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清明再游日照——九仙山(龙潭大峡谷)
山东人杰地灵,五莲山是我国最早的文学评论家刘勰曾经生活过的地方;九仙山上则有我国著名军事家孙膑读书的书院,这是我非要来此的目的......
九仙山其实包括四大景区,龙潭大峡谷、孙膑书院、老母阁和情侣峰,从西门进坐景区车游览,从东门进可以徒步登山,还有个索道站,可以坐索道直达情侣峰。我们首先来到的是龙潭峡谷景区,由山顶直下到谷底,再渐渐上山,美景就展现在了眼前......
我们首先来到的是九仙山的龙潭峡谷地带。说实话,对比上次来过的五莲山,九仙山实在是没有什么特别之处。这座峡谷既不险峻,也无什么优美的景致,只有崖壁上的玻璃桥算作一个亮点吧......
玻璃栈道另外收费的......
![]()
九仙山风景名胜区为五莲山风景名胜区的一部分,与五莲山隔壑相峙,素以“奇如黄山,秀如泰山,险如华山”而著称。九仙山奇峰异石与洞窟泉瀑之多,与五莲山并称双绝。从曲径通幽的山间秀色到晴空响雪的悬泉飞瀑,从韵脉神秘的自然景观到古老丰富的历史文化,无不受到众多游客的喜爱,成为游览的佳处。九仙山的美可以归纳为奇、秀、险、怪、五莲九仙山风景幽、旷、奥七大特色,最大的特点是“地中山、地中潭、地中瀑”,华北罕见,令人叫绝。还有被誉为“江北一绝”漫山遍野的杜鹃花,春夏zhi交,竞相开放,令人陶醉。霜秋之季,满山红叶与山光石景相辉映,蔚为壮观。
从桥上俯瞰,这里还是很有味道的。九仙山虽然并不高大,但它是华北罕见的地中山,奇峰秀水,貌似武陵源,号称齐鲁小三峡。山的左右两边即为双龙峡,包含龙潭湖及黑龙潭两部分,因而合称双龙峡。
在当地人眼里双龙峡号称是:“隐藏千年的世外桃花源,3.5公里长的绝美水上画卷”。波光粼粼的湖水中可以泛舟,雾蒙蒙犹如仙境,给人一种足以忘记时光的美......
虽说与名声斐然的名山相较,九仙山着实小众的厉害,可它却以”奇如黄山,秀如泰山,险如华山”而著称。这里居仙卧龙,传神离奇。历史上许多隐士骚客,常会于此,吟诗论文,赞美九仙山胜境。连宋朝知名词人苏轼都曾为此写下一句“二华行看雄陕右,九仙今已压京东“,并在诗后作注云:“九仙在东武,奇秀不减雁荡也”。战国孙膑马陵大捷之后,辞去齐国军师,浪迹山林,终选此地,修建茅舍,聚待讲学,并写下了千古不朽的军事巨著《孙膑兵法》。明代礼部侍郎翁正春赞为“真齐鲁间最圣地也”。
九仙山玻璃栈道总长度1100余米,宽1.8米,纯玻璃栈道全长112米,高度120米,中间还有宽4m的纯玻璃观景平台,连接九仙山龙潭大峡谷站至龙潭湖站。站在玻璃观景台上,脚下便是通透玻璃,将龙潭峡谷风光一览无遗......
本来想看漫山的杜鹃,却发现这里只有鹅黄的迎春在枝头绽放......
但春天的脚步还是来了......
既来之则安之,做好手头的每件事情,是我的人生准则。于是,下到谷底,欣赏这并不著名的自然野趣......
九仙山则因八仙过海战恶龙,山神倾力育万树而得名。景区内奇峰林立,上不见巅,下不见路,奇色异景比比皆是;又颇具灵气。石窟幽洞,大自然给这里创造了许多洞天福地,藏在烟雨涧下的水帘洞,人入洞中,暑气皆无。似洞非洞的一线天,仰望苍穹,一线尽收,让人不得不赞叹大自然的神妙。景区内有大面积的森林植被和野生花卉,林木覆盖率达70%以上,这里还是齐鲁最大的野生药库。
这里的节庆活动诸多:农历3月3日九仙山山会;农历4月8月五莲山庙会暨沐佛节;4月2日-5月5日杜鹃花赏花会;农历7月7日九仙山相亲大会暨情侣峰接吻大赛;采摘节:农历4月8日樱桃采摘节、7月蜜桃采摘节、10月寿桃采摘节、11月板栗采摘节;红叶节;腊月-春节期间九仙山民俗节(包括农家年夜饭)。
艮仙门:自葫芦潭西行约百步,溪水中有一道天然的石门,门内狭窄,曰艮仙门。门外水潭曰和潭。潭水南岸原有紫竹林,有尼姑在此修行,曰可庵。北岸有一巨石,如老翁静坐,曰羡鱼老人。
恣意绽放的野花,毫无顾忌地展示着自己的美丽......
留仙榻:位于珑塔西侧,传说八仙曾于此停憩,故名留仙榻。石上有古人篆书石刻“留仙榻”。其下为葫芦潭,潭边岩石中有绿色岩脉侵入,为中生代燕山晚期来自地幔岩浆形成的辉绿岩脉,沿断裂侵入新元古代南华纪荣成岩套变质形二长花岗岩,岩浆冷凝边发育。
隐约能够看到字迹......
