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春节再游广州——越秀公园(五羊雕像)
五羊石像屹立在公园的木壳岗上,是广州市重点保护文物,这座雕塑,被视为羊城的标志。
五羊石雕:五羊石像建于1959年,由尹积昌、陈本宗、孔丘传3位雕塑家创作。整座石像用130块花岗石雕刻而成,连基座高11米,体积为53立方米,仅羊头部的一块石料就重达2吨多。五只羊大小不一,母羊昂首远望,口衔谷穗,又似回眸微笑,探视人间。其余四羊,环绕其身,亲密依偎,或耍戏,或吃草,或吸乳。姿态各异,造型优美,情趣横溢。40多年来,五羊石雕被誉为广州城徽,为越秀山公园增色不少。五羊的传说也广为流传,海内外游客到此浮想联翩,流连忘返,纷纷摄影留念。“五羊衔谷,萃于楚庭”,是古代广州人民向往美好生活而衍生出来的神话故事。这的确是一个美丽的传说,对古代的百越人民来说,还有什么比“永无饥荒”更美好呢?五位仙人送给广州人民的优良稻种,加上广州地区阳光充足、气候温和、雨量充沛的良好自然条件,使广州人民获得大丰收,广州也就成了岭南最富庶的地方。五羊仙子降临广州,给羊城人民带来了吉祥与幸福,他们赠稻于民,并祝“愿此闤闠(huan
hui,意为街市),永无饥荒”,然后腾空而去,五羊化为巨石。
五羊传说:五羊传说是一个关于古代广州城的神话传说故事,是广州市别名五羊城、羊城、穗城、市内若干地名与许多本土品牌名称的来源。唐诗中已经开始使用五羊称呼广州城,而传说故事则可以追溯到晋代的记载,有数个略有差异的版本,明代以后基本定型。现今“五羊”、“羊城”已经成为了广州市的代称。一般认为五羊传说表现了中原先民开拓岭南的历史。2007年,五羊传说入选广州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据广州旧志记载,周惠王令楚熊子。目统治岭南,南海臣服于楚,作楚庭以朝,所以广州又称楚庭。关于五羊的由来及其传统有三个版本。
版本一:周夷王八年(公元前887年),
广州海天茫茫,遍地荒芜,曾一度出现连年灾荒,田野荒芜,农业失收,民不聊生。一天,南海的天空上忽然仙乐缭绕,柔美悠扬。随后便又出现了五朵彩色祥云,上有五位仙人,身穿五色彩衣,分别骑着五色仙羊。每只羊都口衔着“一茎六出”的优良稻穗,降临楚庭。仙人把稻穗赠给了广州人,并祝愿此处五谷丰登,永无饥荒。祝罢仙人骑彩云腾空飞逝。而五只仙羊因依恋人间,便化为石头留了下来,并一直保佑着广州风调雨顺。从此,广州便成了岭南最富庶的地方。这就是广州有“五羊城”、“羊城”、“穗城”名称的由来。
版本二:五仙降临的情形差不多,但传
说中的时间是南海人高固为楚威王相的时候, 即战国周显王时期。而据《广东通志》记载,五仙观的观址历
代曾多次迁建。宋代时在十贤坊(今北京路省财厅一带),南宋后期至元代在古西湖畔(今教育路一带)。明洪武十年(公元1377年),布政
使赵嗣坚持将原五仙观改作广丰库,于今惠福路坡山现址再建五仙观。在今五仙观的东侧,还有一块巨大的江砂岩似脚印状的凹穴,
称为“仙人拇迹”(即仙人脚印)。听起来这也有点太不严肃了,仙人们的降临之地一忽儿被搬到这,一忽儿被搬到那,搬来搬去还搬出了个脚印来了,未免有些儿戏。
不过,反正是有个他们落脚的地方,以供大家 伙儿纪念也就是了。有趣的还是那个脚印,有这么天真可喜的一说,大家也就天真可喜地
认可了。屈大钧的《广东新语》里说:“穗石
洞有一巨石,广可四五大,上有拇迹,迹中碧水泓然,虽旱不竭,似有泉眼在其下,亦一异也。”明清两代,这个“仙人拇迹”还先后以“穗石洞天”和“五仙霞洞”被列入羊城八景呢。广州人在这一档子事上的“求其”(随随便便兼漫不经心)和天真,令人莞尔。至于最后落脚到惠福路的五仙观,在解放前就已经荒废了,建国后才重加修葺,可是五仙人像和五头石羊未能在观内复原。倒是在越秀公园用一百三十多块花岗岩石雕了一座巨大的五羊雕像,据说,光是主羊头部的那块石料就有四千多斤重。
五仙的坐骑为什么是羊,而不是其他狮子老虎大
象之类,有人做过研究,一直研究到原始社会时期,并且说可能是由广州地区原始民族的图腾崇拜而来。那时我国南方曾经存在过五支姜姓的部族,都以羊作为自己氏族的图腾,用黄、红、黑、白、紫五种颜色相区别,他们崇拜羊,认为羊是吉祥的象征,给他们带来了幸福。其中,又以在广州地区从事原始农业的“黄羊”一支最
为兴盛,传说他们最拿手的就是种水稻,还是高产的,由此过上了较好的生活。看来“黄羊”这一部族的人不仅培育良种水稻有一手,还捎带着出伟大的作家——早在原始社会,他们就已经创作了这么一个万古流芳的流行小说了。还好那是原始社会,又没版税,要不然他们肯定不搞良种水稻,全当专业作家了。
版本三:晋朝时,吴修为广州刺史,还未 到任,有五仙人骑五色羊,背着五谷来到广州 州治的厅堂上。吴修于是在厅堂上绘五仙人
像以示祥瑞纪念,并且称广州为“五仙城”。现 在的广州惠福西路五仙观据说就是五仙人降 临之地,广州人为了纪念五仙人专门修建了
五仙观,在大殿内还有五仙和五羊的塑像。这 个版本的唯一漏洞,就是吴修还未到任,怎么 看得到已经来到广州州治厅堂上的五仙样貌,
并且在厅堂上绘出来?
