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端午游威海——刘公岛·旗顶山炮台
刘公岛上有清代炮台6座,分别位于黄岛、麻井子、旗顶山、迎门洞、东泓、南嘴,与南北两岸炮台遥相呼应,均由德国人汉纳根设计。除炮台外,还建有与之配套的地下通道、兵舍、弹药库等,并相互贯通。炮台使用花岗岩砌筑、水泥灌浆,施工严谨,造型巧妙,坚固实用。其工程规模之浩大,结构之复杂,令人赞叹。
其中旗顶山炮台坐落在海拔153.5米的刘公岛最高峰———旗顶山上,该炮台也因此而得名。旗顶山炮台建成于1890年,是当时北洋水师炮台中海拔最高的一座,为刘公岛的制高点。
和24年前有着巨大差别的旗顶山炮台,现为狭长地带。山顶不大,但承载着浓重的历史......
走进旗顶山炮台,犹如打开了一把探寻甲午遗恨的钥匙。锈迹斑驳的大炮、保存完好的兵舍、炮台周围的苍松翠柏、甚至四面辽阔的海面都会向你完整真实地讲述百年前那场震惊中外、改变中国命运的战争,展现出一幅悲壮惨烈的甲午战争历史画卷。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这是对旗顶山炮台战略位置最贴切的写照。该炮台居高临下,大有一览众山小之势,24厘米口径的4门平射炮雄踞在刘公岛的制高点上,火力除覆盖到刘公岛周围海面,还可支援岛上其它炮台,又可与南北两岸炮台配合封锁南北海口,为刘公岛乃至威海湾筑成一道天然屏障。刘公岛“东隅屏藩”的美誉可谓名副其实。整个炮台分地下掩体和地上炮位两部分,环绕炮台都建有防护长墙,历经战火风雨侵蚀,现仅存几段残垣。炮台南侧依崖而建了兵舍、掩体及弹药库,并且相互贯通,所需炮弹可由弹药库直接提升到炮位,极大地节省了时间。炮台使用花岗岩砌筑、水泥灌浆,施工严谨,造型巧妙,坚固实用。
24厘米口径克虏伯大炮:原炮系德国是克虏伯炮厂制造。炮身长840厘米,有效射程6000米,炮口最大仰角22度,俯角5度,可全周射击,是当时先进的后膛来复线海防大炮。
自1887年起,戴宗骞、张文宣所率绥巩军、护军陆续进驻威海卫,开始基地防务建设。至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之时先后建设永久性海、陆防炮台14座。装备由德国克虏伯、英国阿姆斯特朗、中国江南制造局所造120毫米至280毫米各口径要塞炮共计46门(柏顶、九峰顶两台各按2门计入)。
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威海卫基地防务工程并未完全竣工,尤其是在陆路防务方面尤为不足。为此,绥巩军于岛外陆防各要点添建多座临时炮台以加强防务。在刘公岛内,护军于岛中最高山顶修建大顶子炮台、另于岛中它处修建高场营炮台、东泓稍西南炮台(日方称谓)及配属火炮阵地。
1894年8月30日,李鸿章复电张文宣,大顶安炮六尊,运土拉炮,准添长夫三百名,炮设齐,即报明裁撤。此为大顶子炮台建设之始。11月5日,护军统领张文宣致电李鸿章,大顶子炮台正在赶凿台基,火炮安装还无从谈起。
北洋海军投降后,日军于1895年2月17日进占刘公岛。日本国民新闻战地特派员古谷久纲氏站在大顶子上观察并描述:“全岛皆山,其最高顶高出海面300尺,仅一条道通达山顶,其险莫可名状。此处的炮台正在建设中,四个炮位已开掘完成,铁板、石块也已搬运到其中,二十八珊榴弹炮二门横陈山顶。以该炮的威力,五千米射程俯射,可击破军舰铁甲板而贯穿船腹。”古谷久纲氏感叹,也只有中国这等大国,才能凭人多将此二炮搬上山顶。
古谷久纲氏所说的二十八珊榴弹炮是指口径为280毫米的臼炮,臼炮是一种炮身短、射角大、初速低、高弧线弹道的曲射火炮。因其炮身短粗,外形类似中国的石臼,因此在汉语中被称为“臼炮”,清军多称其为“田鸡炮”。
《日清战争实记》中《战后の刘公岛》一文称,海岸堆场有廿四珊(240毫米)榴弹炮四门,及其炮架、弹药等附属品,半曝露于风雪之中。据说“刘公岛の最高峰”新备二炮,与此榴弹炮同种。
此处四门240毫米榴弹炮与大顶子台的两门280毫米臼炮为同一型号,只不过此处火炮口径判断错误,实为280毫米榴弹炮四门。此4门加上已置于山顶的2门,合计共6门。数量与李鸿章电文里的大顶子炮台计划置炮数量一致。也就是说,到战争结束时,大顶子炮台原计划置设的6门280毫米臼炮,仅仅是开建了6座台基中的4座,且未完工,臼炮6门中2门已搬到山顶,却未安装,余下4门还在山下海边尚未搬运。
