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春节埃及游记——盖贝依城堡
盖贝依城堡,也叫“玛姆路克苏丹城堡”,它就建在世界第七大奇迹——亚历山大灯塔的原址上。公元15世纪埃及国王玛姆路克苏丹为了抵抗外来侵略,保卫埃及及其海岸线,下令在灯塔修建了这座城堡。据说修建城堡时还利用了灯塔废墟中的一些石块,这可能是亚历山大灯塔这座神奇建筑的最后痕迹了。
城堡是一所典型的阿拉伯建筑,它的总体成四方形,但每个角都有一个圆柱形的炮楼,造型上既整体统一,又有多样变化。
现在城堡对外开放,展出航海器具和航海史资料。据说里面小小的,展馆也没有什么珍贵的文物,我们也就没有买票进入,只是在这美丽的海岸线附近徘徊......
尽管那里灯塔已荡然无存,但每年仍有成千上万的国际旅游者络绎不绝地前来盖贝依城堡凭吊消失的亚历山大灯塔。如今法罗斯岛已经同市区相连,因此汽车经过城西的渔港,可直接开到博物馆门口......
米白色的石块,碧蓝的天空,淡薄如纱的白云,变幻莫测的海水......这座有着近800年历史的城堡拥有着无穷的魅力......
出现了一只可爱的猫咪。瞧这身毛色,和周围环境简直完美融合......
猫猫肯定在想:这人,在干啥呀?......
猫猫让我发现了这个绝美的大片制作地......
自我们之后,许多人在这里排起了队伍等着拍照。我还充当了摄影师。才发现原来语言不同的人们,也可以进行完美的交流......
一个埃及小姑娘追上我,非要拍照。我以为是她的手机,可没想到她的手势表示是用我的手机!并且在拍完后,她很干脆的、心满意足地走掉了......留下我莫名地站在这里......这什么情况?!......
真心体会到埃及人民喜欢拍照了。在路上会无缘无故被叫住,只为拍照。好奇的是,照片只在我们的相机和手机中,为啥还这么愿意和游客照相呢?......
顺着通道往里走,尽头处杂乱地堆放着许多三角的水泥柱子,让我想起了中国古代的战争武器——拒马。奇怪的是,这些大型水泥柱子阻挡了游客的脚步,但透过空隙,可以看到许多当地人真在前面的海岸上休闲钓鱼......
亚历山大港灯塔(The
Lighthouse of
Alexandria):世界公认的现代七大奇观有两个在埃及,一个是名列八大奇迹之首的吉萨金字塔,另一个就是名列第七位的亚历山大港灯塔(The
Lighthouse of
Alexandria),它不带有任何宗教色彩,纯粹为人民实际生活而建,亚历山大港灯塔的烛光在晚上照耀着整个亚历山大港,保护着海上的船只,另外,它亦是当时世上最高的建筑物。从公元前281年建成点燃起,直到公元641年阿拉伯伊斯兰大军征服埃及,火焰才熄灭,这座135米高的巨型灯塔屹立了922年之久才被地震所毁,它日夜不熄地燃烧了近千年,也是人类历史上火焰灯塔所未有过的。亚历山大港灯塔的遗址在埃及亚历山大城边的法洛斯岛上。
亚历山大灯塔的前世今生:在公元前330年,不可一世的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大帝攻占了埃及,并在尼罗河三角洲西北端即地中海南岸,建立了一座以他名字命名的城市,这是一座战略地位十分重要的城市,在以后的100年间,它成了埃及的首都,是世界上最繁华的城市之一,而且也是整个地中海世界和中东地区最大最重要的一个国际转运港。
公元前280年秋天的一个夜晚,月黑风高,一艘埃及的皇家喜船,在驶入亚历山大港时,触礁沉没了,船上的皇亲国戚及从欧洲娶来的新娘,全部葬身鱼腹。这一悲剧,震惊了埃及朝野上下。埃及国王托勒密二世下令在最大港口的入口处,修建导航灯塔。经过40年的努力,一座雄伟壮观的灯塔竖立在法洛斯岛的东端。它立于距岛岸7米处的石礁上,人们将它称为“亚历山大法洛斯灯塔”。