相传很久以前,有一年广州大旱,庄稼颗粒无收,百姓无计可施,只好日夜祈求天神降福,他们的虔诚终于感动了五位仙人。仙人们骑着毛色各异、口衔稻穗的五只仙羊,飘然降临此地。他们把谷穗赠给人们,祝愿这里“永无荒饥”。说完就腾空而去,五只仙羊则变成石头留在人间。从此以后,这里年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因为这个神奇的传说,广州被称作“羊城”、“穗城”。今天,广州越秀公园内有五羊雕像,是广州最具象征意义的城徽。
二十世纪后,人们开始对五羊传说进行的神话学的研究。历史学者岑仲勉在1948年提出,五羊传说和神话是一则史前拓殖神话。当时羊为中原西北的畜牧动物,意味着“仙人”从北方来,手持的六出谷穗代表着产量高的粳稻。因此五羊传说的历史原型是西周末年的姬族人不堪楚人压迫,而沿着湘水流域南迁至岭南,同时携带家畜(羊)和农作物(穗),传播于南方。这也是粤人接受中原的先进文化,踏入文明的第一步之故事的浓缩和神化。
现代的研究认为五羊传说可能包括多种史实。其一是楚人把高产的水稻谷种传入岭南。楚国王室祖先的族姓是芈,意义同“咩”,是羊叫的象声词。其二是西周后期楚国境内汉阳一带的姬姓部族由于受到楚人的压迫,带着羊群和谷种迁移到岭南,将种植水稻的技术传播到广州和珠江三角洲地区。其三是依据《广州记》中“高固为楚威王相时”一句,认为战国时期的高固之部族带着稻谷种籽迁移到广州和珠江三角洲地区。高固为齐文公之后,姜姓,而姜从女羊声,因此以羊象征。
也有学者认为“羊”其实是楚文中“犬”的意思,因此五羊的传说其实是自壮侗民族和南越民族中共有的“犬取稻种”农业神话故事而来。源自岭南的神话故事流入楚地以后,被中原文人搜集改编后再次传入岭南。其中的“五色羊”其实是五色犬盘瓠。
寄南海黄尚书
唐·黄滔
五羊城下驻行车,此事如今八载余。燕颔已知飞食肉,龙门犹自退为鱼。
红楼入夜笙歌合,白社惊秋草木疏。西望清光寄消息,万重烟水一封书。
——《全唐诗·卷七〇五·四七》
提到五羊的文学作品可以追溯到唐代,如黄滔的《寄南海黄尚书》。诗中首句:“五羊城下驻行车,此事如今八载余。”即用“五羊城”来指代番禺城(今广州老城区)。《太平广记》中记载唐代传奇《崔炜》中有提到广州的城隍庙祭祀五羊,并提到骑白羊的“羊城使者”。宋朝诗词文学中也反映出这个传说与“五羊”别称的使用。比如宋人郭祥正著有《五仙谣》:“番禺五仙人,骑羊各一色;手持六秬穗,翱翔绕城壁;翩然去乘云,诸羊化为石至今留空祠,异像犹可识。……”,重叙了五羊的传说。唐宋诗中以五羊为典故指代番禺(广州)的还有很多,如唐代高适的“海对羊城阔,山连象郡高”[17],殷尧藩的“遐荒迢递五羊城,归兴浓消客里情”,李群玉的“五仙骑五羊,何代降兹乡”,皮日休的“五羊城在蜃楼边,墨绶垂腰正少年”;宋代白玉蟾的“何处人间得五羊,海城鼓角咽昏黄”,杨万里的“回望越台烟雨外,万峰尽处五羊城”、“我入五羊城,遂与山水辞”、“曲江近北差迟暑,不道江山胜五羊”,曾丰的“五羊一住阅三冬,谙尽人情与土风”等等。
清代苏长春画有《五羊仙迹图》,以六人全像构图,六人手持谷穗,左二右四,前方二人背对,后方四人正对,画上方有作者自题:五羊仙骑羊,蝗神骑驴,分野之下,能修德政,则蝗神逐蝗于神,种种兆年丰,九谷遍阡陌,故附祀之。
部分文字来源于互联网
——2019.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