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慵懒猫咪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1956

部编版二年级上学期小学语文第三册第六单元教案

$
0
0
部编版二年级上学期小学语文第三册
第六单元教案

第六单元教材分析
单元内容分析:
    本单元围绕“伟人”这一主题编排了《大禹治水》《朱德的扁担》《难忘的泼水节》3篇人物故事。故事语言简洁,内容紧凑,分别讲述了大禹带领百姓治理洪水、朱德身先士卒和战士们一起挑粮、周总理和傣族人民一起过泼水节的故事。教学中,既要引领学生感受伟人心系百姓的高贵品质,初步渗透革命传统教育,也要借助关键词,了解课文内容,练习讲述故事。
    “借助词句,了解课文内容”是本单元教学的重点。在前面的第一单元和第三单元,围绕这个训练点,教科书中已经有所铺垫。教学中,要以读书为主线,通过“初读,把课文读通、读顺——细读,借助关键词句,了解故事内容——讲述,借助关键词句,练习表达”的教学板块来学习伟人故事。
    在学生多次感受形声字形旁表义特点的基础上,本单元通过语文园地“我的发现”着重揭示了形声字的另一个特点“声旁表音”,并在语文园地地八利用形声字的这一构字规律,引导学生猜读汉字;在《大禹治水》课后习题中,安排了根据生字构字特点及语境先猜猜带点字的意思,再查字典验证的练习;在语文园地“字词句运用”中通过泡泡的形式,提示要根据词语的意思来判断多音字的读音。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利用形声字的规律去识字,激发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
    本单元所涉及的内容距离学生生活较远,课前可引导学生向长辈了解,或在家长帮助下搜集相关资料,再通过师生交流,初步“认识”人物,为学习课文、感悟人物品质奠定基础,另外,要充分用好课文插图,培养学生借助图画阅读,了解故事内容的能力。
教学要点:
    课文
    1、认识44个生字,读准3个多音字。会写24个生字,会写40个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借助词句,能讲述课文内容。
    3、感受先贤、先辈心系百姓、无私奉献的精神,并由衷产生敬意。
    4、积累“洪水、防洪”等词语,学习动词和名词的搭配
    口语交际
    1、观察图画,了解每幅图的意思,能按顺序讲清楚图意。
    2、认真听,知道别人讲的是哪副图的内容。
    语文园地六
    1、认识11个生字,在识字中学词,认识常见的交通工具。
    2、根据语境读准多音字,学习多音字据义定音的方法。
    3、给句子加上恰当的标点。
    4、发现“放、防、房”的读音与“方”很接近,了解形声字表声旁表音的构字规律。
    5、积累一组励志名句,初步感受名句蕴含的道理。
    6、阅读民间故事《鲁班造锯》,感受鲁班的智慧。
课时安排:
    《大禹治水》……………………………………………………2课时
    《朱德的扁担》………………………………………………..2课时
    《难忘的泼水节》…………………………………………….2课时
    《口语交际》……………………………………………………2课时
    《语文园地六》………………………………………………..3课时

第15课《大禹治水》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感受大禹的性格特征。
    2、组织学生积极参加交流、讨论,培养探究式的学习方法。
    3、通过对“大禹治水”的学习,体会古代劳动人民征服大自然的决心,培养坚强的意志和奉献精神。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说神话故事
    师:关于中国远古居民的神话故事同学们知道哪些呢?(盘古开天辟地、女娲造人补天、精卫填海、夸父追日、后羿射日)
    请学生讲其中三个神话故事
    师:天地真是盘古开辟的吗?人真是女娲造的吗?(学生回答)
    教师总结:千百年来,科学家一直在探寻宇宙是什么时候、如何形成的。直到今天,科学家才确信,宇宙是由大约150亿年前发生的一次大爆炸形成的。大爆炸使物质四散出击,宇宙空间不断膨胀,温度也相应下降,当温度下降到几千度时,宇宙间主要是气态物质,气体逐渐凝聚成气云,再进一步形成各种各样的恒星体系。地球就是由星云凝结成的。人类是由猿进化而来的。
    2、导入课题
    师:这些神话难道完全是凭空产生的吗?(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总结:盘古用他的凿和斧劈开了天地,这说明我们的祖先很早就相信人的力量是伟大的,相信劳动可以创造世界。精卫填海、夸父追日、后羿射日的故事反映了古代人民征服自然的愿望。通过这些神话故事我们可以想象,当时人们的艰难生活,正是由于人们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程度很低,所以只能借助想象来征服自然,支配自然。
当然,他们不仅停留于想象上,他们还付诸了行动。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大禹治水。
    板书课题:大禹治水
    二、教学过程
    1、集体讨论,激发阅读、学习的兴趣。
    师:请同学们看课题,你读懂了什么?对了,“大禹”是人名,“水”指的是“洪水”,也就是大禹治理洪水。
    那在现实生活中,洪水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哪些灾难?(课件播放图片)
    对,正因为洪水给人们带来了灾难,所以人们才要去治理它。那古时候,人们是怎样治理洪水的呢?请同学们翻开书本第一课。
    2、阅读图书,理解故事内容。
    (1)自由阅读图书,感知故事内容。
    师:你在书中看懂了什么?有什么不懂的问题?