当亚历山大港灯塔建成后,它以400英尺的高度当之无愧地成为当时世界上最高的建筑物。他的设计者是希腊的建筑师索斯查图斯。1500年来,亚历山大港灯塔一直在暗夜中为水手们指引进港的路线。一位阿拉伯旅行家在他的笔记中这样记载着:“灯塔是建筑在三层台阶之上,在它的顶端,白天用一面镜子反射日光,晚上用火光引导船只。”
公元700年,亚历山大发生了地震,灯室和波西顿立像塌毁。关于此事,传说东罗马帝国一位皇帝企图攻打亚历山大,但惧于其船队被灯塔照见,于是派人向倭马亚王朝的哈里发进言,谎称塔底藏有亚历山大大帝的遗物和珍宝。哈里发中计下令拆塔,但在黎民百姓的强烈反对下,拆到灯室时便停止。880年,灯塔修复。1100年,灯塔再次遭强烈地震的破坏,仅残存下面第一部分,灯塔失去往日的作用,成了一座瞭望台,在台上修建了一座清真寺。1301年和1435年两次地震,塔全毁。公元14世纪,亚历山大城发生了一场罕见的大地震,摇晃的大地以巨大的力量摧毁了这座古代世界的建筑奇迹。这座亚历山大城的忠诚卫士,这顶亚历山大城的王冠就这样消失了。
又过了一个世纪,埃及国王玛姆路克苏丹为了抵抗外来侵略,保卫埃及及其海岸线,下令在灯塔原址上修建了一座城堡,并以他本人的名字命名。埃及独立之后,城堡改成了航海博物馆(Naval
Museum)。1996年11月,一组潜水员在地中海深处发现了据说是亚历山大港灯塔的遗留物。
亚历山大灯塔的建造和毁灭:在总督托勒密一世宣布将建造灯塔之后,灯塔大概于公元前3世纪建造完成,他是埃及的首位马其顿统治者,亚历山大大帝的将军。托勒密一世在亚历山大大帝32岁的时候意外身亡之后于公元前305年称王,并很快宣布了灯塔的建造计划。灯塔在他的儿子托勒密二世执政时期建成。
根据传说,托勒密禁止索斯特拉特(Sostratus of
Cnidus)将他的名字刻在他的作品上。尽管如此,建筑师还是将以下的铭文留在了灯塔的基座上:
“Sostratus,Dexiphanes之子,Cnidian,代表在海上航行的人们将此献给神Saviour”;希腊文的原稿是
“ΣΟΣΤΡΑΤΟΣ ΔΕΞΙΦΑΝΟΥ ΚΝΙΔΙΟΣ ΘΕΟΙΣ ΣΩΤΕΡΣΙΝ ΥΠΕΡ ΤΩΝ
ΠΛΩΙΖΟΜΕΝΩΝ”这些铭文藏于一个石膏涂层的下方,在它的上方是一段赞扬灯塔的建立者托勒密的铭文。许多世纪之后,石膏被腐蚀掉了,露出了Sostratus的名字。
在956年,1303年和1323年的地震中,灯塔受到了极大的损害,当阿拉伯旅行者Abou Haggag Youssef
Ibn Mohammed el-Andaloussi于1166年参观了这个建筑物之后,他记载道:“
灯塔建造在岛屿的末端,成正方形,每边大概长8.5米,灯塔的西面和北面被大海所环绕。底座的尺寸,从顶端到底端大概高6.5米。然而,在面临大海的朝向,由于建造和倾向于一座陡崖的关系,那部分的底座比较大。平台的高度随着灯塔的墙不断地变窄而增加,直到达到它的最大
值。与灯塔的其他地方比起来,在这一边它被建造的很牢固,石材和基座的形状被设计的得很精美。我在此写道的灯塔的那一部分是新建造的,因为原来建造的部分需要替换。在朝海的南边,有一段我看不懂的古老的铭文;它不是灯塔本身的铭文,因为它被刻在一块坚硬的黑色石头上。海浪和海风将背景石头不断地侵蚀,铭文变得越来越清晰。字母A的尺寸稍微大于54厘米。字母M的顶部特别明显,就像铜锅炉上的巨大的洞,其他的字母的大小差不多都一样。灯塔的入口位于一个很高的地方。有一段高约183米的斜坡通向入口。斜坡由一系列弯曲的拱门支撑;我的一个同伴来到了下面的一个拱门处,他伸直了他的手臂,但还是不能触到拱门的两边。总共有16个这样的拱门,它们一个比一个高直到灯塔的入口,最后一个拱门特别高。