战后日军在刘公岛共缴获克虏伯1892年式280毫米臼炮6门及其弹药一宗,火炮制造编号为1#~6#,生产时间为1893年,炮长3440毫米(12倍径),膛线84条,重10870千克(10.87吨,此为炮管重量,不包含炮架及附件重量),中心轴旋回炮架。从火炮制造编号上来看,该型臼炮是德国克虏伯兵工厂的新产品,而清政府则是第一个用户。1893年生产,说明该炮由德国运至刘公岛的时间不会早于1893年,甚至有可能是1894年甲午战争爆发之时才运到。根据之前威海各炮台建设与购买台炮的情况来推测,大顶子炮台很有可能是刘公岛上原计划建设的永久性炮台之一,只不过因为工期和战争等原因,致使该炮台最终没有建成。1895年5月,6门臼炮作为战利品由日本千代丸号载运,从刘公岛运至日本佐世保。
英租威海卫之后,依《订租威海卫专条》内容为据,英军于刘公岛建设炮台,原护军所建未完工的大顶子炮台成为英军新炮台的台址。英军利用岛上原清军营舍、护墙、炮台等拆毁的建筑材料,将新炮台建设完成,取名为“Centurion
Battery(百夫长炮台)”。炮台之名来源于当时的英国皇家海军中国舰队旗舰“HMS
Centurion(百夫长)”。炮台建成之后,英军再于炮台之上设置信号旗台一座,此后民间即以此旗台为名,将此山称为“旗顶山”,这座英军百夫长炮台自然也就成了现在的旗顶山炮台。但在英租时代,这座炮台却从未设置过台炮,仅是空有炮台建筑而已。
英租时代,设置于百夫长炮台上的信号旗台,旗顶山和旗顶山炮台之名即由此旗台而来。凿刻于炮台兵舍外墙的Centurion Battery(百夫长炮台),炮台建筑材料砖石混杂,石料杂乱不一。与清军修筑的永久性炮台相比,无论在形质还是用料上都有极大的差别。
1902年威海卫学校教员布鲁斯-米特福德在《威海卫租借地》指南手册中进行了详细描述:……刘公岛最高处(约155米),上面有一个信号台、一处旗杆和一座从未完工的新碉堡……这些防御工程,这些“相对比较简单的设防”,两年前还被认为非常重要。实际上它们已于1901年初完成,花费远远低于预算成本。当“大学者们意见分歧”(1902年3月18日,上议院讨论威海卫问题,改变了港口设防计划),“停工”令随之而来时,炮台已准备完毕,只差9.2英寸口径岸防炮和6英寸口径速射炮的装备……即使是未安装火炮的空炮台,英军也将其设为军事禁地,禁止中国岛民前往。
旗顶山炮台东西两座圆形大炮位为原英军建造,两座较小的炮位为解放后驻军修建,军事禁区时代的旗顶山炮台大小4座炮位共置MK22型76.2毫米舰炮4座。
解放后,威海驻军于刘公岛各处修建要塞火炮阵地,旗顶山炮台再次成为军事要地。利用原英军所建炮台的两处圆形炮位,添建另两处新炮位,共置设美制MK22型76.2毫米高平两用舰炮4门,编制为连级单位。这批美制MK22型舰炮可不是缴获于国民党军的战利品,而是购买自苏联的二战剩余物资,是二战时期,美国援助苏联抗击德国法西斯的大量武器装备之一。
解放后驻军修建的炮位,炮位基础地脚螺栓为16枚,用于置设MK22型76.2毫米舰炮,此式炮位在解放后的沿海各海防要塞中很常见,本图中炮状物为解放军用于训练MK22型76.2毫米舰炮炮手操作的模拟教具,不具备实战功能。
1988年1月13日,包括旗顶山炮台在内,岛内外28处旧址遗迹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统称为“刘公岛甲午战争纪念地”。90年代,甲午战争博物馆以厦门胡里山炮台280毫米克虏伯台炮为样本,复制了两门240毫米克虏伯长倍径台炮安置于旗顶山炮台原英军大圆炮位处,并对从驻军接收后的炮台进行了数次修补。如今的旗顶山炮台,已是刘公岛旅游参观必到之景点。
麻井子船坞:位于刘公岛西部南岸,在黄岛炮台与水师学堂之间。据资料介绍:该船坞建于1887年(清光绪十三年),占地8万多平方米。船坞的泊船坞池的平面呈不规则的梯形,由方形块石砌成。北侧的堤坝长280余米,为当年填海而成,同时兼做连接黄岛炮台的通道。南侧堤坝长320米,是舰船的主要停靠区。堤坝之间的船坞入口宽约60米。西侧设有防波堤,堤上建有一座灯塔。
这里是海拔153.5米的旗顶山最高点,整个刘公岛和周边海域尽收眼底......
