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春节埃及游记——贝都因部落
贝都因人(Bedouins,亦作Beduin)属于闪含语系民族,阿拉伯人的一支,阿拉伯语作Badawi,复数作Badw。也称贝督因人,是以氏族部落为基本单位在沙漠旷野过游牧生活的阿拉伯人。主要分布在西亚和北非广阔的沙漠和荒原地带。属欧罗巴人种地中海类型。"贝都因"为阿拉伯语译音,意为荒原上的游牧民、逐水草而居的人,是阿拉伯民族的一部分。各地贝都因人均使用当地的阿拉伯语方言及阿拉伯文。
这是一个古老的民族......
在伊斯兰教兴起前,贝都因人是阿拉伯半岛部落氏族社会的主要组成部分。伊斯兰教先知穆罕默德传教期间,贝都因人纷纷皈依伊斯兰教。他们剽悍、骁勇、顽强,成为穆罕默德统一阿拉伯半岛及其以后哈里发政权向外扩张的基本力量,并随之而散布于西亚、北非的广大沙漠地区。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贝都因部落不得不服从其游牧所在地的政府管理,但仍保持其部落特点:族长制,父系社会,族内婚和一夫多妻家庭。在操阿拉伯语的诸部落中,一家之长及其以上各级社会单位之首领直至部落首领,均称为"舍赫"(shaykh)。舍赫由一个非正式的部落长老会议辅佐,进行统治。
贝都因人身材颀长,信仰伊斯兰教,属逊尼派,实行一夫多妻制,最多可娶4个妻子,但真正可以娶到多个妻子的人只是少数。贝都因人伊斯兰教四大教法学派都有信奉者,在沙特阿拉伯,以罕百里与沙斐仪教法学派居多,在北非遵奉马立克教法学派者居多。北非的贝都因人与当地的柏柏尔人自然融合,在他们中信奉苏菲派的较多
。他们原住阿拉伯半岛,后来随着游牧业的发展逐渐扩散到西亚、北非许多国家。
贝都因人一般生活在沙漠、荒原、丘陵和农区边缘地带,靠饲养骆驼为生。他们按季节和固定路线进行有规律的移动。每次游牧距离常在1000千米以上。在农区边缘地带度过最炎热、干旱的季节,参加集市,出售畜产品或采集香料
,买回椰枣、食粮
、手工业品等必需品。每当雨季到来、沙漠水草生长之际,他们便向沙漠深处进发。贝都因部落流动性大,游牧距离远,因而许多阿拉伯国家的人口统计数字不包括他们。
三个玩儿着古老石子游戏的快乐孩子......
贝都因人分别处于由游牧转向定居的不同阶段。贝都因人以畜牧业为生,按传统分为:骆驼游牧人,在撒哈拉、叙利亚、阿拉伯沙漠地区组成一些大部落。骆驼游牧人最有声望,他们占有大片土地;山羊绵羊游牧人,主要生活在约旦、叙利亚和伊拉克附近的游牧地带;牛群游牧人,主要生活在南阿拉伯及苏丹。当地称他们为巴卡拉人(Baqqara)。
贝都因人酷爱自由而不受约束的生活,豪侠行为是游牧部落衡量每个人道德的最高标准。阿拉伯语"姆鲁族"一词的意思极勇敢、好义、为氏族利益勇于冲锋陷阵,不惜牺牲性命。坚忍不拔、吃苦耐劳、热情豪放、自由自在、无拘无束,是贝都因人的个性特征。为享受最大限度的自由,贝都因人宁愿过艰苦的游牧生活,也不肯过定居的城市生活。
游客们在这里乘坐骆驼继续往部落深处行进。在这里乘坐骆驼好便宜呀!一个人只要5埃磅......