”el-Andaloussi对规模的描述与Thiersch的画作或建造图纸并不吻合,因为根据这些画作和图纸上所绘的周围的灯塔周围的其他物体的比例,灯塔至少占地80x80英尺。
古代人要求灯塔的灯光要能从35英里外就能看见。一个未经证实的传说提到灯塔的光能在敌人的船未到达港口之前将它们烧着。灯塔是一座以浅色大石块建造成的砖石建筑,灯塔由一下三部分组成:底层是一个有混凝土核心的正方形地基,中部是八角形的塔身,顶层为圆柱形的灯火楼。在它的最高点有一面巨大的镜子,它能用来在白天反射太阳光;在晚上,灯火楼里会生火。现存的一块由亚历山大造币厂生产地罗马硬币显示了在灯塔的四角都建有特里同的塑像。在罗马时期,灯塔的顶部建有海神波塞冬的塑像。16世纪绘制的灯塔想象图1303年和1323年的两场地震摧毁了灯塔,1480年,当埃及国王玛姆路克苏丹为了抵抗外来侵略,使用灯塔遗留下来的石料在灯塔的遗址上建造了盖特贝城堡。
亚历山大灯塔的建筑结构:亚历山大港灯塔(TheLighthouseofAlexandria)高120米,加上塔基,整个高度约135米。塔楼由三层组成:第一层是方形结构,高60米,里面有300多个大小不等的房间,用来作燃料库、机房和工作人员的寝室;第二层是八角形结构,高15米;第三层是圆形结构,上面用8米高的8根石柱围绕在圆顶灯楼。灯楼上面,矗立着8米高的太阳神赫利俄斯站立姿态的青铜雕像。整座灯塔都是用花岗石和铜等材料建筑而成,灯的燃料是橄榄油和木材。整个灯塔的面积约930平方米。聪明的设计师还采用反光的原理,用镜子把灯光反射到更远的海面上。这座无与伦比的灯塔,夜夜灯火通明,兢兢业业地为入港船只导航,它给舵手带来了一种安全感。
方形塔基14米高,实质上是覆盖在大岩礁上的一座三四层高的大棂。在塔基正中拔起的下层塔身有71米高,同样为方形,上端四角各有一尊《波赛东之子吹海螺》的青铜铸像,朝向四个不同的方向,用以表示风向和方位。中层塔身又缩成细柱形,9米高。在中层塔身的八角方位上立起八根石柱,共同支起一个圆形塔顶。这个洋葱头形的圆塔顶,成了后来伊斯兰清真寺建筑的重要参考借鉴物。上层塔身之上是一圆形塔顶,其中一个巨大的火炬不分昼夜地冒着火焰。塔顶之上铸着一尊高约七公尺的海神波赛东青铜立像,为这座建筑增添了神话与艺术的风采。
亚历山大港灯塔的外部造型非常美观考究,内部结构也十分严密复杂。
塔基的几层有50多个房间,估计这些房间是值班人员住宿、办公或操作各项业务,也可能是天文学家、气象学家观察天象的专用房间。三层塔身本不适用,为克服单调感,求得整体建筑具有艺术性的视觉造型,因而建有许多相当于楼房的层层窗口。一些研究者们认为塔身下层内部宽阔,从这里修筑了通到塔顶的倾斜的螺旋式上升的通路。在通到中层和上层的倾斜梯上还分别筑有32个和18个台阶。正中间有一个相当于现代电梯的人工升降装置,用以运送火炬燃料及各种物品,保证火炬长年日夜不熄。
据传,火炬的作用除本身的火焰光芒外,还设有一个凹面金属镜,反射出的耀眼的火炬火光,使60公里以外的航船能遥望到灯塔的方位,从而不会迷失方向。可径直向亚历山大港驶来。
常在海边走,哪有不湿鞋?正在臭美,一个海浪扑了上来,我的鞋呀,就这么报销在了埃及

远眺盖贝依城堡,厚实的外墙搭配着数座半圆形的塔楼,如今是人们赏景和拍照的最佳瞭望台......
