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慵懒猫咪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1956

2018端午游威海——刘公岛·历史的选择展馆

$
0
0
2018端午游威海——刘公岛·历史的选择展馆

    刘公岛历史选择展馆,系修复利用北洋海军机械局和屯煤所等历史文物建筑,展馆室内面积3000平方米,展陈面积22000平方米。该馆以近代以来中华民族谋求复兴的历史视角,用客观的历史,比较的方法,展示鸦片战争特别是甲午战争之后中国社会各种政治力量的不同表现,引导游客从对不同政治力量的衡量对比中,从对沉重历史背景与历史事件的理性思考中,感悟历史和人民为什么选择了中国共产党。2017年6月通过山东省委组织部统筹推进胶东党性教育基地建设专题研讨会专家验收并正式启用。

    历史的选择展馆,在威海的铁码头和蒸馏所的对面......

 




    前言: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东方大国。中华民族曾以自己的勤劳和智慧创造出辉煌灿烂的古代文明。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中国逐步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的国家,社会发展脱开了原有轨道。中日甲午战争加剧了中国的衰落,使之面临被列强瓜分亡国的危机。从此,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成为中华儿女孜孜以求的梦想。
    实现这一梦想,面临两大历史任务:争取民族独立与人民解放,实现国家富强于人民富裕。在两大任务中,前者是后者的必要前提。历史给予各种政治力量以充分的表现机会:谁能带领中国人民实现独立、人民解放,谁就将选择为民族复兴事业的领导者。
    终于,在各种政治力量的艰难探索中,在对国共两党的反复比较中,历史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

    第一部分  民族救亡道路的艰难探索
    鸦片战争尤其是甲午战争后,为挽救国家和民族的危亡,中国社会的各阶级从各自的立场出发,提出了不同的救国主张,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这些探索和斗争,虽然其积极意义不容否定,但都未能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和中国人民的悲惨命运。

    第一单元 反封建反侵略的太平天国农民起义
    太平天国运动是清朝咸丰元年到同治三年(1851年—1864年)期间,由洪秀全、杨秀清、萧朝贵、冯云山、韦昌辉、石达开等组成的领导集团从广西金田村率先发起的反对清朝封建统治和外国资本主义侵略的农民起Y战争,是19世纪中叶中国最大的一场大规模反清运动。1864年,随着太平天囯首都天京的(南京)陷落,标志着运动失败。

    太平天国发放缴纳漕粮完粮凭票......

    太平天国发放土地凭证(太平天国十二年,1862年)......

    太平天国农民运动虽然掀起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革命高潮,给予中外反动势力以有力地打击。但是,农民作为小生产者,并不代表新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不可能找到中国实现独立与富强的正确道路。

    第二单元  “师夷长技以自强”的洋务运动
    洋务运动,又称自救运动、自强运动。是19世纪60到90年代晚清洋务派所进行的一场引进西方军事装备、机器生产和科学技术以维护清朝统治的自救运动。洋务运动前期口号为“自强”,后期口号为“求富”。洋务运动主要指导思想就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八个字。前四个字“师夷制夷” 表明洋务运动与外国资本主义侵略者的关系,即学习西方的长技用以抵制西方的侵略道路。洋务运动进行30多年虽然没有使中国富强起来,但洋务运动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近代企业,在客观上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

    洋务派提出“自强”“求富”的口号,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企图在维护中国腐朽的封建主义社会制度和伦理原则的前提下,引进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新的军事和生产技术,以实现国家富强,而这是行不通的,这就注定了其失败的必然性。

    第三单元  谋求君主立宪的变法维新运动
    戊戌变法,又称百日维新、维新变法、维新运动,是晚清时期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人士通过光绪帝进行倡导学习西方,提倡科学文化,改革政治、教育制度,发展农、工、商业等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戊戌变法从1898年6月11日开始实施。其主要内容有:改革政府机构,裁撤冗官,任用维新人士;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开办新式学堂吸引人才,翻译西方书籍,传播新思想;创办报刊,开放言论;训练新式陆军海军同时规定,科举考试废除八股文,取消多余的衙门和无用的官职。但因变法损害到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守旧派的利益而遭到强烈抵制与反对。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等发动戊戌政变,光绪帝被囚,康有为、梁启超分别逃往法国、日本,谭嗣同等戊戌六君子被杀,历时103天的变法失败。戊戌变法是一次具有爱国救亡意义的变法维新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重要的政治改革,也是一次思想启蒙运动,促进了思想解放,对社会进步和思想文化的发展,促进中国近代社会的进步起了重要推动作用。

   《时务报》......

