整治,在潭中的小岛上按照藏传佛教仪轨中的坛城兴建了一座阁楼,名曰龙王宫。连接潭水间小岛和陆地的是一座五孔石拱桥,宽3米多、长20余米,使该小岛与外界连通。八世达赖、十三世达赖等,也都曾对此地进行整治并维修。阁楼建成后,此地成为禁苑,为拉萨少数僧俗贵族划牛皮船游玩之所,旁人平时禁止入内。西藏实行民主改革后,此地被辟为公园。
    潭水中心的岛上建有楼阁,是按照佛教仪轨中坛城的楼式建造起来的。楼阁三层,坐北朝南。第一层平面是全对称十字形布局结构,其中心为回楼大殿,四周各配有小殿,小殿之外则是一周回廊。第二层和第三层建筑结构相同,面积3700平方米,内四周明柱的佛堂,佛堂四周亦有一周沿廊。顶层为六角形圆木结构建筑,顶四檐端伸入长木上各套有一个铜龙,龙头、象鼻、双角、张口伸舌脖下悬吊铜铃一只。殿内主供鲁神,此外还供奉据称是六世达赖从墨竹工卡迎请的女神墨竹赛钦,以及宝瓶坛城及众多护法神等等,神殿周围设有用以赏景的沿廊。阁楼建成后,此地成为禁苑,为拉萨少数僧俗贵族划牛皮船游玩之所,旁人平时禁止入内。藏历每年四月十五日的萨嘎达瓦节,人们来此神殿供奉墨竹赛钦女神,献哈达、施供品、点酥油灯。
    公元1791后八世达赖强白嘉措对龙王潭进行了维修,塑造了传说当年随同文成公主来的保法大天王和宝瓶坛城供奉于楼阁神殿中。并且修建了当时廊尔喀投降后遣使向清明进贡的四头大象象房。象房取名为“圆满乐园”,位于潭水西南80余米处的岸边。十三世达赖也对龙王潭进行过维修。
    解放后,宗角禄康曾经名为“解放公园”,因建设城市道路,1965年,原位于布达拉宫前的两通石碑被移置此处,一通石碑是康熙帝“御制平定西藏碑”,迁至该公园大门右侧。碑首为双龙戏珠,高1米,宽1.13米,厚0.42米,碑身高1.84 米,宽1.05米,厚0.35米;碑座为三台方座,高 0.9米,通高3.74米。碑文刻有藏汉满三种文字,碑文记载了清康熙六十年(公元1721年)平定蒙古准噶尔部侵扰西藏的历史。另一通石碑是乾隆帝“御制十全记碑”,迁至该公园大门左侧,碑首亦为双龙戏珠,高1.34米,宽1.44米,厚0.46米;碑身高2.07米,宽1.32米,厚0.38米;碑座为龟座,高0.81米,通高4.22米。记述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派大将军福康安率军进入西藏驱逐廓尔喀入侵者之经过。这两座石碑已于1990年迁回布达拉方城南门外。如今这里一座开放式公园,是拉萨市民每天进行晨练和休闲的场所,也是距离布达拉宫最近的转经场所。
    公园西南角为民俗活动区,六角亭是制高点,其四周将开辟顺时针方向的圆形广场,自圆形广场透过树丛可见一片开阔的缓坡及另一座圆形亲水广场,广场通过木制拱桥同对面缓坡草坪中的路相连接。广场旁边有一高30米的柱状喷泉,成为景区的景观制高点。景区东北角树林中规划有圆形林间广场。

    距措吉吉湖不远处,有柳树林,数十棵拥有数百年树龄的粗壮的柳树或侧歪,或盘曲,姿态各不相同。据说,这种柳树学名为“康定柳”。这些柳树,把根扎在这少雨、干燥,气候恶劣的雪域高原,不仅有无比顽强的生命力,还要经受住雪域高原变化无常的温差的考验,更要经历一个个干燥、寒冷而漫长的冬季。
    如果说雪域高原的气侯像更年期的女人,阴晴不定,心思难猜,还不如说更像是魔术师那双灵巧的手,常常变化出无数的惊喜和惊悸,让人又爱又恨。
    拉萨,一年四季少雨,干燥,柳树本是择水而居的植物,但它却是拉萨市区里最常见的树木。它们的家族里不乏有在大昭寺外面曾经茁壮生长了一千多年,如今已经枯萎了的“公主柳"(相传七世纪中叶,唐代文成公主带来柳树苗,建造大昭寺时,文成公主亲手栽在寺外),也有龙王潭公园里见证了悠悠岁月几百年的参天大柳树。单从柳树这种择水而居的生长习性来说,这简直就是自然界的一个奇迹!
    这些把根深深的扎进泥土里的柳树,不论年轮大小,它们的生命早已经与雪域高原的大地融为一体,它们不畏风雨,不畏严寒,在大地苏醒的那一刻,迸发勃勃生机,以最美的姿态迎接春天来临!
    宗角禄康公园南侧古树林中,设有一条寓意为“林中哈达”的砾石路,路上置有自然荒石以及条形石桌,成为游人休闲、交谈之所。