    (2)边倾听教师讲述故事,边阅读图书,理解故事内容。
    (师结合资料讲述故事)
    故事:相传距今约四千多年前,我国是尧、舜相继掌权的传说时代。那时,生产能力很低下,生活条件很艰苦,有些大河每隔一年半载就要闹一次水灾。有一次,黄河流域发生了特大的水灾,洪水横流,滔滔不息,房屋倒塌,田地被淹,五谷不收,人民死亡。活着的人们只得逃到山上去躲避。
    部落联盟首领尧,为了解除水患,召开了部落联盟会议,请各部落首领共商治水大事。尧对大家说:“水灾无情,请大家考虑一下,派谁去治水?”大家公推鲧去办理。尧不赞成,说:“他很任性,可能办不成大事。”但是,首领们坚持让鲧去试一试。按照当时部落的习惯,部落联盟首领的意见与大家意见不相符,首领要听从大家的意见。尧只好采纳大家的建议,勉强同意鲧去治水。鲧到治水的地方以后,沿用了过去传统的水来土挡的办法治水,也就是用土筑堤,堵塞漏洞的办法。他把人们活动的地区搞了个象围墙似的小土城围了起来,洪水来时,不断加高加厚土层。但是由于洪水凶猛,不断冲击土墙,结果弄得堤毁墙塌,洪水反而闹得更凶了。鲧治水九年,劳民伤财,一事无成,并没有把洪水制服。
    舜接替尧做部落联盟首领之后,亲自巡视治水情况。随后,他又命鲧的儿子禹继续治水。大禹领命之后,首先寻找了以前治水失败的教训,接着就带领契、弃等人和徒众助手一起跋山涉水,把水流的源头、上游、下游大略考察了一遍,并在重要的地方堆积一些石头或砍伐树木作为记号,便于治水时作参考。考察完毕,大禹对各种水情作了认真研究,最后决定用疏导的办法来治理水患获得了成功。
    大禹指挥人们花了十年左右的功夫,凿了一座又一座大山,开了一条又一条河渠。他公而忘私,据说大禹几次路过家门,都没有进去。第一次他路过家门口,正好遇上妻子生孩子,大家劝他进去看一看,照顾一下,他怕影响治水,没有进去;又有一次,他的孩子看见了父亲,非常高兴,要大禹到家里看一看,他还是没有进去。他把整个身心都用在开山挖河的事业中了,至今,人们还流传着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典故。
    大禹因治水有功,被大家推举为舜的助手。过了十七年,舜死后,他继任部落联盟首领。后来,大禹的儿子启创建了我国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朝,因此,后人也称他为夏禹。
    师:大禹治水是造福炎黄子孙的伟大功业,对中华民族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从大禹治水中你能受到什么启发吗?
    学生分组展开讨论,教师启发学生从以下几个角度思考:
    禹的父亲采取什么方法治水?(堵塞)结果怎样?(“失败”、“九年而不利”)禹采用什么方法治水?(疏导)结果怎样?(获得成功)由此你能得到什么启发?
    禹在外治水13年,三过家门而不入,最终才获得成功。如果他半途而废,治水能成功吗?由此你能得到什么启发吗?
    当时洪涝灾害非常严重,灾害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呢?从这个角度思考,你能得到什么启发?
    3、交流调查情况,了解科学防洪的方法。
    (1)交流调查情况。
    师:现在有些地方也会发生洪水,人们会想出各种办法来解决这个问题,谁来介绍一下你调查的方法?
    (防洪工程措施主要有堤防、河道整治工程、分洪工程与水库防洪等,通过这些工程手段以扩大河道泄量、分流、疏导和拦蓄洪水,以减免洪水灾害;防洪非工程措施,主要内容有洪水预报、洪水警报、洪泛区管理、洪水保险、河道清障(或河道管理)、超标准洪水防御措施等,通过这些非工程的措施,可以避开、预防洪水侵袭,更好地发挥防洪工程的效益,以减轻洪灾损失。)
    (2)整理归纳调查经验。指导语:通过调查,你们认你们认为可以用什么合理的方法来治理洪水? (课件播放图片)
    4、总结
    师:这节课,我们就学到这里了,老师希望同学们能够向大禹学习,并把我们今天所学的知识运用到我们的生活中,做一个人人称赞的“小大禹”。

第16课 《朱德的扁担》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朱德同志和红军战士一起挑粮的事迹,体会革命领袖以身作则、与战士同甘共苦的高尚品质,激发对革命先辈的敬爱之情。
    2、学会本课的生字,积累“同志、队伍、会师”等词语。
    3、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
    1、重点学习课文第3自然段,理解第3自然段的内容。
    2、知道朱德同志让人在扁担上写“朱德扁担,不准乱拿”的原因。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引出课题。
    1、谈话导入
    在一年级的时候,我们学过一篇课文《吃水不忘挖井人》,在这篇课文中,你认识了谁?这感人的故事让我们对关心人民疾苦的革命领袖毛主席产生了敬爱之情,今天我们要认识另一位和毛主席同时代的伟大领袖。
    2、课件出示朱德像。小朋友们,认识他是谁吗?