![]()
置身于旗顶山炮台,四周松涛阵阵,波涛汹涌。触摸着似乎还留有炮击时热度的大炮,思绪穿越时空的隧道,回到了百年前的中日甲午战争。黄海大战的败绩击破了大清国“天朝王国”的神话,当朝权贵李鸿章采取了消极的“避战保船”策略,命令北洋舰队从旅顺退守威海卫,并严令不许出战,将黄海制海权拱手让敌,这样,多年来清政府苦心构筑的海防屏障已经形同虚设。懦弱助长了日寇的嚣张气焰,日军占领旅顺后,又组成了山东作战军,发动了以歼灭北洋海军为目的的山东半岛战役。虽然黄海大战中北洋水师元气大伤,但残存的实力仍是日军一块难啃的硬骨头。为此,狡猾的日军避实就虚,于1895年1月20日,从荣成龙须岛登陆。至2月2日,日军先后占领了南帮炮台、威海卫城和北帮炮台,完成了对刘公岛北洋水师的海陆合围。
置身于旗顶山炮台,四周松涛阵阵,波涛汹涌。触摸着似乎还留有炮击时热度的大炮,思绪穿越时空的隧道,回到了百年前的中日甲午战争。黄海大战的败绩击破了大清国“天朝王国”的神话,当朝权贵李鸿章采取了消极的“避战保船”策略,命令北洋舰队从旅顺退守威海卫,并严令不许出战,将黄海制海权拱手让敌,这样,多年来清政府苦心构筑的海防屏障已经形同虚设。懦弱助长了日寇的嚣张气焰,日军占领旅顺后,又组成了山东作战军,发动了以歼灭北洋海军为目的的山东半岛战役。虽然黄海大战中北洋水师元气大伤,但残存的实力仍是日军一块难啃的硬骨头。为此,狡猾的日军避实就虚,于1895年1月20日,从荣成龙须岛登陆。至2月2日,日军先后占领了南帮炮台、威海卫城和北帮炮台,完成了对刘公岛北洋水师的海陆合围。
2月7日,日军对刘公岛发起总攻。北洋各舰与刘公岛、日岛炮台密切配合,誓死抵抗。旗顶山炮台上的清军官兵浴血奋战,他们充分发挥炮台战略制高点的有利位置,对着围攻而来的日舰发出愤怒的炮火,击退了敌人一次又一次的进攻。不料,就在刘公岛上的北洋水师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发生了以王平为首的鱼雷艇队逃跑事件,日军发现后派快舰急追,除王平等人逃到烟台外,其它的艇不是被击沉,就是被俘获。王平为掩盖逃跑罪行,诈称刘公岛已经失守,致使烟台援威兵力重新布置,抽调西撤。这一事件的发生,不仅使北洋水师的处境雪上加霜,更加危急,而且也使丁汝昌等待援军的最后一线希望彻底破灭,刘公岛成为一座孤岛的处境引起了军心浮动。2月11日,丁汝昌召集将领会议,准备破釜沉舟,率领剩余舰只向烟台突围,但遭到一些人的拒绝。丁汝昌见大势已去,难以挽救颓势,怀着绝望悲愤的心情,吞服鸦片自杀殉国。丁汝昌自杀以前,曾命提调牛昶丙将提督印截角作废。但牛昶丙不但没有执行,反而盗用提督名义和印信,起草了投降书。2月12日,他派广丙舰管带程璧光为军使,前往日舰乞降。16日,民族败类牛昶丙代表清军在降约书上签了字。17日,日军登上了刘公岛,接受了岛上的所有军事设施、大量的军备物资,并俘获了北洋舰队残余港内的十艘军舰。这支由李鸿章苦心经营近二十年、曾背负着国人强国梦想的北洋水师,就这样悲惨、屈辱地结束了它的使命。
“出师未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泪满襟。”尚未发挥威力、无言悲凉的旗顶山炮台见证了这一切。一面是帝国主义的强大,一面是清政府的腐败无能,日军冲破刘公岛的天然屏障,毫无阻拦地进入了华夏大地,要挟清政府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将中国推向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深渊。如今,站在旗顶山炮台高大的建筑上,笔者似乎看到官兵们含泪的眼睛,看到官兵们束手站在炮台上,守着坚固的工事,却难以逃脱失败命运时的悲观与绝望……中日甲午海战,两支势均力敌的军队战果如此悬殊,北洋海军仅存在15年多就全军覆没,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不能不发人深思。