    这座闪亮的现代雕塑,有个特别的名字——“张大人花”......
    海道上来了张大人,为西藏带来幸福和安宁。草原上遍开张大人,那是藏族人民的守护神。
    ……
    这首在广大藏区盛传的藏族民谣记载了一段饶有趣味的历史故事,记载了一段藏汉友谊的佳话。
    歌谣中的张大人,是人名,也是花名。
    人是指清朝末年的驻藏帮办大臣张荫棠。
    张荫棠、字憩伯,广东省南海人,是清朝末年颇有才学、有抱负、有远见、有维新思想而又能清廉自持的官员。1892年(清光绪18年),张荫棠被委任为内阁中书,次年考入海军衙门章京。1896年起任驻美国使领馆三等参赞、旧金山领事,后调任驻西班牙代办。1902年随清廷外务部门官员唐绍仪赴印度与英人交涉西藏事务。1904年至1906年,张荫棠又受清政府之命,多次参与处理美国侵略西藏问题,为维护国家主权据理力争。他上奏朝廷说,藏区局势岌岌可危,应用兵收权,整顿西藏,刻不容缓。并提出了新的治藏政策。他在给外务部的电报中说:“英人经营西藏,已非一日,耗资不下千万,阴谋百出。”“窃思藏地东西700余里,南北500余里,为川滇秦陇四省屏障,设有疏虞,不独四省防无虚日,其关系大局实有不堪设想者。”“况英人亦视我在藏兵力之强弱,能否治藏以为因应,我能自治,外人无隙可乘,自混觊觎见之心。”张荫棠的上书可谓赤子之心,慷慨陈言,爱国之情,跃然纸上。 
    张荫棠提出的治藏政策受到清政府的重视。清廷首次破格重用其为副都统,任驻藏帮办大臣。1906年10月12日,张荫棠经印度大吉岭进藏抵达拉萨,僧俗官员以及各族群众到郊外接官亭迎接。他到任后目睹英军侵略藏边、专横跋扈、殴毙人命的罪行,更增加了他变法图强,改革藏政的决心。他首先弹劾昏聩误国的驻藏大臣有泰及10余名满、汉、藏族贪官污吏。接着整顿藏事,上奏“治藏刍议”十九条,主张清查户口、赋税,设置西藏行部大臣、会办大臣等,分治外交、督练、财政、学务、盐茶、巡警、农务、工商、路矿等9局事务;筹饷练兵,修筑交通,兴办教育,振兴农工商业,开发矿产,革除苛政,废除乌拉差役,设立银行,改良风俗,办理一切新政。张荫棠还把《训俗浅言》、《藏俗改良》两本小册子译成藏文,散发各地,人们普遍称此为“钦差训育”。张荫棠的思想和做法得到了朝廷和西藏广大僧俗民众的赞赏,人们亲切地称他为“张大人”,至于名荫棠和字憩伯,则因礼貌习惯和语言习惯省略了,甚至被遗忘。
    对张荫棠的治藏方略,学者们给予了极高的评价。1999年由恰白。次丹平措、诺章•吴坚、平措次仁撰写的西藏历史巨著《西藏通史——松石宝串》中写道:“张荫棠是位颇受变法维新思想影响的官员。他提出的发展工商事业、开发矿产、便利交通、发展教育等有关发展西藏的主张及措施对西藏的事业起到了积极作用,深受西藏各族人民的称赞。
    花是指一种波斯菊,内地人称之为“扫帚梅”,在广大藏区,人们叫它“格桑花”,更多的人则称他为“张大人花”。“格桑”为藏语,是“美好时光”或“幸福”的意思,它是说,在春夏之交雪域高原迎来了一个璀璨的好季节,风姿绰约的格桑花儿此时就会如约来到草原上,为青春亮丽的姑娘们带来好时光,也为广大牧我们带来幸福吉祥。格桑花的骨子里是平民化,农舍边、小溪边、树林下、田野里、大路旁,……随处可见。她们或孤孤单单的在风中挺立,或零零散散的在雨中盛开,或整片整片地在草原齐放,随意生长,就像守护神一样时刻守护着勤劳善良的藏族人民。为什么藏地的人们会给格桑花起个怪怪的名字“张大人”呢,原来此花与他们心中爱戴的驻藏大臣张荫棠大人有关。 
    据说,十三世达赖喇嘛特别喜欢花草,但是由于拉萨位于3000多米的高原上,因此花草很少。张荫棠得知后,亲自带了各种花籽入藏,并将花籽赐给十三达赖喇嘛及拉萨的达官贵族和高僧大德们试种,结果,其他花籽无法生长,唯有一种花籽长出花瓣来,此花呈“八瓣”状,似小型蝴蝶,分红、粉、白三色,花茎细长挺直,叶成齿轮状,能抗风沙、耐严寒,清香似葵花。一时间,拉萨家家户户都争相播种,很快传遍广大藏区,然而谁都不知道此花何名,只知道是驻藏大臣张荫棠大人带入西藏的,因此起名“张大人”。当时,西藏通晓汉语的人很少,而会说“张大人”这一词汇的藏族同胞却大有人在。直到现在,许多不会说汉语的藏族老人谈论此花时,也能流利地说出“张大人”这3个汉字。“张大人”花,无疑成了纪念张荫棠这位驻藏大臣丰功伟绩的象征。 
    但是,张荫棠的改革措施极大地触动了西藏贵族、农奴主阶级的根本利益,引起了他们的恐慌和暗地的污告和对抗。同时,张荫棠的治藏行动又导致了朝廷封建官僚乃至驻藏大臣联豫的猜忌以及英印政府的无理抗议,懦弱的晚清政府深恐操之过急,激成事变,遂于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五月,命张赴西姆拉与英国谈判修订《西藏通商章程》,将其调离了西藏。1908年张荫棠任外务部右参赞。宣统元年(1908年),张荫棠出任驻美国、秘鲁、墨西哥、古巴大使。1935年,张荫棠病逝,身后留有《西藏奏犊》5卷。 
    张荫棠没有完成治藏的方略而离开西藏,无疑是十分遗憾的。当他在垂暮之年抚摸着他向朝廷申禀的奏牍时,无限感慨地说:“天下事知之匪艰,行之维艰,虽有良法能言而不能行,犹无法也!”悲怆之情,令人扼腕。不过他若有在天之灵,感知西藏高原遍开“张大人花”时,也定会含笑九泉!
    忽然抬头看到了山顶的布达拉宫......