骆驼对贝都因人至为重要,骆驼是他们的全部,既是他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伙伴,又是为他们换来生活必需品所要用到的“沙漠硬通货”,故贝都因人喜欢自称驼民。没有骆驼,就不能设想沙漠可以居住的地方。游牧人的营养、运输、贸易无一不依靠骆驼。新娘的彩礼、凶手的赎罪金、赌博者的赌注、酋长的财富都是以骆驼为计算单位......
在西亚、北非的沙漠和草原,因长年干旱,夏季气温经常在40℃至50℃之间,而且降雨量极不均衡,有的地区牧草都被旱死。因而,寻找牧场争夺水源,就像一条线贯穿在贝都因人的整个历史。由一个牧场奔赴另一牧场,经常要走400到800公里。要能走完这段"干渴之路",牧畜必须具有特殊的适应能力,贝都因人选择了有"沙漠之舟"美称的骆驼。贝都因人牧养的是单峰驼,看上去它比中亚及蒙古地区的双峰驼清瘦,但耐渴力很强,可四五天不喝水,而且奔跑起来更快,世界上的赛驼奔跑一般用的就是这种单峰驼。
对于贝都因人,骆驼一身都是宝:驼乳可解渴,驼肉可以充饥,驼皮可以做衣服,驼毛可以做帐篷,驼粪可以做燃料,驼尿可以当生发油。自古代起,贝都因人和他们的单峰驼就和商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无论阿拉伯半岛还是北非,在远离交通线的沙漠腹地,骆驼是最得力的运输工具。骆驼走的商路覆盖整个沙漠地区,朝觐之路、乳香之路、丝绸之路等都有骆驼的足迹。一头大的公驼一次可驮800公斤货物。在长期的商旅途中,识途老驼救商队出困境是常有的事。在北非流传一段佳话:有一个商队因向导迷路在沙漠时里转了20天,带的水用完了,大家都绝望了。这时,一只老驼开始领头走起来,整个商队都跟上它走,最后走到了水井旁。原来它在这口井饮过水。贝都因人除向商队提供骆驼和向导而收取费用外,还向商队收取过境税。收取过境税有这样一层意思,即在其领地内商队不会遭到攻击抢劫。
到了,到了......
![]()
贝都因人习惯居住毛毡帐篷,帐篷里用布或毡子隔开,男女分居。南阿拉伯哈达拉毛等地的牧民为躲避强劲的风暴,大多住在岩洞里或悬崖下。贝都因人普遍保留着部落制度和嫡堂婚姻。许多阿拉伯国家政府鼓励和安置贝都因人定居。20世纪20年代以来,由于政治和经济的发展在沙特阿拉伯有部分贝都因人定居下来,但多数贝都因人对农业生产不感兴趣,也不大适应,仍过着游牧放牧的生活,保留着传统的族长制。
贝都因人不承认部落传统以外的任何法律,除了本部落的酋长外,不服从任何政权,不承认任何政治制度,没有纪律秩序和权威的概念,也没有定居社会所具有的政治组织。他们遵循前人的习惯,受部落惯例的节制只要公意认可的事情就是合法的。他们所处的社会被称为"没有政府的社会"有血缘关系的氏族是其社会基础。凭著血缘关系,他们把家庭结合成氏族,把氏族结合成部落。为了加强势力的需要,又把部落联合起来成为部落联盟。
在伊斯兰教兴起之前他们就已经是阿拉伯半岛氏族部落最强大的力量之一了,在伊斯兰教兴起之后,他们更是成为了穆罕默德统一阿拉伯半岛的最强战力,他们骁勇善战,尤其是在沙漠地带,他们就是这片领域的无敌战力,为阿拉伯半岛的统一贡献了巨大的力量,盛极而衰,大概就是说贝都因人吧。
奥斯曼帝国崛起,也是对这个种族的力量感到畏惧,对贝都因人展开了大肆屠杀,最后有2万名贝都因人被堵在山谷中活活饿死渴死,只有少数贝都因人为了保留种族的“火种”假装投降活了下来,在脱离战斗的第一时间他们就直接遁入沙漠不见踪影。
奥斯曼帝国没落后,贝都因人已经在沙漠中繁衍生息了很久,种族的人口数量也回升了很多,一战以后他们更是因为没有了敌人,在沙漠中继续安稳生活,现在的贝都因人人口数量已经达到了百万的数量,而且绝大多数已经完全适应了现代社会,但是保守估计仍有将近10万贝都因人生活在沙漠中过着游牧生活。
美丽的沙漠夕阳......
