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国庆·多彩黔行——安顺文庙
安顺文庙又名“府学宫”,坐落于贵州省安顺市东北之黉学坝。始建于明洪武27年(1394年),天启二年(公元1622年)毁于兵燹,天启上年(1624年)重建。后经清康熙七年(1668年)、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道光十七年(1837年)几次增建、修复,臻于完备,成为一处占地约11亩,沿中轴线依次抬升对称分布的规模宏大、布局严谨、庄严典雅的古建筑群。安顺文庙坐北向南,占地面积11500平米,现存建筑22处,1982年,贵州省人民政府核定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升级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文庙进门处有“礼门”、“义路”。“礼门”、“义路”间,耸立一堵透雕石人、石花墙,称“宫墙”,上方横额书刻“宫墙数仞”四字,是一座精美的照壁。宫墙左侧脚下,竖一块条形石碑,刻“文武官员军民人等在此下轿马”称为“下马碑”。
庭院两旁肃立两座石牌坊,分别刻有“德配天地”、“道冠古今”。看到大门内的照壁和两边的牌坊,就知道,这里的建筑真的很是古老了......
安顺府文庙共有四进。第一进分上下两院。由于就坡而建,四进建筑物也随之升高。入得文庙正门至第一院落,内有半月形水池,称为泮池。池上石桥虽小,却也拱有三个桥孔,每个桥孔上方嵌有石雕龙首或狮头,各个俯视水面。
在古代,凡中秀才得从石桥上过,名“游泮”。秀才是初中毕业生,因此,我们都堂而皇之地从桥上经过了
......

安顺文庙依“孔明丘”的缓坡而建,按规制沿中轴线对称布局建筑,形成了一座典制齐备、布局严谨、捭阖有致、工艺精巧绝伦的府级文庙。至今仍保留着明、清文庙的历史原貌。是中国现存最精致的文庙。
过泮池桥,可见棂星门,那是一座颇雄壮的石雕牌坊,坊楹上刻有"棂星门"三个大字,在它的前面左右坊门脚下,各铺有七级垂带踏跺。它的坊柱上刻有八仙,坊栏上镂有戏文以及展现过去读书人功成名就的画面,气氛浓烈,构图细腻,生动逼真。在棂星门两侧,各有一硬山顶建筑物,称为"节孝祠"和"名宦祠"。
经棂星门,便到了文庙的第三进大院,亦是由方形石板铺地,呈长方形。院子的东西两端,各有一栋单间重檐歇山顶亭阁,造型相同,是祭祀时张榜公布祭孔官员名单处。东面的为"奎文阁",西面的尊经阁已毁。
这里现在竟然悬挂的是贵州省历届高考状元的名字。真心第一次在文庙中看见这样的布置,心想:在中国教育改革的争议声中,贵州人民还在质朴地希望他的子弟好好学习,是一种多么不容易的坚持啊......
以考试定取舍的科举制度,为勤学苦读且具有真才实学的大批士人脱颖而出提供了入仕的机会。出现了“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出将入相的竞争局面。此出左者为明清安顺籍科举入仕而显名后世者,可以窥见当时安顺文化教育的兴盛。
据《安顺府志》、《续修安顺府志》、《贵州通志》等记载:安顺从中国古代设置科考制度以来,仅明清两代,考取的进士就达一百零二名,其中武进士壹拾三名,举人八百零六名。这些进士、举人为宣传安顺、建设家乡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沿九级石阶上,有一座面阔五间悬山顶式建筑,名"大成门",又称"戟门"。大成门明间有一对大可合抱、高三米多的巨大楹柱,是整石深浮雕式盘龙石柱,柱础石狮背驮巨龙。狮首相对,龙身腾跃,气势非凡。
孔子是我们行业的祖师爷,来到这里,参拜祖师爷是理所当然的事情了......
门两边的这两根石柱简直太华美了......
安顺文庙石雕,体裁广泛,技法多样,图案生动,寓意深远。尤其是大成殿前一对有着600年历史的整石镂空雕云龙石柱,不仅体现了中国传统“天圆地方”的天地观,而且集多种精湛石雕技法于一体,为目前国内绝无仅有。相传,该柱工酬以石粉计付,寸粉寸金。著名古建筑专家单士元、祁英涛先生考察安顺文庙时,曾为之惊叹,夸赞为“石雕艺术的殿堂”。
第三大院,是由正殿(大成殿)、两庑和大成门合围而成的一座四合院。进入大成门,过一座方形石台——"天子台",就到了文庙核心建筑——大成殿。
其精彩之处,也是文庙点睛之笔就是明间檐下的两根檐柱,是用两块巨石透雕镂成的石云龙狮;造型生动,动感强烈。柱身内实外空,内方外圆。外为浮云游龙,内为浅刻云纹。柱础为石雕狮子,柱高近五米,直径约八十厘米,工艺精湛绝伦。两条石龙宛如从天而降,龙身时隐时现,龙首遥相呼应,栩栩如生。柱础石狮为雌雄二狮,雄狮足蹬绣球,雌狮怀哺幼狮,口含铜铃。二狮背负万钧,昂首奋吼,形象骁猛异常。狮龙之间形成一种相互呼应之势,龙愈显飘逸,狮更为壮健,动感强烈,浑然一体。龙柱以透雕为主,兼集浮雕、圆雕、平雕等技法,技艺炉火纯青,令人叹为观止,具有较高的文物价值和艺术价值,是全国现存唯一的透雕云龙龙柱。它们与大成门外的另两根石龙柱,同被称为"文庙四大石雕瑰宝"。
至圣先师——孔子......
