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五一·安徽合肥——安徽省博物院(安徽文明史陈列·夏商周时期)
青铜礼乐
夷楚华章——夏商周时期的安徽:夏商周时期是中国的青铜时代,“国之大事,在祀与戎”,青铜器的使用与祭祀、战争紧密相联是这个时期的典型特征,青铜器成为国家政治权力的象征,青铜采冶铸造技术代表了中国青铜时代最高生产力。
安徽地处南北之冲,交通便利,作为中原和南方诸国的过渡地带,是文化交流的重要枢纽。
皖南地区铜矿资源丰富,是中原王朝青铜器铸造原料的主要来源地之一。江淮地区古属淮夷。夏商西周时期,中原王朝为获取铜矿资源,与众多淮夷小国或战或和,促进了南北经济与文化的交流,中原高度发达的青铜文化深深影响了安徽地区。
至春秋战国,安徽地区因丰富的铜矿资源和显著的军事战略地位,成为大国必争之地,文化融合加快了进程,中原文化、群舒文化、吴越文化、楚文化在这里交相辉映,呈现出多彩瑰丽的文化面貌。
皖南吉金:先秦时期,铜被称为“金”或“吉金”,是制作青铜器的主要原料。皖南沿江一带铜储量丰富,产铜历史可上溯至商周时期。当时的人们已经掌握了青铜采冶技术,所产铜有“南金”、“吴越之金”的称誉。
先秦时期皖南铜原料北运中原路线示意图:商周时期,江南铜产地与中原王朝统治区域之间存在一条铜原料北上入贡或交易的通道。春秋时期曾伯簠铭文中将其称为“金道锡行”。西周王朝曾多次征伐淮夷、南淮夷,其主要目的正是在于保证这条南北要道的畅通,获取江南铜资源。皖南的珍贵铜原料输送到中原,保证了中原王朝对铜原料的巨大需求,为中国青铜文明的繁荣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铜矿采冶:上世纪八十年代,考古工作者陆续在皖南发现了一批古代铜矿采冶遗址。这些古代铜矿遗址主要分布在沿江附近的贵池、青阳、铜陵、南陵、泾县、繁昌等地,时间从商代延续到宋代,其中先秦时期的采冶遗址有十五处,是中国青铜时代的重要青铜原料产地之一。它的开发对促进吴越地区乃至中原地区青铜文化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皖南先秦铜矿遗址是继湖北大冶铜绿山古代铜矿遗址之后的又一重要发现。
中国古代传统找矿方法主要有两种:一是根据诸矿共生规律找矿。《管子·地数》载:“上有慈石者,下有铜金。”即磁铁矿常与铜矿共生。二是根据植物指示找矿。皖南铜矿常见到一种草,俗称“铜锈草”或“牙刷草”,是一种喜铜的指标植物,至今人们仍把它作为寻找铜矿的标志之一。皖南古铜矿的采矿方式有露采和井采两种,但井采是最普遍的采矿方式,即在地表开凿竖井或斜井,穿过岩层进入矿体并沿矿脉走向开采。
冰铜锭:皖南古铜矿炼铜产品为铜锭。西周晚期至战国时期的铜锭呈菱形,其成分以铜铁为主,属于铜铁合金——冰铜锭。冰铜锭是使用硫化铜矿冶炼的初级产品,它需要进一步冶炼才能得到纯度较高的粗铜。
铸客大鼎:又称楚大鼎或大铸客鼎。战国晚期楚国重器。大鼎气势雄伟,体量巨大,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春秋战国时期最大最重的青铜圆鼎。大鼎造型设计上处处追求力量与气势的完美结合,呈现出楚人的雄心壮志。1933年寿县朱家集(今属长丰县)李三孤堆楚王墓被盗掘出土,从此颠沛流离十六载,于1949年回到安徽,现为安徽博物院的镇馆之宝。2002年,该鼎被列为中国首批jin止出国(境)展览文物。