    (板书:“朱德” 边写边讲解朱的演化过程)指名认读指导
    3、关于朱德,你知道些什么呢?请你简单地介绍介绍。
    (学生交流课前搜集的资料,谈谈对朱德的了解,一到两句话就可以了。)
    教师相机简介朱德:朱德爷爷与毛主席、周总理一样,是我们老一辈的革命家。他当过红军军长,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总司令,人大常委会委员长,深受人民的爱戴。大家亲切地称他为“朱德同志”。
    教学同志。记住“志”:红军战士心连心,大家互相称同志。连起来读:朱德同志。
    4、(出示:扁担图片)认识这是什么吗?(板书:扁担)指名读
    (1)“担”在这里是轻声(板书dan)谁来准确地读一读?                   
    (2)人们常常用扁担来干什么?对,人们用扁担挑水、挑粮食,所以可以说挑“一担粮食” “一担水” 。
    (3)(出示朱德挑粮的图片)人们可以把很多的,很重的东西装在箩筐或桶里,挂在扁担的两头,把扁担的中间挑在肩上,这样行走起来就比较——方便
    5、这根扁担可不是普通的扁担,现在珍藏在军事博物馆里呢。为什么呢?仔细看看,上面写了什么?(朱德记),看看这个“记”怎么写的,你有什么办法记住吗? “记”在这里是作记号,标志的意思。现在你知道这根扁担的主人是谁吗?
    6、指名读课题
    课文写了朱德的什么?谁来读课题告诉老师?
    课文介绍了谁的扁担?
    课文介绍了谁的什么?(齐读课题)
    朱德和扁担之间究竟发生了怎样的故事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个感人的故事。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自读要求:自由轻声读课文2遍,遇到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标好自然段序号。想一想,课文讲了朱德的什么事情?
    2、用手势告诉老师,这课有几个自然段。
    3、请四小组学生读课文,每组读一个自然段,三组读到爬山,四组读完。边读边思考,这课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朱德和大家(一起挑粮)。战士把他的扁担(藏起来),后来朱德在扁担上写了(“朱德记”)三个字,大家就不好意思再藏他的扁担了。
    三、再读课文,随文识字
    1、这个故事发生在江西的“井冈山”。(课件出示,教学“冈”) 井冈山周围500多里都是高山,地势险要。(简笔画)1927年,毛主席带领红军在井冈山建立了第一个革命根据地。1928年4月,朱德同志带领一支红军上井冈山,与毛主席的部队会合了。看,两支部队会合在一起了,战士们是多么高兴啊,他们跳啊,叫啊……多么兴奋!
    (课件出示会师图)就是课文第一自然段的哪个词语?(“会师”)指导读好会师。(革命的力量壮大了,大家多么高兴啊!)
    2、指导看图:现在这儿这儿有了两支部队,人数——增多了;力量更——强大了;大家心情怎么心情怎么样?你从哪儿看出来的?