![]()
在这梦幻般的景色里,说说这个古老民族民族的历史吧......
![]()
![]()
贝都因有着辉煌的历史,当年蒙古大军入侵阿拉伯半岛时,贝都因曾创造过历史。1259年,旭烈兀手下大将怯的不花攻占巴格达,灭掉阿拉伯帝国后,由于忽必烈与阿里不哥争位,旭烈兀留下怯的不花回师,但怯的不花只有两万人,而且得罪了十字军。1260年9月,怯的不花由于轻敌,而战略错误,在阿音札鲁特与埃及军队交战失败,兵败被杀。此次与蒙古骑兵交战的,还有贝都因骑兵。
![]()
![]()
![]()
![]()
![]()
近距离参观民居......
![]()
![]()
在这梦幻般的景色里,说说这个古老民族民族的历史吧......
历史上的贝都因人——生活在撒哈拉沙漠的游牧民族:“金窝银窝不如自己家里的狗窝。”
对于贝都因人来说,这个“家”意味着整个撒哈拉沙漠。传统的贝都因人是牧民游牧民族,或与成群的驯养动物一起旅行的流浪者。他们一直在移动,没有永久的露营地。他们的主要财物包括骆驼和帐篷,他们对农业以及各种类型的工艺品不屑一顾。
虽然看起来贝都因人缺乏秩序,但这远非如此。部落是他们社会组织的基本单位,虽然简单,但他们结构严谨。为了游荡目的,部落分成小部族和家庭单位。通过这种方式旅行和开发土地的效率要高得多。今天关于贝都因人的大部分知识涉及中东部落和土地,但重要的是要认识到贝都因人的大部分历史也发生在北非。事实上,撒哈拉沙漠是最早的贝都因人之一。
伊斯兰教第一次阿拉伯入侵北非是由贝都因人的祖先领导并发生在公元643年。在入侵时,北非已经有了长期的外国攻击和文化输入的历史。希腊人,罗马人和腓尼基人之前已经留下了他们的印记,现在是时候阿拉伯穆斯林也这样做了。这片传统的沙漠城市有防御墙,因为平坦的沙漠没有天然屏障。城墙有门,可以通往城市。在这里,您可以看到马拉喀什的城墙像堡垒一样,通常厚20至30英尺,高30至40英尺。先知穆罕默德的追随者从阿拉伯半岛出现,向西移动到非洲北部的柏柏尔占领区。他们的目标是教导伊斯兰教的基本原则,并在穆斯林领袖或哈里发统治下建立区域,政治和宗教团结。伊斯兰教入侵非常激烈,到了8世纪,主要目标已经完成。穆斯林成功地使该地区饱和,但他们也遇到了导致重大变化的内部冲突。两位阿拉伯领导人之间的敌意分歧将伊斯兰教分为两个分支——逊尼派和什叶派。这一分裂导致了一连串的事件,一个重要的环节导致了贝都因人的入侵。公元1040年左右,一群与什叶派有联系的伊si兰化柏柏尔人决定报复。他们忽视了哈里发给他们的土地,蔑视什叶派的信条,并在其他柏柏尔人之间发动叛乱。
毫无疑问,这些事件导致了复仇的反应。愤怒的什叶派哈里发邀请了阿拉伯贝都因人的两个部落,统称为希拉利亚人,向西旅行并发布柏柏尔人的惩罚。贝都因人团体同意这项任务并将其完成。他们积极地前进,无情地穿越埃及和利比亚
-
