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小学语文第九册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教案
第四单元单元说明
单元内容总述
1.本单元主题:
本单元围绕“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这个主题编排。主要由《古诗三首》《少年中国说》《圆明园的毁灭》以及《冀中的地道战》这四篇文章组成。目的一是通过引导学生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二是培养学生如何在叙述中,详略得当地来表达情感。
2.本单元重点
(1)通过不同形式来表达相同的情感。本单元的4篇文章虽然形式不同,但是都表达了作者的爱国主义情感。如《古诗三首》中,陆游、林升、龚自珍
三位诗人分别通过对愿望的描写、对现实的描绘、对统治者的希望等方式来表达自己忧国忧民、想为国家建功立业的爱国情操;《少年中国说》则通过介绍中国与少年的关系以及少年前途光明、远大来点明中国也一定会在少年的建设中变得更强大的爱国情感;《圆明园的毁灭》则是通过回忆圆明园的盛况来激发人们的爱国情感;《冀中的地道战》通过介绍抗日战争中,冀中的地道,展现出冀中人民的智慧及对侵略者的反抗。
(2)通过理解重点句子的意思来把握文章的思想感情。
3.具体教学要点
《古诗三首》教学要点:朗读并背诵这三首诗。体会诗人的爱国主义情感,激发学生爱国意识。
课时:3课时
教学建议:在有感情朗读的基础上进行背诵。通过重点句子的赏析,把握作者的爱国情感。
《 少年中国说(节选)》教学要点:结合具体语境,理解词语和句子的含义和作用。结合查找资料,体会文章讴歌少年中国的激情,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课时:2课时
教学建议:在朗读的基础上把握重点句子的含义,体会作者的爱国情感。
《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要点:本文通过回忆圆明园的盛况,介绍了它被毁灭的经过,表达作者的爱国情感,激发热爱祖国文化,仇恨侵略者的情感,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课时:2课时
教学建议:在把握详细描写的基础上感受祖国文化的魅力,从而激发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习作教学要点:围绕“二十年后的家乡”写作。大胆想象二十年后家乡的巨大变化,学习用人、事、景、物表达对家乡的热爱和怀念之情。学习编写习作提纲。在叙述中要做到详略得当,突出重点。
课时:1课时
教学建议:有详有略地叙述二十年后家乡的变化,表达作者对家乡的热爱和怀念的情感。
语文园地教学要点:学习在朗读中准确把握课文的感情基调,通过调整语速、语调和节奏,让朗读充满感情。学习褒义词和贬义词两种词语的不同表达效果。积累成语。
课时:1课时
教学建议:通过多种方式的综合应用读出感情。通过理解词语的含义来把握词语的情感色彩。通过多读、多记的方式扩大积累。
15 小岛
教学目标:
1.会认本课的11个生字,理解词义,积累词语。
2.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通过阅读,想象情境,探究课文内容。 品读、抓住人物的语言、行动,体会其对祖国的情感。
3.感悟海防战士的爱岛爱国之情,激发我们的爱国之情,报国之志。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引导学生想象、感知,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
反复朗读,品析将士的言行,体会将士们第祖国海岛的热爱。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
在异国他乡的游子,无时无刻不在思念祖国母亲;驻扎在海岛上的边防战士,用自己的方式表达着对祖国对海岛的爱。我们一起来学习《无名岛》,感受边防战士的情感。
二、初读课文
1.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读准生字的字音,辨别字形。
(2)理解词义,了解文章的内容。
2.小组交流讨论。
3.班内交流讨论。
(1)读准生字的字音,辨别字形。
瞒(mán)域(yù)艇(tǐng)矛(máo)盾(dùn)哼(hēng)喉(hóu)
咙(lóng)勺(sháo)搅(jiǎo)舀(yǎo)
(2)理解词语。
凝视:聚精会神的看。
沉吟:低声吟咏(文辞、诗句等);(遇到复杂或疑难的事)迟疑不决,低声自语。
(3) 文章的内容
引导学生注意文章的相关信息,如:时间、地点、人物、中心事件。
理清文章思路:
第一部分(1~10)将士们在岛上借助大棚种出了蔬菜。
第二部分(11~25)将士们共享劳动成果。
第三部分(26)将军向“地图”,行了一个军礼。
三、再读课文,学生质疑问难
1.学生自读,提出疑难问题。
2.交流归纳疑难问题。
四、课堂小结
请同学们总结本节课的收获。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感悟将士们的情感。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反复朗读,品析将士们的言行。
教学重点:
教学重点:课文内容的理解。
教学难点:
体会将士们对祖国海岛的热爱。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认读生字,听写词语。
2.复述文章的主要内容。
二、品读课文
1.小组读第1——10自然段,学生思考:小岛是一个怎么样的岛?无名岛南边有什么秘密?菜地的土、菜种是从哪儿来的?你从中体会到什么呢?