    大家很高兴,有一个战士都举起了手中的枪。
    他们在挥舞着红旗。
    他们都笑了,露出了牙齿。
    毛泽东和朱德同志紧紧地握住了手。
    是呀,大家多开心啊!让我们也高兴地读出这句话。(出示,指导读好)
    “1928年,朱德同志带领队伍到井冈山,跟毛泽东同志会师了。”
    会师后不久就把这两支队伍整编成立了“红军”,朱德任红军最高指挥官——军长。
    2、引读第一自然段第二句。此时,红军在山上,山下不远处(就是敌人)。
    红军在山上,山下不远处就是敌人。敌人离我们这么近,他们想干什么呀?想攻打我们敌人可狡猾了,他们分布在山下的好几个地方把红军团团围住,这就叫“围攻”(板书)。
    (出示词语,指导读好)敌人要围攻,红军就要“守”住井冈山,而且要牢牢地守住,这就叫“坚守”(板书)。
    (出示词语,指导读好。解说守的演化)指出“攻”“守”是一组反义词。
    敌人把我们红军紧紧围住,就想把我军困死,饿死,冻死。红军要坚守根据地,就必须有粮食。
    读好第二自然段第一句话。“红军要坚守井冈山根据地,粉碎敌人的围攻,必须储备足够的粮食。”(指名读,齐读)
    教学生字“必” (必的汉字演化过程)
    谁能用因为……所以……(之所以……是因为)来说说这句话。
    3、当时,井冈山上生产粮食不多,所以常常要抽出一些人到山下的茅坪去挑粮。那么,红军战士在挑粮的过程中又遇到了哪些困难?我们下节课再学习。
    四、指导写字,课堂作业,巩固学习成果
    1、出示本课生字,分类重点指导
    2、重点学写“志”
    你是怎么记住这个字的?有什么要提醒大家注意的?教师范写,强调上面是“士”。这个字真有趣,红军战士心连心,大家互相称同志。
    3、学生在习字册上把本节课学的生字描一个写一个。
 
第二课时
    一、民谣导入:
    1、出示歌谣
    同学们,在当年的井冈山地区,流传着这样一首民谣:
    朱德挑谷上山,
    粮食绝对可靠。
    大家齐心协力,
    粉碎敌人围剿。
    (范读,指名读,齐读)
    知道这首民谣是讲什么吗?(朱德挑粮)
    2、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13课 朱德的扁担(齐读课题)
    二、精读课文,感悟人物品质
    1、认真读课文,边读边找一找描写朱德挑粮的句子,用横线画下来。你从中体会到什么?
    (点击出示:他穿着草鞋,戴着斗笠,挑着满满的一担粮食,跟大家一块儿爬山。)
    从“满满”这个词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指导读好这句话。
    2、是啊,当时井冈山上缺粮,朱德和战士们一起去挑粮,多好啊!可是,战士们为什么要藏他的扁担呢?认真读读二、三自然段,边读边找一找原因,用波浪线画下来。
    (1)战士们想,朱德同志工作那么忙,还要翻山越岭去挑粮,累坏了怎么办?
    ①“那么忙”,当时朱德是一位军长,请你猜一猜,他要忙些什么?你觉得朱德怎么样?
    ②是呀,作为军长,朱德比战士们更辛苦,他要做的事情真是太多了,尽管这样忙,他还要——翻山越岭去挑粮。朱德翻山越岭走的是一条怎样的路啊?
    (2)从井冈山到茅坪,有五六十里,山高路陡,非常难走。
    ①五六十里:一来一回就要100多里啊,我们步行一小时大约可以走10里,100多里要走十多个小时啊!何况挑着满满的一担粮食,真远哪。——读好这个词语
    ②是啊,这么远的路,而朱德他们是走的我们这样的路吗?那是什么路?(山高路陡)(板书)什么是“山高路陡”?指导读好这个词
    ③就是因为路太远了,所以每次挑粮战士们都要起早赶路,摸黑回家,多么辛苦呀。谁再来读读这句话。
    ④从井冈山上到茅坪,有五六十里路,山高路陡,非常难走,要是遇到刮风下雨,————(那就更艰难,常常走一步,滑两步,)但是朱德同时还要————翻山越岭去挑粮。这时你觉得朱德同志怎么样?
    ⑤离敌人这么近,随时可能遇到敌人的偷袭,随时有生命危险,尽管如此,朱德同志还要————翻山越岭去挑粮。你觉得此时的朱德同志又怎么样?一起读好这句话。
    (3)大家劝他不要去挑,他不肯。
    大家劝朱德同志不要去挑,他不肯。你就是战士,你来劝劝?
    试着结合前面的课文,想想用上文中的哪些话来劝才能让朱德同志同意不去挑粮。
    是啊,他和红军战士打成一片,没有区别,这样一位可亲可敬与战士同甘共苦的司令,怎么能不让红军战士敬佩,怎么能不让红军战士感动,怎么能不让红军战士心疼呢。看到朱德同志这么辛苦,难怪战士们要把他的扁担藏起来呢。一个“藏”字,让你体会到了什么呢?
    3、过渡:战士们认为只要朱德同志没有扁担了,就不能再挑粮食了,让红军战士们没有料到的是,朱德同志连夜在赶做扁担,夜那么深了,可他还在煤油灯下用力的劈,认真的削,仔细的磨,花了很多精力,做了整整一个晚上,赶做了这样一根扁担,当第二天早晨,他拿着扁担走出来时,战士们还忍心再把他的扁担藏起来吗?
    因为大家知道,他们藏了,朱德还会再做,这样只会让他更累,战士们不忍心啊!而且扁担上写了“朱德记”三个字,大家就是藏也藏不住啊,大家是不忍心再藏,不能再藏了。让我们一起读一读这句话。(齐读)不料,朱德……三个字。所以大家见了(引读)越发敬爱……他的扁担了。因为大家知道,他就是一个和战士们(板书)同甘共苦的人,他就是再苦再累也要和战士们一块儿苦,一块儿乐!