1882年7月11日,英国分舰队炮轰亚历山大港,战争的硝烟弥漫在盖贝依城堡。英军炮火重创了盖贝依城堡,通过两度重修才使得碉堡重现旧日风貌。让盖贝依城堡伤痕累累的这场战争叫作“英埃战争”......
英埃战争:英埃战争是19世纪后期英国为镇压埃及人民民族解放运动、在埃及建立殖民统治而进行的侵略战争。这场战争以埃及的民族革命为开端,以英国侵略军彻底占领埃及而告终,战争结果使埃及从半殖民地完全沦为英国的殖民地。
战争背景:埃及地处欧、亚、非三洲咽喉,战略地位十分重要。16世纪,奥斯曼土耳其帝国侵入埃及,结束了马穆鲁克王朝。1769年,埃及马穆鲁克军团驱逐了土耳其统治者,宣布埃及独立。
1798年,拿破仑率军侵入埃及,建立起法国殖民统治。1801年,英国乘埃及人民反法斗争高涨之际,伙同土耳其军队打败法军。法国退出后,英国势力乘虚而入,但让土耳其总督统治埃及。1805年,埃及军官穆罕默德—阿利发动兵变赶走土耳其总督,打败继任的麦木鲁克贵族,夺取政权。1807年,英军侵入埃及,但被阿利领导的埃军打得落花流水。阿利代表新兴地主、商人集团的利益,进行了政治、经济和军事改革,推动了埃及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并在1831—1833年的第一次土埃战争中打败土耳其,占领了苏丹、叙利亚、黎巴嫩和巴勒斯坦。英国极端仇视埃及的强大,它先是唆使土耳其进攻埃及,发动第二次土埃战争,土耳其失败后,它又联合俄、普、奥等国对埃及施加压力,并出兵干涉。1840年11月,埃及战败,被迫签订《英埃协定》:埃及承认土耳其的宗主权,军队由25万减至1.8万,关闭造船厂,接受1838年英土商约(外国商品只交5%的关税,外国人有权在埃及从事贸易,禁止对任何物资实行专卖)。《英埃协定》使埃及的独立遭受沉重打击,标志着阿里改革的失败和埃及走向半殖民地。《英埃协定》为英国加紧对埃及的侵略大开方便之门。
1851年英国取得修建亚历山大至开罗铁路的特权,1856年法国取得开凿苏伊士运河的特权。经过10年施工,以12万埃及民工的生命为代价,运河于1869年开通。英国为控制运河,于18qi5年买下了埃及的全部股票,获得苏伊士运河公司44%的股票,取得了运河的控制权。1876年,埃及政府宣布财政破产,英法趁机掌握埃及的财政大权,对埃及实行“双重监督”,英国管理埃及的收入,法国管理支出,英法资本随之拥入,在埃及开银行、办工厂、经营公共事业和航运,从而控制了埃及的经济命脉。1878年8月,在英法策划下,埃及成立“欧洲内阁”,英法成为埃及太S皇,埃及总督成为他们的傀儡。1879年,埃及知识分子和爱国军官成立“祖国党”,以陆军中校穆罕默德·阿拉比一帕沙为领袖。祖国党提出埃及独立、反对“欧洲内阁”等主张,利用人民群众斗争的威力迫使总督伊斯迈尔改组政府,辞退外国官员,通过宪法,加强议会权力。英国怂恿土耳其废黜伊斯迈尔,任命他的儿子杜菲克为新总督。杜菲克听从英国摆布,组成反动政府,解散议会,逮捕祖国党人。1881年9月,阿拉比率陆军起义,包围王宫,获得人民群众的支持。杜菲克被迫召开国会。1882年祖国党组阁,阿拉比任陆军部长,取消“双重监督”制度,通过1879年宪法,英国眼看无法通过总督和内阁控制埃及,便决定进行武装干涉,以实现其蓄谋已久的侵占苏伊士运河和整个埃及的野心。
