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慵懒猫咪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1956

2019春节再游广州——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旧址

$
0
0
2019春节再游广州——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旧址

    北京路附近的知名建筑还有它——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旧址......

    第一天来到这里吃了闭门羹,这里4点钟就关门了。本以为会留下遗憾,但租车后发现,这里离北京路很近,于是在北京路吃完早茶后,再次来到了这里......

    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旧址在广州市越秀区文明路215号,广东省博物馆馆内大院左侧的钟楼的礼堂中,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该建筑是1904年在广东贡院旧址兴建的两广师范学堂。1924年,孙中山在此设立广东大学,同年,孙中山将广东高等师范学堂改为广东大学。1926年下半年,为纪念孙中山,将广东大学改名为中山大学。
    旧址的正门是拱形圆柱廊,廊上有平台,廊下是门厅。楼下四周是柱廊走道。钟楼的前半部为二层,后半部—层。前楼外檐有女儿墙栏杆。四周转角处有小碉楼形式的墙面。上层有拱圆形的窗户,在窗户之间有双柱联立式的壁柱。整座楼房是砖木结构,其平面似“山”字形,因楼顶四面分别装有时钟,故称“钟楼”。钟楼占地面积为4375平方米。这里原是清朝科举考试的“贡院”。清末废除科举制度后,1908年改为两广优级师范学堂。辛亥革命后,又改为广东高等师范学堂。建国后,旧址已多次进行维修加固并辟为纪念馆。

    这里是原广东高等师范学堂的钟楼首层的礼堂,面积300多平方米。钟楼礼堂始建于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
    1924年1月,孙中山在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帮助下,在这里主持召开了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主席台上悬挂着中华民国国旗和中国国民党党旗。台下的代表坐位桌上均铺上白布。会场中间挂有万国旗,气氛非常热烈。
    出席会议的有孙中山、廖仲恺、汪精卫、胡汉民、林森、谢持等国民党人,还有李大钊、林伯渠、毛泽东、瞿秋白等跨党的共产党人。孙中山在会上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民族、民权、民生) ,阐述了国共两党合作的思想。大会正式通过了含有联俄、联共、扶助农工思想的《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和其他决议,选举了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和监察委员会,两会中均有跨党的共产党员参加。改组国民党组织,实现第一次国共合作。
    这次大会的召开,标志着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的实现和反帝反封建革命统一战线的形成。国共两党的合作,推动了工农运动的发展,掀起了反帝反封建的高潮。在中国近代史上写下了光辉的篇章。

    大厅里循环播放着孙中山先生闽南口音的演讲录音《救国方针》,实在有些听不懂,只好去看展板上的介绍......

     背景:1924年5月,孙中山正在广州白云山养病。当时,作为追随孙中山的民主人士上海《中国晚报》的沈卓吾决定为孙中山先生演讲录音。获得对方同意后,他带着录音师南下广州录下了这段珍贵的演讲。
    孙中山《救国方针》演讲录音文字:
    诸君,我们大家都是中国人,我们知道中国几千年来是世界上顶富顶强之国家,诸君,我们大家是中国人,我们知道中国几千年来是世界上顶富顶强之国家,谁不知道呢? 但是现在的中国是什么情形呢?中国现在变成世界上顶贫顶弱的国家,中国的人民到海外, 就被外国人欺负凌辱......在中国内,外国对我们的政府,对我们的国家亦看不起。 所以,外国就有意对中国来瓜分......后来,觉得瓜分很难实行,恐怕因为瓜分中国 会惹起各国攻打自己。所以,现在各国就协同商量,要把中国国事来共管,大家来共管中国 ,就是看不起中国,以为中国不能自己治中国。 
    诸君,试想想,我们中国几千年来是世界一个文明的国家。几千年前中国最强盛的时代,可谓千邦进贡万国来chao,各国都拜中国上风。到今日,中国反为退化,这是为了什么缘故呢?中国从满州征服以后,中国人就失了国家精神。中国亡国於满州二百六十多年,中国人民在 这二百六十多年之内睡著了。所以,中国就政治退化、文明退化,工商业退化,中国所以到今日民穷财尽,变成各国都看不起。 
    中国堕落到今日的地位,我们作为国民要有一种什么感觉呢?我们对於国家,第一知道我们今日之危险,先知道危险,我们就要设法避开危险,用什么方法能避开危险呢?就要大家同心协力来赞成革命,用革命方法、用革命主义来救中国。革命主义是什么呢?就是我们的三民主义。第一,民族主义......;第二,民权主义......;第三,民生主义......,用这三种主义来救中国。这 三种主义,我们大家要留心、要考究。那末,从哪里能考究这三民主义呢?对于三民主义, 我近日在广东高师,每个礼拜演说一次。头一讲民族主义,演说了六个礼拜讲完;第二讲民 权主义,又演说了六个礼拜讲完;第三讲民生主义,不日再来演讲。现在这民权主义、民族 主义已经刻印出书。就要诸君留心三民主义,要将这三民主义、这些演说,要留心详细阅读 。这三民主义是讲得很透澈的,是发挥得很精密的,内里有好多新思想、好多新发明。诸君 能读这三民主义,就晓得用什麼方法来救国。我们能按照三民主义这种方法、这种精神,大 家同心协力来救国,那中国就可以反弱为强、转贫为富、就可以同今日之列强并驾齐驱! 