     康有为的《公车上书记》:甲午战争惨败后,李鸿章作为议和大臣赴日本签定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康有为联络在北京参加会试的举子们,奋起抗争,他们手无寸铁,却有唤起民众和朝臣的笔,奋战一昼两夜,他们草拟了一份一万数千余言的充满爱国激情的条陈,即《公车上书》。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筹战守、图自强。“穷则变,变则通”,这是康有为主张变法的根本指导思想,他所构想的变法方案包括了富国、养民、教民和革新庶政四个方面的内容。康有为的《公车上书》全面地反映维新派变法革新的主张,在其中提出了发展民族资本主义经济、文化的设想,在中国近代历史上有着深远的影响,被认为是维新派的纲领性的文献。《公车上书》的重要意义有如下几点:首先维新派人从此正式走上中国历史舞台,其次资产阶级发展民族工商业的要求,再次提出了进步的民主思想。戊戌变法失败后,清政府下令查封禁毁。

    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中国未闻有流血而牺牲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谭嗣同
    戊戌政变时,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封建顽固派大肆捕杀维新党人,维新志士谭嗣同、康广仁、林旭、杨深秀、杨锐、刘光第6人于1898年9月28日在北京惨遭杀害,史称“戊戌六君子”。
    由于资产阶级维新派自身力量的弱小,加之他们所要依靠的光绪皇帝有无实权,这场变法维新运动最终被封建顽固派所扼杀。戊戌维新运动的失败表明:在近代中国,资产阶级改良主义的道路是根本行不通的。


    第四单元  反帝爱国的义和团运动
    义和团又称义和拳、义和团事件、庚子事变,拳匪、拳乱、庚子拳乱等,是19世纪末中国发生的一场以“扶清灭洋”为口号的农民运动。这一运动粉碎了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的狂妄计划,沉重打击了清政府的反动统治,加速了它的灭亡。义和团本来是长期流行在山东、直隶一带的民间秘密会社,有人认为与白莲教等传统民间秘密团体有关;然而也有部分人认为义和团源于一种勤王的民团组织。他们利用设立神坛、画符请神等方法秘密聚众,称为“义和拳”,其中掺杂有大量教授信众“刀枪不入”的愚昧成分。最初义和拳同当时清朝大部分秘密团体一样,反对满族统治,以“反清复明”为口号,遭到镇压。随着中国近代史形势的发展,以帝国主义侵略为先导的西方势力的冲突代替华夷之辩满汉之争成为主要历史矛盾,义和团开始支持清朝抵抗西方,改名为“虎神营”,口号也改为“扶清灭洋” (1898年由赵三多首次提出)。西方列强划分在华势力范围、华北频繁发生教案、天灾频仍及宫廷权力争斗激化的情况下,1900年春季直隶,成千上万习练义和拳并号称“义和团”的农民动纵火烧毁了教堂和教徒房屋,同年6月,慈禧太后允许义和团进驻北京,义和团又先于清军进攻天津租界。1901年,清政府被迫同八国及比利时、荷兰、西班牙等11国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

