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春节埃及游记——埃及国家博物馆(一楼展厅)
埃及国家博物馆是当今世界闻名的大型博物馆之一,藏有埃及考古发现最精华的部分,也是世界上最著名、规模最大的收藏古埃及文物的博物馆。博物馆位于开罗解放广场,建于1858年,1902年迁至现在这座古老而豪华的双层石建筑内。这里珍藏着自古埃及法老时代到公元五至六世纪罗马统治时代的历史文物共10万多件。
一进入展馆就被深深地震撼了!但最为可惜的是,我的英文不好,讲解员的中文一般,于是这场游览就只能是凭借着拆强人意的中文加英文再混入曾经的历史知识的走马观花了
。其实这也是我不太愿意出国游的原因之一——我喜欢的是历史,但我的语言水平却远远达不到与人自由交谈的地步......

走进埃及国家博物馆,也许你会被展厅里堆得满满的“仓储式”展陈方式所震惊,但用第一任埃及国家博物馆馆长加斯顿·马斯皮尔的话来说,古埃及人就喜欢这样的摆设,埃及的神庙里面立满了雕塑,陵墓里每一寸可利用的空间不是摆满了东西就是写满了象形文字。就连经典的埃及民宅里的家居用品也都摆的满满的,所有博物馆的陈列方式虽然拥挤,但却很符合古埃及的审美。
博物馆只有两层,展品的摆放是按照这样的规律摆放的:一层是按年代顺序摆放,二层则是按照主题展出,陈列有最珍贵的馆藏。我是守规矩的人,买好照相票,心安理得地逛起来......
![]()
博物馆的一层主要展示古埃及的一般文物,其以年代的先后而划分为新王国、中王国、古王国三大组成部分,文物依各自所在年代而被分门别类。虽如此,但是想细细的玩味,确是需要充裕的时间的。其数量之庞大,其种类之繁多,令人啧然。
博物馆的一层主要展示古埃及的一般文物,其以年代的先后而划分为新王国、中王国、古王国三大组成部分,文物依各自所在年代而被分门别类。虽如此,但是想细细的玩味,确是需要充裕的时间的。其数量之庞大,其种类之繁多,令人啧然。
一幅埃及的地图,简介下埃及的历史......
前王朝和早王朝时期:前王朝和早王朝是古埃及文明的孕育时期,在这一千多年当中,尼罗河水年年泛滥,多次改变河道,留下的泥土冲击掩埋了平原上的许多历史遗迹。公元前5500年,埃及从旧石器时代转向新石器时代,东北沙漠干旱少雨的地区降雨量骤增,蔬菜大量生长,因此许多人迁徙到那里的山谷和绿洲居住,逐渐形成了依靠耕种和放牧的生活,形成了井然有序的社会群体。人们种植亚麻,生产纺织品,纺织业的兴衰和谷物的大量生产为埃及的经济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从此也开始了对外出口的贸易活动。
制陶是人类进步的重要一步,在前王朝时期陶瓷业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产量业相当大,但是到了末期更是出现了更加丰富的形式和装饰图案,同时还增加了更加先进的技术,如手动陶轮。它的主要特征是采用优质湿黏土制作,密封设计,平沿和手柄上有可以穿绳的小孔。罐的基色为粉红色,随着表面曲线变化,瓶身上画着一些深红色的装饰图案。图案大多取材于尼罗河上的自然风光,这是古埃及早期绘画艺术的特征。