战争过程:英国侵略埃及的英埃战争随之爆发。1882年7月11日,英国分舰队炮轰亚历山大港。这支分舰队由8艘装甲舰、5艘炮舰和1艘驱逐舰组成,装备有69门大口径舰炮、88门中小口径舰炮和70门“米特拉约兹”炮,有舰员5700人。当时,亚历山大港的埃及守备部队有七千五百名训练较差的士兵,工事阵地简陋。经激烈交战,埃及伤亡2000人。英军2.5万人登陆,占领海港,并大肆洗劫。面对英军的侵略,祖国党立即发表告人民书,宣布“埃及民族和英国人之间进行着势不两立的战争”,允诺农民废除所欠外国人的债务。广大农民响应号召,踊跃参军,开罗等市举行反侵略示威游行。埃及军民在阿拉比的领导下,重点加强了开罗的北部阵线。1882年7月28日,埃及军队在道瓦尔村交战中使英军受挫。在接下来的三周内,埃军接连打退了敌人的数次进攻,使英军无法从北部进攻开罗。但是,阿拉比等人犯了一个战略错误,只加强了开罗北部的防线,而对东线防御未给予应有的重视,这是因为他们轻信了西方国家会遵守苏伊士运河区中立的保证。结果,英军把进军开罗的突破口定在苏伊士运河方面。8月,英军大量兵力在运河区登陆,20日占领运河区塞得港等要地,接着向开罗进犯,9月,在通往开罗的接近地泰勒凯比尔附近,双方进行了一场决战。埃及军民英勇抗敌,浴血奋战,坚守阵地达两个星期。英军改变策略,收买了游牧部落的封建贵族,特别是收买了参加抗战的贝都因族酋长。结果,英军于9月13日突破东部防线,埃及军队被迫退守开罗。阿拉比力图利用正在泛滥的尼罗河天险抵御敌人,并决定发动开罗十万军民进行首都保卫战。
战争结局:但是,开罗城内的官僚地主和部分军官动摇叛变,乘阿拉比指挥军民在城郊修筑防线之机,开门引敌入城。1882年9月15日首都陷落。阿拉比等爱国将领被俘,大量军民遭屠杀。英军攻陷开罗后迅速占领了整个埃及,战争以埃及的失败而告终。英埃战争的结束标志着埃及从半殖民地进一步沦为英国的殖民地。英国占领埃及后,担心法、俄效尤瓜分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其他领地,损害自己在中近东的殖民利益,于是一方面宣称对埃及的占领是“暂时的”,一旦秩序恢复,英军即行撤退;另一方面派遣其代理人以总领事的名义进行谈判。实际上,英国驻埃及总领事贝林是埃及的独裁者、英国殖民统治的代言人。他统治埃及25年(1883—1907年),恣意摧毁埃及的民族工业,奖励外国主要是英国投资,推行单一作物种植制度,扩大棉花种植面积,使埃及成为英国棉纺织工业的原料产地。埃及的国民经济完全依附于国际资本主义,埃及成为英国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的场所。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英国正式宣布埃及为其保护国。英埃战争中埃及的失敌,原因是十分明显的。阿拉比虽然是陆军中校军官,但他代表软弱的埃及资产阶级,对英国侵略的危险不做任何准备。
景区门口的小商贩们在卖着烤玉米和棉花糖......
说说这座没有进入的小小博物馆......
