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春节再游广州——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园(黄花岗公园)
黄花岗公园,又称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园,位于广东省广州市越秀区白云山南麓先烈中路,是为纪念1911年4月27日(农历辛亥三月二十九日)孙中山领导的中国同盟会在广州三·二九起义中牺牲的烈士而建的。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园是广州作为近代革命策源地的重要见证,是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改为纪念公园。1961年这里被国务院第一批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16年9月入选“首批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名录。2016年12月,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园入选《全国红色旅游景点景区名录》。
公园占地面积16万平方米,建筑规模宏大,园内300多米长的层级主干道两旁苍松翠柏排列有序。巍峨的正门为高13米的牌坊,上面镌刻着孙中山先生亲笔题词“浩气长存”
四个大字。园内有墓亭、陵墓、纪功坊、记功碑等。 园内还有黄花井、黄花亭、默池、四方池、八角亭等纪念性建筑。
![]()
GPS导航到公园南墓道入口——红铁门石牌坊......
GPS导航到公园南墓道入口——红铁门石牌坊......
广东地区流行着新春佳节互赠橘子的风俗,在民间,人们习惯上把橘字写成桔字,而桔字和吉字又很相近,新春时节民间用橘子相互馈赠以求吉利,希望在新的一年里大吉大利,小小的橘子也就成了人们的护身符。
![]()
![]()
南墓道为碑林,镌刻有“自由魂”“精神不死”等碑文,字字语重千钧。两条3米多高的连州青石透雕龙柱,夹道相对。可爱的卡通形象,让本应庄严肃穆的公园泛起生机与活力......
黄花岗原名红花岗,潘达微在安葬了烈士后,认为“红花”不及“黄花”一词雄浑优美,因此,在介绍烈士安葬情况的报道上,把红花岗易名为黄花岗。从此改名沿用至今。
1912年,广州军政府拨款10万元在原墓地建烈士陵园,孙中山亲自栽植了青松,并为墓园手书“浩然正气”四个打字。以后墓园还多次扩建。经核实,墓园收殓了喻培伦、林觉民等有姓名、事迹可考的烈士86名。建国后,人民政府十分重视陵园建设,筑起围墙,加强整治保护。1961年被国务院第一批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1年和1986年政府两次拨款维修,使浩气重光,1986年被评为“羊城新八景”之一,名“黄花浩气”。陈运和诗《黄花岗》赞“你是部耐读的黄封面的书即使时间从这儿飞逝
但上面的标点仍凝满殷红的血”。
南墓道为碑林,镌刻有“自由魂”“精神不死”等碑文,字字语重千钧。两条3米多高的连州青石透雕龙柱,夹道相对。可爱的卡通形象,让本应庄严肃穆的公园泛起生机与活力......
碑廊:1912年至1926年间,社会各界人士缅怀黄花岗起义仁人志士为推翻封建王朝不惜牺牲的壮举,树立起一块块纪念碑以表达他们对烈士们的景仰之情。斯人已去,丰碑长存,人们对黄花岗先烈的纪念和崇敬从未停歇。
喻培伦(1886-1911),字云纪,汉族,四川省内江市人。清末民主革命家,革命烈士。光绪三十一年,留学日本,三十四年加入同盟会。曾专研化学,研制炸弹,组织暗杀团,谋刺两江总督端方和摄政王载沣均未成功。1911年春,在黄兴的率领下随林觉民、方声洞等革命党人攻入广东督署,被俘后从容就义,时年25岁,为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
龙柱:国民党安南党部于1926年3月(民国十五年献造)。用著名的连柱青石雕刻而成,高3米,柱身为倒卷的青龙,柱底为鲤鱼跃龙门。这对龙柱,体现了革命先烈为中华民族腾飞而奋斗的磅礴气势。物是人非,唯有高大的榕树默默陪伴着百年风云......
黄花亭:建于1926年(民国十五年),是为前来拜祭烈士的人们提供休息的场所。亭亭黄花,离离白骨,以“黄花”命名,深深寄托着后人对英烈们高尚气节的赞誉之情。
默池:建于1921年(民国十年)。默池正面正处在主墓道,是瞻仰、拜祭先烈必经之道。池中间拱桥桥面为细密的阶梯,游客走上拱桥,由于斜坡的作用,便会不由自主地把头低下,恭敬地向前方烈士墓默哀,气氛庄严肃穆。桥身两侧花朵型的喷泉源源不绝,寓意爱国主义精神代代相传。
岗陵上安放着七十二烈士之墓,烈士墓构筑在岗陵之上,居于墓台当中,纪功坊峙立墓后。墓后的纪功坊上屹立着自由女神像,墓旁孙中山先生手植树苍劲挺拔。它出自孙中山先生手泽,是黄花岗墓园繁多的树木中最有历史意义的封植。1912年陵园初建时,两粤广仁善堂恭请孙中山先生手植松树四棵,这是仅存的一棵。
七十二烈士之墓:1911年4月27日(农历三月二十九日),同盟会发动广州起义失败,喻培伦、林文、林觉民、方声洞等100多人殉难。潘达微先生将收敛的72具遗骸营葬此地。
纪功坊:于1921年(民国十年)建成。纪功坊由前后各72块青石叠成崇山形,象征72烈士。这些青石分别刻上当时国民党海外各地支部名称和个人的名字,作为纪念他们捐款建设墓园有功的“献石”。纪功坊上的横额,是12个字的篆文:“缔结民国七十二烈士纪功坊”。由著名的革命党人章炳麟书写。 献石堆顶上屹立着自由女神像,表达了要为建立自由平等国家而奋斗的革命思想。