古王国时期:埃及从第三王朝开始进入古王国时期,此时的埃及在社会经济生活和文化艺术领域取得空前的进步,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盛的国家。古王国时期,人们认定一切制度及真理(玛阿特)在世界被创造的那一刻就定制了下来,玛阿特以外的一切都是浑浊混乱的,只有法老才能运用玛阿特的真理,唤醒外界蒙昧的世界,消灭一切威胁和破坏国家安定的力量。法老创造一切并掌控一切,万物的生存和发展都必须依赖于他。第三王朝的第一位法老左塞王就是这一神秘王权思想的典型代表。他将都城迁至孟菲斯,并用石头为自己建造了一座全新的陵墓——阶梯金字塔。金字塔的附属建筑物包括仿造古代宫廷设计的围墙,四周围绕的王宫门面,用来祭拜死者的葬祭庙和为法老王权永世长存而建造的建筑,他们一起构成了一个金字塔复合建筑。建造这一宫殿还有许多重要意义:坚固的石材确保了他能不朽长存,特殊的外观造型突出了法老与平民的阶级差别,更能帮助法老们死后顺利的升上天界。到第五王朝的最后一位法老乌那斯,金字塔的墙壁上开始出现了金字塔文,也就是各种驱邪咒语,这些咒语伴随着过往走向来世,帮助他们最终与神结合,并成为阴界的王。除了塔文之外,为了给子孙后代留下一些记忆,也同样流行雕刻一些自传,这种初级阶段的文字载体为后世留下了不少的文献资料,他们大多描述贵族们凯旋归来或者出使其他国家而为法老带来了殊荣。为了让死去的人在走向永恒的途中不挨饿受冻,特意为他们准备了食物、饮料、衣服和膏药。墓碑下设有“虚假门”,他是死者与生者交流的通道,虚假门上画着人们正在使用祭祀物品的图画,通过这些图画死者能明白如何使用这些祭祀品。图画上的食物和衣服等用品也能供死者在阴间使用,墓中还有一些代表死者的泥塑雕像,有的在烤面包,有的在酿啤酒,埃及人认为这些雕塑能让死者继续生前的生活,永远衣食无忧。墓壁上的文字和图画对这一切都有详尽的描述,这些生动的叙述让我们仿佛置身于几千年前古埃及人的葬礼仪式之中。
中王国:经过第一中期的低迷之后,秩序和强大的中央集权随之到来。事实上在此之前第十一王朝末期的法老孟图霍特普已经统一了埃及,并把底比斯作为新的政治宗教首都和法老的安息之地。法老们希望延续辉煌过去的愿望自古王国末期就能从他们的葬礼建筑中体现出来。塞索斯特里斯是中王国时期最热衷于大兴土木的法老之一,在他的金字塔附近发掘到了许多一模一样的国王雕像和奥利西斯柱,这些都是用来纪念在国王的统治下埃及的强大与稳定。高度集权集中的建筑在卡纳克的阿蒙拉神庙中也可以看到,那里是埃及最重要的圣所之一。塞索斯特里斯的“白色祭坛”上的浮雕是埃及伟大的艺术作品之一。第十二王朝时期埃及内外都是一派充满活力和复兴的景象,例如在法尤姆建立了排水系统,这使得经济繁荣发展;勇士国王塞索斯特里斯三世征服努比亚以后在哪里建立了堡垒,确保了埃及对这一经济和军事重地的控制。在中王国时期新出现的最重要的宗教特点就是在阿比多斯出现在墓碑。阿比多斯是与奥西里斯有关的宗教中心,哪里有许多私人墓碑为的是让死者能象征性的参加每年神复活的庆典。在人死后通往永恒的旅途中去阿拜多斯朝拜是必不可少的一站。古王国时期,法老通常将墓地(被认为是“永恒之屋”)赐给贵族,因为只有法老死后才能去神界,所以还能替他们在神的面前说情,但是他们只能替那些在他的金字塔庇护之下埋葬的人说清。中王国末期,中央集权遭受了极大的危机,人们不再认为法老死后能保佑他们的臣民,而产生了确保获得永生的新方式。这种缓慢而逐步的宗教“民主化”现象影响着古埃及各个阶层的文化,这种“民主化”是对中央集权的极大威胁。中王国默契的许多法老既不能保卫疆土,也不能维持国内秩序,以致中王国最终灭亡。
