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小学语文第九册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教案
第二单元单元说明
单元内容总述
1.本单元主题:
本单元的课文主要围绕“阅读要有一定的速度”这个主题编排的。主要由《搭石》《将相和》《什么比猎豹的速度更快》三篇课文组成。目的有两个。一是指导学生学习提高阅读速度的方法。二是培养学生学习本单元用事件突出人物特点的写作方法。
2.本单元重点:
(1)通过具体事件突出人物的特点。本单元的三篇文章都是通过具体事件突出人物特点的。用事件来体现人物特点,能使人物特点更鲜明。如《将相和》一文中,通过“渑池之会”“完璧归赵”“负荆请罪”三件事,体现出蔺相如机智勇敢,不畏强暴,识大体、顾大局的特点。《搭石》则通过搭石,赞美了朴素的民风。《什么比猎豹的速度更快》则通过作比较、列数字等说明方法介绍了比猎豹速度更快的事物,突出了这些事物“快”的特点。
(2)学习提高阅读速度的方法。要提高阅读速度,我们要做到以下几点:集中注意力,尽量连词成句地读,不要一个字一个字地读,更不要回读;带着问题读,在不影响理解课文内容的情况下对于不懂的词语先不管它,一口气读下去;边读边想,捕捉有用的信息;不断练习。这样我们在阅读过程中,才能提高效率。
3.具体教学要点
《搭石》教学要点:快速阅读课文,感受乡亲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并从中受到感染。学习作者仔细观察、生动描写的方法,培养留心观察、用心感受的习惯,培养学生善于在平凡的事物中发现美的习惯。
课时:2课时
教学建议:在快速阅读的基础上把握课文内容,并通过平凡的事物感受美。
《将相和》教学要点:能用简洁的话讲述三个故事,感受蔺相如忠于国家、顾全大局的高尚品质。抓住人物言行,感受人物品质,懂得“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的道理。
课时:2课时
教学建议:从具体事件中,把握人物形象;通过人物的言行体会人物的个性特点;复述故事,弄清楚三个小故事之间的联系。
《什么比猎豹的速度更快》教学要点:快速朗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学习本课中应用的作比较、列数字等说明方法,明白这些说明方法在文章中的作用。
课时:2课时
教学建议:在快速阅读的基础上把握课文内容,了解本课中出现的说明方法。
习作教学要点:会写题为“‘漫画’老师”的文章,重点是抓住老师的特点,并通过具体事件展现老师的特点。
课时:1课时
教学建议:首先介绍老师外形的特点,然后通过介绍具体事件来突出老师的特点。
语文园地教学要点:学习通过理解重点句子的含义把握人物特点的写法。用多种方式扩大积累。提高阅读速度,快速掌握文章内容。
课时:1课时
教学建议:通过把握重点词语来把握句子的意思,从而把握人物的思想感情,学习描述成语的方法;积累珍惜时间的名句。
5 搭石
教学目标:
1.认识“间、谴”等7个生字,会写“汛、挽”等10个生字,掌握多音字“间”,理解“无名、汛期”等词语。
2.快速阅读课文,不回读。从具体事件中,感受乡亲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并受到熏陶。
3.学习作者仔细观察、生动描写的方法,培养留心观察、用心感受的习惯。
教学重点:
快速阅读课文,不回读。从具体事件中,感受乡亲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并受到熏陶。
教学难点:
学习作者仔细观察、生动描写的方法,培养留心观察、用心感受的习惯。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间、谴”等7个生字,会写“汛、挽”等10个生字,理解“无名、汛期”等词语。
2.快速阅读课文,不回读。感受乡亲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并受到熏陶。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
一、出示题目,导入新课。
同学们,请读一下课题,并说出你们的问题。同学们想知道什么是搭石吗?它有什么用呢?搭石承载了哪些美德?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走进课文去看一看吧。(板书:搭石)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词。
师:请同学们带着这些问题速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并且在自己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1.各小组自学生字词,对易错字词互相提醒。
2.互读。小组成员之间互相读,互相纠正读音。
3.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谴责
俗语
协调有序 人影绰绰
理所当然 汛期
三、精读课文,解决问题
1.学习第一自然段。
生自由读。
(1)读了这一自然段,你明白什么是搭石了吗?人们是怎样挑选、摆放搭石的?从文中找出重点词语理解体会。
平整方正
二尺左右的间隔摆放
(2)从这些搭石的挑选和摆放,你感受到了什么?