2.小组讨论。
3.班内交流。岛内条件艰苦,战士们克服困难,创造美好生活,建设海岛。
4.读第11——25自然段,思考:将军为什么变了“脸色”?将军看到什么,说了什么,又做了什么?从中你又体会到什么?感受到了战士们爱戴首长,将军关爱战士的情怀。
5.读第26自然段,思考:将军这一举动的含义是什么?对海岛的爱热爱,对祖国的敬意,对战士们的感激…… 归纳明确:
海岛环境艰苦。
a.这里树少,草少,土也很少。
b.岛上最凉快的时候,也就是二三十摄氏度.
c.植物是无法生长的……满嘴起泡。
战士们爱岛,艰苦创造,建设海岛。
a.只见礁石围成一圈……竟露出一片绿绿的菜地。
b.战士们用大棚种菜的办法……从老家一口袋一口袋背来的。
c.将军顺着看去……竟构成了一幅中国地图。
d.将军离开无名岛时……行了一个军礼。
将士们之间的情谊。
a.“全国大半的省份……而是一个长辈。”
b.饭堂里,……“孩子们,我谢谢你们……”。
c.将军看到了饭桌边上的一桶汤,……舀到碗里。
6.造势自己最受感动的部分,感情朗读。
三、再读课文,升华感情
1.学生自读课文,谈自己的读后感受。
2.试着给驻守边关、海防前线的解放军叔叔写一封慰问信。
四、课堂小结学生总结本节课的收获,与同学交流。
作业设计
1.自读课文,谈谈自己读后的感受。
2.试着给驻守边关,海防前线的解放军叔叔写一封慰问信。
板书设计:
15. *小岛
驻守小岛
环境恶劣
关心战士
将军登岛视察 不搞特殊
不给海岛添麻烦
从老家背土
拿蔬菜种子
战士热爱海岛 中国版图式菜地
不畏艰苦
教学反思:
《小岛》是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描述了战士们在艰苦的条件下驻守边关,体现了他们保卫边疆的爱国情怀。
情景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异国他乡的游子,无时无刻不在思念祖国母亲,驻扎在海岛上的边防战士,用自己的方式表达着对祖国、对海岛的爱。学生初读课文,师导读,生整体感知。生再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提出疑难问题。整个教学过程,以读感悟,学生自主学习,真正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课后作业让学生试着给驻守边关,海防前线的解放军叔叔写一封慰问信。更好地体现了军民一家亲的情感,也能够激发学生从小立志报效祖国,树立远大志向的决心。
习作 二十年后的家乡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根据本单元课文的写法,围绕二十年后的家乡进行写作。
2.大胆想象二十年后家乡人、事、景、物的巨大变化,学习用人、事、景、物表达对家乡的热爱、怀念之情。
3.用具体的人、事、景、物按一定的顺序把家乡的巨大变化写具体。培养热爱家乡的情感。
4.学习编写习作提纲,在叙述中做到详略得当。
教学重点
大胆想象二十年后家乡人、事、景、物的巨大变化,学习用人、事、景、物表达对家乡的热爱、怀念之情。
教学难点
用具体的人、事、景、物按一定的顺序把家乡的巨大变化写具体。培养热爱家乡的情感。
学习编写习作提纲,在叙述中做到详略得当。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设计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师:同学们,老师带来一组图片,我们一起来欣赏。出示二十年前民居、交通、景色等和二十年后的对比。
看了这组图片,你有什么感受?
生交流感受。
师:我们发现,二十年的时光,景在变,人在变。瞧,我们身边的楼房越来越高,人们身上的衣服越来越漂亮。二十年前手机、电脑还很少,可是现在基本都普及了。二十年的变化真大呀!那么二十年后,我们的家乡又会变成什么样子呢?今天,我们就以“二十年后的家乡”为主题,写一篇习作。
板书:二十年后的家乡
二、指导审题,明确习作要求。
1.指导审题
(1)根据题目,我们可以看出这是一篇什么性质的习作?
板书:想象习作
(2)关于想象习作,你觉得我们应该注意什么呢?
生交流、总结
A首先在现实的基础上大胆发挥想象。
B要融入感情,合理想象。无论什么样的文章,离开了感情,就会缺乏生气和真实感。
(3)明确写作要求
同学们说得很好。那么,《二十年后的家乡》应该写些什么呢?
板书:写什么
生交流、总结
师:是呀,我们可以从景物、建筑、人、交通等方面写二十年后家乡的变化。
三、指导想象,书写变化。
1.二十年后家乡的变化有哪些?对这些变化,你有怎样的感情?