新王国:新王国无论是在政治上还是艺术上无疑都是古埃及历史上最兴盛的时期。该历史时期出现的人物有图特摩斯三世、女王哈特舍普苏特以及大名鼎鼎的拉美西斯二世。新王国时期始于底比斯一些王朝对抗近东入侵者的伟大民族复兴斗争,当时北部的希克索斯人扬言要将他们的实力从三角洲地区扩展到整个埃及,于是驱逐希克索斯人的斗争便从第十七王朝的最后一位国王卡莫斯开始了,但直到第十八王朝初的几位法老阿赫摩斯和阿蒙霍特普一世斗争才取得最终的胜利,他们趁机将埃及的势力范围扩张到希克索斯人的本土以及巴勒斯坦和库什,他们是希克索斯人在统治埃及一百年中的同盟国。由此明显可以看出第十八王超初期的法老都是斗士,他们时刻准备着战斗。这样的历史背景对该时期的艺术风格也造成了深刻的影响,在描绘新王国时期法老的画面上,法老几乎都是身披铠甲,奋战在最前线的形象,强调了法老最为埃及保卫者的领导和勇气。收到叙利亚、巴勒斯坦等亚洲国家的影响,阿蒙霍特普二世以及后来的法老都保持了联系射箭、打猎和骑马的传统。对军事的重视也让军人获得了较高的政治地位和经济收入,从第十九王朝开始,凡是获得特别荣誉的退伍军人就可以得到一些世袭的土地作为奖赏。在新王国时期的王权还涉及到“大王后”这一人物,也就是国王的主要妻子,“大王后”会被提名为“阿蒙神”的妻子并被授权为王位产下一位继承人。这一人物的产生基于该时期的神话,即国王通常被认为是阿蒙神的儿子,这样一来就产生了国王神圣诞生的信念。拉美西斯二世无疑是新王国时期最著名的一位法老,他留下的遗址也是最多的。他重新发动了对东北边王国的战争,在卡叠石这一重要战役中大获全胜,与赫梯人签署了和平条约,条约以古埃及文字和卡得人文字两种文字书写,是世界上第一份和平条约。拉美西斯二世死后,法老无论是在宗教、政治和军事上的威信都减弱了,到了第二十王朝时经济上的问题更是让局势雪上加霜,这一点从拉美西斯三世、拉美西斯九世以及拉美西斯十一世统治时期的建筑规模就可以看出。
第三中期和后埃及时期:新王国末期第二十王朝的最后三位拉美西斯法老统治时期,政治和军事上都出现了危机,这也就是第三中期的开始。拉美西斯十一世统治期间,以法老为首的内战爆发。拉美西斯十一世在他统治的第十九年宣布一个“新时代”的到来,自此埃及历史陷入分分合合的循环,进入中央政权瓦解,地方势力独立的中间期。直到第二十六王朝,借助希腊人的力量将埃及重新统一起来,建都于三角洲的舍易斯,使埃及经历了一段时间的复兴,开启了后埃及时期。这一时期埃及进入了铁器时代,铁制工具越来越流行,铁器甚至普通到平民都可以冶炼,冶金技术达到新的水平,金属制造技术的提高也说明手工业生产、对外贸易的繁荣,金属货币产生,商品交换、流通更加便捷。新城市林立,城市居住人口增加。在这种社会背景下,阶层分化更加严重,土地兼并、佃农制、债务奴隶制不断上演,土地租赁十分流行。由于对外战争停止,外租奴隶减少,本地努力成为主要来源。在文化领域,好不容易统一起来的埃及在这空前繁荣之际也希望恢复达到之前的水平,雕塑和绘画都是模仿前朝的艺术传统,被称为“新古典主义艺术”,并且吸收了希腊绘画风格。这一时期最伟大的成就就是象形文字的发展,从圣书体演变为更便于书写的草书形式——世俗体。埃及的正式没落从舍易斯王朝的结束开始。波斯王冈比西斯征服埃及,把埃及变成波斯的一个行省,自称为法老,建立了埃及历史上第二十七王朝。但波斯的其他征服埃及的外族人不一样,他们采取恐怖屠杀的方式进行统治,沉重的赋税和劳役激起了埃及人和其他被奴役民族的强烈反抗,起义经常发生。这种状态一直持续到波斯王朝结束,最终起义者阿米尔塔依俄斯建立了第二十八王朝,不过这个王朝只有他一位法老,也只统治了短短的50年,波斯帝国一直在进攻埃及,直到阿塔薛西斯三世再次征服后对埃及实施了更为残暴的报复,至此长达2700多年的法老时代就此结束。此时的中国,距离秦国统一全国还有100多年的时间,中国辉煌的历史尚未开始,埃及已经熄灭了闪耀世界的光芒,开始了长期被外族占领、统治的岁月。继波斯之后,希腊、罗马、阿拉伯先后踏入这片土地。