 
   九天六夜秋闱苦 一点三方举子梦——广东贡院号舍基址陈列:2014年,国民党“一大”旧址修缮期间,在进行基础加固施工中,施工人员发现礼堂有人工构造物,经考古人员确定,系广东贡院号舍基址。2015年,在“一大”旧址庭院施工过程中,又发现贡院号舍旁的石路和一口贡井。为呈现广东科举的历史场景,还原广东贡院历史原貌的一角,在原址上推出了该微型陈列。
    贡院是科举考试举行乡试的考场,又称贡闱、贡场。最早出现在唐代,其后贡院的数量和规模发展迅速,到清代光绪年间,全国共有17座贡院。广东贡院是清代四大贡院之一,广东士子都在这里应试,迈出自己科考生涯中重要的一步,开始追逐自己的人生梦想。红楼,即明远楼,取自《大学》“慎终追远,明德归厚”之意,是广东贡院的最高建筑。有清一代,广东贡院共产生举人6千多名,是广东籍官员的摇篮,对广东传统文化的建构影响重大。钟楼,是在贡院旧址上建起的新式学堂办公楼。1905年科举制废除后,广东贡院被改建为两广优级师范学堂。后历经广东高等师范学校、国立广东大学、国立中山大学等沿革,见证了广东近代高等教育变革的全过程。这些新式学校在西方教育的影响下,采用西式教育和新的学制,是广东近代高等教育的开端,也是广东近代高等教育制度变革的缩影。


    在礼堂的侧边,陈列有《钟声:1924——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历史》展览,分为三个部分纵向梳理中国国民党“一大”历史暨首次国共合作的历史,追溯孙中山领导革命党人进行民主革命的艰辛历程、国民党组织变迁、国共两党创建黄埔军校、培育军事人才等历史性选择。同时,展出孙中山手书名单及中国国民党“一大”出席委员签名录。
    1924年1月20日至30日,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国立广东高等师范学校礼堂召开。大会通过了新的党章,改组了国民党组织,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形成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等重大政策,实现了第一次国共合作,敲响了国民革命的钟声,给中国国民党、中国共产党乃至中国社会带来了巨大而深刻的影响。
    本陈列纵向梳理了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历史暨首次国共合作的史迹:
    一、顿挫与酝酿。追溯孙中山先生领导革命党人进行民主革命的艰辛历程、国民党组织的变迁,以及孙中山先生改组国民党及联俄联共的历史性选择。
    二、召开与合作。再现中国国民党“一大”召开的历史场景、重要决策、重大成就,以及第一次国共合作下的国民党各级组织的重建。
    三、高涨与影响。在国共两党共同努力下,创建广东大学、黄埔军校一文一武两所学校,培育了革命的军事人才,工农运动蓬勃发展,国民革命迅速高涨,广东统一,北伐进展顺利。