安徽的寿县,古称寿州、寿春,是战国末期楚国最后一个都城。从楚考烈王二十二年(公元前241年)迁都寿春,至秦始皇二十四年(公元前223年)楚亡,楚国以寿春为楚都历时19年。这里经历了考烈王、幽王、哀王和王负刍四代。楚王及王室成员死后,均葬于寿县东南远郊,使那一带成了古冢集中的墓葬区。寿县城东南30公里的地方有个朱家集,村外有三个孤堆,当地人习惯叫“李三古堆”,世世代代都传说堆里埋藏着古物。后来经据考证,这个“李三古堆”是楚幽王的墓葬。在上个世纪30年代,古墓接连被盗了3次。
最早的一次是在1933年。当时的寿县先是遭受了水灾,接着马上就是旱灾,粮食绝收,饿殍遍地,很多人背井离乡。朱家集的保长和联保主任等一伙,以“救荒”为名,打起了古墓的主意。他们主张把“李三古堆”挖开,如果真有古物,也能卖不少钱。这一年的农历三月十九日,由朱鸿初、庞子平率领的百余名民工开始挖掘古墓,但挖了个把月,也不曾见到什么宝物。无奈之下,他们请来了墓师,也就是专业的盗墓贼。有了墓师的指导,很快就有了收获。农历五月二十二日这天,青铜器露头了,接下来越挖宝物越多,结果竟发现青铜器和石器4000余件。有铜铎、铜碗、铜瓢、铜灯台、铜鼎,以及不知其名的奇形怪状的器物,几乎都完好无损。有一把铜宝剑,长约一米,剑柄上有浮雕的龙,擦去泥土,宝剑光彩耀目。大的鼎每件重达数百斤,小的铎也有四、五斤。这么多的宝物让观者惊叹,仿佛盗墓者挖掘的不是一座墓葬,而是走进了取之不尽的宝库。消息不胫而走,上海、北平的古董商纷纷赶来收购,媒体也竞相报道。结果,寿县盗墓的事是越传越远,越传越厉害。迫于压力,地方政府不得不出面追缴被盗文物,并明令禁止继续开掘,已开掘的墓室洞口必须封闭。这样,疯狂的盗墓才被制止。
虽然墓穴的大门封上了,但墓葬里面的随葬品像磁石一样,吸引着不顾一切的盗墓者,让他们念念不忘。仅过了两年,1935年,“李三古堆”再次被盗墓贼光顾,挖出古物数百件。
5年之后的1938年,桂系军阀李品仙驻防寿县时也盯上了“李三古堆”,这是古墓第三次、也是最后一次被盗。这次,李品仙用了3个运输连的兵力,浩浩荡荡地开进朱家集,明火执仗地盗掘古墓。盗掘历时3个月,直到把墓内劫余的数百件文物洗劫一空,甚至墓里的棺椁也不放过。正是在这次盗掘中,一件重达400公斤的青铜大鼎重见天日。据估计,这只大鼎在第一次盗墓时就被发现,但还未来得及出土,墓葬就被当局封了。此次李品仙凭借人多,把大鼎弄出墓坑,用汽车运到寿县的营区。由于大鼎体积过于庞大,难以偷运到香港销赃,分解成一块块的又恐卖不出好价钱,李品仙陷入两难境地。这个让盗墓者头痛的就是“铸客大鼎”,也正是这个难题,使得大鼎能够保存下来。
后来,当地政府将大鼎转移到安庆。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为了铸客大鼎的安全,安徽省政府受南京国民政府之命,特派专人将大鼎打包装上船、由安庆沿长江运往大后方四川。运送途中经过江西境内时,被日军设置的封锁线所阻,押送文物的人员和几位船工,便把大鼎搬上岸,绕道5公里路后,再重新上船,躲过了封锁,运到四川,收藏在成都。抗战胜利后,铸客大鼎连同其它避难文物又运回南京,收藏于南京博物馆。全国解放前夕,国民党南京政府将大批珍贵文物运往台湾,由于时间紧迫,上下人心慌乱,铸客大鼎还未来得及上船,南京就解放了,这件重器被抛弃在江边的临时仓库里。
解放以后,铸客大鼎随同712件楚国文物被运到芜湖,送进了刚成立的“皖南文物馆”,1953年春又来到合肥。此时,经历了近20年风雨的铸客大鼎已是伤痕累累:脚掉了,耳朵脱落了,鼎身也裂开了。1954年,安徽省博物馆专门从山东请来专业技工进行维修,恢复了大鼎的原貌。