板书:写变化, 融入感情
师提示:
(1)家乡二十年后的变化:
街道──商场──广场──公园──河流──家——家人。
(2)二十年后与亲人团聚的场面:
(3)二十年后与同学聚会的场面:
生组织材料,并汇报。
2.汇报自己的材料。
(1)请习作较好的同学先汇报,其他同学认真听,并做出合理的评价。
(2)再请中等的同学汇报,其他同学及时做出评价。
(3)请习作稍差的同学做汇报,教师和同学们共同指导。
四、师生合作,探索表达方法
板书:怎样写
1.开头、结尾怎样用具体的人、事、景、物按一定的顺序把家乡的巨大变化写具体。
2.说说自己文章的精彩片段、写作思路、开头结尾。
3.指导学生编写作文提纲:
(老师举例──学生编写──集体示导──个别辅导。)
4.叙述过程中要详略得当。
为了读出重点,我们要把材料的重点部分写具体,次要材料略写,也就是要做到详略得当。同学们思考自己收集的材料,看看哪些材料要详写,哪些材料要略写。
板书:详略得当,突出重点
五、试写初稿,自行修改
1.要求书写工整,语句通顺。
2.提示用具体的人、事、景、物按一定的顺序把家乡的巨大变化写具体。
板书:要修改
六、小组评议,互改
1.小组内互读互改,提出修改建议。
2.修改步骤:
思路──重点(家乡人、事、景、物的变化)──开头、结尾──字词句(是否通顺)
七、佳作赏评
1.每个小组推选好的作品进行全班赏评,可以是全文,可以是片段。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赏评。
2.请部分学生介绍自己习作成功的原因,对其他同学进行启发。
板书设计
写什么----写变化,融入感情
二十年后的家乡
怎样写--详略得当,突出重点
要修改
教学反思
语文园地四
教学目标
1.学习在朗读中准确把握课文的感情基调,通过调整语速、语调和节奏,让朗读充满感情。
2.学习褒义词和贬义词两种词语的不同表达效果。
3.体会顿号和逗号的不同用法。
4.学会把字写得工整、漂亮,积累成语。
教学重点
1.学习在朗读中准确把握课文的感情基调,通过调整语速、语调和节奏,让朗读充满感情。
2.学习褒义词和贬义词两种词语的不同表达效果。
3.积累成语。
教学难点
体会顿号和逗号的不同用法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设计
一、情境导入。
同学们,语文园地四给我们带来了多种学习方法的指导。现在就让我们去看看吧。
板书:语文园地四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1.交流平台
同学们,本单元的课文充满了浓浓的爱国情感。我们怎样通过朗读把这种情感表达出来呢?
生总结、汇报师总结:
①要准确把握课文的感情基调。如,《圆明园的毁灭》表达的是________之情;《少年中国说》表达的是___________感情。
②可以通过调整语速、语调和节奏等来体现课文的感情。如,《圆明园的毁灭》的第一自然段,可以读得________一些;《少年中国说》的第三自然段应该读得________________一些。
板书:痛惜
豪情壮志
缓慢、沉痛 高昂
2.词句段运用
(1)每组词语的意思有什么相同和不同?选择其中一个词语写一段话。
小组活动:
A.朗读这些成语,借助工具书理解词语的意思。
B.这两组词语在表达效果上有什么异同。
C.选择一个词语写一段话。
生查字典,并说明两组词语的异同。
生汇报:
每组上下两个成语的意思是相同的,不同的是它们的感情色彩。上面的成语是褒义词,用作褒扬、赞美;下面的成语是贬义词,用作贬斥、斥责。
生展示自己写的话。
板书:褒义词、贬义词
(2)体会顿号和逗号的不同用法。再给最后一句加上标点。
A.读这两个句子,找出句子中的顿号和逗号,看看它们分别用在什么地方。
B.体会它们的不同。
C.给最后一个句子加上标点。
生总结,汇报
板书:顿号、逗号的异同
师:逗号、顿号均表示句内停顿,但停顿性质不同。
逗号属句内一般性停顿,而顿号有专门的用途。
逗号所表示的停顿不外乎三类:一是表示分句之间的停顿,二是表示句中成分之间的停顿,三是表示句子成分内部的停顿。
而顿号呢,在句子里,一个顿号相当于一个连词,停顿时间比逗号短,有时也用来表示次序语之后的停顿,如一、二、三等
顿号用来隔开并列的词或短语,表示的停顿比逗号小。
生给最后一个句子加标点:
毽子越做越讲究,有黑鸡毛、白鸡毛、芦花鸡毛等。各种颜色的毽子满院子飞。
3.书写提示
我们在书写一首诗的时候发现可以横写也可以竖写。横写的时候,我们要从左到右写,竖写的时候,要从右到左。要注意居中写,注意上下左右的文字要对称,使篇章看起来美观。
每个字要做到笔顺正确,结构合理,使每个字看起来很美观。
展示相关书法作品。
学生临写
点评学生作品。
4.日积月累
(1)朗读这些成语。
(2)借助工具书理解这些成语的意思。
(3)感悟两组成语所描绘的不同生活状态,珍惜美好生活。
生总结、汇报
师总结:这两组成语分别描绘了不同的生活状态。第一组成语描绘的是“太平盛世”下人们幸福快乐的生活场景;第二组词语描绘的是社会动荡不安的情况下,人们悲惨的生活。我们现在就处在太平盛世,我们生活幸福,应该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幸福。
板书:幸福生活---悲惨生活----珍惜
三、课堂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明白词语的不同感情色彩,以及它们不同的表达效果,还明白了顿号和逗号的区别,积累了许多成语,收获不小。希望我们在今后的学习中积累更多的知识。
板书设计
痛惜
豪情壮志 缓慢
沉痛 高昂
语文园地四
感情色彩:褒义词、贬义词
顿号、逗号的异同
幸福生活---悲惨生活----珍惜
教学反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