有些甚至继续前往摩洛哥海岸。这是他们通过征服获得新领土的机会。Hilalian入侵对该地区造成了毁灭性打击。贝都因人和他们的牛群几乎没有落后。城镇很快被拆除。伟大的城市被解雇,并被踩到灰尘。农田被毁坏了。一些柏柏尔人最终决定加入贝都因入侵者
-
他们显然无法击败他们,所以这可能是一个生存选择。贝都因人对北非的入侵显然是破坏之一,但它也是引言之一。随着游牧民族席卷整个地区,他们继续了阿拉伯化进程
- 伊斯兰文化的教学和传播。
早期的贝都因人留下的不仅仅是一个好故事。他们留下了力量和忍耐的理想,使他们的文化和人民今天能够生存。多年来,现代贝都因人部落一直被迫适应现代条件。渐渐地,他们变得更久坐,但他们的牧民游牧的基础仍然坚定,沙漠仍然是他们称之为家的地方。
贝都因人曾经是阿拉伯世界中最重要、技术最先进的民族,巅峰时期的力量几乎建立贝都因王国。但是虽然躲过了古罗马的追杀以及埃及的围堵,却最终没有逃脱奥斯曼帝国的屠杀,在1715年的时候,在朝圣的途中被围困在约旦中部的山谷中,两万的贝都因人被活活饿死。为了不被赶尽杀绝,贝都因人不得不化整为零,有一部分人佯装投靠了奥斯曼帝国,剩下的则以氏族为单位逃到了沙漠。
所以只有现如今生活在西亚以及北非沙漠中的约十万的贝都因人才是最纯正的,而投降到奥斯曼帝国的人最终也因为奥斯曼帝国的没落逃离到了叙利亚、黎巴嫩、约旦以及巴勒斯坦地区,甚至有分支一口气逃到了高加索山脉定居。从此之后贝都因人也就开始了长期的流浪,为了不与世俗世界产生矛盾,他们每一氏族都坚守“不承认氏族以外政权与法律”的信念,以防止“奥斯曼帝国灭族”惨剧再现。
有趣的是,就算是同种族的阿拉伯人靠近他们的所在地都会引起当地人的反感,他们会一脸严峻的排斥躲避,只有在面对东亚面孔的游客是才会展现笑容,据说这是因为曾经他们有一个氏族在沙漠中遇到了沙尘暴,当时恰好碰到一支中国游客才得以脱险。但是这并没有得到证实,但是不管怎么样,这么一个拒绝任何国家与法律的游牧民族能够对我们中国人展开笑颜,都是一种缘分。
贝都因有着辉煌的历史,当年蒙古大军入侵阿拉伯半岛时,贝都因曾创造过历史。1259年,旭烈兀手下大将怯的不花攻占巴格达,灭掉阿拉伯帝国后,由于忽必烈与阿里不哥争位,旭烈兀留下怯的不花回师,但怯的不花只有两万人,而且得罪了十字军。1260年9月,怯的不花由于轻敌,而战略错误,在阿音札鲁特与埃及军队交战失败,兵败被杀。此次与蒙古骑兵交战的,还有贝都因骑兵。
近距离参观民居......
贝都因人的主要食品是鲜奶、酸奶、奶酪等乳制品,副食是枣椰与粮食制品,肉食与咖啡只用于节日或待客。其生活主要就是依赖椰枣,通过与绿洲上的定居者们贸易,贝都因人可以得到它的营养丰富的果实。除了提供一种易于保存的食物以外,椰枣还可以发酵酿酒,椰枣核捣碎可以用作骆驼的食物,树叶可以编成篮子或用作建筑材料。椰枣,正如一句格言中所提到的,是"阿拉伯人的母亲与姑母"。
这里是我们晚餐的厨房了......