    山东反帝大同盟会宣言
    遗憾的是,义和团提不出科学的、有远见的斗争纲领,不可能担当起民族救亡的历史重任,他们希冀通过民间暴力驱除列强的路子也是走不通的。

    第五单元  推翻帝制走向共和的辛亥革命
    辛亥革命,是指发生于中国农历辛亥年(清宣统三年),即公元1911年至1912年初,旨在推翻清朝专制帝制、建立共和政体的全国性革命。狭义的辛亥革命,指的是自1911年10月10日(农历八月十九)夜武昌起义爆发,至1912年元旦孙中山就职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前后这一段时间中国所发生的革命事件。广义上辛亥革命指自十九世纪末迄辛亥年成功推翻清朝统治在中国出现的连场革命运动。
    1911年夏天,湘、鄂、粤、川等省爆发保路运动,运动在四川省尤其激烈。9月25日,荣县独立,成为全中国第一个脱离清王朝的政权。把保路运动推向高潮。10月10日晚,新军工程第八营的革命党人打响了武昌起义的第一枪。汉阳、汉口的革命党人分别于10月11日夜、10月12日攻占汉阳和汉口。起义军掌控武汉三镇后,湖北军政府成立,黎元洪被推举为都督,改国号为中华民国。武昌起义胜利后短短两个月内,湖南、广东等十五个省纷纷宣布脱离清政府宣布独立。1912年2月12日,清朝发布退位诏书。至此,2132年的帝制历史告终结。
    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国比较完全意义上的民族民主革命。它在政治上、思想上给中国人民带来了不可低估的解放作用。辛亥革命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推翻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共和政体,结束君主专制制度。传播了民主共和理念,极大推动了中华民族思想解放,以巨大的震撼力和影响力推动了中国社会变革。

    辛亥革命有他胜利的地方,也有它失败的地方。你们看,辛亥革命把皇帝赶跑,这不是胜利了吗?说它失败,是说辛亥革命只把一个皇帝赶跑,中国仍旧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之下,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并没有完成。——毛泽东
    辛亥革命之所以未能取得完全胜利,是由于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力量还太微弱,并且同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有着难以完全割断的联系,而同广大的下层劳动群众则严重地脱离,使得资产阶级革命派没有力量也没有勇气把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进行到底。
    第二部分  历史在国共两党身上聚焦
    自20世纪20年代开始,中国国民党和中国共产党成为中国政治舞台上起支配作用的两大政党,国共两党的合作与对立,直接影响着中国历史的进程。正如毛泽东所说:“中国的革命,自从1924年开始,就由国共两党的情况起着决定的作用。”
    第一单元  从新文化运动到中国共产党诞生
    新文化运动是由胡适、陈独秀、鲁迅、钱玄同、李大钊等一些受过西方教育(当时称为新式教育)的人发起的一次“反传统、反孔教、反文言”的思想文化革新、文学革命运动。1915年,陈独秀在其主编的《新青年》(原名《青年杂志》)刊载文章,提倡民主与科学。这次运动沉重打击了统治中国2000多年的传统礼教,启发了人们的民主觉悟,推动了现代科学在中国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五四爱国运动的爆发奠定了思想基础。
    从救亡图存的多次奋斗,特别是辛亥革命失败中,中国的先进分子认识到了中国社会的症结所在,经过反复比较,他们抛弃了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信念,转向马克思主义的立场,秘密建立了共产党组织。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了。
    新文化云推进了思想解放的潮流。五四运动前后,北京大学成为新思潮的传播中心。
    恽代英等人在武汉成立进步社团“互助社”,后又成立“利群书社”和“共存社”。少年中国学会部分成员在北京合影。1918年4月,毛泽东、蔡和森等在长沙组织新民学会,学习、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1919年9月,周恩来等在天津成立觉悟社,学习、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
    辛亥革命前觉得只要把帝制推翻便可以天下太平,革命以后经过多少挫折,自己所追求的民主还是那么遥远,于是慢慢的从痛苦经验中,发现了此路不通,终于走上了共产主义的道路。这不仅是一个人的经验,在革命队伍里是不缺少这样的人的。——林伯渠
    五四运动前后,相继有1600多青年到法国勤工俭学,其中许多人由此转变为马克思主义者。图为1919年3月,首批留法勤工俭学学生从上海启程时的合影。
    五四前夕,中国产业工人已达200余万人。图为上海公大纺织工厂的女工。
    五四运动的杰出的历史意义,在于它带着为辛亥革命还不曾有过的姿态,这就是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帝国主义和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封建主义。——毛泽东
    五四运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欧洲列强无暇东顾,日本乘机加强对中国的侵略,严重损害了中国的主权。中国人民的反日情绪日渐增长。1919年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引发了伟大的五四运动。1919年5月4日发生在北京的一场以青年学生为主,广大群众、市民、工商人士等中下阶层共同参与的,通过示威游行、请愿、罢工、暴力对抗政府等多种形式进行的爱国运动,是中国人民彻底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又称“五四风雷”。从1918年11月的“公理战胜强权”庆典,到次年1月的巴黎会议,短短两个月时间,当时的中国充分诠释了“自古弱国无外交” 的定律,所谓的“公理战胜强权”不过是一个美丽的童话。面对这样屈辱的局面,从5月1日开始,北京的学生纷纷罢课,组织演讲、宣传,随后天津、上海、广州、南京、杭州、武汉、济南的学生、工人也给予支持。五四运动直接影响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和发展,中国共产党党史一般将其定义为“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并以此运动作为旧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分水岭。