感受到乡亲们的善良、质朴。
师小结:家乡的人们根据水的深浅,找平整、方正的石头,按照二尺左右的距离摆放搭石,让人们从上面平稳地过去。从中,我们感受到的是乡亲们的善良与质朴。
2.学习2-4自然段。
(1)指名读这三个自然段,同学们边听边想,说说你都看到了哪些美丽的画面。
(2)“风景”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说搭石构成家乡一道风景呢?
生读,师总结:风景是指美丽的地方。文中哪些地方描写了家乡搭石的“美”?找出相关语句读一读,好好体会家乡的搭石到底美在哪里。我们下节课来解决这个问题。
作业设计
1.抄写生字词。
2.带着上面的问题朗读课文。
3.预习下一节课的内容。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理解重点句子,感受家乡的景色美以及乡亲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心灵美,并受到熏陶。
2.学习作者仔细观察、生动描写的方法,培养留心观察、用心感受的习惯。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
一、复习、质疑。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搭石》这篇文章,同学们从中读懂了哪些内容?
二、新授课。
1.师:这就是人们过小溪时的搭石。就是这块普普通通的石头,却联结着乡亲们美好的情感。请大家速读课文,看看哪些词语或句子最能让你体会到搭石的美,体会到乡亲们的美好情感。
交流反馈,出示重点句。
“秋凉以后,人们早早地将搭石摆放好。如果别处都有搭石,唯独这一处没有,人们会谴责这里的人懒惰。”
指名读这句话,思考:这句话说了什么事?体现了家乡人的什么特点?
生思考,讨论
师总结:秋凉人们摆搭石,
体现出人们的勤劳。
(板书:秋凉勤劳摆搭石)
“上了年岁的人……直到满意了才肯离去。”
师:读段落,想象:上了岁数的人为什么会这么做?老人踩到不稳的搭石会怎样想,表情、动作会怎样?挑选合适的石头时,会怎样想、怎样做?满意离去时,会是怎样的心理、表情、动作?你有什么感受?(指名说感受,抓住重点词语“无论、只要、一定、踏几个来回、直到”)
你能把自己的感受通过朗读表现出来吗?
(引导学生读出自己的体会来。)
(板书:无私奉献换搭石)
欣赏第二幅图,说说: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每当上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踏踏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给人画一般的美感。)
真是给人画一般的美感。谈谈你从什么地方感受到美?你能把这美感读出来吗?读出叠词给人的韵律感。
理解俗语“紧走搭石慢过桥。”
进一步感受乡亲们相亲相爱,生活默契,所以动作协调。
(板书:协调有序走搭石)
师:刚才,我们学习了人们摆搭石、换搭石、走搭石的情景,文中还有哪些句子也写出了搭石的美?
“如果有两个人面对面同时走到溪边,总会__________人们把这看成是理所当然的事。”
生交流,师总结:理所当然的事,就是不讲任何条件都应该做的事,是做了以后不求回报的事。那么文中指什么事是理所当然的?说说你的感受,再带着自己的感受读一读。
(指名学生说出答案和感想,并有感情地读课文。师相机指点。)
师:是啊,这两句话读来让人感到融融乡情,读起来让人感到那么亲切。谁能把亲切感读出来?(再指名读)
(板书:谦让敬老过搭石)
三、用朗读来理解最后一段。
生速读第五自然段。
师:“一排排搭石,任人走,任人踏”这赞美了搭石的什么?