颜回与子思......
孔庙祭第二等。因有12人,故称“十二哲”。初名十哲,始于唐开元八年(720年)。国子司业李元认为颜子配享为立像不合礼制规定,四科弟子闵损等列像庙堂不参享祀,而何休等22位先儒反沾从祀不妥,“岂有升堂入室之子独不沾春秋配享之余”,建议以四科弟子祭。朝廷接受他的建议,命以圣门四科弟子(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 祭,均为坐像。
清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升朱熹位居十哲之后,乾隆三年升有若为十二哲之一,居颛孙师之后、朱熹之前。
十二哲配祀于大成殿内,位于殿内东西两端,每端各6位:东面为闵损(子骞)、冉雍(仲弓)、端木赐(子贡)、仲由(子路)、卜商(子夏)、有若(子若);西面为冉耕(伯牛)、宰予(子我)、冉求(子有)、言偃(子游)、颛孙师(子张)、朱熹(元晦)。
闵损:字子骞。春秋时期鲁国人,孔丘弟子,为七十二贤之一。闵子以孝闻名,为二十四孝之一,孔子称赞说:“孝哉,闵子骞!人不间于其父母昆弟之言”。
冉雍:字仲弓,春秋末期鲁国人。少昊之裔,周文王之子曹叔振铎数传至冉离,世居“菏泽之阳”,人称“犁牛氏”,受儒教祭祀。冉雍曾做过季氏私邑的长官,他为政“居敬行简”,主张“以德化民”。
端木赐:字子贡,以字行。华夏族,春秋末年卫国人。孔子的得意门生,孔门十哲之一,“受业身通”的弟子之一,孔子曾称其为“瑚琏之器”。子贡在孔门十哲中以言语闻名,利口巧辞,善于雄辩,且有干济才,办事通达,曾任鲁国、卫国之相。他还善于经商之道,曾经经商于曹国、鲁国两国之间,富致千金,为孔子弟子中首富。“端木遗风”指子贡遗留下来的诚信经商的风气,成为中国民间信奉的财神。子贡善货殖,有“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之风,为后世商界所推崇。
仲由:字子路,又字季路,鲁国卞人。“孔门十哲"之一,受儒教祭祀。仲由以政事见称,为人伉直,好勇力,跟随孔子周游列国,周敬王四十年(鲁哀公十五年),卫乱,父子争位,子路被蒯聩杀死,砍成肉泥。三月初三结缨遇难,葬于澶渊。
卜商:字子夏,尊称“卜子”或“卜子夏”。春秋末年晋国温地人,一说卫国人,“孔门十哲”之一。性格阴郁,勇武,为人“好与贤己者处”。以“文学”著称,曾为莒父宰。提出过“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的思想,还主张做官要先取信于民,然后才能使其效劳。后来孔子丧,孔门乱,子夏到魏国西河教学。李悝、吴起都是他的弟子,魏文侯尊以为师。宋人疑之,《诗》、《春秋》等书,均是由他所授。在孔门弟子中,子夏并不像颜回、曾参辈那样恪守孔子之道。他是一位具有独创性因而颇具有异端倾向的思想家。他关注的问题已不是“克己复礼”(复兴周礼),而是与时俱进的当世之政。因此,子夏发展出一套偏离儒家正统政治观点的政治及历史理论。
有若:即有子,孔子重要弟子,被尊为儒学圣贤。其氏为有,名若,字子有,或云字子若,未知所据。据《孟子》记载,有若认为孔子在人群中好比“麒麟之于走兽,凤凰之于飞鸟,泰山之于丘垤,河海之于行潦”,宣称“出于其类,拔乎其萃,自生民以来,未有盛於孔子也。”孟子所谓的有若“似圣人”,非指相貌,而是指他在思想上非常接近孔子。有子强识好古,明习礼乐,倡和睦,重礼教。曾提出“礼之用,和为贵”等学说。但亦曾辩证地论述礼与和的关系。他说道:礼的应用,要以能够斟酌损益,从容中和为最可贵。但如果什么事情都死守着礼规不放,有时也会行不通的。一味地用和,而不用礼来规范,也是不行的。《史记》亦载:“有若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有子去世后,葬于肥城,鲁悼公曾向他吊唁志哀。
冉耕:字伯牛,春秋末年鲁国人。孔子弟子,为孔门四科“德行”代表人物之一,受儒教祭祀。为人端正正派,善于待人接物。在孔子弟子中,以德行与颜渊闵子骞并称。因恶疾早逝。孔子哀叹其“亡之,命矣夫!”《史记》载:“孔子曰:‘受业身通者七十有七人’,皆异能之士也。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孔子对冉子十分器重,其任鲁国司寇时,冉子曾为中都宰。后,冉子得了不治之症,孔子亲自前去探望。握着冉子的手,望天长叹,悲痛异常。
