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端午徐州行——徐海道署
在徐州,还有一处与徐州会战息息相关的建筑,就是这座夹杂在现代建筑中的危房——徐海道署。这里曾是国民政府第五战区司令部,司令官李宗仁坐镇徐州指挥徐州大会战其中包括著名的台儿庄大战。这篇文章不知为何,也被删除了......
徐海道署亦称“道台衙门”,为江苏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道台衙门是明清两代徐州地区及民国时期徐海道的最高行政机关,徐海道为民国置,属江苏省,治铜山县,辖铜山、丰县、沛县、萧县、砀山、邳县、宿迁、睢宁、东海、灌云、沭阳、赣榆十二县。民国时期及1949年后又作为高级军事机关驻地,台儿庄大战时第五战区长官司令部、淮海战役时国民党徐州“剿总”司令部、中国人民解放军装甲兵司令部都曾驻于此。
徐海道署现存的大堂位于徐州市中心文亭街北侧,整个建筑被铁栅栏围住,大门外立着一块“徐海道署”的碑,上书“江苏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大堂墙壁多处破损,门窗木结构也破烂不堪。大厅西墙上部出现一个数平方米的大洞,屋顶瓦片多处缺失,甚至出现一两处较大的破洞。透过大门缝隙能看到,里面堆满了杂物。
除衙门现存的5间大堂因年久失修摇摇欲坠外,其标志性组成部分衙门照壁更是凄凉,照壁一墙之隔建起的楼房令其失去了恢复原貌的空间。
整个长约30多米的照壁被一栋建筑物阻挡得严严实实,而建筑物距离照壁不到一米。与照壁另一面相对的是居民区,一些生活垃圾堆积在照壁边,壁上被贴满了各种牛皮癣广告。徐州有关知情人士介绍,徐州道台衙门始建于明洪武十一年(1378年),原有建筑照壁、大门、仪门、大堂、二堂、三堂、后楼等一应俱全。辛亥革命后张勋退守徐州时曾把道台衙门作为自己的“大帅府”。现存的遗迹只有部分大堂和照壁了。
但是,在破败的建筑上,仍能看出当年恢弘的一丝端倪——屋檐下的建筑构件很是精致。
让徐海道署真正“闻名世界”的,却是徐州会战。抗战全面爆发后,国民政府于1937年10月成立第五战区司令部,司令李宗仁的办公机关就设在这座楼房内。为了对外保密和防止日伪特务破坏,李宗仁命人在徐海道署大门外挂上了“第五战区通讯处”的牌子,而把“第五战区司令长官部”的牌子挂到了二里外的段庄。李宗仁经常在徐海道署研究军事部署、接待民众代表和中外记者。徐州会战期间制订的重大作战计划和下达的作战命令,几乎都是在徐海道署完成的,而台儿庄战役大捷的消息,也是最先从徐海道署向海内外记者发布的。
历史印迹:明清时期,这里一直是徐海地区最高行政机关。
1917年,这里是张勋的“大帅府”,他在此处密谋了一次轰动中国的复辟,并从此处带着他的五千辫子兵北上,演绎了一场千古闹剧。辛亥革命爆发,清将张勋兵败南京后退守徐州,把道台衙门作为自己的“大帅府”。1912年初,革命军北伐,张勋北撤,徐州于2月11日光复,第二天清帝就宣布退位。1913年二次革命失败后,张勋率领“辫子军”卷土重来。他醉心于复辟清室,先后在徐州召开四次督军会议(即徐州会议)。张作霖、曹锟、冯国璋等13省军阀抵徐,张勋派绿呢大轿到车站迎接,包定徐州四大旅馆招待。会议在道衙门大堂举行,军阀们一致推举张勋为1
3省区大盟主。从此张勋名声大噪,道台衙门每天车马喧哗,冠盖云集,种种倒退现象重演,直到1917年张勋北上复辟失败而告终。
张勋失败后,其驻徐州“辫子军”被收编,直系军阀陈调元、奉系军阀张宗昌和褚玉璞等先后占领徐州,将道台衙门作为办公处。
1928年4月,蒋介石和冯玉祥在此处结盟誓师,开始了第二次北伐。
抗日战争爆发后,李宗仁在此指挥了著名的台儿庄大战。1937年月10中旬成立司令长官部,即设在徐州道台衙门内,当时旧道署内办公用房多是罗汉墙(上半截木雕花棂,下半截青砖砌成),便于采光通风。办公室后的大花园,占地不太多,但假山、亭池、布置得宜……李宗仁将军不摆架子,经常在司令部里接见民众代表、青年学生和中外记者,如《大公报》主编范长江、新华社汉口记者陆诒、新西兰韦尔根生女士和中国人民的朋友、英国记者爱泼斯坦等。臧克家等文艺界人士,黄炎培、顾孟余、梁漱溟、李公朴、冼星海等一批爱国知名人士都曾来到这里,与李宗仁见面会晤。台儿庄战役中,张爱萍将军受周恩来委托,专程赶到徐州徐海道署会见李宗仁,转达了周恩来、叶剑英关于运动战和阵地战结合的建议。1938年3月至5月台儿庄大捷的消息,使徐州城为国内外瞩目的地方。
1938年5月19日-1945年8月15日,作为铜山县第一区(现徐州市区)被日伪析置徐州市,徐海道署作为伪苏北行政专员公署、铜山县公署、徐州市公署这三个公署的共同办公地,大门悬挂上述三个牌子。1944年汪伪伪中华民国维新政府宣布将苏北行政专员公署改为淮海省,郝鹏举任淮海省主席兼驻徐州绥靖公署主任。1945年随着日本人的投降、汪伪维新政府的覆灭,伪淮海省寿终正寝。整个日伪时期一直在徐州道署办公。
抗战胜利后,顾祝同率部进驻徐州,在道台衙门设立徐州绥靖公署,顾祝同调走后,薛岳来任绥靖公署主任。1945年抗战胜利,全国划出了包括徐州在内的15个受降区;1947年,我国在包括徐州在内的10个城市设立军事法庭审判日本战犯,徐州是所有举行受降、审判的城市中唯一一个不是省会的城市,徐海道署是徐州主要受降地。徐州绥靖公署在道台衙门设立审判战犯军事法庭,共有25名罪大恶极的日本战犯被绳之以法。
当时,国共双方在徐州都驻有重兵,为避免军事冲突,1946年初,周恩来、张治中、马歇尔组成的国共军事调停三人小组,曾在这个地方工作过,为了和平积极斡旋。1948年,这个院子成了国民政府徐州“剿总”司令部,淮海战役期间刘峙、杜聿明在这里指挥几十万军队同解放军进行了一场决定中国命运的决战。
1952年,毛泽东主席第一次到徐州视察,曾在徐海道署的部队大院里短暂停留。
令令人欣慰的是,这里已于2017年修复一新了......
部分文字来源于网络
——2018.11.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