无法下咽的烤饼握在手里不舍得扔掉,正好有小羊不请自来,讨要食物。估计是大部分游客的选择让它产生了条件反射了吧......
贝都因男子穿长到脚踝的灯笼裤、肥大的长衫,冬季外加斗篷,腰间插一弯刀或手枪。妇女的长衫、外衣、斗篷都绣花,喜欢佩戴各种首饰:手镯、脚镯、戒指、项链、鼻环以及用金属、兽角、珊瑚、玻璃等材料制成的胸饰。贝都因女孩自16岁起,在前额、下颏、双唇、双颊、手、胸、脚掌上黥染蓝色或绿色花纹。
![]()
他们惬意地聊天,我们好奇的目光丝毫也不能影响他们......
![]()
![]()
竟然还有轿车......
![]()
他们惬意地聊天,我们好奇的目光丝毫也不能影响他们......
竟然还有轿车......
这里唯一的古迹,就是这样一口水井了。据说有几百年的历史......
趴在井边好一顿看,也没有发现水在哪里......
几位埃及导游中中文最好的“大山”,只有他的解说是不需要动脑筋想意思的,其他导游的解说都需要用猜的
。备注下,他从没有到过中国哦......

猜猜这间草棚的作用......
竟然是一间卖手工挂毯的小商店......
我对挂毯还是很有研究的,当年领着学生做了好多作品参展呢!真心不如我国小学生的手艺......
不过,小草棚在沙漠与夕阳中很有情调,适合拍照......
仅限于拍照哈!在这里,我一天也住不下......
单调的沙漠上,点缀着零星的草房;夕阳西下的天空中,展示着五彩的绚丽......
在这如画的美景中,说说贝都因部落中的一位政治强人吧......
号称“中东狂人”、“阿拉伯传奇”的卡扎菲,统治利比亚42年。如果不是西方国家搞“阿拉伯之春”,渗透打击利比亚,卡扎菲或许统治时间更长。卡扎菲统治利比亚42年的秘诀来源于其所在部族。他所在部族就是有名的贝都因人。在卡扎菲身上就有许多贝都因人传统,比如他喜欢住帐篷,到哪访问都会带着帐篷。而且他编写的《绿皮书》,其治理方式都体现出贝都因人的游牧部族的特点。由于贝都因人不受约束的特征,因此贝都因人从不不承认什么法律和制度,他们只听部族酋长的话,对任何政权和制度,他们都不承认。在部落内有问题按部落惯例解决,不认可国家法律来解决。因此,这一点在卡扎菲身上表现的最为突出。比如卡扎菲执政期间,他并没有什么职务,而利比亚也没有议会,也没有总理等职,卡扎菲在外界都习惯称他“利比亚领导人”。而卡扎菲也信奉用部落管理方式来治理国家,他的《绿皮书》里就曾有这方面的记载。卡扎菲的性格里渗透着贝都因人的特征。卡扎菲从小就跟随父母过着这种游牧生活,因此,贝都因人生活特点及习惯,对卡扎菲的影响很大,无论单枪匹马搞政变,还是面对敌对势力打压,卡扎菲既有其强硬的作风也有其灵活性,这或许与贝都因人特征有关系。
可惜这一敢于向欧美叫板的政治强人却死于非命。卡扎菲身亡后,利比亚立刻分崩离析,从2011年至今也无法使平民百姓过上平静的生活......
在沙漠中生活的日子其实是很艰苦的,即便贝都因人有很多的沙漠生活经验和技巧,在天气变化异常的现代,他们的生活还是很艰难的,他们真的不愿意搬迁至城市,融合于现代?他们真的只愿意终日游荡在沙漠中,隔绝于大时代之外吗?这是个对于渺小的我无解的命题......
我觉得来这里参观的人应该比住在这里的贝都因人还要多吧......
部分文字来源于互联网
——2019.2.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