(板书:热爱家乡赞搭石)
师:还赞美了谁?
师:对,还赞美了像搭石一样的乡亲们。乡亲们有哪些美好的感情?请你们用自己的话归纳一下吧。(生小组讨论,师指名回答)
那为什么不直接写乡亲们,而写搭石呢?
再读第五自然段。
(在反复朗读练习中,指导学生悟出无私的搭石正是乡亲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写照,也是乡亲们相亲相爱,友好互助的情感纽带,体现了乡亲们的心灵美。)
(板书:搭石是联结家乡人们美好感情的纽带。)
四、课文中,你最喜欢哪些句子?请自己再读一读。
五、总结写作方法:
1.仔细观察, 生动描写。
2.用心感受,以小见大,平凡事物中见真情。
作业设计
1.读课文,感受文中描写的景物美和人们的心灵美。
2.小练笔。作者从不起眼的事物中发现了美,对我很有启发,我也想写写平凡事物中的美。
板书设计
秋凉勤劳摆搭石
无私奉献换搭石
搭石是联结
搭石
协调有序走搭石
家乡人们
谦让敬老过搭石
美好感情的纽带!
热爱家乡赞搭石
教学反思
6 将相和
教学目标
1.会认“相、璧”等16个生字,会写“召、臣”等12个生字,掌握“进攻、召集”等词语。
2.快速默读课文,理清文章的脉络。理解三个小故事的前因后果。
3.
通过人物的言行体会人物个性特点。复述故事,弄清三个小故事之间的联系。
教学重点
快速默读课文,理清文章的脉络。理解三个小故事的前因后果。
教学难点
通过人物的言行体会人物个性特点。复述故事,弄清三个小故事之间的联系。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会认“相、璧”等16个生字,会写“召、臣”等12个生字,掌握“进攻、召集”等词语。
2.快速默读课文,理清文章的脉络。理解三个小故事的前因后果。
3.学习第一个小故事“完璧归赵”。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
一、激趣导入,板书课题。
1.同学们,我们是一个班集体,我们应该团结一致。可如果同学们之间不团结会出现什么状况呢?
生自由讨论
师:看来,我们都知道团结的重要性了。古人更知道这个,今天我们就学习一篇文章。
(板书:将相和)
2.简介背景、揭示课题。
(1)战国时期的赵国,有两个非常有名的人物:廉颇和蔺相如。“将相和”这个故事就发生在这两个人之间。
(2)看到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看到课题,我想知道“将”“相”分别指谁?“将”“相”之间是怎样由和到不和又到和好的。)
二、快速默读课文,自学生字词。
1.生字:(要求读准字音,掌握字形,理解字义,会组词。)
2.借助工具书理解下列词语。
(无价之宝
失信 抵御
理直气壮 完璧归赵
同心协力
负荆请罪)
三、浏览课文,整体把握。
1.在书上画出“将”“相”分别指谁。说说“和”是什么意思。(“将”指大将军廉颇,“相”指上卿蔺相如,“和”是和好、团结的意思。)
2.本文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本文主要讲了廉颇和蔺相如由和到不和又到和好的故事。)
四、理清脉络,概括段意。
1.本文讲了几个小故事?找出每个故事的起止,并用一个合适的小标题概括每个小故事的内容。
2.讨论交流: 本文讲了三个小故事。
第一个故事(1—10)完璧归赵。
第二个故事(11—15)渑池之会。
第三个故事(16-18)负荆请罪。
3.学习第一个小故事。
(1)指名朗读第一个小故事,理清层次,找出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 学生各抒己见,教师归纳整理。
(起因:秦王企图骗取赵国的和氏璧。
经过:蔺相如机智勇敢斗秦王。 结果:蔺相如完璧归赵,被封为上大夫。)
(2)画出描写蔺相如言行的句子,根据人物的言行,分析蔺相如的性格特点。 讨论、交流、整理:
语言:“我愿意带着和氏璧到秦国去。如果秦王真的拿十五座城来换,我就把璧交给他;如果……就没有动兵的理由。”(机智)
行动:当满朝文武为难时,蔺相如挺身而出。(表现出蔺相如的勇敢。)
语言:“这块璧有点小毛病,让我指给您看。”(机智)