    三、拓展延伸,感悟深情
    1、走近伟人:朱德(1886~1976),马克思列宁主义者,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领导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主要创建人和领导人。字玉阶,四川仪陇人。1955年被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军衔。在参与领导社会主义建设中,为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的伟大历史任务作了巨大的努力。主要著作编入《朱德选集》。
    2、看(课件出示图片),这是1958年,72岁的朱德同志还亲临十三陵水库劳动,和大家一起挑土筑坝。看到此情此景,你想对朱德同志说些什么?
    3、是啊,千言万语就在胸口,让我们在一起深情地朗读课文。
作业设计:
    推荐阅读《开国元帅的故事》《朱德的故事》
板书设计:
16 朱德的扁担
山高路陡
同甘共苦
教学反思:
    由于低年级是语文阅读教学的起步阶段,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不是很强,因此需要教师针对性地指导,如朱德同志为什么让人在扁担上写上“朱德扁担,不准乱拿”,让学生带着问题再去读课文,更有利于深入地理解课文。
    在语文教学中,语文教材为说话提供了材料和内容,课堂训练为说话提供了有效的途径。因此,教师不仅要善于充分利用教材,还要善于充分利用课堂这个大舞台,进行说话训练,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第17课《难忘的泼水节》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课文热情洋溢地叙述了1961年周总理在西双版纳同傣族人民过泼水节的情形,表达了周总理和人民群众心连心的深厚情谊。总理的满面笑容、傣族人民的兴奋与喜悦在作者饱满的激情中淋漓尽致地得以展现。文章图文并茂,紧扣“难忘”二字展开,内容突出“景难忘”“人难忘”“情难忘”。有感情地朗读是本课教学重点,教学中要让学生多层次、多种形式反复地读课文,从而感受到周总理和傣族人民一起过泼水节时的热烈场面和人们的兴奋心情。二年级学生对泼水节的来历、周总理与人民的关系了解不多,课前应布置他们搜集有关的资料,提高搜集、处理和筛选信息的能力。
教学目标:
  1、会认l 2个生字,会写12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傣族人民和周总理起过泼水节的幸福和快乐。
  3、对周总理和人民心连心有一定的认识,对傣族人民的泼水节有初步感受。
教学重点:
  学习生字新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周总理和人民心连心的深厚情意。
教学难点:
    理解1961年的泼水节为什么会令人 “难忘”?
教具准备:
    生字词卡片、有关傣历年的资料
教学方法:
    谈话导入、合作交流、朗读感悟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1、谈话导入。中国是由56个民族组成的大家庭,除了汉族外还有55个少数民族,而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风俗习惯。今天我要带领大家一起去参加傣族的泼水节。(板书课题)教师或学生简单介绍傣族泼水节的习俗。
    2、图片激趣。出示课文插图,图上的人们在干什么?(人们和周总理在一起过泼水节)(板书:泼水节)然后在前面加上“难忘”二字:为什么说是难忘的 泼水节呢?学习课文我们就会知道。
    二、初读课文
    1、自读
    (1)自由读课文,初步感受泼水节的难忘。
    (2)再次读课文,圈画生字,把生字多读几遍。
    (3)限定时间,练习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4)接龙读检查读文情况。
    【识字和朗读是低年级的重点。此环节采用多种形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有效地提高读书效率。】
    2、识字
    (1)小组合作检查生字读音,注意瓣读ban,在句子中读花瓣时要加儿化音“花瓣儿”。“因为”的“为”读wèi  。翘舌音有“蘸、寿”,平舌音有“踩”。
    (2)交流识字方法。小组内说说自己是怎样认字的,然后全班推荐好的识字方法。
    (3)游戏检查识字:抓“特务”、“对号入座”、“购买门票”    
    【本课有些生字在生活中跟学生见面的机会较少,字形比较复杂,字音难点较多。教学时,要努力调动学生内在的学习积极性,增强学习的趣味性,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识字。】
    三、精读课文
    1、学习第一自然段
    (1)指名读课文,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2)换词比较:“火红火红的”可以换成“红色”的吗?(突出凤凰花的艳丽,烘托了喜庆祥和的气氛。)还有什么事物也是“火红火红”的?(此处如果有条件可以播放傣族人民泼水节的录象,感受节日的喜庆和热烈。)
    (3)指导读——练习读——齐读。
    2、学习二、三自然段
    (1)默读课文,把自己读懂的地方和学习伙伴交流。
    (2)“今年的泼水节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引导学生用“因为……所以”练习说说原因。
    (3)“傣族人民是怎样欢迎周总理”的?重点抓住人们动作的词语体会。
    “赶来”可以换成“走来”吗?为什么?
    你从“一串串”“一条条”感受到了什么?