城堡正门的广场上陈列着一些古老的兵器,其中有19世纪点火发射的大炮。它使人想起1882年7月11日在这座城堡里发生的一场战斗,当时英国舰队入侵亚历山大,埃及军队进行了英勇的抵抗。
博物馆大厅左右两侧的大玻璃展览窗内各陈列着一艘古船模型。左为距今三四千年前法老时代的尼罗河船,它的外形很像中国龙舟,船身狭长,备有十多把木桨,头尾刻有荷花和纸莎草浮雕图案;右为公元六七世纪伊斯兰时代的帆船,船上的风帆可以灵活转向,这两个船模证明了埃及人民自古就掌握了航运技术。大厅中央是一幅油画,画面描绘着埃及共和国创始人纳赛尔总统检阅海军的场面。
一楼的展品介绍了埃及上古时代(公元前3200-前332年)的航海成就和当时著名的海战。那里好几幅从法老墓内发现的有关造船、打鱼、海战的壁画给参观者留下了难忘的印象。如至少有4500年历史的古都孟菲斯法老金字塔内的捕鱼图,逼真地描绘了当时船舶的结构及规模,那时船上可乘十多个人,并有竹篙。此外还有一幅与此同时代的造船图,生动地展示了古埃及先民用纸莎草制造船只的生产过程。纸莎草是非洲特有的植物,外形类似芦苇,浸泡后能把它压扁,可代替纸来画画、写字,同时又可将它捆绑成束,编结在一起做成船只,这就是埃及最原始的造船业。一楼还有一件巨型浮雕壁画复制品(原件在尼罗河上游卢克索神庙中),它描绘了公元前1486-前1468年第18王朝的五艘帆船,从尼罗河经过苏伊士古运河、大苦湖、红海,最后到达索马里贸易的情景。这幅浮雕壁画造型写实,极为细致地展示了当年海船的结构和设备,表示了海上贸易的场面。人们可以看到船上装载着牛、羊、猴子以及金银财宝,码头上水手们挑着树种、扛着粮包正走上甲板。
一楼展品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一只表现埃及海船围绕非洲远航的沙盘。它告诉观众,在公元前664至前525年埃及第26王朝时代,当时的法老曾派遣以“涅克哈”号(Nek
Hao)为首的船队探索非洲海岸线。它们从红海苏伊士附近出发,绕过好望角,经过直布罗陀海峡进入地中海,最后到达亚历山大,历时3年。过去只知道航海史上最早绕过好望角是在1497年,系葡萄牙人迪亚士所为,亚历山大航海博物馆提供的这一史料,使人耳目一新。
上古时代部分的结尾是一幅新创作的壁画,画上古埃及爱因--斯哈门教堂的祭士向希腊哲学家柏拉图传经送宝,背景是地中海和古埃及海船。不知上古时代埃及使者和柏拉图是否有所交往,但画面主题思想是令人信服的,它说明航海的伟大历史作用,它将古埃及的文明传播到了欧洲,连柏拉图那样伟大的智者也得到了很大的裨益。
博物馆二楼展出的是埃及公元前3世纪“希腊时期”直至当代的航海和海军历史。楼梯口拐角处布置着法罗斯古灯塔的复原模型。模型展现了2000多年前亚历山大港的繁荣景象:海湾中百舸争流,帆墙如云;在高耸云霄的灯塔导航下,一艘希腊式的海船正鼓帆进港。
二楼陈列着许多大幅历史画。那里有描绘12世纪埃及民族英雄萨拉丁领导人民抗击十字军入侵的油画,油画表现的是阿拉伯半岛上哈拉战役的场面,海岸上两军骑兵短兵相接,海面上埃及海军痛击敌舰,充分显示了埃及人民的大无畏斗争精神。从这幅画上的埃及军舰可以看出,13世纪时埃及的船舶较前先进,多桅多帆,体积也较大,形状很像中国的楼船。
在近代部分,博物馆用了很大篇幅突出埃及人民为收复、保卫苏伊士运河而作的斗争。人们不仅可以看到19世纪开凿运河的情景,而且还能看到埃及人民在20世纪50年代为争取运河国有化所走过的斗争历程。展厅中有一组表现1956年12月塞得港巷战的泥阿萨德阿萨德阿萨德阿萨德一幅描绘英法入侵部队狼狈撤退的油画旁,陈列着当年战争中的海军英雄画像、立功战舰的模型以及战利品。
景区门外照例是小摊贩。据说,这里的旅游纪念品90%以上来自义乌,顿失购买和参观的兴趣......
小物件还是挺有埃及特色的......
这张有青岛的感觉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