铁码头:铁码头是北洋海军舰艇的停泊之所,由道员龚照玙主持设计建造,1891年竣工。码头长205米,宽6.9米,水深7米,长长的栈桥就像一只粗壮的臂膀伸人海中。墩桩用厚铁板钉成方柱,径四、五尺,长五、六丈,中间灌入水泥,凝结如石,直入海底,涨潮时可停靠万吨轮船。陆上通往码头的道路中间修有两对铁轨,为的是能够快速从库房内运送旧式军舰所使用的煤炭、器械和弹药到码头,节约装填时间。甲午战争后,码头虽然几经维修改造,但基本维持原貌。1971年,在原来的基础上又增建了突堤“丁”字形引桥。至今仍为海军所使用。
北洋海军忠魂碑:忠魂碑是1988年10月为纪念北洋海军成军100周年而建,呈六棱形,高28.5米,上部正面是“北洋海军忠魂碑”七个金黄大字,下部碑文两侧是北洋海军将士浴血奋战、英勇杀敌的群体浮雕。远远望去,此碑好似万绿丛中指向蓝天的宝剑,象征着中华民族反抗异邦侵略的不屈灵魂。
甲午海战,虽然百年风烟逝去,然而刘公岛上残存的北洋水师遗址、遗迹,却如一口口硕大的警钟,时时警醒着国人:勿忘国殇,海洋强国......
记得上次来到炮台时,是徒步走上来的。现在不让徒步上山了,只能坐索道,往返60元......
说说威海诸炮台:位于威海海岸山坡及山顶。后炮台在水师学堂堞墙北150米之小山上,包括地下掩蔽与炮位两部分。掩蔽建于山阳坡,辟有南北向坑道,东西成一排,开7个门洞,坑道内壁以方石料两面起券坡覆。地面炮位2座,均呈圆坑形,直径13.4米。
威海炮台坑道与炮位相通。保存基本完好。其余炮台形制与后炮台近似,但保存较差。黄岛炮台在岛西端,东泓炮台在岛东端。旗顶山炮台和东风(迎门洞)炮台分别建于岛中部的两座山山顶上。旗顶山炮台两炮台之间,尚留有一对高1.6米的夹杆石,当年其间立有旗杆,为升悬军旗之用。在刘公岛南1海里处另有日岛炮台,规模较大。日岛原为礁石滩,远望像衣服在飘浮,称"衣岛"。清光绪年间(1875-1908年),清军自南岸搬土填筑加高,建地阱炮台一座,内置平射炮台6门,地阱炮台2门,建筑面积7000平方米。炮台地下室与炮台位相通,炮位地阱深2米,径11米。阱壁筑有掩体和储弹孔。炮台屡经修复,原貌保存较好。
说说威海炮台历史:威海位于山东半岛北岸的东端,与辽东半岛的旅顺遥遥相对,共扼渤海的门户。一三九八年(明洪武三十-年),明朝政府为防御倭寇的侵扰曾设卫于此。一四O三年(永乐元年),建威海卫城。卫城面临黄海,并有属于长白山越海而来的余脉.三面环绕,蜿延城郊。海港南北两岸如两臂突伸海中,构成半圆形,刘公岛横置其前,形成海上的天然屏障。刘公岛稍甫有口岛,酉面有黄岛(与刘公岛相连接),此外还有连林岛(与北山咀相连接)、小黄岛、青岛、牙石岛等岛屿分布海中,成为国防上的天然据点,形势非常险要。诗人们称道这里说:"形势天然鬼工造,“列岛谽砑成”,"巨镇天开海国雄,屹然海际跨面东"。这并不是过分的夸张。
一八七O年(清同治九年),李鸿章就任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后,为巩固淮系军阀的势力和自己的北洋地盘,便积极布置海防,筹建海军。一八八O年(光绪六年),李鸿章开始经营旅顺军港。同年,威海设立水师,并开始在威海、荣成沿海一带招募练勇。当时驻泊在海港内的军舰,只有巡洋舰两艘(超勇、扬威),炮舰六艘(镇东、镇西、镇南、镇北、镇中、镇边),练舰两艘(康济、威远),运输舰两艘(操江、镇海),共十二艘。一八八三年(光绪九年),于威海城南金线顶设立了水雷营。一八八五年(光绪十一年),总理海军军事衙门成立后,曾派当时的山东巡抚张曜来威海勘察,又在金线顶的北山坡下修建海军军械处(后因地点不适宜,又复拆除)。到一八八七年(光绪十三年),威海建港的工程便全面地展开了。
——2018.6.1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