    钟声:1924——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历史陈列
    前言:鸦片战争以来,中华民族内外交困,积贫积弱。无数仁人志士,竞相寻求救国良方。孙中山领导革命党人,屡败屡战,取得辛亥革命的胜利,开创了中国共和民主的先河。然而,中华民国重建后,共和制度却屡遭破坏。
    为了开创革命的新局面,孙中山与时俱进,决定改组国民党。1924年1月20日至30日,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东高等师范学校礼堂召开,大会通过了新的党章,改组了国民党组织,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形成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等重大政策,实现了第一次国共合作。
    在广州,在大钟楼,响起了革命的钟声,由此在全国掀起了国民革命浪潮,国共两党共同为实现中华民族的独立、富强、共和、民主和统一作出了巨大的努力。
    振兴中华,统一中国,是孙中山先生和中华儿女的共同夙愿,让我们藉此陈列,共同缅怀先辈的光辉业绩,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大元帅府......

    第一部分  顿挫与酝酿: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危机深重,孙中山为救国救民努力奋斗,却屡遭挫折。在经历了二次革命、护国运动、护法运动失败和陈炯明部兵变后,孙中山开始重新寻找革命的出路。

    第一单元  革命的顿挫:自1894年兴中会创立以来,30年间,孙中山为实现共和理想,领导了清末10次武装起义、二次革命、护国战争、护法战争等,革命组织的名称、革命目标、组织形式也随之变更,经历了同盟会、国民党、中华革命党、中国国民党等几个阶段。1922年陈炯明部兵变,革命阵营分裂,孙中山的革命事业又遭受重大挫折。
    图中为《南京条约》《辛丑条约》签订现场......

    孙中山先生手书同盟会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武昌起义:武昌起义,又称辛亥首义、武汉首义,是指1911年10月10日(农历辛亥年八月十九)在湖北武昌发生的一场旨在推翻清朝统治的兵变,也是辛亥革命的开端。黄花岗起义失败后,以文学社和共进会为主的革命党人决定把目标转向长江流域,准备在以武汉为中心的两湖地区发动一次新的武装起义。通过革命党人的努力,终于在1911年(清宣统三年)10月10日成功地发动了具有划时代意义武昌起义。起义的胜利,逐步使清朝走向灭亡,并建立起亚洲第一个民主共和国——中华民国,是亚洲和中国走向民主共和的开端,在中国历史中具有里程碑意义。武昌起义军事总指挥为蒋翊武,参谋长为孙武,总理为刘公。起义军掌控武汉三镇后,湖北军政府成立,黎元洪被推举为都督,改国号为中华民国,并号召各省民众起义响应辛亥革命。
    《大总统誓词》:倾覆满洲专制政府,巩固中华民国,图谋民生幸福,此国民之公意,文实遵之,以忠于国,为众服务。至专制政府既倒,国内无变乱,民国卓立于世界,为列邦公认,斯时文当解临时大总统之职。谨以此誓于国民。中华民国元年元旦 孙文(印)

    1921年10月1日孙中山致章太炎函,谈论时局及政治主张......