    (4)指导朗读:重点抓住“欢呼”一词体会傣族人民激动、高兴的心情。难点是读好最后一句:“周总理来了!”关键是在读前面几句话时做好声音和感情的铺垫,读最后这句欢呼的话,感情要充沛,声音要自然,语气、语调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体现出个性。
    四、练习
    1、填量词
    一(    )花炮      一(    )龙船       一(    )花瓣       一(    )象脚鼓
    2、找样子写词语。
    一串串           火红火红              
    五、写字
    学习“恩、寿、凤、凰、龙、度”六个字。本课要写的字中有四个字是新认的(恩、寿、凤、凰)。这四个字中,“凤凰”二字比较难写,可作重点指导。(1)都是半包围结构。(2)第一笔一定要写成竖撇,这是写好这类字的关键;第二笔是“横折弯钩”的弯形写法,要注意指导。(3)“凤”字内是“又”,要和“风”区分字形。 此外,还应注意“恩”与“思”的区别。 
    1、学生观察临摹,练习书写。
    2、教师巡视,根据书写实际相机指导。
    3、学生互相评价打等级。
    4、写得不满意的字可以再写几个,直到自己满意为止。
    【延时评价更易于调动学生写好字的积极性。】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认读生字卡片。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一至三自然段。
    二、学习四五自然段
    1、默读课文,画出自己认为写得美的语句。
    2、小组合作,互相交流读书的收获。
    交流
    A、周总理身穿对襟白褂,咖啡色长裤,头上包着 一条水红色的头巾,笑容满面地来到人群中。
    1、结合课文插图,理解“笑容满面”(态度和蔼可亲,尊重傣族人民的风俗习惯。)
    2、想像周总理会对人们说些什么?
    B、他接过一只象脚鼓,敲着欢乐的鼓点,踩着凤凰花铺成的“地毯”,同傣族人民一起跳舞。
    1、抓住表示动作的词语体会总理与傣族人民的情谊。
    2、你能用表示动作的词语写一句话吗?
    C、周总理一手端着盛满清水的银碗,一手拿着柏树枝蘸了水,向人们泼洒,为人们祝福。傣族人民一边欢呼,一边向总理泼水,祝福他健康长寿。
    1、总理怎样泼水?向傣族人民祝福什么?
    2、傣族人民怎样泼水?向总理祝福什么?
    3、练习说话:“一手……一手” 、“一边一……边”
    【抓住重点词语深入思考,适时想象,使学生感受到总理的平易近人、与傣族人民心连心的情谊。】
    三、感情朗读
    1、齐读最后三个自然段,思考:周总理和人们为什么那么开心?为什么说1961年的泼水节令人难忘?
    2、指导读:练习读——范读——分组读——竞赛读——齐读
    文章结尾是全文的高潮,要满怀深情地朗读,读出无比幸福、难以忘怀的情感。 再如,读结尾几个感叹句,情绪要激动,但不能只是提高声音,要虚实结合,读出陶醉在幸福中的感觉。 
    四、实践
    1、.查找、搜集周总理的图片、故事 
    2.用学习伙伴的话,引导学生了解我国的民族节日和民间习俗、开个小小介绍会。 
    五、写字
    练习书写其他六个字。
    1、学生观察,每个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2、教师巡视指导,发现共性问题示范书写。
    3、展示写字作业,学生互相评价。
    六、相关链接
    1、傣族有人口162万多人,主要聚居在西双纳州和德宏州。临沧的耿马、孟宝、思茅的孟连、玉溪的新平等30多个县也都有分布。傣族历史悠久,在近年发现的傣文史籍中,记述着远古时期傣族先民的活动 。“傣”,意为热爱自由和平的人。傣族有水傣、旱傣和花腰傣之分。建国前,傣族地区处于封建领主制向封建地主经济发展的过程。不同地区大体可分为三种类型:西双版纳为代表的领主经济保存比较完整;德宏、孟连、耿马是代表领主经济向地主经济过渡的地区;景谷、新平、元江等内地的傣族地区地主经济已经确立。
    2、傣族的节日主要有开门节、关门节、送龙节等,其中最隆重的是泼水节。泼水节是傣族人民送旧迎新的传统节日,人们认为互洒清水可以消灾弥难,互相祝福。节日里还举行堆沙、丢包、放高升,赛龙舟等活动。
    3、漫话竹楼    傣族人住竹楼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竹楼是傣族人民因地制宜,创造的一种特殊形式的民居。顾名思义,竹楼是以竹子为主要建筑材料。西双版纳是有名的竹乡,大龙竹、金竹、凤尾竹、毛竹多达数十种,都是筑楼的天然材料。
    4、阅读在线 :
绿色的竹楼
    西双版纳,一片翠绿。那儿的房屋很怪,不用砖,不用石,是用绿色的竹子建造的。竹楼是悬空的,由粗大的竹子支撑着。把竹楼架高,不但能防潮,还能在楼下养牛喂猪呢!据说,这种建房子的办法,还是当年诸葛亮教给傣族人的呢! 