    园林绕布达拉的山势灵活布局,筑起不十分规整的多边形围墙,园林东西长610米,南北最宽处303米,最窄处20.5米。这条窄窄的小路是布宫转经道......







 

    在拉萨转一次经,是个正经事。转山转水转佛塔。在西藏,转经是那么自然的事情。拉萨有3个著名的转经道。囊廓是大昭寺主殿中的转经道,围绕着大昭寺的八廓广为人知,当地人常转的林廓基本上穿越了大半个拉萨城。而除了这3个最为著名的转经道之外,围绕着布达拉宫的孜廓,也是一条非常重要的转经道。而龙王潭公园,就在转经道的旁边,清晨转经的人们络绎不绝......



 
    看西藏的云层,真的是触手可摸。小楼的二层就掩映在薄薄的云层中,后面的布宫更是在云雾中展示着自己独特的魅力......

    宗角禄康公园似乎不大,但是在这里,有阳光下的锅庄舞步,有虔诚转经的人们,有甜茶馆里的男女老少,有看起来是在闲逛的人......每个人都是那么自在。无论你曾经多么忙碌,在宗角禄康公园,或者你可以将曾经的忙碌与旋转暂时抛开,好好感受阳光下的高原生活。对于形色匆匆的人而言,宗角禄康可能不过是个小公园。但是如果细细的逛,你会发现,其实在这里可以感受到高原的慢生活。当然,你可以是旁观者,也可以是参与者。

    再转,就到了布达拉宫的侧面。布宫真的是360度的美......

    西藏正是雨季,其实这里和南方的雨季有些相似,不知道哪分钟就下起了雨,不知道哪分钟就又放晴了。看看天空中的云层,更衬托出了眼前这座宫殿的厚重历史感......

 

 

 



    这里就是我们明天进入布宫的通道了......
部分文字来源于互联网
 ——2019.7.10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1956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