    共和之制,国民为国主体,吾党欲使人不忘斯义也,故颜其名曰“国民党”。党有宗旨,所以定众志。吾党以求完全共和立宪政治为志者也,故标其义曰:巩固共和,实行平民政治。
——1912年8月《国民党宣言》
    黄兴(1874年—1916年):汉族,原名轸,后改名兴,字克强,湖南省长沙府善化县高塘乡人。中国近代民主革命家,中华民国的创建者之一,孙中山先生的第一知交。黄兴是辛亥革命时期的先驱和领袖,以字克强闻名当时,与孙中山常被时人以“孙黄”并称。1916年10月31日,黄兴病故于上海。1917年移柩长沙,同年4月15日,受民国元老尊以国葬于湖南长沙岳麓山。
    宋教仁(1882——1913):字钝初,号渔父,湖南省常德市桃源人,中国“宪政之父”。1902年考入武昌普通中款学堂,常议论时政,萌生了“实行革命,推翻帝制”的思想,走上了反清革命道路;1904年2月华兴会在长沙成立,黄兴任会长,宋教仁任副会长。1904年因长沙起义失败,前往日本,入日本东京法政大学学习西方政治。1905年加入中国同盟会,任司法部检事长。1911年10月11日湖北军政府在武昌成立,宋教仁致力于建设民主共和政权,大力宣传革命宗旨。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宋教仁被任命为法制院院长。1912年8月中国同盟会改组为国民党。宋教仁希望在将来的国会选举中国民党能争取多数席位,在安徽、上海、浙江、江苏等地到处演说。1913年2月国会选举接近尾声,国民党取得重大胜利。1913年3月袁世凯惶恐不安,策划构陷宋教仁,未果之下,指使洪述祖派刺客在上海火车站将宋教仁暗杀。宋教仁为民主共和国捐躯,举国恸悼,孙中山先生为宋教仁撰写挽联:“作公民保障,谁非后死者。为宪法流血,公真第一人”。宋教仁一生坚守的民主宪政,是反对专z统治的有力武器。宋教仁的理想虽然没有实现,但他的宪政思想和献身精神,在中华民族追求民主的斗争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北京湖广会馆:为参与责任内阁的竞选,1912年8月25日,同盟会联合统一共和党、国民共进会、国民公党、共和实进会等四个党派,在北京湖广会馆组建成立国民党,推孙中山为国民党理事长。

    顾吾国之大患,莫大于武人之争雄,南与北如一丘之貉......
——孙中山1918年5月4日《辞大元帅职通电》
    《讨袁宣言》:袁世凯称帝以后不久,随即于1915年年底,爆发了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的“护国运动”。在全国人m的反对下,袁世凯被迫于1916年3月22日宣布撤销帝制。5月8日,各省军人在广东成立军务院,拒不承认袁世凯为总统,宣布由军务院“指挥全国军政”。 9日,孙中山发表了《第一次讨袁宣言》,号召人们继续战斗,全国一致响应,海外华侨也纷纷通电声讨。1916年6月6日,窃国大盗袁世凯在全国的唾骂声中,绝望而亡。护国战争随之结束。

    《八年今日》:1919年10月10日,中华革命党改组为中国国民党,“以巩固共和,实行三民主义为宗旨”。党名加“中国”二字,以示区别1912年的国民党。孙中山被推举为中国国民党总理。他当天发表《八年今日》,总结中华民国成立八年来革命 失败之教训,指出:党人“只图保守既得之地位,而骤减冒险之精神;又多喜官僚之逢迎将顺,而渐被同化矣。以是对于开国之进行,多附官僚之主张,而不顾人党之信誓。三民主义、五权宪法,悉置之脑后”。继谓“今日何日?正官僚得志、武人专横、政客捣乱、民不 聊生之日也。追源祸始,则政客实为万恶之魁。或曰政客不死,祸乱不止”。文末号召: “凡今日承认民国者,必当服膺于革命主义,龟勉力行,以达革命之目的,而建设一为民所有、为民所治、为民所享之国家,以贻留我中华民族子孙万年之业”。
    就任中华民国非常大总统:1920年10月,陈炯明部粤军克复广州。1921年4月,部分国会议员在广州举行非常国会。选举孙中山为大总统。5月5日孙中山在广州就任中华民国非常大总统。
    永丰舰:1922年第二次护法战争期间粤军总司令陈炯明与孙中山意见不合,其部下围攻总统府。孙中山、宋庆龄化妆逃出总统府,在舰长冯肇宪的护卫下,登上永丰舰,孙随即下令炮轰广州。从6月16日到8月9日,孙中山在舰上饮食起居,发出指令,之后退居上海。1923年,孙中山夫妇再度登上永丰舰以示对救驾的感激。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在北京逝世。将永丰舰改名为中山舰以纪念。



    第二单元  改组的酝酿:陈炯明部兵变后,革命事业陷入低谷,孙中山反思历次革命失败的教训,决心重寻良方,打开新局面。1917年11月,俄国社会主义革命的成功,给了孙中山新的启迪。孙中山与苏俄代表接触后,决定效法俄共组织模式,改组国民党。