行动:当蔺相如觉察到秦王没有诚意换璧时,就上前一步,故意指出璧上有毛病,把和氏璧要回手中。(机智)
语言:“我看你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现在璧在我手里,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撞碎在这柱子上!”(不畏强暴、机智勇敢。)
行动:捧着璧,往后退了几步,靠着柱子站定,举起和氏璧就要向柱子上撞。(不畏强暴、机智勇敢。)
小结:
秦王企图骗取赵国的和氏璧,蔺相如带着和氏璧前往秦国,利用秦王说的以城换璧的话,随机应变,揭穿了秦王的骗局,巧妙地要回和氏璧,机智勇敢地和秦王斗争,做到了完璧归赵,被封为上大夫。
4.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一个故事。
五、总结、预习。
1.学习第一个故事的方法:
(1)找出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掌握故事的主要内容。
(2)画出描写人物言行的句子,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
(板书:完璧归赵)
2.课堂练习:
简要复述“完璧归赵”的故事。
3.扩展:蔺相如不畏强暴、机智勇敢,做到了完璧归赵,为赵国立下大功,被赵王封为上大夫,他在渑池会上又是怎样为赵国再立大功、被封为上卿的呢?课下请同学们预习“渑池之会”。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学习第二、第三个故事,了解每个故事的前因后果。复述故事,弄清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进一步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从人物的好品质中受到启示和教育。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
一、复习检查。
1.“将”“相”分别指谁?“和”是什么意思?本文主要写了一个什么故事?是由哪几个小故事组成的?
2.根据第一个故事,说说蔺相如这个人物的性格特点。
(板书:机智勇敢)
二、教师引导,进入新课。
小组学习,讨论、汇报。
1.学习第二个小故事。
按照学习第一个小故事的方法学习第二个小故事。
(板书:渑池之会)
起因:秦王想侮辱赵王,要赵王鼓瑟,并且叫人记录下来。
经过:蔺相如针锋相对地逼秦王击缶,维护了赵国尊严。
结果:秦王没占到便宜,只好放赵王回国,相如再立大功,被封为上卿。)
思考:秦王为什么不敢拿赵王怎么样?
生答,师总结:
秦王不敢拿赵王怎么样,是因为他知道廉颇已经在边境上做好了准备。
2.画出描写蔺相如言行的句子,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
(讨论、交流、点拨:秦王让赵王击缶实际上是侮辱赵王,蔺相如为了维护国家荣誉,让秦王为赵王击缶,表现了蔺相如为了国家的荣誉,不畏强暴、机智勇敢的高尚品质。)
(板书:不畏强暴,机智勇敢)
3.指导有感情地朗读,深化理解人物性格特点。
4.学习第三个小故事。
(1)默读第三个小故事,找出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
(板书:负荆请罪)
起因:廉颇不服,想找机会羞辱蔺相如,将相之间产生矛盾。
经过:蔺相如处处回避、忍辱退让。
结果:廉颇负荆请罪,将相和好。
思考:廉颇说自己攻无不克战无不胜,是真的吗?
生答,师总结:从渑池会中,秦王因为廉颇在边境做好了准备而不敢动赵王这件事中可以看出廉颇说的是真的。
(2)画出廉颇和蔺相如的言行。
分析:蔺相如的语言、行动,表现了蔺相如怎样的品质?
(表现了蔺相如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的高尚品质。)
(板书: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
分析:廉颇的语言、行动,表现了廉颇怎样的品质?