    马克思、恩格斯著《共产党宣言》 出版年代:1949年6月
    毛泽东著《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出版年代:1948年

    毛泽东著《新民主主义论》  出版年代:新华书店,1949年5月;出版年代:东北书店,1949年1月第六版;;出版年代:解放社,1950年4月

    毛泽东著《中国革命与中国共产党》  出版年代:东北书店,1949年1月再版;出版年代:华北新华书店,1949年;出版年代:新华书店,1952年
 
    中国产生了共产党,这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变。——毛泽东
    中共一大:俄国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广泛传播。中国的先进分子李大钊、陈独秀、毛泽东等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并把它与中国正在发展的工人运动结合起来。他们在工人中宣传马克思主义,讲解革命道理,组织工人进行斗争。在这个基础上,各地先后成立了一些党的早期组织,这些地方分别是上海、北京、武汉、长沙、广州、济南。此外,旅居日本和法国的中国共产主义者也成立了这样的组织。这些组织当时叫法不一,有的叫共产党,有的则称共产党小组或支部,由于它们性质相同,因此,后来统称它们为各地共产主义小组。各地共产主义小组建立后,积极开展工作,推动了马列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这样,正式成立中国共产党的条件已经成熟。
1921年6月,上海共产主义小组通知各地共产主义小组,派代表到上海召开中国共产党第—次全国代表大会。
    出席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各地代表共13人,他们是:上海小组的李达、李汉俊,武汉小组的董必武、陈潭秋,长沙小组的毛泽东、何叔衡,济南小组的王尽美、邓恩铭,北京小组的张国焘、刘仁静,广州小组的陈公博,旅日小组 的周佛海。参加会议的还有武汉小组的包惠僧(他是在广州与陈独秀商谈工作期间,受陈个人委派参加会议的)。他们代表着全国50多名党员。当时,对党的创立作出了重要贡献的李大钊、陈独秀因各在北京和广州,工作脱不开身,而没有出席大会。共产国际派马林(荷兰人)和赤色职工国际代表尼克尔斯基(俄国人)出席了会议。而后,又因有法国搜查人员介入,逮捕。会议被迫终止,转至嘉兴南湖一艘船(红船)上进行,最终圆满落幕。
    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鉴于当时党员人数少、地方组织尚不健全,决定暂不成立中央委员会,先建立三人组成的中央局,并选举陈独秀任书记,张国焘为组织主任,李达为宣传主任。党的第一个中央机关由此产生。

    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集中力量领导工人运动,掀起了第一次工人运动的高潮。1922年1月,香港海员为反抗英国资本家的压迫和剥削,举行罢工并取得胜利。图为香港海员大罢工工人欢庆斗争胜利。
    1922年9月,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安源路矿工人举行大罢工并取得完全胜利。图为领导罢工的安源路矿工人俱乐部筹委会成员合影。

























    第四单元  全民族抗战中的国共两党








    1937年太原会战爆发,国民党军队奋起迎战。图为太原民众送别军队开赴前线。








    第五单元  两种命运,两个前途的大决战







    第三部分  历尽苦难的中国共产党



    第一单元  生长环境艰难险恶

    第二单元  








    第六单元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试验”





















































































































文字部分来源于网络
——2018.6.17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1956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