鼎是商周时期最重要的青铜礼器,是统治阶级用来“明尊卑,别上下”的等级和权力的标志。铜鼎通高113厘米,口径87厘米,耳高36.5厘米,腹围290厘米,深52厘米,足高67厘米,重达400千克左右。形制为圆口方唇,鼓腹圆底,三蹄足。颈侧附双耳,耳上部略外展。鼎腹饰一周突起圆箍,双耳及颈部外壁饰有模印菱形几何纹,足根部饰有浮雕旋涡纹。大铜鼎的鼎口平沿刻有铭文12字,铭文的开头为“铸客”两字,所以根据惯例这件铜鼎就以铸客命名,又因此鼎在数千件楚器中最为雄伟,所以又被称为大铜鼎。另外,鼎的前足和腹下均刻有“安邦”二字,是当时常用的吉语。铭文十二字:铸客为集脀、造脀、鸣腋脀为之。该鼎在众多楚器当中最为雄伟,为楚王重器。
铸客大鼎体量巨大,造型设计上处处追求力量与气势的完美结合,无不呈现出其主人拔山盖世的雄心壮志。铸客大鼎有“周代第一鼎”美誉,目前在国内只有河南安阳出土的“商代第一鼎”——后母戊方鼎,可与之一比。
“铸客”: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都有一批具有某种专业技能的手工工匠,他们大多拥有自由民身份,可自由往来各国,尤其是战国时期,随着各诸侯国之间竞争的加剧,工匠的流动变得十分频繁,著名的有公输班(鲁班)、欧冶子等。“铸客”也作“客铸”,二者意义相同,此处的铸客是指在楚国手工业作坊专门从事铸造器物的外国工匠,说明战国时期的工匠已不再是奴隶社会时期奴隶主的附属物,身份比较自由
。
说说关于大鼎一段历史:抗战全面爆发后,民国政府指示东部地区的文物均向西部地区疏散转移,以免落入日本人之手。起初,前安徽省省立图书馆将这批楚器运往四川,寄存于先迁到四川的前故宫博物院宝物一起。后来情况有变,又移存于重庆南岸瑞典人安特生的住宅中。
安特生是位中国通,他是瑞典地质学家、考古学家。安特生在中国境内最著名的活动,是最早对北京周口店猿人遗址进行考古发掘,由此后来得以发现了著名的“北京人”;他还在河南境内考古发现了仰韶文化,安特生因此称为“仰韶文化之父”。但安特生也有不可告人一面,他也曾参与盗掘中国古墓,且盗走了不少中国宝物。据中国已故文物、考古专家傅振伦所记,安特生“在兰州时,与其译员袁某,住一孀妇家,共同生活,他买了十六匹马,每日派人到处寻找西蕃坟墓,进行发掘,掘出物只有有图案及花纹的彩陶及长方大砖。其中以金县出土者花纹最为精细,运费及发掘费用了数十万元。”
安特生从1914年至1924年,担任民国政府农商部矿政顾问,为中国做了不少好事,著有《中华远古之文化》、《黄土的儿女》、《甘肃考古记》等。1940年夏天,历史学家、曾任北京大学代理校长的傅斯年,在重庆歌乐山中央医院养病,傅振伦去探望他时,讲了安特生在中国盗墓掘宝的情况。曾将孔祥熙、宋子文两任行政院长拉下马的傅斯年却说:“安特生已著书立说,宣扬了中国古老文化,就不必传播这些言无确据的说法了!”可见,中国人对安特生还是包容的,把西迁宝物放在他家,也是出于对其信任。
但日军飞机天天对重庆进行狂轰滥炸,安特生这里也不安全,只得又移运到乐山保存。运出不久,大概才走了20来里路,安特生的宅子就被日机全部炸毁了......
1958年毛泽东主席视察安徽省博物馆,他仔细观察了双耳上的花纹、口沿上的铭文和足部浮雕纹饰,并且询问了大鼎的来历,他还低头往鼎的内部看,诙谐地说:“这个大鼎,可以煮一头牛啊!”安徽省博物馆是毛主席唯一公开视察过的并就博物馆事业作出重要指示的博物馆,他指出:“一个省的主要城市都应该有这样的博物馆,人民认识自己的历史和创造的力量,是一件很要紧的事。”此后,许多国家领导人都曾来此参观。
2014年为纪念南京大屠杀的死难者,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永久设立的国家公祭鼎,以铸客鼎为原型,等比例放大铸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