(语言:反映了廉颇居功自傲、性格直率的特点。行动:反映了廉颇以国家利益为重、勇于认错、知错就改的性格特点。)
(板书:居功自傲,性格直率)
(3)思考:将相和好的根本原因是什么?(详细说出因果联系;爱国是和好的根本原因。)
(4)思考:负荆请罪中蔺相如解释自己不和廉颇针锋相对的一番话有几层含义?说明了什么?
引导生读相关文字,并表达自己的观点。
师总结:
A.和秦王做比较,点明自己不害怕廉颇。
B.秦王不敢进攻赵国,因为有廉颇。
C.将相不和会削弱赵国的力量。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蔺相如是个识大体、顾大局,心胸宽广的人。
三、回顾全文,归纳中心。
1.课文的三个小故事叙述了谁和谁的矛盾?根据矛盾性质的不同,这些矛盾可以归纳为哪两种矛盾?
2.贯串两种矛盾的中心人物是谁?
3.三个小故事间有什么联系?
哪是因,哪是果?
归纳中心:本文通过记叙将相由和到不和又到和好的故事,表现了蔺相如不畏强暴、机智勇敢的精神,以及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的高尚品质;表现了廉颇以国家利益为重,勇于改过的精神,赞扬了将相爱国的好品质。
四、总结、拓展。
本文通过典型事件来刻画人物形象;抓住人物言行来刻画人物的性格特点,使读者受到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课下请同学们自读历史故事“刎颈之交”,进一步学习将相团结一致、全力合作的爱国主义精神。
作业设计
1.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三个小故事。
2.联系自己的学习、生活,谈谈学了本文后的感想。
板书设计
完璧归赵—机智勇敢
将相和
渑池之会
---不畏强暴,机智勇敢
负荆请罪
蔺相如---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
廉颇----居功自傲,性格直率,知错就改
教学反思
7 什么比猎豹的速度快
教学目标
1.会认“隼、瀚”等5个生字,会写“冠、俯”等10个生字,掌握“猎豹、鸵鸟”等词语。
2.
快速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明白课文按照事物由慢到快的顺序排列来安排写作顺序。
3.学习列数字、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及这些说明方法各自的作用。
教学重点
快速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明白课文的写作顺序。
教学难点
学习列数字、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及这些说明方法各自的作用。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会认“隼、瀚”等5个生字,会写“冠、俯”等10个生字,掌握“猎豹、鸵鸟”等词语。
2.快速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明白课文按照事物由慢到快的顺序排列来安排写作顺序。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今天老师让你们猜一个谜语:
似虎不是虎,速度快过虎,
身披花点衣,羚羊填饱肚。
—— 打一南非动物
生猜谜语。
同学们,我们知道,猎豹是动物界非常著名的运动健将,它奔跑的瞬间时速可达一百千米每小时。猎豹厉害吧?可是,还有比猎豹更厉害的呢?它们是谁?让我们走进课文去看看吧。(板书:什么比猎豹的速度更快)
二、读文识字。
1.自读课文,画出不认识的字词。
2.查阅工具书,理解生字、词语。教师相机指导。
3.小组内交流,运用词语造句,借以理解。
三、速读检测。
同学们,我们在阅读的时候要能把握文章内容。如果我们能加快阅读的速度,那么阅读的效果是不是就会增强呢?下面,我们就进行速读练习。
1.本文共700多字,我的阅读速度为_______分钟。
2.讨论、交流:如何才能加快阅读速度?
3.速读课文,你有什么体会?
生读课文,交流。(预设)
生1:我读这篇文章,用了大概5分钟。
在阅读的时候,我先根据题目提出了一个问题,然后带着这个问题读,这样读得更快一些。
生2:我读这篇文章用了4分钟。
在阅读的时候,遇到不明白的词语,我也不纠结,而是直接越过,继续读下去。
生3:我读这篇文章用了大概6分钟。
我在读课文的时候,用的时间比较多。因为,遇到不理解的词语,我会稍作停留,思索一下,这样就拖慢了阅读速度。
生4:我用了大概四分钟多点,不到五分钟。
在阅读的时候,我抓住每段的重点句子,重点读,其他的地方,我会加快速度。
师:同学们总结得非常好。那么,速读课文,你有什么感受?