    进竹楼,先得把鞋脱下放在楼梯边,光着脚走在用竹子铺着的地板上,凉丝丝怪舒服的。人们盘腿坐在竹楼里火塘边的竹席上。老年人手拿一根二尺来长的大竹筒把一根小竹签在火塘里点燃,嘴斜着埋进竹筒里,呼噜噜地抽着。原来这是“水烟筒”。 
    吃饭时,人们围坐在竹编的圆桌旁。摆在桌上的菜更新鲜。什么“蚂蚁蛋拌酸笋”啦,“油炸青苔”啦,而鸡肉是用香茅草裹着在火上烤熟的。 
    走出竹楼,满眼是绿树、鲜花,连围寨子的墙,都是长得又高又绿的仙人掌。 
    西双版纳真是绿色的土地。
板书设计:
难忘的泼水节
1961     周 恩来
幸福  难忘 热闹 快乐 

口语交际《看图讲故事》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看懂图的意思,联系生活实际讲故事。
    2、培养学生通过合理想象,完整讲述故事的能力,培养认真倾听和乐于表达、交流的习惯。
    3、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养成爱阅读的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
    看懂图的意思,联系生活实际讲故事。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课前活动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明确要求
    1、早就听说我们二年级一班的孩子们个个聪明伶俐、活泼可爱,能写善画,很会看图讲故事、编故事呢?
    2、今天,老师就和大家一起来看图讲故事、编故事。有没有信心?再大声一点!
    3、请你们把书打开 81 页,这节课我们要看这幅图编一个完整的故事,听老师读图下的两段话,看看有会么要求?(板书:看——想——说)
    二、观察图意,指导方法
    1、引入课题,出示图画。
    (1)请你们看,图中讲的是什么时候的什么事?
    (2)学生自由看图,看懂了举手向老师示意。
    (3)孩子们:请把书放好,看大屏幕。你们看懂了?
    2、观察图意,分图说话。
    (1) 幻灯片出示第一幅图
    ①看图上有谁?他们在干什么?
    ②他们吃饭是在什么时候呀?
    ③他们在什么地方吃饭呢?
    ④把时间、人物、地点、事情连起来说说。板书:(吃饭)
    (2)幻灯片出示第二幅图
    ①大家看看第二幅图,图上又来了谁?
    ②孩子在做什么?爸爸开门做什么?(板书:看书)
    (3)幻灯片出示第三幅图
    ①仔细观察第二幅和第三幅图,看看孩子和爸爸有什么变化?
    ②用你的语言描述一下第三幅图。
    (4)幻灯片出示第四幅图
    ①餐桌前是谁和谁?谁不在?猜猜他做什么去了?
    ②同学们刚才说得真好,那第四幅图谁来说说呢?
    (5)幻灯片出示第五幅图
    ①猜猜妈妈可能会说什么?
    ② 谁能来说说?
    (6)幻灯片出示第六幅图
    ①猜猜第六幅图可能画的什么?
    ②把你想像的画面用语言进行描述。
    3、完整叙事,交流评价。
    (1)那你们能把六幅图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吗?请看要求,(幻灯出示)齐读,按要求试着跟你的同桌说说。请同桌同学互相补充。(课件出示六幅图)
    (2)哪位同学愿意跟大家介绍一下?听的同学要认真,听完后可以评价,也可以补充。
    (3)你觉得自己说得怎样?
    (4)抽生评价。
    三、创设情境,表演故事
    1、刚才同学们编的故事都很不错,你们愿意做个小演员,把你们编的故事演一演吗?(幻灯出示图片),读题目要求,想一想:这个故事需要几个角色:小明、爸爸、妈妈,剩下的小朋友就请做观众,对于成员的表演提出合理的建议,然后轮流进行表演。好,现在开始吧!
    2、小组代表上台进行故事的表演。
    四、感悟故事,拓展升华
    1、同学们,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都有哪些收获呢?
    2、师:刚才同学们说得很好,这节课大家学到了很多:A、养成阅读的好习惯。B、学会了怎么样说清一件事。C、在交际活动中,培养了认真倾听、合作的良好交际习惯,老师把大拇指送给你们!。
    5、老师还给大家推荐一部非常好看的书《绿影仙踪》,我们也能从中学到很多知识。
    五、总结:亲爱的小朋友们,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很美好、很可爱,同时,书中也有许多乐趣,让我们畅游书的海洋吧!