冉求:字子有,通称“冉有”,尊称“冉子”,鲁国人。周文王第十子冉季载的嫡裔。春秋末年著名学者、孔子门徒。孔门七十二贤之一,受儒教祭祀。以政事见称。多才多艺,尤擅长理财,曾担任季氏宰臣。前484年率左师抵抗入侵齐军,并身先士卒,以步兵执长矛的突击战术取得胜利,又趁机说服季康子迎回了在外流亡14年的孔子。帮助季氏进行田赋改革,聚敛财富,受到孔子的严厉批评。冉求是孔子的最得意的门生之一,在孔子的教导下逐渐向仁德靠拢,其性情也因此而逐渐完善。
宰予:字子我,亦称宰我,春秋末鲁国人,孔子著名弟子,“孔门十哲”“言语”科之首,“孔门十三贤”之一。活跃,好学深思,善于提问,是孔门弟子中少有的曾正面对孔子学说提出异议的人。他指出孔子的“三年之丧”的制度不可取,被孔子批评为“不仁”
。他还向孔子提问了一个两难的问题,孔子认为宰予在愚弄人。宰予昼寝,在课堂上打瞌睡,被孔子形容为“朽木”和“粪土之墙”。孔子认为宰予言行不一,说自己“以言取人,失之宰予”,并且从宰予那里改变了自己以往的不足,说:“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是。”
言偃:字子游,又称叔氏。汉族,春秋时吴地常熟人。孔门72贤弟子中唯一南方弟子。擅文学,曾任鲁国武城宰,阐扬孔子学说,用礼乐教育士民,境内到处有弦歌之声,为孔子所称赞。孔子曾云:"吾门有偃,吾道其南。"意即我门下有了言偃,我的学说才得以在南方传播。故言偃被誉为“南方夫子”。后人配祀孔庙,称“十哲人第九人”,受儒教祭祀。唐以后多次追封。明嘉靖时改称“先贤言子”。
颛孙师:复姓颛孙、名师,字子张,春秋战国时期陈国人,孔门十二哲之一,受儒教祭祀。颛孙师为人勇武,清流不媚俗而被孔子评为“性情偏激”,但广交朋友。主张“士见危致命,见得思义,祭思敬,丧思哀”,重视自己的德行修养。
朱熹:字元晦,又字仲晦,号晦庵,晚称晦翁,谥文,世称朱文公。祖籍徽州府婺源县,出生于南剑州尤溪。宋朝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儒学集大成者,世尊称为朱子。朱熹是唯一非孔子亲传弟子而享祀孔庙,位列大成殿十二哲者中,受儒教祭祀。朱熹是“二程”(程颢、程颐)的三传弟子李侗的学生,与二程合称“程朱学派”。朱熹的理学思想对元、明、清三朝影响很大,成为三朝的官方哲学,是中国教育史上继孔子后的又一人。朱熹著述甚多,有《四书章句集注》《太极图说解》《通书解说》《周易读本》《楚辞集注》,后人辑有《朱子大全》《朱子集语象》等。其中《四书章句集注》成为钦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标准。
现在,安顺依托文庙的历史功能,在文庙内陈设了“中国科举文化”、“孔子圣迹图”、“乡贤、名宦”等展览,复原了大成殿内的孔像、“四配”、“十二贤哲”陈列及“万世师表”等匾额,使安顺文庙所承载的历史文化和教育传统更加突显于世人面前,儒家思想和孔子学说精华进一步得到了彰显。
科举制度自隋创立、唐完备、宋改革、元中落、明鼎盛至清灭亡,历时逾千年。数不清的中国读书人在科举的道路上,以经史子集为本,以“学而优则仕”为纲,穷其一生,竭尽全力,换取仕途功名。科举之利弊,自有众人评说,然而它确实又是我们不可或缺的一段历史,其影响依然可以从当今高考等各类考试中窥见一斑。
中国古代的科举考试分四个阶段:童生试、乡试、会试、殿试。
童生试也叫“童试”;明代由提学官主持、清代由各省学政主持的地方科举考试,包括县试、府试和院试三个阶段,院试合格后取得生员(秀才)资格,方能进入府、州、县学学习,所以又叫入学考试。
乡试:明清两代每三年在各省省城(包括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主考官由皇帝委派。考后发布正、副榜,正榜所取的叫举人,第一名叫解(jiè)元,第二名至第十名称“亚元”。