生1:速读课文,能尽快把握课文内容。
生2:速读课文,能节省阅读的时间,这样,就能把更多的时间用在对课文的理解上。
生3:在做题的时候,加快阅读速度,能提高效率。
师:同学们说得非常好。我们明白了速读的好处后,要经常练习,这会让我们受益匪浅。
四、整体感知。
1.指名朗读课文,总结一下,这篇文章介绍了哪些事物的速度?由慢到快完成下列表格。
名称
速度
名称
速度
人
二十四千米
喷气式飞机
鸵鸟
火箭
猎豹
流星体
游隼
光
声音
五、小结
这节课,我们了解了课文内容,并且知道了速读的好处,希望在今后的学习中,我们运用速读,提高学习效率。
作业设计
1.熟记本课的字词,掌握重点词语的意思。
2.继续阅读课文,看看课文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用快速阅读的方式读课文。
2.学习列数字、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及这些说明方法各自的作用。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
一、复习导入。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用速读的方式理解了课文内容。这节课,我们看一看这篇文章运用了怎样的说明方法。(板书:说明方法)
二、精读课文,问题探究。
1.快速阅读课文,找出文中所运用的说明方法。并说一说这些说明方法的作用。
2.小组讨论。
3.全班交流。
生速读课文,找说明方法。小组讨论后,交流:
(板书:作比较)
第二自然段中,人和鸵鸟的速度作比较,说明鸵鸟的速度快。
第三自然段中,猎豹和鸵鸟的速度作比较,点明猎豹速度快。
(板书:陆地上速度最快的——猎豹)
第四自然段中,游隼的速度和骑车的速度作比较,点明游隼的速度快。
第五自然段中,把喷气式飞机和游隼的速度作比较,点明喷气式飞机的速度快。
(板书:喷气式飞机比游隼速度快)
第五自然段把声音同喷气式飞机的速度作比较,点明喷气式飞机速度快。(第六自然段中,把火箭和喷气式飞机的速度相比较,说明火箭的速度快。
第七自然段中,把流星体和火箭的速度作比较,说明流星体的速度快。
(板书:流星体的速度比火箭快)
第八自然段中,把光速和流星体的速度作比较,说明光速最快。
(板书:光是宇宙中速度最快的)
师:同学们,在比较这几种事物速度的过程中,作者采用了怎样的顺序?
生总结,并回答
(板书:由慢到快的顺序)
师:同学们,我们找出了文中作比较的说明方法,读了这些句子,你发现了作比较的什么作用?
生1:用人们熟悉的事物与不熟悉的事物相比较,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事物的特征也往往在比较中显现出来。
生2:使用作比较这种说明方法,能更好地突出被说明对象的特征,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增强说明的效果
师总结:作比较这种说明方法适用于介绍抽象的或者我们不熟悉的事物,能突出事物的特点,能增强说明效果。
本文除了作比较外,还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生读课文,并总结。
(板书:列数字)
在介绍各种事物的速度的时候,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如,写人的速度时,用“二十四千米每小时”;写猎豹的速度时,用“一百千米每小时”等等。
师:你觉得列数字这种说明方法有什么好处?
生1:列数字的说明方法使说明的事物的速度更加具体,更加科学。
生2:数字这么准确、可靠,更有说服力。
师总结:这篇文章主要运用了作比较和列数字的说明方法,让我们了解了事物的特点,我们在今后的写作中可以借鉴。
三、课外拓展。
运用列数字、作比较等说明方法介绍一下你熟悉的一件事物。
板书设计
什么比猎豹
陆地上速度最快的---猎豹
的速度更快
喷气式飞机比游隼速度快
流星体的速度比火箭快
光是宇宙中速度最快的
说明方法:作比较
列数字
教学反思
习作 “漫画”老师
教学目标
引导学生根据本单元“通过具体事件突出人物特点”的写法,围绕“漫画”老师去写习作。
教学重点
能突出老师的特点,能用具体事件使老师的形象更加突出。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根据本单元“通过具体事件突出人物特点”的写法,围绕“漫画”老师去写习作。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
同学们,我们接触过很多老师,每个老师都有自己的特点。我们怎样才能把老师的特点写出来呢?我们这次的习作就是:“漫画”老师。(板书:“漫画”老师)
二、审题指导。
1.读题目。
思考:看到题目,你知道了什么信息?