希腊人的到来对被波斯暴力统治的埃及人来说是一种解放。但亚历山大英年早逝,在他短暂执政的一段时间里,他在三角洲沿海地区兴建了一座新的城市——亚历山大城,这里的居民多达70余万,主要有埃及人、希腊人和犹太人等,城内设施非常现代化,有港口、体育馆、图书馆、博物馆、商场、赛车场、城市居民供水系统、法院等,还拥有世界七大奇迹之一——亚历山大灯塔,成为地中海地区人口众多的繁华之地以及具有重大影响力的地中海希腊文化中心的城市。亚历山大死后,他的将军托勒密接管埃及。托勒密和他的六十位封有同样名字的子孙共同统治了埃及270年。在当地人面前他们以法老自居,在外交上却又从来不忘记他们希腊人的身份,因此赋予了埃及一种不寻常的双重特性。因此托勒密王朝的性质是希腊统治阶级联合埃及僧侣和贵族阶级的中央集权专制主义统治,托勒密王朝的法律也是希腊城市法与埃及土著法双重体系,语言也是希腊语与埃及语并存,但是如果埃及人想在政府部门谋求职位的话必须先学好希腊与这门外语。希腊与埃及两种文化尽管频繁的受到对方的影响,但却始终保持各自独立的特征。公元前4世纪后半叶在托勒密王朝后期,罗马人进入亚历山大并定居下来,埃及艳后克列奥帕特拉七世先后依附于罗马的凯撒和安东尼去的埃及的最高统治,但到了公元二世纪政治和经济上开始逐渐衰败,伴随着社会暴动和皇室内部冲突。罗马人屋大维占领了埃及,自此埃及成为了罗马的一个行省,作为“罗马的粮仓”而永久的丧失了独立。国内财富也逐渐重新分配,国家整体实力被削弱,希腊语和拉丁语成了官方语言。罗马时期的埃及在宗教上遭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罗马皇帝坐上了最高宝座,基督教在公元1世纪也传入了埃及,基督教与异教之间的冲突变得强烈,神庙被基督教徒捣毁标志着埃及文明的毁灭。罗马对埃及的统治长达600多年,在其统治的末期埃及人民起义频繁并最终发展成为革命斗争,成为摧毁罗马统治的重要力量,埃及最终被在阿拉伯半岛上崛起的阿拉伯人和伊斯兰教统治至今,古埃及上下5000年历史到此结束。
罗塞塔石碑:罗塞塔石碑被称为“通往古埃及文明的钥匙”,它以三种文字记录着托勒密王朝时期的一段诏书。 埃及国家博物馆的入口处矗立的是这座石碑的复制品,真迹却在万里之外的大英博物馆埃及馆入口处。
1799年7月15日,当时随着拿破仑占领埃及(1798年—1801年)的法军上尉皮耶-佛罕索瓦·札维耶·布夏贺在尼罗河三角洲上一个称为罗塞塔的港口城镇郊外,指挥圣朱利安要塞的地基扩大挖掘工程时,意外挖到一颗黑色的大石头。他意识到这颗石头的重要性而向指挥官阿卜达拉·杰克·德·门努瓦报告,后者决定应该将这颗大石送去给拿破仑在开罗设立的埃及研究所里之科学家们研究分析,并于同年8月运抵开罗。由于石碑是在罗塞塔郊外出土的,因此根据发现地点而命名为罗塞塔石碑。经学者研究鉴定:这是一块公元前196年埃及拖勒密王朝五世的一道昭令。拖勒密王朝是希腊移民过来的,在法老时代的最后期统治了埃及,最后一位法老就是经常被搬上电影的“埃及艳后”克丽欧佩特拉,而在克丽欧佩特拉以毒蛇结束自己的性命后,埃及的法老时代也就此宣告终结,并被纳入奥古斯都大帝的罗马帝国。