会试:明清两代每三年在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考试由礼部主持,皇帝任命正、副总裁,各省的举人及国子监监生皆可应考,录取三百名为贡士,第一名叫会元。
殿试是皇帝主试的考试,考策问。参加殿试的是贡士,取中后统称为进士。殿试分三甲录取。第一甲赐进士及第,第二甲赐进士出身,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第一甲录取三名,第一名俗称状元,第二名俗称榜眼,第三名俗称探花,合称为三鼎甲。第二甲第一名俗称传胪。
科举是中国古代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做科举。士子应举,原则上允许‘投牒自进’,不必非得由公卿大臣或州郡长官特别推荐,这一点是科举制最主要的特点,也是与察举制最根本的区别。科举制改善了之前的用人制度,彻底打破血缘世袭关系和世族的垄断;“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部分社会中下层有能力的读书人进入社会上层,获得施展才智的机会。但后期从内容到形式严重束缚了应考者,使许多人不讲求实际学问,束缚思想。
在中国,科举制从隋朝(一说唐朝)开始实行,直至清光绪卅一年(1905年)举行最后一科进士考试为止(世界上最后一届科举考试结束于1919年的越南阮朝),前后经历一千三百余年,成为世界延续时间最长的选拔人才的办法。
《孔子圣迹图》是由清代画家焦秉贞所著的一幅国画。该画为绢本设色,纵29.2厘米,横35.7厘米,现流落于美国圣路易斯美术馆。《孔子圣迹图》主要取材《史记·孔子世家》,亦兼采《孔子家语》、《论语》和《孟子》等,因事绘图,缘图配文,图文并茂反映孔子一生行迹。
《孔子圣迹图》构图精练,造型完美,生动传神,不但反映了孔子的伟大思想,而且能使世人知晓至圣先师的善德懿行、人文内涵,也表达了人们对孔子的崇仰之意。焦秉贞画法参酌西法,注重明暗晕染和远近透视,使对象具有立体感和纵深感,在工笔重彩画法中创立新格。此图表现了孔子周游列国,游说诸王的典故。
焦秉贞,清代宫廷画家。生卒年不详,字尔正,山东济宁人,康熙时官钦天监五官正,供奉内廷。擅画人物,吸收西洋画法,重明暗,楼台界画,刻划精工,绘有《仕女图》,《耕织图》等。
孔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世界著名文化巨人。出生于鲁国陬邑,少时贫贱,敏而好学。青年时曾做“委吏”“乘田”等小官。中年聚徒讲学,首开私人讲学之风。五十岁出仕,因与执政者证件不同,五十四岁辞官职周游列国,宣传仁政、德治等政治主张,历一十四年奔波而不馁。六十八岁返归鲁国,专心从事教育和整理古代文献,七十三岁志赍志以终。
孔子周游列国是从鲁国出发,大致走了卫国、曹国、宋国、齐国、郑国、晋国、陈国、蔡国、楚国、等地。现如今大致路线曲阜——菏泽——长垣——商丘——夏邑——淮阳——周口——上蔡——罗山,然后原路返回。”从55岁到68岁,孔子带着他的若干亲近弟子,用了十几年的时间在鲁国周边游历。从《孔子历史地图集》书内“孔子周游列国图”标注的线路图来看,孔老夫子当时周游的,有卫、曹、宋、郑、陈、蔡、楚诸国。说起来不算少,但大多是春秋时期的蕞尔小国。楚算是大国,但孔子只到了楚国的边境。孔子还打算西去晋国,但由于时局不好,结果只是在黄河边上感慨了一番,“美哉!水洋洋乎,丘之不济,命也夫!”最终连黄河也没过。
安顺文庙的修建,开启了黔中六百年的兴学历程。安顺文庙是中国西南民族地区较早建成的文庙之一,是明王朝为永镇边陲,“以怀柔而教化边夷之民”,实施“移风善俗,礼为本;敷训导民,教为先”政治手段的反映。充分体现了明清儒文化由中原向西南边远地区延伸发展的历史。是研究西南地区庙堂文化最好的实物资料。有“黔中儒学圣殿”、“中国现存最精致的文庙”、“石雕艺术的殿堂”、“贵州省十大最美古建筑”之美誉。
部分文字来源于网络
——2018.10.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