铁壁峰:位于龙祠对面,怪石嶙峋,苍壁如削,灏水流经此处,被山峰阻挡,折向北流。峰下两石门相对,为天然石门,水流从中流过,称为杰门。杰门下一泓碧水,为砚潭。杰门偏上巨石名梦波桥,传说一癫和尚,至此无路,掷石作飞梁以渡而得名。
古银杏树:龙王庙牌坊前有古银杏树两株,树高15米,树围近两米,冠幅15米,枝繁叶茂,充满生机。此两株银杏是1949年老树被锯掉后从树桩上萌发出来的,人称“母子树”。相传此树为清初诸城著名文士张侗进山后所植,距今已有300多年历史。
龙祠:即龙王庙,位于峡谷中段,砚潭东坡上。始建于明代,于清末废圮。1988年进行了修复,大殿三间,东西长11米,宽8米,面积约88平方米。殿前建有牌坊,屋脊上卧有一条白龙、一条黑龙。
佛顶岩:端山之下有三块大石排列,其影倒映潭中,犹如大蝶起舞,得名蝴蝶游。石下有一洞,内有弥勒佛一尊,笑容可掬,迎接八方来客,为佛顶岩。下有小山,石青黛,如乌龙卧于水中,名岱影。
太古摩崖:观瀑亭北侧数块青褐色的岩石屹立道旁,石壁上有清晰的扭曲线条,状若上古象形文字,九仙大隐张桐称其为太古摩崖。按地质成因,是20亿年前的变质地层残留在7-8亿年前形成的二长花岗岩中,在2.5亿年前后经受了强烈的变质变形作用形成的地质奇观,为国家级地质遗迹。
雪练飞瀑:位于毛家河村西北侧,东来靴谷、南来杓山之水在此汇流,从束练峰巅跌入元潭,状如银河倒泻,气势磅礴。《卧象山志》中记载:“灏水至此峰,束为雪练千寻,下撞元潭,空濛掩昼,所谓晴亦雨也”。
从谷底开始上山,这段阶梯实在是很难走呢......
说说九仙山的传说吧......
九仙山山清水秀,风景宜人,名闻齐鲁。关于它的名字的来历众说纷纭。一说是因八仙过海时路过此山,正逢久旱不雨,荒山野岭寸草不生,山下的百姓亦难生存。为了让此山重新焕发青春,救山民于水火之中,众仙与山神一起在山上遍植花草树木,铁拐李用靴子从东海提来清水洒遍山岗荒野,花草树木喜逢甘露,速速新生。不几天满山葱绿,树木成林,鲜花盛开,蝶飞蜂舞,春意盎然,把整个大山装扮得像一座大花园,解救了当地民众干旱少雨的困扰。八仙临走时,铁拐李的靴子扔在了靴谷的山头上,成了今天的靴石。韩湘子在靴子的周围插上了笛子、长成了一片竹园。荷仙姑又在山间的池水中插上了荷花,不久荷香四溢。因山神爷在救此山荒旱无雨,重新长绿中也立下了功劳,所以此山命名时,连山神在内,共称九仙,故此山取名九仙山。
另有一种说法是,第九仙不是山神而是孙膑。因为孙膑曾在此山屯过兵,储过粮,打过仗,后来又在此著《孙膑兵法》,人们为纪念这位伟大的军事家,就在山中孙膑读书的地方为其建了书院。这些事虽然历史上没有记载,但在民间流传甚广,传说中讲:孙膑当年为齐国军师,为防楚入侵,就在此山南麓的牌孤山上安营扎寨,建有牌孤城兵营。在百将口曾与元大李牧独孤陈等人打过仗,在这里前几年出土了不少枪刀,箭矢等,今存在博物馆。当年军dui屯于靴谷中,并建有粮仓,存粮的地方,今称仓岭。岭下有大碾12盘,昼夜不停的辗米,供军dui食用。解放后碾被山下村民拉去,如今只剩下一盘,在孙膑书院前警卫室后,可以作证。由于齐国的强大,又加上孙膑用兵如神,屡打胜仗,最后在马陵道打败庞涓,报仇雪恨,随弃军师之职隐居九仙山的靴谷之首抱犊峰下,建茅屋修兵书,永不出山。在此他根据《孙子兵法》和自己的实线,写出了万古流芳的《孙膑兵法》,此书在孙膑死后两千年才在临沂发现。在民众中流传孙膑用兵如神,又成仙人,因以对此山命名时,八仙加孙膑,成了九仙,取名九仙山。
九仙山奇峰异石与洞窟泉瀑很多,这得益于地壳的侵蚀作用。因濒临黄海,大海波浪对花岗岩产生了强烈的侵蚀作用,由此形成了独特的海蚀洞穴,九仙山的情侣峰、六角棚、和尚陵一带都保留了罕见的海蚀洞遗迹。站在这里,俯瞰山谷,恍惚之间,仿佛传来一阵阵远古时代海浪拍岸的波涛声......
曝画台、缫丝瀑:为峡谷中一处光滑石面,溪流蛇行其上,仿佛天然画卷,名曝画台。西行不远,水中岩石如三层台阶,流水至此形成瀑布,名缫丝瀑。《卧象山志》载:“西下磐石半亩,一水委蛇其上,曰曝画台。再西,级石三出,水幕之弹珠叠雪也,曰缫丝瀑”。
可爱一群鸭......
单独说下哈,九仙山的西门是坐景区车游览的,东门是可以徒步登山的。九仙山面积很大,景点众多且分散,景区车分段游览,徒步的路线也很多,既消耗体力,也很费时间,一天时间是转不过来的......
部分文字和图片来源于互联网
——2019.4.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