1801年,拿破仑的大军被英军打败投降,也结束了法军在埃及为期三年的占领期。英军在占领亚历山卓后,与法方签订亚历山卓协约正式结束法军在埃及的占领,根据此协约法军在占领期间于埃及发现的古物,也应一同转移给英方。法军在撤退时并未依约缴出罗塞塔石碑,而是将它藏在一艘小船上准备偷渡回欧陆,可惜的是功败垂成半途被英军捕获。事后双方协议,法方可以保留之前的研究成果与石碑的拓印,但英方则获得石碑的实际拥有权。罗塞塔石碑在1802年时运抵英国,并且以英王的名义捐献给大英博物馆作为收藏,从此之后罗塞塔石碑一直被展示在博物馆的埃及馆中,是该馆最引以为傲的镇馆之宝之一。
罗塞塔石碑,高约114.4厘米、宽72.3厘米、厚27.9厘米,黑色玄武岩,重约762公斤。大理石的黑色表面上刻有涂上白漆的文字,石碑的两侧刻有后人加上的文字,其中左侧为“1801年时由英军在埃及获得”(Captured
in Egypt by the British Army in
1801),右侧则为“国王乔治三世捐赠”,虽然这块石碑曾在1998年时由大英博物馆的古物维护专家以现代化的手法清理干净还原其原貌,但上述的刻字由于也是近代人类文明事迹的见证之一,因此被保留了下来。除此之外,石碑底部左侧也有一个小角落蓄意被保留而没有清理,主要的目的是为了对照,让人们知道清理前与清理后的差异。
碑文中最先被辨认出的就是拖勒密王朝五世这位法老的名字。由于象形文字中的法老姓名,周围都会以一圈边饰圈起来,很好辨认。从而理解了象形文本中的星星点点。对于另一些常见字,如“庙宇”、“埃及”、“希腊”,也相应得到了确定。罗塞塔石碑中共有1419个象形文字,486个希腊文。随着学者研究,埃及象形文字之谜也就逐渐揭开。而这也是自从神庙祭司与书记官死后,相隔了1千多年,人们终于透过罗赛塔石碑,再次可以辨认埃及象形文字。
让-弗朗索瓦·商博良(1790-1832年):是法国著名历史学家、语言学家、埃及学家,是第一位破解古埃及象形文字结构并破译罗塞塔石碑的学者,从而成为埃及学的创始人,被后人称为“埃及学之父”。商博良在语言上表现了罕见的天分,对语言有着异乎寻常的自学热情。他13岁开始学习阿拉伯语、叙利亚语、迦勒底语、科普特语、拉丁语、希腊语、波斯语、希伯来语等十几种语言。商博良对东方语言,尤其是古代埃及的科普特语深感兴趣,就在破译工作陷入困境之际,他决定投身于破解这神秘的埃及象形文字之谜了。商博良经过七年的研究,以古希腊文为解读其它两种文字的钥匙,以希腊文的专有名词为线索,他找到了古埃及文版本中与之对应的词语。这一发现使他得以了解很多古埃及象形文字的发音。他利用自己的科普特语知识将其它象形文字与对应的发音联系起来。商博良整天呆在巴黎卢浮宫博物馆研究罗塞塔石碑及其它埃及文献的副本在巴黎各个图书馆里。他力求从象形文字的图形中读出科普特的文义,并逐步学会按古埃及人的理解方式来读解微妙的象形字符。1822年,商博良完成罗塞塔碑碑文的全文翻译,他将成果概括为“埃及象形文字译解体系”,提交给法兰西科学院。一开始他的观点受到其他学者的质疑,但随着越来越多的象形文字按照他的方法翻译出来,人们都承认他打破了象形文字1800年来的沉默。这一年,标志着埃及学的正式诞生。经过七年的研究,商博良编制出完整的埃及文字符号和希腊字母的对照表,为后来解读大量的古埃及遗留下的纸草文书提供了非常有用的工具。
部分文字来源于互联网
——2019.2.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