(板书:老师
漫画)
2.这次习作,你应该在什么上下功夫?
(板书:突出老师的特点 具体事件)
3.我们应该从哪些方面突出老师的特点呢?
(板书:外貌、衣着、性格、喜好等方面突出老师的特点。)
4.你怎样理解“漫画”呢?
师:要突出特点,普通的地方可以忽略,要把体现特点的地方浓墨重彩地描绘、刻画,这样会使老师的特点更加突出,使人印象深刻,也符合了“漫画”这个主题。)
三、组织材料。
1.要求:
(1)确定你要描写的对象,也就是先确定要写的老师。
(2)想一想:这个老师的特点是什么?
(3)想一想:在他身上发生过哪些突出其特点的具体事情?
2.汇报自己所选材料。
(1)请写作较好的同学先汇报,其他同学认真听,并根据自己的理解做出评价。
(2)请中等和写作上有一定困难的学生汇报,同学们和老师及时做出评价,指出优点和不足,加以指导。
四、突破难点。
师:刚才,我们确定了写作的材料和方向。那么,怎样才能使“老师”这个形象丰满呢?请小组讨论一下。
小组讨论,汇报讨论结果。
师总结:我们除了要描写老师的外貌、衣着、言谈举止等方面的内容外,还要通过典型的、具体的事件来突出这位老师的特征。这样刻画出来的人物形象才会更丰满。
五、动笔练习。
根据刚才组织的材料进行写作练习。注意要把人物外貌的特点凸现出来,要突出事件的主要内容,力求生动,能吸引人。
六、小结:
这节习作,我们给老师“画”了一幅“漫画”。在画漫画的同时,我们要抓住特点,同时把自己的情感融入到习作中。
(板书:融入情感)
板书设计
老师
漫画
“漫画”老师
突出老师的特点——具体事件
突出特点---外貌、衣着、性格、喜好
融入感情
教学反思
语文园地八
教学目标
1.学习根据语境理解句子想要表达的意思。学习提高阅读速度的方法。
2.学习详细地描述成语的方法。
3.积累名言警句。
教学重点
1.学习根据语境理解句子想要表达的意思。学习提高阅读速度的方法。
2.积累名言警句。
教学难点
学习详细地描述成语的方法。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设计
一、情境导入。
同学们,我们学完了这一单元,现在,
来到语文园地这个版块。就让我们进入语文园地二,去汲取里面的营养吧!(板书:语文园地二)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1.交流平台。
(板书:速读)
同学们,这一单元,我们有个训练的主题,那就是:速读。(给出一篇附问题的短文,请同学速读。)对于速读,你有什么收获?请大家交流一下。
生总结、交流。
生1:阅读的时候,一定要集中精力。
生2:阅读的时候,不能一字一句地读,要尽量连词成句地读,也不能回读。
生3:带着问题可以读得更快。
生4:边读边想,这样不仅能读得快,还能收到很多有用的信息。
生5:多练习。我们读文章的时候,有意识地练习速读,久而久之就能读得又快又好。
师总结:同学们总结得非常到位,希望我们在今后的阅读过程中多多练习,提高阅读的速度和效率。
2.词句段运用。
(1)读下面句子,快速把握句子所表现的主要内容。
a大声朗读书中的句子。
b思考每句所表达的主要意思。
c学会概括语句的意思,提高阅读速度。
生总结,交流
第一句表达了廉颇对蔺相如不服气。
第二句主要体现出光的速度快。
第三句主要体现地道多。
师总结:同学们总结得非常好。在阅读的时候,我们要善于及时把握句子的主要意思,这样能提高阅读速度和阅