记功碑上刻有历史缘由和烈士英名,顶部是高举火炬的石雕自由神像。
《广州辛亥三月二十九日革命记》:于1934年刻置。这块青石碑刻是广州现存最大的碑刻,高3.92米,宽1.82米。碑的正面是邹鲁撰写的《广州辛亥三月二十九日革命记》,背面是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就义表。
广州起义(黄花岗起义):1910年11月孙中山、黄兴、赵声等革命党人在马来半岛的槟榔屿召开庇能会议,决定再次在广州发动武装起义,黄兴担任总指挥,在越华路小东营五号设立起义总指挥部。1911年4月27日下午5时30分,黄兴率130余名敢死队员直扑两广总督署,发动了中国同盟会的第十次武装起义广州起义。敢死队突入总督署,总督张鸣岐逃走,起义军焚毁总督署后,在东辕门外与水师提督李准派来弹压起义的北洋军短兵相接。起义军浴血奋战,终因寡不敌众而不幸失败。起义失败后,黄兴负伤撤回香港,喻培伦、方声洞,林觉民等革命志士牺牲100多人牺牲,牺牲的中国同盟会会员有名可考者八十六人,其中七十二人的遗体由同盟会员潘达微冒险奔走四方,由慈善机构出面收殓遗体,合葬于红花岗。潘达微将红花岗改名为黄花岗,这次起义因此被称为黄花岗起义。潘氏死后,亦附葬于此。
烈士陈文友、严确廷遗骸和“三·二九”死难烈士一同堆放于咨议局门前,后由潘达微收葬于黄花岗。1919年,审定七十二烈士第一批为56人,1922年,审定第二批为16人,1932年,审定陈文友等烈士13人,另立一碑,碑文为胡汉民所书。
潘达微,广东番禺人,1906年参加同盟会,三·二九起义失败后,他冒死发动广仁善堂收集烈士遗骸及以房契作抵押,购得东郊红花岗,是以秋日黄花喻烈士不屈的品格。从这以后,黄花岗之名沿用至今。
四方池:建于1921年(即民国十年)。当时民国菲律宾埠中国国民党第一支部、第二支部同敬献。池壁上刻着七十二烈士庐塘基(意思是房舍,有池塘)。
黄花岗所埋尸体共72具,故后人便以黄花冈七十二烈士相称,但七十二位烈士的姓名直到民国11年(1922年)春才完全查出,乃在黄花冈上勒石记名。黄花岗就义烈士远不止七十二人。据估计,广州起义牺牲的烈士多达百余人。根据当时国民党政府国史馆汇制的《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就义表》可以知道另外五位烈士:徐国泰、华金元、阮德三、陈甫仁、严确廷。历史上查出有姓名、籍贯、年龄可考者共八十六人。
七十二烈士的确定经历了一段复杂的过程:1918年由广东革命政府主持,由爱国华侨捐款重修七十二烈士陵园。孙中山为陵园巨型牌坊手书“浩气长存”四个大字。广东革命政府拟将烈士姓名、籍贯、事略镌刻于纪念碑石,但不能尽知烈士们的生平事迹。为此,参议院长下令,由参加广州起义后尚健在的同盟会员吴永珊、徐维扬、胡君毅等组成审查委员会,负责审查死难的烈士,计得五十六人,时为1919年。1922年又查出烈士十六人,合计共七十二烈士。1932年又查出烈士十四名,再立第二碑以为纪念。
烈士墓园内除了72烈士之墓外,还有被誉为中国航空之父的中国第一个飞机制造家和飞行家冯如之墓、陆军上将邓仲元之墓、被孙中山誉为“中国革命空军之父”的杨仙逸之墓、被孙中山称“为共和殉难之第二健将”的史坚如之墓以及越南烈士范鸿泰之墓等。潘达微先生、邓仲元、杨仙逸、冯如、史坚如等革命烈士也安葬于此。
邓仲元(1886—1922),原名邓士元,别名邓铿。广东惠阳淡水人,祖籍广东梅县丙村镇金盘堡,清朝末年随父行商于惠阳淡水(今惠阳市淡水镇),后落户淡水。早年在惠阳就读,肄业于崇雅书院,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入读广东将弁学堂,次年任将弁学堂步兵科助教、公立陆政学堂教习,并秘密加入同盟会。光绪三十三年,他任广东新军学兵营排长,代理左队队官。宣统元年(1909年)任黄埔陆军小学堂学长,将在陆小就读的陈铭枢、陈济棠、邓演达、张发奎、薛岳、叶挺、张云逸等人介绍入同盟会。次年即加入广州新军,参加黄花岗起义,从此步入长达十多年的戎马生涯。曾任广东军政府陆军司司长、粤军总参谋长兼粤军第一师师长,参加过广州黄花岗起义、光复惠州、讨伐袁世凯、驱除龙济光、统一广东等战役,
功勋卓著。国民政府在1935年通过了《纪念邓仲元办法》,确定每年3月23日为“先烈邓仲元先生殉国纪念日”,并颁布优恤邓仲元遗族的训令。除此之外,国民政府还发行纪邓邮票、塑立仲元铜像、建造“仲元号”战舰以兹纪念。在广州、惠州、梅州等地,也先后建立以邓仲元名字命名的学校、医院、图书馆、亭园、街道等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央人民政府追认邓仲元为革命烈士。邓仲元的故居、陵墓等,被当地政府列入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缅怀和学习邓仲元的英雄伟绩和革命精神,以告慰忠魂,策励后人。
浩气长存:孙中山书“浩气长存”四字镌于墓坊,竣工于1936年(民国二十五年)。入门是宽敞的墓道,长200米。墓道两旁苍松翠柏,烘托出满园黄花辉映碧血的庄严肃穆气氛。正门牌坊长31米、宽3米、高13米。门额上以花岗石镌刻着孙中山先生题写的“浩气长存”四个贴金大字。
部分文字来源于互联网
——2019.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