语文园地六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认识生活中的车船的方式,认识生字轿、救、摩、托、防、渔、货、科、考。
    2、学会根据词语的意思猜测多音字的读音。
    3、要求学生熟悉句号、感叹号、问号,掌握句号、感叹号、问号的用法、作用及书写。
    4、学习“我的发现”,会通过观察、对比、分析等方法识字。
    5、积累关于励志的名言,培养阅读和积累励志名言的兴趣,进一步感受名言的魅力。
    6、继续培养爱阅读,爱积累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
    1、通过认识生活中的车船的方式,认识生字轿、救、摩、托、防、渔、货、科、考。
    2、要求学生熟悉句号、感叹号、问号,掌握句号、感叹号、问号的用法、作用及书写。
课前准备:
    1、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师)
    2、制作生字词卡片。(学生)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认识生活中的车船的方式,认识生字轿、救、摩、托、防、渔、货、科、考。
    2、学会根据词语的意思猜测多音字的读音。
    3、要求学生熟悉句号、感叹号、问号,掌握句号、感叹号、问号的用法、作用及书写。
    4、学习“我的发现”,会通过观察、对比、分析等方法识字。
教学重点难点:
    1、通过认识生活中的车船的方式,认识生字轿、救、摩、托、防、渔、货、科、考。
    2、要求学生熟悉句号、感叹号、问号,掌握句号、感叹号、问号的用法、作用及书写。
教学过程:
    一、识字加油站。
    1、学生借助拼音认识生字。
    2、读生字:自己读、同桌读、开火车读、全班齐读。
    3、讨论:你还知道哪些车或船?
    4、小结识字的方法。
    二、字词句运用。
    1、读一读,看谁读得准。
    盛开     床铺     种子     好人     分别
    盛饭     铺路     耕种     好客     水分
    重新     高兴     口号     干净     难忘
    重点     兴起     号叫     干活     灾难
    2、看谁能给这些多音字注上拼音。
    3、师出示正确的拼音,生检查自己的注音情况。
    4、说一说,我们学过的多音字还有哪些?
    5、我会选一组多音字说话。
    6、请同学交流汇报。
    7、感受标点符号的奥秘。
    句号:表述完整的一句话。
    问号:用于问题的末尾。
    感叹号:又称惊叹号、叹号,用于句子结尾,表示惊讶。主要用在感叹句的句末,表示强烈的感情。
    8、学生试着给 3 个句子打标点。
    (1)一阵秋风吹过 树叶像蝴蝶一样飘落下来
    (2)我们去公园玩 公园花真多呀
    (3)这棵树的叶子真奇怪 是什么树呢
    9、想一想一般以什么词结尾的句子打问号?什么词结尾的句子打感叹号?
    10、你能说一句问句和感叹句吗?
    三、我的发现。
    1、先观察,再读一读,并说说你有什么发现?
    2、请学生汇报自己的发现。
    3、体会形声字的特点。
    4、感叹中国汉字的魅力。
    四、我的收获。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积累关于励志的名言,培养阅读和积累励志名言的兴趣,进一步感受名言的魅力。
    2、继续培养爱阅读,爱积累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
    积累关于励志的名言,培养阅读和积累励志名言的兴趣,进一步感受名言的魅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多音字引入新课。
    二、日积月累
    1、师:孩子们知道我们今天要积累什么吗?
    2、打开 83 页,读读:
    (1)有志者事竟成。 -----《后汉书》
    (2)志当存高远。 -----《诫外生书》
    (3)有志不在年高。 -----《传家宝》
    3、读了这 3 个句子,你还想再了解些什么?
    4、简要了解出处及用法。
    有志者事竟成,意思是指有志向的人,做事终究会成功。告诉我们人生要自己去拼搏、去奋斗,在风雨中百折不挠勇往直前。南朝《后汉书·耿弇传》中《临淄劳耿弇》(刘秀):“将军前在南阳,建此大策,常以为落落难合,有志者事竟成也。”志当存高远,志:志向。存:怀抱。是指人应当怀抱高远的志向。出自《诸葛亮集·诫外甥书》:“夫志当存高远,慕先贤,绝情欲,弃疑滞,使庶几之志,揭然有所存,恻然有所感。”有志不在年高,下句是无志空长百岁。指年轻人只要有志向,成就不可限量,不在年纪大。也指只要有志向,岁数大了,也可以干出一番事业。心里有远大的志向要从小就培养,心中没有理想,到老也是白活。
    5、想一想,这 3 句话有什么共同点?
    6、同桌交流:你有什么志向?有什么目标?长大以后要做什么?
    7、全班交流。
    8、师小结:作为小学生,我们也要有自己的理想,只要心中有了理想,我们便会为之奋斗,最终取得成功。
    三、我爱阅读: 鲁班造锯
    1、 读一读。
    2、想一想:这个故事主要讲了什么?
    3、 讨论:鲁班是根据什么来造锯的?
    4、和同桌讲一讲鲁班造锯的过程。
    5、鲁班根据小草上的小齿便发明了锯子,那人们还根据大自然中的哪些动植物及现象有了新的发明的?
    6、请同学交流。
    7、拓展:你想根据生活中的哪些特别进行发明创造?仔细想一想。
    四、教师总结,布置作业。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1956

Trending Articles