读效率。在今后的阅读中,希望我们能用到这个方法。
(板书:理解句子主要意思)
(2)把成语的意思用具体的情景表现出来。
(板书:用具体情景描述成语)
师:我们在阅读的过程中,要一边读一边想,在头脑中重现文中描写的内容。现在,我们就进行这样的练习。对于一些重点词语,比如成语,我们要边读边把成语的内容具体化,这样更容易理解。
a小组活动。读文中给出的例句,看看是怎样体现“左右为难、奋不顾身”的,再照样子,描述“喋喋不休”“悠然自得”。在描述之前,我们首先应该把成语的意思理解清楚,然后再去描述。
b每个小组把成果展现出来和大家交流、分享。
生探讨、交流
左右为难:句子中的“不能上当”和“怕他派兵来进攻”表现出他的左右为难。
奋不顾身:奋勇向前,不考虑个人安危。句中杨靖宇不顾伤势,打击敌人,体现出了奋不顾身。
喋喋不休:
生1:现在的人是怎么了?刚才在公交车上,上来一个老太太,有一个中年人给她让座,可是她嫌座位在车尾而没有坐,非要坐到前面去。可是前面又没人给她让座。这个老太太就开始念叨起来:“我说,你们这一车人什么素质,看到我这样的老人家也不说让座,就是让座也这么靠后。你们家的大人们没有教过你们要尊老爱幼吗?……”
生2:体育课上,大家比赛跳远。小红怕跳不远丢人,就躲在后面。直到体育老师叫她,她也还是不想上。后来没办法,她闭着眼睛一跳——没及格。之后她就一直念叨:“我说我不跳,你们非让我跳,这下丢人了。”放学到家了,她还在说着这一番话。
悠然自得:
生1:秋高气爽,墙外的菊花开了。各种颜色的菊花傲然挺立。我哼着歌,把菊花采下来,拿在手里。抬头望向远处,一座青山矗立在那里,和近处的菊花相映成趣,好一幅优美的图画。
生2:夏天的夜晚,爷爷把躺椅摆在浓密的葡萄架下后,躺在了躺椅上,旁边是冒着热气的茶。这时候,爷爷一边听着戏,一边摇着蒲扇,一边喝着热茶,真是快乐无比呀!
师总结:同学们描述得真好。这说明大家都理解了这些成语的含义。我们读课文的时候,也可以用这种方法,一边读,一边想,重现重点词语,理解词语的意思。这样也能加快阅读速度。
3.日积月累。
(板书:珍惜时间)
(1)朗读这几句名言,体会名言的意思。
(2)思考,这些名言给了你什么启示?
(3)你还知道哪些珍惜时间的名言?和大家分享一下。
生总结、交流
生1:这些都是劝人珍惜时间的名言。时间非常宝贵,我们每个人都要珍惜时间,不能浪费时间。
生2:从古代到现代,人们都懂得时间的宝贵,都知道珍惜时间的重要性。
生3:我也要学习这些名人,珍惜时间,不浪费时间。
生4:我不会再把今天的事情留到明天去完成了,真正做到珍惜时间。
生5:我还知道珍惜时间的名言: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
师总结:时间非常宝贵,我们要懂得珍惜时间,要把握住现在,不能把希望寄托在明天。
三、课堂小结。
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明白了怎样提高阅读速度,明白了怎样在阅读过程中理解句子的主要意思,知道了怎样用具体的情景描述成语,还知道了一些珍惜时间的名言。希望我们在今后的学习中,运用到这些知识与方法,以提高自己的能力。
板书设计
速读------理解句子的主要意思
语文园地二
用具体情景描述成语
珍惜时间
教学反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