    孙中山与李大钊会谈:1923年8月,中共领导人李大钊在上海与孙中山会见,对国共合作与中国国民党改组等问题,进行了深入交谈。









    第二部分  召开与合作:未同意中国国民党的思想,部署改组任务,孙中山在广州主持召开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大会发表了“一大”宣言,通过了新的党章,产生了新的领导机构。中国国民党的组织结构大为改观,政治理念也发生重大变化。在共产党员的积极参与下,中国国民党中央党部与地方党部实现了改组,初步创建了基层党部组织。
    第一单元  中国国民党“一大”的召开:1924年1月20日至30日,在国立广东高等师范学校礼堂,孙中山主持召开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大会通过了新的党章,选举了有共产党员参加的新一届中国国民党中央领导机构。在大会上,孙中山从新揭示了三民主义,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等重大政策。





















 





    第二单元  各级党部的改组与创建:国民党“一大”会后,中国国民党中央党部立即进行了重组。随后,中国国民党北京、上海、汉口执行部分分别组建,并筹备成立多个省党部、市党部,创建了大量的基层党部,国民党建立起自上而下的一套新机构。









    第三部分  高涨与影响:国民党“一大”会议结束后,国共合作的建立是革命力量迅速发展:创办学校,培育英才;创建军队,扶助工农运动,巩固广东民主革命策源地,掀起国民革命运动的高潮。北伐出师不到十个月,就打垮了北洋军阀吴佩孚、孙传芳的军队,使革命势力推进到长江流域,为统一全中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第一单元  广东大学、黄埔军校的建立:国民党“一大”会议结束后,孙中山着手在广州筹建一文一武两所学校,即国立广东大学与黄埔军校。黄埔军校实行军事训练与政治训育并重的治校方针,强调“党化军队”,以“主义建军”,是中国培育著名军事将领的摇篮。







    第二单元  东征南讨统一广东:国民党“一大”会议结束后,黄埔军校校军和驻粤的粤、湘、滇等部队统一改编为国M革命军。第一次东征打败了陈炯明部队,1925年11月底,东征军在粤闽边全歼陈炯明残部,第二次东征胜利结束。在第二次东征期间,国民政府还派部队进剿盘踞广东南路的军阀邓本殷部。南征部队于1926年1月中旬渡海作战,收复海南岛。东征和南征的胜利,使四分五裂的广东迅速获得统一,成为全国唯一的革命根据地,为举行北伐战争准备了比较巩固的后方基地。















    第三单元  农工运动的高涨:国民党“一大”会议结束后,国民党开始重视、组织、发动农工运动,在中国共产党的协助下,国民党中央党部成立农民部、工人部、支持地方成立农民协会、工人协会,并协助农工组建农民自卫队,工人自卫队等农工武装,形成了农工运动的高潮。

















    第四单元  北伐战争的进展:1926年6月,广州国民政府成立北伐军总司令部,誓师北伐。各路国M革命军气势如虹,所向披靡,短短数月,即攻克长沙、武汉,革命的影响力迅速扩大。































    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创建于1912年,是中国大型综合性公共图书馆之一。前身是明代羊城胜迹“南园”,后为清代广雅书局藏书楼,其中的“抗风轩”为孙中山早年从事革命活动的秘密据点。该馆被国务院批准的首批国家重点古籍保护单位,收藏古籍共计4万多种47万册,藏量居华南首位。

    钟楼大院的前面有块宽阔的广场,占地面积17460平方米。广场中间是一块大草坪,东西两端各有一个大讲台,周围绿树成荫。在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期间,因这里毗邻中共广东区委、中华全国总工会、省港罢工委员会、广东妇女解放协会和农民yun动讲习所,所以成为革命集会的重要活动场所。廖仲恺、何香凝、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林伯渠、陈延年、邓中夏、苏兆征、彭湃、张太雷、恽代英、刘尔崧、邓颖超等革命活动家曾在这里进行革命活动。广场成了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场所。
部分文字来源于互联网
 ——2019.2.6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1956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